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数数列前n项和公式证明

合集下载

前n项自然数和公式证明

前n项自然数和公式证明

前n项自然数和公式证明咱们从小学开始,就学过数数,1、2、3、4、5……一直往后数。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把前面这一串数加起来,有没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能一下子就算出来呢?这就引出了咱们今天要说的前 n 项自然数和的公式。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前 n 项自然数和。

比如说,前 5 项自然数和,就是 1 + 2 + 3 + 4 + 5 。

那要是前 10 项呢,就是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这么一个一个加,是不是太麻烦啦?我记得我上学那会,老师刚讲这个的时候,我心里就在嘀咕:“哎呀,这得加到啥时候去呀!” 结果老师就像会读心术一样,马上就开始给我们讲怎么快速算出这个和。

那这个公式到底是啥呢?其实就是:前 n 项自然数和 = n×(n + 1)÷2 。

那这个公式是咋来的呢?咱们来想想啊。

假设咱们要算前n 项自然数的和,咱们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好,1、2、3、……、n 。

然后咱们再倒过来排一遍,n、n - 1、n - 2、……、1 。

把这两组数对应相加,1 + n = n + 1 ,2 + (n - 1) = n + 1 ,3 + (n - 2) = n + 1 ,一直这样加下去,每一组的和都是 n + 1 。

那一共有多少组呢?很明显,有 n 组呀!所以这两组数相加的总和就是 n×(n + 1) 。

但是别忘了,咱们这是把原来的那一组数加了两遍,所以原来的那一组数的和,也就是前 n 项自然数的和,就得是 n×(n + 1)÷2 啦。

比如说,咱们要算前 100 项自然数的和。

按照这个公式,那就是100×(100 + 1)÷2 = 5050 。

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啦,可比一个一个加方便多了!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看到他正在辅导他上小学的孩子做数学作业,正好就碰到了算前 n 项自然数和的题目。

朋友还在那拿着笔一个一个加呢,累得够呛。

自然数是什么

自然数是什么

自然数是什么中文名自然数外文名 Natural number 分类数学又称非负整数性质有序性、无限性分为偶数奇数,合数质数目录 1 数学术语 2 一般概念 3 严格定义 4 性质 5 分类▪ 按是否是偶数分▪ 按因数个数分 6 数列 7 关于0 ▪ 0的争议▪ 0的来由▪ 0的性质应用自然数集是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常用 N 来表示。

自然数有无穷无尽的个数。

【拼音】zì rán shù【英译】natural number自然数集N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集合:①N中有一个元素,记作1。

②N中每一个元素都能在 N 中找到一个元素作为它的后继者。

③1是0的后继者。

④0不是任何元素的后继者。

⑤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后继者。

自然数是整数(自然数包括正整数和零),但整数不全是自然数,例如:-1 -2 -3......是整数而不是自然数。

自然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这个命题被称为皮亚诺算术公理,该公理声明了自然数集的存在性。

其中,第二条中声明的单射被称为后继映射,是我们生活中所习惯的“”。

第三条则声称,存在一个数是自然数的起始点,它不是任何数的后继。

由第四条,我们就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自然数集中有关的命题。

a + 0 = a;a + S(x)= S(a +x),其中,S(x)表示x的后继者。

如果我们将S(0)定义为符号“1”,那么b + 1 = b + S(0)= S( b + 0 ) = S(b),即,“+1”运算可求得任意自然数的后继者。

同理,乘法运算“×”定义为:a × 0 = 0;a × S(b) = a ×b + a2、有序性。

自然数的有序性是指,自然数可以从0开始,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排成一个数列:0,1,2,3,…这个数列叫自然数列。

一个集合的元素如果能与自然数列或者自然数列的一部分建立一一对应,我们就说这个集合是可数的,否则就说它是不可数的。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自然数之和公式的推导法计算1,2,3,…,n,…的前n项的和:由 1 + 2 + … + n-1 + nn + n-1 + … + 2 + 1(n+1)+(n+1)+ … +(n+1)+(n+1)可知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一般地,称为数列的前n项的和,用表示,即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

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①②由①+②,得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

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读基础教好学生要介绍)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

例如:====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

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进行比较。

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是知道和n,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一)12+22+32+…+n2=n(n+1)(2n+1)/6,在高中数学中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个命题,没有给出其直接的推导过程。

其实,该求和公式的直接推导并不复杂,也没有超出初中数学内容。

一、设:S=12+22+32+…+n2=12+22+32+…+n2+(n+1)2+(n+2)2+(n+3)2+…+(n+n)2,此步设题是解题另设:S1的关键,一般人不会这么去设想。

