《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429febfca417866fb94a8e39.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新小徐永强上星期五,我们有幸听了我校黄文静老师讲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受益匪浅,黄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有以下特点:一、整体入手,层层深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初识鲁迅”这一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
黄老师的这堂课,将整体与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将单元整体预习与具体篇章学习融为一体,围绕“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问题,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使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逐渐丰满起来。
二、抓住重点,循循善诱。
教学中,黄老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细细引导,字斟句酌的加以体会、领悟。
如学习救助车夫这部分时,对“北风怒号、天色阴暗”等环境描写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黑暗,车夫生活的艰辛,为理解下文,突出鲁迅先生的形象做好了铺垫;对车夫外貌、神情、语言的深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车夫生活的艰难困苦和此时的痛苦无助,下文中伯父对他的救助犹如雪中送炭了;对描述伯父和父亲语言、动作(如拿、扶、蹲、半跪、夹出、洗、扎好)等词语的研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敬形象;对鲁迅先生回家后的“严肃”表情的挖掘,感悟文字背后的意蕴——鲁迅先生满心里装的是全天下的穷苦人民。
在这些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既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受到了熏陶。
三、小组学习,自主合作。
整堂课的学习,执教者充分运用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四人学习小组的学习非常充分。
在学生回顾了上课时所学课文内容之后,老师出示了一个关键问题: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围绕这个关键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展开学习。
课中,各组学生能抓住一处关键点,合作学习,或朗读,或抓句子体会、或找关键词分析。
由于老师平时训练扎实,小组学习顺利的展开着,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
当然,对于本堂课,笔者自觉有不大如意的地方,如: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汇报形式比较单一,全班六个组,采用逐一汇报形式,单一,学习内容也有重复,导致二个学习小组没来得及汇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记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5d4a976baa00b52acec7ca34.png)
篇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评课稿听了彭老师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
首先她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彭老师的课,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伯父不在,面对伯父的遗像,周晔会想些什么呢?像这样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给后面的两个故事取小标题。
这样使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
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研读后面两个故事,对学生施以适当的“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彭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彭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彭老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结合课件图片让学生动笔写一写面对鲁迅故里及鲁迅塑像所想所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评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评语](https://img.taocdn.com/s3/m/6013b59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1.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评语
以下是我对您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的一些评语:
1.他对课程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展现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敏锐的
2.他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展现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交流技巧。
3.他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认真听讲和努力思考,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4.他的言谈间透露出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他值得赞赏的地方。
5.鲁迅先生听课时的专注和认真,以及对知识的渴望,都令人印象深刻,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学习的人。
6.他对授课老师的观点持有尊重的态度,并且能够从中获取新的启示,展现出他深思熟虑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7.他的课堂表现不仅仅限于听讲,他还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有助于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些评语都是基于您提供的信息和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而作出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评价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b506b2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c.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评价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我有幸目睹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次讲课,以下是对他的听
课记录及评价。
鲁迅先生的讲课内容是关于文学的力量及其社会责任。
他首先强调了文
学对于社会的改变和引导的作用。
他指出文学的力量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对
社会现实的关注,并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病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举
了许多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他的讲课中,鲁迅先生特别强调了作家的责任感。
他认为作家应当坚
守自己的艺术原则,不轻易屈从于封建观念或者外界的压力。
只有通过真实、生动、深入地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病,作家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的这种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在听课的过程中,鲁迅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他用大量的实
例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我们更容易理解。
他还鼓励我们多读书,多了解社会,以便能够更好地创作出有力量的作品。
他的课堂氛围充满着活力和激情,让我对文学充满了热爱和渴望。
我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听课印象非常深刻。
他的思想和观点引领着我
们走向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鲁迅
先生是一位伟大而值得尊敬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将会持续流传下去,激励着
新一代的作家和文化从业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927c4128844769eae009edd1.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感受一、介绍听课老师。
(拉近了听课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的听课状态放松,以便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齐读课题。
