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教学教材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演示课件
1、判断句
见
2、省略句
句
3、被动句
式
4、倒装句
被 ①不拘于时
《师说》
动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句 规律一:
介词“于”表被动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被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动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句 规律二:
“为”、“为…所”表被动
被 ①求益,反见辱
《张仪列传》
•
9.联 系 文 章 的 主题 或作者 的情感 态度揣 摩词语 的含义 ,一般 分析具 有深层 含义或 特定意 义的词 语,点 明中心 或主旨 的词语 等依据 此法。
前置的标志,这里的“是”本身就 是前置的宾语。
宾 语 前 置
①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规律四: 介宾结构中,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 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宾 语 前 置
练习:
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B )
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定 语 后 置
练习:
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D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定 语 后 置
练习:
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
A.凌万顷之茫然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动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句 规律三:
“见”、“见…于”表被动
被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言文特殊句式(上课)PPT课件
•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注意: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 谓、宾; 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 现代汉语句子的语序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
精选PPT课件
26
1、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 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 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例如:
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树叶黄了。
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⑸明天星期日。
⑹什么书他都精选P看PT课。件
21
3.宾语(符号:波浪线)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
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 “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⑴什么叫信息? ⑵门口围观一群看热闹的。 ⑶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 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 父…… • ③ ……,……也
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 ④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精选PPT课件
5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意:“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筋骨。
精选PPT课件
40
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太子及门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荆轲刺秦王》
〖2021年整理〗《文言文特殊句式全面》完整版教学课件PPT
三、倒装句
•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 谓 ─ 定“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 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 种情况。)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 •(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4、 “……者也”式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 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在文 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1)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
判断句第三种情况
•无标志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文言文中的判断 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1、荀卿,赵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3、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
判断句第四种情况
“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 这种情况不常见。
•(1)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也”。 •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 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 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汉语语法之特殊句式+课件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 “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
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 牛出汗”,疑问代词有谁、何、奚 、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 标志)
类型三: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 (“乎”相当于“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③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⑥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规律:动词(形)+乎+宾语(名、代) 译:乎+宾语(名、代)+动词(形)
③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论》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长于臣。《鸿门宴》
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规律: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译:于+宾语(名、代)+动词(形)
类型二: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②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④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规律: 动词+以+宾语(名、代) 译:以+宾语(名、代)+动词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课堂PPT)
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小鲁:觉得鲁国变小了。小天下:觉得天下变小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不广博。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节义不崇高。
3.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
怪之:觉得奇怪。
4.于身也,则耻师焉。《马伶传》耻:以…为耻辱。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以…为老 幼:以…为幼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8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名事物。例如: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同》 亲其亲:把(自己的)亲人看作是亲人。 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子女。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客我:把我当作客人看待。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 侣鱼虾:把鱼虾当作伴侣。友麋鹿:把麋鹿当作朋友。 4.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师:以……为师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鉴:以…为镜子
把…看作是一致的 16
④动作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惧有伏焉。 伏兵 《曹刿论战》 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过秦论》 ⑤为动用法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也
为国家而死 《陈涉世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为…而悲哀 《阿房宫赋》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而死 《咏荆轲》 ⑥对动用法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对…感到惭愧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对…感到惭愧 17
演示课件文言文特殊句式.ppt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忌不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未有之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知句读,不解惑”
.精品课件.
18
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 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精品课件.
21
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 语,组成介宾结构。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 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 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精品课件.
2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 后》〈战国策〉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 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什么)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精品课件.
28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见 /于/见…于 ②为/所/为…所 ③被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精品课件.
29
有标志的被动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课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 相如列传》)
示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
用法及意义解析
用法
定语后置句式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生动 有力。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句式常用于描绘人物、事物或景 象的特征,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08 总结回顾与展望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学生应掌握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 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并能 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句式进行分类。
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学生应掌握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 语的方法,如调整语序、补充省略成 分、理解判断句的逻辑关系等。
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学生需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如倒装句中谓语前置、宾语后置等规 律,以及省略句中省略主语、谓语等 成分的用法。
注意事项与误区提示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主谓倒装句式时,需要注意语境和 语气的把握,确保表达准确、自然。同时, 要避免过度使用主谓倒装句式,以免造成 语言的晦涩难懂。
VS
误区提示
有些读者可能会将主谓倒装句式与宾语前 置句式混淆。实际上,二者是不同的句式 类型。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宾语在动词之前 的语序,而主谓倒装句式是指谓语在主语 之前的语序。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仔细 分辨这两种句式的不同特点。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
深入学习特殊句式 学生应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掌握更多类型 和更复杂的语法规则,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
拓展相关知识点 除了特殊句式外,学生还可以拓展学习文言文中的其他相 关知识点,如古代汉语词汇、修辞手法等,以更全面地了 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1)“……者……也" 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此谋攻之法也..(……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粟者.,民之所种。
(……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
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
“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古文特殊句式》PPT课件
句式特点:用介词“被” 表被动,与今相同。
16
精选课件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洎牧以谗诛。 2、城之破也。 3、戍卒叫,函谷举。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王之蔽甚矣。 6、而刘夙婴疾病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17
精选课件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
18
精选课件
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 (定)─宾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句式特点: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9
精选课件
判断句主要形式:
1. 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14
精选课件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句式特点: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15
精选课件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25
精选课件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60张]
•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精选ppt课件
20
•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 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 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 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 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 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 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精选ppt课件
19
•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译文:
•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 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译文:
•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 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 “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 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 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的疾病”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
•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 马头行事”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及状后、定后、主谓倒装(古代汉语课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3.用代词“之”“是”复指的宾语要前置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 进一步强调表达的事物
“惟(唯、维)+宾语+是(之)+动词”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吾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 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
状后、定后、主谓倒装
汝
甚
之
矣
不
,
惠
汝
,
之
甚
不
矣
惠
!
