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系统测试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四存储系统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训项目帮助大家理解计算机中重要部件—存储器,要求同学们掌握存储扩展的基本方法,能设计MIPS 寄存器堆、MIPS RAM 存储器。
能够利用所学习的cache 的基本原理设计直接相联、全相联,组相联映射的硬件cache。
二、实验原理、内容与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参考:1、汉字字库存储芯片扩展设计实验1)设计原理该实验本质上是8个16K×32b 的ROM 存储系统。
现在需要把其中一个(1 号)16K×32b 的ROM 芯片用4个4K×32b 的芯片来替代,实际上就是存储器的字扩展问题。
a) 需要4 片4个4K×32b 芯片才可以扩展成16K×32b 的芯片。
b) 目标芯片16K个地址,地址线共14 条,备用芯片12 条地址线,高两位(分线器分开)用作片选,可以接到2-4 译码器的输入端。
c) 低12 位地址直接连4K×32b 的ROM 芯片的地址线。
4个芯片的32 位输出直接连到D1,因为同时只有一个芯片工作,因此不会冲突。
芯片内数据如何分配:a) 16K×32b 的ROM 的内部各自存储16K个地址,每个地址里存放4个字节数据。
地址范围都一样:0x0000~0x3FFF。
b) 4个4K×32b 的ROM,地址范围分别是也都一样:0x000~0xFFF,每个共有4K个地址,现在需要把16K×32b 的ROM 中的数据按照顺序每4个为一组分为三组,分别放到4个4K×32b 的ROM 中去。
HZK16_1 .txt 中的1~4096个数据放到0 号4K 的ROM 中,4097~8192 个数据放到 1 号4K 的ROM 中,8193~12288 个数据放到2 号4K 的ROM 中,12289~16384个数据放到3 号4K 的ROM 中。
c) 注意实际给的16K 数据,倒数第二个4K(8193~12288 个数据)中部分是0,最后4K(12289~16384 数据)全都是0。
NAS存储解决方案评测报告
NAS存储解决方案评测报告根据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NAS产品置于连有10台客户端的小型局域网环境,使用Intel公司开发的专门系统I/O速度的测试软件Iometer,NAS存储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存储成本,性能价格比相对比较高,下面是针对NAS存储解决方案的评测。
在性能测试中,I/O请求从客户端发出,在NAS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网络环境中对产品的磁盘子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这其中网络系统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我们采用了同一套局域网系统(交换机以及客户端),这样的影响对于参测的NAS存储解决方案来说应该是相同的。
百兆环境NAS的磁盘子系统包括了硬盘、IDE(SCSI)控制芯片、RAID芯片(卡)。
在网络环境下,CPU的个数、缓存、硬盘的转速等都会影响到数据读出的速度,而SCSI硬盘在多任务下的优势也更能体现出来。
我们此次征集到的产品中,IBM送测的NAS 226和Dell送测的PowerVault775N 配备了SCSI的硬盘,其他的几款产品都是配置了IDE的硬盘。
参测的NAS存储解决方案基本上都是配备3块以上硬盘,并默认为RAID 5模式,采用RAID 5模式可以在性能、安全以及成本上作出比较好的均衡。
从百兆的测试结果来看,IBM送测的NAS 226除外(由于IBM NAS 226配置2个PIII CPU,并且采用128MB ECC高速缓存的ServerRAID RAID加速器,所以测试的结果与其他的参测产品有些差别),大文件和Web方案的测试结果要明显高于小文件的测试结果,而且按照大文件测试方案测试得到的结果要比Web方案的测试结果高一些。
并且,按照以往的单纯对硬盘测试的结果来看,一般SCSI的硬盘要比IDE硬盘的性能高出20%到30%,因为无论是在数据传输速率上还是在占用CPU资源上,SCSI硬盘都比IDE要有优势,从我们此次测试NAS产品的结果也可以看出配置SCSI硬盘的NAS存储解决方案比配置IDE硬盘的NAS存储解决方案得到比较好一些的测试结果。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写一段程序,实现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1.实现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从低地址往高地址内存块,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根据需求大小找到第一个合适的空闲块,并在其前后设置相应的标志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2.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遍历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满足需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块进行分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三、实验结果1.首次适应算法经过测试,首次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良好。
尽管首次适应算法在分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碎片,但是由于它从低地址开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在实际应用中,首次适应算法被广泛采用。
2.最佳适应算法经过测试,最佳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较好。
最佳适应算法会整个内存空间,找到大小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因此,在分配过程中不会产生很多的碎片,但是算法的执行时间较长。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并对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进行了验证。
