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 》后感

合集下载

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交织发展

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交织发展

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交织发展印度教与佛教是印度两大重要宗教,它们在古代印度的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宗教的交织发展历程,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宗教信仰的交织发展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最主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早期婆罗门教。

印度教崇拜多神,信奉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观念。

佛教则是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的,强调解脱生死苦海的个人修行,不崇拜上帝或神灵。

尽管印度教和佛教在神的崇拜和解脱观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信仰和实践层面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首先,印度教与佛教共同贯彻的中心价值是慈悲、无私和道德伦理。

印度教强调无私奉献和慈善,佛教鼓励修行者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并提倡八正道的修行方式。

这两个宗教的教义都使信徒们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善行和从内心驱除恶念。

其次,佛教在最初几个世纪在印度迅速发展,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和哲学思想在印度教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吸收。

例如,佛教雕塑和壁画成为了印度艺术的一大特色,而佛教思想中的空性观念也对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最后,印度教与佛教在宗教仪式和礼拜方式上存在很多共同点。

两个宗教都有寺庙和修行的场所,信徒们在那里祈祷和参与宗教仪式。

宗教仪式包括献香、焚香和祭祀等活动,这些都是两种宗教共通的传统。

二、哲学思想的交织发展印度教与佛教在哲学思想上也产生了诸多的相互借鉴与交流。

佛教的“无我”思想对印度教的一些流派如乌梨密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印度教的非二元论哲学思想也对佛教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禅宗的发展时期。

在印度的思想界,佛教被视为是婆罗门教的一种新兴解释方式。

同时,佛教的开创者释迦牟尼本人曾是一个婆罗门教徒,在他的教导中也兼有印度教神秘主义的某种特征。

这些因素使得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哲学思想和观念经常产生相互渗透和交流。

三、文化艺术的交织发展印度教和佛教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织发展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和音乐等方面。

印度佛教史论文

印度佛教史论文

关于《印度宗教哲学概论》书中对早期佛教思想论述的读后感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理包括四谛,无常与无我,五蕴,缘起与十二因缘,中道,无记,种姓平等观念等七个理论。

我们可以将其做一下简单的划分,第一类为四谛,无常与无我,五蕴,缘起与十二因缘,这4个理论构成了佛教基本的世界观;第二类为中道,无记,构成了佛教的方法论;第三类为种姓平等观念,此为佛教的社会伦理思想,也应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但其与第一类不同,主要从吸引信徒的利益出发,哲学性较少,故单独列为一类。

一.关于佛教的世界观的分析1.四谛基本阐述: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无盛阴),集谛指出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爱,灭谛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应该灭除渴爱及由此而生的种种欲望,进而达到解脱,而道谛则指出灭苦的八种方式(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个人分析:让我们想象一个对佛教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如果我要劝他信奉佛教,该如何开口?首先就是要解决why的问题,即为何要信奉佛教,于是我就搬出苦谛,告诉他人生太苦了,必须要找到方法脱离苦海。

他想了想,确实是啊,从小到大,升学压力,结婚压力,买房压力,养家压力,压力一直都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真是苦啊,但这些压力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我就顺势提出了集谛,告诉他痛苦的来源就是自己的渴爱,即欲望,如果没有对好学校,好工作,好房子的追求,那么压力不就小了很多吗?但身在欲望交织的社会,如何才能摆脱痛苦呢?灭谛就会告诉他,必须消除渴爱,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解脱。

怎么消除呢?自然是通过践行道谛,采取八正道的修行方式,使自己消除渴爱,摆脱世间纷扰。

于是我就成功地把佛教的宗教教义的基础告知给了那个普通人,他会信奉佛教吗?不妨先把这个可怜人放在一边,我们想一想苦的反面,乐。

根据日常经验,苦乐总是交织的,而乐就来源于欲望的满足,如果我们消灭了欲望,不也同时消灭了快乐吗?的确,但释迦摩尼指出,快乐是不长久的,易逝的,而生老病死的生理规律注定人终将走向痛苦,与其追求快乐,不如努力去灭除痛苦。

读印度之佛教书感 (1)

读印度之佛教书感 (1)

读《印度之佛教》书感王恩洋《印度之佛教》,释印顺者,合江法王学院正闻社发行。

自渝蒙君寄来著者赠书,读后,感慨万端,不获己而有言。

著者以锐利之眼光、深细之思想、大胆而热情之态度,对于佛教之在印度所以兴盛衰亡之变化,故言之切而感之深,事求真实,不抑善、不隐恶,是是非非,全盘托露,以为学佛者之鉴戒。

