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笫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为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牛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笫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笫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人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牛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而、冰雪融化、恢制品生锈这些H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C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濟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口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口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仲和应用:生活中还冇没冇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课前准备
用具: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火柴、筛子等;
材料:盐、醋、小苏打、食油、沙、水、石灰水、蜡烛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情景星期天,妍妍在家里招待小朋友,她把草莓汁和牛奶混合在一起,制成了粉色的草莓奶,又甜又香,味道好极了。
媒体播放“混合与分离”视频。
二、小结.
板书设计
及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混合与分离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过程与方法:
(1)在混合与分离的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交流学生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认识物质会发生变化。
引导这些物质变化后与变化前有什么不同吗?
讨论各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观察、描述、比较、汇报和交流等学习活动,知道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物质,其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各有不同。
三、活动二:冰的融化
媒体出示蜡块加热前后的对比图片。
问题蜡块加热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
问题同学们,在厨房里,你看到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
目的引出接下来的活动话题。
二、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媒体出示一组图片: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合小学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物质的变化、生物与环境,遗传与进化,保护环境等四大板块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共有学生55人,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
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认真听讲、严肃实验纪律及客观分析、认真讨论、充分理解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科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科学的能力,其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理解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四、教学措施: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4、加强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充分理解。
5、适当布置练习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
6、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五、教学内容安排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_日期________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课时:4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3、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4、学习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5、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问题情境 1、现象:水变成蒸气冒出来了;冰激凌变软了;铁锅生锈了。
2、学生感受: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
3、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学生观察图片P3: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
2、学生尝试描述物质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3、小结:物质变化前后的性质和状态都不同。
不同的物质变化的现象各有不同。
问题引申 1、师:物质发生变化后,还会变回原样吗? 2、学生讨论。
课堂小结不同的物质变化的现象不同,变化前后的性质和状态不同。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复习上课不同物质变化前后的不同。
活动二冰的融化 1、使用玻璃杯观察实验P4:冰融化成水。
2、学生观察变化的现象并作好记录P4。
3、小组交流。
4、回顾四年级“蜡块加热”的实验,并加以演示,方便比较。
5、学生比较蜡块加热融化的过程和冰块融化的过程,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
6、小结:它们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讨论 1、例子P5:锡融化后用来焊接电子元件;铁水被铸成铁锭;卫生球不断变小。
2、讨论:这些物质那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你能举出类似变化的例子?问题引申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铁锈和铁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课堂小结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复习上课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观察实验P6:没有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颜色、触感、硬度有什么不同?并作记录。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教案(正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设计(科学粤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师:王继民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教导处全册教材分析【全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全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全册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很少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一节并去产生疑问并思考或实验从而获取知识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通过过去的科学实验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粤教粤科版(2023秋) 六年级上册2.9好用的钳子 教案
粤教粤科版(2023秋)六年级上册2.9好用的钳子教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好用的钳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第三节《好用的钳子》,主要介绍了钳子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钳子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钳子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钳子,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钳子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和使用钳子。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简单机械的使用有一定的经验。
他们对于实际操作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
但是对于钳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钳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工具吗?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把长钳、一把弯钳、一把尖嘴钳等,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用途。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钳子,它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工具,有很多种,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任务。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有没有使用过钳子?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钳子?”第二环节:学习新知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介绍不同种类的钳子,如长钳、弯钳、尖嘴钳等,并解释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种类的钳子图片,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用途。
-例如,教师可以说:“长钳可以用来夹取远处的物体,弯钳可以用来弯曲金属线,尖嘴钳可以用来夹取小物件。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钳子的结构,包括手柄、铰链、钳嘴等部分,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实物钳子进行示范,并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粤教粤科版(2023秋) 六年级上册 2.8巧用小棒 教案
粤教粤科版(2023秋)六年级上册 2.8巧用小棒教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巧用小棒》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机械好帮手第二节课《巧用小棒》的教材,主要介绍了机械的基本原理和运用,通过学习小棒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机械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小棒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 掌握小棒的使用方法,能够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小棒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小棒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
他们对机械可能还不太了解,但是对于动手制作和实践操作有一定的兴趣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让他们说出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如剪刀、钟表、自行车等。
2. 提问:这些机械设备是怎样起作用的?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机械的基本原理。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1. 展示小棒的样品,介绍小棒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教师拿出一个小棒,并向学生展示其基本结构,包括棒体、连接件和固定件。
解释棒体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小棒组成的,连接件用于连接小棒,固定件用于固定小棒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的连接方式,解释小棒通过连接件的旋转和固定件的固定来实现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组合。
2. 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讲解小棒的使用方法。
-教师使用示意图和实物演示,展示小棒如何通过旋转和固定来实现不同的机械动作,如转动、抬起、推拉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理解小棒的使用方法,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想法。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他们分成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动手实践机会,并能够相互合作和交流。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爱护我们的大脑》教学设计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爱护我们的大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爱护我们的大脑》这一课题,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大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科学、培养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本单元内容围绕人体的神经系统展开,而《爱护我们的大脑》这一课则聚焦于大脑的保护和正确使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大脑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大脑,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材内容结构1.大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大脑在人体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控制着人体的各种活动。
2.大脑的结构:介绍大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包括大脑皮层、灰质、白质等。
3.大脑的功能:阐述大脑的主要功能,如感觉、运动、思维、记忆等。
4.如何爱护大脑:从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避免不良习惯等方面,指导学生如何保护大脑。
(三)教材特点1.内容贴近生活: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如饮食、睡眠、运动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强调探究学习:教材通过设置问题、实验、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注重情感教育:教材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爱护大脑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控制着人体的各种活动。
