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根轨迹法

合集下载

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1 K (s z1 )( s z2 )....( s zm ) 0 (s p1 )( s p2 )....( s pn )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以K为参变量的根轨迹上的每一点都必须满足以上方程, 相应地,称之为‘典型根轨迹方程’。
也可以写成
m
n
(s zl ) K (s pi ) 0
可见,根轨迹可以清晰地描绘闭环极点与开环增益K之间的 关系。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2.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 考察图示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Y(s) G(s) R(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s)H(s) 0
➢ 因为根轨迹上的每一点s都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根,所以根轨 迹上的每一点都应满足:
l 1
i 1
对应的幅值条件为:
相角条件为:
n
( s pi ) K i1
m
(s zl )
l 1
m
n
(s zl ) (s pi ) (2k 1)180
k 1,2,
l 1
i 1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上述相角条件,即为绘制根轨迹图的依据。具体绘制方法 是:在复平面上选足够多的试验点,对每一个试验点检查 它是否满足相角条件,如果是则该点在根轨迹上,如果不 是则该点不在根轨迹上,最后将在根轨迹上的试验点连接 就得到根轨迹图。
显然,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一定有分离 点,因为任何一条根轨迹不可能开始于一个开环极点终止 于另一个开环极点。同理,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 零点之间也一定有分离点。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
p4 z 2
×
p3
×
×
p 2 z1 p1
σ
规则4:根轨迹的分会点(分离点和会合点)d。 (1)定义:分会点是指根轨迹离开实轴进入复平面的点(分 离点)或由复平面进入实轴的点(汇合点),位于相邻两极点 或两零点之间。
(2)位置:大部分的分会点在实轴上,若出现在复平面内时,则 成对出现。
(3)特点:分会点对应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根的点;根轨迹离开
(4)与虚轴的交点:
方法1:闭环特征方程为s3 + 6s2 + 8s + K*= 0 令s = jω得:-jω3 -6ω2 + j8ω + K* = 0
-6ω2 + K* = 0 即
-ω3 + 8ω= 0
K* = 48 ω= 2.8 s-1
方法2:闭环特征方程为 s3 + 6s2 + 8s + K*= 0 列劳斯表如下:
规则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开环零点或无穷远。
m
i 1
s
zi
n
s
l 1
pl
1 K
K
K
0 s pl
s s
zi , m条 (, n
m)条
规则2: 根轨迹的条数和对称性。 n阶系统有n条根轨迹。根轨迹关于实轴对称。
规则3: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
由实数开环零、极点将实轴分为若干段,如某段右边 开环零、极点(包括该段的端点)数之和为奇数,则该段就 是根轨迹,否则不是。如下图所示。
又因为开环传函的零极点表达式为:
m
GK (s)
G(s)H(s)
K
n
(s

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

系统得闭环根轨迹图。
j
已知负反馈系统开环零极点 分布如图示。
2 p2
在s平面找一点s1 ,
1
画出各开环零、极点到 z1
s1
1
p1 0
s1点得向量。
3
检验s1就是否满足相角条件: p3
(s1 z1) [(s1 p1) + (s1 p2) + (s1 p3)]
= 1 1 2 3 = (2k+1) ??
点,称为根轨迹得分离点(会合点)。
Kg=0 p1
j
j1
Kg A
Kg z1
0
p2 Kg=0
分离点得性质:
1)分离点就是系统闭环重根; 2)由于根轨迹就是对称得,所以分离点或位于实轴上,或 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 3)实轴上相邻两个开环零(极)点之间(其中之一可为无穷 零(极)点)若为根轨迹,则必有一个分离点;
n
m
(s p j ) K g (s zi ) 0
j 1
i 1
d
ds
n j 1
(s
pj)
Kg
d ds
m
(s zi ) 0
i 1
d n
ds j1
n
(s
pj)
dm
ds i1
m
(s zi )
(s pj ) (s zi )
j 1
i 1
(lnV ) V V
n
m
d ln (s pj ) d ln (s zi )
如果s1点满足相角条件,则就是根轨迹上得一点。寻找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在s 平面内满足相角条件得所有s1 点,将这些点连成光滑曲 线,即就是闭环系统根轨迹。

第4章 根轨迹法

第4章 根轨迹法

Kr(s2+2s+2) G(s)H(s)= s(s+1)(s+2) 解: 开环零、极点分布: 两条根轨迹终止于开环传 z1 递函数的两个零点,另一条 p1= 0 p2= -1 p3= -2 趋于无穷远。z = -1-j z1= -1+j 2 p3 p
2

