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论婚俗

合集下载

婚俗论文(精选5篇)

婚俗论文(精选5篇)

婚俗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婚俗论文目录绪论………………………………………………………… 正文一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二五月姑娘结婚的程序(一)媒妁(二)探婚(三)订婚(四)送彩礼(五)婚礼(六)探猪头(七)回门三、五月姑娘婚俗的社会意蕴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附录绪论《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是一篇具有浓郁气息的民俗文章。

主要陈述南宁邕宁区五月姑娘婚嫁的文化行为。

并通过这一风俗探析婚嫁习俗背后的社会意蕴。

作者通过田野作业法、文献调研法深入展开。

希望能通过这两种方法探究其深邃的内涵。

婚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因素具有内在的联系。

不少学者对近代结婚礼俗进行了研究,如红波的《壮家婚俗》从九个方面即搭亲、接亲、不落夫家、上门、离婚及再嫁再娶、逃婚及族外婚、冥婚、彩礼、送五谷和六畜种来阐述壮族婚嫁礼俗。

廖明君著、张声震总主编的《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中讲述了新婚夫妇及其家人借以对火、水、鸡、花的崇拜来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著的《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讲述了黑衣壮年轻男女的恋爱、订婚、结婚以及不落夫家的相关礼仪。

韦树关的《壮族禁忌风俗探源》阐述了壮族人民在生活、生产、婚姻、生育、丧葬等方面独特的禁忌。

近几年以来关于中国婚俗史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从婚俗内部层面来看,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用历史学方法探索近代婚姻变革的专著、论文的陆续发表,将近代婚姻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目前对壮族文化特别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对其他壮族文化比如壮族不同区域的婚嫁习俗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

而描述壮族婚嫁特色以及其中包含着的很多地域文化意蕴不是很多。

学者们考查的大多是壮族婚嫁习俗的“敬酒” 歌、“不落夫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嫁礼俗,而很少谈到多神信仰对壮族婚嫁风俗的影响。

笔者想通过详细介绍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深受壮族多神信仰影响的五月姑娘结婚礼俗之后,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习俗,并引发人们思考这种地域社会与信仰的影响,进而对婚姻习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摘要] 文章主要从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程序以及社会意蕴三方面切入,说明南宁市邕宁地区的人们不仅重视婚姻本身,而且对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婚姻礼仪倾注了相当的热情,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源于文化习俗的惯性作用,同时婚姻礼仪作为一项社会设置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蕴。

万荣婚俗论文

万荣婚俗论文

万荣县汉族婚俗调查摘要:本文主要调查万荣县近年来的汉族婚俗状况,阐述了近年来万荣县婚俗的发展和变迁,以近年来的婚俗变迁过程和现状为主要内容,并探讨该县婚俗的主要特色和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山西婚俗万荣县现状变迁正文一前言(一)山西省的汉族婚俗概况山西省以汉族居多,其婚俗礼仪与中国的汉族婚俗一样,封建社会时期,婚俗程序遵循着自西周以来就开始实行的“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辛亥革命前后,山西地区虽然仍保留着古代六礼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趋于简化。

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三个阶段:其一是订婚。

这个程序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有着紧密关系,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某家要操办婚事,往往由男家求亲友或媒婆去女家提亲,女方若愿意,则两家就订婚约。

订婚之日,有些地方会设宴款待女方的亲朋好友和媒人,这是订婚,又叫许亲、订亲。

这其实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合二为一,反映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引入,婚俗程序也受到影响而大大简化。

这一点在第二阶段也表现得很明显。

第二阶段纳聘,即由男方向女方家送数量不等的聘金。

一方面用以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多年的养育之恩并充当婚嫁之费,另一方面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暗示女家尽可放心地将女儿许配于他。

女方在接受聘礼之后,要以冠履等物回送男家,一方面体现传统的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则表示女方欣然同意及欢喜之意。

实际上,这道程序是将古礼中的纳吉、纳征合二为一。

第三个阶段即成婚,也叫迎亲,俗名又叫“娶媳妇”。

这一天,大部分地区是由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鼓乐喧天,直至黄昏。

当然,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在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删繁就简的总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襄陵县志》曾记载:“六礼俱备,古道攸关。

今则问名、纳采、请期、亲迎,仅存其四而已”;新绛则是“六礼之中仅存纳采、请期、亲迎三种”;太谷为“纳采、纳币、亲迎”;荣河县的情况是“古者,婚礼六,后约为三,临县谓纳采,为定亲纳征,为送钱”。

我家乡的婚俗优秀作文800字

我家乡的婚俗优秀作文800字

我家乡的婚俗|优秀作文800字我家乡的婚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乡的婚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丰富意蕴。

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而婚俗则是婚姻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当地人的风土人情,还彰显了社会文化的底蕴。

在我家乡,婚姻仪式分为三个主要环节:迎亲、婚礼和送亲。

在迎亲阶段,新郎一行人要提前赶到新娘家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向新娘家长表达诚挚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这些仪式包括献花、献酒、贴门神、请宾客等,其中最为有趣的是“拦门关”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新娘的娘家人会在门口设置重重关卡,要求新郎和他的兄弟门前唱歌跳舞,献上红包和整个婚礼的策划方案,才能通过考验。

这种婚俗不仅增添了婚姻仪式的趣味性,还让新人感受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互动和友好交往。

在婚礼环节,主要是在新郎家中进行,新娘则会穿着婚纱盛装到新郎家中参加婚礼。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习俗,比如敬酒、烟花、唱歌等等。

在敬酒环节中,新人要依次敬酒给长辈、亲友和嘉宾,以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烟花环节中,新人要点燃鞭炮和烟花,象征着喜庆和祝福。

