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_ ■, 洲T E
了
霸
罪 蕊 一
幽
今天人们攻击 国企 的一个重要原因。 源自3 、 政 企 分 离的 利 与弊
【 摘 要 】我 国改 革 开放 过 程 q - 不 断进 行 对 市 场 体制 的 完善 .
国 有 企 业 已经 不 再是 过 去 计 划 经 济 时代 的样 子 , 但 是 因 为 国 企
【 关键 词 】 国企 改 革 认 识 政 企 分 离
我 国对国有企业 的 占有和 控制是表 现我 国国家性质 的最
重要标志之一 ,国家通过 国有企业实 现政 府对社会的调控 , 稳 定市场和人们理性之间 的关 系 ,达 到对宏观经济的有 力把握 。
但是随着 我国对外开 放之 内容 的扩大 以及市场 经济发展 的 日
虽然经过了 3 0年的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 中还是存在着不 少计划经 济时代 的痕迹 , 政企不分就是这种 痕迹 中最重要 的一 点。事实上 ,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 就 已经提 出了政企分离的改革 目标 , 但是之所 以到现在还没 有达到这个 目标 , 是因 为政府和
总体而言 , 国企加强 自身的社会服 务职能 , 从原 则上应该 包括
推进 自身的发展 、 强化 同社会的关系 。首先 从职 工群众入手做
好服 务 , 只有做好了 自身的社会服 务 , 国企才 能够实现 自己的
发展任务凝心聚 力 ,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如何 完善国企的社会
企业一直处于一种矛盾 的状态 。 一 方面 因为国有资产的性质和
价值问题 , 政 府会通过各种途径 、 理由、 身份 对企业 的运行事实 调控 ; 另一 方面 , 政府代 表国民 占有 国家资产 的价值观 念没有
浅谈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思路
浅谈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思路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历经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部分国有企业三项制度已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市场化。
但在老国有煤炭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还很不到位,仍存在劳动用工契约意识不强、退出机制缺失、岗位管理弱化、国有身份与干部身份意识浓、人员难进出、干部难上下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员工共同作为,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定内部市场化改革方向,眼睛向内,内外兼修,苦练内功,标本兼治,着力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市场化配置的管理机制,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有效落地。
一、深化劳动用工制度精细化改革,真正实现职工能进能出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规范企业各类用工管理,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优化用工结构,畅通進出渠道,形成员工正常流动机制。
重点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规范各级组织的岗位管理体系,为员工录用配置、教育培训、岗位评价、绩效考评、薪酬激励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量化依据。
(一)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依据《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动关系管理,依法依规制定劳动用工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三项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一是依法规范用工形式。
二是加强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劳动管理。
三是清理不合理用工,规范劳动关系。
(二)建立员工退出机制。
要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历史的原则,刚性柔性并举,市场化安置富余人员。
一是实施竞聘上岗。
二是尊重老国企用工历史,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继续实行企业内部供养制度。
三是建立与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对接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是培养选拔“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好干部的制度保证,事关国企改革的成败。
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担当、更新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制,才能确保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浅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三个方面浅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新和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动力性,同时也要解决分配不公等经济社会问题。
二、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有企业总体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利润空间日趋紧缩;其次是国有企业内部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体制僵化、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再者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劲竞争和国内民企的崛起,许多国有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针对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要推进国有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让市场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应当推进政企分开,加强国有企业的法律人格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2.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推进内部产权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同时积极实行出口激励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出口获得收益,进一步提高企业实际收益水平。
3.加大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让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在外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要鼓励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加快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转型升级。
4.建立竞争中性的垄断企业监管机制,引导国有企业规范运作,实现市场公平竞争,提高国有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秦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摘要】我国国有企业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一些观念和体制惯性仍然束缚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要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使遗留下的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要从初期的单纯想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变为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性调整一、当今国有企业的现状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多由政府直接任命的,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身兼数职,各种决策集于一身,决策是否科学。
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法监督,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争取经济独立,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建立较完整的市场机制、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等方面的国有经济体系,带动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推动我国技术进步都起来了巨大作用。
由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丧失了持久生产的原动力,使企业自身一再陷入困境。
虽然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产权变革”的改革以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入了市场机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冗员严重、企业中内部人控制问题、布局与结构问题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等;因此有必要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建设,优化职工的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二、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和完善公司制度,使以规范的股份制为典型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地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要深化对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率。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其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日益增大。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既关系国家的发展面貌,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本文将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改革初期,国有企业经历了“退、并、转、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股份制改革”,经过不断试点和推广,现已向全国性企业推广。