1 p
1 0
系统的三条根轨迹起始 于三个开环传递函数的极 点。
红河学院自动化系
自动控制原理
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为: 共轭开环零、极点构 υ 1 p3 设实轴上任意点s1 成的相角正负抵消 θ 3 θ 1 p1 θ 2 s1与开环零、极 s1 0 σ p2 实轴上根轨迹段右侧 点之间的矢量: θ 4 的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 s1的相角方程为: υ 2 p4 4 2 为奇数。 z2 ∑ (s1-zi) -∑ (s1–pj)
一、根轨迹
二、根轨迹方程
红河学院自动化系
自动控制原理
根轨迹法: 三大分析校正方法之一
特点: (1)图解方法,直观、形象。
(2)适用于研究当系统中某一参数 变化时,系统性能的变化趋势。 (3)近似方法,不十分精确。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根轨迹:系统某一参数由0 → ∞变化时,l在
s平面相应变化所描绘出来的轨迹。
红河学院自动化系
自动控制原理
例1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分析 l 随开环增益K 变化的趋势。 K K * 2K 解. G( s) s(0.5 s 1) s( s 2) K : 开环增益 K*: 根轨迹增益 ∞ ↑ K* s2 K*=0 1 -1 -2 K* ∞ ↑
ω j
1 s1 0 σ -1
红河学院自动化系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
9
应掌握的内容
180度,0度根轨迹的绘制 参数根轨迹的绘制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 系统),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这一 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域。
10
[例4-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 (s)
由根轨迹图可知,当0 k 0.858时,闭环系统有一对
不等的负实数极点,其瞬态响应呈过阻尼状态。当 0.858 k 29.14 时,闭环系统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其瞬 态响应呈欠阻尼状态。当29.14 k 时,闭环系统又有一 对不等的负实数极点,瞬态响应又呈过阻尼状态。
14
[例4-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绘制以a为参变 量时的根轨迹。
解得 k 5, 5 由图可知当k 5 时直线OB与圆相切,系统的阻 尼比 1 ,特征根为 5 j5 。
2
13
对于分离点 2.93 ,由幅值条件可知
2.93 5 2.93 k1 10 2.93 0.858
对于会合点17.07 ,有
45
17.07 5 17.0 k2 10 17.07 29.14
论过,利用根轨迹可清楚地看到开环根轨迹增益或其他参 数变化时,闭环系统极点位置及其瞬态性能的改变情况。
利用根轨迹确定系统的有关参数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系 统),通常可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 这一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 域。如下页图所示,具有实部 和阻尼角 划成的左区域 满足的性能指标为:
17
例4-4(续2)
其分离回合点计算如下:
N(s) s2 3s, N ' (s) 2s 3

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
i s ∏︱ - z︱ j
j=1
确定根轨迹上某点对应的K*值
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比较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
G (s) H (s) K G K H


( S Z ) ( S Z
i i 1 q j 1 h i i 1 j 1
f
l
f l m j
) K
(S Z
j 1 i i 1
j
)
( S P ) ( S P )
j
qhn
(S P )
Φ(s)=
* KG ∏(s-zi ) ∏(s-pj )
i=1
j=1 * * ∏(s-pi ) ∏(s-pj ) + kG kH ∏(s-zi )∏(s-zj ) i=1 j=1 i=1 j=1 q h f l
相角条件:
m
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n
∑∠(s-zj) -∑∠(s-pj) = (2k+1) π j=1 i=1
k=0, ±1,
±2, … m 绘制根轨迹的充要条件 i=1 m
模值条件:
1+K K = = -1 0 1 n (s ) ∏︱ -p︱
i=1
) ∏︱ - z︱ s -p ( s jn ∏︱ ︱ j=1 i * *
第四章:根轨迹法
教学目的
对于低阶控制系统,我们可以用求解微分方程方法来分析控制 系统,而对于高阶系统,用微分方程的方法求解就比较困难。根轨
迹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起来比较
简便,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要使学生懂得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的作 图方法,以及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一节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 系统的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由0到∞变化时,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运动的轨迹。
例: GK(S)= K/[S(0.5S+1)] = 2K/[S(S+2)] GB(S)= 2K/(S2+2S+2K) 特征方程:S2+2S+2K = 0
-P1)(S-P2)…(S-Pn)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当n>m时,只有m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还有(n-m)条? m,S→∞,有: (S-Z1)(S-Z2)…(S-Zm) -1 -1 ———————-— = —— = —— P1)(S-P2)…(S-Pn) K* AK 可写成:左边 = 1/Sn-m = 0 当K=∞时,右边 = 0 K=∞(终点)对应于S→∞(趋向无穷远). 即: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
分解为:
03
例:GK(S)= K/[S(0.05S+1)(0.05S2+0.2S+1)] 试绘制根轨迹。 解: 化成标准形式: GK(S)= 400K/[S(S+20)(S2+4S+20)] = K*/[S(S+20)(S+2+j4)(S+2-j4)] K*=400K——根迹增益 P1=0,P2=-20,P3=-2+j4,P4=-2-j4 n=4,m=0
一点σa。
σa= Zi= Pi
ΣPi-ΣZi = (n-m)σa
σa= (ΣPi-ΣZi)/(n-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K*(S-Z1)(S-Z2)…(S-Zm)
—————————— = -1 (S-P1)(S-P2)…(S-Pn)

