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九峰山歌概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音乐九峰山歌概观
九峰山歌即兴作词,讲究押韵,歌词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文字优美,其内容有农事耕种、婚姻礼教、生活习俗、生产商贸、男女情事、宗教信仰、生育教化、时事政治等,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千百年过去了,九峰山歌仍然还在传唱……
一、九峰山歌所处地理环境及其起源
九峰镇位于乐昌北部,东与五山镇相毗邻,南与大源、北乡两镇接壤,西与两江镇相连,北与湖南省汝城县交界。九峰镇属中低山地貌,境内群峰突兀,层峦叠嶂,海拔大多在千米以上,最著名的有九个山峰:五指锋、向日峰、青云峰、紫徵峰、太乙峰、云祖峰、羊角峰、马蹄峰、三星峰,九峰镇因此而得名。九峰镇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在80%以上,其余山地坡地广种果树,盛产油桃、水蜜桃、奈李、柑、桔和西瓜等,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
九峰山歌属于民间音乐。千百年来,这种幽香而极富韵味的音响在巍巍群山中回荡,在极富特色的乡村文艺活动中回旋。它分布在九峰、五山、大源、北乡、两江等镇,主要流传地为九峰,所以习惯上称为“九峰山歌”。
关于九峰山歌的起源,那还得从头说起。乐昌,夏、商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国时属南海郡。秦末,赵佗为南海尉,称帝岭南,乐昌属南越国。唐、宋末年,为躲避战乱,中原汉族人口掀起了至东晋五胡乱华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迁徙浪潮,有的“客户”居民南迁至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北部地区。
宋亡后,部分居民则退往更偏僻的山区内如九峰定居拓荒。而先期从湖南湘江、资江、源江流域南迁至九峰等地的“南蛮”——少数民族,其中以瑶族为主的瑶人是个喜欢唱歌的民族。在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瑶民用歌声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之情。清代诗人屈大均在描写乐昌九峰瑶胞唱歌时,因不懂瑶语,写下了“瑶女歌声远,风声听不清”的诗句。随着接触的增多和交往的频繁,瑶汉两族人逐渐融合在一起,瑶民把平日所唱的歌传教于汉人。他们劳动唱、休息唱、家里唱、山上唱,曲调自由舒展。后来,瑶歌“汉化”成了客家山歌,语言以客家话为主,而其中的“牛尾村山歌”调仍保留着湖南口音,是客家话和湖南话的混合唱。“过山帮”调则仍保留瑶家方言。
二、九峰山歌五种曲调的显著特征
九峰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门唱歌,出门唱歌,千百年来,这种风俗一直不变。据九峰山歌传承人罗家茂说,九峰山歌原来曲调甚多,由于有些曲调生涩难唱,所以在传唱中渐渐地淘汰,流失。目前收集到的“九峰山歌”有五个曲调:“过山帮”调、“刘莎妹”调、“下南京”调、“九峰山歌”调、“牛尾村山歌”调。
(一)“过山帮”调
“过山帮”调音调比较高,是砍伐、割茅、运输、贩卖、趁墟、探亲访友翻山越岭时唱的,此调因而称为“过山帮”。唱时声音高亢,拉音很长,有点像长调,歌词较少,很随意,每个歌手都在演
唱时加进自己的语气,衬词。如:唉、呀、啊、哎、溜哒哒等。二句、三句词不定,随情而发,随意而唱,有的甚至有调无词。