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特点是把国有资产转化成为股份,把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为“股份公司制”。
这一改革优化了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了效益,加速了政企分开,并进一步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股份制改革的开展使得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产权、权利、利益分离的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集中效应、竞争优势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改革步伐过慢。
在企业改革方面,政府存在许多局限性,因此在改革步伐上会相对过慢,影响效果的实现,甚至使得改革无法深入推进。
2.理念陈旧。
一些国有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套路,使得改革到位缺乏基础支撑。
此外,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方面的缺失也成为了企业发展难题。
3.管理水平低下。
一些在改革前存在管理问题的企业,在股份制改革后依旧缺乏优化的管理,仍然不能够宽泛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三、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未来,国有企业应该加强本身的品牌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加速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1. 加强品牌建设。
要时刻注重纠正在企业和管理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coming,以此为突破口,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2.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加快现代化制度改革,在管理上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流程,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也需要探索新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企业与外部市场的联系。
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国有企业改⾰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浅谈我国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配地位。
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的贡献。
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
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多数国有资产进⾏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或者直接⽤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
事实上,这种处置⽅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的长期⽬标取向。
但是,在这种处置⽅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型、特⼤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乎涉⾜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业。
改⾰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的主要体现⼒量。
我国⽬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反⽽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在中国近30⼏年的经济体制改⾰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直是⼀个焦点。
⼀、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
浅谈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必要性和方法
今 日沧坛
一 , I ■_0 k! 搿 孵… 00 潮雩
浅谈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必要性和方法
◎柳丽 ( 中原油 田天然气产销厂 )
摘要 :如何提 高职工 队伍素质 ,如何 采取 必 要 的行 之 有 效 的 措 施 ,去 加 强 人 员 管 理 ,提 高人 员素 质 , 调 动 人 员 积极 性 和 创 造 性 , 已成 为 我 国 国 有 大 中 型 企 业 现 今 改 革 路 上 最 需要 解 决 的 问 题 之 一 。 就 这 个 问 题 , 笔 者 从 以 下 三 个 方 面谈 一 下 粗 浅 的
看法。
关 键 词 : 素 质 ;措 施 ;企 业 改 革 我 国 国 有 大 中 型 企 业 改 革 已 经 进 行 2 多 年 了 , 由 过 去 的 计 划 经 济 逐 步 转 变 到 0 现 在 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全 国 各 大 中 型 企 业 积 极 贯 彻 落 实 党 中 央 改 革 措 施 ,逐 步 摸 索 出 了 自 己改 革 的 路 子 , 使 企 业 逐 步 提 高了利润 ,增强 了实力 ,加大 了市场竞 争 力。但 是,纵观 整个改革 进程 ,我们发现 有 在 一个 问 题 国企 深 化 改 革 过 程 中 普 遍 存 在着 ,那 就 是 在 我 国 各 大 中 型 企 业 中 ,职 工 队 伍 的素 质 管 理 始 终 没 有 引 起 足 够 的重 深 化 改 革 适 应 新 形 势 的 必 要 选
一
、
择
随 着 我 国 成 为 W O 成 员 国 , 国 际 竞 T的 争 壁 垒 被 打 破 , 随 之 而 来 的 是 更 加 激 烈 的 竞 争 , 竞 争 的 内 容 十 分 广 泛 , 主 要 包 括 产 品、质量 、价 格 、技 术、管 理 、人才 等 , 在诸 多竞争 因素中 ,人才竞 争是决定 企业 优胜劣 汰的重 要因素 。国有 企业如何 走 向 世 界 , 如 何 面 对 国 外 企 业 的冲 击 , 最 核 心 的 一 条 就 是 加 大 人 才 的 培 养 。 这 其 中 很 重 要 的 一 方 面 就 是对 在 职 职 工 的 技 术 培 训 , 这 是 一 条 既 重 要 又 便 捷 的 途 径 , 是 企 业迎 接 跨 世 纪 挑 战 的 战 略 选 择 。这 其 中 即 有 经 济 的 因 素 , 也 有 政 治 的 因 素 , 是 根 据 企 业 科 学 管 理 的 内 在 规 律 , 依 照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场经 济的客观 要求 ,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 的 基 础 工 程 ,更 是 巩 固 工 人 阶 级 领 导 地 位 的 重 要 保 证 。据 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 部 门公 布 的 一 项 最 新 调 查 显 示 ,我 国 企 业 对 高 级 技 术工人 员实际需求 ,要 比现在 的高级技术 工 人 数 量 高 出 大 约 1 个 百 分 点 , 我 国 的 高 2 级 技 术 工 人 不 足 已成 了 不 争 之 实 。 在 这 样 的前提条件 下 ,企业 家要 有战略 的眼光 , 必须重视起职工培训这项工作 。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国企改制,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工程,是从战略上、整体上盘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但是,一些地方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和思考.在国企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债转股中产权不清等。
一、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这也是国企改制中出现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式主要形式1。
低估贱卖。
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即国有资产评估失真问题,问题较为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无偿转让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主要表现为:(1)对国有资产低价交易、折股或任意将国有股转为法人股甚至个人股;将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流入个人腰包.(2)在改制过程中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的折股保护意识。
从目前评估的要素上看,显然国家的有关文件已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列入评估,但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对国有无形资产只是简单地估算一个极小数额或干脆不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缺乏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由于改革制度尚不健全,对那些与财产权益密切相关的权利如许可证、专营证以及与以后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如销售渠道、采购网络等等没有相关规定,其流失额更是惊人。
(3)在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国有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从而使国有资产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中所占比例下降,国家权益受损。
2.转移藏匿.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利用权力化公为私,大肆鲸吞国有资产。
(1)财会凭证不严,审计工作徒有虚名。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数额是必经程序。
