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历史政治学下定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及解析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到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

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

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

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

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

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

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

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

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

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

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

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

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

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的阅读题及答案

《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的阅读题及答案

《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的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

(16分)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

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

” 历史有没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

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

“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

历史一旦走过“彼在” 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

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

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根“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

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

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

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

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煤改电”工程收官。

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已完成2279个村庄、85.81万户的“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煤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天津市坚持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技术路线,今年新增20.6万户农村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

对未实施清洁取暖的,做好无烟型煤招标、生产、供应工作,确保无烟型煤替代全覆盖。

与此同时,天津突出抓好煤质监管,监督煤炭经营企业建立购销台账,禁止销售不符合天津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劣质煤。

今年年底前实现散煤实际经营户清零。

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杨勇介绍,2017年天津已实现城市居民散煤清零,2019年将实现除山区外全市散煤清零。

河北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持续用力治理农村散煤,积极稳妥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程,严格督查考核问責,打赢打好冬季清洁取暖硬仗。

“以前,我家里取暖都是用燃煤锅炉,夜里那么冷,至少得起床两三次去添煤;现在用天然气取暖,只需用按钮设定好温度。

屋子里就一直很暖和,既方便又干净。

”河北廊坊市香河县东太平庄村村民王文忠告诉记者,“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取暖补贴,每立方米天然气补贴1元钱,算下来花费反而少了!”清洁取暖成效几何,天然气供应问题至关重要。

京津冀都将天然气保供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抓紧抓实。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的话让大家心里有了底:“目前已落实的资源量能够足额保障民生用气需求。

”同时,国家发改委将加强价格监测,切实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

(摘编自《京津清洁取暖再加力》,2018午11月25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

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提出“六个合适”原则,即把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代、合适的系统中和其他能源合适的配合,最终发挥合适的作用。

《关于新高考改革》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新高考改革》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

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的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2%)。

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

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材料二: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

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

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

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

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

2020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2020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2020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全套1、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16题。

【材料一】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经过审议决定,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良渚古城遗址正式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

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首次位列世界第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由4个遗产区构成,包括瑶山遗址、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古城区遗址。

遗产区总面积1433.66公顷,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申遗成功给文化自信写下了有据可循、有证可考的注脚。

从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在家乡良渚发现了多处史前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83年的孜孜不倦和潜心研究,凝结了几代考古人和文保人的血汗和付出。

83年间,国际社会的“杂音”时有出现,认为中华文明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

如今,尘封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揭开神秘面纱,良渚水坝、良渚城墙以及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和制作精美的玉器,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圣地。

申遗成功意味着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拨开了“杂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自信。

(摘自《浙江在线》2019年7月9日)【材料二】2019年7月6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弥补了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的史前文化空白,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现在我们可以笃定地说,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时,中国人建造了良渚古城及外围的水利系统。

良渚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文明阶段,与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形成的时间大致相同。

良渚先民在长江流域广达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早期区域性国家。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

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

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

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

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

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

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

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

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第。

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020年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1、(2019·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

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并多以身口相传而延续。

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公布的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构成出现了“①”的发展趋势,但整体结构依然呈现“老年型”的格局。

随着老艺人的辞世,新的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濒临灭绝或正在消失。

因此,想要中国非遗多彩绽放,年轻力量不可或缺。

表1 第四批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材料二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因此,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要使其与时代同行。

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张喜民老人一直为后继无人而忧虑——孙子张猛一直对老腔不太上心。

直到歌手谭维维搭档张喜民为华阴老腔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并将新编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带上猴年春晚舞台,张猛看后才终于开了窍。

京剧是国粹艺术,但在传承上也依然面临着社会需求与传统艺术隔膜的困境。

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没有按部就班的延续传统,他另辟蹊径,将西方Popping的舞蹈元素、太极的身段与京剧的唱念做打多元融合,用新的形式实现了传统艺术的跨界实践。