两种算法在内存的分配和回收过程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存储系统测试报告
存储系统测试1.测试目的通过服务器向存储系统传输不同大小的数据文件,测试存储系统SAN及NAS 架构下各自的工作性能,从而判断存储系统的传输速率及工作状态是否达到招标要求及实施方案项目设计目标。
2.测试标准由于使用环境及设备的不同,未采用厂商性能数据作为测试标准。
本次测试采用测试实际数据,与现场中间设备(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等性能参数进行比对,从而计算性能瓶颈,判断存储设备运行情况。
预期结果存储将在整个传输链路中应满足系统的最大带宽需求,即数据传输的瓶颈不能出现在存储。
3.测试内容测试存储SAN性能:服务器本地盘向SAN空间传输数据,并记录带宽 测试存储NAS性能:服务器本地盘向NAS空间传输数据,并记录带宽4..RAID、LUN划分:5.测试步骤存储SAN性能测试测试存储SAN的性能-建立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1000),进行传输测试1. 测试步骤2. 按测试连接图进行存储以及服务器的连接。
3. 在测试服务器windows2008上创建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总量2G)。
4. 将MS5020F分配一个测试的LUN(100G)并连接到这台测试服服务器上,并创建好文件系统和盘符。
5. 通过fastcopy软件或者copy的方式,将服务器上文件拷贝到存储磁盘上。
6. 汇总记录传输时间、传输速率等。
7. 单台服务器传输,多台服务器传输,分别测试并记录结果。
8. 测试将针对配置SAN存储的服务器分别进行。
存储NAS性能测试测试存储NAS的性能-建立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总量2G),进行传输测试测试步骤1. 按测试连接图进行存储以及服务器的连接。
2. 在测试服务器windows2008上创建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总量2G)。
3. 将MS5020F分配一个测试的LUN(100G)并连接到这台测试服服务器上,并创建好文件系统和盘符。
DELL SC4020存储测试报告
图 1-2 性能及可靠性验证网络图
1、 SC4020 正常运行,两个控制器都可读写数据。 2、 SC4020 上有 12 块盘的 Disks Assigned. 3、 在 Disks Assigned 中 新 建 2 个 容 量 为 300GB 的 Volume , 并 将 Volume
存储在线添加硬盘不影响正常的io操作测试组网12性能及可靠性验证网络图预置条件sc4020上创建newvolume映射给是vmware测试服务器在win2008虚机中使用iometer持续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准备2块12tsas在sc402上在线扩展newvolume在vmware中在线扩展存储容量查看io是否出错在sc4020上新添加2块12tsas盘查看io测试是否正常预期结果volume可在线扩容读写不受影响存储可在线扩容读写不受影响测试结果在虚机中开启iometer测试在sc4020上将卷扩到20gb并在vmware上扫描所有磁盘发现磁盘容量已变为20gbdellsc4020存储测试报告36卷扩容后对iometer读写未受到影响在线扩容存储添加两块12t10ksas磁盘dellsc4020存储测试报告37硬盘添加完成iometer读写未受到影响测试结果通过被测试方签名测试方签名dellsc4020存储测试报告38703228aix兼容测试用例编号bf08测试目的测试sc4020与aix操作系统的兼容性
IOPS 为 110854.26,带 宽为 1732.10MB/s,平均 响应时间为 9.2ms
IOPS 为 2346.89,带宽 为 2346.89MB/s,平均响 应时间为 364.5462ms
IOPS 为 1208.16,带宽 为 2416.32MB/s,平均响 应时间为 564.8932ms
系统测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测评在确保软件质量、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测评旨在对某公司开发的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测试,评估其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及易用性等方面,为后续系统优化和升级提供依据。
二、测评目的1. 验证系统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 评估系统性能,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3. 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系统安全性;4. 评估系统易用性,提升用户体验;5. 为系统优化和升级提供依据。
二、测评方法本次测评采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1. 黑盒测试:主要针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 白盒测试:主要针对系统内部逻辑进行测试,验证系统代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3. 性能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业务场景,评估系统性能,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4. 安全测试:通过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方法,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5. 易用性测试: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系统易用性,提升用户体验。
三、测评过程1. 测试准备阶段:组建测试团队,制定测试计划,准备测试环境及测试用例;2. 测试执行阶段:按照测试计划,执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和易用性测试;3. 测试总结阶段: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测试报告。
四、测评结果与分析1. 功能测试:通过黑盒测试,验证系统功能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共发现功能缺陷X个,其中严重缺陷Y个,一般缺陷Z个。
