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艺术特征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艺术特征展读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最先进入我们的审美视境的,是余秋雨在心灵与自然的深度亲合过程中,所提到的蒙落着精神光照的山光水色。
余秋雨在阐述自己关于艺术创造见解的理论著作中,曾特别强调主体应该避免单向执持,强调主观与客体、心灵与自然的深层遇合和双向互渗,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物我交融通神同情的矛盾统一关系。
他的这种不刊之论自然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挥,也是余秋雨自己的审美创造经验的总结。
面对自然.余秋雨的审美心境是虔诚的、膜拜的、陶醉的,是毫无阻滞地发自内心的亲合与投入,正因为这样,他方能随物宛转,进人到与自然心照神交的审美发现状态。
于是,他在《沙原隐泉》里发现了夕阳下绵绵沙山这一无与伦比的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
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
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于是,在《寂寞天柱山》里,山中的奇丽山石及各色林木一下子就将作者的“全部感觉收服了”,让他体味到了“比寂静更静的静”,感觉到了“一种不见风的凉爽”。
不过,面对自然美令人目不暇给的绮丽与斑,余秋雨似乎并没有陶醉得驻足不前(如果这样,他便与那些逍遥林泉模山范水的文人墨客没有两样了),他在本质上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
于是,他便常常将自己从对第一自然的感性沉醉中超拔出来,注目于那些窝存于第一自然之中的第二自然——或者说,人文自然、人文景观,——即那些蕴蓄着富厚的文化意义的“人化自然”,试图从文化角度观照和审视曾经行止于这些文化场景中的文化人的精神、人格及命运,并通过对他们身上的文化意义的发掘和寻绎,探讨诸如特定文化的性质、深层结构、未来选择及文化人格的重建与文化精神的重铸这样的重大间题.而按照文化学的理论,所谓人文景观,就是人化了的自然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文化性,也指人类为了某种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人文景观既能反映一个民族心理的倾向和特点,又能反映它文明进化的程度,因而,人文景观是民族和时代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构成这种景观的要素是物质的,但它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
品味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文化内涵
品味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文化内涵《文化苦旅》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包含了思想与内涵的散文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苦旅》的出版发行,就像一枚石子投入到安静的湖面,打破了文化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平静。
不管是其内容或题材,还是语言的应用技巧而言,《文化苦旅》都是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同时也在散文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文化苦旅》以其自身独有的风格,以中华璀璨文化和悠久历史为主要背景,将传统文化通过诗歌或散文的形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阅读它,犹如品尝了一场宏大的文化盛宴,下面我们对《文化苦旅》的主要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展开了分析。
一、《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散文说到底即是语言的艺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并未进行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像葡萄酒那样引人入胜,但细细品读起来却并不会觉得它是平淡无味的,《文化苦旅》的文字就如同一席清泉,让人容易接近又能够激发出内心的思考,这是很多散文家无法做到的。
这部作品中虽然议论性内容占多数,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理解,余秋雨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融入一些抒情的话语,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加深刻的意蕴,同时语言幽默有趣,让人能够耐心的读下去。
如《白发苏州》中,他用一种幽默的风格写下:“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如此的行文风格可以说开辟了一种新的散文创作范式,因此此书在首次出版后就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和欢迎。
《文化苦旅》的语言特色还表现为书中所描绘的并非是“死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
余秋雨非常善于將自己的情感与那些沙漠、山水和古迹联系起来,这些经过千百年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物象,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而具有一种灵性之美,让我们能够想象这些景观并非离我们太过遥远,而是真真切切的能够体会到。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即是作者情感的隐形表露,余秋雨先生写下的文字好像是历经了喧嚣到寂寞的旅行,带给读者一场心灵上的洗礼。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将灵魂落于山水,将悲情寄于历史,是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特点,具体的看下文!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表征,也是实现文化之苦的寄托点,其感情的隐性表现,是其创作的最大特征,而分析《文化苦旅》自身的散文价值,其在语言、文字以及情境蕴含上呈现出“美”的姿态,而《文化苦旅》的散文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化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走向,实现着整个文化文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文化苦旅》创作之“美调”若说《文化苦旅》是美的,肯定会引起众多人的反对,因为文化的思想是“苦”的,这就是文学思想的作用性的力量,但若说《文化苦旅》言语、表达、情调衬托之美,则就恰如其分了。
