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探究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四、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引出课题。

2.解题:介绍大一统的含义。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提纲,讲明要求。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的建议,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政策。

(3)汉武帝采纳——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

(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上,派——,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富。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

3.学生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1.喜忧参半——原因篇(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国力衰微。

(2)武帝之喜: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最昌盛时期,这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武帝之忧: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秦朝哪一年灭亡?(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3、合作探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互动2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项政策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怎样解释?如何评价?生:董仲舒。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件+教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件+教学设计

8.3.1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吴兴法【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秦朝哪一年灭亡?(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3、合作探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仁爱治国”。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二)讲授新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检查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制度所起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识到汉武帝所实施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从思想上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4、“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5、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

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自学法,比较法过程:一、导课教师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导入,毛泽东这首气魄宏伟的诗篇点评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位风云人物,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来?生答。

师:谢谢,好,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其中的一位。

板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二、自学目标(出示)(2分钟)1、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3、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指导(8分钟)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汉武帝推行“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条件。

②知道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原因。

③知道汉武帝为确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进,还采取了那些措施㈡阅读第二子目①明确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②“推恩令“内容及作用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㈢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知识点,也可同桌间讨论交流。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校历史中前后相关内容的比较能力的培养。

2.思想态度与价值观:(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一、自学感知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自学提纲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建立时间:公元前_______年;建立者:________;定都_________。

2.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作用?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影响?4.汉武帝为什么要削弱封国势力?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巧妙在何处?5.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采取了哪两项措施?二研讨探究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1.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

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78页,主题是“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1. 讲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推行儒学教育等。

2. 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意义,包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3. 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

难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1. 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推行儒学教育等。

2. 意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3. 影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

2.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推行儒学教育等。

汉武帝的大一统教案

汉武帝的大一统教案

汉武帝的大一统教案【篇一: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课第15 课《汉武帝“大一统”》教案杨秋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奏折五、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导入】幻灯片:汉武帝像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

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

幻灯片展示课题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新授】(一)汉武帝的烦恼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些问题呢?请看历史剧《汉武帝的烦恼》(幻灯片)师:(鼓掌)剧中汉武帝有哪些烦恼?师:归纳①政治:王国问题②思想:思想不统一③边疆:匈奴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二)为汉武帝分忧师:穿越时空:假设同学们是当时汉武帝的臣子,你会提出什么方法帮助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并简要说明你推荐这种方式的理由。

【历史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历史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内容。

2.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3.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完成目标:【自主预习】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历史山称为西汉。

2.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

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政策。

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设立,教授儒家经典;在地方设立,用儒家思想培训官员,教化百姓。

二、削弱封国势力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颁布,规定,巧妙的削弱了。

三、强化监察制度1.汉武帝大力加强,在中央设立;在地方,有监督地方官员。

2.汉武帝时期,空前加强,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达标检测】1.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A.秦始皇B.汉武帝C.孝文帝D.唐太宗2.“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A.李斯B.主父偃C.张骞D. 董仲舒3.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拆分诸侯王的封地D.派张骞出使西域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经济发展C.强化思想控制D.开发边疆地区5.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B.平定“七国之乱”C.颁布“推恩令”D.发行五铢钱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接受了谁的建议()A.董仲舒B.刘濞C.晁错D.主父偃7.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A.法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8.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篇1【教学目标】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学习过程】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三、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四、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

教材主要内容有: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主要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主要成就。

2.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创新举措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地图、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措施,为学生课堂讨论做准备。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主要成就,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与分析,重点阐述汉武帝在各个方面的创新举措及其意义。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措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课堂实践。

7. 布置作业2)分析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创新举措对西汉王朝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国家统一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农业生产军事:反击匈奴,巩固边疆思想: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教材内容,简要概述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措施。

答案: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措施包括: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农业生产;反击匈奴,巩固边疆;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秀教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秀教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 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教学方法】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史料等。

【教学过程】汉武帝接受了 主父偃的建议。

实 现“推恩令”,下 令允许诸侯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 国。

通过“推恩” 这种相对和缓而 “富有人情味”的 方式,原来的王国 被分割成许多小侯 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管 理。

不费一兵一卒, 达到了削弱王国的 目的,而得到封地 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 诚。

北师大八上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北师大八上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①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有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②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③认识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知道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

二.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措施进行比较,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做出认同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分析法、比较法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都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它是介绍中国古代哪个皇帝的历史事迹的?学生:汉武帝。

教师:电视剧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刻画古代人物的,而我们这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再现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学习新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展现从夏到西汉的疆域变化。

2.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课件展示历史资料①教师:汉武帝之所以能施展雄才伟略,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的统治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旧活跃,思想领域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为能更好的施展雄才伟略,他召集各地学者,询问治国方法。

②通过“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

”的历史资料的展示,教师向学生提问。

教师: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教师用投影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新课教学1、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从夏到西汉的疆域变化。

2、教师展示历史资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大意。

问题:材料反应的是西汉初期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汉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结果如何?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课件展示汉武帝画像及简介。

学生阅读。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在位五十四年。

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

4、课件展示问题:汉王朝日益强盛,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汉武帝心想……我用哪种思想来治理国家最好呢?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5、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

问题: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7、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封同姓王为诸侯。

课件展示图片:“汉并天下”瓦当,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

8、学生阅读历史短剧:某天。

武帝后花园。

汉武帝(以下简称“帝”)为掩人耳目,密诏主父偃后花园议事。

主父偃(以下简称“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一)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③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从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使中央高度集权,国家高度统一,故这些措施都是重点。

2、难点: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阐述的“大一统”思想包括“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

这些内容初一学生难以理解,要通俗易懂地解析。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感知“推恩令”,独尊儒术,对匈奴的战争等史实,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辩证地评价汉武帝2、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3、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
一、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是;政治上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在王
国问题上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会读史料、读懂史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

