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分析仪发展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沉渣分析仪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07-11-1 浏览次数:865 次

一、尿沉渣分析仪发展简史

1988年,美国研制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Yollow IRlS”高速摄影机式的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简称Y—1尿自动分析仪。这种仪器是将标本的粒子影像展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由检验人员加以鉴别。

1990年,日本与美国合作,生产出影像流式细胞术的UA-1000型、UA-2000型尿沉渣自动分析仪,主要由连续高速流动位点摄影系统组成,包括闪光放电管、放大物镜、平面流动池、CCD摄影系统、影像信息处理机和阴极射线示波器等。但由于此类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对图像粒子测绘不十分满意,处理能力低、重复性差、管型分辨不清、价格较昂贵等原因而未能普及。

1995年,日本将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技术结合,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1996年,德国生产出SEDTRON以影像系统配合计算机技术的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2003年,美国DiaSys R/S Corporation尿液分析系统工作站。

尿沉渣分析仪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尿沉渣直接镜检再进行影像分析,得出相应的技术资料与实验结果;另一类是流式细胞术分析。

二、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

1995年,日本将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技术结合,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1. 工作原理

应用流式细胞和电阻抗的原理。当一个尿液标本被稀释并经染色液染色后,靠液压作用通过鞘液流动池。当反应样品从样品喷嘴出口进入鞘液流动室时,被一种无粒子颗粒的鞘液包围,使每个细胞以单个纵列的形式通过流动池的中心(竖直)轴线,在这里每个尿液细胞被氩激光光束照射。每个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荧光强度(fluorescent light intensity,FI,从染色尿液细胞发出的荧光,主要反映细胞的定量特性,如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和核酸)、前向散射光强度(forward scattered linght intensity,Fsc,它成比例反映细胞的大小)和电阻抗的大小(电阻抗电信号主要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仪器正是将这种荧光、散射光等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并对各种信号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每个尿液标本产生出的直方图(histogram)和散射图(scattergram)。通过分析这些图形,即可区分每个细胞并得出有关细胞的形态。

仪器通过对前向散射光波形、前向荧光波形和电阻抗值的大小综合分析,得出细胞的信息并绘出直方图和散射图。仪器通过分析每个细胞信号波形的特性来对其进行分类。前向散射光信号主要反映细胞体积的大小,前向荧光信号主要反映细胞核的大小。

2. 仪器结构

包括光学检测系统、液压系统、电阻抗检测系统和电子系统。

(1)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由氩激光(波长488nm)、激光反射系统、流动池、前向光采集器和前向光检测器组成。

样品流到流动池,每个细胞被激光光束照射,产生前向散射光和前向荧光的光信号。散射光信号被光电二极管转变成电信号,被输送给微处理器。仪器可以从散射光的强度得出测定细胞大小的资料。荧光通过滤光片滤过一定波长的荧光后,输送到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放大再转变成电信号,然后输送到微处理器。

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使用两种荧光染料。一种为菲啶染料,主要染细胞的核酸成分(DNA),用于区别有核的细胞和无核的细胞(如白细胞与红细胞、病理管型与透明管型的区别)。另一种为羧花氰染料,主要用于区别细胞的大小(如上皮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

(2)液压(鞘液流动)系统:反应池染色标本随着真空作用吸入到鞘液流动池。为了使尿液细胞进入流动池不凝固成团,而是一个一个地通过加压的鞘液输送到流动池。鞘液形成一股液涡流,使染色的样品通过流动池的中央排成单个的纵列。这两种液体不相混合,这就保证尿液细胞永远在鞘液中心通过。鞘液流动机制提高了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电阻抗检测系统:电阻抗检测系统包括测定细胞体积的电阻抗系统和测定尿液导电率的传导系统。

电阻抗测定的方法是,当尿液细胞通过流动池(流动池前后有两个电极维持恒定的电流)小孔时,在电极之间产生的阻抗使电压发生变化。尿液细胞通过小孔时,细胞和稀释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传导性或阻抗的差异,阻抗的增加引起电压之间的变化,它与阻抗改变成正比例。

