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模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类信息源
建模目标:由系统的研究内容决定,如
研究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输入输出为 主的系统外部行为模型
研究系统的内在活动规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 集合,状态集合之间关系的内部结构状态模型
先验知识
前人的研究成果:公理、原理、定理及模型等, 相关学科知识
实验数据
先验知识常常是普遍性规律,实际系统有其特殊 性,有时只知道模型结构,其参数必须通过实验 确定,有时甚至结构也是未知的
存储系统
某时刻输出依赖于到该时刻为止的某区 非代数方程 间上的输入
五、模型的确认
经过抽象并作了一些假定的仿真模型能 否替代现实系统?
仿真模型的确认
验证: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地实现,即验证计 算机仿真程序的正确性
确认:确定仿真模型是否是所研究的现实系 统的准确描述
认定:认可模型与仿真过程、结果(学术界 有争议)
功能有效:模型的功能应该与实际系统的功 能是近似一样的,或者主要功能是一样的。
模型的作用
提高认识
实际系统不可观部分→可观部分
提高决策能力
实际系统不可控部分→可控部分
提高从已知到未知的预测。
二、建模基本原理
建模过程的信息源
实验 数据
先验 知识
建模
模型 应用
达到目的
建模 目标
建模活动:获取有关信息源、建立数学 模型、模型应用
观合理性。特别是模型的用户和其他了解所模 拟实际系统的人员应当承认模型的直观合理性 在建模和模型执行阶段,最好有用户代表参加, 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使模型的结构、数据和 简化假设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检验模型的假设
模型假设分为两类: 结构假设
包括对实际系统的简化和抽象,或者说系统最低限 度的运行条件。如银行系统中顾客的队列和服务设 施构成基本结构,但队列方式、设施数等应在实际 观察的基础上确认
模型是用以产生行为数据的一组指令。
由实际系统构造模型
建立模型结构(确定系统的边界,鉴别系统的实体 属性和活动)
提供数据(使活动中的属性间建立确定的关系)
系统模型应有的性质
相似性——模型与系统在属性上具有相似的特性和 变化规律
简单性——在实用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 多面性——同一系统可能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模型
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 统的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应是唯一的表示
功能的可信性:模型能否表示出与实际系统的相关功 能。
可信性的检验应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并且与建 模方法相互结合
演绎中的可信性:前提的正确性,前提的其他 结果的检验
归纳中的可信性:偏差估计,统计方法
目的方面的可信性:是否满足目标
微分方程等连 续方程
差分方程
集中参数模型 系统的输入能立刻到达系统内各点
常微分方程等
分布参数模型 系统的输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播到 系统内各点
定常系统
输出的形状取决于输入形状,与输入时 间无关
时变系统
输出的形状与输入的形状和输入时间有 关
非存储系统 输出仅与同时刻的输入有关
偏微分方程 常系数方程 变系数方程 代数方程
1、模型的验证
仿真模型的验证是仿真模型与仿真程序在逻辑 结构和数据参数之间的比较过程
可通过以下途径排除仿真程序中的问题
用子程序编写和调试仿真程序 在仿真程序的运行中检查输出的合理性(与实际情
况比较) 仿真程序运行时的跟踪检查(主要状态量的观
察)——信息量过大,不适用于大系统整个跟踪, 而是跟踪特定程序段及采用其它软件质量保证方法
模型的有效性
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 符合程度来度量,分四个级别
复制有效:输入输出数据匹配,不能预测, 把实际系统看作黑箱
预测有效:了解实际系统的内部状态及总体 结构,可预测系统的将来的状态和行为变化, 但不明了内部的分解结构
结构有效:了解内部的分解结构,可反映系 统产生某种行为的操作过程
四、模型的分类
模型的分类
数学模型
一组数学方程或数学表达式→数据
物理模型
相似材料→结构、功能的简化
数值模型
参数、本构、计算方法、分析原理
常用数学模型分类
根据模型的时间集合:连续时间模型、离散 时间模型
根据模型的状态变量:连续变化模型、离散 变化模型
状态连续
①
时 间 连 续
②
时 间 离 散
只有有了一个实用而有效的模型,才能 进行相关的计算、仿真、分析,也才能 从中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反之,如果模型无效,做再多的工作, 也都是徒劳的。
在模型的有效性方面,往往是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系统在局部或瞬时范围内存在规律
宏观模型 线性模型
系统在全局或一段时间范围内存在规 律
系统的输入输出满足齐次性和叠加性
非线性模型 系统的输入输出不满足齐次性和叠加 性
方程式
随机方程
非随机方程
微分方程、差分方 程 联立方程、积分方 程 线性方程
非线性方程
数学模型
特征
方程式
连续模型 离散模型
系统的输入输出是连续时间的函数 系统的输入输出是时间的整标函数
工程应用中多为混合建模方法
实验 数据
先验 知识
归纳程序
演
目
百度文库
绎 分
建模
标 协
析
调
可信度分析
建模 目标
最终模型
模型可信性