而文笔洁净流利,又足以达其意。

可不谓昏霾沉迷世代之明曦警钟耶,充当拱壁视之矣。

吾人常谓我佛释迦牟尼之立教也,不为个人,不为国家,不为民族,亦不但为人类之利害得失,而修行,而证果,而施教。

乃对整个之宇宙人生——五趣四生一切有情而观察,而思维,而悲感其苦恼,而穷尽其苦源,而与以最根本最究竟之救济。

大慈大悲,大智大力,旁绝依待,挺然特出,超然无对,而不可以一时一地、一人一群之得失利害思想文化格量之。

彼乃趺破一切人类之迷执谬见,妄想狂行,而以澄净光明,清凉寂静之大行大法领导世间。

山海不足喻其高深,乾坤不足喻其久大。

我佛释迦牟尼者,诚所谓深入全宇宙人生之中而穷其底,超然迥出于全宇宙人生之外而尽其障,又复恻然悲悯,而返入乎此宇宙人生之中,而施其拔济者也。

佛之教理虽极繁富,要亦甚简易。

其论世间之缘起,则惑、业、苦三杂染之循回而已矣。

其论出世圣道,则戒、定、慧三增上学而已矣。

其对世间实相,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而已矣。

略摄之,则为苦、集、灭、道之四谛;广开之,则为顺逆十二缘起、三十七菩提分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者,所以明一切法无我也。

十二缘起者,所以明诸行无常者也。

三十七菩提分法,则涅槃寂静之圣道也。

而总摄于四谛。

岂不甚明确了当乎。

佛灭度后,声闻弟子本诸法无我之义而观察诸法。

而阿毗达磨之学兴,明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于三科,四谛,色、心、心所、不相应行、无为诸法,广为建立。

观察诸法者,言我但为诸法之相续聚集,假有非实,即无我也。

其于建立心、心所、色等诸法,明确了然不为无功。

然末流之弊,于法生执,更为烦屑之推求,反起虚妄之实执。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佛教与印度教的对比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佛教与印度教的对比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佛教与印度教的对比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 佛教与印度教的对比概述:古代印度是一个众多宗教和哲学思潮交织的国度,其中佛教和印度教是最为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两个。

本文将对佛教和印度教在宗教信仰、教义、修行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互补关系。

一、宗教信仰的背景与发展1. 佛教: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始创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放弃王子的身份,追求解脱和智慧的道路,提出“四圣谛”和“八正道”的基本教义。

2. 印度教:印度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印度教无创始人,秉承吠陀经典的教义,强调教徒对神灵的崇拜和履行嫁娶、瑜伽等各种仪式。

二、宗教信仰的核心教义1. 佛教:佛教的核心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佛教强调通过消除欲望和无明的束缚,达到无苦乐土的境界。

2. 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是循生命轮回和因果报应的律律。

教徒通过奉献、修行和崇拜神灵,追求解脱和真实自我的理解。

三、修行方式与实践方法1. 佛教:佛教强调内观禅修和正念的修行方法,倡导人们通过冥想和禅定来觉察和超越欲念的束缚。

2. 印度教:印度教鼓励教徒通过奉献和祈祷,修习瑜伽、冥想和行善等方式来获得解脱和心灵觉醒。

四、信仰体系和宗教实践1. 佛教:佛教以僧伽制度为核心,强调出家修行者的生活方式。

重视禅宗、律宗、般若宗等分支寺庙的建立和教义的传播。

2. 印度教:印度教以家庭信仰和吠陀经典的传承为核心,尊重不同神灵的崇拜和各种仪式的实施。

五、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1. 佛教: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倡导戒除杀生和慈悲为怀。

在佛教中,个人的修行和悟道是摆脱轮回苦难的关键。

2. 印度教:印度教认为生命是轮回和因果律的表现,每个人的命运和境遇取决于前世的业力。

它鼓励教徒通过奉献和善行,追求解脱和超越。

六、与其他宗教的关系1. 佛教:佛教在印度的传播逐渐减弱,但在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道教、儒教等宗教有着深入的交流和影响。

印度古代的文明与宗教

印度古代的文明与宗教

印度古代的文明与宗教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明和宗教传统对于塑造印度社会和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古代的文明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闻名于世,而宗教更是印度文化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印度古代的文明与宗教,并重点介绍两大主要宗教——印度教和佛教。

一、印度古代的文明印度古代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时印度次大陆上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城市文化。

著名的哈拉帕文明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文明之一。

哈拉帕文明以其高度规划的城市布局、精密的排水系统和复杂的城市建筑而闻名于世。

同时,哈拉帕文明还展示了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熟练掌握,如纺织、陶瓷和金属工艺等。