在这一过程中藏匿、鲸吞国有资产最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一是将原本有效债权作为呆帐、坏帐核销;二是通过涂改帐册、发票改变成本和指出搞虚亏实盈;三是加快固定资产的“报废"以达到隐匿资产的目的,而审计工作的走过场,使国有资产的保障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产权制度不完善、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不均衡等问题。
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对策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了30多年的光辉历程。
经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有: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干预有所减少,企业拥有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这些变化使得企业能够初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断的发展壮大。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及成绩从1978在四川省选了若干工厂作为自主权的试点开始,改革经历了很多阶段,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再到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最后到确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1)第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以放权让利为重点,企业经营权层面改革阶段(1978年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了旧经济体制的严重缺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这需要国家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把重点放在放权让利上,明确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收入与权力分配。
首先,实行企业利润留成,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可将一部分利润作为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生产发展基金,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
进而,相继实行利润包干和分两步的利改税,收到可观效果,从而明确了国家与企业的收入与权力分配,奠定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2)第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阶段(1984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阶段。
首先,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承包制。
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路径思考
筹建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未来, 国资国企向区域优势方向聚集,发挥 一是加大国企对外开放合作力度,与
可采取母基金和股权直接投资相结 上海国资在区域经济中的牵引作用。 各国企业在产业整合、转型升级、股
合的多资产投资模式,母基金投资子 把上海国资投入重点放在战略新兴产 权投资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以重
研 究 院 RESEARCH INSTITUTE
①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路径思考 ②关于共富理念主导下的工资总额改革的主要原则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③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探索 ④浅谈资产管理视角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持续发展
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路径思考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和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本”
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上 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公有制经济, 合理引导预期,加强监管,吸引各类
海市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公 资本进场,整合各方资源,加快科创
87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研 究 院 RESEARCH INSTITUTE
年 2 月 10 日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 开放。贯彻落实将国资国企改革与区 兼并重组,鼓励创新发展,增强国企
改革发展暨党建工作会议指出,要深 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战略,市属国资 在产业调整转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
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定位, 国企亟待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 国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抗风险能力。
价格公允、安全高效的交易平台。同 上海国资国企产业体系的区域带动 共同防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良好
时,以上海股交中心为平台基础,围 力。国资国企在布局上抓住重点,提 基础,通过对“稳增长”和“反脆弱”
浅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浅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在国有企业的正常运作中,行政管理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国有企业自身特有的属性的原因,行政管理改革非常有必要,关系到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行政管理体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组织结构过于庞大、領导权力过大、管理工作缺少行为规范、职员渎职现象严重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行政管理的改革必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在坚持服务意识、革新管理队伍、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标签: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问题;改革措施引言在国有企业的正常运作中,行政管理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功能包括沟通企业各个机构、协调各机构关系、为机构提供服务、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对外代表企业形象等。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攻坚时期,行政管理改革中的疑难问题更加突出。
国有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确处理行政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它也关系到国家资金的安全和增值。
因此,深层次研究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漏洞、探寻国有企业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改革方案,就非常关键。
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组织中人员庞杂的现象非常明显。
一些国有企业高层在引进人才时疏于把关、关系之上,团队式、家族式选人方式不但导致了能力岗位不对称,更导致了岗位虚设、机构臃肿等现象。
(二)行政管理权限过大因为传统上的遗留问题和革新不彻底的原因,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权力相对较为集中,而高校的监管机制并不能和公司发展相适应,难以适应行政权力持续扩大的现状,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维权主义、小团体思想、家族作风现象严重,不利于国有企业合理化、科学化决策和发展。
行政管理权力过集中且缺乏监管体制,容易滋生腐败。
近段时间以来,企业高层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双规已经非常常见。
企业职工在贪腐事实频繁出现面前已经没有了自豪感和积极性。
虽然政府一直架起高压线预防腐败问题的滋生,但然而在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贪腐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在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如何作为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在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如何作为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各级党组织中轰轰烈烈的开展,并取得很大成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与欢迎。
活动的开展旨在改善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领导干部“为民所想,为民干事”的理念。
2014年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国有企业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为国有企业领导提出了新的课题。
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经营、独享资源的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将被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如何适应市场,成为善谋事、会干事、能共事、干成事的“真正”的带头人,不负广大干部职工的期望,使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把精力集中在“善谋事”上首先,要眼里有事。
