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教学文稿
交通工程学
![交通工程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881f4b336c1eb91b375d00.png)
一、名词解释:1、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运用的一门技术学科。
它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的完全交通运输任务;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探究对象时驾驶人、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2、离散型分布:描述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到达的车辆数、或在一定路段上分布的车辆数是的所谓的随机变量、描述这类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用的就是离散型分布。
3、车辆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行驶状态的一种理论。
4、区间车速:车辆驶过某段路程的长度与所用的总时间(包括中途停车损失时间在内,但不包括客、货运车在起、终点的调头时间)之比。
5、驾驶疲劳:是指由于驾驶作业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心里上的疲劳及客观测定驾驶人能力低落的总称。
6、空间占有率:某瞬间、在一定长度的道路上,全部车辆的总长度占观测道路长度的百分比,用Rs表示。
7、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用辆/h,或辆/昼夜或辆/秒表示。
8、反应时间:是从接受到刺激到作出反应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9、地点车速:车辆驶过某断面的瞬时速度。
10、车头时距:是指在同一车道、同向连续行驶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通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
用ht表示,单位S/辆。
二、简述题1、简述泊松分布、二项分布及负俄日想分布的适用条件和各自特征答:泊松分布适用条件:适用于低流量无干扰的车流状态,特征:S2/m=1 二项分布适用条件:适用于车流处于拥挤状态,车流行驶的自由度小。
特征:S2/m<1 负二项分布适用条件:适用于车流受到干扰,车辆到达量的波动度大的车,特征:S2/m>1 答:人、车、路、和环境是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四大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特定的不可分割的因素。
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行为和性质对道路交通整体都将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又都要依赖其他要素的行为和性质,每个要素对整体的影响都不再具有独立的性质而是与其他一个或几个要素相互联系,是一个涉及人的行为在自然环境中构成的复合系统。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1)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d616f3e10975f46527d3e194.png)
名词解释1.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设计小时交通量:工程上为了保证道路在规划期内满足大多数小时车流能够顺利通过,不造成严重堵塞,同时避免建成后车流量很低,投资效益不高,规定要选择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3.行驶车速: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要的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路段的线形的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用于计算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4.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是一项综合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要提高运输效率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车辆的行驶车速。
5.车流密度:车流密度是指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的数目:K=N/L6.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最大时的密度,密度小于Km即为稳定交通流量,大于即为强迫交通流量。
7.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并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8.服务水平: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9.通行能力: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辆/H)。
分类:基本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10.交通事故的定义: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活动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章程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11. 85%位车速:在该路段形式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高限制车速。
12. 15%位车速: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低限制车速。
13.行车延误: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员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行车延误分类: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
交通工程概论
![交通工程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0edc312a8114431b90dd8ef.png)
一、名词解释:交通工程学:是以人为主体,以交通流为中心,以道路为基础,将这三方面有关内容统一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经行研究,综合处理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能源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寻求的是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能源机件损耗与公害程度最低,运输效率最高费用最省的构建科学措施,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的目的。
炫目:若视野中有强光照射,颜色不均匀,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形成视觉障碍。
路网密度:等于某一计算区域内所有的道路的总长度与区域总面积之比,单位为千米每平方千米交通量: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交通体的数量、地点车速:车辆驶过某断面时的瞬时速度。
行驶车速:是以车辆行驶于某一区间所需的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和此区间的距离所求得的车速。
行程车速:是以车辆行驶于某一区间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和此区间的距离所求得的车速。
行车延误:由于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因素引起的运行时间损失。
道路通行能力: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小时内可能通过最大的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
服务水平:是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以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车时间、驾驶自由度、交通间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服务水平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交通规划: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的展开,即规划者如何提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出行链:某人一天的全部活动,是由若干个出行相连接的,称之为出行链出行循环:由一个据点出发到返回该据点的一连串的出行的总称。
交通事故(5要素):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构成交通事故应具备5个因素:1)车辆2)行为的特定性3)行为人主观上常常存在着过失4)行为的违法性5)造成损害的后果可能通行能力:道路实际所能承担的最大交通量,指偏离上述理想条件各种道路修正后得到的通行能力。
交通工程学(第二版)任福田第一章绪论教案
![交通工程学(第二版)任福田第一章绪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dd7486daef5ef7ba0d3c46.png)