除了哈拉帕文明,古代印度还涌现出许多其他重要的文明,如摩亨佐-达罗文明和瓦德瓦纳文明。

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古代印度还发展了许多科学和数学理论,如数学家阿耶尔巴塔、数学家巴克曼尼等人的贡献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古代印度的文明不仅在技术和科学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也涌现了许多卓越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印度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众多的神话传说和史诗故事,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还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印度古代的宗教宗教在古代印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塑造印度社会和文化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印度,宗教被视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并成为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基础。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500年左右。

印度教以多神教信仰为基础,崇拜的神明众多且多样化。

其中,三大主要神祇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印度教还强调个人与神祇之间的直接关系,认为个人通过信仰和虔诚可以获得救赎。

佛教是印度古代的另一大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提出的教义主张通过禅定和慈悲来消除人类的痛苦和无明。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其理念对印度和世界的宗教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印度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与社会现实

印度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与社会现实

印度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与社会现实印度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印度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现实中有着独特而又丰富的表现。

许多印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宗教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探究。

本文将探讨印度文学中的宗教文化与社会现实。

一、宗教文化印度是宗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复杂的宗教环境为印度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1.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之一,它被认为是印度文化的基石。

在印度教中,有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这些史诗是印度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罗摩衍那》是印度文学中最重要的史诗之一,它讲述了印度教最著名的神祇罗摩的故事,其中蕴含着对人生和宗教的思考和探究。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史诗中最长的一部,它讲述了印度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中既有战争和政治事件,又有对生命和宗教的思考。

这些史诗不仅在印度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更是被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所熟知。

2.佛教佛教在印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度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佛教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摩衍那》中的“波陀罗多”章节,这一章节讲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此外,《大唐西域记》等佛教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在表现佛教文化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3.锡克教锡克教是印度的另一个重要宗教,在印度文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反映。

其中最有名的是锡克教的基石《古鲁·格兰特·萨帝》。

这部著作是锡克教徒在宗教方面的权威书籍,它通过对生命、宗教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了锡克教的核心信仰。

《古鲁·格兰特·萨帝》不仅在印度,更是被全球锡克教徒所敬重。

4.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伊斯兰教在印度文学中也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优秀作家希拉比所写的《奥尔芬巴赫》。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国家的故事,其中蕴含着对宗教和信仰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印度教与佛教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是印度两大重要的宗教,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宗教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还对社会制度、艺术文学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印度教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作为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印度教凝聚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它强调各种神明的崇拜,信奉者可以通过祭祀、祈福等方式来获得神灵的加持。

印度教的婚姻制度也对古代印度社会的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等级制度和种姓制度都与印度教的教义有着密切关系。

这种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印度社会的分化,种姓之间的交往非常有限,上层种姓享有优先权力和资源。

此外,印度教信仰中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和传承,使得印度文化中有许多与生死、命运等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罗摩衍那》等。

佛教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同样巨大。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成佛后,积极宣扬无私、无我、克己奉公的理念,强调放下物欲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教的教义鼓励信徒追求内心的和谐与无我境界,关注个体的修行和修身养性。

因此,佛教的影响在古印度社会的道德和伦理标准上产生了巨大推动。

佛教鼓励信徒去给予他人关爱与善意,并且尊重生命与自然。

这为古代印度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和谐和道德的标杆,使佛教信徒对于人的社交与个体内心的培养具有了更高的要求。

印度教和佛教在艺术文学发展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宗教之一,印度教和佛教的文化遗产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达。

印度教和佛教的建筑、雕塑艺术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细节和丰富的寓意塑造了印度文化的独特形象。

例如,印度教寺庙以其高大宏伟的建筑风格,独特的穹顶和雕刻为人们所称道。

佛教的艺术表达也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佛像的雕塑以其庄严肃穆、祥和慈爱的形象展现了佛教教义与人性关怀。

然而,印度教和佛教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并非只有积极的一面。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佛教的禁欲主义等理论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儒教、佛教与印度教:宗教对文明的影响有多大?

儒教、佛教与印度教:宗教对文明的影响有多大?

