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政工作在高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体内容1. 思政工作形式化思政工作形式化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巨大的工作量和紧张的时间压力,一些高校往往只关注符合形式的参与,缺乏深入和真实意义上的思政教育。
这种形式化导致思政工作成为“打卡式教育”,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在专业知识领域进行全面培训,以便更好地传达正确价值观念。
其次,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在社区、企业等场所开展思政活动,并结合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
最后,通过改革考核制度,从底层开始逐步改变工作方式,鼓励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2. 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大量的学习任务和社交活动相互冲突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对思政工作缺乏热情。
这也导致了一些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传统的知识灌输,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行为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注重采用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其次,鼓励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并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后,在引导思政工作中加强与社会资源对接,将社会角色模型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通过生动且有趣的活动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 缺乏系统性缺乏系统性是思政工作的一大难题。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思政工作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
许多思政活动是孤立的、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制定并实施全面的思政工作规划,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要素,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然而,目前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思政课缺乏针对性、生硬教育方式、缺乏师资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课程思政缺乏针对性的问题1.1 缺乏与学科专业融合的内容当前很多大学课程思政内容脱离了学科专业,缺乏与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机结合。
这导致学生往往难以看到思政课在自己专业中的实际意义,产生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解决对策: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各个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工科领域开设以具体技术应用为背景的道德伦理和管理规范等课程,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将道德观念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1.2 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大面积“一刀切”的问题,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特点的差异性教学。
这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解决对策: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场景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思政课程教育方式过于生硬的问题2.1 过于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现实中一些思政课倾向于过于强调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将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缺乏启发式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对策: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批判精神。
“引导而非灌输”的授课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心真实需求,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批判分析能力。
2.2 忽视艺术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一些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缺乏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引人入胜的讲解。
解决对策:增加思政课的艺术元素,通过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形式深化思政教育。
此外,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互动平台、在线教育工具,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存在的问题3.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专业背景与思政课内容脱节情况较为普遍。
课程思政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思政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
法
课程思政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的问题:如何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中,避免生硬和牵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需要教师有深入的理解和高超的教学技巧。
2. 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有限,需要进一步培训和指导。
3. 学生参与度低: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无关,因此不积极参与。
4.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确保思政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思政课程培训、研讨会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2.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政素质提升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3.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4. 强化合作与交流:应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5.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一、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师理念和素养欠缺: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拥有坚定正确的思想信仰,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教师思想意识不足、理论水平不高以及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淡漠态度。
这导致了他们在教授相关内容时不能真正地贯彻落实党的立场,无法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材过于简单化或重复性较高:当前,在制定或选择课程思政相关教材时仍存在着知识点简化或重复性较高等现象。
这样的教材形式让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新鲜感和启发,限制了他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形成独立见解。
3. 评估机制单一与权重偏低:传统上,在大多数高校中单纯依靠考试来确定学生是否具备必要知识与能力。
而对于课程思政来说,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关注其道德伦理水平等方面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评估。
当前的考试评价机制忽视了这些,长期来看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较为有限。
4. 教学方式重传递知识、轻培养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在思政课程中也存在过多传授理论与纲要内容、主题单一以及缺乏互动交流等问题,这让学生难以发展自主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
5. 媒体社交化带来的信息泛滥:当前社会媒体占据着人们日常大量时间与注意力。
而其中融入了大量谣言与低俗内容,容易影响到年轻一代的世界观形成。
然而当前课程思政并未完全跟上时代步伐,在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互动传播方面还存在欠缺。
二、课程思政改进策略1. 认真选拔和培训优秀教师:针对教师问题,应加强选拔和培训工作,优先选择思想意识高、理论水平扎实且具备良好师德素养的教师。
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对其思政理念的考察与评估,并通过不断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传递核心价值观。
2. 丰富和改进课程内容:针对问题二,可以引入多样化资源和案例分析,增加学生对于有关思政内容的兴趣与参与度。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现行思政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对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然而,当前在思政课教师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也阻碍了思政课建设的持续发展。
1. 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研究相关学科理论和国情国际等方面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他们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全面系统地传达道德伦理规范、法制意识等关键内容。
他们对当代社会现象和青年学生心理理解不足,难以给予学生丰富有效的引导。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思政课教师过于依赖传统讲授模式,忽视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这种单一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产生厌倦感,并丧失其自主参与及积极探索精神。
3. 敬业精神不足一些思政课教师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待教学任务,缺乏对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未能将自己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提升。
4. 缺乏与时俱进的教材选取由于认知能力、价值观和社会现实时刻变化着,传统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
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在选用教材时过于保守,缺乏更新意识以及新颖内容引进。
5. 学科交叉薄弱理论研究与学科交叉是当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许多思政课教师仅关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传统知识体系,忽略了跨学科思考和研究能力培养。
这使得他们难以满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需要。