第一章绪论1.交通工程的定义1.1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北京工业大学的任福田教授认为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
它的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在其会员指南中定义:交通工程学是运输工程学的一个分支。
它涉及到规划、几何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终点站、毗连用地,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
2 交通工程学的内容根据交通工程学涉及的内容,该学科也可称之为“4E”科学,包括:–执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 )–工程(Engineering )–环境(Environment)1.2.1 交通特性•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特性:车辆的交通特性车辆拥有量:车辆拥有量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交通状况的具体体现。
研究车辆历年来的增长率,按人口平均的车辆数,车辆增长与道路增多的关系,车辆组成以及车辆拥有量的发展趋势。
车辆运行特性:研究车辆的尺寸大小与重量,研究操纵特性、通行性能、加速性能、制动性能、安全可靠性、经济特性与交通效率。
道路的交通特性:道路是交通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交通工程学要研究道路规划指标如何适应交通的发展,研究线形标准如何满足行车要求,研究线形设计如何保证交通安全;研究道路与环境如何协调。
交通流的特性:交通流的运行有其规律性,因此要对交通流的三个重要参数——交通量、车速、车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同时要研究车头时距分布和延误的变化规律。
1.2.2 交通调查交通调查基本项目交通量调查、车速调查、车流密度调查、延误调查、交通起讫点调查(OD调查)等交通工程学要研究的相关问题为满足什么要求而调查;如何进行调查(包括如何选取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采用何种调查方法,如何制定调查方案);如何取样;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1.2.3 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是研究各种不同状态的交通流特性,研究如何利用各种交通流特征参数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寻求最恰当的模型描述各种交通状态,推导表达公式。
交通工程学教案范文
![交通工程学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3875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12.png)
交通工程学教案范文教案主题:交通工程学导论教学目标:1.了解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理解交通工程学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优化中的重要性。
3.掌握常用的交通工程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00字)a.交通工程学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规划、管理和优化的一门工程学科。
b.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交通工程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增加,交通工程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取得快速发展。
2.交通工程学的重要性(400字)a.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学在城市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b.交通系统优化:交通工程学通过研究交通流理论和交通规划、信号控制等技术,可以优化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交通流量和交通运输能力,并减少交通时间和成本。
c.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和产业链的完善。
3.交通工程学的概念和方法(600字)a.交通流理论:交通工程学研究交通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通过交通流理论可以分析和预测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交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b.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学通过研究城市的交通需求和交通网络,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c.交通仿真:交通工程学通过交通仿真技术,模拟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评估交通规划和交通控制措施的效果,以及预测未来交通需求的变化。
d.交通安全:交通工程学研究交通事故的成因和防范措施,通过交通安全工程和交通法规的制定,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e.交通信号控制:交通工程学通过研究信号控制理论和技术,优化交叉口和路段的信号控制方案,提高交通流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教学方法:1.前导知识导入: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交通工程(1)
![交通工程(1)](https://img.taocdn.com/s3/m/df7da8e0e009581b6bd9eb40.png)
1、交通工程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运营、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
交通工程构成要素:人、车、路。
手段:探讨规律、建立法规法律。
目的:安全、快捷、高效。
2、交通工程的作用:(1)一个地区、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以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均有赖于发达的交通。
(2)边远山区和贫穷落后地区的开发、社会交往和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要依靠交通运输的发展。
(3)由各种交通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使国家内部各地区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交通工程发展回顾:(1)步行时代(2)马车时代(3)汽车时代(4)高速公路时代(5)智能运输时代4、交通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答:诞生标志:1930年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的成立(1)基础理论形成阶段交通工程学创立的初期(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末)(2)交通规划理论形成阶段交通工程学发展的中期(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3)交通管理技术形成阶段交通工程学发展的中期(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4)智能化交通系统研究阶段交通工程学发展的近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今)5、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1)系统性(2)综合性(3)交叉性和复合型(4)社会性(5)前瞻性(6)动态性6、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进展和状况:(看看)答:(1)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兴起:1979年以来,美、日、英、加拿大等国的交通工程专家到国内讲学,其中最著名的美籍华人交通专家张秋先生,为我国的交通学科建立奠定基础(2)建立了学术组织,培养了交通工程人才:填空: 1980年上海市成立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中国交通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交通工程学科诞生。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521a7f02768e9951e7386e.png)
交通工程学:以人(驾驶员、行人和乘客)为主体、以交通流为中心、以道路为基础,将这三方面的内容统一在交通系统中进行研究,综合处理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学科。
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
反应时间:从表露于外的事物引起反应到开始动作所需的时间,是从刺激到反应动作之间的时距。
视距:制动距离:从踏着制动踏板开始到汽车停住为止车辆所驶过的距离,不包括驾驶员的知觉—反应距离。
侧向净空:车道外边缘至路侧障碍物的横向距离。
交通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或道路上某一条车道)指定地点或断面的车辆数。