(一)言语之美文化散文是对《文化苦旅》的属性之解说,而作为散文,其主要特点便在于语言艺术,通过言语表述,文字调整,以及字间组合实现着散文之魅力,对于这个响世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其一,用字之美。
语言之壮气,文字之霸气,字字简洁,字字着力,是余秋雨用字的关注点,而在文化描述之中,也许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够将其心声放出,且看《夜雨诗意》中“将军眉舒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率平缓了。
”其中的动词,是点点入心,而通过各项人物及事物的变态用字,使我们感受到战场之平息,体味激情下的平静。
其二,组句之美。
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组句,是《文化苦旅》的重要特征,其不仅在于句子与句子间的整齐美,而且以每句自身美,实现着整体性的语言、句子美。
多种修辞方式是文章组句的基本承载体,其中对偶、排比、顶针、回环等是文章中最常见的,如在“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道士塔》,在借助历史文化之瑰丽的同时,以短语对偶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而“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则以婀娜的体态――柔美的浅笑,变成碎片――变成泥巴,形成单句对偶。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分析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分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是比较独特的,走出了传统的思维束缚,打破传统散文的语言运用,从文学走向了文化领域。
运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语言,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借用叙事和议论手段抒发出来。
在遣词造句方面,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行文气势磅礴,将一些道理借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体现出来。
[1]无论是在叙事方面还是抒情方面,都表现出来较强的叙事特征,而且通过文化意识和文化反思,去追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人生的真谛。
在《文化苦旅》中,主要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与议论手段相结合散文是一种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情感,借用文学手段表现出来的文学形式,体裁较为灵活。
其语言特征主要是见微知著,这是散文在选材立意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但是余秋雨的散文相对来说有所不同,他的散文在抒情方面是隐性的,大都将抒情的语言融于记叙的语言之中,将抒发情感和议论叙事进行有机结合。
在《文化苦旅》中,很少有对山水景色直接具体的描述,而是借助议论的手段,人为地勾勒出一幅深沉浓郁的人文情景,从而进一步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议论和想象,使得读者被文章的情绪所感染。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作者经常将自己的情感内敛,通过叙事和议论的手段去抒发自身情感。
如《道士塔》中对中国官员生活的描写,官员奢侈豪华的生活,在书房中通过推测土经文的书写朝代来展现他们的文化,在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愿意吃苦也要偷运中国文物时,官员却在客厅中喝茶。
在原文这段文字的描述中,作者没有明显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但通过字里行间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态度,通过抒情散文的形式来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历史忧患意识以及生命意识,而且对读者起到了感染作用。
[2]作者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述哲理问题,将理智的议论与感性的抒情手段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在《文化苦旅》中,作者笔下的辞藻是丰富多彩的,流露出浓厚的诗意。
在痴行中书写“传奇”--论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艺术特色
在痴行中书写“传奇”--论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艺术特色梁九义
【期刊名称】《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2)4
【摘要】《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余秋雨散文在充分表现理性的同时,注重利用历史文化意象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多了许多“传奇”色彩。
这一点在《文化苦旅》中尤为突出,表现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有四点:记游色彩浓厚,作者“探幽觅胜”的意图比较明显;利用丰富的想象和小说式的虚拟手法把戏剧形态和散文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选材上在重视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又重视挖掘人和事本身所具有的传奇性和“神秘感”;追求情感和精神的宣泄,而非学术层面的文化论述,这也是散文的真谛所在。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梁九义
【作者单位】甘肃开放大学定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简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与文化内涵
2.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
3.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4.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5.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苦旅艺术特征总结(通用3篇)
文化苦旅艺术特征总结(通用3篇)文化苦旅艺术特征总结第1篇他善于把情感的潜流深藏于叙事之中,把娓娓的叙述语言打造成两层空间,从而形成艺术的张力,辐射出巨大的历史内涵。
例如:“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钱小姐的目光,黄先生的脚步,偷儿吐出的枣核,碰撞在一座楼板上,这里包含着天一阁历史行进中多少的辛酸。