儒教、佛教与印度教:宗教对文明的影响有多大?- 荐读 -柴静:他写出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阿城:很多人在思想上,还不属于现代儒教、佛教与印度教:宗教对文明的影响有多大?文:鲁楠编:先知书店在韦伯看来,若希望把握一个文明的文化特质,一个便利的方法是首先找到在这个文明当中承担社会整合和文化延续功能的主导社会阶层,常常是这个社会阶层塑造了这个文明的性格。

在他于1915年发表的《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一文中,韦伯的以下分析十分集中而明确:儒教是俸禄阶层——具有文书教养且以现世的理性主义为期性格特色者——的身份伦理。

……古印度教的担纲者是一个具备文书教养的世系种姓阶层。

……佛教的宣扬者是沉潜冥思、拒斥现世、流转四方的托僧。

……回教在初期时,是个征服世界之战士——训练有素就的圣战骑士团——的宗教。

……犹太教就是个市民的“贱民民族”(Pariavolk)……的宗教。

……(基督教)其初现时,乃一游走四方的技匠职工所持的教义……它始终不失其为独具一格的都市的、尤其是市民的宗教。

而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则以更简洁的语言概括世界诸主要宗教的主要担纲者的人物典型:儒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浪迹世界的托钵僧;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

基于以上洞见,韦伯认为,以印度教、佛教和儒教为代表的亚洲主要宗教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亚洲主要宗教的世界观中,知识分子特质较为明显。

韦伯说,亚洲,特别是印度“是专一地以主智主义态度来奋力求取'世界观’……的典型国度”。

亚洲所有的哲学和救世论所特有的共同前提是知识,知识是通往最高救赎和达到正确行为的唯一途径。

不论是印度教的文化担纲者婆罗门、佛教的文革担纲者僧侣,还是儒教的文化担纲者士大夫,其核心角色都是受到系统古典教育,掌握知识,具有书写能力的知识分子。

●第二,以知识分子为文化担纲者的文明,往往天然致力于压制武士和商人。

韦伯《中国的宗教》之读观后感(优秀篇)

韦伯《中国的宗教》之读观后感(优秀篇)

韦伯《中国的宗教》之读观后感韦伯《中国的宗教》之读观后感关于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谈的并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宗教现象问题,而如同一幅色彩斑澜的全景画,对中华帝国的社会结构、经济运行和文明特质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这个帝国在经历了历次传统的转换、民族的冲突、文化的融合之后,已经发展出了稳定的因应之道,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社会组织方式,都表现出特有的条理性。

到了18世纪,这种稳定与条理,却与资本主义的欧洲的巨大转折形成对比,从而在后者心目中,形成一个停滞的帝国的印象,这便是韦伯从文献中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情况构成了对他在新教伦理命题中建立的多元因果关系的挑战,因为中国并不缺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一些要素,如理性克制的生活方式、理性的技术和经济手段,等等,但是,却最终未能产生现代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因此,韦伯的中国研究的核心问题便成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在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特征之后,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些“物质的”、具体的因素上,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都存在,而决定性的影响来自精神因素,即儒教与道教的消极和传统的本质。

例如,他认为,与清教相比,儒教实际上是另一种理性主义的类型,顺应现世而非支配这个世界,培养中正平和的人格而没有因期待救赎而带来紧张性,因此,它在本质上很宽容,恪守传统,缺乏进行改革的动力。

这样,通过对中国的宗教信仰状况的分析,韦伯安然地回到了新教伦理命题的最根本的方面,即源于宗教理念的精神的驱动力如何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儒教与道教也好,还是印度教与佛教也好,都可以从这一角度来反证西方现代化过程的独特的精神因素。

从长期来看,韦伯的论断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例如,20世纪80年代,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人们开始热切地讨论儒家伦理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认为建立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构成了对韦伯的挑战。

大学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大学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大学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大学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

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

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

《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着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

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职业》(PolitikalsBeruf)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

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它主要贡献(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来自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

韦伯对经济学还有其它一些贡献:包括了经过认真研究的罗马农业历史,和他在《经济和社会》一书里述及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两者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韦伯也在书中呈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批评。