流率:在不足1h的时间段内(通常是15min),通过道路(或道路上某一条车道)指定地点或断面的车辆数经过等效转换得到的单位小时的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中,具有最高小时交通量的那一小时称为“高峰小时”,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
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占该天全天交通量之比。
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内的小时交通量与最大流率的比值地点速度:车辆通过道路特定地点的瞬时速度。
行程车速:路段长度除以通过该路段的行程时间,又叫区间车速设计车速: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条件限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
运行车速:在不超过路段设计车速的情况下,车辆在给定交通流中能够达到的最大安全车速时间平均车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的所有车辆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区间平均车速:是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所有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之比。
交通流密度:指在某一瞬间,单位长度道路上存在的车辆数。
车头间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车辆车头之间的空间距离。
车头时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车辆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
延误:指行驶在路段上的车辆由于受到道路环境、交通管理与控制及其他车辆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失的时间。
停车延误:一辆车通过道路设施的某一部分所用的全部停车时间。
交通工程名词解释归纳
![交通工程名词解释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2b5024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9.png)
1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道路交通中各种交现象的基本规律其应用的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2 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 随着车速的增大,驾驶人的视野明显变窄,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3 交通量:只在选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体数。
4 设计小时交通量:确定公路等级,评价公路运行状况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参数。
5 中位车速 85%位车速 15% 位车速:指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该部分的车辆行驶速度在路速度以下。
6 车流速度:是指某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数目。
7 车头间距:一条车道上前后相邻车辆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前后两辆车通过车行道上某一点的时间差。
8 试验车移动调查法:通过在测定期间内驾车反复行驶测量,求的区间内断面平均交通量的方法。
9 延误: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
10 车流的波动:车流中的两种不同密度的部分的分界面经过一辆辆车队后部传播的现象。
11 道路通行能力: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能力。
12 服务水平: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以及经济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13 交织:指行驶方向大致相同,而不完全一致的两股多股车流,沿一定长度的路段不借助与交通控制与指挥设备,自主进行合流后又实现分流的运行方式。
14 匝道:联系与不同高程上两交叉线路,供两线路车辆实现方向的转换的链接路段。
15 高峰小时交通量:在交通量呈现高峰小时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16 交通规划 (狭义):通常是指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与地区的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同时提出建设实施方案的一个完整过程。
填空题1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2 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活活复合性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3 道路交通三要素:人车路4 驾驶人的交通性质:驾驶人的职责和要求驾驶人的反应操作过程驾驶人的心理生理特性5 交通特性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交通量的结构特性6 调查方法:人工观测法试验车移动调查法车辆感应器测定法仪器自动测定法摄影法7 均值和其均方差是通缉犯部的两个主要特征值8 延误的形式:基本延误(固定延误) 运行延误行车时间延误停车延误9 泊松分布的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其他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即车流是随机的10 二项分布的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是机会不都的车流11 负指数分布的适用条件:用于描述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12 移位负指数的分布适用条件: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的时距分布和车流量的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13 排对系统的 3 个组成部分:输入过程(定长输入泊松输入爱尔郎输入)排队规则(损失制等特质混合制)服务方式(定长分布负指数分布爱尔郎分布)14 跟驰理论适应条件:非自由行使的条件15 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三个特征:制约性延迟性传递性16 根据通行能力性质和使用方法将其划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使用通行能力1. 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1 ) 道路条件:指街道或公路的几何条件,包括交通设施的种类、性质及其形成的环境。
交通工程名词解释
![交通工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d0ec66a45177232e60a20e.png)
交通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从道路工程学科中派生出来的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它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出行效率最大、交通事故最少、通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降低公害的目的。
路网密度: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一定的密度和适当的形式组成的网络体系结构。
地点车速:车辆驶过道路某断面时的瞬时速度。
出入量法:一种测定无出入口路段上两断面之间现有的车辆数,计算该路段交通密度的方法。
最大服务交通量: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及规定的服务水平下,道路的某一段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管理交通、保障安全的设施。
信号周期:一次连续红绿灯交替的时间。
单向交通:道路上的车辆只能按一个方向行驶的交通。
车头时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两连续车辆车头端部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PHF15::15MIN的高峰小时系数。
道路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交通分布: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之间出行的数量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出行总数量中所占的比例。
所有名词解释均来自大捷哥自己翻书百度。
如有不准绝壁有90%以上分数。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00e9f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62.png)
《交通工程学》一、概念解释1.交通工程学:(1)研究交通发生、发展、时空分布规律,交通调查,交通规划、设计营运、管理,交通安全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工程、教育、环境、和能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把道路、车辆、人和环境四者统一在交通系统中,探索各自的和相互的内在规律及最佳配合,以达到交通畅通,事故少,效率高,低公害,费用低及环境协调、舒适的目的。