2. 性能测试:系统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性能指标如下:(1)响应时间: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为XX毫秒,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并发用户数:系统在并发用户数为XX时,仍能稳定运行,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3)吞吐量:系统在并发用户数为XX时,每秒处理请求XX次,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3. 安全测试:通过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共发现安全漏洞XX个,其中高危漏洞Y 个,中危漏洞Z个,低危漏洞A个。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存储分配、回收、地址转换等关键技术,并对不同存储管理策略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10 操作系统下进行,使用 Visual Studio 2019 作为编程环境,编程语言为 C++。
三、实验内容(一)固定分区存储管理1、原理固定分区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只能装入一道作业。
分区的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2、实现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内存空间数组,模拟内存分区。
为每个分区设置状态标志(已分配或空闲),并实现作业的分配和回收算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输入不同大小的作业请求,观察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情况。
分析固定分区存储管理的优缺点,如内存利用率低、存在内部碎片等。
(二)可变分区存储管理1、原理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根据作业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划分内存空间,分区的大小和数量是可变的。
2、实现使用链表或数组来管理内存空间,记录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
实现首次适应、最佳适应和最坏适应等分配算法,以及分区的合并和回收算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比较不同分配算法的性能,如分配时间、内存利用率等。
观察内存碎片的产生和处理情况,分析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三)页式存储管理1、原理页式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和作业都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通过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2、实现设计页表结构,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算法。
模拟页面的调入和调出过程,处理缺页中断。
3、实验结果与分析测量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如先进先出、最近最少使用等)的命中率,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探讨页大小的选择对存储管理的影响。
(四)段式存储管理1、原理段式存储管理将作业按照逻辑结构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有自己的名字和长度。
存储测试方案范文
存储测试方案范文测试方案是指为了验证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测试活动和测试方法的组合。
下面是一个存储测试方案的示例,其中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环境和测试计划等内容,共计超过1200字。
一、测试目标:1.验证存储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如数据读写、文件系统操作等。
2.检查存储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并发性等指标。
3.测试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如故障恢复、数据冗余等功能。
4.测试存储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验证存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和集成性,如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的配合。
二、测试策略:1.黑盒测试:通过模拟用户场景和输入数据,对存储系统的接口和功能进行测试,以验证其是否符合需求和预期。
2.白盒测试:通过代码审查和调试等手段,对存储系统的内部实现进行测试,以发现潜在的缺陷和问题。
3.性能测试:通过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等手段,对存储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
4.安全测试:对存储系统的安全机制和措施进行测试,包括数据加密、用户认证、访问控制等方面。
5.兼容性测试:测试存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
三、测试方法:1.功能测试:通过编写测试用例,对存储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进行测试,包括数据读写、文件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等方面。
2.性能测试:通过压力测试工具和性能测试脚本,对存储系统的吞吐量、响应时间、并发性等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