CXL055-中印文化交流开示

CXL055-中印文化交流开示

应该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学习各种文化中的长处,探索适合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使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由文化的自信而提升民族自信。可见,心灵的自由追求是创造力和文化创意的源泉,是生命智慧层面的,而不是知识层面的,是生活的艺术,超越了算术和技术的层次。
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发挥佛教在促进东西方文化深层次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很高兴能应邀参加由印度德里大学佛学系和印度国际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主题为“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及其对世界文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我演讲的题目为《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发挥佛教在促进东西方文化深层次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时间限制,我将只能从三方面略作阐述。
打破局限性,首先应把各自的民族文化放在世界文明的坐标系中去作横向的跨文化对话和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中分析说:“印度宗教的性格是否构成了妨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值得检讨的”。他又说:“印度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一提的历史记述绝非偶然。一个全心冥思生命及其种种过往的人,对政治—社会世态的一时的情势是不会有什么兴致瞧上一眼的。”韦伯的另外几部著作《中国的佛教——儒教与道教》、《宗教与世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确实,佛教的存在以个体内在的解脱为中心,但不能因为过度强调信仰而忽略物质文明的进步。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定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表现出来,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
中印文化各有所长,两国人民互为老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印度也向中国学习了许多东西,比如植桑养蚕法,造纸术等等。并且中国隋唐时期,双方官方交流也增多了。比如《隋书?西域志》载,隋炀帝曾派遣侍御史韦节和杜行满等出使西域诸国,他们到达印度,得到佛经和玛瑙杯等。按《旧唐书·西域传》记载,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印度,第二次出使时遇到戒日王的大臣阿罗那顺的伏击,王玄策得到吐蕃和尼泊尔的支持打败阿罗那顺并把他捉回长安。中国明成祖时期,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马欢和巩珍三人回国后分别写出《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三部书,为研究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乃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印度派医疗队援华,柯棣华大夫等成为中印人民友谊的象征。总之,两千多年来,中印双方以各种方式开展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了对方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相互影响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佛教文化的交流,我们将在第二节中讨论。

印度教的“救赎仪式”与印度佛教“解脱理念”辨析

印度教的“救赎仪式”与印度佛教“解脱理念”辨析
Abs r t Fr m heorg n p nto t ac : o t ii oi fviw . i uim nd I din Bud im r l orgnae r e H nd s a n a dh s we e al i i t d fom heBrh a s of nce n a t a m nim A intI di. The m e h ns fH i uim n I in Bu him n he sm e lne a a a im ’.w h c a o d fo he Brhm a s c a im o nd s a d nda dd s i t a i sBr h n s S m i h c n be f un r m t a nim
伦 理 建 构 , 长 期 的 发展 中呈 相 互补 益之 势 , 是 人 们在 研 究 印度 宗教 文化 影 响 时应 予 以 注意 的 。 在 这 关 键词 : 印度 教 ; 印度 佛教 ; 赎 之 道 ; 理 特 征 救 伦
中图分类号 : 9 2 B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5 8 ( 1)2 0 3 — 7 1 0 — 6 1 0 1 — 19 0 2 0
r d mp i n c rm o y a d Co t u t n o a ma i sl ai n c n e t P o l h u d b o e e df r n eb t e n u s e e t e e n n n i ai f o n o Brh n s av t o c p . e p es o l en t d t i e e c ewe n Hi d i m o h m
a nd a nd I in Bud im ,w h n sud fI in rlgou nd c t a n u nc .H i u s o u e n e e pt e e o ,b nd a dhs e t y o nd a ei i sa ul li f e e ur l nd im f c s so r d m i c r m ny utI in on Bud im o e r t U t isc sr to The r ut lbe f nt on dhs c nc ntae O e h c on tuci n. ya em ua ne ti hel g—t r lde lpm e t i el veo T n. Ke wor s: H i dus ;I inBudd im ;deie a c y d n im nda hs l r n e;ehia ha a trsi v t c lc rc e tc i

印度教和佛教的比较研究

印度教和佛教的比较研究

印度教和佛教的比较研究印度教和佛教是世界上两个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

虽然两者都发源于印度,但是它们的教义和实践差异很大。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印度教和佛教的不同方面以及它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来探讨这两个宗教的异同。

1. 印度教和佛教的历史印度教是一个多元宗教,拥有复杂的文化和哲学体系。

印度教源于公元前2000年,是一个基于气质和职业的社会等级体系。

印度教强调个人精神和世俗生活之间的平衡,并且相信它可以通过重生和轮回来实现。

印度教有许多神,这些神体现了不同的力量和属性。

印度教也强调不同的正道(dharma),包括存在于每个个体内的道德原则和个体与社会的义务。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由释迦摩尼(Buddha)创立。

佛教提出一个基于四个真理(四谛)的哲学体系:一切都是不稳定的,痛苦是存在的,有一种结束痛苦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是八正道。

佛教不相信神,但是相信轮回和重生。

佛教把内省和冥想视为实现和平、幸福和自由的途径。

2. 教义和实践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和实践有很大不同。

印度教强调社会阶层和道德规范,而佛教则是一个拥有更简单精神的宗教,它侧重于个人实践和冥想。

佛教没有神格,因此佛教没有要求信仰或供奉神的仪式。

相反,佛教鼓励个人内省和自我实现。

佛教的实践方式包括冥想、禅修和查经。

印度教的实践方式包括祭祀、朝拜等一系列仪式。

印度教的仪式,如牺牲和神祇供奉,是印度文化和天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对于佛教的个人内省和冥想,印度教更侧重于群体感和社会角色。

印度教尊重和维护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种仪式来促进社会和平。

3. 对文化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对印度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都是深远的。