2.交通规划:通常是指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与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的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提出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的一个完整过程。
3.交通事故:车辆在街道或道路运动时所引起或发生的死人伤人或损坏物件的事故.4.交通管理:按照既定交通法规,根据道路交通情况,采取某些限制措施,科学的组织指挥交通。
5.交通控制:采用能够与时刻变化着的交通情况相适应的设施来准确的调度指挥交通,使之达到安全畅通的目的。
6.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预示前方道路交通设施、气候、环境情况,表示交通管理指令设施的状况,对交通进行导向、警告、规制或指示的道路交通设施。
7.汽车制动性能:汽车行驶时能在短时间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8.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
9.空间平均车速:在某一特定瞬间,行驶于道路某一特定长度内的全部车辆的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10.时间平均车速: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面的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
11.小区交通形心:代表同一小区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12.高峰小时系数PHF: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13.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066695284ac850ad0242f0.png)
名词解释1.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设计小时交通量:工程上为了保证道路在规划期内满足大多数小时车流能够顺利通过,不造成严重堵塞,同时避免建成后车流量很低,投资效益不高,规定要选择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3.行驶车速: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要的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路段的线形的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用于计算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4.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是一项综合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要提高运输效率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车辆的行驶车速。
5.车流密度:车流密度是指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的数目:K=N/L6.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最大时的密度,密度小于Km即为稳定交通流量,大于即为强迫交通流量。
7.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并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8.服务水平: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9.通行能力: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辆/H)。
分类:基本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10.交通事故的定义: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活动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章程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11. 85%位车速:在该路段形式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高限制车速。
12. 15%位车速: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低限制车速。
13.行车延误: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员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行车延误分类: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faa603804d2b160a4ec02b.png)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作者:————————————————————————————————日期:名词解释1.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设计小时交通量:工程上为了保证道路在规划期内满足大多数小时车流能够顺利通过,不造成严重堵塞,同时避免建成后车流量很低,投资效益不高,规定要选择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3.行驶车速: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要的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路段的线形的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用于计算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4.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是一项综合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要提高运输效率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车辆的行驶车速。
5.车流密度:车流密度是指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的数目:K=N/L6.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最大时的密度,密度小于Km即为稳定交通流量,大于即为强迫交通流量。
7.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并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8.服务水平: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9.通行能力: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辆/H)。
分类:基本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10.交通事故的定义: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活动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章程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11. 85%位车速:在该路段形式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高限制车速。
12. 15%位车速: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低限制车速。
交通工程学全样本
![交通工程学全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61f860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e.png)
一、名词解释。
1. 流率:交通量时刻在变化,在表达方式上普通取某一时间段内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代表交通量,当时间段局限性1h 时,所计算平均交通量普通称为流率。
2. 高峰小时系数(PHF):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
高峰小时系数普通表达式:3. 设计通行能力:是指一设计中道路一构成某些在预测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该构成某些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设计服务水平下,1h 所能通过车辆(在混合交通道路上为原则汽车)最大辆数。
4. TOD 中文含义: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是规划一种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使用最大化一种非汽车化规划设计方式。
5. 时间平均车速:车辆通过道路某断面时,观测时间内地点车速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称为时间平均车速。
∑==ni i t v n v 11t v :时间平均车速,Km/h ;i v :第i 辆车地点车速,Km/h ;n :观测时间内观测到车辆数。
6. 区间平均车速:某一特定瞬间,行驶于道路某一特定长度内所有车辆车速分布平均值。
当观测长度一定期,其数值为地点车速观测值调和平均值。
