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六单元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长歌行》(八上课外)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八上课外)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八上课外)木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上课外)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八上课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要求背诵的课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要求背诵的课文八年级上1.《桃花源记》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3.《核舟记》(2-4段)4.《大道之行也》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6.《三峡》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8.湖心亭看雪9.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10.课外诗十首八年级上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陋室铭》唐刘禹锡《全唐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北宋周敦颐《周元公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4课《杜甫诗三首》
音频欣赏
诗文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 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 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 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 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 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 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 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 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 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 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 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 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 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 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 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 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 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 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诵读训练
1.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 诗意。 2.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 的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故事情节
开端(1-4)“致词”的由来
发展(5-16)老妇哭诉不幸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30页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情境导入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被后世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 为“诗圣”。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烽火连2三.谁月在,溅家泪书,抵谁万金在。惊 白头搔心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 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 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都使他未老先衰。
❖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 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 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 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 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 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 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 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 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 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 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 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 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 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他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思家、悲己,诗人 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年的宦 海沉浮,使杜甫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黑暗现实,他的诗逐渐地褪去了浪漫主义 色彩,渐渐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中年之后的 杜甫,四处漂泊,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 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他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 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他的寄居之所 摇摇欲坠之时,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 这就是圣人杜甫!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yù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 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 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 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 早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yù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 越过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望
所感——触情生情
所盼
盼
所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低头 念家悲己
思亲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 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朗读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tí
yè sh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春望
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诗歌分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城春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 时、思家的沉痛。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一、杜甫诗三首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释义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 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赏析
虽是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释义
1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 、花因感伤时局而流泪,鸟因家人别离而惊心。(拟人)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请思考并回答
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 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如何?齐鲁青未了。
释义
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 映着辽阔无比的齐鲁大平原。
“望”的角度
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释义:见课本
“望”的角度: 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释义: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 都要睁裂。
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里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杜甫诗三首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25 杜甫诗三首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天明登前途..(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做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做动词,插簪。
)二男新.战死(形容词用做副词,最近。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做动词,走上前。
)3.主题解说《望岳》:赞美了泰山雄伟的气势,神奇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誓欲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透露出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在连绵的战火中家书隔绝,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通过叙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重点突破《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望”,两首诗是怎样体现“望”的?提示一:《望岳》全诗句句写“望”。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望”中见豪气,“望”中抒豪情。
提示二:《春望》写春天所望,视线由近而远,视野从城到山,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提示三:两诗写“望”,作用各不相同。
《望岳》写“望”中所见,抒发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春望》写战乱之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结构图解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雄伟、建望秀丽)功岳颈联—细望:决眦(胸怀激立荡、眼界空阔)业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感春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时望望中所思—烽火、家书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国时间:暮战差吏捉人地点:石壕村争事件:捉人导石三男戍、二男死致壕老妇哭诉孙方乳灾史媳无裙难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深老妪服役:备晨炊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汇总同学们知道八年级上册语文有多少古诗吗?为方便同学们复习理解古诗,店铺为大家带来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汇总,欢迎阅读。
第25课杜甫诗三首【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破”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深”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5 杜甫诗三首(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一、学习《望岳》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每联都是从哪个角度“望” 的(如高、低、远、近等角度)?作 者都“望”到了泰山什么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青未了
钟神秀
割昏晓
生曾云
众山小
写作背景:读书壮游时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圣: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尚的人。
◊◊痛会饮当狂凌歌绝空顶度,日一_,_览飞___众_扬___山_跋___小_扈____为。__谁__雄_。_豪_情_壮_志
◊朱门酒肉臭,_路__有__冻__死__骨_。 ◊烽火连三月,家__书__抵__万__金__。
忧__国_思_亲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1.炼字(换字法) ①解释该字含义;②展开联想放入句中 描述景象;③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 达怎样的感情。 示例:“割”——“隔” ①“割”为切割之意; ②写出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割断,形成早 晚景观,极具动态感;
