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江苏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3年,江苏省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八项工程,扎实抓好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两个率先”迈出新步伐。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59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8%。
人均GDP 74607元,比上年增加626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2047美元。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从产业结构看,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49.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8%。
从所有制结构看,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7.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3%,提高0.6个百分点。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预计全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4%以上。
全年江苏省授权专利量23.9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68万件,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跃居全国前列。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削减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新进展,全年分别淘汰炼铁、焦炭、水泥等落后产能210万吨、60万吨和328万吨,淘汰平板玻璃262万重量箱。
二、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总产量684.6亿斤,比上年增加10.1亿斤,实现建国以来首次“十连增”。
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亩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亩产89.9公斤,比上年增加3.8公斤;油料亩产193公斤,增加7公斤。
全年生猪累计出栏3049.6万头,比上年增长0.2%;年末存栏1787.3万头,增长0.7%;家禽出栏8.0亿只,比上年下降9.6%;年末存栏3.2亿只,下降12%。
2014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2015-4-1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发展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稳增长、促转型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调结构、惠民生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形成质量效益新优势、加快释放创新驱动新活力。
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质量效益实现稳步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体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特点。
一、综合经济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3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2万美元。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4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9.3%;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6.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04.8亿元,比上年增长7.6%。
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00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6.7%。
结构调整呈现“新型态”。
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年末省、市服务业集聚区达到74家,实现营业收入和利税增幅分别为16.4%和18.3%。
先进制造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链逐步完善,新引进航空材料、轨道交通减震系统、汽车变速箱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
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201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02月20日 16:24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094.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7亿元,增长9.8%。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607元,比上年增长9.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24297元,比上年增加10703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49.2∶44.7。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8%。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596.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为45.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7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GDP比重达67.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2.3%,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45.1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注册资本47568.1亿元,增长12.4%;个体户379.4万户。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
年末城镇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8.5%。
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02月21日2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大中小]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3年2月20日)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两个率先”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
人均生产总值68347元,比上年增加6057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41.5亿元,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676.0亿元,增长9.6%,占GDP比重为4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40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提升、占比提高。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6056.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6.7%,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1.7%,分别比上年提高0.6个和0.7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31.3万户,比上年增长9.6%,注册资本42307.0亿元,增长16.9%;个体户352.8万户。
2013年苏州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3年苏州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一、经济环境: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现增长2013年,苏州市积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全年总体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工业生产总值稳中有升,居民收入小幅增长,总体经济形势逐月趋好。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联合发布了《201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预计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8%。
截止2013年12月底,苏州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工业总产值3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93亿元,增长4.1%。
经济结构实现提档升级,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40亿元,增长1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
房地产开发投资及施工面积、销售面积均出现增长。
2013年苏州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市场运行平稳,供需结构有序调整。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09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3%;商品房施工面积9595.9万平方米,增长14.2%;竣工面积169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
商品房销售面积187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633.4万平方米,增长29.3%。
二、政策环境:调控以稳为主全国政策:中央着力调控以稳为主,不同城市政策差别化201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各项主要指标均呈现不同幅度上涨。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住宅投资增长19.4%;房屋新开工面积2012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1428亿元,增长26.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6.6%;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88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
201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苏州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3【实施日期】20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统计局 2013年)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导向,突出“加快转型、稳定外贸、兴盛文化、广惠民生”等工作重点,努力克服和化解宏观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有效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强化要素保障,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高起点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度发展创新型经济,全年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主要指标稳中有增,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综合经济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1402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18142美元。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4.3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023.9亿元,增长1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1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教育支出 180.7亿元,增长19.5%;科学技术支出66.59亿元,增长2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6亿元,增长20.1%。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05.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4.4%。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