在唱歌环节中,则是新郎和新娘的互动时间,他们会选一首喜欢的歌曲,一起唱出浪漫的爱情故事,营造出浓厚的婚礼氛围。

最后一个环节是送亲,新郎的家人和亲友会把新娘送到新家中,并进行一系列的欢送仪式。

这一环节通常在婚礼后的第二天进行,新娘的娘家人会在新家门口设立门坎,要求新郎挑战一些游戏或者考验,才能入门。

这种婚俗不仅增强了新郎的勇气和实力,还让大家感受到了家庭之间的友爱和欢乐。

总的来说,我家乡的婚俗文化是一种民族传统,它不仅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历史,还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

通过家庭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彼此,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让它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传统的中国婚俗的作文范文

传统的中国婚俗的作文范文

传统的中国婚俗的作文范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中国婚俗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作文范文中,我将向您介绍传统的中国婚俗。

中国的婚姻制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古代,婚姻被认为是家族和社会的事务,而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

婚姻的决定常常是由家长和长辈作出,他们会为子女寻找一个适合的伴侣。

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血脉和传承家族的文化。

传统的中国婚礼通常由几个重要的环节组成。

首先是纳采,这一步主要是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提亲,表示男方有意与女方结为夫妻。

之后是问名,男方会派人去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等,来确定是否适合结婚。

如果一切顺利,接下来就是定亲,双方家长会商定婚期和其他细节,并举办定亲宴。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常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女方嫁入男方家庭,所以结婚典礼在女方家中进行。

典礼通常在清晨或黄昏举行,由一位主持人引导仪式进行。

仪式包括交换婚戒、行拜礼、敬茶、拜堂以及合家欢等环节。

交换婚戒是中国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这象征着两个人的婚约。

新娘和新郎都会戴上婚戒,并且以此来表示他们相互的承诺和责任。

行拜礼是新郎和新娘向双方父母行礼表达谢意和敬意。

新娘会敬茶给双方父母,以示孝心和尊敬。

拜堂则是新娘和新郎一同站在婚床前,向天地、祖先行礼,这是对过去和未来的敬意。

在结婚典礼之后,双方亲友会举行一个喜宴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

喜宴一般由众多的宾客参加,他们会为新婚夫妇送上祝福和礼物。

喜宴通常举行多个宴席,其中会有一席是用来敬请至亲至友,并表示感谢。

传统的中国婚俗还包括一些习俗和传统游戏。

比如,新婚夫妇要经过门口的门神贴纸。

门神贴纸旨在驱邪和保护新婚夫妇免受不祥之气的影响。

此外,新郎在婚礼前要经过多个关卡,如躺在床上与好友“云游四海”,或者挑战婚介,在各种婚庆活动中展示他的能力。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 中国的传统⽂化习俗有很多,其中传统婚姻习俗的⽂化内涵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个课题。

下⾯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篇1:《浅析民国时期的⼭东婚姻习俗》 [ 论⽂关键词]民国时期⼭东婚姻习俗观念变迁 (论⽂摘要]通过对民国时期⼭东婚俗的考察,可以看出妇⼥⾃由平等的思想也开始慢慢觉悟。

要求摆脱传统婚姻陋俗.主张婚姻⾃主,是妇⼥婚姻⽣活发⽣转变的关键。

⼭东⼈守礼重节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儒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观念在妇⼥的婚姻⽣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婚姻观念上,妇⼥们严格地遵循着“夫有再娶之义,妇⽆⼆适之⽂”、“好马不配⼆鞍,好⼥不更⼆夫”的婚姻观念,所以即使⾃⼰的丈夫死去,甚⾄早年去世,也⼤都以守节⽽终。

在民国以前,⼭东妇⼥的节烈之风盛⾏,寡妇守节、殉节的事件不胜枚举,⽽寡妇改嫁则是被世⼈瞧不起的事情。

但⾃民国开通风⽓以后,婚姻⾃由得到社会上开明⼈⼠的⼤⼒提倡,妇⼥的贞节观念渐渐淡化。

城市中出现了⾃由结婚、离婚⾃由的新⽓象,各县也开始有了改嫁的现象,但仍为数不多。

民国时期⼭东妇⼥改嫁,⼤都出现在城镇或农村的贫寒之家,⽽a绅⼤户⼈家仍多重守节,且以寡妇改嫁为耻。

寡妇改嫁多是为⽣存问题,是在迫于⽆奈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

这⼀时期各地的寡妇改嫁也有不同的习俗。

有的地⽅是寡妇必须在丈夫死后,为夫守孝3年或1年后⽅准改嫁,如齐东县“须守节三年后并得两⾯家长同意始⾏之”nx}.Pb}0莱芜地区寡妇“须经过夫死⼀年⽅可”改嫁[IIX t.,P178’0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潍县“贫寒之家”的寡妇“不待夫死三年⽽改嫁,多由母家主持,夫家不过听之⽽已。

; }2}桓台县寡妇改嫁多由“夫段⽆⼦⼥可依,乃⾃由改嫁”[ }l(.t . P47}。

从上述⼏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地出现了寡妇改嫁的风⽓,但妇⼥的改嫁⼤都是被⽣活所逼、⽆奈之下的举动。

农村婚俗申论作文

农村婚俗申论作文

农村婚俗申论作文在农村,婚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代表着社会的习俗和传统价值观念。

农村的婚俗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仪式。

然而,在当代社会,农村婚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首先,农村婚礼的前期准备阶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新娘的父母常常要承担婚嫁的费用,包括彩礼、嫁妆以及请客等。

这些开销往往不菲,会给农村家庭带来经济压力。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农村婚俗已经开始逐渐简化,不再过分讲究繁琐的礼仪和奢侈的婚宴。

