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分析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教学应对研究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教学应对研究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观点、不回答问题、不提出对老师的评价和反馈,而仅仅听讲、沉默不语的状态。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沉默不仅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关注度。
本文将从沉默原因、教师应对及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应对研究。
一、沉默原因1.个体差异:学生在性格、经验、价值观念等方面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天生内向,不擅长表达,而且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不太有信心,这使得他们很难在课堂上突出自己。
2.不适应大课堂教学:有些学生可能对大课堂教学不太适应,他们可能来自小班或个性化教学环境,对于大课堂里的琳琅满目的信息和充满竞争的氛围,可能会感到压力。
3.缺乏安全感:当学生感到课堂不够安全和信任不足时,他们可能不愿在课堂上发言,尤其是当这个课堂环境的气氛不友好时,学生更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4.内容不吸引人:当课程内容过于死板乏味,毫无吸引力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冷淡,从而丧失了表达兴趣。
二、教师应对1. 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实践操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2. 创造友善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和谐友善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课堂是一个安全、信任的场所,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学生,在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组内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
4. 清晰明确的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合理地对目标进行分层和分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三、教育教学角度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不应只倚赖课堂讨论,而是应该涵盖教材、教学方法、师资、教育环境、学生个性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摘要: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它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前大学课堂上沉默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消除课堂沉默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沉默;分析与对策中图分类号:6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5:1009-2560(2010)04-0024-04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疑思问”,他自己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范;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
然而当前大学生不但在学习中很少提问,就是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大都保持沉默态度。
由此形成的课堂沉默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成才,而且会损害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浪费教育资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分析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各个方而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广泛覆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日益复杂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呈现复杂化。
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必须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而入手。
(一)社会文化方而的因素在中国文化生活中,而子观念一直是一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人们在公共场合尤其在意自己的而子,他们会用理性反复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很少会考虑这些言行是否是自己真实J清感的表达。
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摘要:近年来,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受教师、学生、教育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课堂消极沉默进行深入归因并提出应对课堂沉默的对策,旨在促进课堂教学取得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课堂沉默;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84-01沉默,是指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根据学生沉默的性质,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本文着重关注消极沉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大学课堂沉默的现状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种课堂沉默的现象:从课程性质来看,选修课的课堂沉默现象最为严重,逃课率也最高;其次是公共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由于专业课比较重要,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高,但沉默现象依旧常见。
从专业来看,文科专业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发生率比理科、工科专业高,这是由于理工科专业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文科专业的理论性知识多,课堂也相对较枯燥。
从年级来看,课堂沉默现象的发生率与年级成反比。
大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二、大学课堂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必须从大学生自身、教师、教育制度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1.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学习中,动机和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原动力。
学生们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认为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缺乏对人生远景规划,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性,在课堂学习中表现被动。
2.性格因素。
性格外向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在课堂上比较活跃。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在大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沉默症”现象,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思路,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沉默症”问题。
一、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被动,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讨。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课堂上需要积极参与,并且缺乏一定的表达能力,因此出现“沉默症”现象。
一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内向、自卑等个人原因也导致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堂积极参与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因素教学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表达,这会使得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沉默症”现象的出现。
有些老师教学风格可能比较严肃或者刻板,这也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应该更加活泼和开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欲望。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个因素。
一些课程内容可能比较枯燥、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选择沉默。
一些课程内容可能过于死板,没有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使得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日益凸显。