有了此步设题,第一:S=12+22+32+…+n2+(n+1)2+(n+2)2+(n+3)2+…+(n+n)2中的12+22+32+…+n2=S,1(n+1)2+(n+2)2+(n+3)2+…+(n+n)2可以展开为(n2+2n+12)+( n2+2×2n+22)+( n2+2×3n+32)+…+( n2+2×nn+n2)=n3+2n(1+2+3+…+n)+ 12+22+32+…+n2,即=2S+n3+2n(1+2+3+...+n).. (1)S1=12+22+32+…+n2+(n+1)2+(n+2)2+(n+3)2+…+(n+n)2可以写为:第二:S1=12+32+52…+ (2n-1)2+22+42+62…+(2n)2,其中:S122+42+62...+(2n)2=22(12+22+32+...+n2)=4S.. (2)12+32+52…+(2n-1)2=(2×1-1)2+(2×2-1)2+(2×3-1) 2+…+ (2n-1) 2= (22×12-2×2×1+1) +(22×22-2×2×2+1)2+(22×32-2×2×3+1)2+…+(22×n2-2×2×n+1)2=22×12+22×22+22×32+…+22×n2-2×2×1-2×2×2-2×2×3-…-2×2×n+n=22×(12+22+32+…+n2)-2×2 (1+2+3+…+n)+n=4S-4(1+2+3+…+n)+n……………………………………………………………..(3 )由(2)+ (3)得:=8S-4(1+2+3+...+n)+n.. (4)S1由(1)与(4)得:2S+ n3+2n(1+2+3+…+n) =8S-4(1+2+3+…+n)+n即:6S= n3+2n(1+2+3+…+n)+ 4(1+2+3+…+n)-n= n[n2+n(1+n)+2(1+n)-1]= n(2n2+3n+1)= n(n+1)(2n+1)S= n(n+1)(2n+1)/ 6亦即:S=12+22+32+...+n2= n(n+1)(2n+1)/6 (5)以上可得各自然数平方和公式为n(n+1)(2n+1)/6,其中n为最后一位自然数。

专题: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

专题: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

专题: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是数列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对于等差、等比数列,可以直接利用求和公式计算,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运算数列,常用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等求和. 一、公式法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1(11)1()1(111q q q a a qq a q na S n nn3、 )1(211+==∑=n n k S nk n 4、)12)(1(6112++==∑=n n n k S n k n 5、213)]1(21[+==∑=n n k S nk n例1、已知{}n a 是一个首项为a ,公比为(01)q q <≤的等比数列,求2222*123()n n S a a a a n N =++++∈解:由已知得1n n a aq-=,222(1)2212222n n n n a a q q a a q+-+-∴==∴{}2n a 是首项为2a ,公比为2q 的等比数列。

当1q =时,222212.n n S a a a na =+++=当1q ≠时,2222122[1()](1)11n n n a q a q S q q--==-- 练习:1、已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且p a =1q,1q a p =(p q ≠,p ,*q N ∈),求p q S +。

解: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公差p q a a d p q-=-=11q p p q --=1pq()1111p a a p pq q =+-= ()11111a p q pq pq∴=--= 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111122p q p q p q p q p q S a p q pq pq+++-+++=++⋅=2、 已知3log 1log 23-=x ,求⋅⋅⋅++⋅⋅⋅+++n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五)──数列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五)──数列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五)──数列一、基础知识定义1 数列,按顺序给出的一列数,例如1,2,3,…,n,…. 数列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两种,数列{a n}的一般形式通常记作a1, a2, a3,…,a n或a1, a2, a3,…,a n…。

其中a1叫做数列的首项,a n是关于n的具体表达式,称为数列的通项。

定理1 若S n表示{a n}的前n项和,则S1=a1, 当n>1时,a n=S n-S n-1.定义2 等差数列,如果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a n+1-a n=d(常数),则{a n}称为等差数列,d叫做公差。

若三个数a, b, c成等差数列,即2b=a+c,则称b为a和c的等差中项,若公差为d, 则a=b-d, c=b+d.定理2 等差数列的性质:1)通项公式a n=a1+(n-1)d;2)前n项和公式:S n=;3)a n-a m=(n-m)d,其中n, m为正整数;4)若n+m=p+q,则a n+a m=a p+a q;5)对任意正整数p, q,恒有a p-a q=(p-q)(a2-a1);6)若A,B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则{a n}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 n=An2+Bn.定义3 等比数列,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则{a n}称为等比数列,q叫做公比。

定理3 等比数列的性质:1)a n=a1q n-1;2)前n项和S n,当q1时,S n=;当q=1时,S n=na1;3)如果a, b, c成等比数列,即b2=ac(b0),则b叫做a, c的等比中项;4)若m+n=p+q,则a m a n=a p a q。

定义4 极限,给定数列{a n}和实数A,若对任意的>0,存在M,对任意的n>M(n∈N),都有|a n-A|<,则称A为n→+∞时数列{a n}的极限,记作定义5 无穷递缩等比数列,若等比数列{a n}的公比q满足|q|<1,则称之为无穷递增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S n的极限(即其所有项的和)为(由极限的定义可得)。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连续两项之差都相等的一类数列。