模型的真实程度,取决于模型种类及构造过程,与模型 的有效性相对应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模型能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 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 状态上相互对应,应能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三者都可以用于模型检验,建模过程一般反复 进行,直至达到建模目的
三、建模途径(主要由信息源决定 )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
运用先验信息,建立某些假设和原理 通过数学的逻辑演绎建立数学模型 实验数据用来证实或者否定原始的原理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
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推导与观测一致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结果 需要对数据进行内插或外推
尚未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Naylor和Finger提出的“三步法”
模型的专家评估确认 检验模型的假设 模型的输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比较
(1).模型的专家评估确认
从直观考察模型的有效性 应结合用户需求或建模目标,并通过实验分析
模型灵敏度等指标 模型确认的每一个步骤是使模型具有较好的外
模型的校准过程,用一组数据辨识后用另一组数据测 试)
图灵试验:将仿真结果和实际系统的运行数据不加标 志地送给深刻了解该系统的专家进行鉴别,若专家能 区分二者,则其经验就是修改模型的依据
(4)比较仿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统计方法
模型的确认需要比较模型的输出数据与 实际系统的观察结果,但由于实际系统 和模型的过程几乎都是非平稳过程和相 关过程,不能直接应用古典统计方法, 需要对输入输出数据作统计处理。常用 两种方法:
数据假设
包括对所有输入数据的数值和概率分布所作的规定, 应与实际系统的运行条件基本符合
数据假设在收集实际系统可靠的运行参数的基础下, 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之后加以确定。
(3).模型的输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比较
最决定性的步骤。对模型的确认,最终表现在模型能 否预计系统的基本性能,当模型和实际系统都以同样 的输入参数或输入策略运行时,应具有相同的输出响 应。如果某些输入变量作一定范围内的变动时,模型 应能估计出实际系统在同一情况下的输出变化,由此 可以确认模型和实际系统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或者 说具有相同的输入/输出变换性能
①真正的连续系统,对应
状态离散
模型一般为常微分和偏微
③
分方程
②常称为采样系统,对应 模型为离散时间的偏微分 方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
④
③离散事件模型,用流程
图、表等非数学模型形式
表示
④差分方程模型,有限状 态自动机,马尔可夫链模 型
数学模型一览表
数学模型 随机模型
确定模型 微观模型
特征
系统有确定的输入时,得到的输出是 不确定的 确定输入得到确定的输出
第十章 仿真模型与建模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模型与建模 建模的基本原理 建模的途径 模型的分类 模型的检验与确认
一、模型与建模
、模型与建模
建模:通过观测和检测,在忽略次要因素及 不可检测变量的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对实 际系统进行描述,从而获得简化、近似模型 的过程
在系统研究中,模型用来收集系统有关信息 和描述系统有关实体
用拟合输入数据的理论分布进行模型确认 利用历史数据作仿真确认
用拟合输入数据的理论分布进行模型确 认
利用人为产生的输入数据,尽量使模型中所 产生的事件模式与实际系统产生的事件模式 相一致,并通过统计比较判断模型与系统的 一致性
利用历史数据作仿真确认
利用实际系统的历史统计数据作为模型的输 入参数,并驱动模型,再统计比较仿真结果 与实际输出
2、仿真模型确认“三步法”
模型确认时应注意 保证被研究的仿真模型是可供使用的、方便的、费用
较低的 不应追求模型的绝对准确,而是研究模型逼近实际系
统的程度,最重要的是,要使决策人员在利用仿真系 统和实际系统实验时,能够作出完全相同的决策或选 择。 应与特定的建模目标联系,即一个模型对某一目标可 以被确认,而对另一目标则可能是无效的。 确认工作应贯穿在整个仿真过程中。模拟模型的确认 并不是在模型建立以后所作的点缀,建模和确认在整 个模拟研究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协同地进行
建模目标:由系统的研究内容决定,如
研究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输入输出为 主的系统外部行为模型
研究系统的内在活动规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 集合,状态集合之间关系的内部结构状态模型
先验知识
前人的研究成果:公理、原理、定理及模型等, 相关学科知识
实验数据
先验知识常常是普遍性规律,实际系统有其特殊 性,有时只知道模型结构,其参数必须通过实验 确定,有时甚至结构也是未知的
存储系统
某时刻输出依赖于到该时刻为止的某区 非代数方程 间上的输入
五、模型的确认
经过抽象并作了一些假定的仿真模型能 否替代现实系统?