第4章 根轨迹法

第4章 根轨迹法
i =1
m n
sk
s+

s+p
s
j=1 n
=
1 ; K gk
−z j
z
j
i
αj
βi
σ
0
∑ α jk − ∑ βik = ±180 (1 + 2k) (k = 1, 2,⋯)
j=1 i =1
−p i
幅值条件为:
∏ s + zj ∏ s + pi
i =1 j=1 n
m
1 = Kg
幅角条件:
∑ α j − ∑ βi = ±180 (1 + 2k)
j=1 i =1
m
n
(k = 1, 2,⋯)
三、应用幅值条件确定 K g 值


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K g (s + ) K(8s + 1) 8 G(s)H(s) = 2 = s (2s + 1) s 2 (s + 1 ) 2
-0.5 L3
sk L 1,2 l 60° σ
1 8 1 p1 = − 2 z1 = −
可见,闭环零点由前向通道的零点和反馈通道的极点组成, 闭环零极点放大系数等于前向通道零极点放大系数 K Gg 。
一、根轨迹的连续性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一般规则 二、根轨迹的分支数 三、根轨迹的对称性 四、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m m
j=1 lim n s→∞ i =1
∏ s + zj ∏ s + pi
六、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D(s) K g (s) = − N(s)
dK g (s) ds
=0
D' (s)N(s) − N ' (s)D(s) = 0

(自动控制)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第四章:根轨迹法

动态性能:从根轨迹图可以分析出系统的工作状态,
如过阻尼状态、欠阻尼状态……
根轨迹增益、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l f
* G(s)= KG
∏( s-p ) i i=1
f i i 1 H q
q
∏( s-z ) i i=1
;
l
j=1 * H (s)= KH h
f l m
∏(s-zj )
C(s)
C ( s) 2k 2 R ( s ) S 2 S 2k
特征方程(闭环):
S2+2s+2k=0

k s(0.5s+1)
特征根:s1,2= -1±√1-2k k=0时, s1=0, s2=-2
K:0 ~ ∞
0<k<0.5 时,两个负实根 ;若s1=-0.25, s2=? k=0.5 时,s1=s2=-1 0.5<k<∞时,s1,2=-1±j√2k-1 j
注意:一组根对应同一个K;
K一变,一组根变; K一停,一组根停;
-2
-1
0
由以上分析,s1、s2两条根轨迹反映了系统特征根随参 数k变化的规律,组成了系统的根轨迹。 1.二阶系统有两个特征根,它的根轨迹有两条分支; 一个n阶系统的根轨迹则应有n条分支。 2.k=0时的闭环极点,s1=0、s2=-2正好是开环传递函 数的两个极点,因此说,系统开环极点就是它各条根轨 迹的起点。 3. k=∞时的闭环极点,是根轨迹的终点。 4.特征方程的重根点是根轨迹的分支离开负实轴进入复 数平面的分支点。
a.系统响应单调上升(ξ>1)系统具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过阻尼响应。 b.系统响应衰减振荡(0<ξ<1)系统具有一对负实部的共 轭复根┈欠阻尼响应。