二、改善思政课教师存在问题的建议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改善措施:1. 提高思政课教师培养质量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相关学科理论,并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2. 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通用3篇)
课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通用3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推行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课程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很多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无法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思政工作。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一些课程思政工作虽然在形式上得到了落实,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这可能是因为工作推行不到位,教师没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或者我们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评估方法,使课程思政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思政工作的可持续性。
一些课程思政工作只在某个阶段得到了落实,而在后续工作中就被忽略了。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推行的长期规划,或者没有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中。
因此,我们需要在推行过程中加强规划和管理,使思政工作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
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制定长期规划,使思政工作能够持续地推行。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篇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思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推行中我们也会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资金和人力上加大投入,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实施。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课程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不同课程的思政工作方法和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具体的工作规划和落实,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跨学科合作。
课程思政工作不是某个学科的事情,而是需要跨学科合作,各学科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
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加大支持和资金投入;针对不同的课程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变化,课程思政成为了中国教育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然而,课程思政的推进面临诸多难点,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思想观念转变:在有些教师和学生中,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无关。
因此,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首要难点。
课程内容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如何确保课程内容既包含专业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难点。
教师队伍培训: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如何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又一难点。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改进课程内容:通过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贴近实际的案例,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教师素质: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推进过程中的难点,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改进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素质,以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广泛。
本文将从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工作内容。
然而,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工作时面临着一些难点,例如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等。
本文将从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党的各项政治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同时,还需要在课程中传递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然而,传统的学科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往往是分割开来的,高校教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此,高校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理论。
其次,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还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一些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误解。
高校教师在课程中应通过具体事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并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党和国家的路线对于国家和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高校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最后,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还需面对教材内容更新和教育手段更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思想理论不断涌现,高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材内容,保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如在线教育、多媒体教学等,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也必须正视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体1. 缺乏深入研究和专业知识许多思政课教师缺乏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导致授课内容不够深入、严谨。
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启发与指导。
应对之策:- 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针对性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
- 鼓励多样化阅读:引导教师进行广泛深入地阅读相关领域文献资料,并注重跨学科融合。
- 加强团队合作:鼓励院内外优秀刊物、期刊加强与高校哲社科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能力提高。
2. 缺乏亲和力与情感沟通技巧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所必需的亲和力与情感沟通技巧。
他们常距离学生较远,导致学生不易感受到亲切温暖、真实有效的交流氛围。
应对之策:- 注重心灵沟通:鼓励思政课教师观察并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在沟通时更加注重体贴与谅解。
- 创造共享空间:组织线下或线上互动讨论班、名人报告等形式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和主张的机会。
- 探索小组合作:引入小组讨论,培养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环境中促进交流和输出。
3. 缺乏现实联系、不深入社会调研一些思政课教师过于理论化,在授课内容选择上缺乏针对性。
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脱离现实问题,并往往无法唤醒学生的浓厚兴趣。
应对之策:- 加强实地调研: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当代社会问题,使自身成为关键问题的储备库。
- 注重案例分析: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增加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 引导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4. 缺乏创新精神与方法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在教材选择、课堂设计及评估手段上重复传统模式。
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的存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因此,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思政元素。
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习惯、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引导和塑造。
课堂上忽视了与时代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机会。
其次,一些思政课程的内容陈旧而乏味。
在自我理解上,一些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没有与当前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此外,有些教师的课堂讲述方式枯燥无味,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激发。
第三,一些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缺乏认识。
在他们的认知中,课程思政与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并无太大区别,仅仅是一种学科的要求。
这种思维方式阻碍了他们对课程思政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积极参与。
二、对策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以下是我对策的建议。
首先,应将思政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学校应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指导,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思政元素。
教师要将富有思维训练和价值观引导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与时代热点相关的研究,以提高课程与现实的联系。
其次,要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更新。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教研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改进中来。
通过合作、交流,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并运用最新的思政理念和方法。