仿真模型的确认
验证: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地实现,即验证计 算机仿真程序的正确性
确认:确定仿真模型是否是所研究的现实系 统的准确描述
认定:认可模型与仿真过程、结果(学术界 有争议)
功能有效:模型的功能应该与实际系统的功 能是近似一样的,或者主要功能是一样的。
模型的作用
提高认识
实际系统不可观部分→可观部分
提高决策能力
实际系统不可控部分→可控部分
提高从已知到未知的预测。
二、建模基本原理
建模过程的信息源
实验 数据
先验 知识
建模
模型 应用
达到目的
建模 目标
建模活动:获取有关信息源、建立数学 模型、模型应用
观合理性。特别是模型的用户和其他了解所模 拟实际系统的人员应当承认模型的直观合理性 在建模和模型执行阶段,最好有用户代表参加, 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使模型的结构、数据和 简化假设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检验模型的假设
模型假设分为两类: 结构假设
包括对实际系统的简化和抽象,或者说系统最低限 度的运行条件。如银行系统中顾客的队列和服务设 施构成基本结构,但队列方式、设施数等应在实际 观察的基础上确认
模型是用以产生行为数据的一组指令。
由实际系统构造模型
建立模型结构(确定系统的边界,鉴别系统的实体 属性和活动)
提供数据(使活动中的属性间建立确定的关系)
系统模型应有的性质
相似性——模型与系统在属性上具有相似的特性和 变化规律
简单性——在实用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 多面性——同一系统可能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模型
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 统的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应是唯一的表示
功能的可信性:模型能否表示出与实际系统的相关功 能。
可信性的检验应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并且与建 模方法相互结合
演绎中的可信性:前提的正确性,前提的其他 结果的检验
归纳中的可信性:偏差估计,统计方法
目的方面的可信性:是否满足目标
微分方程等连 续方程
差分方程
集中参数模型 系统的输入能立刻到达系统内各点
常微分方程等
分布参数模型 系统的输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播到 系统内各点
定常系统
输出的形状取决于输入形状,与输入时 间无关
时变系统
输出的形状与输入的形状和输入时间有 关
非存储系统 输出仅与同时刻的输入有关
偏微分方程 常系数方程 变系数方程 代数方程
1、模型的验证
仿真模型的验证是仿真模型与仿真程序在逻辑 结构和数据参数之间的比较过程
可通过以下途径排除仿真程序中的问题
用子程序编写和调试仿真程序 在仿真程序的运行中检查输出的合理性(与实际情
况比较) 仿真程序运行时的跟踪检查(主要状态量的观
察)——信息量过大,不适用于大系统整个跟踪, 而是跟踪特定程序段及采用其它软件质量保证方法
模型的有效性
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 符合程度来度量,分四个级别
复制有效:输入输出数据匹配,不能预测, 把实际系统看作黑箱
预测有效:了解实际系统的内部状态及总体 结构,可预测系统的将来的状态和行为变化, 但不明了内部的分解结构
结构有效:了解内部的分解结构,可反映系 统产生某种行为的操作过程
四、模型的分类
模型的分类
数学模型
一组数学方程或数学表达式→数据
物理模型
相似材料→结构、功能的简化
数值模型
参数、本构、计算方法、分析原理
常用数学模型分类
根据模型的时间集合:连续时间模型、离散 时间模型
根据模型的状态变量:连续变化模型、离散 变化模型
状态连续
①
时 间 连 续
②
时 间 离 散
只有有了一个实用而有效的模型,才能 进行相关的计算、仿真、分析,也才能 从中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反之,如果模型无效,做再多的工作, 也都是徒劳的。
在模型的有效性方面,往往是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系统在局部或瞬时范围内存在规律
宏观模型 线性模型
系统在全局或一段时间范围内存在规 律
系统的输入输出满足齐次性和叠加性
非线性模型 系统的输入输出不满足齐次性和叠加 性
方程式
随机方程
非随机方程
微分方程、差分方 程 联立方程、积分方 程 线性方程
非线性方程
数学模型
特征
方程式
连续模型 离散模型
系统的输入输出是连续时间的函数 系统的输入输出是时间的整标函数
工程应用中多为混合建模方法
实验 数据
先验 知识
归纳程序
演
目
百度文库
绎 分
建模
标 协
析
调
可信度分析
建模 目标
最终模型
模型可信性