第4章 根轨迹法

第4章 根轨迹法
,即系统的开环极点。
时,由根轨迹方程知根轨迹的终点为
,即系统的开环零点。
但是,当
时,
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称为有限零点),还有
条根轨迹将趋于无穷远处(称为无限零点)。
如果出现
的情况,必有
条根轨迹的起点在无穷远处。
规则2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的分支 数等于 ,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并且连续变化。
由根轨迹的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只需作出上半部分,对称画出另一部分,且根轨迹连续变化。
规则3 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开环极点数大于开环零点数时,有n-m条根轨迹 趋于无穷远处,无穷远处的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倾角)为
例4-1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规则10 根之积 根据特征方程根和系数的关系,得
第1章 引 论
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极点为
渐近线于实轴的交点为
渐近线的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第1章 引 论
根轨迹的分会点:
第1章 引 论
第1章 引 论
第1章 引 论
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极点为
渐近线于实轴的交点为
4.6 MATLAB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人工绘制根轨迹十分复杂和困难,MATLAB绘制系统根轨迹是十分方便的。 通常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写成如下形式
分别为分子和分母多项式。
采用MATLAB命令: pzmap(num,den)可以绘制系统的零、极点图; rlocus(num,den)可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rlocfind(num,den)可以确定系统根轨迹上某些点的增益。
渐近线的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第四章根轨迹法本章⽬录4.1 根轨迹的⼀般概念4.2 绘制根轨迹的数学依据及其性质4.3 绘制根轨迹的⼀般规则4.4 *绘制根轨迹的MATLAB函数介绍4.5 例题4.6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4.7 正反馈回路和⾮最⼩相位系统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结本章简介从前章得知闭环极点在根平⾯上的分布,反映着系统的固有性能。

故为了获得较好性能,就希望极点在根平⾯上有较好的分布。

亦即,为了研究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通过闭环极点在根平⾯上的分布来进⾏。

闭环极点是系统特征⽅程的根sb。

若其特征⽅程中,各系数变化,则⽆疑,其根sb也在变化。

各系数的变化往往相应着系统的许多实际参数的变化⽽形成。

在根迹中,⼀般总是以增益 (当然也可其它参数,如时间常数 )的变化⽽导致各系数的变化,即sb的变化。

如果连续变化,则sb也连续变化。

相应于由0连续变化到∞时, sb在根平⾯上的连续变化⽽形成的轨迹,即闭环系统特征根的根轨迹--若⼲条曲线。

这样,相应于各个值下的闭环极点在根平⾯上的分布就⼀⽬了然了。

这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带来了极⼤的⽅便.。

所谓根轨迹法,就是⽤图解的⽅法确定出闭环特征根的⼀种⽅法。

先在复数平⾯上画出系统某⼀参数的全部数值下的特征⽅程的所有根,即根轨迹。

然后⽤图解的⽅法确定出该参数某⼀特定数值时的闭环特征根。

从⽽分析出系统所具有的性能。

或反之,在根迹上先确定出符合系统性能要求的闭环特征根。

从⽽⽤图解的⽅法求出相应的系统应具有的参数值。

相对时域法,很直观,且避免了求解系统⾼阶特征⽅程的困难。

现在计算机科学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MATLAB语⾔及其相应⼯具箱,有强⼤的数值计算和图形绘制功能。

所以利⽤MATLAB语⾔相关函数绘制系统根迹及求根等均是轻⽽易举的事。

这就给根迹法的应⽤开辟了更好的前景。

本章在介绍传统的根轨迹法及其⽰例的同时,有机结合介绍MATLAB语⾔相关的根轨迹函数及相应⽰例的解题程序。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管理PPT)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管理PPT)

根轨迹法的优化建议
结合其他方法
将根轨迹法与其他分析方 法(如频率响应法)相结 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系统 性能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发软件工具
开发专门用于根轨迹分析 的软件工具,以提高分析 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实践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加强根轨迹 法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 优化和完善该方法。
05
CATALOGUE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分析的实例
假设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 (s+1)(s+2)/(s^2+2s+5),对其进行 根轨迹分析。
分析根轨迹图,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动态性能和系统参数的影响。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出根轨迹图 ,并标注出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根据根轨迹图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 例如调整开环传递函数的增益参数, 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对于非线性系统,根轨迹法可能无法给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04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改进与优化
根轨迹法的局限性与挑战
参数敏感性
根轨迹法对系统参数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可能导致根轨迹的剧 烈变化,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无法处理非线性系统
根轨迹法主要适用于线性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存在局限性 。
计算复杂度较高
和设计。
对于具有特定性能指标要求的系统,如 快速响应、低超调量等,可以根据系统 特性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
如状态反馈控制器等。
06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绘制根轨迹图,可以直观地 了解系统性能的变化,如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