③烘托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同时也体 现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之情。
sāo
shēn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二、学习《春望》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这首诗前两联写了什么? 后两联写了什么?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春望》
(三)赏诗以入心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你能说说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吗? (提示: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写 作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
西南漂泊时期 :
长安收复,战乱的痛苦 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 裸的现实。杜甫满怀悲愤的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等作品。放弃职务, 永离长安。开始了他晚年漂 泊西南的客旅生涯,饱受战 乱之苦,忍受国破乱离的生 活,洞见社会的黑暗。纵然 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 感伤,他大济苍生、为国尽 忠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人教版]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 史 叛 乱 以 来 , “ 烽 火 苦 教多 信 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 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 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 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 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 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 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 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 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 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 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整体感知: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 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 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 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 “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 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 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 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 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 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 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
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
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
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 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 “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 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25_杜甫诗三首(课件3)
朗读正音
音频朗读 视频朗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ji溅àn 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 万金。
白头s搔āo更短,h浑ún欲不shè胜ng簪zān。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字词解释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望岳
杜甫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 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 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 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 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战死走。上存前去者对且差偷役生说,话死者长防已守矣。捎室/寄中书更信无人,惟最有近 乳下孙。有暂孙且母未去,出停入止无/完完结裙。老妪再力虽衰,只请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 家庭带来什么?
烽火(指战争)
草木 深
阅 读
离别 理
解
杂草 丛生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 点明了作者的感受?
烽火(指战争)
草木 深
阅 读
离别 理
解
杂草 丛生
忧国思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烽火(指战争)
草木 深
离别
忧国思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望岳》《春望》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目标二: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并能背默诗歌。
自学指导二: 内容:品读诗的每一联。 方法:反复朗读,分析内容,体会情感,交 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并背默诗歌。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自学检测练一:掌握下列字的正确 读音。
• 花溅泪 jiàn
• 搔更短
sāo
• 烽火
fēng
• 不胜簪 zān
自学检测练一 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 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 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 诵读诗歌,翻译诗歌 • 内容:所学古诗。 • 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诗意。 •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品味音律美。 • 时间:五分钟
听读课文,把握节奏
• 春望
•
杜甫
•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草木 / 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目标三: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够说出赏 析句子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
• 内容:诗句的赏析。 • 方法:明确答题格式,找出规律。 • 要求:用此种方法赏析诗句。 • 时间:三分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学检测练三:赏析诗句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家信,此时的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 ,涵泳体悟。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 ,品味理解 ,涵泳体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背诵和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三篇诗作各自的风格。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 ,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体知识介绍——近体诗知识教师教授——10分钟〔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 ,八句律诗计四联 ,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 ,每联中上句称出句 ,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 ,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 ,以五言、七言为主 ,简称五绝、七绝 ,韵律与律诗相同 ,只是不一定对仗。
4 ,诗歌鉴赏指要〔1.〕根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根本要领:①朗读吟诵 ,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 ,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 ,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 ,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 ,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 ,品味语言。
二、文学常识——5分钟介绍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尊称为“诗圣〞。
八年级语文上《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圣,其
诗作称为“诗史”,大部分收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子天是开Biblioteka 梅放花;,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选
择
在
夏
我们,还在路上……
石壕吏
诗歌叙事重点: 老妇的痛苦陈述;
诗歌主题: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 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
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
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
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来要显登得山渺泰小山。顶峰,一周重重山峦看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近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远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知识要点】一、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背景介绍。
(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
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2)《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3)《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学习《望岳》1.整体感知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2.诗文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框。
“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会当”,应当,一定要。
“凌”,登临,登上。
“绝顶”,最高峰。
“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主旨抒写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4.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
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三、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明确: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
2.诗文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3.主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4.小结这首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四、学习《石壕吏》1.整体感知(1)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2)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
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3)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2.诗文赏析(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由这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走,古今异义,古指跑。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
(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6)“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明确: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7)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明确:反映战争的无情(8)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9)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明确:作者一夜未眠3.主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小结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典型例题】1.按要求默写诗句:(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参考答案】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