从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立场出发,领导干部必须能够敏锐地感知适应新形势,掌握熟悉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认真琢磨,预事于前。
做到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不囿于陈规,对工作和事业饱含激情,执着追求,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眼里有事,成为检验一个企业领导干部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重要标准,是领导干部尽职尽责,不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重要前提。
第二,是要脑中想事。
光眼里有事不行,还得想想如何去干。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通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想事,就是对事物的思考、谋划。
通过想事,凝聚思路,干事就容易上路。
想事是使命所系、职责所系、群众所盼。
敢想才能敢干,如果脑中无事、不敢想事、不愿想事,事事待命而行,仅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和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充其量算是合格,而不能臻于优秀。
第三,是要善于谋事。
作为领导干部,不尽职守当“甩手掌柜”。
一个成熟、高明的领导,应当善于谋事造势,善于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谋划大事,做到上情与下情相结合,不追求“轰动效应”;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不搞急功近利;局部与全面相结合,不搞短期行为。
浅议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而经济下行阶段是企业改进管理的最佳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正当时。
通过深化改革,可以进一步破解当前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难题和瓶颈,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情况为例,浅谈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问题;应对措施目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空间有限、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公司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等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创新管理机制、增强管理效率,提升改革内生动力,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目的与意义认识不到位很多国有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改革对提升改革内生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还在等上级要求、等尚方宝剑,原来等改革政策,现在等配套办法、等实施细则,等待观望别的单位案例、典型示范,等等,一“等”就懒、就慢下来了,就出现了慢作为、懒作为的心理,不愿改。
(二)深化改革动力不足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遍效益好、丰衣足食,许多人就满足于躺在温床上吃老本、满足于企业的行业地位、满足于企业有名气自己有身份有面子、满足于“即使工资减,但还是不少”的收入状况、福利待遇、旱涝保收等,“满”生庸惰,就容易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出现了不愿作为的心理,认为没有改革的必要,在思想、在观念上动力不足。
很多企业怕不稳定影响大局、怕引起不满、怕别人告状、怕犯错误、怕国有资产流失、怕秋后反悔秋后算账等等,不改不出错,不改还是老问题,一改还可能改出新问题,所以“怕”字当头,就出现了不敢作为的心理,不敢改。
很多企业存在“等、靠、要”的问题,攀比、内心不平衡,新的大锅饭、铁板凳、新的平均主义等等诸多思想、心理、观念,五味杂陈,在改革上很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
面对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
国务院国资委今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
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三)国有企业家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够成熟国有企业家精英队伍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但也不排除存在少数能力不够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腐败堕落分子,在中央强势反腐背景下,有10多名中央企业负责人相继落马,这些落马企业负责人掌管少则几百亿,多则几千亿,个别上万亿的国有资产,其腐败行为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
浅谈国有企业如何落实三项制度改革
2、建立 职 工择 优录 用 、能 进能 出的 用 工 制度
(1)优化劳动组织结构 ,加强以岗位 管理为核 心的内部劳动管理。根据企业 生产经营需要 ,参照国内外 同行业先进 水平 ,科学设置职工工作 岗位 ,测定 岗位
(3)实行适合企业专业技术人 员特点 的激励和分配制度。对企业专业技术人 员实行按 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 定酬的分 配办法 。对有贡献 的专业技术 人员可实行项 目成果奖励 ,技术创新和 新产 品商 品化 的新增净利润提成。
(4)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企 业根据产 品的市场状况和销售特 点,确 定营销人员的任务 、责任和分配办法。营 销人员的收入除了依据 其完成 的销售收 入量而定 外,还可与其销售经营 的实际 回款额挂钩。对推销新产品、库存 1年 以 上积压产 品或 回收逾期 1年 以上货款效 果显著 的人 员应给予奖励 。营销人员的 奖励 可在销售费用 中据实列支。
进、落实改革,并对业务产生成效 ,是
每个参与改革的企业所要解决 的首要
问题。下面 ,从理论和成功企业的推行
经验两个角度出发 ,浅析 国有企业如
何落实三项制度改革。
’
首先 ,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
作和思想政 治工作 ,引导广革的舆
论氛 围;充分 引入 竞争机制,改革的方
(2)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把工资 总额中的部分补贴、津贴 纳入 岗位工资 ,
珥 j Septe,',-,b ̄-2010/9 } l
l
提高 岗位 工资的比重。通过调整 收入结 构 ,提高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充分发 挥工资的激励功能。按照企业效益和 职 工 的实际贡献 ,确定职工工资收入,做到 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
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国有企业改革浅谈国有企业改革浅谈一、引言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浅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1: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必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意义重大。
2: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与方向1: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所有制改革,主要包括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2: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改革要推动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行市场化运作,注重企业自主决策和创新能力。
3:产权保护与法治建设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强产权保护,完善法治建设,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挑战与对策1:客观环境因素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市场竞争、国际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应加强市场调研,深入分析企业现状,制定相应的改革对策。
2:内部管理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要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如企业机制不灵活、效率低下等。
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3:员工安置与利益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员工的安置和利益调整问题。
要合理安置职工,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与影响1:经济效益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2:资源配置的优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3:经济结构的升级国有企业改革加速了经济结构的升级,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所有制改革:指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引入非国有资本,实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合作。
浅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
2019年第2期浅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李贝贝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0024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精细化分类;混合所有制;现代企业制度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明确了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1]。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1.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的方法与基本原则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的方法与基本原则摘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实现国有资本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民营资本灵活、适应性强的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实行员工持股,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加强市场化运作,促进公司转型升级,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方法;基本原则一、改革基本原则1、合法合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办事,规范操作规则,规范监管流程,规范审核标准。