(完整版)第四章根轨迹法

(完整版)第四章根轨迹法

j
8K * (1 K * )2 j
2
2
(1 K * ) K * 2 1
2
2 8K * (1 K * )2 8(2 1) 4 2 2 4 2
4
4
2 4 4 2 2
( 2)2 2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任务与体系结构
时域:微分方程 复域:传递函数 频域:频率特性
描述
控制系统
校正
时域法 复域法 频域法
评价系统的性能指标 稳定性 快速性(动态性能) 准确性(稳态性能)
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4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
• s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必定满足模值条件) 一定在根轨迹上。 满足相角条件是s点位于根轨迹上的充分必要条件。
• 根轨迹上某点对应的 K* 值,应由模值条件来确定。
§4.2
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 G(s)H(s) =
K* s - z1 L s - zm s - p1 s - p2 L s - pn
K*
(s zi )
i 1 n
1
(s pj)
— 模值条件
j 1
m
n
G(s)H (s) (s zi ) (s p j ) (2k 1)
i 1
j1
— 相(s)H(s) =
K* s - z1 L s - zm s - p1 s - p2 L s - pn
§4 根 轨 迹 法
根轨迹法: 三大分析校正方法之一
特点: (1)图解方法,直观、形象。 (2)适合于研究当系统中某一参数变化时,系统性能的变化

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

根轨迹方程G(s) H (s) 1
可见,幅值条件与负反馈时相同,相位条件如下式:
[G(s) H (s)] 2k , k 0,1,2,
相应的根轨迹称为0度根轨迹。绘制规则仅有以下修改: 1. 实轴上线段成为根轨迹的充要条件是其右侧实轴上的开环 零点数与开环极点数之和为偶数。(根轨迹增益大于0。) 2. 渐进线与实轴的夹角为: 2k , k 0,1,2,
1 83 2 26 K0
-1
4
36 K 80 0 K 0 0 0 0 0
0, 得
j3.16
8( 260K ) -2 26
2 -4
-3 K=260,此时,有辅助方程
26s K 0
-j3.16
解得 s -5 j -410-3
-5 -6
-2 -1 Real Axis
0
1
2
2. 基本规则(5)
规则1 对称性
2. 基本规则(2)
规则4 渐进线(n-m条) 1. 倾角θ满足相 角条件,因此,
(2k 1) , k 0,1,2, , (n m 1) nm
2. 与实轴交点σA
p z
i
n
m
j
A
i 1
j 1
nm
例:某单位负反馈系 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H ( s) K s( s 1)(s 2)
3. 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特征多项式间具有内在联系。
应用
求解闭环特征多项式根的图解法——根轨迹法简单、实 用,可求解线性(连续或离散)系统极点。
4.1 基本概念
1. 什么是根轨迹?
闭环特征方程式及其解 s 2 s K 0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仿真与实验研究
根轨迹法可用于仿真和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和实验 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优 化提供依据。
根轨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根轨迹法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威纳于1940年提出,经过多年的 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设 计方法。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根轨迹法的应 用范围和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未来,根轨迹法有 望与其他控制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控 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体系。
根轨迹的性能分析
根轨迹的增益敏感性和鲁棒性
通过分析根轨迹在不同增益下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根轨迹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通过比较根轨迹与某些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可以评估系统的 性能。
04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法与PID制根轨迹图,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
特点
根轨迹法具有直观、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分析 开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根轨迹法的应用场景
控制系统设计
根轨迹法可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调整系统参数 ,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 性等。
故障诊断与排除
根轨迹法可用于故障诊断与排除,通过观察系统根 轨迹的变化,判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故障的 类型和程度。
在绘制根轨迹时,需要遵循一定 的规则,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汇合点等。
03
根轨迹分析方法
根轨迹的形状分析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是开环极点的位置,而 终点是闭环极点的位置。通过分析起 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根轨迹的 形状。
根轨迹的分支数

第4章 根轨迹法

第4章  根轨迹法
j 1 i 1 n
(2k 1)180 (2k 1)
k 0, 1, 2,
zj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1.根轨迹的对称性
根轨迹关于实轴对称。因为系统的闭环极 点为实根或复根,复根共轭成对出现且关于 实轴对称,因此系统的根轨迹关于实轴对称。
2.根轨迹的条数(分支数)
zj
[例4-3]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r G(s) H (s) s ( s 2)( s 4)
试概略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
[解]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可知,无系统的开环
零点,则m=0;开环极点有3个,即n=3,分别 为 p1 0 、p2 2 和 p3 4 。将开环极点 用“×”在复平面上标出,如图4-4所示。根据 根轨迹绘制规则确定其根轨迹。
p 180 ( p1 z1 ) ( p1 p2 ) 180 90 90 180
1
zp j
l
[例4-4] [解]
p p 180
2 1