如果在电极之间输出固定电流I,则电压V和电阻R同时变化。即当细胞有较大阻抗通过小孔时,电压也增大。由于电压的不同主要依赖细胞的体积,所以细胞体积和细胞数量资料可从以电压这个脉冲信号中获得。

部分尿液标本可在低温时含有某些结晶,影响电阻抗测定的敏感性,引起不准确的分析结果。为了保证尿液标本传导性稳定,采用下列措施:①用URINOPACK 稀释液稀释尿液标本,由于稀释液中含有EDTA盐化合物,可除去尿中所含的非晶型磷酸盐结晶;②尿液标本在染色过程中仪器将尿液和稀释液混合液加热到35℃,加热可以溶解尿标本中的尿酸盐结晶,除去尿中结晶在电阻抗测定时引起的误差。

电阻抗检测系统的另一功能是测量尿液的导电率:测定导电率采用电极法。样品进入流动池之前,在样品两侧各个传导性感受器接收尿液样品中的导电率电信号,并将电信号放大直接送到微处理器。这种传导性与临床使用的尿渗量密切相关。

(4)电子系统:从样品细胞中获得的前向散射光较强,光电二极管能够直接将光信号转变电信号。从样品细胞中得到的前向荧光很弱,需要使用极敏感的光电倍增管。将放大的前向荧光转变成电信号。从样品中得到的电阻抗信号和传导性信号,被感受器接收后直接放大输送给微处理器。

所有这些电信号通过波形处理器整理,再输给微处理器汇总,得出每种细胞的直方图和散射图,通过计算得出每微升各种细胞数量和细胞形态。

3. 性能特点

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采集标本体积大约9ml,自动进样模式所需最少,标本体积为4ml,实际吸取标本体积为0.8ml,检测标本体积为9.0l,相当于显微镜检测50个高倍视野。每小时可检测100个尿液标本,检测总粒子范围为0.0~40,000个。

(1)红细胞(RBC)

红细胞出现在第一和第二个散射图的左角。由于红细胞在尿液中直径大约是8.0m,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所以荧光强度(FI)很弱。红细胞在尿液标本中大小不均,且部分溶解成小红细胞碎片,因此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差异较大。一般来看,F1几乎极低和Fsc大小不等都可为红细胞。

红细胞的分析指标如下:

①每微升尿的红细胞数;

②每高倍视野的平均红细胞数;

③均一性红细胞(1somorphic RBC)的百分比;

④非均一性红细胞(Dysmorphic RBC)的百分比;

⑤非溶血性红细胞的数量(Non-Lysed RBC#)和百分比(Non-Lysed RBC%);

⑥平均红细胞前向荧光强度(RBC-MFl);

⑦平均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RBC-MFsc);

⑧红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RBC-FI-DWSD)。

(2)白细胞

白细胞比红细胞稍大,前向散射光强度也比红细胞稍大一些,但白细胞含有细胞核而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它有高强度的前向荧光,能将白细胞与红细胞区别开来,白细胞出现在散射图的正中央。当白细胞存活时,白细胞会呈现前向散射光强和前向荧光弱;当白细胞受损害或死亡时,会呈现前向散射光弱和前向荧光强的变化。

①每微升的白细胞;

②每高倍视野的平均细胞数;

③白细胞的平均白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WBC-MFL)。

(3)上皮细胞(EC)

上皮细胞体积大,散射光强,且都含有细胞核、线粒体等,荧光强度也比较强。大的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分布在第二个散射图的右角。

①上皮细胞数量;

②每微升小圆上皮细胞数。它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层和底层移行上皮细胞。这类细胞的细胞数到达一定浓度时,还须通过离心染色镜检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4)管型

只能检测出透明管型和标出有病理管型的存在。

透明管型由于管型体积大和无内含物,有极高的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和微弱的荧光脉冲宽度,出现在第二个散射图的中下区域。而病理性管型(包括细胞管型)有极高的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和荧光脉冲宽度,出现在第二个散射图的中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