其次,农村婚礼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人情宴请。

农村人重视亲情友情的情感交流,此时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这样的宴请往往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不仅满足了亲友间的交流需求,也表明了农村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特点。

但是,也需要注意社交礼仪和适度节俭的原则,避免因为铺张浪费而增添负担。

第三,农村婚俗中的婚车队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车队伍的规模和庆祝方式因地域而异,但都是展现新人喜悦和向社会宣告幸福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安排婚车队伍时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堵塞交通,尊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农村婚俗还传承了一些古老的仪式和习俗,如拜堂、敬茶等。

这些仪式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价值的传承和继承。

但是,在进行这些仪式时要适度调整和改革,使其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现实需求。

综上所述,农村婚俗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应注重节俭和实用,避免过分奢华和浪费。

而且,也要尊重个人意愿,不追求形式主义,注重幸福感和婚姻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农村婚俗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传统文化影响下现代婚俗论文

传统文化影响下现代婚俗论文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婚俗摘要:婚姻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现在已近趋完善,并且随着时间与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做着调整。

在我国古代,如果不按婚姻仪礼结婚的男女,社会上就不承认他们的婚姻是正当的,而在现代社会,男女双方的婚姻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才能生效。

由于古代的婚姻礼仪特别复杂,因此现代社会的婚俗在保留传统基本礼仪的情况下,简化其中繁琐的礼节,摒除其封建思想的成分,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婚俗;礼仪;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85-02中国文化历来博大精深,它深深的嵌入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的婚姻关系也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从古至今,婚姻总是与后代的延续,与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于是古代先辈们就为婚姻制订了一系列的程序礼仪制度以期使之完善,达到符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标准要求,尤其是必须符合风俗礼仪的苛刻要求。

所以,古代婚姻礼仪风俗总是显得庄重而喜庆,这一方面是契合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婚姻严肃庄重的永恒主题。

婚姻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现在已近趋完善,并且随着时间与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做着调整。

在我国古代,如果不按婚姻仪礼结婚的男女,社会上就不承认他们的婚姻是正当的,而在现代社会,男女双方的婚姻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才能为社会与人们所认可。

由于古代的婚姻礼仪特别复杂,婚俗发展到现在,喜欢简单风格的现代人在保留传统基本礼仪的情况下,简化其中繁琐的礼节,摒除其封建思想的成分,使之更符合当今的生活习惯。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大事,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口,我国古代男女结合,都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确定婚姻关系,这种程序是被社会所承认的仪式,它是根据道德的、经济的、社会风俗习惯的需要,也是男女双方为巩固婚姻关系本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各民族的婚姻都有一套仪式行为,简称仪礼。

婚姻仪礼是婚姻风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古代人们特别重视的礼节,各民族各地区又在地域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婚俗变迁论文

婚俗变迁论文

关于婚俗变迁的调查摘要:婚俗变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是最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婚俗也有所差异,可谓是丰富多彩。

通过对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本调查在通过分析中国婚俗变化的结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婚俗;婚俗形式;婚俗观念;社会状况;影响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进步,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婚俗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种特殊形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通过对婚俗文化的研究,对了解中国民族,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有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们组在假期实践中的调查,婚俗的变迁我们主要分为开四大方面来进行调查,下面就是我们针对提出问题所做的调研结果:一、婚俗形式的变化1.婚礼形式的繁简转化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其形式也随其地位的提升而愈加复杂。

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

中国婚姻制度的第一个转折点应该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致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的开放为各种西方文化的传入提供了捷径。

旧文化和新文化互相激烈碰撞,在交流中逐渐融合。

西学中用,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缩影。

婚俗制度更是不例外。

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

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风俗的文化内涵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风俗的文化内涵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风俗的文化内涵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风俗;文化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风俗蕴台着丰硕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生意关系,婚姻表现着品级不同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大体制度和形式。

婚姻风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必然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表现了一按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进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风俗中包括了丰硕的文化内涵。

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做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因此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需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

“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进展,至周朝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法,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份。

“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需具有的社会条件。

如周朝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那时社会的大体婚姻标准。

“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成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确实是从周朝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

“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大体依照,其中的礼仪程序尤其人们所重视。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受到世人的指责,乃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

依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以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

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

婚俗论文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婚俗论文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

婚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婚俗改革工作,旨在治理大操大办、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文明、节俭、健康的婚俗风尚。

本报告将对某地区婚俗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婚俗改革工作概述(一)改革背景1. 社会经济发展对婚俗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婚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一些婚俗现象如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还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2. 传统婚俗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婚礼规模越大、越豪华,就越能体现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婚俗的过度奢华。

3. 政策法规的引导。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婚俗改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婚俗改革。

(二)改革措施1. 宣传引导。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婚俗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全社会对婚俗改革的认同度。

2. 政策法规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婚俗活动进行规范,限制婚宴规模、彩礼金额等,引导婚俗活动回归理性。

3.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婚俗改革,开展文明婚礼、简约婚礼等活动,树立婚俗改革典型。

4. 婚俗服务创新。

推动婚俗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婚庆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改革成效(一)婚俗观念转变1. 婚俗规模逐渐缩小。

随着婚俗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简约、文明的婚礼,婚宴规模逐渐缩小。

2. 婚俗费用降低。

婚俗改革使得婚宴费用、彩礼金额等得到有效控制,减轻了家庭负担。

3. 社会风气好转。

婚俗改革有助于树立文明、节俭、健康的婚俗风尚,提升社会风气。

(二)婚俗服务优化1. 婚俗服务市场逐渐规范。

婚俗改革推动了婚庆市场的规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服务。

2. 婚俗服务个性化。

婚俗改革使得婚庆服务更加个性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民族文化论文婚俗文化论文:务川仡佬族婚俗文化简析

