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古史(西南大学08级历史)

一、名词解释

1.氏族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2.军事民主制

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所著《古代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指的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机关。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首长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长古希腊称为巴赛勒斯,一般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议事会认可。这样,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特点;另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这种在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原始民主的基础上,出现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故称军事民主制。

3.法老

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自称是太阳神阿蒙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4.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是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在1799年时由法军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碑文是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5.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以尚武著称的法老。公元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

6.图坦卡蒙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人们对他最多的印象,莫过于那张独具一格的金色面具。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因为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成为在今天最为闻名的埃及法老王。

7.《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的遗迹,系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刻下的记功刻石。位于今伊朗西部的克罗曼高地以东,高8.6米,宽18米,高悬在距地面91米多的悬崖峭壁上。包括浮雕和铭文两部分。附带哦为马兹达神像,大流士一世像,遗迹缚在一起的九个被俘首领的形象。铭文用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兰文写成,记述大流士一世镇压高墨达政变、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后来英国考古学家罗林逊冒生命危险,用十余年的时间先后翻译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文,并开创了亚述学的新领域。

8.《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全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均做了规定。是人类历史上迄今锁发现的第一步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

质。

9.“巴比伦之囚”

指耶路撒冷城居民沦为巴比伦囚虏一事。公元前597年,犹太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公元前586年,全城居民被作为俘虏带到巴比伦城,被批务农、做工或经商,犹太国王被囚禁于监狱中。至公元前538年,居鲁士灭巴比伦,被俘犹太人开始回到耶路撒冷。前后为囚近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

10.“空中花园”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是巴比伦第四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妻子而建。高约25米,分多层平台设园,中有许多奇花异草,远望高悬于空中。据最新考古研究发现,空中花园不是建在巴比伦,而是在亚述王国的首都尼尼微。

11.琐罗亚斯德教

即拜火教,中国古代称之为祆教,传说为伊朗人先知琐罗亚德斯教,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崇拜阿胡啦,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庙《阿维斯陀》为其圣书,内容包括:宗教神化、戒律等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和黑暗两种势力在斗争,善良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而火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意思为礼拜圣火,一切重大的祭祀都要燃起圣火,公元前6世纪前后大流士意思定琐罗亚德斯教为帝国国教。

12.居鲁士二世

古波斯国王,出身于阿锲美尼德族。公元前550年,发病灭米提亚王国,建立阿锲美尼德王朝(是为波斯帝国的开始)统治期间执行征服扩张政策,前546年侵入小亚细亚,灭吕底亚,并征服呀喊的希腊各个城邦。前538年占领巴比伦城,灭新巴比伦王国,释放了巴比伦之囚。后来在对游牧部落的马萨盖特人作战中被杀。

13.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人话,在雅利安人内部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被征服者的土著居民为最低等的首陀罗。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者,称为贱民。后来这一种姓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宗教和发力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生,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

14.耆那教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印度列国时代与佛教同时创立的新宗教。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教主为尼乾子,约出身于公元前599年,约与释迦摩尼同时代,耆那教属于反婆罗门教的沙门系统中属于最温和的教派,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贵族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加强王权势力,基本教义宣扬轮回业报。15.顺世论派

古代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唯物主义派别。是反对婆罗门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出现于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产生了一定得影响力。其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的灵魂存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转世说;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生活。顺世论是古代印度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高级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

16.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之一。约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以《吠陀》为经。崇拜吠陀诸神之中有三主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提出一种业与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竭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推崇繁琐的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公元前六世纪,因佛教和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八世纪时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变成了印度教。

17.孔雀帝国

印度次大陆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约于公元前323年为旃陀罗笈多驱逐希腊人,推翻难陀王朝所建。因其出身于孔雀宗族,故名,首都华氏城,在阿育王时代帝国达到了顶峰。由于帝国的

18.《吠陀》

吠陀,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