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合集下载

科举官职

科举官职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 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 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 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 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 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 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 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 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 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古 代 官 职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
古文化常识
科举职官
制作人:吴忠敏
科举教育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 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 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 bì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 四级(见下表)。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秋闱) (春闱) 考场 学政巡回案 京城和各省 京城贡院 皇宫 临考场 城贡院 (省城) (礼部) (宫殿) (府、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 钦差大臣 皇帝 特派官员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 子、卯、午、 乡试次 会试同 两次 酉年八月 年三月 年四月 桂榜 杏榜 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与科举有关的典故

与科举有关的典故

科举典故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典故也有很多,下面是九个与科举有关的典故。

1. 孟母三迁《列女传》汉·刘向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解释: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后代的教育。

2. 负笈千里释义: 背着书箱,奔赴远方求学。

例句: 古人~,今人欲扶梯而登。

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载,楚国隐士鬼谷子在齐国指导弟子孙膑。

一段时间后,让孙膑离开齐国,他给孙膑的老师的推荐信是:“今臣遣孽弟子膑,使归见贵臣,子女不再,倍增思阪。

故因是脱孽弟有偕子之言、养弟子之议。

”另据《后汉书·承宫传》载,汉代承宫曾在晚上同宋志一起到学者徐子盛处学习,“因采薪得亡书,遂任卷以读,幸琅邪令奉公家书即置数百人。

少孤,年五六岁不能自活,寄居楚山余昌家,使与伊耽玩鹿而习之诵。

”3. 仰屋著书释义: 仰起头来,正对着书本,低声诵读.形容勤于著述.例句: 至京师谒博士李之才,~,李异之.出处: 《新唐书·杜佑传》载,杜佑虽任高官,而“公退则据几,徙席,衍书自娱乐,手不释卷,笃于机骸”.他主编的《通典》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著作.故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有句云:“班固《两都》文,岳湛《八绝》诗,诵之曾不衰.以口度青天而莫我知,我足其宝而忘其辞.向君发其蒙,君勿秘其支.”除《通典》外,还著有《管氏指略》、《开元新礼》、《元和国计簿》等.他不仅自己笃于读书,笔耕不辍,而且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在《遣兴》一诗中说:“我有旨酒,与汝乐只.我有嘉肴,与汝一饱.汝告我曰:‘何故不求?’我告汝曰:‘何故而求?’性之所致,告汝汝仪.匪由汝子,念兹在兹.”据《新唐书·杜佑传》载,杜佑有子二十人,每个儿子都有文采.其中尤以杜牧最为出色.“牧工诗、赋、歌、行、书、草俱佳;隶用徐圆朗法,常与语及证疏、损益;作笔绝妙,自成一家.亦能为短歌、激语、杂文.留心政治、著述之业,与佑埒.”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杜佑有十二个儿子,其中最著名者有杜牧、杜荀鹤、杜德祥等.据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兼示畏之韦中立三首》中的“家公旧治我未昌”“我叹时事多变更”和“记取结肠向醉(一作向老)吟”等句看来,杜牧对祖父教育方法感受最深.“时事多变更”中的“多”字,不是对安史之乱的时事变化的否定和贬斥.据此可以推断:杜牧幼年时一定是在祖父杜佑的严格。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可谓贡献巨大,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开设进士科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直至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其后又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令五品以上京官,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已经形成。

2.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添科目,还大大增加了录取人数。

载初元年(690)二月,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初设武举”,扩大了选拔的范围。

唐玄宗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颇有才学的人。

3.宋代:科举考试变得更为开放和严密。

自宋太祖时起,政府在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九月下诏废止唐代以来的“公荐制”,使得北宋的人才选拔制度更为公正合理。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同时,由州试、省试和殿试组成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附解析教师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附解析教师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这种通过考试的制度()A. 诞生于隋文帝时期,唐朝进行了完善B. 改变了选官的目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是诗歌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D. 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答案】 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进行了完善。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诗歌文化繁荣。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制度,意义很深远,时间持续的也很久,在历史中是重要的教育制度。

2.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这一制度创立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设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因此,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

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制度考察类,考察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是常考的重点。

3.泉州市区有条状元街,与“状元”一词有关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考试中,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因此,与“状元”一词有关的制度是科举制。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题文】中高考、自招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

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科举制时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

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

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其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A. 因材施教B. 学而时习之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温故而知新答案:A2.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多长时间?A. 1000年B. 1500年C. 1300年D. 1400年答案:C3. 清朝末年,哪项教育改革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洋务运动D. 百日维新答案:A二、填空题4. 我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______。

答案:数5. 明朝时期,中国最早的官办学校是______。

答案:国子监6. 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______。

答案:京师大学堂三、简答题7. 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

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

在教育领域,五四运动促进了新学制的建立,强调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8.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的几次重大改革。