∑=•=n i is tnL v 1 s v ;区间平均车速,km/h ;n :行驶该行程L 次数;L :行程长度,Km ;t:第i次行程行程时间,h。
i7.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将一年8760小时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列号第30那个小时交通量,叫做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
8.理论通行能力:也称为抱负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期段,抱负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道路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盼望能通过人或车辆最大小时流率。
二、判断1.高速公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是依照平均车速(km/h)来划分,该指标也就是高速公路基本路段效率指标。
交通工程总论名词解释
![交通工程总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03f4478f01dc281e43af015.png)
1、交通量(traffic):在选定的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
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起讫点调查(OD survey),又称OD(Origin-Destination)调查,是为了
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车,货的移动,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车,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3、道路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态、交通
的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4、行车速度(running speed):行车速度是指在天气良好、交通密度
小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5、延误(delay):指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
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
6、停车需求(Parking demand):分为两类,一类是称之为车辆拥有
之停车需求;另一类车辆使用过程之停车需求。
7、交通信号(Traffic signal):在道路上用以表达具有法定意义,指挥
交通行、止、左转、右转的手势、声响、灯光等都是交通信号。
8、M/M/1系统: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一个服务台的排队系
统。
9、高峰小时系数(Peaking hour factor--PHF):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
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10、年平均交通量(AADT):一年中每天的交通量总和与一年中
总的天数的比值。
月平均交通量(MADT)与周平均交通量(WADT)以此类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智能运输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面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4服务水平:公路服务水平是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亦即公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水平。
(讲义:反映道路服务质量与满意度的指标)
2交通安全:是指人们在道路上进行活动、玩耍时,要按照交通法规的规定,安全地行车、走路,避免发生人身伤亡或财物损失。
1交通环境:是作用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1绿信比:是某一方向通行效率的指标,它等于一个相位内某一方向下有效通行时间与周期长度之比。
1OD调查:指对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全过程的调查
4绿波交通:指车流沿某条主干道行进过程中,连续得到一个接一个的绿灯信号,畅通无阻地通过沿途所有交叉口。
1交通工程学: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出行效率最大、交通事故最少、通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
1停车延误:指刹住车轮及车辆停止不动的时间,等于停车时间。
P60(xxx延误)
3道路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DHV):设计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3OD调查核查(查核)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调查区域内天然、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
它们将调查区域划成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该线的各道路断面的交通量。
230位最高小时交通:指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1停车密度:1、指停放吸引量大小随时间段变化的程度。
2、对空间分布而言,指不同吸引点停车吸引量的大小程度。
2全有全无交通量分配法(最短路径分配法):是一种静态的交通分配方法,在该分配法中取路权为常数,没对O-D点对对应的O-D量被全部分配在连接该点O-D点对的最短线路上,其他道路上分配不到交通量。
2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指道路组成部分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能通过的标准车辆的最大辆数。
2延误(行车延误):指由于交通摩阻与交通管制引起的行驶时间损失。
285%位车速: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只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
3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宽度表示区间出行的次数。
1M/Ek/N:泊松输入,爱尔朗服务、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M/D/2:泊松输入,定长服务,两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XX输入/XX服务/X个服务台)
1可能通行能力:指一已知道路的某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能通过的车辆的最大辆数。
3道路交通阻抗函数(路阻函数):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之间的函数关系。
1道路线形:指一条道路在平、纵、横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
1车头时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辆车的前端通过同一地点的时间差。
2高峰小时系数PHF: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1交通量分布特征:指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现象。
1交通标志视认距离:司机在一定视距内能方便、清晰地识别标志上的图案、符号和文字。
2停放周转率:表示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停放车辆次数与停车设施泊位容量C的比值。
2行程车速(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段所需的总时间之比。
1交通事故:凡车辆、人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造成人、畜伤亡和车物损失的交通事件。
1汽车制动性能:汽车在行驶中能强制减速以至停车,或在下坡时保持一定速度行驶的能力。
1交通规律:
1交通需求管理TDM:是一种政策性管理,通过对交通源的政策性管理,他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交通源头,影响交通结构,削减的交通需求总量,达到减少道路交通流量的目的,缓解交通紧张状态。
1设计车速: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
1空间占有率:一瞬间测得一致路段上所有车辆占用的长度占路段长度的百分比。
1时间占有率:各车辆占用车道时间与总观测时间之比。
1车辆换算系数:在通行能力方面某类车辆一辆等于标准车辆的辆数。
2设计小时交通量:将全年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设计小时交通量一般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
1信号周期长度:各个行车方向完成一组色灯变换所需的总时间,等于红灯时间+绿灯时间+黄灯时间。
1区间平均车速:在某一特定瞬间,行驶与道路某一特定长度内的全部车辆的车速分布的平
均值
1道路设计通行能力:指一设计中的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加,1h能通过的车辆的最大辆数。
1可穿越空档:指交叉口对向左转车辆穿越直行车流中的最小空档或直行车辆穿越对向左转车流中的最小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