第一个常见的等差数列就是自然数数列。

我们可以先从自然数数列的求和开始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考虑自然数1,2,3,...,n,这是一个差为1的等差数列。

可以观察到这个数列可以分成两组,一组从1加到n,得到的和为S1;另一组从n加到1,得到的和为S2、这两个和相加,就得到了n个自然数的和,即n(n+1)/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数的前n项和公式。

现在我们从自然数数列的求和公式出发,推广到一般的等差数列的情况。

我们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第n项为an。

那么这个数列可以表示为a, a+d, a+2d, ..., a+(n-1)d。

我们将这个数列翻转,让首项变为an,公差变为-d,得到的翻转数列为an, an-d, an-2d, ..., an-(n-1)d。

现在让这两个数列相加,对应项相加得到2an, 2an, 2an, ...,得到一个新的等差数列。

这个新的数列每一项都是2an,所以它的和为2an*n。

将两个数列相加,得到的和就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

所以我们有2Sn=(a+(a+(n-1)d))*n。

化简上式,得到2Sn=(2a+(n-1)d)*n。

再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Sn = (a + an) * n / 2由于等差数列的第n项an可以表示为a + (n-1)d,将an代入上式,得到Sn = (a + (a + (n-1)d)) * n / 2进一步化简,得到Sn=n(a+a+(n-1)d)/2最终,我们得到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a + an) / 2这就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只适用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对于公差为负数或者是浮点数的等差数列,不适用。

此外,公式中的a和an分别表示等差数列的首项和第n项。

高中数学:求数列前n项和的七种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求数列前n项和的七种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求数列前n项和的七种方法和技巧我们不要关心求数列n项和的问题会不会在高考题或有关考试题中出现,当然出现的机会确是很高的。

关键的是通过学习和探讨求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去领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几种求和的方法把数学变形和分析、归纳总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思想融合在一起,使思维得到一次系统的训练和提高。

头脑的开化和思维的提升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

求数列前n项的和,通常有下列七种方法和技巧。

一、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例1、求数列例2、求数列5, 55,555,5555,…,,……的前项和。

解:∵∴二、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是倒序相加法。

这个方法可以类推到一般,只要前n项具有与两端等距离项的和相等的数列这种特征都可用这种方法求和。

例3、已知是等差数列,求和。

解:∵①即②由①+②,得:∵∴由等差数列的性质,易得:故于是三、利用错位相减法错位相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主要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

形如,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列出,再把所有式子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然后错一位,两式相减即可。

例4、求数列的前n求和(x≠0,x≠1)。

解:设①则②由①-②,得:于是四、用化差相减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基本原理是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即,然后累加时中间的许多项可以抵消。

裂项凑错位相加特征,注意前后式子相等,如果不相等就要乘以一个系数。

常用公式:,,,(a≠0),例5、求数列的前n求和。

解:例6、求数列。

解:∵∴基本原理点拨:代数式变形凑相消特征:,由此可联想求更高次方幂的n项和。

如:至此,一般规律就出现了,通过变形整理便可求出的n 项的和,以此类推,求n次方幂的问题就能彻底解决。

从而五、利用组合数求和公式法利用这个组合数公式,求某些特殊数列的前n和颇为方便。

因为,则。

例7、求数列解:∵,∴例8、求数列。

解:∵。

∴,六、用数学归纳法例9、求数列的前n项和。

数列求前n项和方法总结

数列求前n项和方法总结
例4求和: ( )………………………①
解析:由题可知,{ }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1}….②(设制错位)
①-②得 (错位相减)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

例5求数列 的前n项和.
解:设 (裂项)
则 (裂项求和)


小结:此类变形的特点是将原数列每一项拆为两项之后,其中中间的大部分项都互相抵消了。只剩下有限的几项。余下的项具有如下的特点:余下的项前后的位置前后是对称的;余下的项前后的正负性是相反的。
(分组)
前一个括号内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和,后一个括号内是一个等差数列的和,因此
例2、求和
[解析]:
例3、已知函数
(1)证明: ;
(2)求 的值.
解析:(1)先利用指数的相关性质对函数化简,后证明左边=右边
(2)利用第(1)小题已经证明的结论可知,
两式相加得:
所以 .
小结:解题时,认真分析对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以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教学内容
一、本周错题讲解
二、知识点梳理
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总结
(1)公式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自然数方幂和公式:
(2)分组化归法:将数列的每一项拆成多项,然后重新分组,将一般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特殊数列求和问题。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将通项变形。
(3)并项转化法:在数列求和过程中,将某些项分组合并后转化为特殊数列再求和。利用该法时要注意有时要对所分项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进行讨论。
四、课堂练习
1、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 的值.
2、求和:
解:
3、求值:
4、求数列 的前n项和
5、已知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自然数之和公式的推导法计算1,2,3,…,n,…的前n项的和:由 1 + 2 + … + n-1 + nn + n-1 + … + 2 + 1(n+1)+(n+1)+ … +(n+1)+(n+1)可知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一般地,称为数列的前n项的和,用表示,即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