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甚至对老师的提问也缄口不言。
这种现象无疑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造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之道强调“谦谦君子”,提倡谦逊、内敛的个人品德。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觉得适度的沉默是一种美德,不愿过于张扬自己,表现得过于主动可能被视为不谦虚。
在课堂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学生羞怯、内向,不愿意展示自己,更不愿意和老师或同学进行争论和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也有一定影响。
师傅徒弟关系中,师傅通常代表着权威和智慧,而徒弟则应该恭敬、顺从。
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与老师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更不敢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原因之一。
很多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绩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的焦点往往是如何获得好成绩,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不愿意思考和质疑,更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交流。
三、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因素。
一些家庭教育中,家长主要注重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关注较少。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可能会感受到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沟通表达的重要性。
这样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被动和内向的性格,导致进入大学后在课堂上缺乏活跃性。
一些家庭可能对孩子要求较高,对失败和批评的害怕也会导致孩子在课堂上不敢展现自己。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行为方式的习惯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按自己预设实施教学时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沉默,对此我们许多教师“耐不住寂寞”,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
于是,频频“支招”,以求快速打破沉默,摆脱僵局。
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卡壳”,也不说明讨论活动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善待沉默,耐心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一、形成沉默的缘由其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期间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课堂上教师预设的问题或教学环节,传递给学生时,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尝试解读,迂回探索,反思矫正,综合提炼的过程。
学习的主体对外来的信息,都要经历一个辨认、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
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思考。
因此,保持一定的沉默。
此刻,思维正在剧烈活动着。
而课堂上那种‘出现问题,就立即展开讨论各个学生脱口而出、对答如流的现象,如非刻意表演,则一定是某些超常学生的超常表现。
我们不能对常态的课堂讨论活动有过高的期望。
其实,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保持一颗平常心,你会觉得课堂教学中的沉默,实属正常现象。
其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为:因不能确定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否有意义,担心由于不足而造成笑柄,特别是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自卑感强信心不足,不敢轻易表述:有的是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在公开场合亮相,即使有深刻的理解,也不肯主动表白;还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无求知兴趣,不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等等。
二、打破沉默的策略(1)耐心等待。
沉默是有价值讨论的前奏。
讨论,就意味着要发言,而发言是一件让人心理有压力的事情。
说得好就会给大家留下好的E 隙,产生积极的回报,反之则不尽然。
因此,发言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斟酌自己的语言,预设表达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
平时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当问题提出后,急于表白的学生,只能说出只言片语,甚至不着边际的话,而有足够时间思考,保持一定沉默的讨论才是真正意义的讨论。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现象指的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多数时间都保持沉默,不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中较为常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个体差异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学生天性内向、胆小,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因此在课堂上更倾向于沉默。
另一些学生可能是性格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较少,或者对课堂教学内容难以理解,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谨慎地保持沉默。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问题被认为“愚蠢”或者是觉得自己对问题的回答不够准确而不敢开口。
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厉、不友善,或者在学生提问时主观评价过高,给予负面评价,那么学生很可能因为害怕被批评而选择保持沉默。
如果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充分的讨论和互动,学生也很容易因为缺乏参与感而选择保持沉默。
缺乏自信也是造成学生沉默的重要原因。
有些学生在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方面存在缺乏,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被他人否定。
他们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承担被否定的风险。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堂教学环境、社交焦虑以及缺乏自信等。
了解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影响,有助于教师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更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感。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
学生课堂上的“ 沉默” 剖析及对策
在课 堂教学 中 , 经常会 出现 一种奇 怪的
二 、打 破 沉 默 的 策 略
●童 太 娟
的 自我意 识 。孩子 的 自信 心 与他们 对 自 己
() 1 耐心 等待 。沉默是 有价值讨论 的前 的认 识和 评价 密切相 关 ,正确 的 自我意 识 奏。讨 论 , 意味 着要 发言 , 就 而发 言是 一件 能够 增强 自信 , 不 同 程 度 地 出 现 沉 默 ,对 此 我 们 许 多 教 师 发挥 创新潜 能 。 因此 。 师 教 让 人心 理有压 力 的事情 。说得 好就 会 给大 要善 于发现 学 生的特 长 ,并 为他 创 造表 现 “ 耐不住寂 寞” 不忍心 让课堂上 有限的 时间 , 现象 。教 师按 自己预设 实施 教 学时 学生 却
口而 出、 答如流 的现 象 。 对 如非 刻意表演 , 则 有误。但看看 学生都在思 索 ,就耐心 等待 。 在欣 赏完 叶圣 陶先生 笔下 不同 姿态 的荷 花
一
能 对 常 态 的 课 堂 讨 论 活 动 有 过 高 的 期 望 。 观 点 , 的 说 : 明 白 了保 护 环 境 的 重 要 意 些姿势 。一时 间教 室里陷入 了沉 默 , 有 我 等待许
预 也在 情 讨论 。 其次 , 为学生创设心 理 自由的氛围。 只 进 程 “ 壳 ”也 不说 明讨 论活 动 失败 , 卡 。 更不 斟 酌 自己的语 言 , 设表达 的效 果 , 能说沉默就是什 么都没 有发生 。因此 , 我们 理 之中 。平时在 教学 中 , 会发现 , 问题 有心 理 上感 到安全 时 。学生 才能敢 于表 现 你 当
白白流失 。 是 , 于 频频 “ 支招 ” 以求快速打破 家留下 好的 E , 生积极 的 回报 , 之则 的机会 , 他们享 受成功的喜悦 , , 隙 产 反 使 意识到 “ 我 沉默 。 摆脱僵 局。其 实 , 沉默 并不 表 明教 学 不 尽然。 因此 ,发言前经过 一番深思 熟虑 。 能行 ”从而 不再沉默 。 , 信心 百倍地 参与课 堂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指的是在课堂上,部分学生表现出不愿意发表意见、提问或参与讨论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氛围均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些常见因素分析。
个人性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些学生天性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缺乏自信心,害怕被他人评价,因此在课堂上往往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意发言。