民族文化论文婚俗文化论文:务川仡佬族婚俗文化简析

民族文化特色论文:务川仡佬族婚俗文化简析务川作为全国以仡佬族为主体民族的两个自治县之一和仡佬民族聚居的中心,建县1400多年,具有独特的仡佬文化资源,享有“丹砂古县、仡佬之源”的美誉。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的土著居民,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开荒鼻祖之一,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密切关系。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务川仡佬族传统文化正日渐消亡。

因此,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而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务川仡佬族婚俗概况务川仡佬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习俗。

务川仡佬族的婚俗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融合,纵然“渐被华风”(明),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婚恋早先,仡佬族人的婚恋是自由的,亦如现在沐浴在爱情春风里的青年们,只不过方式稍有不同而已。

南宋陆游《老学庵学记》记述仡佬族婚配多有男女双方自由选择,父母不加干预。

在明清时期有些地方志记载,仡佬族男女青年在节日或喜庆场中“相会于野”对歌,双方情投意合,就以天地为证,大树为媒,永结同心。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仡佬族人是浪漫的。

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逐步深入,务川仡佬族人的浪漫情怀受到汉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婚姻逐步转变为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解放前还特别盛行开姑舅,姨表亲。

有“凡姑之女,定为舅媳”的习俗。

这种姑表、姨表之间的亲戚联姻,男女订婚的年龄一般都很小,在幼年时就由父母定了,还有“背带亲”、“连环亲”等。

(二)婚嫁礼仪习俗仡佬族的婚嫁礼仪习俗,主要沿袭“周礼”,讲究“仁、义、礼、智、信”。

-------------------------史料记载:“初,通媒投红柬不书名,以口致意,谓之头媒。

女家首肯,媒乃自具书柬以投,谓之二媒,约成也。

媒请女家亲族等,名谓之书单,持与男家分书红柬,定其称呼。

选吉具柬,偕香烛、喜炮、首饰、布匹、茶、盐、酒、脯下聘。

婚俗改革申论范文

婚俗改革申论范文

婚俗改革申论范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本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可如今一些婚俗却像沉重的枷锁,勒得新人及其家庭苦不堪言。

婚俗改革,就像一场及时雨,势在必行,它要把婚姻从繁文缛节和不良风气的泥沼中解救出来,让婚姻重新回归幸福的本质。

先说说那些让人头疼的旧婚俗吧。

就拿彩礼来说,这彩礼本是一种传统习俗,寓意着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可现在呢,有些地方彩礼水涨船高,简直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家庭经济战”。

小两口还没结婚呢,两边家庭就因为彩礼的数额争得面红耳赤。

男方家庭为了凑齐彩礼,东拼西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女方家庭呢,也怕被人说彩礼要少了没面子。

这哪里还是爱情的结合,分明是金钱的博弈。

还有那婚礼上的大操大办,一场婚礼恨不得请遍所有认识的人,摆上几十桌酒席。

这不仅浪费钱,还让新人累得像旋转的陀螺,在酒席间疲于应付,哪还有心思去享受新婚的甜蜜?更有一些低俗婚闹,打着“传统”的幌子,干着不尊重新人甚至伤害新人的事。

好好的婚礼被搞得乌烟瘴气,就像一锅美味的汤里掉进了老鼠屎。

婚俗改革就是要打破这些怪象。

一方面,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给彩礼设定一个合理的范围,就像给彩礼这匹脱缰的野马套上缰绳。

同时,对于那些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行为,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和适当的奖惩措施来加以约束。

比如说,对那些响应婚俗新风尚,简办婚礼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像荣誉证书啦,或者是一些小的物质奖励,这就像是给其他家庭树立了一个个好榜样。

另一方面,社区和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进来。

社区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婚俗改革的讲座、活动,让大家了解婚俗改革的好处。

社会组织呢,可以开展一些免费的婚庆服务咨询,为新人提供既省钱又有意义的婚礼策划方案。

当然了,要想让婚俗改革真正深入人心,还得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治水,堵不如疏。

我们得改变人们的观念,让大家明白婚姻的幸福不在于彩礼的多少、婚礼的奢华程度,而在于两个人的感情。

家长们也要转变思想,别把孩子的婚姻当成一种炫耀或者获取利益的手段。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论文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论文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论文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论文一、西方婚礼习俗(1)白色婚纱西方的新娘在婚礼当天,要穿着白色的婚纱,这一习俗源自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便身着白色的婚纱嫁给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从此之后,白色婚纱便风靡全球,直到今天,白色婚纱依旧是各国女孩在结婚当天最喜欢的婚礼礼服,这是因为,白色,象征着内心的忠贞与纯洁。

然而,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前,新娘在选择礼服的时候,并不在乎选择什么颜色,只要适合、漂亮、得体就行。

(2)佩戴戒指在西方社会,佩戴结婚戒指,象征着一对新人的正式结合,在佩戴戒指时,戒指通常会佩戴在双方左手无名指上。

这种婚礼习俗源自于远古社会,当时,戒指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魔力的饰品,佩戴戒指象征着双方彼此将要过上美满与和睦的生活,而到了现代,佩戴戒指则表示双方即将对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负责。

(3)伴郎与伴娘伴郎与伴娘来自于远古时期的西方神话故事,之所以新郎与新娘结婚时要再找来一对年轻男女作为伴郎与伴娘,是为了欺骗恶毒的精灵,让精灵以为这对伴郎伴娘才是新人,从而防止精灵对新郎新娘造成祸害。