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①②由①+②,得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

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读基础教好学生要介绍)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

例如:====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

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进行比较。

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是知道和n,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一)12+22+32+…+n2=n(n+1)(2n+1)/6,在高中数学中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个命题,没有给出其直接的推导过程。

其实,该求和公式的直接推导并不复杂,也没有超出初中数学内容。

一、设:S=12+22+32+…+n2=12+22+32+…+n2+(n+1)2+(n+2)2+(n+3)2+…+(n+n)2,此步设题是解题另设:S1的关键,一般人不会这么去设想。

有了此步设题,第一:S=12+22+32+…+n2+(n+1)2+(n+2)2+(n+3)2+…+(n+n)2中的12+22+32+…+n2=S,1(n+1)2+(n+2)2+(n+3)2+…+(n+n)2可以展开为(n2+2n+12)+( n2+2×2n+22)+( n2+2×3n+32)+…+( n2+2×nn+n2)=n3+2n(1+2+3+…+n)+ 12+22+32+…+n2,即=2S+n3+2n(1+2+3+...+n).. (1)S1=12+22+32+…+n2+(n+1)2+(n+2)2+(n+3)2+…+(n+n)2可以写为:第二:S1=12+32+52…+ (2n-1)2+22+42+62…+(2n)2,其中:S122+42+62...+(2n)2=22(12+22+32+...+n2)=4S.. (2)12+32+52…+(2n-1)2=(2×1-1)2+(2×2-1)2+(2×3-1) 2+…+ (2n-1) 2= (22×12-2×2×1+1) +(22×22-2×2×2+1)2+(22×32-2×2×3+1)2+…+(22×n2-2×2×n+1)2=22×12+22×22+22×32+…+22×n2-2×2×1-2×2×2-2×2×3-…-2×2×n+n=22×(12+22+32+…+n2)-2×2 (1+2+3+…+n)+n=4S-4(1+2+3+…+n)+n……………………………………………………………..(3 )由(2)+ (3)得:=8S-4(1+2+3+...+n)+n.. (4)S1由(1)与(4)得:2S+ n3+2n(1+2+3+…+n) =8S-4(1+2+3+…+n)+n即:6S= n3+2n(1+2+3+…+n)+ 4(1+2+3+…+n)-n= n[n2+n(1+n)+2(1+n)-1]= n(2n2+3n+1)= n(n+1)(2n+1)S= n(n+1)(2n+1)/ 6亦即:S=12+22+32+...+n2= n(n+1)(2n+1)/6 (5)以上可得各自然数平方和公式为n(n+1)(2n+1)/6,其中n为最后一位自然数。

自然数

自然数

分类
按是否是偶数 分
按因数个数分
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2、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也就是说,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注:0是偶数。(2002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04年也规定零为偶数。偶数可以被2整除,0照 样可以,只不过得数依然是0而已)。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备注:这里是因数不是约数。
应用
1、自然数列在“数列”,有着最广泛的运用,因为所有的数列中,各项的序号都组成自然数列。 任何数列的通项公式都可以看作:数列各项的数与它的序号之间固定的数量关系。 2、求n条射线可以组成多少个角时,应用了自然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第1条射线和其它射线组成(n-1)个角,第2条射线跟余下的其它射线组成(n-2)个角,依此类推得到式子 1+2+3+4+……+n-1=n(n-1)/2 3、求直线上有n个点,组成多少条线段时,也应用了自然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第1个点和其它点组成(n-1)条线段,第2个点跟余下的其它点组成(n-2)条线段,依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 式子 1+2+3+4+……+n-1=n(n-1)/2 任何一自然数,可代入下公式,等式始终成立:
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0的发现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0在我国古代叫做金元数字,(意即极为珍贵的 数字)。0这个数据说是由印度人在约公元5世纪时发明,在1202年时,一个商人写了一本算盘之书,在东方中由 于数学是以运算为主(西方当时以几何并在开头写了“印度人的9个数字,加上阿拉伯人发明的0符号便可以写出 所有数字……”。由于一些原因,在初引入0这个符号到西方时,曾经引起西方人的困惑,因当时西方认为所有数 都是正数,而且0这个数字会使很多算式、逻辑不能成立(如除以0),甚至认为是魔鬼数字,而被禁用。直至约 公元15,16世纪0和负数才逐渐给西方人所认同,才使西方数学有快速发展。 0的另一个历史:0的发现始于印 度。公元左右,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0在印度表示无(空)的位置。约 在6世纪初,印度开始使用命位记数法。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首先说明了0的0是0,任何数加上 0或减去0得任何数。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提到以命位记数法来进行计算的实例。也有的学者认为,0的概念之所 以在印度产生并得以发展,是因为印度佛教中存在着“绝对无”这一哲学思想。公元733年,印度一位天文学家 在访问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期间,将印度的这种记数法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久就取代 了在此之前的阿拉伯数字。这套记数法后来又传入西欧。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自然数之和‎公式的推导‎法计算1,2,3,…,n,…的前n项的‎和:由 1 + 2 + … + n-1 + nn + n-1 + … + 2 + 1(n+1)+(n+1)+ … +(n+1)+(n+1)可知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一般地,称为数列的‎前n项的和‎,用表示,即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