这一因素与个人性格特点有关,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克服。
教学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如果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师生互动不够充分,学生就会感到缺少参与的动力,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如果教师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评价过于苛刻,学生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评价为无用或错误,进而选择保持沉默。
改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积极互动,对缓解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自信,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争议或敏感问题,学生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会引发争议或不必要的纷争,也会选择保持沉默。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和发言。
同学关系因素也会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产生影响。
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存在与同学的竞争关系、同学间的排斥现象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不愿意发言。
有些学生内心自卑、缺乏自信,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同学嘲笑或质疑,因此选择沉默。
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改善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性格、教学环境、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同学关系等多个方面。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态度,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大学生课堂中,出现沉默症现象是很常见的。
沉默症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很少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从不发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因素,以下将从教学方式、学生个体因素和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式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往往强调传授知识和解答问题,而不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消极 passivity 和沉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评价方式也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些教师过于偏重课堂表现和成绩,评价过于苛刻,这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心理,导致他们不敢或不愿发言。
学生个体因素也对学生课堂沉默症产生影响。
每个学生的个性、性格和教育经历都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对课堂发言的态度和行为。
一些学生可能性格内向,对陌生环境和人群中讲话感到不自在和紧张,因此不愿发言。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表现。
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对问题不了解或知识水平不够高,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能发言,并且担心犯错或被批评。
课堂氛围也是导致学生沉默症的重要因素。
课堂氛围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尊重和支持的情感氛围。
如果课堂上存在负面氛围,如教师批评、讥讽或嘲笑学生的发言,或者学生之间存在竞争和压力,那么学生将会感到不安,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存在和谐、积极主动的氛围,能够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参与讨论。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来缓解大学生课堂沉默症。
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观点。
教师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成绩和表现。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克服对发言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大学课堂中沉默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课堂中沉默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一、原因从教师的维度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较为消极的教学态度、性格上让学生认为无法接近与沟通,以及教学经验、教学手段的缺失是造成“沉默现象”的主要因素。
从教学态度角度出发,由于部分课程的性质和安排,一些教师并不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对待。
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由于其不再像中小学时期一样涉及升学压力,很多学生不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对待。
又如思政公共课,在部分学生看来,和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太大的关联,从而不会对课程内容抱以太大的热情。
面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并不是特别积极的态度,部分教师便报以较为消极的教学态度,或者不关注课堂管理,或者对教学内容不进行严格把关,或者不再考虑学生的想法与诉求,使得本就不太容易实现的互动课堂更加容易地陷入沉默。
当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时,想要再对“沉默现象”进行改变,只会难上加难。
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信服,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会以威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是一位很难相处、很难沟通的人。
如果在课程教学中,威严型教师再以不得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接触,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只会与拉越远。
当学生对威严型教师报以“惹不起就躲”的心态时,“沉默课堂”的出现必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由于教学经验与教学手段的缺失,无法有效实现互动式教学课堂,这一点在青年教师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大学课程的内容都偏向于理论化,教材内容既枯燥无味,又艰涩难懂,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课堂应当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一样无聊乏味。
然而,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缺乏足够的教学手段,一些教师很容易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使得对课程本就不报以太大期望的学生更加容易陷入厌烦、失望的情绪,课堂教学中“沉默现象”的出现在所难免。
从学生角度而言,“沉默现象”的出现,同样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第一,面对大学课程,学生以“被动学习”的态度进行应对。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默症”的现象。
受影响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发言,不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其他课堂互动活动,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佳。
本文将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1. 害羞和自卑害羞和自卑是影响大学生课堂发言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是一个挑战。
他们认为自己观点的价值不足以与其他同学相比,所以他们就选择了保持沉默。
2. 压力和忧虑大学生现代化的学习模式和更高的学术要求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忧虑。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集中注意力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学生们会限制自己的课堂参与活动,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忧虑。
3. 语言表达能力许多学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使得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他们觉得说话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引起其他同学的嘲笑或批评。
二、教学环境因素1.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讲解,而缺乏互动和讨论,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出现“沉默症”的现象。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言,促进课堂互动。