3.安全测试:通过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方法,对存储系统的安全机制和措施进行测试,包括数据加密、用户认证、访问控制等方面。
4.兼容性测试:通过集成测试和兼容性测试方法,对存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和协同工作能力进行测试,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
5.故障恢复测试:通过模拟故障场景和恢复操作,对存储系统的故障恢复能力进行测试,包括数据冗余、备份和恢复等方面。
Isilon集群存储测试报告
名称 网络交换 HP 计算节点 HPI/O 节点 ISILON
说明
配置
单
位
NetGear24 口非全线速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NetGear
个
HP 刀片节点
Intel(R)Xeon(R)CPUE5410 2.33GHz; 台 8GB; 6144KB cache;
HP 刀片节点
Intel(R)Xeon(R)CPUE5405 2.00GHz; 台 4GB; 6144KB cache;
305169.44 350248.66 370019.66 393231.02 411283.97 110430.42 94968.20 92596.23 142035.95 83708.29
307233.31 354984.41 366508.90 391975.35 418329.04 110425.61 95787.36 90325.20 142847.89 81262.63
ISILON
Isilon 集群存储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测试报告
yangfeng 2008‐5‐28
[Isilon 与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共享文档]
1.目的
Isilon 集群存储中海油湛江公司测试报告
2008 年 5 月 26 日至 2008 年 5 月 28 日,在佳君鸿运公司的安排下,Isilon 公司工程师携 带 10 台 Isilon 集群存储 IQ6000 节点进行了存储性能的测试。 本次测试分别在特普公司和西部公司分别搭建的两套测试环境,对存储进行了通用的 IOZONE 测试,并且对客户进行了 Isilon 集群存储的技术交流,同时对可用的其它存储进 行了性能对比。 本测试报告针对两个环境的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湛江中海油设备选型提供参考。
MSA2040存储测试报告
HP MSA2040存储测试报告我公司购买的MSA2040存储的磁盘是NL磁盘,3TB容量,7200转,SAS接口。
经ESXI的DD磁盘测试命令测试出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担心是存储有问题于是做了如下测试:一、ESXI自带DD测试:MSA2040存储测试:【由10颗硬盘(7200rps)组成RAID5】/vmfs/volumes#cd msa2040b/vmfs/volumes/563958cc-21019b60-4079-2c44fd93b67c#ls/vmfs/volumes/563958cc-21019b60-4079-2c44fd93b67c#mkdir test/vmfs/volumes/563958cc-21019b60-4079-2c44fd93b67c#cd test/vmfs/volumes/563958cc-21019b60-4079-2c44fd93b67c/test#ls/vmfs/volumes/563958cc-21019b60-4079-2c44fd93b67c/test#dd if=/dev/zero bs=1M count=10240of=testout/vmfs/volumes/563958cc-21019b60-4079-2c44fd93b67c/test#time dd if=/dev/zero bs=1M count=10240of=testout10240+0records in10240+0records outreal0m52.60suser0m35.52ssys0m0.00s服务器本地存储测试:【由3颗硬盘(10000rps)组成RAID5】/vmfs/volumes/563958cc-21019b60-4079-2c44fd93b67c/test#cd../../111local//vmfs/volumes/5635fe0a-b6cac98c-afce-2c44fd93ba44#mkdir testmkdir:can't create directory'test':File exists/vmfs/volumes/5635fe0a-b6cac98c-afce-2c44fd93ba44#cd test/vmfs/volumes/5635fe0a-b6cac98c-afce-2c44fd93ba44/test#ls/vmfs/volumes/5635fe0a-b6cac98c-afce-2c44fd93ba44/test#time dd if=/dev/zero bs=1M count=10240of=testout10240+0records in10240+0records outreal0m30.11suser0m26.20ssys0m0.00s/vmfs/volumes/5635fe0a-b6cac98c-afce-2c44fd93ba44/test#服务器本地存储测试:【由4颗硬盘(15000rps)组成RAID5】/vmfs/volumes#cd101local//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ls/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ll-sh:ll:not found/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ls/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pwd/vmfs/volumes/101local/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mkdir test/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cd test/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test#time dd if=/dev/zero bs=1M count=10240of=testout10240+0records in10240+0records outreal0m20.79suser0m19.17ssys0m0.00s/vmfs/volumes/56370e33-15b0474e-6f18-2c44fd93b740/test#相较磁阵的速度,本地的磁盘IO性能比磁阵还好;而硬盘颗数才几颗罢了。
EMC 存储验收报告