又如《吴江船》中这两段文字:此时此刻,世界各国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在中国可能的竞争者们现在正在苦思着一个旷古难题:湿棉衣哪一天才能干?湖水轻抚着我,我把自己消融在湖水中。
我们这一代命贱,干了那么重的活,一入水仍然满身精力充沛。
游得很远了,双眼贴着湖水环顾,这儿只有我一人,赤条条的,自由自在。
不是洗澡,不为锻炼,不在比赛,只是玩乐。
此时此刻,四肢全属自己,连生命也掌握在手中。
像春蛙,像蝴蝶,像海豚,却又什么都不像,只像人,真正像个人了,以自由和健康,与山水和谐。
他善于把对于生活底蕴的静观默察和深思熟虑,用既形象化又抽象化的方法,炼就各式各样的警句。
“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
”等等,这些语言的珍珠,是哲理的灵光,是智慧的火花,足以恒久地照亮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对于语言的运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语言的表现方式常随着文章的体裁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语体和文体相一致,造成一种特殊的气场。
在《都江堰》一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性的语言结构方式。
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命令,智慧、仁慈、透明。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浅析《文化苦旅》语言艺术特色
浅析《文化苦旅》语言艺术特色浅析《文化苦旅》语言的艺术独特性【内容摘要】《文化苦旅》以其典雅精利的语言锤炼、气势磅礴的行文气势、半谐半庄的哲学思辨、多种修辞雕砌的绚丽描绘,成为当代散文史上的扛鼎之作。
余秋雨先生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散文的语言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从而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
本文拟就其《文化苦旅》语言艺术特色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一,抒情与议论语言相结合;第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寓庄于谐;第三,语言具有的极强的叙事性特征。
通过探讨进而剖析作者关于艺术创造的独特见解与其在文体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语言艺术抒情与议论多种修辞叙事性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散文的语言是比较独特的,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运用抒情与议论的散文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内敛,借叙事和议论抒发个人情感。
作者非常讲究遣词造句,常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寓庄于谐。
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说理,都有着极强的叙事性特征,并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在《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中,新形式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抒情与议论语言的相结合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载体,它的语言特征多为“以小见大”,这是它在选材利立意上的基本原则,但余秋雨的散文不同,他的散文中的抒情是隐性的,大多将抒情的语言融入到记叙的语言之中,将感情的抒发和叙事议论相结合。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很少对山水名胜做具体的描述,而是运用议论的语言人为的构造出一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进而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
并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余秋雨先生经常是把自己的情感内敛,借叙事和议论抒发个人情感。
如《道士塔》中的一段文字“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以《文化苦旅》为例探讨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
以《文化苦旅》为例探讨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摘要】余秋雨的散文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走入人们的视野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散文从体制上敢于创新突破了以往散文的限制,另一方面,他的散文都具有明确的主线,能够将文化与历史有效契合,生动的展现给读者。
更重要的是,余秋雨的散文还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使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
本文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了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戏剧性《文化苦旅》一、引言《文化苦旅》一书的问世,在海内外的文学界引起争相阅读的热潮,也预示着余秋雨散文时代的来临。
国内外各大刊物纷纷展开了对《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散文的热评和热议。
《文化苦旅》或者说是余秋雨的散文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关注除了基本的文化底蕴和丰富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因为其散文的风格独特,突破了传统散文写作风格的限制,更多的融入戏剧化的元素。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剧场效果,给三维写作赋予更广阔的空间,凸显余氏散文的魅力。
二、余秋雨的戏剧理论与散文(一)余秋雨的戏剧理论余秋雨结合自己再上海戏剧学院所学的戏剧美学专业知识,提出了戏剧理论包含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戏剧本质论、戏剧心理学以及戏剧社会学。
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分析指出,余秋雨的戏剧理论相较于之前的戏剧理论,突破了更多的限制,将以往戏剧理论过分关注与技巧和经验的传统转向更高的文学层面,提高人们对于各种戏剧现象的理解,提升人们对于戏剧的审美标准。
余秋雨结合自身的戏剧理论知识和理解,将戏剧美从其他艺术美中独立出来,建立起有关戏剧美单独的学科。