粮食总产量116.5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夏粮总产量36.7万吨,增长5.1%;秋粮总产量79.7万吨,下降0.4%。
粮食连续实现三年增产。
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新增设施农业(渔业)面积9.15千公顷,累计达到41.25千公顷。
2013年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
201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增长 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094.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7亿元,增长9.8%。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607元,比上年增长9.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24297元,比上年增加10703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49.2∶44.7。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8%。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596.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 比重为45.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7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GDP比重达67.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2.3%,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45.1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注册资本47568.1亿元,增长12.4%;个体户379.4万户。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
年末城镇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8.5%。
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苏州市环境保护局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布《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目录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水环境质量状况 2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4 声环境质量状况 6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8 污染物排放控制状况 9 环境综合整治 10 生态文明建设 14 环境监督管理 16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抢抓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发展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努力克服和缓解经济缓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工作导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
全市经济运行平稳,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849.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3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近2万美元。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07.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亿元,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8%。
全年环保投入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40。
全市农村新增林地绿地面积4407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67%。
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万平方米。
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6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
江苏省2013年统计公报
201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094.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7亿元,增长9.8%。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607元,比上年增长9.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24297元,比上年增加10703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49.2∶44.7。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8%。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596.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为45.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7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GDP比重达67.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2.3%,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45.1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注册资本47568.1亿元,增长12.4%;个体户379.4万户。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
年末城镇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8.5%。
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生产总值59162亿元、粮食总产量684.6亿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56.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982.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145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6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38元......日前,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联合发布2013年江苏经济发展“成绩单”。
据了解,2013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两个率先”迈出新步伐。
江苏省生产总值5.9万亿人均GDP超1.2万美元江苏省统计局局长徐劼介绍,经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9162亿元,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6.1932计算,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约合9952.74亿美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其中,人均GDP74607元,比上年增加626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2047美元,继2012年后再次突破1万美元。
江苏的经济总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跨越两万亿、三万亿、四万亿和五万亿台阶,2013年接近六万亿,在经济总量较大的情况下,经济每增长1%对应的增量也日益扩大。
“比如2012年GDP增长10.1%,当年经济增量是4948亿元;2013年GDP增长9.6%,增量是5104亿元,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增量扩大,2013年比上年净增156亿元。
”2014年,全省调低了经济增长的调控目标,增速定在9%左右。
对此,徐劼表示,适当的增速回调既能够稳定市场预期,又能够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留出空间,可以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转到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全国“五连冠”2013年江苏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从产业结构看,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
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5%。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3201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产品名称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纱万吨3200.07.2布亿米882.7 4.0化学纤维万吨4121.9 7.4成品糖万吨1589.7 12.8卷烟亿支25604.0 1.8彩色电视机万台12776.1-0.4其中:液晶电视机万台12290.34.5家用电冰箱万台9261.09.9房间空气调节器13057.25.3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亿吨标准煤34.02.4原煤亿吨36.8原油亿吨2.091.8天然气[12] 亿立方米1170.59.4发电量亿千瓦小时53975.97.5其中:火电亿千瓦小时42358.77.0水电亿千瓦小时9116.45.6核电亿千瓦小时1106.313.6粗钢万吨77904.17.6钢材[13]万吨106762.211.7十种有色金属万吨4054.99.7其中:精炼铜(电解铜)万吨649.012.7原铝(电解铝)万吨2205.99.2氧化铝万吨4437.217.7水泥亿吨24.29.3硫酸(折100%)万吨8122.63.1纯碱万吨2434.91.6烧碱(折100%)万吨2859.06.0乙烯万吨1622.69.1化肥(折100%)万吨7037.03.0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12572.8-3.3汽车2211.714.7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万辆1210.412.4大中型拖拉机万台58.7集成电路亿块866.511.2程控交换机万线3115.710.1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145561.023.2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33661.05.8。
苏南、苏中、苏北医疗保险模式之比较
苏南、苏中、苏北医疗保险模式之比较夏永祥;陈群【摘要】苏南、苏中和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医疗保险模式也有所不同.三者的医疗保险模式呈现出“覆盖范围扩大化”、“筹资机制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共性特色,但在缴费标准、财政补贴力度、待遇水平以及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等方面,也有不小差异.今后,江苏应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系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农保城保“两险合一”,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9页(P26-34)【关键词】江苏;医保;模式;比较【作者】夏永祥;陈群【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市发改委,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1;D632.1江苏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最近几年,根据各地特点,省内各地市都开展了医疗保险新模式的探索,取得有益的成果,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是苏南地区的苏州模式、苏中地区的南通模式和苏北地区的淮安模式。