EMC存储设备验收报告客户名称:项目名称:设备名称:型号:序号12测试项目及方法所有连接端口的LED状态指示为绿色冗余电源测试断开电源1的电源线,系统工作正常重新接上电源线断开电源2的电源线,系统工作正常重新接上电源线34系统自检测试用unisphere登录存储,没有错误端口状态检测查看前段的各个端口指示灯正常(没有报警)用网线连接到存储管理端口,以用户名admin,密码password登录,查看主机注册5检查所有的LED状态灯(正常指示为绿色)DPE状态指示灯SP-A的状态指示灯SP-B的状态指示灯SPS的状态指示灯所有的硬盘的状态指示灯6系统日志检查(正常应为无警告信息)使用unisphere打开SP-A上的事件记录,无关键错误信息使用unisphere打开SP-B上的事件记录,无关键错误信息通过未通过□□□□□□□□□□□□□□□□□□□□□□□□□□□□7冗余电源测试断开SPS-A的电源线,系统工作正常重新接上电源线断开SPS-B的电源线,系统工作正常重新接上电源线通过unisphere检查系统的报警状态通过DPE的面板指示灯和电源,SPS的状态指示检查系统的报警状态8Sp级故障切换测试重新启动SP-A通过unisphere检查,原先分配给SP-A控制的lun,应自动切换到SP-B重新启动SP-B通过unisphere检查,原先分配给SP-B控制的lun,应自动切换到SP-A用unisphere复原所有lun的原始拥有关系9交换机分区状态检测以用户名admin,密码password登录,查看zone的设置10以用户名administrator,登录到各个服务器,通过磁盘管理器检查所分配的存储空间的技术要求或达到项目要求。
xx项目经理:日期:客户项目经理:日期:□□□□□□□□□□□□以上列表中所有的项目均已经过双方人员共同测试,测试结果符合设备。
UFS测试报告
UFS产品监控应用测试方案第1章 UFS产品介绍- (2)1.1 系统架构 (2)1.2技术优势和分析 (3)第2章测试规范 (4)2.1 测试目的 (4)2.3 测试环境需求 (4)2.3.1 硬件需求 (4)2.3.2 软件需求 (5)网络IP分配 (5)2.4 测试网络拓扑.......................................................................................................................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测试方法 (6)第3章测试结果 (7)第1章 UFS产品介绍-UFS是UIT File System的缩写,是UIT自主开发的大规模分布式并行文件系统。
UFS采用元数据和存储数据分离的非对称式架构,通过负载均衡和数据并发访问策略,在普通硬件条件下获得高达数十Gbps的传输速率。
UFS提供PB级的存储容量,并根据用户应用发展的趋势,适时按需进行在线动态扩展。
UFS的设计内置了基于对象的数据管理策略,能够保证系统局部发生故障时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彻底消除存储系统中的单点故障,结合自动故障探测和快速故障恢复技术,确保用户的应用持续稳定地运行;同时减少部署和管理的难度。
1.1 系统架构UFS能够以大量的通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为基础,构建一个大规模存储集群,提供PB级的存储容量,并能够在线进行容量的扩充,所以以UFS为基础搭建的大容量存储系统整体成本远低于传统存储架构,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灵活性。
UFS存储系统主要由元数据服务器集群、存储服务器集群和存储网关集群三大部分组成。
●元数据服务器集群:管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包括文件目录树组织、属性维护、文件操作日志记录、授权访问等),管理整个存储系统的命名空间,对外提供单一的系统映像。
●存储服务器集群:管理磁盘和卷,存储用户的文件数据,是整个UFS存储系统的存储资源提供者。
云存储服务压力测试报告
云存储服务压力测试报告一、引言云存储服务是一种基于云技术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具有高可用性、高容量、高可扩展性等优势。
为了确保云存储服务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稳定可靠地承载大量用户和数据,我们进行了压力测试。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测试方法、测试结果和分析,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和建议。
二、测试方法为了模拟真实的场景,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压力测试工具JMeter,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1. 配置测试环境:搭建一个包括云存储服务、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的完整环境,并确保可以准确获取各项指标数据。
2. 设计测试用例: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计不同的测试用例,包括并发用户数、数据量、请求类型等。
3. 设置负载模型:根据用户行为模式和业务流程,设置请求的读写比例、访问频率等,以模拟真实的用户操作。
4. 运行测试:在配置好的环境中,使用JMeter进行压力测试,并记录系统的性能数据、响应时间、错误率等。
5. 分析结果:根据测试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和瓶颈定位,找出系统中的瓶颈点和潜在问题。
三、测试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分析:1. 响应时间:在并发用户数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逐渐增长。
当并发用户数超过系统承载能力时,响应时间急剧增加,甚至出现超时情况。
2. 错误率:在低并发用户数下,系统的错误率非常低,但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错误率逐渐增加。
超过系统负荷能力时,错误率急剧上升。
3. 资源利用率:在正常负荷下,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较低,随着负载的增加,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
当负载超过一定阈值时,资源利用率达到峰值。
4. 瓶颈点分析:通过性能数据分析,我们确定了系统的瓶颈点。
主要包括数据库性能、网络带宽、服务器负载等。