×j 2
-2
-1
0 0
σ
j2 ×
图4-5 例4-4系统的根轨迹
4.4 本章小结
第4 章
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参量根轨迹的绘制 本章小结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1948年,伊凡斯(W.R.Evans)提出 了一种简便的求解闭环极点的图解方 法—根轨迹法。
4.1.1 根轨迹
根轨迹定义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根轨迹定义
根轨迹:当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某个 参数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 的变化轨迹称之为根轨迹。 根轨迹法:利用根轨迹进行线性控制系统分 析和设计的方法称为根轨迹法。 [例4-1]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如图4-1所示, 试分析参数K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m
(s p )
i i 1
n
1
K*从0 到无穷大变化
由于s为复数,所以根轨迹方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模值方程:
K
*
sz
i 1 i
m
i
s p
i 1
n
1
相角方程:
(s z ) (s p ) (2k 1) , k 0,1,2
i 1 i i 1 i
m
n
绘制根轨迹利用相角方程,求根轨迹上某 点对应的K*值则用模值方程。
4-2 常规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一、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1.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 K*=0时对应的根轨迹点称根轨迹的起点, K* =∞时对应的根轨迹点称根轨迹的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若开 环零点数m小于开环极点数n,则有n-m条根 轨迹终于无穷远处(无限零点)。
s 4s 4 K 0
2
s2 2 2 1 - K
由 s1 2 2 1 K s2 2 2 1 - K 可得闭环极点的变化情况:
K=0 0 < K <1 K=1 K=2 1<K<∞ K= ∞ s1=0 s2=-4 s1 s2为不等的负实根 s1=-2 s2=-2 s1=-2+2j s2=-2-2j s1 s2 实部均为-2 s1=-2+j ∞ s2=-2-j ∞
K=0 0 < K <1 K=1 1<K<∞
s1=0 s2=-4 s1 s2为不等的负实根 s1=-2 s2=-2 s1 s2 实部均为-2
由根轨迹可知: 1)当K=0时,s1=0,s2=-1,这两点恰是开环传递 函数的极点,同时也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极点. 2)当0<K< 1 时,s1,2都是负实根,随着k的增 长,s1从s平面的原点向左移,s2从-1点向右移。 3) 当K= 1时, s1,2 = -2,两根重合在一起, 此时系统恰好处在临界阻尼状态。 4) 1 <K<∞,s1,2为共轭复根,它们的实部恒等于2,虚部随着K的增大而增大,系统此时为欠阻 尼状态。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n
m
j
n−m
2k+1 ϕa = π n− m
(k = 0,1,2,⋯, n− m−1)
18
在例4-1中,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
Kg s(s+ 2)
开环极点数n=2,开环零点数m=0,n-m=2,两条渐近线 在实轴上的交点位置为
−2 σa = = −1 2
π 它们与实轴正方向的交角分别为 (k = 0) 2 3 π 和 (k =1) ,两条渐近线正好与 Kg ≥1 时的根轨迹 2 重合。
在绘 制根轨 迹时 ,可 变参数 不 限定 是 根轨 迹 增 益 Kg ,可为系统的其它参数(如时间常数、反馈系数 等)这时只要把系统的特征方程化为上式,将感兴趣 的系统参数取代根轨迹增益 Kg 的位置都可以绘制根 轨迹。
8
根轨迹方程是一个向量方程,用模和相角的形式 表示
| G(s) H(s) | ej∠G(s)H(s) =1⋅ ej(±180°+k⋅360°) (k = 0,1,2,⋯ )
15
规则三 实轴上的根轨迹
若实轴上某线段右侧的开环零、 若实轴上某线段右侧的开环零、极点的个数之 和为奇数,则该线段是实轴上的根轨迹。 和为奇数,则该线段是实轴上的根轨迹。 例4-3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H(s) = Kr (s− z1)(s − z2 )(s − z3 )(s − z4 ) (s− p1)(s− p2 )(s− p3 )(s − p4 )(s − p5 )
24

P 1
θ p1
[s]
P 3
0
σ
P 2
θ p2
图4-8(a) 根轨迹的出射角
25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2 当 K1 a 时,则两根为实数且相等,即
s1 s2 a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 a 2 K1 时,两根成为共轭的复数 根,其实部为
a
,这时根轨迹与实
j
轴垂直并相交于 ( a, j0) 点。
(s+2a)
K1由0向∞变化时的根轨迹,如图4-2 所示。箭头表示K1增大方向。 由图可见: 1) 此二阶系统的根轨迹有两条, K1 0 时分别从开环极点 p1 0 和 p2 2a 出发。
m
| s pi |
i 1
j
1