从他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也能够看出,戏剧与美学、戏剧与社会学、历史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开拓了散文领域的新天地。
三、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一)创造性(二)人文性余秋雨的散文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通过看似平静的叙述,深刻的体现了人文关怀。
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是将人文关怀的视野转向古代,而《霜冷长河》是将人性关怀面对现代社会。
《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与文化意蕴探讨
《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与文化意蕴探讨顾小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文化苦旅》中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特点,让人体会后仍然意犹未尽,是我国当代散文创作的模范。
《文化苦旅》从浅显层面而言,是记录山水的游记,然而,事实上作者是在探寻山水的过程中,为我国文化谋出路。
本文从两个维度入手,深入探讨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文化苦旅》;语言艺术;文化意蕴《文化苦旅》是我国当代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更是富含丰富情感和内涵的散文集。
《文化苦旅》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这部作品的问世在我国散文界引起了轰动,作者所选取的内容以及运用的创作技法和语言,均是时代性的创新,他运用自己的创作笔墨,书写了我国散文的新篇章。
《文化苦旅》的创作背景,正是我国的文化历史,运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这也正是这部散文集的魅力所在。
一、《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并未运用华丽的语言去修辞,其语言不如红酒让人沉醉,但同时又不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似一杯甘泉,让人在平静中感受一丝甘甜,能够引发人的思考,这也是《文化苦旅》最显著的语言艺术。
余秋雨在创作《文化苦旅》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抒情语言,使整体氛围具有诗韵谐美,同时结合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在阅读散文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趣味性。
他运用亦庄亦谐的语言,形成了我国散文创作的新风格。
这也是《文化苦旅》这部作品在问世后,受到广泛读者喜爱和欢迎的原因,成为当代散文中的经典著作。
与此同时,《文化苦旅》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描绘上,是将一切赋予生命力。
他在创作过程中,将自身的体验和感知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这些静态的事物因为被赋予情感和寄托,才充分凸显出鲜活、灵动的美感,运用语言艺术缩短了《文化苦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与文字有深入的情感交互,渗透着作者的情感,阅读过后仿佛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在喧嚣中找寻到一丝平静。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文化苦旅》文学赏析
余秋⾬《⽂化苦旅》⽂学赏析 来⾃YJBYS⽂学⽹⼩编对作品的简介: 《⽂化苦旅》是余秋⾬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余秋⾬通过对国内外的⽂化进⾏考察和思考,结合⾃⼰的⼈⽣体验和对社会、历史、⽂化的深刻认识⽽写的系列散⽂集。
这是他的第⼀部⽂化散⽂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透过中国⼤陆的⾃然景物,写这⼀代中国⼈⼼灵中的纠结。
这是⼀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浅出,⽤⼲净漂亮的⽩话⽂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化,以及抒发⾃我的情感。
在《⽂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迹,体会着中华⽂化⽣⽣不息的历程。
这些⽂章,是游记,也是中国⽂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个景点都带给余秋⾬不同的感触和震撼。
他触碰到中国⼏千年的⽂化,见证⾃⼰国家⼀路⾛来深刻的历史痕迹。
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历史、⽂化散⽂,散点论述,探寻⽂化;另⼀部分是回忆散⽂。
【作品赏】 在《⽂化苦旅》中,余秋⾬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活的真实,不论是风⼟⼈情、历史⼈⽂、万⾥河川,⽆⼀不可⼊题。
在《阳关雪》、《道⼠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了真实的还原;《⽩发苏州》和《江南⼩镇》等,展⽰了江南⽔乡⼩桥流⽔⼈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情演绎得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窟的⽣动描述,有对王安⽯、李⽩、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息浓郁的⽂⼈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亦仙亦妖”的⽩娘⼦、遁⼊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化苦旅》,尽管纷纭丛⽣,但余秋⾬却能出神⼊化,将万千物象信⼿拈来,如⽣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化底蕴。
在《⽂化苦旅·笔墨祭》⼀章中,曾有着⼀⼤段描写“五四”⽂化史的⽂字,将⽂⼈、⽂化和历史,三者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
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