针对不同的瓶颈点,我们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和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扩展硬件资源:针对瓶颈点,我们建议增加服务器的数量和配置,提高网络带宽,优化数据库性能等。
数据库测试报告数据存储稳定性评估
数据库测试报告数据存储稳定性评估1. 背景介绍1.1 数据库测试的重要性数据库作为企业关键性信息存储和管理的核心基础设施,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数据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数据库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数据库测试旨在评估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存储稳定性,包括数据完整性、数据一致性、数据可靠性等方面的指标。
2. 测试目标2.1 评估数据完整性通过测试,评估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是否完整,即数据是否存在缺失、重复或错误等问题。
2.2 评估数据一致性测试过程中还需要验证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一致。
数据一致性主要包括数据命名一致性、数据格式一致性、数据关系一致性等。
2.3 评估数据可靠性数据的可靠性是指数据能否在数据库中长期存储并能正常使用。
测试过程中,需要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并评估数据库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时的处理能力。
3. 测试方法为了评估数据库的数据存储稳定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测试方法:3.1 数据一致性测试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验证和校验,检查数据是否符合预期的一致性规则。
测试过程包括数据命名规范、数据类型规范、数据关系完整性等方面的验证。
3.2 数据完整性测试通过对数据库记录的查询和比对,验证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存在缺失、重复、错误等情况。
测试方法包括查询数据表记录、比对数据表记录、校验数据完整性等。
3.3 数据可靠性测试通过对数据库进行异常操作、异常情况模拟等测试,验证数据库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时的表现和处理能力。
测试方法包括断电恢复测试、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测试等。
4. 测试结果与评估通过对数据库测试的实施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评估结果:4.1 数据完整性评估结果在数据库测试中,未发现数据丢失、重复或错误的情况,数据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4.2 数据一致性评估结果通过数据验证和比对的过程,数据库中的数据彼此之间保持了一致性。
数据命名规范、数据类型规范和数据关系一致性均得到了有效维护。
4.3 数据可靠性评估结果在模拟异常场景和异常操作的测试中,数据库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存储系统测试报告
存储系统测试报告一、引言存储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行对于计算机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证存储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能够满足系统需求,存储系统测试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存储系统的测试过程、测试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二、测试环境在进行存储系统测试之前,需要搭建适当的测试环境。
我们的测试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硬件环境:测试服务器采用X86架构的物理机,配置为4个处理器、32GB内存和1TB硬盘,用于模拟实际工作负载。
2. 软件环境:我们使用了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软件,并配置了相应的网络环境和安全设置。
3. 测试数据:为了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我们使用了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测试数据,包括文本文件、图片、音视频文件等。
三、测试内容及方法1. 功能测试:对存储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测试,包括文件读写、目录管理、权限控制等。
2. 性能测试:通过模拟多线程读写、大文件传输等场景,对存储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包括读写速度、响应时间等指标。
3. 安全测试:对存储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包括数据加密、权限控制、防止未授权访问等方面。
4. 可靠性测试:通过模拟服务器断电、网络中断等异常情况,测试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5. 兼容性测试:测试存储系统在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的兼容性,确保其可以正常工作。
四、测试结果与问题分析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后,我们得到了存储系统的测试结果。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1. 功能测试结果:存储系统的基本功能全部通过了测试,能够正常读写文件、管理目录、控制权限等。
2. 性能测试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存储系统的性能表现良好,读写速度和响应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在高负载情况下,性能有所下降。