印度教的美学、哲学和文化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小说和戏剧,为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印度教也激发了印度建筑、绘画、音乐和舞蹈的创作。

佛教也对世界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众多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论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及启示

论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及启示

论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及启示论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及启示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欧新教伦理和经济伦理是资本主义理性经济行为内在冲动力的源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注重人的现代伦理精神和伦理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经济伦理;新教伦理;市场经济;启示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很广,横跨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诸领域,在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史上提出独到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他论证了新教伦理是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精神驱动力。

同时它还通过比较研究,强调中国的宗教伦理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他的这些见解对于我国学者研究世界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我国当代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新教伦理:近代西方理性资本主义兴起之内在动力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早已涉猎。

但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却别具特色。

他考察了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成为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源于宗教改革后的经济伦理”的思想,这种思想即使现在仍具有较大的影响。

“天职观”系新教伦理的核心。

主张预定论的加尔文教派宣称《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这个教派认为按照上帝的旨意,人天生就是有罪的,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被饶恕,被赐予生命,大部分人是难逃劫难的,人的死是上帝决定的。

该教教徒为得到上帝的拯救和恩赐,逃离命运的苦海,就不能沉醉于声色犬马享乐之中虚掷光阴,因为这是最不可饶恕的。

因此为了上帝,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职业中认真劳作,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工作,从而形成一种“天职观”。

韦伯所推崇的教徒的“职业观”和禁欲主义必然影响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

韦伯认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其核心是“天职观”和禁欲主义。

新教反对只有教会才有权力解释《圣经》的传统的非理性的观点,认为个人的良知有领悟《圣经》的优先权。

印度教与佛教南亚地区的宗教与哲学

印度教与佛教南亚地区的宗教与哲学

印度教与佛教南亚地区的宗教与哲学印度教与佛教:南亚地区的宗教与哲学在南亚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印度教和佛教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信仰的光芒。

它们不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深邃哲学的载体,对南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印度教,这一古老的宗教,拥有着极为复杂和丰富的教义、神话和仪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如今庞大而多元的体系。

印度教信奉众多的神灵,这些神灵代表着不同的力量和属性。

从创造宇宙的梵天,到维护世界的毗湿奴,再到毁灭与重生的湿婆,每一位神灵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故事。

这种多神崇拜的特点,反映了印度教对于宇宙万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在印度教的教义中,“业”与“轮回”的概念占据着核心地位。

“业”指的是一个人过去和现在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轮回”则是基于“业”的影响,灵魂在不同生命形态和世界之间的流转。

一个人的今生遭遇和命运,被认为是由前世的“业”所决定的。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也给予了他们对于生命和苦难的独特解读。

为了摆脱无尽的轮回,实现与梵的合一,达到解脱的境界,信徒们通过修行、祭祀和遵循道德规范来积累善业,净化心灵。

印度教的仪式繁多而庄重。

从家庭中的日常祭祀,到盛大的宗教节日和神庙中的庆典,每一个仪式都承载着信徒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其中,恒河被视为圣河,许多信徒前往恒河沐浴,认为这样可以洗去罪孽,获得神灵的庇佑。

佛教,由释迦牟尼在公元前 6 世纪左右创立,以其深刻的智慧和慈悲的教义迅速传播开来。

与印度教不同,佛教强调个体的觉悟和解脱,不依赖于对众多神灵的崇拜。

释迦牟尼通过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人生充满了各种痛苦,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集谛分析了痛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等烦恼和业力;灭谛阐明了消除痛苦、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道谛则指明了实现解脱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包括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印度教与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印度教与佛教是古代印度两个重要的宗教,它们的传播与影响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个宗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

首先,印度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不可忽视。

印度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庞大的信仰体系。

印度教的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和经典文献的传播。

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包括《吠陀经》、《奥义书》等,这些经典文献对印度教的信仰、道德规范和仪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印度教还通过寺庙、祭祀和节日等形式,深入人心,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领域,还渗透到印度的政治、法律、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方面。

其次,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也十分显著。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起源于古代印度。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佛教僧侣的弘扬和传教活动。

佛教强调人的解脱和慈悲为怀,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不仅在印度本土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还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佛教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领域,还对印度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作品,如佛像、佛教壁画等,成为了印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还涉及到社会和文化方面。

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对印度社会的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划分为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佛教则强调人的平等和解脱,对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提出了质疑。

佛教的传播使得一些低种姓的人士得到了解脱的机会,对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还体现在印度的文学和哲学方面。

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吠陀经》、《奥义书》等对印度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经典文献《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等也对印度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经典文献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教与佛教的文化传播与影响