1、一共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指名回答)(对第一课时的回顾,以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水浒”谈“碰壁”受爱戴放爆竹救助车夫关心女佣2、这几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总分),到底是不是,我们边学边体会。
3、分析“爱戴”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联系上下文理解“爱戴”的意思,提问“从哪看出鲁迅受人们的爱戴?”(问题的引出自然,不牵强。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失声痛哭”的理解。
课件插入课外资料,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震撼)(课外资料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感受。
)让我们带着悲痛爱戴的感情读一读这段文字。
(课文中的原句,先指名读,再齐读)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学生说出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受那么多人的爱戴?)教师接着:这也是作者的疑问?出声读课文,画下来,写下自己的感受。
(同桌交流充分,思考时间充分,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起来。
)5、全班交流:⑴、学生随机找到某一段落,教师引导交流某一段落。
学生找到“关心女佣你”这一段,抓住语言描写,交流感受。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齐读资料上的读者感受。
⑵、学生找到“救助车夫”这一章节。
抓住重点词语“半跪着、掏钱、洗”等词语,追问“这一跪,跪出了什么?”(追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挖掘字里行间的思想内涵)学生又找到给车夫洗脚一段文字,教师相机追问“这是一双什么样的脚”“这一洗洗出了什么”,字字句句扣到“爱戴”这个中心词上。
(紧紧围绕中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体会)师: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为什么那么严肃忧虑。
(插入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指名读)鲁迅先生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拿笔写在书上。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观课报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心得体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观课报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1d168c2ee06eff9aff80709.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观课报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是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童,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可以根据文中的空行划分为六个部分。
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深受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转入对伯父生前的回忆,分别叙述了五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除夕夜放花筒时显露真性情;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更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作为支撑,学生才能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获取关键信息,进行整理使用的能力,为将来高考面对大篇幅的阅读文章打了了坚实的基础。
宋老师的课设计用心:课堂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梳理五件事;重点分析五件事中表现出的鲁迅的精神品质和表达的作者情感;拓展出去,联系生活积累。
课文学习思路清晰,课堂节奏有序推进。
宋老师先带领孩子们回忆了前两篇课文《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两篇文章中感受到的鲁迅的形象是什么。
进入新授环节,宋老师先是从视频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结合开始,导入本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用小标题的形式总结概括出本文的重点五件事。
然后分组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分析的过程中侧重抓住关键词句以及人物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宋老师大胆放手,从自主学习到小组交流,再到分组展示,学生点评、质疑、补充。
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强烈,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主动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宋老师过程中的即时点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既不突兀,显得非常自然,又能及时很好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
本节课整体上比较流畅,课堂环节过渡自然,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有许多生成,学生基本实现了深度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a7ca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7.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反思今天再次观孙老师的课,总的感受是老师始终是在用心上课,用心上好每一课,用心上好课的每一个环节。
下面谈一谈我的收获。
一、成功之处1、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主线明,思路新,体现了创新使用教材的新课改精神。
全课用第一部分中“我”的感受进行感情串联,使本节课的情感基调更加明晰,从设计本身帮助了学生更好把握课文主题,为学生理解文本,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四个故事的品读分别采用引读和自读,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领会课文要传达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在自学中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2、经典诵读资料的穿插补充为课堂教学高效做好了有效支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第五单元的课文,而且学生对鲁迅先生也不十分了解。
如果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就无法理解课文当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此,课前孙老师从多方面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的生平、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和名言、鲁迅的照片、他人眼中的鲁迅以及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悼念的视频和文字资料等,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具体说来有课前的名言诵读为理解课文,把握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作铺垫;课中补充鲁迅先生的“最后的日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是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拯救劳苦大众的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补充巴金的文章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爱戴”;补充悼念视频和《自嘲》诗,有益鲁迅人格品质的把握。
课文长,难教,老师又补充了那么多内容,课堂容量更大,可是,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老师在渗透时机、内容选择等方面是处理得非常精当的。
3、语言渲染,激发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导读,如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在他离我们而去时,小周晔怎能不悲痛万分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的朗读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真情,不知不觉中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轴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e5a5f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4.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首先非常感谢教委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们提高了这次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颇深。