而时至今日,伴郎与伴娘已成为新郎新娘双方的代表,在婚礼过程中,与双方家庭进行沟通与协调,同时,伴郎与伴娘也满载着对新婚双方的祝福。

(4)婚宴在西方社会,当婚礼仪式结束之后,往往会举行极为隆重的婚宴,这种婚宴又被称作是招待酒会。

在婚宴上,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各种美食,通常情况下,食物的类型、贵贱、档次都是由新娘的喜好以及新娘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的,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中,婚宴的费用通常是由新娘家庭来承担的。

而在婚宴大厅的角落里,常常会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蛋糕,在过去,通常是由新郎与新娘共同拿刀来切蛋糕,而在吃蛋糕之前,现场的宾客往往还会把一部分蛋糕撒在新娘的头上,以此表示对新娘婚礼的祝福。

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被摒弃,但是,在宾客吃蛋糕之前,新郎与新娘应该首先让对方吃一口蛋糕,预示着两人今后生活的甜蜜与融洽。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是久经沧桑、丰富多彩的,厚重地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婚俗文化是人们在婚姻生活中所遵循的一系列传统习俗和礼仪。

本文将从婚姻的起源、婚姻制度、结婚仪式、婚后礼仪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进行探讨。

一、婚姻的起源与婚姻制度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婚姻是通过家族联姻来实现的。

婚姻不仅是两个个体的联接,更是两个家族的联结。

由于农耕经济社会占主导地位,婚姻也受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男方要负责承担家族的延续,所以男方在家族中的地位比较高,女方则要依附于男方家族,并履行一系列的婚前仪式。

二、结婚仪式的繁琐与庄重中国古代的结婚仪式非常繁琐庄重,尤其是在上流社会。

首先是婚姻介绍人的选择,介绍人要对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查,以确保双方的匹配度。

然后是进行婚姻媒介,由两家父母互相介绍男女双方。

媒妁之言,以及相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确定婚姻关系之后,还要进行彩礼的订婚仪式。

男方必须准备一定数量的礼金、礼品等物品,并向女方父母表示诚意。

女方则要做好迎娶的准备工作,包括盖新房、裁缝婚纱等。

在结婚当天,还要摆设丰盛的婚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结婚仪式结束后,男女双方即正式成为夫妻。

三、婚后礼仪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婚姻仅仅是起点,婚后的礼仪同样十分重要。

婚后几天,女方要回娘家拜访父母,展示自己安排婚姻的成功。

男方也要慎重行事,对女方恩爱有加。

婚后的各种礼仪包括客人招待、朝见双亲、夫妻名称的使用等等。

四、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凝结了千百年来民族智慧和精神财富,具有深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首先,婚俗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的一种体现,属于家族强势的表现。

其次,婚俗文化是传承家族血脉的纽带,是家族延续的基石。

再次,婚俗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总结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丰富多彩,庄严而神秘。

农村不良婚俗对社会的影响论文

农村不良婚俗对社会的影响论文

摘要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婚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良倾向,如高额彩礼、繁琐嫁妆、恶俗婚闹以及宴席大操大办等现象频发。

这些不良婚俗不仅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还侵蚀了农村社会风气,破坏了民俗习惯,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不良婚俗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引言婚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

然而,在部分农村地区,婚俗文化逐渐偏离了传统轨道,呈现出不良倾向。

这些不良婚俗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农村不良婚俗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不良婚俗的具体表现1. 高额彩礼与繁琐嫁妆高额彩礼已成为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许多家庭为了娶媳妇不得不倾尽所有甚至举债。

同时,嫁妆也变得越来越繁琐和昂贵,给女方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

2. 恶俗婚闹婚闹原本是为了增添婚礼喜庆气氛的一种习俗,但近年来却逐渐演变成恶俗行为。

一些人在婚礼上对新郎新娘甚至双方父母进行侮辱和恶作剧,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尊严和权益。

3. 宴席大操大办农村地区的婚礼宴席规模越来越大,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许多家庭为了面子和排场不惜花费巨资举办婚礼宴席,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1。

农村不良婚俗的成因分析1. 经济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部分家庭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

高额彩礼、繁琐嫁妆和宴席大操大办成为他们展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12。

2. 社会攀比心理农村社会中的攀比心理也是导致不良婚俗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家庭为了不在亲友面前丢脸或显得比别人差劲,不得不跟风举办豪华婚礼或支付高额彩礼1。

3. 传统观念束缚部分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束缚较深,认为彩礼和嫁妆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些就无法体现婚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婚俗的蔓延。

农村不良婚俗对社会的影响1.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高额彩礼、繁琐嫁妆和宴席大操大办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关于民族婚俗的论文_综合论文

关于民族婚俗的论文_综合论文

关于民族婚俗的论文_综合论文妇女发展的命题,涉及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含着文化因素,民族婚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和改良的立场,直接导致社会文化对妇女发展的不同作用:妇女获得“积极自尊”,还是被忽略、处于“消极自尊(低自尊)”之中。

本文就广西民族婚俗文化“依歌择配”、“不落夫家”传统的传承与保护,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与妇女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

一、“依歌择配”与男女平等“依歌择配”,即男女青年以对唱山歌的形式交往,从中选择婚恋的对象。

“不落夫家”是指成亲后,女方并不马上到男方家落户居住,仍回娘家,怀孕或第一个孩子快出生时,夫妻才正式同居,可从夫居也可从妻居。

以社会性别视角这些传统,深感其蕴涵尊重妇女的文明因素和性别平等的“积极自尊”,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承传价值!(一)女性的自主地位“依歌择配”、“不落夫家”的民族婚俗文化,对女性最根本的支撑是赋予女性与男性一样具有对婚姻自我作主的权利。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主流文化中妇女在社会进入父权时代就处于从属的地位,被列入不具备自主权利的群体行列;当社会发展到形成”三从四德”的规范要求,更细致地达到对每个女性个体的一生禁锢,即置女性完全附属于男性的地位,于是,基于性别的尊卑等级意识,就成为社会的主体观念,并构建成世代相传的婚姻制度,使得婚俗文化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对男女两性角色的固有设定与安排。