本文试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比较,以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医疗保险模式。
一、苏州模式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
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642.3万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070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 070元,比上年增长13.2%。
①苏州市统计局:《2011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日报》,2012年1月8日。
苏州市围绕保障惠民和改善民生,按照“统筹城乡,全民保障”的指导思想,设置“建立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不断创新、完善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一)苏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苏州是“苏南模式”板块的典型代表,早在1983年,就开始探索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苏州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1【实施日期】20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统计局2011年)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注重稳定发展和加快转型相结合,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相结合,巩固优势和推进创新相结合,妥善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奋勇拼搏,创先争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201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综合经济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全市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9%。
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绿色农业、生物农业、市场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29亿元,比上年增长9.0%。
2013年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吴江区统计局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努力克服和缓解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国外需求缓慢复苏、国内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所带来的经济缓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工作导向,立足“四新”定位,围绕“四五六”战略目标,积极推进“1058”工程建设,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
全区经济运行平稳,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综合经济实力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5.4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 9.6%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3.47亿元,分别增长3.3%、8.7%和11.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2.6%,比去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93 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超过 1.8万美元。
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89.7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9.51 亿元,增长8.5%。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 104.64 亿元,增长 8.9% ;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 80.8 %。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2.87 亿元,增长12.8 %,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 74.45 亿元,增长13.27 %,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 60.57 %。
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
2013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3.47 亿元,增长11.2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6 %,比上年提高2 个百分点。
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 1516.41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1 %,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全年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 12399户。
2013年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效”的工作导向,突出产业提升、城乡统筹、生态优先、民生改善等重点,千方百计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一、综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①1980.31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29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891.52亿元,增长6.5%。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4:52.94:45.0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133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21207美元。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9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221.16亿元,增长10.3%。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58亿元,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115.74亿元,增长11.2%,入库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3.5%,①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比重提升2.3个百分点。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8.08亿元,下降0.1%。
全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
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一平二降”:食品类上涨2.4%,衣着类上涨4.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3%,居住类上涨5.9%,交通和通信类持平,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2%。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8万个,其中面向本市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
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22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125个。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
常熟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6%。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决定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
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13.12.25
•【字号】
•【施行日期】2013.12.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苏州市第十五届人
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决定
(2013年12月25日苏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
议通过)
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4年1月11日在苏州召开。
建议会议的议程是:听取和审议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苏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和批准苏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议苏州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本级财政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审查和批准苏州市2013年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2014年本级财政预算;听取和审议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抢抓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发展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努力克服和缓解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国外需求缓慢复苏、国内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所带来的经济缓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工作导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
全市经济运行平稳,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综合经济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849.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3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近2万美元。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138.3亿元,增长11.2%;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5%。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亿元,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8%。
经济结构提档升级。
服务经济发展提速。