从中学到了许多自身欠缺的东西,对于刘老师的这节课我作出如下评课:一、教中求变,加深印象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刘老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至五段,重点分析后四件事情,由鲁迅先生生前的这四件事推出第一段中为何鲁迅先生在去世后如此受到爱戴。
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刘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如对文中多音字“挨、扎”二字读音的强调,对文中“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
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照应其开篇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加深学生对导入部分的更深一步理解。
三、三维目标,同步推进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仅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十分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兼顾能力训练。
比如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结合周围听课老师的着装理解“饱经风霜”;比如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重点字词去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去感受课文,学习课文。
四、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这节课的前半部分,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课文在格式方面的区别,引出课文共分为五部分,再让学生粗略总结这五部分的基本内容,刘老师的亮点表现在她并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知识而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自己概括小标题,自己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
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
公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评课稿2020
![公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评课稿2020](https://img.taocdn.com/s3/m/ab7d1b97312b3169a551a476.png)
公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评课稿2020 今天有幸聆听了李华老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一、学有法
我们都知道,学了为了用,光学不用等于白学。
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真是只是为学而学,极少运用所学。
其实,很多时候也不是不用,而是知识之间建立不起联系。
但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发现她
特别有意识地把学过的方法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依法而学。
回顾这节课,发现李老师曾三次有意识地将学过的方法引用到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桥梁,使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有机联系。
通过视频,学生深切感受到来追悼鲁迅的人之多。
这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深深刻在学生心里。
同时,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走近鲁迅的兴趣和愿望。
而这,岂不是学习本单元的目的?
总之,李老师的课堂不是为学而学,不是孤立学习文本,而是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建立起有机联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404580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a.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一、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下面从两方面分享一下:1.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为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
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
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
2.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
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二、不足之处本课教学中,我在“结合相关资料”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三、改进措施今后在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引导学生的能力,使得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更加完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a322904844769eae009edec.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气氛浓厚
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这种方法:你知道屏幕中哪个词语的意思,请你给大家解释出来。
学生学习新生词语没有压力,把自己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大胆地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结果,学习气氛浓厚而又热烈。
二、带着问题,贯穿全文,纵向引导,横向发展
老师讲课开始时,提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老师纵向引导,一此问题为突破口,随后老师与学生在分析下面四件事的过程中,横向发展,点点滴滴地渗透着鲁迅先生的一种可贵和可敬的精神。
三、分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针对此篇文章篇幅较长的原因,老师把文章中的四件事分给四个大组分别交流、学习、总结,帮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某一部分内容,更能了解文章中心。
四、抓住每部分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如:笑谈《水浒传》:“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伯父的话表面上是夸自己,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关心下一代。
说碰壁:“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救车夫:抓住第18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浸透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确实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导
如:救车夫内容的描写,在学生认真读完后进行领悟,作者通过动词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
老师指导对人物的刻画就是通过多种的描写方法达到一定的效果,以及文章中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9e3bf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9.png)
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课堂优点:1.老师精准分析学情,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长文的经历,因此周老师把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品析人物形象作为本课重点,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给学生出难题的同时,周老师同时对提炼方法进行指导,学生汇报的同时,让学生上台把小标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
2.老师精心准备教学,补充了鲁迅先生的一系列课外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以此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建议:1.教学中缺少朗朗书声,本文情感深切,应让学生多读,并配以动作、音乐,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入。
2.周老师让学生拟完了标题后,直接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没有较好的提示和方法指导,所以学生难以发现是倒叙手法。