!
1.主谓倒装
将谓语置于主语前,起强调、突出作用。 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贤哉回也!——《论语》
1.主谓倒装
《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1.判断句
文 言 特 殊 句 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言 特 殊 句 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3.省略句
言
特
殊
句
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3.省略句
言
4.主谓倒装句
特
殊
句
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文 3.省略句 言 4.主谓倒装句 (谓语前置句) 特 殊 句 式
1.判断句
7.用“是”作判断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一、……者,……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翻译: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二、……,……也。
1.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2012辽宁《晋书•周顗yǐ》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2013江苏卷《三国志•李丰》
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2010山东卷《申甫传》
19.甫数以其术干诸卿,常不见听信。
1、找主 语
2、看语
境
三 省 略 句
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
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被欺骗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翻译: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见” 两种形式区分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1)“……者……也” 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此谋攻之法也.。
(……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粟者.,民之所种。
(……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
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
“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例如: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
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
如: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
(2)谓语解释原因。
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
(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
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
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
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②“……,……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⑤“……,……。
”“者”、“也”都不用或“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通常以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赤壁之战》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陋室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需要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楚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句而无语词标志,这要依靠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今三晋不胜泰,四世矣。
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三、疑问句1.一般的疑问句多含有表疑问的代词、副词、语气词。
例如:“大王来何.操?”“且焉.置土石?”“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独.不怜公子姊邪.?”“其.可怪也欤.?”2.习惯型短语疑问句在文言文中,又有许多与疑问、反问有关的习惯说法,下面分别介绍。
(l)“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鹰兮奈.若何.”,“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如果所插入的宾语是“之”,就构成了“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的说法。
这种说法不但用来询问办法,还可以询问事情的可否,如果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就带有强烈的反问语气。
如:“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怎么样)?”“我...(怎么样)?”“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怎么能够)其拒人也?”(2)“……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如:“吾孰与..日远?”(长安和..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上述说法,还可有所变化。
如“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吴起)?”这个句子把所比较的内容放在句首单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这个句子把要比较的内容省略了,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来,像“厉害、威风”之类,也可以理解成一般性的优劣高下的比较,就译为谁和谁相比,“怎么样”。
“孰与”,“何如”又可以用来询问利弊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如:“救赵孰.与勿救?”(救赵和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如”、“孰若”、“何若’等。
(3)“不亦……乎”。
可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可乎.?”..说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4)“何(奚、安)以(用)……为”、“何以为”、“何……为”。
“何以……为”可译成“哪儿用得着……呢?”或“还要……干什么呢?”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坞为.?”..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上述形式中的宾语可以省略,于是就变成“何以为”、“奚以为”的形式。
如:“胜(白公胜)自砺剑(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它干什么呢)?”有时“以”字又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奚……为”的形式。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我是英王)……奚.跪为.(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5)“何(奚、焉)……之有”表示反问,等于说“有何……”。
例如:“宋何.罪之有..(还有什么国家呢)?”..(宋国有什么罪)?”“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上述形式还可以省去“之”字,变成“何有”的格式,它的含义常是“何难之有”、“何爱之有”等。
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虽及胡耈(指很老的人),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对于头发花白的敌人,又有什么可怜惜的呢)?”(6)“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有“还算得上什么……”“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比如:“(袁)尚寒,求席。
(袁)熙日:‘头颅方行千里,何.席之为..(还说什么席子呢)?’” “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恶,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
何.臣之为..(还算得上是臣子吗)?”(7)得无”与”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如“日食饮得无..往见跖邪.?”等等。
..有病乎.?”“得微..衰乎.?”“得毋“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大概”、“恐怕”、“岂不是”、“莫非是”、“未免”等。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后乎.?”,..不可乎.?”,“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