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①②由①+②,得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

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读基础教好‎学生要介绍‎)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

例如:====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

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进行比‎较。

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是知道和n‎,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一)12+22+32+…+n2=n(n+1)(2n+1)/6,在高中数学‎中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个命题‎,没有给出其‎直接的推导‎过程。

其实,该求和公式‎的直接推导‎并不复杂,也没有超出‎初中数学内‎容。

一、设:S=12+22+32+…+n2另设:S1=12+22+32+…+n2+(n+1)2+(n+2)2+(n+3)2+…+(n+n)2,此步设题是‎解题的关键‎,一般人不会‎这么去设想‎。

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

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

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1.公式法: 常用公式有(1)等差(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自然数的乘方和公式,例如:)12)(1(6121222++=+++n n n n 2333)]1(21[21+=+++n n n 2.分解法: 将数列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容易直接求和的数列;例1:求数列 ,)12(,5,3,12222-n 的前n 项和。

分析:先将数列的通项进行整理144)12(22+-=-=n n n a n ,再用分解法求前n 项的和:3)12)(12()21(4)21(4222+-=++++-+++=n n n n n n s n 3.倒序相加法 4.错位相减法: 适用于求数列}{n n b a 的前n 项和,其中}{n a 是等差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 例2:求和n n an a a a s ++++= 32321 分析:当a=1时,2)1(321+=++++=n n n s n 当a ≠1时,在上式两边同乘以a 1得:14323211+++++=n n an a a a s a 与 n n an a a a s ++++= 32321 两式相减, 得:1321111)11(+-++++=-n n n an a a a a s a 即2)1()1()1(----=a a a n a a s n n n 综合得:⎪⎪⎩⎪⎪⎨⎧≠----=+=1)1()1()1(12)1(2a a a a n a a a n n s n n n ,, 5.裂项法:若数列的通项能裂开成很有规律的两项,使得在求和时中间有许多项抵消,只留下很少的几项,则可用裂项法。

即若有 1+-=n n n b b a 则:111322121)()()(++-=-++-+-=+++=n n n n n b b b b b b b b a a a s例3:求和)1(221861641421+⨯++⨯+⨯+⨯=n n s n 分析: ))1(2121(21)8161(21)6141(21)4121(21+-++-+-+-=n n s n ])1(2121[21+-=n )1(4+=n n。