课堂优点:在这节课中,老师十分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兼顾能力训练。
比如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重点字词去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去感受课文,学习课文。
并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知识而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自己概括小标题,自己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
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性,整个课堂人人参与,气氛活跃。
建议:在把握课文整体性理解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揣摩。
朗读部分应该再多些指导。
听了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收获颇丰:优点:1.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个主要学习任务:1.让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式,理清事件;2.合作学习,感悟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周老师及时给予点拨、追问、补充介绍,将本课的语文要素落实得比较好。
3.善于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如:“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周老师及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
《我的伯父鲁 迅先生》读书笔记
![《我的伯父鲁 迅先生》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dac6a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9.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呐。
文中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展现出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比如说,作者谈到了鲁迅先生和“我”谈《水浒传》。
当时的场景我仿佛能亲眼瞧见似的。
伯父摸着胡子,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他这看似在夸自己记性好,实则是在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那语气,那神态,就好像一个亲切的长辈在耐心地教导晚辈。
我能感觉到作者当时的不好意思,也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晚辈的关爱和教导是多么的用心。
还有那个令人揪心的“救助车夫”的情节。
天气那么冷,还下着无情的北风,鲁迅先生却毫不犹豫地跑出去,半跪着为车夫包扎伤口。
那车夫受伤的脚,那淌出来的血,那地上的玻璃碎片,鲁迅先生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着救助这个穷苦的人。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动作描写得太细致了,“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善良和对底层人民深深的同情。
他的脸上不再有平日里的轻松笑容,而是一脸的严肃和凝重。
我想,那一刻,鲁迅先生心里想的一定是车夫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更多这样受苦的人过上好日子。
再说“笑谈‘碰壁’”这件事,可太有意思啦。
年幼的作者根本不懂伯父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啥意思。
但咱们读来,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鲁迅先生面对这种黑暗环境的那种无畏和乐观。
他用这样风趣的话语,既向孩子解释了自己所遭遇的困境,又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担忧。
“关心女佣阿三”这一段,也让我感动不已。
阿三说鲁迅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有时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可鲁迅先生呢,却对阿三说:“不碍事,小毛病。
”他就是这样,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哪怕自己再辛苦,再难受,也不在乎。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充满温暖、善良、有爱心的人。
12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研听课评课稿
![12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研听课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43d80f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5b.png)
12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研听课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感触颇深,获益不少。
1.以生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节课中,王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将读与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习得。
2.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细节精妙。
王老师分层次、抓重点带领学生进行各个部分的感知,王老师十分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她在体悟环节中适时补充资料,联系当时背景,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十分精细完整,既有教师充分的引导,又有学生主动的思考。
实现了课外知识在课内的渗透,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构建
了“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训练。
学生的思绪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体味文情、文意。
4.在这堂课中,也许可以尝试放手,在之前的学习中,“扶”的部分已经非常到位,如果更大程度地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更好的运用。
以上是我的粗略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恳请王老师多多包涵,谢谢!。
六年级语文上听课笔记-我伯父鲁迅先生
![六年级语文上听课笔记-我伯父鲁迅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4ff89af6af45b307e971976d.png)
六年级语文上听课笔记-我伯父鲁迅先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听课时间:10月29日听课班级:六年级教师:蔡国寿听课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3.小结四、五段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
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板书:关心学习(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为什么?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121e1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75.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1所有的好课都应能形成一个“场”,没有“场”的课不是好课。
如果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浸润其中,这样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是一种精神相与,是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
今天听闫老师的课,我的确身在“场”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进去。
说实话,全国许多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所听到的已不下十次了,包括我自己也曾经上过。
但今天我聆听闫老师的课,我有几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是:闫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这是我想不到的。
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
我们在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比如当时万国殡仪馆出殡的经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她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以及《亚洲周刊》把鲁迅作品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一书中对鲁迅的评价……这些使我们觉得闫老师的课是基于比较宏大的鲁迅的语境之下,整体感觉这个课非常丰厚,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