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806.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其中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3878.6亿元、2761.1亿元和2835.5亿元。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高于新兴产业产值平均增速,分别增长11.4%、10.1%、10.2%和12.6%。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全年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1.87万户。
年末私营个体登记注册户数70.5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5.57万户、个体工商户44.9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4%、11.4%和8.4%。
年末私营个体注册资金99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4.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9%,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5%。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
全年粮食总产量113.12万吨,比上年下降 2.9%,其中夏粮总产量36.50万吨,下降0.6%;秋粮总产量76.62万吨,下降3.9%。
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6.2千公顷,累计105.58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
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4.1千公顷,累计45.35千公顷。
年末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6个、千亩以上8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54.3千公顷。
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
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85只,累计达到1807只。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
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累计4168家。
农村集体资产超过1350亿元,村均集体收入超过6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11.7%。
全市9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52.2%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工业经济努力克服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供需结构调整、生产经营难度加大等不利影响,稳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扩内需和稳外需相结合,全年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运行。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68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产值145亿元,增长3.4%;民营工业产值10013.6亿元,增长7.6%;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19679.5亿元,增长2.7%。
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列统的18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96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占列统产品数的50.8%。
电子、钢铁、电气、化工、纺织、通用设备制造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20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全市百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5%。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7%。
产品内外销比例调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内销产值增长10%,内销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8%提升至60.2%。
企业效益平稳恢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78.6亿元,增长8.2%;其中利润1306.0亿元,增长8.7%。
亏损企业亏损额194.0亿元,下降12%。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2.6%,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995.9亿元,增长15.5%。
竣工产值1565.3亿元,增长12.9%,竣工率达77.5%。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164.4万平方米,增长10.5%,其中新开工面积5050.5万平方米,增长10.4%。
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460家,实现利税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1.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7.2%。
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提质。
全市围绕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切实引导有效投入,提升产业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517.2亿元,增长24.5%;私营个体投资 1775.9亿元,增长10.4%;外商投资1222.2亿元,增长12.3%。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7亿元,下降3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2433.8 亿元,增长11.4%,其中工业投资2431.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61.4亿元,增长15.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9.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市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工业技改投资1580.1亿元,增长4.6 %,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5%。
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全年新开工项目539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29个,完成投资275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8.4%和20.5%。
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市场运行平稳,供需结构有序调整。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4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09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3%;商品房施工面积9595.9万平方米,增长14.2%;竣工面积169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
商品房销售面积187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633.4万平方米,增长29.3%。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市场消费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197.2亿元,增长1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0.4亿元,增长12.4%。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168.2亿元,增长12.9%;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59.4亿元,增长13.1%。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26%;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增长22.2%;金银珠宝零售额增长21.6%;日用品零售额增长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长5.1%;汽车零售额增长8.1%;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增长5.7%。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物流配送等新型商贸业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3500亿元,增长30%以上。
重点商业、特色商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强。
同里古街坊、常熟方塔步行街获评中国特色(著名)商业街,全市国家级特色(著名)商业街达到15条。
年末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686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87个,实现成交额5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市区实施12个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推进品质旅游、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促进旅游、文化、经贸融合发展。
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5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8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4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
旅行社组织市民出境旅游36.3万人次,增长49%。
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142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77家。
拥有各类旅行社259家,比上年增加7家。
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26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
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和第四届苏台灯会。
六、开放型经济面对国际需求缓慢复苏、波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全市以“稳量提质”为目标,推进科技兴贸和产业链深化工程,加快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着力稳定外贸增长。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09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其中出口1757.1亿美元,增长0.6%;进口1336.4亿美元,增长2%。
从经营主体看,外资企业进出口2134.4亿美元,下降6.1%;私营企业进出口711.6亿美元,增长31.3%。
传统市场出口基本平稳,对美国出口增长2.7%;对日本出口增长2.3%;对欧盟市场出口下降7.6%,三大主体市场出口额88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2%。
新兴市场出口保持增长,对东盟、南美和非洲等地出口255亿美元,增长1.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4.3%提高至14.5%。
外贸方式积极转型。
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服务贸易。
全市一般贸易出口4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5.3%提升至26.8%。
加工贸易出口99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
服务贸易加快发展。
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86.4亿美元,增长54.3%;服务外包离岸接包执行额46.2亿美元,增长51.4%;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57.6亿美元,增长28.6%。
苏州被列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