K1
| s pi | | s z j |
j 1 i 1 m
n
(s z
j 1
m
) ( s pi ) 180 (2q 1)
i 1
n
q 0, 1, 2,
在s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所构成的图形就是闭环系统的根轨迹。 因此,相角条件是决定闭环系统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幅值条件
D' (s) A' (s) K1B(s) 2(s s1 ) p(s) (s s1 ) 2 p(s) 0

A( s ) K1 代入上式,得 B( s)
图4-3 反馈控制系统
G(s) H (s) 1 和 G(s) H (s) 180 (2q 1) q 0, 1, 2,
以上两式是满足特征方程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重 要依据。在s平面的任一点,凡能满足上述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的,就是
系统的特征根,就必定在根轨迹上。
s p1=0 O a
p2=2a

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

s z i ( i 1, 2, , m )
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正向夹角:
(2l 1) a nm
l 0,1, 2,, n m 1
举例 求下面闭环特征方程式根轨 迹的渐近线
s( s 4)( s 2 2 s 2) k ( s 1) 0
2
kc 6
方法2
上例中
应用劳斯判据
k G(S ) H (S ) S ( S 1)( S 2)
s3 3s 2 2s k 0
劳斯表如下
s s
s s
3 2
1
3
6k 3 k
2
k

6k =0,得 kc 6 3
辅助方程为
F ( s) 3s 2 kc 0
d s 2 3s 3.25 ds s 1 0
0
s=
2 2 0.25 0 解得 1 -2.12, 2 0.12(舍去)
6、求出射角
p 180 ( p1 z1 ) ( p1 p2 )
1
180 116.6 90 206
解:
1 G ( s) H ( s) 0 s 3 3s 2 2 s k 0
s1 s2 s3 3
s3 3 s1 s2 3 j 2 j 2 3
kc s1 s2 s3 6
十.放大倍数的求取
幅值条件
|G(s)H(s)| k | s zi | | s pi |
p 206
2
j
0

九.闭环极点的和与积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根轨迹法在时域分析中已经看到,控制系统的性能取决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因此,可以根据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研究控制系统性能。

但对于高阶系统,采用解析法求取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根(闭环极点)通常是比较困难的,且当系统某一参数(如开环增益)发生变化时,又需要重新计算,这就给系统分析带来很大的不便。

1948年,伊万思根据反馈系统中开、闭环传递函数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求解闭环特征方程根的比较简易的图解方法,这种方法称为根轨迹法。

因为根轨迹法直观形象,所以在控制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本章介绍根轨迹的概念,绘制根轨迹的法则,广义根轨迹的绘制以及应用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等方面的内容。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本节主要介绍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从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根轨迹方程,并由此给出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

4.1.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是当开环系统某一参数(如根轨迹增益*K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 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根轨迹增益*K 是首1形式开环传递函数对应的系数。

在介绍图解法之前,先用直接求根的方法来说明根轨迹的含义。

控制系统如图4-1所示。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2()15.0()(*+=+=s s K s s K s G根轨迹增益K K 2*=。

闭环传递函数为*2*2)()()(K s s K s R s C s ++==Φ 闭环特征方程为02*2=++K s s特征根为:*111K -+-=λ, *211K ---=λ当系统参数*K (或K )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极点的变化情况见表4-1。

表4-1 **KK1λ2λ0 0 0 -2 0.5 0.25 -0.3 -1.7 1 0.5 -1 -1 2 1 -1+j -1-j 5 2.5 -1+j2 -1-j2 M M M M ∞∞-1+j ∞-1-j ∞利用计算结果在s 平面上描点并用平滑曲线将其连接,便得到K (或*K )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极点在s 平面上移动的轨迹,即根轨迹,如图4-2所示。

图中,根轨迹用粗实线表示,箭头表示K (或*K )增大时两条根轨迹移动的方向。

根轨迹图直观地表示了参数K (或*K )变化时,闭环极点变化的情况,全面地描述了参数K 对闭环极点分布的影响。

4.1.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依据根轨迹图(见图4-2),就能分析系统性能随参数(如*K )变化的规律。

1.稳定性开环增益从零变到无穷大时,图4-2所示的根轨迹全部落在左半s 平面,因此,当K >0时,图4-1所示系统是稳定的;如果系统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右半s 平面,则在相应K 值下系统是不稳定的;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 值,就是临界开环增益。