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设计(论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分校名称马鞍山电视(网络)大学年级名称2010春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姓名高小明指导教师郭庆生.2012年5月30日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选取大题材,表现恢宏的主题 (1)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着睿智的理性思考 (2)三、透过历史名人与山水古迹,解释深层文化意蕴 (3)四、散文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特征 (4)注释 (6)参考文献 (6)【摘要】余秋雨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将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结合,借山水人物,对文化进行严峻的审视和理性的思索,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去寻求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生的真谛,“传达了沉重的沧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体现了他“文化散文”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散文;主题;特征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
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共235万字,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三十七篇。
读《文化苦旅》解读文化散文写作技巧,跟余秋雨学写散文
读《文化苦旅》解读文化散文写作技巧,跟余秋雨学写散文余秋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靠一本《文化苦旅》一举成名,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从此他就成了文化散文的标志性作家,随之带来了之后一场读者的文化散文欣赏盛宴,后面紧随其后的有南帆、祝勇等人的文化散文作品,因他们的作品不断的涌现文坛,从而让文化散文的品类更加丰富多样起来,然而往往事态总会不如人愿的走向两个极端,之后的批评和指责也如潮水般涌来。
但不管如别人所说,他的作品是煽情也好,还是沦为文化消费品也罢,我关心的永远是为什么?为什么读者会欲罢不能的被他的作品所吸引,所着迷?今天我就对其散文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解剖,让我们一起看看余秋雨的作品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到底这些不同之处是如何的具有如此的魅力,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余秋雨的散文一般篇幅都不算太短,内容涵盖古今中外,读起来感觉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描写、记叙、议论纵横交错,议论的同时又穿插着浓浓的抒情,富含人生哲理,充满睿智与情趣,在公认的精彩之处,多来自议论与抒情交错,理性与感性的重叠之处。
在余秋雨的散文里,我们不能不重视他对修辞的应用,在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他使用的两种修辞方式,一种是排比,一种是引用,他用排比句渲染了情感的高度,引用句延伸了思想的深度,如我们在《莫高窟》这篇文章里看到这个排比例句: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我们再看看他在《三峡》里还有这样一组排比例句:历史在这里终结,山川在这里避退,诗人在这里萎谢!这种排比的修辞格式是用三个及三个以上,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结构同或者相似,同时语气相同的句子完成的内容排列,从而提升了语势,增强了内容的情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效果。
为了表现这种情感的不断递进和语势的攀升姿态,彻底的抒发自己内心被激起情感,从而感染读者,使其感同身受,作者在《苏东坡突围》那篇竟然用了八个句子的排比:“一个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八个排比)”我们仔细分析《三峡》的排比句,你还会发现作者有心的特意通过时间、空间、人物三个维度组成:历史-山川-诗人。
《文化苦旅》——探索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与未来发展
《文化苦旅》——探索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与未来发展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是当代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的探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的价值。
本文将从主题、看法和理解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评析。
主题方面,《文化苦旅》以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为主题,探讨了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的变化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的实地考察和感悟,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看法方面,我认为这部作品的优点在于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述。
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细节描写和深层次思考,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作者也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引导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探讨。
在思想方面,我认为这部作品所传递的思想主要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但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作者也指出,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文化苦旅》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散文集。
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的探索,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见解。
这部作品不仅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苦旅》散文之特色
《文化苦旅》散文之特色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一以贯之的主题——总结古今中外文明兴衰荣辱的规律,探索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之路。