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发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理解或从中获得足够的知识,他们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
因此,课程内容要切实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使学生更容易参与。
3. 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
一个平静、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一个尴尬、紧张的氛围会使学生不愿意发言。
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言。
总之,“沉默症”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利。
沉默的学生可能错过了关键的知识点和互动机会,而这些通常会导致学业不良的表现。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课堂“沉默症”现象。
所谓“沉默症”,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或者不敢发言,表现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课堂讨论的回答很少,甚至完全不说话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主观因素1. 自卑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担心自己说出的话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不被认同,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在课堂上表现得胆怯,甚至不敢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2. 害怕被评判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害怕自己的回答或观点会被老师或同学否定,因此不敢轻易发言。
他们担心被他人看作是“不懂装懂”,也担心自己的言论不符合大家的期望,所以选择了保持沉默,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和打击。
3. 社交恐惧症一些大学生天生害怕与人交流,无论是和老师还是同学。
这种社交恐惧症让他们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异常排斥,更愿意选择保持安静。
这些学生需要时间去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培养自己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因素1. 教师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发言。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只是讲授,而缺乏互动交流,那么学生就缺乏发言的机会。
一些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进行批评或者直接否定,这也会让学生产生退缩心理,不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课堂氛围课堂上的氛围是否轻松愉快也对学生的发言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愿意发言。
而如果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就会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家庭因素1. 严厉教育一些家庭过于严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注重于听话,不注重于独立思考和表达。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保持沉默,害怕说错话,习惯了依赖他人的看法,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现实中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沉默的现象,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扰。
本文将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学生沉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自信。
学生可能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足,害怕别人的评价和批评,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鼓励、肯定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过于敏感。
有些学生会对教师的评价产生过度的关注,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会被教师批评。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教师的评价,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
学生可能因为对课堂内容不够理解而选择沉默,害怕表达错误。
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解答。
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对课堂氛围和互动的期待不足也是导致学生沉默的原因之一。
学生可能觉得课堂的氛围单调乏味,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师还可以设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导致学生沉默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学生天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个别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
学生沉默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自信心不足、对教师评价过敏、对课堂内容掌握不够、对课堂氛围和互动期待不足、个性差异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肯定学生的表达,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评价,提供问题解答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个别指导和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表达。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原因探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原因探析当今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面对提问学生沉默不语,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沟通,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探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堂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目标高效顺利的完成。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当今的教学模式愈发多元化,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满堂灌”。
人们在关注教师知识讲授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师生间良好的课堂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大学课堂上,学生沉默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不仅很少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对于教师的提问多数也都采用沉默不语的态度,以至于不少教师抱怨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
这种课堂沉默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学习,还会使教师产生负面的情绪波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师生教学行为,了解大学生消极课堂沉默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一、教师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行为举止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表现。
尽管大多数教师自我感觉是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的,但在实际中大多数还是会无意识的倾向于同成绩好、表现好或者他认为聪明的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无意识的举动会影响课堂的公平性,那些不受重视的学生久而久之得不到表达的机会,其课堂参与的热情便会受到打击,使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只听不说,更多的保持沉默。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目前,大学课堂“一言堂”的现象依旧普遍[1]。
大学教师缺乏如中小学老师一般对教学方法的精细研究,而更加重视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讨。
不少教师讲课照本宣科,内容空洞脱离实际。
学生听课提不起兴趣,许多人“身虽在心已远”,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
此外,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在现行的语文课堂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沉默的现象,即无论是听课还是发言都非常少,这种现象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应对?