3. 安全测试结果:存储系统的安全性较高,数据加密和权限控制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用户数据。
但在某些情况下,仍存在被未授权访问的风险。
存储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TEST REPORTNo:S2*******产品名称:信亦宏达NS6024E型号规格:NS6024E委托单位:信亦宏达网络存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生产单位:信亦宏达网络存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检验类别:委托检验报告日期:2012年3月28日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China National Computer Quality Supervising & Testing Center 国家金卡工程信息存储系统测评中心China National Golden Card Information Storage System test Center目录1综合测评结果 (3)2测试说明 (4)3被测样品描述 (5)3.1样品实物图 (5)3.2样品配置 (5)4测试环境配置 (6)4.1测试拓扑结构 (6)4.2负载节点配置 (6)4.3测试网络配置 (8)5详细测试记录 (9)5.15000LOAD测试 (9)5.26000LOAD测试 (13)5.37000LOAD测试 (17)5.4负载节点性能 (21)6相关术语说明 (23)声明 (24)1综合测评结果批准:审核:主测:2测试说明(1)测试过程中,所有测试负载节点的CPU、内存和网络吞吐率均未超过70%的利用率,测试环境未成为性能瓶颈;(2)测试过程中,被测产品未做任何与测试无关的其它工作;(3)测试结果的统计和记录全由测试软件和相关辅助软件完成。
3被测样品描述3.1样品实物图图3-1样品正面图图3-2样品背面图3.2样品配置表3-1 样品硬件构成4测试环境配置4.1测试拓扑结构图4-1测试环境拓扑注:BLADE G8000万兆交换机由金石利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4.2负载节点配置表4-1 负载节点LG01(tn01)配置表4-2 负载节点LG02(tn02)配置表4-3 负载节点LG03(tn03)配置表4-4 负载节点LG04(tn07)配置表4-5 负载节点LG05(tn08)配置表4-6 负载节点LG06(tn09)配置表4-7 负载节点LG07(tn11)配置表4-8 负载节点LG08(tn12)配置表4-9 负载节点LG09(tn14)配置表4-10 负载节点LG10(bwmds)配置4.3测试网络配置10台负载节点各通过1个千兆以太网口连接到BLADE G8000的千兆以太网端口上,NS6024E通过1个万兆以太网(10GE)口连接到BLADE G8000,拓扑结构如4.1节所述。
实验3 存储器 实验报告
实验3 存储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存储容量计算以及不同类型存储器的区别和应用。
二、实验设备1、计算机一台2、存储器实验装置一套3、相关测试软件三、实验原理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重要部件。
按照存储介质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存储器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 可以随机地进行读写操作,但断电后数据会丢失。
ROM 在正常工作时只能读取数据,且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
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常以字节(Byte)为单位,常见的存储容量有1GB、2GB、4GB 等。
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是:存储容量=存储单元个数 ×每个存储单元的位数。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首先,仔细观察存储器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接口,了解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2、连接实验设备将计算机与存储器实验装置通过数据线正确连接,并确保连接稳定。
3、启动测试软件打开相关的测试软件,进行初始化设置,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式和参数。
4、进行存储器读写操作(1)随机写入数据:在测试软件中指定存储单元地址,输入要写入的数据,并确认写入操作。
(2)随机读取数据:指定已写入数据的存储单元地址,进行读取操作,将读取到的数据与之前写入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读写的准确性。
5、计算存储容量通过读取存储器的相关参数和标识,结合存储单元的个数和每个存储单元的位数,计算出存储器的实际存储容量。
6、比较不同类型存储器的性能(1)分别对 RAM 和 ROM 进行读写操作,记录操作的时间和速度。
(2)观察在断电和重新上电后,RAM 和ROM 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读写操作结果经过多次的读写操作验证,存储器的读写功能正常,读取到的数据与写入的数据一致,表明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准确无误。
2、存储容量计算结果根据实验中获取的存储器参数,计算得出的存储容量与标称容量相符,验证了存储容量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数据存储实验报告
数据存储实验报告数据存储实验报告引言: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数据存储介质的测试和比较,探讨其优劣势和适用场景,为数据存储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常见的数据存储介质进行测试,包括硬盘驱动器(HDD)、固态硬盘(SSD)和云存储服务。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相同的测试工具和测试数据,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硬盘驱动器(HDD)HDD是一种机械式硬盘,其存储原理是利用磁头在盘片上读写数据。