尤其推崇《文化苦旅》,作者着重对文化尖锐批判与严峻审视,理性的思索。
整部作品以故事味浓,诗化的语言,文化省思而扬名于海内外。
《文化苦旅》里大多文章以感怀,悲壮、苍凉作为基调。
名山大川、千年遗迹古人古事是《文化苦旅》的背景材料,作者抒发了历史之幽微,纵横上下,表露一种宏大的气势。
以一些相对小的事物上向深处开掘,这些事物往往与作者专心深处的一些东西相系。
同时,《文化苦旅》的散文也打破了传统小说与散文界限,把小说的叙事笔法引入散文的创作中。
一般说来,传统散文追求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着重于“形散神不散”的艺术效果。
很少把小说创作中缓急不同的节奏引入散文的叙事之中,而《文化苦旅》的散文却打破了这一点。
如《道士塔》开端部分就利用这种写作手法,这样的开端言简意赅;叙事方式仅三言两语就把读者吸引过去,极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酒公墓》就把多种文体的表现因素汇于一身。
作者在《文化苦旅》中,向我们讲叙一个个遥远而现实的传奇故事;又似乎带我们去追寻先人的足迹;去认清历史的伤痕,启示我们不断把进行省思与反问,从而提出有必要的批判。
如《道士墓》向我们讲叙悲哀的民族历史故事。
《柳侯祠》带领我们去追寻柳宗元的足迹。
《酒公墓》则向我们讲叙在特定时代翻版孔乙己的命运。
再如《风雨天一阁》《三十年的重量》等等作品阐述对文化的深思及对人生的感慨,岁月的感悟。
作者在自序有这样一段话:“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足以证明作者有着多情、感怀人文情结。
如感怀童年伙伴的今昔,徐文长的人生壮举,酒公的人生凄凉。
这些也是作者通过理性的情感,用苍凉来表达内心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严峻的思考,也是表达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无比的炽爱。
《文化苦旅》沉淀着作者心灵深处的呼喊,具有很高的哲理性。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分析以《文化苦旅》为例
---------------------------------------------------------------范文最新推荐------------------------------------------------------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分析以《文化苦旅》为例摘要:余秋雨被公认为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
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坛影响深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传统的散文模式,有了创新,并为当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试图以《文化苦旅》这部著作为例,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解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主要从气势恢宏又华丽典雅的语言特色、小说化艺术手法的文本特色、及其打破传统散文模式并进行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分析。
4861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语言;情节Analysis of Yu Qiuyu's Prose Features1 / 12- Cultural JourneyAbstract:Yu Qiuyu,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s Chinese famous prose writer, scholar, makes a great achievement in Chinese literary. And he is very popular in a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readers. His novels break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de,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make a huge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prose. This article, with the example of Cultural Journey, take the methods of example demonstrate, contrast argumentation and so on to resol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Yu's articles. And this main body of a book analyzes Yu's articles from the aspects of magnificent and gorgeous language features, fictionalized artistic technique,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ode and making an innovation.Key words:Yu Qiuyu Pros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Plot目录---------------------------------------------------------------范文最新推荐------------------------------------------------------摘要1Abstract 1一、气势恢宏又华丽典雅的语言2二、小说化的艺术手法3(一)采用完整的故事情节4(二)注重细节的安排5(三)运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5三、传统散文模式的创新5首先,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总体的表现是气势恢宏。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艺术特征(2)
余秋⾬的《⽂化苦旅》的艺术特征(2) 从内容⽅⾯来看,这本《⽂化苦旅》除了借⾃然物景写⼈的游观散⽂,还有⼀些记⼈叙事的篇什(计有《信客》、《腊梅》、《家住龙华》、《三⼗年的重量》、《漂泊者们》、《牌坊》、《庙宇》、《贵池》等)和⽐较纯粹的分⽂化⾛向的⽂章(如《上海⼈》、《笔墨祭》等)。
在写⼈叙事的散⽂中,《家住龙华》是⼀篇在读者中影响⽐较⼤、也获过奖的佳作.这篇散⽂写得很平实.虽然叙述的是令⼈⼼泣⾎的⼤悲痛,但作者却能压抑住强烈的伤逝之情,平静地将深情的追怀与沉重的悲悼,写得感⼈⾄深,催⼈泪下,使⼈们由他的掩抑的⽂化悲慨,引发出对中国⽂化和中国⽂化⼈命运的深长思索。
《信客》、《庙宇》、《牌坊》、《三⼗年的重量》记写的多是作者早年记忆中的⼈和事。
《牌坊》叙写的是他童年的记忆。
这篇散⽂的“意思”是很深永的,其中郁积着作者对中国⼥性命运长长的悲叹和深深的同情,温的回忆中拌杂着苦涩,不断的追问中包含着对中国⽂化压抑⽣命的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