此外,还可以在课程的设计中增加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需求。
第三,要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
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组织讲座、座谈会、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同时,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活动,培养他们自觉关心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思政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改善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不系统化的问题。
思政课涉及面广泛,内容较为丰富,涵盖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储备。
然而,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同,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在某些领域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内容。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升,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丰富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结构。
其次,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政课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在线学习等,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第三,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存在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思政课是一个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然而,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理论,忽略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参考实际案例、新闻事件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存在教态不当、学生互动少的问题。
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灌输。
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过于讲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改善教态,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作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正视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当前课程思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问题分析1. 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当前的课程思政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这种单一的内容设置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2. 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目前,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采用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与个体差异。
这种刻板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3.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传统的线性教育模式,很多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缺乏兴趣,仅仅将其视为应付考试的一门科目。
这种低参与度影响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对策建议1. 多样化课程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应当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设置。
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跨学科研究能力等方面。
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安排,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的积极性。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例如,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以及现场实践等方法,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此外,使用多媒体技术和在线资源也可以增加教学实效性。
3. 强调实践操作为了解决碎片化知识问题,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应推行实践操作环节。
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习和校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体验真正的挑战与困难。
这种实践操作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4. 增强互动性与参与度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和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例如开展辩论赛、主题演讲以及设计团队项目等活动。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在实践中,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到解决途径,对于推动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分析1. 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当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在一些课程中,缺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在知识面前缺乏正确的道德取向和情感认知能力。
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不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
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一些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教师队伍中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广。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成为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3. 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一些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导致课程规划和实施难以具体落实。
这使得一些学校在开展思政工作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也成为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解决途径1. 提升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学校领导要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思政教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组织专家讲座、开展教学观摩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学校也要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在思政教育领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
3. 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学校应当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
一、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
1、思想观念转变
1、思想观念转变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但一些教师对此理念 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无关,或者存在“应付差 事”的现象。同时,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难以将思政内 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2、课程设计难度
三、案例分析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该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相互 学习,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 教育水平,还能使思政课程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需求。
三、案例分析
4、评价体系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除了传统 的考试成绩外,还引入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编程作品等方面的评价。同时, 还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纳入评价体系中,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一、背景介绍
思政课程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地教授马克思主 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在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领导讲话的指引下,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课程的建设, 不断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二、协同效应
二、协同效应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首先,教学目标方面的协同 效应表现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专业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 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案例分析