高中数列求和公式

高中数列求和公式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1(11)1()1(111q q q a a qq a q na S n n n 3、 )1(211+==∑=n n k S nk n 自然数列 4、 )12)(1(6112++==∑=n n n k S n k n 自然数平方组成的数列 例1 已知3log 1log 23-=x ,求⋅⋅⋅++⋅⋅⋅+++n 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解:由212log log 3log 1log 3323=⇒-=⇒-=x x x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n n x x x x S +⋅⋅⋅+++=32 利用常用公式=x x x n--1)1(=211)211(21--n =1-n 21 例2 设S n =1+2+3+…+n ,n ∈N,求1)32()(++=n n S n S n f 的最大值. 解: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 )1(21+=n n S n , )2)(1(21++=n n S n 利用常用公式 ∴ 1)32()(++=n n S n S n f =64342++n n n =n n 64341++=50)8(12+-n n 501≤ ∴ 当 88-n ,即n =8时,501)(max =n f 二、错位相减法求和这种方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 n · b n }的前n 项和,其中{ a n }、{ b n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n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例3 求和:132)12(7531--+⋅⋅⋅++++=n n x n x x x S ………………………①解:由题可知,{1)12(--n x n }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 -1}的通项与等比数列{1-n x }的通项之积设n n x n x x x x xS )12(7531432-+⋅⋅⋅++++=………………………. ② 设制错位①-②得 n n n x n x x x x x S x )12(222221)1(1432--+⋅⋅⋅+++++=-- 错位相减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n n n x n xx x S x )12(1121)1(1----⋅+=-- ∴ 21)1()1()12()12(x x x n x n S n n n -+++--=+ 例4 求数列⋅⋅⋅⋅⋅⋅,22,,26,24,2232n n 前n 项的和. 解:由题可知,{n n 22}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的通项与等比数列{n 21}的通项之积 设n n n S 2226242232+⋅⋅⋅+++=…………………………………① 14322226242221++⋅⋅⋅+++=n n n S ………………………………② 设制错位 ①-②得1432222222222222)211(+-+⋅⋅⋅++++=-n n n n S 错位相减 ∴ 1224-+-=n n n S 练习:提示:不要觉得重复和无聊,乘公比错位相减的关键就是熟练通项为{a n · b n },1、an 是自然数列,bn 是首项为1,q 为2的等比数列2、an 是正偶数数列,bn 是首项为1,q 为2的等比数列3、an 是正奇数数列,bn 是首项为1,q 为2的等比数列4、an 是正偶数数列,bn 是首项为3,q 为3的等比数列5、an 是正奇数数列,bn 是首项为3,q 为3的等比数列6、an 是自然数列,bn 是首项为3,q 为3的等比数列三、分组法求和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例5 求数列的前n 项和:231,,71,41,1112-+⋅⋅⋅+++-n aa a n ,… 解:设)231()71()41()11(12-++⋅⋅⋅++++++=-n aa a S n n 将其每一项拆开再重新组合得)23741()1111(12-+⋅⋅⋅+++++⋅⋅⋅+++=-n aa a S n n 分组 当a =1时,2)13(n n n S n -+==2)13(n n + 分组求和 当1≠a 时,2)13(1111n n aa S n n -+--==2)13(11n n a a a n -+--- 例6 求数列{nn+12n+1}的前n 项和.解:设k k k k k k a k ++=++=2332)12)(1(∴ ∑=++=n k n k k k S 1)12)(1(=)32(231k k kn k ++∑=将其每一项拆开再重新组合得S n =k k k n k n k n k ∑∑∑===++1213132 分组 =)21()21(3)21(2222333n n n +⋅⋅⋅++++⋅⋅⋅++++⋅⋅⋅++=2)1(2)12)(1(2)1(22++++++n n n n n n n 分组求和 =2)2()1(2++n n n 四、裂项法求和这是分解与组合思想在数列求和中的具体应用. 裂项法的实质是将数列中的每项通项分解,然后重新组合,使之能消去一些项,最终达到求和的目的. 通项分解裂项如:(1))()1(n f n f a n -+=(2)111)1(1+-=+=n n n n a n ====升级分母是nn+2呢---重点掌握这个型 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①111(1)1n n n n =-++; ②1111()()n n k k n n k=-++; ③2211111()1211k k k k <=---+,211111111(1)(1)1k k k k kk k k k -=<<=-++--; ④1111[](1)(2)2(1)(1)(2)n n n n n n n =-+++++ ;⑤11(1)!!(1)!n n n n =-++;⑥=<<= 例7 求数列⋅⋅⋅++⋅⋅⋅++,11,,321,211n n 的前n 项和. 解:设n n n n a n -+=++=111 裂项 则 11321211+++⋅⋅⋅++++=n n S n 裂项求和=)1()23()12(n n -++⋅⋅⋅+-+- =11-+n例8 在数列{a n }中,11211++⋅⋅⋅++++=n n n n a n ,又12+⋅=n n n a a b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的和. 解: ∵ 211211n n n n n a n =++⋅⋅⋅++++=∴ )111(82122+-=+⋅=n n n n b n 裂项 ∴ 数列{b n }的前n 项和)]111()4131()3121()211[(8+-+⋅⋅⋅+-+-+-=n n S n 裂项求和 =)111(8+-n = 18+n n。

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推导

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推导

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推导自然数的平方和,也叫特殊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数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求和公式,它是指两两相邻的自然数的平方之和。

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建筑物的图形推导、数学建模等。

本文将以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推导为标题,主要介绍它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首先,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是指两两相邻的自然数的平方之和,即n (n+1) (2n+1) / 6.其中n为自然数,即1、2、3、4、5……由此可见,它是一种特殊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推导来看一下。

以n=5为例,开始推导:5的平方和为1^2 + 2^2 + 3^2 + 4^2 + 5^2,即1 + 4 + 9 + 16 + 25,也就是55;继续使用公式,n (n+1) (2n+1) / 6,把n的值设置为5,那么此时公式为:5 (5+1) (2*5+1) / 6,即5*6*11/6,于是我们就得到了结果55,也就是我们自己推导出来的结果,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

推导完毕之后,我们可以看一下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的实际应用。

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在数学建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求解各种抽象问题,比如各种几何图形和函数的构成,或者研究建筑物图形推导时,它可以极大提高建筑物推导的准确性。

此外,它也可以在计算机程序的设计中用到,计算机程序就是通过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来计算结果,从而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推导。

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是指两两相邻的自然数的平方之和,做推导时可以将n的值设置为对应的自然数,进行求和,从而得到结果。