原因分析:
1. 家庭环境:有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比较封闭,父母在言语上并不是很开朗,学生
的交流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受到了影响。
2. 学生性格: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3. 现代多媒体:现代多媒体影响了学生思考的速度,使得学生变得浅薄而缺乏深度,无法充分理解课程内容,也就无从发言。
相应的应对策略:
1. 充分的沟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教
学目的,并和学生建立互信和良好的关系,使得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家庭也要加强
沟通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发表意见的平台。
2. 个性化教育: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并在课堂上给
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 提高思维深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度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将课程与当
今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深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
解和思考课程内容,并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解决学生沉默的问题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和支持,学生、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建立自信,提高人际交流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老师也应该从
自身出发,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更好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参与
学习活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进入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接受教育。
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沉默症”现象,即在课堂上缄默无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他们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育系统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讨论的机会。
课堂上老师们主讲的时间长,学生的发言机会少,这使得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造成了他们的“沉默症”。
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过分功利化也使得学生更注重追求分数,而非真正的学习和探索。
这些教育系统的问题,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从而导致了“沉默症”的出现。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还与文化因素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讲话要谨慎,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时显得畏首畏尾,害怕被别人批评或挑战。
他们更愿意沉默而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认为老师和同学能比他们更加懂得问题本质,因此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症”现象。
三、人际关系的压力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还与人际关系的压力有关。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
一些学生在面对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时,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而非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受到他人的否定和挑战,导致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些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遭遇到老师的批评和质疑,这也会给他们造成沉默的压力,导致“沉默症”的出现。
人际关系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个体心理因素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复杂现象。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大学生课堂上,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学生们更倾向于保持沉默,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学生课堂沉默症”,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需要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一些学生因为内向、害羞或者自卑,对于参与课堂讨论感到特别紧张。
他们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者批评,害怕出现语言失误,甚至害怕失败,从而选择了沉默。
社交恐惧性格的学生在面对课堂上的互动环境时,往往表现得胆怯和退缩,缺乏自信心,选择了逃避,在沉默中度过整节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法参与讨论,也就选择了沉默。
同样的,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有必要参与讨论,也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会对学生的参与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班级氛围班级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班级的氛围不够活跃,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就会觉得不自在,选择沉默。
相反,如果班级的氛围积极乐观,学生们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那么学生们就会更愿意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影响教师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尊重和包容,提倡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漠不关心,或者给予过多批评和负面评价,那就会使学生觉得沮丧和不安,从而选择了沉默。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文化差异在国际化的大学里,文化差异也会成为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因素。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是指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缺乏积极参与讨论、提问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下面将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大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害怕自己的观点被质疑或批评。
一些学生可能在教育背景或性格上较为内向害羞,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则更倾向于选择保持沉默。
教学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因素之一。
如果教学氛围缺乏互动和鼓励,学生可能会感觉不被重视,较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态度和沟通能力也会对大学生的参与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或者在学生提问时不予回应,没有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可能会因此沉默。
课堂氛围和同学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
如果课堂氛围不友好,同学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学生可能不愿意发言。
也有一些学生可能是因为与同学关系不好,或者其他同学一直占据了话语权,导致学生的发言机会较少。
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因素。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学生可能被灌输了顺从和听从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不习惯提问和表达个人观点。
在某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可能更加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表达的能力。
针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可采取以下对策。
教师应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
教师还应通过提供反馈和奖励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自身观点的独立性和思辨能力来克服“沉默症”。
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克服“沉默症”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摘要: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它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前大学课堂上沉默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消除课堂沉默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沉默;分析与对策中图分类号:6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5:1009-2560(2010)04-0024-04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疑思问”,他自己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范;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
然而当前大学生不但在学习中很少提问,就是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大都保持沉默态度。
由此形成的课堂沉默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成才,而且会损害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浪费教育资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分析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各个方而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广泛覆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日益复杂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呈现复杂化。
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必须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而入手。
(一)社会文化方而的因素在中国文化生活中,而子观念一直是一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人们在公共场合尤其在意自己的而子,他们会用理性反复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很少会考虑这些言行是否是自己真实J清感的表达。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子在他们的学习、人际交往、人格维护与完善等方而有着突出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会导致自己而子丢失时,或者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自信时,他们常常采取的方式是沉默,用沉默来消极地保全而子。