古代印度教与佛教的文化传播与影响

古代印度教与佛教的文化传播与影响在古代印度,印度教与佛教是两种重要的宗教。

它们不仅在印度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通过文化传播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其他亚洲地区。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印度教与佛教的重要性。

一、印度教的文化传播与影响印度教起源于古代印度,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

它的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宗教经典进行。

在古代印度社会,印度教牧师们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将宗教教义传播给民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口头传统。

同时,在宗教经典《吠陀经》中,印度教的教义、信仰和仪式也得到了系统化的表述。

印度教的文化传播不仅限于印度本土,还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接触而扩散至其他亚洲国家。

比如,印度教的教义和仪式对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教传入东南亚国家后,逐渐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文化融合,产生了新的宗教形态。

例如,印度教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被整合成巴里教,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印度教还对印度国内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即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对于印度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印度,这种制度决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

此外,印度教还以其丰富多样的节日、仪式、寺庙等文化形式,影响着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二、佛教的文化传播与影响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苦行者释迦牟尼,是一种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宗教。

佛教通过释教文献的传播来传承佛陀的教诲,并通过僧伽的组织来维持宗教的传播。

佛教重视以身作则,通过僧人的榜样和智慧来吸引信徒。

佛教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教士的交流。

在古代印度,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使佛教的教义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

在现代,佛教的翻译经典通过印刷、出版和互联网等手段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在印度外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印度的周边地区传入,并影响了中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

佛教在这些国家融合了当地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

马克斯·韦伯的印度宗教观、种姓观浅析

马克斯·韦伯的印度宗教观、种姓观浅析

作者: 尚会鹏
出版物刊名: 南亚研究
页码: 23-29页
主题词: 马克斯·韦伯;印度教;印度社会;宗教社会学;现代资本主义;宗教观;禁欲主义;佛教;种姓制度;中世纪
摘要: <正> 一般认为,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对世界几乎每个重要宗教都有分析。

这方面的成果收在他死后出版的《宗教社会学论集》(1921-1922)中,该书内容包括基督教、儒教和道教(第一卷),印度教与佛教(第二卷),古代犹太教(第三卷)。

本文根据该书第二卷参考其他一些材料,对韦伯关于印度各宗。

印度教与佛教的对比研究

印度教与佛教的对比研究

印度教与佛教的对比研究印度教与佛教是印度两种主要的宗教,它们的分别源于相同的文化和传统,但有着不同的信仰、教义和仪式。

印度教和佛教是高度哲学化、精神化的宗教,在历史上对印度社会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印度教与佛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将两种宗教的特点和异同点准确呈现。

一、信仰与教义印度教相信存在一个无始无终的“宇宙循环”,即“轮回”,它认为每个人的魂和肉体都会历经轮回,经历生、老、病、死的循环,不断地投生再来过,直到消灭自己的贪、嗔、痴的业力而解脱。

印度教的信众认为万物都承载着一个根本的、永恒不变的灵魂,这灵魂就是万物真正的实体和本质,所有人们的魂都是相同的,包容了全宇宙的神性。

尽管印度教有许多故事、神话和历史渊源的传统,但实际上,这个宗教不相信有一位统一的神,人们允许崇拜很多个神灵和女神,也可以崇拜自然、器物、纪念碑或者其它圣物,甚至可以崇拜任何一个体现神性的生物或物质。

佛教是从印度教发展而来的,和印度教一样,佛教也坚信轮回的存在,但是,佛教则强调了解轮回的重要性,戒、定、慧的修行以及产生正知正见,以获得最终解脱,称为“涅槃”。

佛教的理念是没有神的存在,佛教的修行者会潜心向自己寻找答案,全力探寻人类生命和宇宙的奥义。

因此,与印度教相比,佛教更注重个人行为和人类智慧。

二、仪式与礼仪印度教和佛教都有丰富的仪式和礼仪,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印度教有八十四万个神,因此它们的祭祀以献祭为中心,祭品和仪式标志性地印象着这种宗教。

大大小小的礼仪以及各种节日和仪式都被广泛接受和参与。

印度教仪式的核心在于神灵的崇拜,同时还会恳请神的庇佑,以及对家庭、财富、健康和成功事业的祈愿。

佛教没有像印度教那样献祭的想法,但它同样强调供奉、朝拜、念诵佛经等仪式活动,以此来表达信徒的敬意和信仰。

而佛教的礼仪、节日和仪式则主要以它的佛教僧和僧侣为主,在僧众中的行动和行为上表现出来,如普渡、读经、念佛等。

三、宗教建筑印度教和佛教都有着许多壮丽的寺庙和宗教建筑,并且它们的设计和装饰都非常精美。

听常作印教授报告会心得

听常作印教授报告会心得

听常作印教授报告会心得作印教授是一位印度文化和宗教的专家,我有幸参加了他的报告会,并且在此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作教授的报告会主题是“印度文化与宗教的交融”,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报告会开始,他首先介绍了印度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对印度的深厚底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提到了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印度教。