此外,它的应用很广泛,在建筑物的图形推导、数学建模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是数学中重要的一种公式,它的推导和应用都很广泛,而且它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物推导、数学建模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领域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数学归纳法与数列的证明

数学归纳法与数列的证明

数学归纳法与数列的证明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常用于证明关于自然数的命题的正确性。

本文将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与数列相关的命题。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递推的思想,在证明过程中逐步推导出证明对于所有自然数都成立的结论。

其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步骤:1.基础步骤(或称初始步骤):首先证明当自然数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

即证明当n等于某个固定值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假设当自然数取k时命题成立,即假设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k,命题都成立。

3.归纳步骤:利用归纳假设证明当自然数取k+1时命题也成立。

即证明若命题对于k成立,则命题对于k+1也成立。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命题都成立。

二、数列的证明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由一系列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序列。

在证明数列的性质中,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的性质。

例题: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从0和1开始,后续的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即数列的第一项是0,第二项是1,第三项是0+1=1,第四项是1+1=2,如此类推。

我们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1)基础步骤:当n=1时,斐波那契数列的第一项为0,符合定义。

(2)归纳假设:假设当n=k时,斐波那契数列的第k项为F(k)。

(3)归纳步骤:证明当n=k+1时,斐波那契数列的第k+1项也为F(k+1)。

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第k+1项可以表示为F(k)+F(k-1)。

根据归纳假设,F(k)等于斐波那契数列的第k项,F(k-1)等于斐波那契数列的第k-1项。

根据数列的定义和归纳假设,可以得出F(k+1)的表达式。

综上所述,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三、其他数列的证明方法除了数学归纳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用来证明数列的性质。

例如,可以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学推导或递推关系等方法进行证明。

数列所有公式大全

数列所有公式大全

数列所有公式大全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的。

在数列中,每一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而规律则是指相邻项之间的关系。

数列在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列及其公式。

等差数列是最常见的数列之一,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值都是相等的。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等比数列是另一种常见的数列,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r^(n-1),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前两项为0和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n-1 + an-2,其中an表示第n项。

素数数列是由素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组成的数列。

素数数列的通项公式较为复杂,通过直接给出每一项的算法来计算。

阶乘数列是由阶乘数(n!)组成的数列。

阶乘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n!,其中an表示第n项。

三角数列是由三角数(n(n+1)/2)组成的数列。

三角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n(n+1)/2,其中an表示第n项。

费马数列是由费马数(2^(2^n)+1)组成的数列。

费马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2^(2^n)+1,其中an表示第n项。

自然数数列是由自然数(1, 2, 3, ...)组成的数列。

自然数数列没有明确的通项公式,因为它包括了所有正整数。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不同的数列有不同的通项公式,这些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数列的研究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揭示数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性质。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一、数列的概念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

我们通常用{n}来表示一个数列,其中n为自然数。

2. 数列的常见表示方式(1)通项公式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₁,a₂,a₃,......,aₙ,其中aₙ是第n项的值。

数列的通项公式通常是一种算式,可以用来表示数列的第n项。

(2)递推关系表示:数列的第n项与它的前几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数列的递推关系,通常用递归的方式表示。

3. 数列的分类(1)等差数列:数列中任意两项之间的差是常数,这种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2)等比数列:数列中任意两项之间的比是常数,这种数列称为等比数列。

(3)等差-等比混合数列:数列中既存在等差关系,又存在等比关系,这种数列称为等差-等比混合数列。

(4)等差-等比-等比差混合数列:数列中既存在等差关系,又存在等比关系,同时等差项间的差也构成等差数列,这种数列称为等差-等比-等比差混合数列。

二、数列的性质1. 数列的有界性(1)有界数列:如果一个数列存在一个上界和一个下界,那么该数列称为有界数列。

(2)无界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不存在上界或下界,那么该数列称为无界数列。

2. 数列的单调性(1)单调递增数列:如果数列的每一项都大于等于前一项,那么该数列称为单调递增数列。

(2)单调递减数列:如果数列的每一项都小于等于前一项,那么该数列称为单调递减数列。

3. 数列的极限(1)数列的极限定义:对于一个数列{aₙ},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ε>0,存在N∈N,对于所有n>N,有|aₙ-L|<ε成立,则称数列{aₙ}的极限为L,记为lim⁡(n→∞) aₙ=L。

(2)数列的极限存在性:一个数列未必存在极限,但只要该数列有上界和下界,则该数列一定存在极限。

4. 数列的和(1)数列的部分和:对于数列{aₙ},它的前n项的和称为数列的部分和,用Sₙ表示。

(2)数列的无穷和:如果lim⁡(n→∞) Sₙ=L,那么L称为数列{aₙ}的无穷和,即∑ aₙ=L。

关于 ^ ^ ^ … n^ 的多种推导证明方法

关于 ^ ^ ^ … n^ 的多种推导证明方法

关于前n 个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的证明方法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张秀洲在《数列》教学过程中,大家都能熟练掌握前n 个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2222211234(1)(21)6n S n n n n =+++++=++L ,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证明与推导,为了能让学生了解书本知识,并能有所拓展,特总结如下几种证明方法,一方面解决学生的疑惑,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在和学生探讨证明方法时,许多学生想到了用数学归纳法。