⽐较⽽⾔,余秋⾬的这些记⼈叙事的散⽂虽然也很有特⾊,也很注重将事件和⼈的命运提升到⽂化的层⾯来考察,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作者的⽂化游观散⽂和⽂化⾛向分的散⽂要稍稍逊⾊⼀些,只有后⾯两类散⽂,才能代表余秋⾬散⽂审美创造的独特性。
《⽂化苦旅》中分⽂化⾛向的散⽂虽然篇幅不多,但质量却是上乘的,在余秋⾬散⽂创作的整体构成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些既不从“⾃然”也不从“⼈⽂景观”。
⽽是从⽐较纯粹的⽂化现象和⽂化载体⼈⼿进⾏⽂化分的散⽂。
《笔墨祭》是⼀篇⽴意奇苦、⾓度新异的华章。
作者由宏⼤归于细,由精细归于朴拙,在中国⽂⼈共同的⽂化质点——笔和墨上,探究中国⽂化的本性及中国⽂⼈的⽂化性格、⽂化⼼理结构的承续、变和重建。
作者以⾃⼰敏感的诗⼼和睿智的哲思体悟到,在“⽩话”和“⽂⾔”这⼀精神⽂化物化载体的背后,还有⼀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化”代替“⽑笔⽂化”.作者通过对中国⽂化这⼀特定现象的独到的分和阐释,发现“⼀枝⽑笔,就负载起了千年⽂⼈的如许⽆奈”,还从鲁迅和周作⼈对“⽑笔”这⼀书写⼯具的不同态度上,发现了两种“根本性的⼈格对峙”及“肯年⼀代中国⽂⼈的⼈格选择”这些很重⼤的问题,最后,在“酸楚的祭莫”中,敞亮了这样的⽂化识见:“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笔⽂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群体⼈格的映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设计(论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分校名称马鞍山电视(网络)大学年级名称2010春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姓名高小明指导教师郭庆生.2012年5月30日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选取大题材,表现恢宏的主题 (1)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着睿智的理性思考 (2)三、透过历史名人与山水古迹,解释深层文化意蕴 (3)四、散文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特征 (4)注释 (6)参考文献 (6)【摘要】余秋雨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将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结合,借山水人物,对文化进行严峻的审视和理性的思索,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去寻求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生的真谛,“传达了沉重的沧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体现了他“文化散文”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散文;主题;特征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
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共235万字,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三十七篇。
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余秋雨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将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结合,借山水人物,对文化进行严峻的审视和理性的思索,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去寻求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生的真谛,“传达了沉重的沧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体现了他“文化散文”的独特风格。
一、选取大题材,表现恢宏的主题中国古典散文向来以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为审美规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余秋雨从全新的角度去透视中国文化,通过描写大题材,扩展容量,来表现大主题。
余秋雨散文的篇目不仅字数多、容量大,而且情节复杂,容纳古今,具有气壮山河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①长城,从秦朝开始建造,经过历代整修,至今依然横亘于祖国的北疆。
巍巍长城历来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和象征。
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②南京,作为六朝故都,经历过风雨洗礼,饱受过沧桑苦难,创造过灿烂辉煌。
从古到今,多少墨客骚人搜肠刮肚为文赋诗尽情讴歌,但作家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第一节,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
其实,余秋雨在《五城记·开封》里也有这样的开头:再如“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③这里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气质都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只短短一句,但开封像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气派毕现。
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着睿智的理性思考由于对中国历史的情有独钟,探寻古迹成了余秋雨散文的命脉,在这探古寻幽的内容中,作者将诗话的语言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使文章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又充满睿智。
在余秋雨的描写下,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
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余秋雨用一种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并对读者起到浸润作用。
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
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
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现了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情怀。