在操作中要充分利用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的力量,公开、公平、公正交易,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
2、存量优化、增量引入原则:对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员工持股比例进行科学化配置,在优化存量的基础上,增资扩股,对引入民营资本要多方考察比对,谨慎操作。
3、维护合法利益原则:在混改中,确保国有资本不流失,确保员工利益不损失,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改革的关键环节1、目标企业选择问题:选择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民营企业。
在核心技术、资金实力、项目资源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成熟的管理机制与市场化运作经验。
2、员工持股计划问题:作为中长期激励的手段,员工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收益,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关键岗位人员与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 使员工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以保证获得自己的延期收入。
3、审计和资产评估问题。
根据法律法规要求,聘请中介机构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通过盘点资产、清查账务,做好财务审计、财产清查审计、资产评估等,公允界定公司资产,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与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
4、员工安置问题。
全部接收现有员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向因公司改制而与公司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于留下来的员工做好劳动合同变更,社保手续的续接等,在操作中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改制工作稳步进行。
浅谈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浅谈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浅谈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改革的巨变,我们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深水区”,而且在国际上,国际贸易投资的格局,包括政治格局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国的发展能够影响到世界的发展。
从而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方案,支撑未来一个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来解决新形势下将要面临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要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者们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
就我国而言,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
这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运用制度体系管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各种复杂国际事务等方面的能力。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学者认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要构建结构科学、组织有效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第一,执政党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有学者在分析国家治理中的执政党因素时强调,只有在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党和其他组织关系、党内组织关系四个层次上实现党组织的现代化,才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发表时间:2009-11-16T16:24:13.49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刘敏
[导读]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
刘敏(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 610202)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府体制;产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070-02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
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
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
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
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
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
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
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
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
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
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
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
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
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
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
其三,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
在国企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
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
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
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
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
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
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
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
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
工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在培训工作方面,投入较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2.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
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国有老企业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给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这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老企业形成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的攀比使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
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在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当中不够周密严谨,从个人角度来看,职工如何自强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获得一席之地,适应竞争还有一定距离。
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老化,他们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与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距离。
另外贫富差距社会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还不能保障充分就业。
一些员工的心态不平衡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波动,直到聚集上访,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参考文献:
[1] 曹洋.沈阳国企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与启示[J].沈阳干部学刊, 2009,(1).
[2] 赵正勇.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5).
[3] 陈劲,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4). (责任编辑: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