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2024年《出塞》赏析

2024年《出塞》赏析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dí)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众人:指一般将士。苟得,指争功贪赏。
赏析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注释
戚(qī)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yīng)祸罗。
公家: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出塞徐锡麟赏析

出塞徐锡麟赏析

出塞徐锡麟赏析《出塞》作者:徐锡麟;朝代:清。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赏析:首先,这首诗的题目《出塞》就暗示了它与边疆、战争有关。

诗中,“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一句,展示了诗人对保家卫国、驱逐敌寇的决心和勇气。

他以古代的英勇将士为榜样,表达了自己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其次,徐锡麟在诗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手法。

他用“大刀环”代表了清朝军队的威武和决心,而“胡奴”则暗指侵略者和清朝内部的敌人。

通过这句诗,徐锡麟表达了他对清朝军队的期望和信任,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内外敌人的憎恶和决心。

第三,诗中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展示了徐锡麟对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追求和敬仰。

他以古代的英勇将士为榜样,表达了自己愿意在战场上为国献身的精神。

同时,这句诗也透露出他对清朝军队和政府的失望和不满,暗示了他对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危机感。

第四,这首诗反映了徐锡麟对清朝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他看到了清朝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看到了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危机,也看到了人们对国家的冷漠和不关心。

因此,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呼吁人们要关注国家大事,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最后,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它不仅表达了徐锡麟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认识和反思。

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的优秀作品,是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总之,《出塞》是徐锡麟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诗人对保家卫国、驱逐敌寇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清朝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意义,是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译文及赏析1《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_古诗大全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_古诗大全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
①大刀环:环与还音近,古人用作还乡的隐语。

这句是说:军队应唱凯旋战歌。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 赏析
死在疆场上,以马革裹尸归葬。

作者将前人的意思翻进了一层,认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就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

“青山到处埋忠骨”,如果为祖国为革命光荣牺牲,即使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不也同样是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吗?显然,此处立意比马援更深了一层,加上“只解”、“何须”的强调语气,因而更显得慷慨激昂,动人
精心整理
心魄。

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以诗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实乃文如其人。

诚如梁启超所言:“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

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

所以这一类我认为是情感文中之圣。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出塞的诗意和注释

出塞的诗意和注释

出塞的诗意和注释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的诗意和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的诗意和注释1前出塞九首·其六唐代: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qín)贼先擒王。

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gǒu)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出塞》(徐锡麟)原文及翻译

《出塞》(徐锡麟)原文及翻译

《出塞》(徐锡麟)原文及翻译出塞徐锡麟系列:关于励志的经典古诗词大全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1大刀环:环与还音近,古人用作还乡的隐语。

这句是说:军队应唱凯旋战歌。

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3解:知道,懂得。

4马革裹尸: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汉书马援传》)赏析徐锡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因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英勇就义。

他诗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却是一篇意气豪雄之作。

据记载,徐锡麟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

」这首诗是1906年春这次壮游时所作。

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

前两句诗开门见山,以诗言志,显示出克敌制胜、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乘胜追击,直出塞外,把反动统治者消灭干净,革命军队应当高唱凯歌,胜利归来。

作者用倒装句式和「应唱」、「誓灭」等字眼,充分突现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体制的决心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末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勇于为国献身,义无返顾的豪情壮志。

东汉名将马援认为,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以马革裹尸归葬。

作者将前人的意思翻进了一层,认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就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

「青山到处埋忠骨」,如果为祖国为革命光荣牺牲,即使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不也同样是躺在祖guo母亲的怀抱里吗?显然,此处立意比马援更深了一层,加上「只解」、「何须」的强调语气,因而更显得慷慨激昂,动人心魄。

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以诗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实乃文如其人。

诚如梁启超所言:「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出塞》是由徐锡麟所创作,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

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意思-赏析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意思-赏析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意思|赏析
作者:佚名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
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七言绝句军旅边塞

七言绝句军旅边塞

七言绝句军旅边塞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词句注释
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②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③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

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④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⑤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典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语,“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见《后汉书·马援传》)唐李益诗《塞下曲》有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译文:
倡战斗歌应该唱凯旋歌,只有战斗胜利了,踏着凯歌胜利回来,才是最光彩的事。

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创作背景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

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全文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
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热】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热】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热】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简介《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

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视野开阔。

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

空间横跨万里。

气象苍凉雄浑。

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翻译/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沈德潜《《说诗晬语》》: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3、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诗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全文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
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

出塞清徐锡麟全诗解释

出塞清徐锡麟全诗解释

出塞清徐锡麟全诗解释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哎呀呀,让咱来好好说说这首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你想想啊,那战士们高唱着军歌,手中挥舞着大刀,多么豪迈呀!这就好像是在战场上,大家士气高昂,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就好比咱去参加一场比赛,一开始就鼓足了劲儿要冲在前面!)
“誓灭胡奴出玉关”,这里面透露出的决心那可是杠杠的呀!战士们发誓要把那些敌人消灭干净,冲出玉门关。

这就像是我们下定决心要完成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比如说你下定决心要减肥,那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得咬牙坚持下去!)
“只解沙场为国死”,这得多伟大呀!他们只知道在沙场上为了国家英勇牺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让人敬佩不已。

(就好像那些在疫情期间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何须马革裹尸还”,哇塞,这是何等的气魄!根本不需要用马革把尸体包裹回来,这是对生死的一种超脱呀。

(就跟那些勇敢的消防员战士一样,面对大火,毫不退缩,哪怕有危险也不怕!)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气势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

徐锡麟通过这首诗,把那种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精神表现
得淋漓尽致。

咱读了这首诗,真的是热血沸腾呀!我觉得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哪怕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也不能退缩。

就像那些伟大的战士们一样,为了国家和人民,勇往直前!。

有关爱国的古诗及译文

有关爱国的古诗及译文

有关爱国的古诗及译⽂ 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炽烈的爱国情怀。

本⽂就来分享⼀篇有关爱国的古诗及译⽂,欢迎⼤家阅读!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还。

译⽂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来。

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体运回家乡。

注释 ①环:与“还”同⾳,古⼈常⽤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关:即⽢肃⽟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有诗云:“沙场烽⽕连胡⽉。

” ④马⾰裹⼫: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请击之。

男⼉要当死边野,以马⾰裹⼫还葬⽿。

”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英译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释 ①选⾃冯集梧《樊川⽂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茅⼭与溧(lì)⽔东庐⼭两⼭间,经南京流⼊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来疏通淮⽔,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以卖唱为⽣的歌⼥。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出塞词》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翻译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注释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

连环:一种刀。

束:捆。

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在临河沿岸。

卷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

劫:劫持,冲杀。

斫:读,砍。

缺:破损。

创作背景唐王朝深受西、北少数民族特别是吐蕃君主的侵扰之苦,唐军也不时出击,攻占对方土地。

公元八四六年以后,吐蕃内部分裂,接着蕃、汉两族人民起义,赶走吐蕃守将,唐军也伺机进攻,收复大片土地。

此诗便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当时这一时期的情况。

赏析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

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

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

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

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

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

“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

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

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

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精选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译文及赏析篇1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翻译赏析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锡麟。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前言】《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

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

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

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翻译】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鉴赏】“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
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