3.掌握一些爱护大脑的方法,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避免不良习惯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合作能力。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光与生活》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光与生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节课《光与生活》这节课,主要介绍光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光的特性和应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b. 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
c.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d. 探究光的应用,如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究。
b.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享。
c.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经有所了解。
他们对实际生活中的光现象也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
但是对于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光的折射现象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掌握还比较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展示一张太阳的图片,并问学生:太阳是如何照亮我们的世界的?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作用和重要性。
然后,老师再展示一些与光相关的实物,如电灯、手电筒、镜子等,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环节:概念引入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例如,老师问学生:光是什么?光能传播吗?光能被反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肯定的反馈,并补充相关知识。
同时,老师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或动画,向学生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过程。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实验一:光的传播老师准备一张纸板,在纸板上钻两个小孔,分别用手电筒和激光笔对准两个小孔,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老师让学生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课设计 3 篇我们需要食品教课目的:知道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教课过程:一、赏识题图,引入新课当坐在餐桌前的时候,你能否想过,如何的饮食才能让你更健康?当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时候,你能否想过,如何才能使肺功能更强?当数着自己脉博的时候,你能否想过,什么要素影响着心跳的快慢?当挥击球拍的时候,你能否想过,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何会这样协调?让我们带着这些问号书中探宝吧!二、新课讲解1、看图,简单认识食谱,听听小朋友们怎么说,自己想提什么问题?2、活动 1 饺子里有什么?①饺子的制作过程(调馅、和面、擀皮、包、蒸煮)。
②饺子的营养成分(脂肪、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③不同馅的饺子有不同营养。
④吃过水果馅饺子吗?自己着手包水果馅饺子,尝尝滋味。
⑤议论:肉馅饺子的营养成分来自什么原料?(脂肪来自动物油、植物油,糖类来自面粉,蛋白质来自瘦肉、蛋类等,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来自蔬菜)3、资料人的身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无机盐、水等。
这些营养成分分别来自肉蛋奶、油脂、谷物、蔬菜、水果等。
此中谷类食品为人体供给能量,奶、豆制品供给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蔬菜水果类供给纤维素、维生素、无机盐、水等。
油脂也能为人体供给能量,还可以增添食品香味,刺激食欲,水可直接饮用。
4、食品金字塔的组成塔基是人体需要营养成重量的食品,越往塔尖需要量越小,但也不行或缺。
三、小结四、作业谈谈每日三餐都含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教课目的:知道食品在人体内的运动路线,逐渐养成优秀的饮食习惯。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各自谈谈昨天都吃了什么。
二、新课讲解1、五大类食品:谷物(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蛋豆类、奶类、油脂类。
2、对比食品金字塔,看看自己昨天的饮食能否需要改良。
3、拓展 1 为自己设计一周营养合理的晚饭食谱。
4、活动 3 吃进去的食品变为了什么?抵达地点口腔胃小肠大肠直肠食品变化嚼碎糊状营养被汲取水分被汲取粪便5、拓展 2 养成饮食好习惯①谈谈自己的饮食习惯。
3.14《测试我们的反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粤教版
首先,加强实验安全教育,提前做好实验指导,确保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防止实验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其次,加强课堂管理,制定课堂纪律,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要及时制止,保证课堂秩序。最后,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物体运动和静止、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等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物体运动和静止、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总结等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 1 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 2-10 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 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 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生命世界的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生物进化历程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进化。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他们今后学习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奠定基础。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介绍了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栖息地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2.生物进化的证据:展示了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
3.生物进化的原因:探讨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保护生物多样性: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责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按照“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拓展应用”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1.提出问题通过展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现象,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北极熊的白色皮毛等,引发学生对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关系的思考,提出“环境变化会对生物产生怎样的影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等问题。
2.探究问题(1)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环境因素的变化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例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气候变暖对极地生物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生长情况,了解土壤、水分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生物进化的证据介绍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通过观察化石图片、比较不同动物的骨骼结构、观察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不断进化的。
(3)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人工选择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课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 1 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课内容:课本第 2-10 页。
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不过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考证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着手实验能力。
教课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课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此刻各种现象,让学生感觉到身旁各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能否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找寻身旁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察看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消融、铁制品生锈这些平时生活中经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消融。
1、回首从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察看冰消融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而后进行全班沟通。
3、比较冰消融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议论后,学生简单得出冰消融和蜡块消融都不过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议论: P5 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仍是铁吗?1、指引学生察看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而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凑近铁锈,进行察看。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能够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获取了“铁锈仍能否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长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近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焚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察看现象。
步骤 2:将少许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润湿,倒出剩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察看现象。
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焚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混合与分离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
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 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活动一:物质的混合。
(明确是两两混合)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6拓展:分离盐和水。
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活动二:分离混合物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第3课生锈与防锈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铁钉、水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
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活动二:防止铁生锈。
(安排在两周后进行)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一一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燃烧与灭火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弓I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
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一一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二、新授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
1、活动前,弓I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
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第6课动物与环境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教学准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二、新授:(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第7课食物链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
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一—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二、新授:(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3、分析自己在活动2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