而位于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婚俗文化中鲜明的印记却是平等的互动与自由的交往。

广西各少数民族“赶歌墟”的历史史实和现实的传承,书写出民族婚俗文化的独特风情:以歌交往以歌传情。

男女两性的婚配关系中,“歌墟”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依歌择配”演绎着与主流婚俗截然不同的意义。

“依歌择配”没有性别先后和优劣的设定,更没有性别贬损和排斥的尊卑主张;只有不断变化的曲调,带出不同的智慧、修养,反映着歌唱人的生活观念、思想见解、劳动积累和情感心得。

女性在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过程,通过“歌墟”提供的平台,既可以等待对方的询问歌声,有选择地回歌作答,也可以主动放歌抛问,联络上自己心目中的异性,约定交往,直至发展到婚配结合。

中国的婚俗习惯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婚俗习惯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婚俗习惯的作文范文中国的婚俗习惯在中国,婚礼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期待和祝福。

中国的婚俗习惯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民族甚至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婚礼仪式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中国几个典型的婚俗习惯,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

第一,婚前聘礼。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两个家族的联姻。

因此,在结婚之前,男方会派代表到女方家族进行婚前聘礼。

这一仪式主要包括送礼和拜访之类的活动,目的是展示男方家族的诚意和财力。

同时,女方家族也会回赠一些礼品,表示接受男方的求婚。

婚前聘礼的细节和礼品的种类因地区而异,但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第二,婚礼仪式。

在中国,婚礼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敬茶。

迎亲是指男方一家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的活动,这一环节中常常有很多有趣的仪式和游戏,比如新郎要回答一些关于新娘的问题或者完成一些任务。

过门是指新娘踏入新家的一刻,通常由新郎背着新娘走过门槛,寓意着美满和幸福。

最后,敬茶是一种表示尊敬和祝福的仪式,新娘和新郎会分别给双方父母敬茶,并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压箱底的红包。

第三,婚礼酒席。

在中国,举办一个盛大的婚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家庭的繁荣和幸福。

婚礼酒席通常有多个菜品、精美的酒水和娱乐节目。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敬酒”环节,新人要依次敬酒给亲戚朋友,并接受他们的祝福。

同时,在婚宴上还有一些有趣的传统习俗,比如喜糖的派发、宴席上的对联等等。

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给婚礼增添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第四,婚礼服饰。

在中国的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上漂亮的红色婚纱,寓意喜庆和吉祥。

而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中式礼服,或者西式的礼服。

此外,婚礼上的一些配饰也十分重要,比如新娘的凤冠和新郎的腰带等,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各地的婚俗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婚礼这个仪式,人们展示了对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期望,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

婚礼习俗论文

婚礼习俗论文

婚礼习俗论文传统婚嫁礼俗与现代婚嫁礼俗传统婚嫁礼俗与现代婚嫁礼俗虽说有着质的区别,但在很多方面都是很相似的,有些传统结婚的礼俗还一直延续至今的,为人们所用。

不同的人对婚嫁礼俗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或许会更习惯传统的婚礼仪式,有的人则更认同现代的婚礼仪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传统婚嫁礼俗与现代婚嫁礼俗。

在传统的婚嫁礼俗中,“纳采”是传统婚聘程序“六礼”中的第一礼,是“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

即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

相当于今日所谓的“提亲”“说媒”。

纳采之后,即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婚仪的第二步——问名,这就是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以占卜吉凶,相当于现在的“请八字” 纳采之后就是纳吉、纳征。

纳吉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

纳征即男女双方缔婚之后,男家送聘礼给女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送嫁妆、下彩礼、过礼。

只有完成此项礼仪后男家方可娶女方过来。

纳征是中国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环。

因此,中国的传统婚姻被称作“买卖婚姻”。

请期是迎娶过门前的准备工作,即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现在的“告期” “下日子”“送日子”“探话”等。

经男女两家同意结婚日期后,男方备礼上门迎亲,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即现在的婚礼大典。

而传统的婚礼大典又包括亲迎、拜堂、进洞房、婚后礼仪、婚典俗信、回娘家。

男方迎亲回来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的礼仪形式,其中比较重要、比较突出的就是拜堂仪式,拜堂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 “二拜高“三是夫妻对拜”堂” 。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

婚宴作为重要的宴请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这样的习俗一直延伸着。

拜堂后,新郎新娘入洞房,其中“闹洞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闹洞房除了逗了之外,还有其他意义,诸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清冷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 ;旧时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并不熟悉,闹洞房能够让他们丢掉生涩之感,另外还可以使亲友熟识起来,显示家庭的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邻里间的和睦。

婚俗 作文

婚俗 作文

婚俗作文
哎,说起婚俗,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讲究。

先从咱福建说起吧,咱福建的婚俗,那可是讲究得很。

就说娶媳妇吧,得选个良辰吉日,还得请个“好命人”来主持婚礼,图个吉利。

新娘子嫁过来,得有个“过门”的仪式,寓意着新娘子正式成为这家人。

再来说说重庆那边,哎呀,那边的婚俗也是热闹得很。

新娘子出嫁前,得有个“哭嫁”的环节,那可不是真哭啊,是表示对家人的不舍,也是图个喜庆。

到了婚礼当天,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唱歌跳舞,那叫一个热闹!
陕北那边呢,婚俗也有它的特色。