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

1951年,实施了“新学制”,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1958年,进行了“教育大革命”,推动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为高等教育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新机制。

1985年,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了基础教育的普及。

1999年,提出了“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教育史上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隋唐,终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袭制,为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对后来的教育制度和考试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如现代的高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科举制度的一些特点。

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演变

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演变

1、科举制度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 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 与政治几乎无缘。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 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 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由于 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 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以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 重问题,出身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 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 入仕途。但中正官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 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它 实际上已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
3、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简史
1954年颁布了向联邦政府雇员提供人寿保险福利的《联邦 雇员团体人寿保险法》 1958年,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公务员培训法》 1959年,颁布了想联邦政府雇员提供健康保险福利的《联 邦雇员健康福利法》; 1962年,颁布了《联邦薪酬改革法》; 1970年,颁布《联邦薪酬平衡法》;
2、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英国文官制度发展的历史表明,现 代意义的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工业竞争
的产物,是议会政府制度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也是西方国家较为典型、较为
完备的一种用人制度。
美国政府雇员(公务员)制 度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3、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简史
美国联邦公务人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联邦政府 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办公室在其一份长 达300多页的文献《一种理念的传记:联邦公务员 历史》中,把自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至今的200多 年联邦政府公职制度发展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中国文化要览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国文化要览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1分)。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1分),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1分)。科举制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废除于1902,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分)
鸿都门学:东汉灵帝时设立的一所国立文学艺术专科大学,也是我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1分)因设在国都的鸿都门下而得名。(1分)修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尺牍等技艺。(1分)毕业于此的庶族子弟很快委以重任。(1分)是唐代专门学校的先导。(1分)
宗教:宗教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切社会形态、国家和民族中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文化现象。(2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1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 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1分)从其发展过程
3.请举例说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相同。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意义相同。
(2)相反相对。如五代黄损,字益之,损和益是一对反义词。
(3)相关。有的是事物、事理相关,如 鲁公子坚,字子石,石头很坚硬。有的引用儒家经典文句或典故,如赵云,字子龙。源自《周易?乾卦?文言》:“云从龙,风从虎。”有的源于古代诗文。如南朝陈虞荔,字山披。源自《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有的字形相关,如南宋陶崇,字宗山;清钱侗,字同人。有的反映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如明代皇族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其中高、瞻、祈、见为排行字,棣、炽、基、镇、深五字分别以木、火、土、金、水为偏旁,这正是五行,依次相生的关系。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发布时间:2021-02-26T10:29:53.9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1期作者:李月[导读]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李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市海淀区100875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学子们提供了进入官场施展才华的机会。

高考是当代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为学子们提供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者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本质上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通过两种制度之间的对比,吸取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以古鉴今,为高考改革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科举,高考,对比,启示一、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概说(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始于隋,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学子经过层层选拔才有机会走上仕途。

历经六个朝代的发展,科举制度为古代社会选拔了大批官吏,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发展。

(二)高考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源于中国古代科举的考试传统,鉴于西方现代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物。

文革十年,高考制度遭到废除,大多数学子们失去了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

197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意见,宣布当年恢复高考,至此,我们迎来了新时代的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在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程序、考试结果、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多关联,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同时将二者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比较,以古鉴今,力图提出可行的改革思路。

(一)考试目的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社会选拔人才,但二者在直接目的上存在差异。

科举考试的直接目的是选拔政府官员,从科考到直接用才,中举者可获得相应官位,因此科举考试既是教育考试制度也是人事考试制度;而高考制度则是高等院校新生入学考试制度,学子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无任何政治待遇,因而只是一种教育考试制度。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终测试 历史试题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小明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这一制度是A. 分封制B. 世袭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 3.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错误的是A.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B.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C.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D.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4.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5.依据元朝的行政区划,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隶属于A. 中书省B. 行中书省C. 宣政院D. 元帅府6.皇帝的一切命令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不再经过兵部。

公文和密折由军机处直接送到皇帝手里,不再经过内阁和议政王大臣的处理。

军机要员的权限实质上是依葫芦画瓢。

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立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控制了人们思想C. 完善了选官制度D. 强化了贵族特权7.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两个时期之间具有转折性的事件是A .八王之乱B .安史之乱C .黄巢起义D .藩镇割据 8. 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A .辽宋战争B .澶渊之盟C .宋夏和议D .岳飞抗金9.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后来成为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A .越窑B .邢窑C .景德镇D .泉州 10.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之为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11. 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秀才)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秀才)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秀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历史上被称为乡试、省试和殿试。

该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以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

在此制度下,考生会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最终被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下面将对这三个等级以及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运行方式和影响进行详细解释。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随后在唐朝得以广泛推行。

