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烘焙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烘焙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烘焙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烘焙食品通常包括四大类:面包、蛋糕、糕点和其他混合甜点。

其中,蛋糕及糕点前景可观。从存量规模看,蛋糕及糕点国内烘焙规

模较大的两个品类,2018年两者市场规模达到806亿元及809亿,占

比分别达到42.4%及38.2%。从增量趋势看,蛋糕及糕点品类增速持续

领先,两者在2012-2017年的CAGR分别为12.01%及11.95%,据测算,未来五年蛋糕及糕点市场增速仍将持续领跑烘焙行业,复合增速分别

达到12.35%及12.22%。

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的衔接,支持各类社会资

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合力推进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

本增效。积极协调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对区域的督促指导,统筹

推进各项工作。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指导路线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

任意识。坚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改

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第二章坚持原则

1、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2、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3、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集成创新模式,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推动龙头项目落地和关联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园区、集群,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章产业发展分析

烘焙食品通常包括四大类:面包、蛋糕、糕点和其他混合甜点。其中,蛋糕及糕点前景可观。从存量规模看,蛋糕及糕点国内烘焙规模较大的两个品类,2018年两者市场规模达到806亿元及809亿,占比分别达到42.4%及38.2%。从增量趋势看,蛋糕及糕点品类增速持续

领先,两者在2012-2017年的CAGR分别为12.01%及11.95%,据测算,未来五年蛋糕及糕点市场增速仍将持续领跑烘焙行业,复合增速分别

达到12.35%及12.22%。

与欧美发达国家、进邻日本,甚至是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相比,

大陆的整体人均食用烘焙食品的数量依然是偏低的。英国烘焙产品人

均消费量已经达到41.9公斤,美国达到36.7公斤,日本也达到21.8

公斤,而中国大陆地区仅为4.4公斤,与英国相差37.5公斤,与美国

相差32.3公斤,与日本相差17.4公斤,与我国台湾地区相差0.7公斤,虽然差距较小,但我国大陆人口差距我国台湾地区悬殊,所以,

0.7公斤已经说明我国大陆地区近年烘焙产品人均消费量较低,对比可见,烘焙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还很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7年我国烘焙行业市场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我国烘焙行业市场规模已超1400亿元,2014年时我国烘

焙行业市场规模达1527.23亿元,到了2016年我国烘焙行业市场规模

接近1800亿元,截止到2017年我国烘焙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878.89亿元,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糕点及蛋糕市场扩容稳稳健,两者10年(2007-2017)的销量复

合增速分别为7.07%及6.55%,2018两者销量规模分别达到536.3万吨

及165.6万吨。从国内人均消费量看,2012年至2017年人均烘焙产品消费量从5.06千克增加至6.9千克,近10年成长幅度将近100%,增

速可观;但对比日本及美国,人均销量仍有2.6倍及3.8倍的增长空间。

我国蛋糕及糕点零售吨价分别从2008年的万元及0.89万元/吨到2017年的万元/吨及1.35万元/吨,十年间涨幅超过50%。从近十年看,国内烘焙行业通过专业化经营(连锁店,中央工厂+批发)提升行业生

产效率,亦诞生了包括上海的元祖,东北的桃李,广州的广州酒家及

北京的稻香村等品牌。供给端效率及品质提升,反向驱动消费者对品

牌化的偏好,品牌产品的溢价是品类均价提升的主因。

2017年国内烘焙行业CR3为9.60%,小品牌及杂牌产品份额占比

仍较大。通过测算,元祖作为全国知名品牌,2017年市占率仅为

0.95%,且份额呈下滑趋势,表明行业新进入者较多,竞争激烈。在行

业处于角逐发展期中,我们判断龙头企业在渠道渗透、品牌知名度及

盈利能力三个维度均具备先发优势,份额实现提升的概率较大。

第四章区域宏观环境分析

一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xx%,地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增长xx%、xx%,分别突破百亿、三百亿元大关。区域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保持在

合理区间,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

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以上,继续为区域稳增长作贡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增长xx%,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生态环境指标、物价涨幅控制在省定目标内。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规划和方案,政策

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地区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创新驱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举措的推进落实,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增强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以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具

有福建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全球利益格局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应对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地区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保持整体竞争力与要素成本上升、区域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

总的来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要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求新求变求突破,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立足区域创新功能定位,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区域创新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转化基金、创新联盟共建共享,为建设创新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协同创新支撑

协作共建科技创新园区,吸引和利用区域高端创新资源,鼓励各地加强与区域知名产业园区、企业总部、科研院所校的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联合打造区域创新联盟,围绕全省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我省优势企业联合区域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建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联盟,共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专利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专家库,交叉许可和共享知识产权。

协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升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水资源等领域,与区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研究,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依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进区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设立成果转化企业和分支机构;加强与区域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合作,组建集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推进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集成服务。

(三)用足用好区域创新资源

推进创新平台合作,围绕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等模式,与区域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检验检测机构。加强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

引进用好区域人才智力,加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制度衔接,搭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推进工程,开展区域创业导师行行动计划,支持区域高校在我省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吸引区域高端人才和团队到创新创业。

第五章发展目标

到xx年,新型产品服务比例达到xx%以上。到xx年,基本实现产业现代化,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企业数量增加到xx家左右,培育行业龙头企业xx家。

第六章主要任务

(一)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

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支持中

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

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形成

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优化区域布局

统筹环境容量、资源能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调整产业

布局,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三)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引导行业企业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重点建设各类产业公共

研发平台、重点试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构建完善产学研用相结

合的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创建一批以行业为特色的技术中心、工程中

心或重点实验室,完善产业发展所需公共研发、技术转化、检验认证

等平台。提升行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与行业科研机构合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