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以为这一课上得非常大气。
我第二点“没想到”是:对于我们一定会关注的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
仔细回味一下就可以发现,闫老师在处理的时候,每个小故事只截取了一个“立面”,让学生从这个“立面”走进鲁迅人格当中的一个“立面”。
这样的方式就跟我们以往的线性的、平面的处理完全不一样,而是立体的,一个面一个面切入的。
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评吗?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学生讨论后,闫老师一点,点到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6b4009561252d380eb6ee3.png)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
这种对话,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让学生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体会蕴文章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文中,伯父救扶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于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
而我在讲这篇课文时,却是只顾着给学生讲历史背景了。
教师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参与实践。
于老师抓住“我”失去伯父的沉痛心情,读完一个故事,就加一次温,一咏三叹,实在精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119ef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2.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评课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评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评课稿篇1听了黄老师和孩子们上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
首先他们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黄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
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黄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黄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黄老师在学生感悟第一段后问:鲁迅是谁?你了解吗?学生说完,教师趁着补充介绍鲁迅,重点介绍了鲁迅的文学作品。
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d03173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b.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对鲁迅先生和自己之间发生的四件小事的过程,从而说明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的品质。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1】前不久,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精神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严肃认真,痛恨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热爱、关心劳动人民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我觉得,鲁迅先生还是一个幽默乐观的一个人,从课文中,处处都体现了他幽默乐观的性格。
他教育别人的方式很特别,经常用幽默乐观的语气来教育自己的孙女,让孙女更深刻的记住他所说的每一句话,而且对孙女讲自己被迫害时,也幽默的回答了孙女的话。
他还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以后看到哪个小朋友需要帮助,我一定要去帮他。
他又是一个学习非常认真,看书非常仔细的人,他的这种学习态度,我也要学习,以后学习不在马马虎虎了。
鲁迅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努力向他学习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2】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中伯父帮助黄包车夫这件事感触很深。
这件事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爸爸妈妈去她的伯父鲁迅先生家。
在伯父家门口发现了一个受了伤的黄包车夫。
作者的爸爸经过询问,知道了这个黄包车夫受伤的原因。
于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伯父家,接着跟伯父帮这个黄包车夫包扎好伤口。
最后伯父又把一些钱给了他,有他在家好好养伤。
这一件事,使我对鲁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读完文章,再回头想想,鲁迅的品德实在太高尚了。
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助人为乐又不求回报呢?我就经历过一件与文章恰恰相反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一个小朋友独自玩着,但玩着,玩着,突然猜到了一个香蕉皮,四脚朝天的滑到了,他大哭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心得笔
记评课记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感受
一、介绍听课老师。
(拉近了听课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的听课状态放松,以便调整到最佳状态。
)
二、齐读课题。
1、一共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指名回答)(对第一课时的回顾,以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水浒”
谈“碰壁”
受爱戴放爆竹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2、这几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总分),到底是不是,我们边学边体会。
3、分析“爱戴”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联系上下文理解“爱戴”的意思,提问“从哪看出鲁迅受人们的爱戴?”(问题的引出自然,不牵强。
)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失声痛哭”的理解。
课件插入课外资料,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震撼)(课外资料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感受。
)
让我们带着悲痛爱戴的感情读一读这段文字。
(课文中的原句,先指名读,再齐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学生说出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受那么多人的爱戴?)教师接着:这也是作者的疑问?出声读课文,画下来,写下自己的感受。
(同桌交流充分,思考时间充分,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起来。
)
5、全班交流:
⑴、学生随机找到某一段落,教师引导交流某一段落。
学生找到“关心女佣你”这一段,抓住语言描写,交流感受。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齐读资料上的读者感受。
⑵、学生找到“救助车夫”这一章节。
抓住重点词语“半跪着、掏钱、洗”等词语,追问“这一跪,跪出了什么?”(追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挖掘字里行间的思想内涵)学生又找到给车夫洗脚一段文字,教师相机追问“这是一双什么样的脚”“这一洗洗出了什么”,字字句句扣到“爱戴”这个中心词上。
(紧紧围绕中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体会)
师: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为什么那么严肃忧虑。
(插入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指名读)鲁迅先生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拿笔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你看到那街头的孩子了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老人了吗?你还听到了什么?鲁迅看到了这一切的那一切他才叹息,他叹息什么?
结束语:今天我们只学习了两个小故事,下节课我们在接着学习。
赫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步步深入的追问,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的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深刻思想。
而赫老师的不徐不急的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尊重,注重学生自己的体会和理解,非常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