其次,受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各种纷繁复杂的快餐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容易滋生浮躁的心理,有的听课、看书容易走神。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大学生普遍是网络的爱好者,从网络上获得的新鲜的、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的东西,往往会使他们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在脑中留下一些影像和杂念。
这些影像和杂念会时常在脑中涌现,有时就会干扰听课和学习,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造成相当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印象不深刻,“不知老师所云”缺乏对老师所抛出问题的认知,当然无从回答。
(二)教育制度方而的因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主动求知热情不高,缺乏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自觉意识,有的学生根本不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在他们身上明显带有应试教育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模式。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多听少言”和教师“权威”不容侵犯的教育,教师也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仍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很少有质疑,更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进了大学以后,学生尽管意识到大学学习与中学有区别,但已形成的习惯模式很难改变,再加上部分教师也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新的主动的学习习惯模式,所以,导致大学生课堂上不活跃。
(三)教师提问的策略因素教师的提问策略是否得当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教师不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有关。
比如有时教师的提问内容太难,以至于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而有时教师的提问内容不需要思考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高。
还有教师对学生沉默的容忍度不够,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等待时间,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压力,害怕回答问题。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的,并且能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实际,那么这个问题就容易激起大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体验到成就感。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
有研究者把动机分成工具型和结合型两类。
前者指学习者的功能性目标,如为通过某项考试或找到一份工作而学习,后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以及目的语文化所处的群体产生兴趣,产生与之融合为一体的结合型动机。
据观察,部分大学生上课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或者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最后能拿个大学毕业证找个好工作。
这样的学习动机带有很强的工具性。
这种工具型动机直接导致了他们不重视课堂师生互动,而选择保持沉默。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是由于他们对一些专业必修课课缺乏结合型动机,即缺乏学习的兴趣。
其次,性格不同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同。
性格外向的学生比内向性格的学生更可能参与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或讨论,他们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喜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是属于课堂上比较活跃的部分。
而内向性格的学生一般在公众场合说话时都比较腼腆,害羞,所以在课堂上只是专心听老师讲,从来不会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当老师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会因为紧张害怕而什么也说不出来。
性格内向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上课时一言不发,他们是课堂沉默中的大多数。
最后,挫败体验造成了课堂沉默。
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没能完全准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引导,甚至还受到批评和冷眼,以及受到一些同学的起哄和嘲笑,这些都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而当前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尊心极强,有了挫败的体验,自尊心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就不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再参与课堂活动。
二、改变大学生课堂沉默态度的策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任务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也是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
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要改变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从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层而去探讨解决方法。
(一)教师层而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因此,教师在改变大学生课堂沉默现状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指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
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按照时代和社会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吸引力。
同时要对课堂沉默现象保持警惕,多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觉维护课堂秩序。
此外还要努力提高25自身的学识水平。
2.提高课堂提问技巧根据Chaudron的观点,提问是课堂活动交流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所占的比率高达20%到40%,教师所选择的提问方式对学生和师生课堂互动有着非常重要影响。
所以,教师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这一内容的能力。
要使学生想表达的愿望强于保持被动沉默的愿望。
首先,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比如尽可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如果班级人数只在三十人左右,就应该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
在课堂提问前不妨用两三分钟时间活跃课堂气氛,谈一些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时事,校园热点话题等等。
对课堂上要提的问题应该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技能设计问题,并预测学生回答的可能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开学初两三个星期内都有一次课堂发言的机会。
因为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沉默时间越长,要让他发言就越困难。
因此,在开学初应尽早安排学生分组或自由讨论,以便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并能在一个轻松环境中大胆发言,倾听自己的声音。
其次,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简单明了,要注意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开口,会试图将问题重新解释一遍,而在重新解释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样就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而难引起学生回答的兴趣。
此外,教师提问后应耐心等待学生的答复,不要害怕沉默。
当然,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自己把握时间,一般沉默时间不超过三十秒。
最后,教师要给保持沉默的学生以特别的鼓励。
这些学生通常是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愿发言的。
沉默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参与讨论或者问题的思考,教师需避免过分的努力。
有些沉默的学生只是在等待一个可以放松的时机开口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机会,比如给难得发言的学生报以微笑,走到或者坐在没有发言学生的身边,近距离接触也许会让这位正在犹豫的学生马上加入到讨论中,或者提问时假装自己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样也会鼓励那些犹豫是否要发言的学生积极发l门O3.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同学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会产生轻松愉快的态度和体验。
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他们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胆怯和顾虑,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必须具有感染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
同时,教师必须增加感情投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自己的积极感情和独有的亲和力感染学生,使课堂出现和谐的心理氛围。
此外,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感情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和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改变大学生课堂沉默现状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要作用,但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大学生要强化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态度基本上是很明确而端正的,那就是努力学习,考入重点高校。
而进入大学之后,解除了高考压力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考上大学已经完成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思想松懈的他们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动力当然也无从谈起,因此也就自然会散漫起来。
学生的学习工具型动机较强,结合型动机相对较弱,通过考试这种外在的刺激对短期的学习是有用的,然而一旦目标达到,这种工具型动机就会停比作用,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培养对所学专业知识和课程的真正兴趣,即强化结合型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