综上所述,该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展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 程协同教育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作者:潘乐雷冬玉金鹿景伟文来源:《科技视界》2018年第17期【摘要】从“专人教”到“人人教”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重要特点,专业教师需要对以上转化中所面临诸多实践性问题进行思考和明确,并采取一定对策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本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过程中专业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更充分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对策,为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教师;挑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175-002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8.17.088【Abstract】Full participation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full courses.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and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s,which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face and solve.In this article,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innally,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y,some tactic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which will provide good guidance for the applicait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ll courses.【Key words】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ll courses;Professional teacher;Challenges and tactics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
很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时间和效果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在战略上实现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但是,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涉及到教育主体变为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方法均发生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几个方面的问题,最终会导致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如何使课程思政作为补充,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是高校专业教师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2]。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
1 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1.1 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与独立特征目前,“95后”大学生成为我国高校在校生的主体。
这一代人的成长恰逢我国加入WTO,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全球化的浪潮中。
他们受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及数字资本主义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功利与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特质明显,价值取向更加偏重自我,注重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此外,学生群体独生子女较多,受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团队和集体意识相对淡漠。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意识让学生不再惧怕老师权威,自由民主成为学习生活和事物判断的“标准”[3]。
1.2 教师能否有效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思政课程是由经过正规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老师担任,课程内容系统而全面。
但转向课程思政时,专业课教师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保证思想教育不重复、不教条而富有成效?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设计等各项能力都有很高要求。
同时,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如何发挥长效机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很大的挑战。
1.3 教育方法是否与时俱进,避免教学效果流于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变得异常广泛和快捷,教育的主客体已经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
长篇累牍的读文件式、灌输式教育不仅无法起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诱导逆反心理,教学收效甚微,结果适得其反。
这种情况下,在学生已经接受专业老师思政课程的系统教育后,若不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课程思政的开设将流于形式、举步维艰[4]。
2 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已经指出症结所在,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
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以真理引导青年学生,以真心润泽青年学生。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积极推进全员全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复旦大学通过《经济与社会》课程,用经济学知识解读和启迪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解剖第一课”向学生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感恩回馈之心。
同济大学《可持续智能城镇化》,在课程中树立‘和谐城市’价值观,强调和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协同解决城市问题、参与城市共建的责任意识,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达97%[5]。
实践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政的内容,这就为生硬枯燥的知识赋予了思想政治的意义与活力,这样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也易于接受,不仅避免了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效果也立竿见影。
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在教师。
作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执行者,专业教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的同时,从以下方面做出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2.1 针对学生特征,因势利导相对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课题的设计往往更加开放,形式更加灵活丰富。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契合学生独立和批判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推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实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学生可以在参与、组织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家发展、个人使命及价值实现等思考和践行。
针对学生对“说教式”教育的反感,我们在《大学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结合学生专业开展“以真人实事立德,以真人实事明理”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一个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明的人物简介、历史事实和重大成就,引导学生看得真,看得远,立常志。
例如,我们结合“粤港澳大桥”讲桥梁腐蚀与保护相关化学知识,让学生明确“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等背后的每个平凡人所做的贡献,鼓励大家掌握真才实学,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结合“青蒿素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讲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科技攻关,造福人类;结合“神舟系列”飞船讲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内容相关内容,鼓励他们苦练本领、报效祖国等。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学生对自己使命的领悟更加透彻,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清晰,课堂反应更加积极。
2.2 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做到“又红又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任务。
专业教师要在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教育,尤其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教师仍然扮演着教学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巨大。
因而,教师本人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同时作为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地学习,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首先教师要做到对专业有真知灼见,对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相关知识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化,进而在学生的脑海里落地生根。
2.3 针对课程内容,做好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脚于学生是否“动于心,践于行”。
课程思政的实行,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要培养其掌握真才实学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所以,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性质,要做好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的情况。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播放了“厉害了,我的国!”,观影在激发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方面起到很好作用。
但部分学生反映,看到“中国桥、中国车、中国网、中国港”等一个个宏伟工程,着实热血沸腾,充满了为国家慷慨奋斗的激情!但是再拿起课本的时候,深觉自己专业“架不了桥,修不了路”,陷入深深的“专业无用论”的迷茫中。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每一章节内容,结合化学专业可以做什么,通过“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热点新闻和事件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将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作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专业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学生特点,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1).[2]吴付来.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周琳."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1(2).[4]杨盛奎.试析我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难点[J].时代教育, 2014(3).[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