他说:“艺术要摆脱匠气,没有火气,流淌人气。

”但是,像华阴老腔、京剧流派面对的传承困境是当今普遍现象,我们需要有更多思考和更多探索,不断赋予其②。

材料三非遗以其独特的文化色彩,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然而,当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工业文明对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遗形成致命冲击、城镇化进程和传统村落的消失使一些地方民俗和技艺濒临灭绝、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断层状况导致技艺失传、多种文化观的现代人对非遗产生文化需求的距离感。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常被引用,其所要表明的是,人们的历史认识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一切历史认识都会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

但学界诸多论者在引述这句话时,均将“真”字去掉而成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笔者以为或有所不妥。

克罗齐称:“人们称作或想称作“非当代史'或“过去史”的历史,若真是历史……则也是当代史”,“在历史著作的实际中,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很容易证实,并获得丰富和清晰的例证”,而他所做的是要“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

实际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历史认识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逐渐趋于“真”。

如果引述克罗齐此语时将“真”字去掉,改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中所蕴涵着的意思就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不再是克罗齐的原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西方学界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作如是观者不乏其人。

卡尔曾谈到,历史上的一些伟人,“他们的言行远远地超越了他那个时代,只是后人才认识他们的伟大”,并宣称“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

中国学者亦有类似的认识。

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确有助于人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在人们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以笔者陋见,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虽然肯定不“都是正当的”,但却是难以摆脱的,因为史学家作为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无力、无法拒绝“当代”的影响。

以美国史的研究为例,如前所述,正是由于现实对美国史研究的介入,“带来美国史学的空前繁荣……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上,都出现了从正统解释、修正解释、后修正解释到新综合解释的演变……”这太好了!若仅仅如此,没有任何问题了,都“真”了,“真”到此为止了,那下一个“当代”的历史学家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难道“当代”的史学家们就真是“真”得不肯给后来的同行们留下一些什么可继续做的事情吗?其实,史学家们不断地对过往的历史作出新的、“当代”的、“真”的解释。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新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

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

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

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孙周兴概括了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

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首先是人生虚无。

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

这本来就是一种幻觉。

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去探索,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

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

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

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

这就是理论虚假。

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

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

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

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专题01非连续性阅读一一、(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

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

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只是在19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

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

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

”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

”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

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

”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高考语文的非连续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非连续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非连续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一、非连续性阅读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冥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

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

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

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摘编自李方莉《陶瓷背后的中国文化》)材料二:(摘编自黎云常《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材料三:传统是景德镇的历史辉煌,也是历史留给景德镇的宝贵财富。

如何通过传统,又怎么样跳出传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重大变奏。

景德镇陶瓷文化必须立足现代社会的土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在现代的重构不是彻底重建一种全新文化,不是完全移植外来文化,它只能是植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并体现现代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陶瓷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

传统创作文化理念、陶瓷器物中的人文精神、制度文化、独特工艺、民族文化需要好好继承。

景德镇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将陶瓷产品与景德镇悠久的艺术传承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品牌战,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

以审美的意识发掘文化遗产,总结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美的规律,找寻陶瓷器物中的灵魂,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

“历史对于个人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历史对于个人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

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

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

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

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一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撰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

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

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

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与答案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与答案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与答案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7分)材料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

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

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

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

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

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

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

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

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

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

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

实用类文本历史政治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历史政治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

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

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

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

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

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

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

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000年文明史。

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

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

非连续性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

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1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1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尊敬的先生: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

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鲁琼版)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鲁琼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老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

历史的演变,王朝的更迭,向来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

无论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还是民间演绎的传说,我们都能从中窥到历史真实而有趣的一面。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的新作《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收录了11篇小说,讲述国王们的故事,却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正史”中那些位高权重荣耀无比的国王,作者把他们从宝座上拉下来,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实“记录”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国王有一些有历史依据(比如李煜亡国的故事),有一些是作者的想象或“重构”。