余秋雨最初的散文诞生在大西北,这是中国最古老文化中最粗犷最苦涩、最苍凉的地域之一,从这里的文化起笔,也就无形中定下了余秋雨全部散文的那种宏大、苦涩、沧桑的艺术情调。
早有相当多的评论家和读者认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诗意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
在《文化苦旅》的每一篇,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踱步,或自言自语,或宣泄倾诉,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觉心理的微妙动荡,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细地把捉隐而无形的潜意识、幻觉……,都让读者听到了哲人那种低徊、感伤的历史心音。
如《道士塔》开头一段:“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朔风凛冽的莫高窟,孤独、悲哀、寂静地耸立在一片大漠之中,这不是一般的风物描写,而是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思考都倾注其中,在这无言的莫高窟中寄寓了他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
这种历史沧桑感与悲剧效果,使得全文有了一种诗的意韵。
这,应该是《文化苦旅》广为畅销的奥妙所在吧。
“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
”“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
”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
“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
‘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
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
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
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旅行。
《柳侯祠》集文化散文大气恢弘的气魄,作家用精湛优美的笔墨道出了柳侯祠继前启后的深刻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柳宗元式的文人书写着中国的历史。
柳侯祠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旅游景点。
“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
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
”这是作家留给我们青年人的思考。
我们必须认识到柳侯祠对我们现代人的深刻意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引证丰富,立论高远,结构匀称,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既有博雅的文化内涵,又无一般学者文章大掉书袋的生涩,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可是却不偏激,字里行间充溢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与平易朴实,那些灰黄的故纸残篇一经他的妙笔点染,浩瀚的时空中立刻充满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江山人物。
这与他在散文中娴熟地利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
余秋雨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风格中,综合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这些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他的散文写得既好读又耐读。
如他的散文都以议论文的章法来结构,一二三四,起承转合,少见散文应有的那种轻松,这是议论话语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雍容、典雅而灵动的文字描写。
余秋雨对语言有天生的超强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一样的愤激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
余总是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词语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力,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事理,同时流动着诗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同时讲究结构,每隔一两行就有一个鲜活的词语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个漂亮的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段出色的议论。
他的许多段落和句子也写得很有趣,作为文化人读起来时还时时会有一种同仇敌忾的亲切感。
同时注意运用对偶排比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点染和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色调和效果,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使语言不装腔作势,不生造词语,也不清汤寡水,平淡无味,借用余光中对散文语言的要求,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是那么富有张力,富有弹性,富有质感,富有文采,《白发苏州》、《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篇,就是其中的佼佼范例,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内容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极强。
这也是余散文畅销的原因之一。
三、透过历史名人与山水古迹,解释深层文化意蕴余秋雨在描写中国历史名人和自然景物时,往往将触角伸向其背后所积淀的文化内涵上,去表现古代文人作品的魅力及他们自身的价值。
读起来才知道书中的足迹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足印的地方,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了。
我跟着余秋雨的足迹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峡,再到天柱山、天一阁,最后的落脚点竟是东南亚的埋葬日军的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