模型的真实程度,取决于模型种类及构造过程,与模型 的有效性相对应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模型能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 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 状态上相互对应,应能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三者都可以用于模型检验,建模过程一般反复 进行,直至达到建模目的
三、建模途径(主要由信息源决定 )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
运用先验信息,建立某些假设和原理 通过数学的逻辑演绎建立数学模型 实验数据用来证实或者否定原始的原理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
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推导与观测一致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结果 需要对数据进行内插或外推
尚未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Naylor和Finger提出的“三步法”
模型的专家评估确认 检验模型的假设 模型的输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比较
(1).模型的专家评估确认
从直观考察模型的有效性 应结合用户需求或建模目标,并通过实验分析
模型灵敏度等指标 模型确认的每一个步骤是使模型具有较好的外
模型的校准过程,用一组数据辨识后用另一组数据测 试)
图灵试验:将仿真结果和实际系统的运行数据不加标 志地送给深刻了解该系统的专家进行鉴别,若专家能 区分二者,则其经验就是修改模型的依据
(4)比较仿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统计方法
模型的确认需要比较模型的输出数据与 实际系统的观察结果,但由于实际系统 和模型的过程几乎都是非平稳过程和相 关过程,不能直接应用古典统计方法, 需要对输入输出数据作统计处理。常用 两种方法:
数据假设
包括对所有输入数据的数值和概率分布所作的规定, 应与实际系统的运行条件基本符合
数据假设在收集实际系统可靠的运行参数的基础下, 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之后加以确定。
(3).模型的输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比较
最决定性的步骤。对模型的确认,最终表现在模型能 否预计系统的基本性能,当模型和实际系统都以同样 的输入参数或输入策略运行时,应具有相同的输出响 应。如果某些输入变量作一定范围内的变动时,模型 应能估计出实际系统在同一情况下的输出变化,由此 可以确认模型和实际系统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或者 说具有相同的输入/输出变换性能
①真正的连续系统,对应
状态离散
模型一般为常微分和偏微
③
分方程
②常称为采样系统,对应 模型为离散时间的偏微分 方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
④
③离散事件模型,用流程
图、表等非数学模型形式
表示
④差分方程模型,有限状 态自动机,马尔可夫链模 型
数学模型一览表
数学模型 随机模型
确定模型 微观模型
特征
系统有确定的输入时,得到的输出是 不确定的 确定输入得到确定的输出
第十章 仿真模型与建模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模型与建模 建模的基本原理 建模的途径 模型的分类 模型的检验与确认
一、模型与建模
、模型与建模
建模:通过观测和检测,在忽略次要因素及 不可检测变量的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对实 际系统进行描述,从而获得简化、近似模型 的过程
在系统研究中,模型用来收集系统有关信息 和描述系统有关实体
用拟合输入数据的理论分布进行模型确认 利用历史数据作仿真确认
用拟合输入数据的理论分布进行模型确 认
利用人为产生的输入数据,尽量使模型中所 产生的事件模式与实际系统产生的事件模式 相一致,并通过统计比较判断模型与系统的 一致性
利用历史数据作仿真确认
利用实际系统的历史统计数据作为模型的输 入参数,并驱动模型,再统计比较仿真结果 与实际输出
2、仿真模型确认“三步法”
模型确认时应注意 保证被研究的仿真模型是可供使用的、方便的、费用
较低的 不应追求模型的绝对准确,而是研究模型逼近实际系
统的程度,最重要的是,要使决策人员在利用仿真系 统和实际系统实验时,能够作出完全相同的决策或选 择。 应与特定的建模目标联系,即一个模型对某一目标可 以被确认,而对另一目标则可能是无效的。 确认工作应贯穿在整个仿真过程中。模拟模型的确认 并不是在模型建立以后所作的点缀,建模和确认在整 个模拟研究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协同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