11篇自成故事,却又仿佛可在各篇章中找到彼此的身影,好似勾画了各自雄踞一方的地图,作者借助想象,以文学虚构抵达“历史真相”。

(摘编自张燕峰《在文学虚构中抵达历史真相》)材料二: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

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

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

实际上,大多数历史著作的确有自己的叙事特征与文体风格。

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与叙述语调。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

“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

”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

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

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

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

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

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

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

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

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

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000年文明史。

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

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

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

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以及政治理论,自然应该是“历史——实践——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的知识理论应该来自历史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

政治理论中的国家理论、政体(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几乎都是特定国家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

国家概念、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无不来自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而对于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非历史性的,甚至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巨大张力乃至冲突性关系。

这意味着,建设自主性政治学或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回到中国历史,在研究历史中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能够连续性存在几千年的政治文明体,自然蕴含着政治学理论的宝贵资源,是发掘历史政治学的富矿,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未能被系统表述为学科化、概念化的政治学理论。

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

(摘编自杨光斌《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注】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材料二:
历史政治学不是历史学,它的学科主体和本体性是政治学。

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

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

有边界才有学术分工,才能形成学科的主体性。

中国历史学也已做得那么丰富了,我们再添一块砖一块瓦,没有意义。

历史政治学一定要注意它的本体
性是政治学。

它与历史学有什么区别呢?历史学重在摆事实,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在于分析和解释。

二是可标识的政治学命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核心对象和要素,政治学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国家及其相关问题。

只有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它才能够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

当然也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赵鼎新老师研究历史,也研究国家,也研究历史社会学。

这个有交汇,但是还是要有分工。

三是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

为什么政治学起源和发端于古希腊,中国有丰富的政治实践却没有能形成一门学科,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明确定义的、超越个别经验的、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

中国路径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是独到的,中国故事是独家的,但是从中国路径、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的概念应该是可交流的、可传播的、可意会的。

历史政治学要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他者听得懂的中国之理,你要让人家听得懂你的故事,而不是只能自己听得懂。

四是可整合的政治学范式。

历史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和事实连接起来,就要通过特定分析框架和范式加以解释和分析,有方法、有范式,才能自成一家,才有学说。

历史政治学是不是能够作为一门学科成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甚至解释世界,就看其有没有独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

一门学科,包括历史政治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于叙事。

历史学的优势在叙事上的精细、考据,但问题在于它不注重说理。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一事讲一理。

一个事情里面有一个道理,能够从中国叙事当中提炼出中国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中国人自己听得懂的理论。

我们现在一事讲一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最缺的是万事皆一理,也就是从中国叙事当中有所发现,从中国道理当中有所启示、有所超越,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

这是第三个层次。

(摘编自徐勇《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政治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源性学说不能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B.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

C.历史政治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否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进行研究,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D.历史政治学应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中国人能听得懂的中国之理,而不应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B.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历史政治学肩负的使命。

C.在新时代,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当务之急是发展历史政治学。

D.从中国道理中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是历史政治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政治学研究主要任务的一项是(3分)
A.基于外国历史研究,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B.基于中国历史研究,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C.基于中国历史研究,重新界定政治领域中相关概念。

D.基于中国历史研究,讲好中国政治发展的故事和道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1.C(A“根本原因”错。

根本原因应是适应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时代需求。

B“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错。

改革开放的制度发生了变迁,而基本框架和方向一致。

D“让中国人听能得懂”“而不是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错。

根据语境,原文中的“他者”“人家”是指外国人,“自己”是指“中国人”)
2.C(“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错,“学者”一词扩大范围)
3.A(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故A项不属于其研究主要任务)
4.示例一:历史政治学是一种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并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新的政治学。

(4分。

包含属概念的判断句1分,3个“种差”信息各1分)
示例二:历史政治学是一种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新的政治学。

5.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

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

(6分。

侧重点4分,目的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