你知道吗,那边有个“看家”的习俗,就是男方家要派人去女方家看看,了解一下女方家的家庭情况。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啊,得带上礼物,表示诚意。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还得给长辈们敬酒,表示尊敬和感谢。

河南的婚俗也是挺有意思的。

那边有个“换帖”的习俗,就是男女双方要交换庚帖,庚帖上写着双方的生辰八字,找个算命先生合一合,看看两人八字合不合。

要是合了,那就可以商量婚事了。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还得给亲友们敬烟敬糖,表示感谢和分享喜悦。

总的来说啊,各地的婚俗都有它的特色和讲究,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让新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够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亲友的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俗
婚礼习俗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

中国地域广博,历史悠久,因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风俗习惯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婚礼作为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庆典”,在演变中也往往被寄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观念思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民俗范畴。

笔者的家乡(老家)位于山东省寿光市东北部的农村地区,由于与广饶东营一带相邻,风土民俗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合了邻近地区的一些特色,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结婚习俗在当地来说相对寿光其他地区更加规范和严格,讲究颇多,耳闻之余,我有幸在假期亲身体验了一场婚礼,也感叹于家乡人民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在此谨将我所见过的婚礼整理成文,略作解说。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极为复杂的,与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言,请期,亲迎之说多少还是有所一致的,结婚前夕的最后一道工序“请期”,由男方负责找“阴阳先生”选取黄道吉日将婚礼日期敲定,由男方家的大伯或是叔辈将婚期送至女方家中,称为“送婚程”,此行不能空手,往往要为女方带两身衣服,外加随意的点心礼品,若女方同意送来的婚期,要给男方回礼,按照当地习俗一般要为男方备好一条裤子,一双袜子,一件内衬衣,一条内衬裤。

(二)严格来说,婚礼是开始于所选吉日的前一晚,这一晚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中将女家配送的嫁妆和被褥(多多益善)一起拉回男方家里,当晚要由公婆和家中所有的儿女齐动手,将被褥全部铺在新床上,在褥子下洒满花生、栗子、大枣以及芝麻梗,抱来男方家的侄子要在床上来回翻滚数下,意谓两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夫妻恩爱,芝麻开花节节高,早生贵子,最好要生一男一女,也叫“花生”。

当帮忙的客人散去之后,新床是不能就此空下的,要由男方的哥哥(“大伯bēi 哥”)睡在新床直到天亮,称为“压床”,此举按照当地的说法是有“阴阳”的,虽不可考,多认为是为了图吉利,避阴邪。

(三)迎娶新娘非常讲究“时神”,不能在随意的时间贸然前往,“时神”是根据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来定一个相配的时辰,卯时、辰时、巳时居多,新郎要严守这一时间规定。

时神之前新郎就该来带岳父家门前了,但此时女方却是大门紧闭,门内有未来的“小姨子”“小舅子”把关,新郎要面对“喊门”的第一关,必须要对门内的“把关者”们尽其所能说些拉拢、甜蜜的话,否则一律不开门,当新郎被“折磨”得万般无奈时,也就只能用钱来收买这些“未来的亲戚”了。

第二道“喊门”关则是来自“即将”的岳父岳母了,二老把好屋门,新郎则要在门外恭恭敬敬喊上数嗓子,“亲爹,亲娘,快开门,‘儿子’来娶媳妇啦,心疼心疼‘亲儿子’吧!”在此,新郎们完全要靠运气了,如果离时神还早,那你只能不幸的多喊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在时神来到之前,“舍不得女儿”的“亲爹”“亲娘”们才会把门打开,进屋后,新郎还有一项任务,女方的女伴们不舍得自己的好友出嫁,她们会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不让新郎带新娘走,新郎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藏在“天南海北”的两只鞋子找到,在摆脱女伴们不断纠缠的同时,背起新娘子赶紧上“花轿”,一番折腾之后,精疲力尽的新郎才能带走自己的新娘,上轿的时候新娘要踩着母亲亲自做好并用喜布包着的大锅饼上(直径约为四十厘米,米面料),意谓步步登高,人财两旺,在此,迎亲就算告一段落了。

(四)喜轿中除了坐新娘新郎,必不可少的人物还有男方找来“压车”的十岁以内男童,这一习俗多少带些封建遗传,希望新人婚后能儿孙满堂,传递香火。

迎亲队伍到婆家之后新娘是不能自己下车的,在此之前男方要选好“架媳妇”的女子,该女子要与新娘的生辰属相相配,不能冲了新娘的喜气,并且架媳妇的程序也要经过“专业培训”,包括“花轿”停稳后多久为新娘开车门,新娘下车的时候要从哪个方位,怎样去扶,下车时新娘应该面向哪个方向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男方家根据本家的“阴阳”而定的,各家并不一样。

新娘下车之后要由新郎抱至家中,进门之后男方之亲要在门头檐顶“压红砖”,所谓红砖就是用红纸将方砖裹上,两块并排,红砖要顶几日无考,其由来却是久远的,大概是与趋吉避邪压住邪气的想法有关。

农家人的婚礼是在“天井”(庭院)里举行的,新娘进门后脚不沾土,因此要在地上铺草席,结婚典礼的程序与我们所熟悉的“三拜”是基本一致的,有所不同的是近些年来随着思想的日益开放,农村人的观念改变不少,婚礼请的“司仪”在主持完这些庄严的程序之后,不忘娱乐一下,往往就加上了一些逗乐的程序,要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历,长辈们说一些祝福的话,新娘子要给“高堂”上的婆家亲属一一喂喜糖,喜糖剥开送到嘴里,还要甜甜的喊上一声,问糖甜不甜,乐得合不拢嘴的亲属来不及回答,司仪“暗示”糖不够甜,没吃够,只好再塞……一番热闹之后,新郎终于可以在众亲属的簇拥之下将自己的新娘抱回洞房了。