随后天下英雄雄纷纷响应,最终在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强敌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1: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

有为中国二十四朝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师:对于刘邦,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评价较高,称他为“汉朝的有为皇帝”。

但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封建帝王中,夏先生评价更高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

问题1: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夏曾佑为什么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历史中有为之皇帝。

等待学生回答后
师:夏曾佑先生之所以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原因在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采取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开创了大一统格局。

夏曾佑先生把“秦皇”、“汉武”并称为“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那么汉武帝又有什么历史贡献?(短暂停顿)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意图:点明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师:在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之前,先让我们来走近汉武帝,看看是他怎样的一个人。

图片1身材“长大”的汉武帝
材料2:今陛下(汉武帝)好陵阻险,射猛兽
——《汉书〃司马相如传》
材料3:(汉武帝)入山下弛鹿豕(音shi,猪)狐兔,手格熊、罴(pi,棕熊)
——《汉书〃东方朔传》
材料4: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初名刘彘,彘(zhi)是猪的意思。

他很聪明,能够透彻地明白事理。

有一次,他的父亲景帝刘启抱着他在膝头上玩耍时,问他“你愿意做天子吗?”小刘彘回答说:“这个事情由天意来决定,不由儿的想法,我愿意每天呆在宫殿之中,在你的面前玩耍,但是也不敢安逸享乐,失去作儿子的本分。

”从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灵和善于应对。

正因为他能够透彻的明白事理,所以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景帝刘启为他改名为刘彻。

(见《太平广记·汉武帝》)
问题2:通过以上材料和故事,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
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师: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执掌政权。

那么在武帝即位之初,他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呢?我们来共同看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5:至汉武之初……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材料6:《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今师易道,人易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7: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教师简要解读史料后,提出问题
问题3: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呢?其中哪些是有利条件、那些是不利条件?(小组讨论)
等待小组派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着经济上繁荣富庶;思想上不统一;政治上王国坐大、违法乱纪,威胁中央统治的状况。

其中经济富庶是有利的,能够为他推进大一统事业奠定物质基础;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不利的,不利于他的统治。

一个进取有为、聪慧过人的年青人,又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他会如何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难题呢?无疑是迎难而上。

我们先来看看他如何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

(同学们阅读预习案,找出答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师:实际上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的七十多年中,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一直是汉政权的指导思想,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外交产生着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一方面促进社会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促成经济繁荣局面——“文景之治”的出现。

但另一方面“无为”观念和“放任”思想,无助于一些问题的解决,譬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王国问题”,也致使思想界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不利于政权的统一。

所以武帝即位之初就召集各派学者,向他们询问治国策略。

最终他接受一位叫董仲舒的儒家学者的建议。

图2 大儒董仲舒
故事2:董仲舒,广川人,好学深思,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研习《春秋》,在学习时非常专心,达到了“三年目不窥园”的地步,也就是说三年时间都不看窗外。

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学非常精通。

但他又不局限于儒学一道,积极吸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法家思想。

这些使他能够对儒学做出新的发展,从“尊君”(尊崇皇权)和“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重新解释儒学,使儒学更加符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据《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是:
材料9:凡不在六艺(儒家六部经典)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问题7:从董仲舒的故事中你能够得出什么认识?材料中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
第三步:用小刀割断塑料胶带,将卫生筷分解成一根一根,选择三个力气最小的女生来折,轻松地折断了。

问题11:上面这个试验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师:实验已经证明要想打击一个力不能及的东西,首先应该将其分解,只有将其分解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才可以轻松的摧毁。

王国问题也是如此,经过长期发展,这些王国实力强大,足以和中央抗衡,如果强攻,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前面提到的七国之乱就是证据。

所以,要想解决王国问题,必须先要对其分解,削弱其实力。

那么汉武帝是如何削弱王国。

他颁布了“推恩令”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11: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地邑者,令各条上,朕(汉武帝)且临定其名号。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师:汉武帝实行“推恩”制度是大臣主父偃的建议。

故事3:主父偃师齐国临淄人,年青时曾学习纵横术。

最初在齐国游历,但是由于受到儒生的排挤,以至于在齐国呆不下去。

家里贫困,向人借贷,但是没有人借给他。

没办法,离开齐国,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也没有得到重用,客居他乡,十分困苦。

在元光元年,西游长安,求见大将军卫青。

卫青数次向汉武帝推荐他,但是都没得到召见。

没钱花,呆得时间又长,将军门下的其他宾客都很讨厌他。

没办法,自己向汉武帝上书言事。

早晨上的奏章,到了傍晚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

汉武帝对他说:“你以前在哪儿,为什么我们见面的这么晚啊,”并封他为郎中。

后又升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四次升迁。

(《汉书〃主父偃传》)
师:汉武帝在政治上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还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大力强化监察制度。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12:司隶校尉一人,(俸禄)比两千石。

本注曰:孝武帝(汉武帝)初置,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京师近郡犯法者。

——《后汉书〃百官志》
材料13: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意为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师: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设置,使中央和地方行政官员以及皇族、地方豪强受到直接监督,有利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地方上有效的实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特别是刺史的设置,其虽然没有固定的治所,地位也不高,只享受六百石的俸禄,但在每年八月代表朝廷巡视所部监察区,考察吏治,监督豪强和地方行政长官。

具有以小制大,连接内外的优点。

此外,刺史并不直接参与处理地方行政事务,这又避免了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由此不难看出,汉武帝对监察制度的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师:作为一位积极有为的封建君主,汉武帝不仅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格局。

同时,也对外积极开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然而,这些战争有效的打击了匈奴、开拓疆域,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