这种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取代世袭的官员选拔方式,以确保国家的治理更加公正和有效。

在古代,家族背景和官员的世袭被视为实现官员任命的主要依据,而科举制度的引入则为社会的精英层面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

二、科举制度的运行方式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轮考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诗文和书法。

参加乡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其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能晋升为下一轮的省试。

2. 省试:省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轮考试,由省级政府主持。

在省试中,考生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高难度的考题,包括对经书和史书的考察。

通过省试的考生将晋升为进士举人。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轮考试,由朝廷主持。

这是一项非常难度高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才能。

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头衔,并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三、科举制度的等级分别1. 秀才:参加乡试并通过考试的考生将获得秀才称号。

尽管秀才并未成为官员,但他们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望,并有机会继续参加省试。

2. 举人:通过省试的考生将被授予举人头衔。

举人具有一定的行政职权,他们可以在地方上担任一些行政职务,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参加殿试以获得更高级别的官职。

3. 进士: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头衔,享有更高级别的官位。

进士可以晋升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如尚书、卿大夫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让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才也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

牢之击孙恩 ! 在京口 . 别称 , 北府 -$ 招募北方南迁健儿组成劲旅 ! 名 , 北 府 兵 -% 刘 裕 投 身 其 麾 下 ! 成 为 叱 咤 风云的北府 名 将 % *., 年 ! 刘 裕 受 禅 称 帝 ! 国 号 , 宋 -! 成 为 武 功 赫 赫 的 南朝开国皇帝 % , 刘牢之讨孙恩来句 章! 营于三江口! 后人称其遗垒曰 4 筱墙 5"宁波古籍 & 乾道四明图经6城池 ’ 指 出 ( ,西 城 外 有 城 基 ! 上 生 竹 筱 ! 俗曰筱墙! 即故基也3- 后人考证! 筱墙位于姚江西南岸! 系防卫泥墙! 泥城上生筱竹! ,筱墙弄- 由此得 名3 &鄞县通志 ’ 亦证实( ,筱墙 巷 ! 旧名筱墙 衕 3 巷因古有筱墙而得 名 3 相传筱墙为东晋末年刘牢之防御 孙恩而筑 3- 民国 )! 年 .)%.+ $ 旧墙 拆毁时 ! 发现有晋砖 3 现在 ! 筱墙虽逝 ! 筱墙巷的地名 却沿用至今 3 筱墙完成了平原与雏形 城市的分野 ! 宁波城就这样奠基了 3
!"
78"9:;<=
王重光
)*+,-. /0123456
史 波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 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 它始创 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 完备于宋 朝 ! 兴盛于明清两朝 ! 废止于清朝 末年 " 据史书记载 ! 从隋大业元年 #!"# $ 进士科的设立到清光绪三十 一年 #$%&’ $ 正式废除 ! 整个制度 绵延存在了 $(&& 年 ! 它对中国 社会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 年 ! 曾有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 & 哈佛亚洲研究 学报 ’ 发表论文指出 ( ) 以科举考 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 立 ! 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贡献之 一 %* 这项自宋朝起发展为完备的三 级考试取士制度! 分院试+ 乡试+ 会试及会试基础上的殿试 ! 各三年 一次 " 院试及格即为秀才 ! 乡试得 中即为举人 ! 而举人在京城应进士 之试者曰会试 " 会试在乡试的次年 (月 举 行 ! 因 时 届 春 季 ! 所 以 又 称 , 春 闱 -% 会 试 共 三 场 ! 每 场 ( 天 % 会 试 后 取 中 者 叫 , 贡 士 -! 第 一 名 称 , 会 元 -% 会 试 之 后 接 着 举 行 殿 试 ! 进行名次排序 ! 分为三甲 ! 一 甲 共(名 ! 分 别 为 状 元 + 榜 眼 + 探 花 ! 赐 , 进 士 及 第 -% 其 余 的 二 甲 赐 , 进 士 出 身 -! 三 甲 赐 , 同 进 士 出身 -% 清朝的会试均在北京举办 ! 亦 三年一科 ! 逢丑 + 辰 + 未 + 戌年为 正科 ! 遇万寿登极各类重大庆典加 科者曰恩科 % 清朝的末科会试 ! 也 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期进士试 ! 举 考于科举制度废除的前一年 ! 即甲 辰 年 . )%,* $! 而 此 时 的 中 国 已 积 贫积弱! 备受外国列强的凌辱/ $%&& 年 ! 月 $& 日 ! 英 + 俄 + 日 + 法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古代文化常识之三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三科举制度