图4-2 系统根轨迹图2.稳态性能由图4-2可见,开环系统在坐标原点有一个极点,系统属于Ⅰ型系统,因而根轨迹上的K 值就等于静态误差系数v K 。

当)(1)(t t r =时, =ss e 0;当t t r =)(时, *21K K e ss ==3.动态性能由图4-2可见,当5.00<<K 时,闭环特征根为实根,系统呈现过阻尼状态,阶跃响应为单调上升过程;当5.0=K 时,闭环特征根为二重实根,系统呈现临界阻尼状态,阶跃响应仍为单调过程,但响应速度较5.00<<K 时为快;当5.0>K 时,闭环特征根为一对共轭复根,系统呈现欠阻尼状态,阶跃响应为振荡衰减过程,且随K 增加,阻尼比减小,超调量增大,但s t 基本不变。

上述分析表明,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根轨迹可以分析当系统参数(K )增大时系统动态性能的变化趋势。

用解析的方法逐点描画、绘制系统的根轨迹是很麻烦的。

我们希望有简便的图解方法,可以根据已知的开环零、极点迅速地绘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

为此,需要研究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4.1.3 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如图4-3所示,相应开环传递函数为)()(s H s G 。

假设∏∏==--=gi ifi iG p s z s Ks G 11*)()()( (4-1)*11()()()mHjj f njj g Ks z H s s p =+=+-=-∏∏ (4-2)因此*1111()()()()()()f miji j f gniji j g Ks z s z G s H s s p s p ==+==+--=--∏∏∏∏ (4-3)式中,***H G K K K =为系统根轨迹增益。

对于m 个零点、n 个极点的开环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11*jnj imi ps z s Ks H s G --=∏∏== (4-4)式中,i z 表示开环零点,j p 表示开环极点。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11*11()()()()1()()()()f nGiji j g nm jij i Ks z s p G s s G s H s s p K s z ==+==--Φ==+-+-∏∏∏∏ (4-5)由式(4-5)可见:⑴ 闭环零点由前向通路传递函数)(s G 的零点和反馈通路传递函数)(s H 的极点组成。

对于单位反馈系统1)(=s H ,闭环零点就是开环零点。

闭环零点不随*K 变化,不必专门讨论之。

⑵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以及根轨迹增益*K 均有关。

闭环极点随*K 而变化,所以研究闭环极点随*K 的变化规律是必要的。

根轨迹法的任务在于,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法找出闭环极点。

一旦闭环极点确定后,再补上闭环零点,系统性能便可以确定。

4.1.4 根轨迹方程闭环控制系统一般可用图4-3所示的结构图来描述。

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nj jmi ips z s Ks H s G 11*)()()()(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1)()(s H s G s G s +=Φ (4-6)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0)()(1=+s H s G (4-7) 即=)()(s H s G 1)()(11*-=--∏∏==nj jmi ips z s K(4-8)显然,在s 平面上凡是满足式(4-8)的点,都是根轨迹上的点。

式(4-8)称为根轨迹方程。

式(4-8)可以用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来表示。

幅值条件: =)()(s H s G 1)()(11*=--∏∏==nj jmi ips z s K(4-9) 相角条件:∠)()(s H s G ==-∠--∠∑∑==nj jmi ips z s 11)()(∑∑==+=-nj jmi i k 11)12(πθϕ Λ,2,1,0±±=k (4-10)式中,∑iϕ、∑jθ分别代表所有开环零点、极点到根轨迹上某一点的向量相角之和。

比较式(4-9)和(4-10)可以看出,幅值条件(4-9)与根轨迹增益*K 有关,而相角条件(4-10)却与*K 无关。

所以,s 平面上的某个点,只要满足相角条件,则该点必在根轨迹上。

至于该点所对应的*K 值,可由幅值条件得出。

这意味着:在s 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必定也同时满足幅值条件。

因此,相角条件是确定根轨迹s 平面上一点是否在根轨迹上的充分必要条件。

例4-1 设开环传递函数为))(()()()(321*p s p s s z s K s H s G ---=其零、极点分布如图4-4所示,判断s 平面上某点是否是根轨迹上的点。

解 在s 平面上任取一点1s ,画出所有开环零、极点到点1s 的向量,若在该点处相角条件=++-=-∑∑==nj jm i i 132111)(θθθϕθϕπ)12(+k成立,则1s 为根轨迹上的一个点。

该点对应的根轨迹增益*K 可根据幅值条件计算如下:EBCDz sp sK m i i nj j =--=∏∏==1111*)()( 式中B ,C ,D 分别表示各开环极点到1s 点的向量幅值,E 表示开环零点到1s 点的向量幅值。

应用相角条件,可以重复上述过程找到s 平面上所有的闭环极点。

但这种方法并不实用。

实际绘制根轨迹是应用以根轨迹方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相应法则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