在实验中,我们测试了HDD的读写速度、可靠性和噪音等指标。
结果显示,HDD的读写速度相对较慢,但价格相对较低,适用于大容量存储和长期保存数据的场景。
然而,由于机械结构的存在,HDD容易受到震动和碰撞的影响,对数据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
2. 固态硬盘(SSD)SSD是一种基于闪存芯片的硬盘,其存储原理是通过电子存储单元的状态改变来读写数据。
与HDD相比,SSD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较低的能耗和无噪音等优势。
在实验中,我们测试了SSD的读写速度、寿命和稳定性等指标。
结果显示,SSD的读写速度明显快于HDD,适用于对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如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启动。
然而,SSD的价格相对较高,存储容量较小,适用于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
3. 云存储服务云存储服务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和管理数据。
在实验中,我们测试了云存储服务的上传下载速度、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指标。
结果显示,云存储服务具有高速上传下载、数据备份和跨平台访问等优势。
然而,由于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用户的数据安全性和隐私面临一定的风险。
此外,云存储服务的使用需要付费,并且受到网络稳定性和带宽限制的影响。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对于大容量存储和长期保存数据的场景,HDD是一种较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UIT_SV1600-M3_NAS存储系统测试报告
UIT SV1600-M3 NAS 存储系统测试报告 测试编号:CDV-PC-STPP-20110705-001
测试项目及人员信息
项目名称 测试负责人 测试成员 起草人 复审人 终审人 质量复审方法
文档信息
卢怡鹏 卢怡鹏 羊文广 闫鹏 闫鹏 技术复审
测试 UIT SV1600-M3 NAS 存储系统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China Digital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测试报告
TEST REPORT
测试编号(Test Serial No): CDV-PC-STPP-20110705-001
名 称(Name):
UIT NAS 网络存储系统
型 号(Model):
在传统的 NAS 环境中,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操作需要通过 LAN 网络和备份服务器,数据流对服务器的 I/O 吞吐量和网络资源要求较高,会影响正常业务的运行。
NDMP(网络数据管理协议)是一种基于企业级数据管理的开放协议。UIT 应用存储系统提供了对 NDMP 协议的支持,用户可以在 NDMP 客户端的控制下, 将应用存储系统上的 NAS 共享卷数据,直接备份到其 他 NAS 设备或备份服务器的磁盘或者磁带上,而不需要再经过 NAS 客户端,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对网络资源 的需求,提高了 NAS 环境下的备份效率。 UBackup 备份功能,增强数据可用性
UIT 应用存储系统采用先进的 SAS 磁盘通道技术,不仅提高了内部传输带宽,也支持 SAS/SATA 磁盘 混插,实现分层存储,同时其具备了强大的 JBOD 扩展能力,可以满足海量数据存储需求。
其中 SV1200 M 系列产品可以通过 SAS 磁盘通道扩展 3 个 JBOD,系统最大磁盘数量 60 片,SV1600 M 系列产品可以通过 SAS 通道扩展 3 个 JBOD,系统最大磁盘数量 64 片。 USnap 数据快照,提升灾难恢复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储系统测试
1.测试目的
通过服务器向存储系统传输不同大小的数据文件,测试存储系统SAN及NAS 架构下各自的工作性能,从而判断存储系统的传输速率及工作状态是否达到招标要求及实施方案项目设计目标。
2.测试标准
由于使用环境及设备的不同,未采用厂商性能数据作为测试标准。
本次测试采用测试实际数据,与现场中间设备(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等性能参数进行比对,从而计算性能瓶颈,判断存储设备运行情况。
预期结果
存储将在整个传输链路中应满足系统的最大带宽需求,即数据传输的瓶颈不能出现在存储。
3.测试内容
测试存储SAN性能:服务器本地盘向SAN空间传输数据,并记录带宽 测试存储NAS性能:服务器本地盘向NAS空间传输数据,并记录带宽4..RAID、LUN划分:
5.测试步骤
●存储SAN性能测试
测试存储SAN的性能-建立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1000),进行传输测试
1.测试步骤
2.按测试连接图进行存储以及服务器的连接。
3.在测试服务器windows2008上创建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
总量2G)。
4.将MS5020F分配一个测试的LUN(100G)并连接到这台测试服服务器上,并
创建好文件系统和盘符。
5.通过fastcopy软件或者copy的方式,将服务器上文件拷贝到存储磁盘上。
6.汇总记录传输时间、传输速率等。
7.单台服务器传输,多台服务器传输,分别测试并记录结果。
8.测试将针对配置SAN存储的服务器分别进行。
存储NAS性能测试
测试存储NAS的性能-建立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总量2G),进行传输测试
测试步骤
1.按测试连接图进行存储以及服务器的连接。
2.在测试服务器windows2008上创建大文件(1G、4G、8G、16G)、小文件(40k,
总量2G)。
3.将MS5020F分配一个测试的LUN(100G)并连接到这台测试服服务器上,并
创建好文件系统和盘符。
4.通过fastcopy软件或者copy的方式,将服务器上文件拷贝到存储磁盘上。
5.单台服务器传输,多台服务器传输,分别测试并记录结果。
6.测试将针对配置NAS存储的服务器分别进行。
6.测试人员
7.测试报告
NAS环境测试报告
NAS环境测试报告
NAS环境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