古古代文化常识之三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初中必背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初中必背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初中必背文化常识目录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2、科举前选拔官员3.科举制名称4、古代学校5、古代学官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2、古代礼仪3、古代位次4、古代讳称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2、兼称几项3、古代谦称4、古代敬称5、古代贱称6、特殊称谓四、古代职官1、古代官职概述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五、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2、历法名词解释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古代计时单位六、古代地理1、地区名2、政区名3、山川关隘名4、地名古称别称七、武器刑罚1、古代武器2、古代酷刑八、饮食器用1、饮食习俗2、古代饮食3、古代食器4、古代炊具5、古代酒器6、古代家具7、古代车马九、典籍辞书1、诗文典籍2、诗文集命名方式3、史书编写方式4、目录丛书5、字典辞典十、音乐文娱1、音乐名称2、文体娱乐十一、计量商贸1、度量衡名称2、商业贸易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甘肃省庆阳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1)

甘肃省庆阳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1)

2017年甘肃省庆阳市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32分。

)1.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

这种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2.《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废井田,开阡陌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3.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这一制度创立于()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4.“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

”材料中的“这项条约”指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这里的“它”是指()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6.今年是如图所示历史事件发生90周年,它打响了武装反抗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一事件是()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7.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队的声威”。

材料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A.台儿庄战役B.威海卫之战C.百团大战 D.黄海大战8.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农业合作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C.“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D.“一五”计划的实施9.如图两幅图片分别是习近平主席与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现任总统特朗普会晤的照片,它们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近年来的中美关系。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答案: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精品解析:辽宁省锦州市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辽宁省锦州市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解析版)
锦州市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使国家重新实现统一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辽、宋夏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议和之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双方边境贸易往来,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故ABD项属于共同点,但不符合题意;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宋金议和,故C项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
9.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荧屏,反响巨大。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反映的是()
A. 七国之乱B. 八王之乱C. 安史之乱D. 靖康之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正值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描写了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反映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情景。A发生于西汉时期,B发生于西晋时期,D发生于北宋时期,ABD三项与题干“杜甫生活时期”不符,故答案是C。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

科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科举的烙印。

科举造就了中国的读书人群体。

他们的性格就成了中国人性格的集中体现。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严格说来,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

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实因武举作用有限,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到当今的高考,高考并不是官员选拔考试,可是为什么我要将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进行类比,而不是将公务员考试和科举对比呢?原因在于,古代社会中以高官厚禄光耀门楣为主流价值观,对于商人价值的鄙视,对于技术专家的轻蔑,是今天无法理解的。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商人,又称企业家,高级蓝领,高级白领,虽然不是公务员,也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得到承认。

而这些承认的基础,是高考的基础下造就的。

可以这样说,古代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名登龙虎黄金榜”,“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一的手段是科举,而现代人,最重要的还是高考。

高考是这个时代永远不会被冷落的词汇,每年的盛夏,它要比三伏天还要令人发汗,人生的命运,在交于高考之后,就充满了变化莫测,诡夷所思的味道。

高考制度实行了20多年,在拨乱反正、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日益显露出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弊端:不利于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利于调动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选拔上的自主性;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分类指导。

有人说:高考不改,教育难兴。

虽然言重了,但道出高考改革的迫切性。

另外一个中国的现状在于它的疆域广阔,地域差异,贫富差异,信息差异相对巨大,美国通过19世纪的西进运动,用百年时间略微调整了东西差异。

而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不过是5年的时间,并且西部以西是高原和亚欧大陆的腹地,远非美国西部可比,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地域的差异定会导致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必然有差异,从而导致每个人信息保有量的差异。

可是这些差异不是现在招生规则的借口,因为一个根本的逻辑在于:对于同一个的游戏,只能有一个游戏规则,切不可指定双重标准。

科举的伟大在于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高考的伟大在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可是没有作到平等竞争.

如果说当今的高考就是古代科举的翻版,许多人一定不赞同。

因为他们会说,科举是对四书五经的最形式化的死记硬背,而现在的高考已经不把四书五经当回事了,它考的是科学、语文、英语之类了。

同时科举纯粹是为了做官而读书考试,而高考不仅用于做官,而且用于选拔工程技术人员等等。

高考与科举同样是国家与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无论它是选拔来做什么工作,是做官还是做技术工作,并没有防碍它们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一种淘汰制,而不是对人类智慧的启发制。

因此,它似乎只要符合社会公正原则就被人认为是公正的,而不管它是否符合人类“智慧公正”的原则。

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启发人类智慧,让每个人能够发挥他固有的智慧特长,从而为自己、为社会做符合自己智慧特征的事情。

可见,当今高考已经与古代科举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异了。

并非学生们不愿具有学识,而是因为教育被某些人弄得太过形式化了,并且与科举一样,成为社会地位天壤之别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