接下来要抢喜糖,多是小孩子参与其中,没有固定的约束,在此不多谈。

中午,一番闹腾之后,亲友可以入宴席了,不过婚礼上遇到的可是难得的“大席”,是婚礼中极为重视和讲究的环节。

男女宾分桌而坐,每桌都要有一位男方的本家亲做“陪客”(方言péi kei更显其味儿),座位的讲究最严格,大席上女方随来送媳妇的家人(包括堂兄弟,舅亲以及女眷)都是上上客,从主客的位置按照辈分依次下排,坐北向南的厅屋里正北的位置是主客的位子,如果是两旁侧开的厢房,主客的位置都是面向门开得方向的,两种情况下“陪客”都是坐在主宾的对面或是斜对,劝酒劝食。

整套大席是由六道程序组成的,一道点心,二道大鸡,三道大鱼,四道青菜,五道鸡鱼齐上,六道馒头。

每道菜都有讲究,点心四盘,附加糖块,除了桃酥之外还有当地流行的“麻花”(炸果gǖa子);大鸡两大碗,是流行于寿光东北部的炖“虎头鸡”;清炖淡水鲫鱼一盘(一条),鲫鱼上桌尤要注意,主客坐北,鲫鱼头东尾西,主客坐东,鲫鱼头南尾北,以此类推;青菜四盘,多是时鲜蔬菜;鸡鱼齐上规矩同前;馒头则是当地农家自制的大饽饽,酒宴吃饽饽是不能一拿一整个的,一般情况下,一个饽饽要几个人分,不够再拿,此说由来多是因为以前生活困难,饽饽也是稀罕物,有人吃不了却拿着一整个,既不雅观又浪费,而农村又不时兴所谓的“小馒头”,所以久而久之这就成了酒席上不成文的礼貌规定了。

六道菜并不是一串下来上完为止的,前三道菜还基本上能满足宾客们的要求,到第四道菜开始,耐心就成了吃“大席”首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了,正午开始的喜筵在严格意义上恪守完这六大规之后,太阳就该西沉了,宾客们都要出于礼貌吃完最后一席,这确实是不容易的。

此外席间新人要轮番向各个酒桌敬酒道谢,来吃席的宾客们多是带来“磕头钱”的,新人敬酒之后要给长辈们磕头,磕头要至诚至敬,“五体投地”,磕得好,长辈满意,一对新人往往是能得到数量不菲的“磕头钱”的。

酒席过后是新娘的戏了。

新娘子要“下油盆”,就是要洗盘洗碗,有的婆家为了检验媳妇是否勤劳能干,故意端出漂着一层厚厚油腻的深口油盆让新娘子来刷,所以叫做“下油盆”。

干完活,男方的小伙子们该上场了,精彩的节目叫做“填枕头”,也叫“拉簸箩”,在一个边长一米多的大方形簸箩里事先放好了麦秸梗,几个壮小伙拖着簸箩围着一张桌子转,新娘子要追着他们把手中的空枕套
用秸梗填满,小伙子闪得快,嘴中还念念有词来逗他们的新嫂子,什么“左一把,右一把,不到三年就生俩;左一填,右一填,大的拱着二的玩……”,诸如此类的顺口溜数不胜数,分散了新媳妇的注意力,又把旁观的人群逗的哄笑不断,新娘子如果一不留神被小伙子闪过,往往会不小心掉进大簸箩里,这时就惨了,三四个人抬着新媳妇夯得老高,簸箩又大又结实,坐上去是很难下来的,所谓“骑虎容易下虎难”,一番戏弄,精疲力尽的新娘只有气喘吁吁红着脸求饶了,填过的枕头要在新婚之夜枕来休息的,意谓节节高,多子多孙,也是极富情趣的。

新婚之夜闹洞房是必不可少的,亲朋好友不分长幼一哄而上,怪招百出,“损招”也不断,吃面条,接枣,啃苹果,打夯,摸豆子……客人散尽之后,忙碌的一天就算是过去了,婆婆亲手做可口的饭菜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喝和婚酒,“洞房花烛夜”,新人就寝是不能熄灯的,要夜灯长明,这是表示长命百岁,也是对吉祥的渴望。

农村家庭中多数还保留着天然炉灶,所以新婚第二天的早上,“拖灰”就不可避免了,婆婆将事先准备好的“拖灰钱”藏在灶膛深处的炉灰中,等新媳妇来后帮婆婆收拾厨房,干完活然后“拖灰”拿钱,拿到钱说明婆婆对媳妇还是满意的。

之后媳妇和面擀面条,看看你会不会做各种家务,这时候就是由婆婆一家人来品头论足了。

(五)到此婚礼的庆典可以说就算结束了,不过还有一些“余温”。

比如庆典后新娘子要过“三九六日”,第二天吃过早饭,娘家的哥哥弟弟们就来叫新娘回娘家了,隔一天送回去,再隔三天叫回来,住一天再送回去,再隔六天叫回来,再往后就是九天的程序了。

最后一个九天过完之后,整个婚礼的过程就结束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习俗的实行费时费力又费财,所以很多人家在结婚时省掉了一些繁琐的程序,能一天做完就不拖三天五天,这也就是时下比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当天忙”,不过基本的传统还是继承下来了。

婚庆民俗是一个文化包含甚广的风俗,对于其丰富的内涵,并不是我以所见到的表象所能概括的了的,需要经过长期精细的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系统的了解,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风土民俗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旺盛生命力,这也正是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尊崇和发扬继承的价值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