方法一:数学归纳法当1n =时,左边=211=,右边=11(11)(211)16⨯⨯+⨯⨯+= 左边=右边 ∴1n =时,原式成立.当2n =时,左边=221+25=,右边=12(21)(221)56⨯⨯+⨯⨯+= 左边=右边 ∴2n =时,原式成立.假设n k =时,22221123(1)(21)6k k k k ++++=++L 成立, 则1n k =+时,22222222123(1)1(1)(21)(1)617(1)(1)361(1)(276)61(1)(2)(23)61(1)[(1)1][2(1)1]6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L 左边 左边=右边 ∴1n k =+时,原式成立.∴对任意n N +∈,2222211234(1)(21)6n S n n n n =+++++=++L 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步骤简单、计算方便。

但是,归纳法只适用于知道了这个公式“长什么样”后进行理论证明.当初第一个推导出这个公式的人,肯定不是用归纳法,而是通过等式左边的222221234n +++++L ,一步步把右边的1(1)(21)6n n n ++“从无到有”地推算出来的.方法二:观察规律法记22222212()12345,()12345S n n S n n =++++++=++++++L L发现规律 21()()3326S n S n ∴==⋅=方法三:代数推导法由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得33322333322332333223323332233233321(01)0301301112(11)131131111313113(21)232132112323214(31)33313311333331(11)(1)3(1)13(1)1n n n n n =+=+⨯⨯+⨯⨯+==+=+⨯⨯+⨯⨯+=+⨯+⨯+=+=+⨯⨯+⨯⨯+=+⨯+⨯+=+=+⨯⨯+⨯⨯+=+⨯+⨯+=-+=-+⨯-⨯+⨯-⨯L23323321(1)3(1)3(1)1(1)331n n n n n n n +=-+⨯-+⨯-++=+++将以上n +1个等式累加,得:32222(1)3(123)3(123)1n n n n +=⨯+++++++++++L L22223(1)(1)(21)3(123)(1)3122n n n n n n n n +++∴⨯++++=+-⋅++=L22221123=(1)(21)6n n n n ∴++++++L方法四:巧用“1”法11(1)1(1)[(2)(1)](1)[(1)(2)(1)(1)]33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Q122334(1)n A n n ∴=⨯+⨯+⨯+⨯+L 111[123012][234123][345234]333=⨯⨯-⨯⨯+⨯⨯-⨯⨯+⨯⨯-⨯⨯+1[(1)(2)(1)(1)]3n n n n n n +++--+L 1[1230122341233452343=⨯⨯-⨯⨯+⨯⨯-⨯⨯+⨯⨯-⨯⨯+(1)(2)(1)(1)]n n n n n n +++--+L 11[(1)(2)012](1)(2)33n n n n n n =++-⨯⨯=++2222123122334(1)(123)n n n n ∴++++=⨯+⨯+⨯+⨯+-++++L L L1(1)1(1)(2)(1)(21)326n n n n n n n n +=++-=++ 方法五:构造法(利用组合公式11m m m n n n C C C -++=)22222223222342224522211124133936416610n n C C C C C C C n C C +====+=+==+=+==+=+=+L把上述n 个等式累加得:222222222232234111(1)(21)12342()26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C ++++++++++=+++++=+=L L 方法六:平面几何法图中有n 个正方形(边长每次加1)(我只画出5个),都置于图中最大的矩形中。

自然数列前n项和公式

自然数列前n项和公式

自然数列前n项和公式
自然数列是由1, 2, 3, 4, 5, ... 这些正整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成的数列。


然数列前n项和指的是数列中前n个数的和,即1+2+3+...+n。

求自然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为:S_n = n(n+1)/2。

其中,S_n表示自然数列前n
项和,n表示自然数列中的第n个数。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证明。

首先,当n=1时,显然有S_1=1,符合公式。

接着,假设当n=k时,公式成立,即S_k = k(k+1)/2。

那么当n=k+1时,由于自然
数列是按照相邻两项之差为1递增的数列,因此S_k+1 = S_k + (k+1)。

将S_k代入公式中得到S_k+1 = k(k+1)/2 + (k+1) = (k+1)(k+2)/2,即S_k+1符合公式。

因此,
公式成立。

利用自然数列前n项和公式,可以快速求解自然数列前n项的和。

例如,当
n=100时,自然数列前100项的和为S_100 = 100(100+1)/2 = 50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