1、曲谱。“过山帮”首句起呈主音,是徵、角、宫,它吸收了瑶族山歌“喊山调”的音律,融入当地客家文化中,成为一首高亢、自由、宽广的山歌。
2、歌词。多采取夸张手法。如《大话歌》:“咁久唔曾打大话,今日唱条大话歌,三个糯米蒸缸酒,吃哩三年还有糟。……咁久唔曾打大话,今日唱条大话歌,捡个田螺斗咁大,捉个狗虱狗咁高。……你的大话使人怕,涯的大话也唔差。鸡仔踩死水牛牯,蟮公拖跌大鸭嫲”。“过山帮”调留下来的歌词不多,因为音调太高亢,很多人都觉得这种调虽然随意,但很讲究歌唱的技巧,现在会去唱她的人已经很少了。也有人说,此调是适合在大山大坳中唱,在田中唱就失去了风味,现在封山育林,不能随意砍伐,公路也通了,不用步行,此调慢慢会失传。
(二)“刘莎妹”调
“刘莎妹”调歌唱形式上有较多的变化,五个曲调中此调最具表演性。唱时一般用二胡伴奏,有男女同唱,男唱女和、男女对唱、母女同唱、女声独唱、家庭成员同唱等多种形式。
1、歌词。唱的是伐木、放排、卖木相关的生活和习俗,近几十年来,唱的都是同一种歌词,即“杉木歌”:“正月排来系年宵,郎过江西路飘飘。郎过江西桥头坐,客人买木要几多?唔要多来唔要少,单买十埂透几窝。二月排来郎归家,手拿雨伞两边遮。左边遮
起郎名誉,右边遮起牡丹花。……十月排来到省下,客人卖木乱如麻,大排银钱用秤吊,小排银钱用司马。……十二月排来又一年,劏条猪仔来过年。猪头拿来谢天地,猪尾拿来谢家仙。猪肝猪利郎送酒,猪心拿来送姣连。…….”在唱的过程中,还适当地使用了一些衬词,以增强歌曲的气氛。
2、曲谱。“刘莎妹”是角调式,唱起来流畅抒情。刘莎妹原来是演唱人物的一个曲子,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曲调。它与广西地区广泛流传的“刘三妹”(刘三姐)曲调从旋律、曲式和表现手法区别甚远。
(三)“下南京”调
1、歌词。歌词结构与“刘莎妹”、“过山帮”调的不同之处是“下南京”调多是五行句,青年男女相互有好感时,只能通过对歌表达心意。如《五更静》:“一更静,进姐房,姐在房中绣鸳鸯。中间绣起鸳鸯枕,两边绣起象牙床,心肝姐子好连郎。……五更静,进姐房,鸡啼三次要天光。被子盖郎郎盖姐,蓆乘姐来姐乘郎,风流一夜到天光。”下南京是指下南方,九峰人因商贸而到曲江、广州,统称下南京。“下南京”调除了对唱道情外,也引用到调情,当地人叫“撩妹子”,留下来的传统歌词有“五送妹”、“五更静”等。
2、曲谱。“下南京”是徵调式,旋律悠扬隽永,适合表达情意,是九峰一带村民喜爱的情歌调。
(四)“九峰山歌”调
此调音调不高,音色一般的人也可以唱,歌词通俗易懂好记,
可以在运用过程中相应地改变音调。
1、歌词。“九峰山歌”调因音调不高,歌唱技巧要求不高,容易记忆,所以现在还广泛地唱咏,收集的歌词也很多,有一千多首。歌词内容多为打招呼、联络感情,也有用于夫妻调侃和劝诫的。最具代表性的歌词是“红粉娇娥连情人”和“十劝郎”。如“红粉姣娥连第一,一两丝线结同心。千结万结唔上结,一结结上涯郎情。”“二劝郎,要正规,劝郎出门准时归。莫学风流浪荡仔,今日东来明日西,不务正业害死哩。”
2、曲谱。“九峰山歌”曲调比较直畅,容易上口,是传唱最广的山歌。
(五)“牛尾村山歌”调
1、歌词。此调风格略带悲情,一般为妇女所唱,用于诉说心事,她们在山上割草、砍柴时低吟浅唱,诉说嫁人后心中冤屈及对娘家的思念,因此,“牛尾村”调很少在公众场合唱。如《打芒歌》:“高岭山上好打芒,一望望到大雾场。大雾场上冇鸡狗,郎子面前冇个娘。高山岭上好打芒,芒草青青想爷娘。思想爷娘唔得过,要转外家唔得闲。”
2、曲谱。第一句的宫、角、徵……第二句的徵、商、商……结尾的商、宫、商,调式的转换出人意外,十分新鲜,是九峰山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曲调。
三、九峰山歌唱咏的随意性和即兴性
“九峰山歌”是山歌类,最初是农民在山上劳作、田里耕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