印度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几乎渗透到了印度人民的方方面面。

在报告会中,作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印度教的核心理念和信仰。

他解释了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概念,以及印度教的主要神祇和宗教仪式。

他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印度教寺庙、圣河、祭祀等重要的宗教场所和仪式。

由此我开始意识到,印度教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在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教授还提到了印度教的一些独特之处。

例如,他解释了印度教中神的多样性和印度教教义的灵活性。

他告诉我们,印度教并没有一本权威的经书,而是通过口传、文献和传统习俗来传承教义。

这一点使得印度教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实践,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来选择不同的道路。

在我看来,这种宗教灵活性和包容性是印度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印度宗教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除了印度教,作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印度的其他宗教,如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

他解释了这些宗教的起源、核心教义和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

通过比较这些宗教,我意识到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不同宗教的交融和相互影响使得印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除了宗教,作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印度的艺术和文学。

他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马哈巴拉塔》为例,讲述了这些史诗对印度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印度的舞蹈、音乐、绘画以及建筑艺术。

通过这些介绍,我深深被印度艺术的细腻和高超技艺所感动,这表达了印度文化对美的追求和执着。

报告会的最后,作教授回顾了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历程,并对印度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后感
摘要:
这本书有助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

印度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宗教,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只是灿烂一时都在这本书中有讲解。

在以下的读书笔记中将会介绍本书的作者,以及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关键词:印度佛教印度教
我在假期阅读了马克斯·韦伯的《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一书,感想颇多。

首先让我了解了作者马克斯·韦伯,其次知道了尽管印度教与佛教都起源于印度,但他们之间是有很多的区别之处的。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更深一步的了解到了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联想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最后又做了一些资料搜集关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存在很大的冲突。

一、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
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二、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尽管二者都产生于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

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个主神,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

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

由于佛教教义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号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发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纪时被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东南传人东南亚,西北传人中亚细亚,公元前一世纪由克什米尔传人中国的于阗,以后在中国不断发展。

印度教于五世纪时出现,也产生于印度,它适应封建统一的思想,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教义而形成。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

所谓“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所谓“业
力轮回”,是说人在世如果按照给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更高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

印度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麻痹劳动人民,迎合统治阶级,是封建剥削关系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辨护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与支持,公元九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后来八世纪起伊斯兰教的传人,到十三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几乎毁灭殆尽,尽管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后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当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万人,佛教虽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

而印度教在当今印度却拥有广泛的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八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

三、印度教的特点
1.多神崇拜的主神论
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

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2.四种姓分立
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3.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
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

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
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

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5.承认吠陀的权威
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

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是印度古老宗教与历史文献的总集,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读完这么书对于印度教与佛教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仅是泛泛的一遍是不足以完全认识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作者思想的博大精深的。

四、为什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存在很大的纷争。

这个有两类原因,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微观的,宏观因素是因为,印度次大大陆在公园十世纪之后,基本都是印度教天下,而随着莫卧儿王朝的统一,就出现了转机,该皇朝是入侵者建立的,其主体贵族都是伊斯兰教徒,这样在印度就开始出现伊斯兰化的进程,皇帝从上到下的推行,就同民众信仰产生了冲突,随后因果殖民者介入,又利用宗教冲突大做文章,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在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的最后日子里,也都不放过这个问题,通过了蒙巴顿方案,将印度教主要聚居区成立印度联邦,将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区成立了巴基斯坦,这叫做印巴分制,当时在临近边界的各邦的土邦主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联邦,克什米尔土邦主是印度教徒,要求加入印度联邦,而该地区80%居民是穆斯林,这才造成了现在的克什米尔纷争;至于微观方面来说,印度教是属于泛神论宗教,主要崇拜三大主神及其妻子和眷属,那么牛作为主神湿婆的大眷属,广受崇拜,不得伤害,另外在印度教眼中大量的杀伤生命是不被允许的,而穆斯林主要以牛肉为食,并且基本肉食,在这个日常基本活动中,极易产生冲突,印度教大量崇拜偶像神,而穆斯林严禁崇拜偶像,加之印度是个宗教气氛非常浓的国家,民众普遍教育程度偏低,那么就会经常性的产生冲突。

古丽娜尔
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2012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