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 心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3 张利荣综述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以后 , 们 对 其 有 了 新 的认 识 。本 文 就 AT R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 人 2
Ⅱ) 去 甲 肾上 腺 素 、 白激 酶 C P C) 活 、 内 C 抖 浓 度 升 、 蛋 (K 激 胞 a
高等。
1 4 信 号 转 导 途 径 A 2 的 信 号 转 导 机 制 较 为 复 杂 , . TR 目前
充盈 压 力 增 高 或 扩 张 性 心 脏 病 、 血 性 心 脏 病 所 致 的 心 脏 重 缺
发 性 高血 压 有 关 ( P一0 0 58 , 与男 性 无 关 。 . 0 )而
22 A 2 . T R与 心 脏 疾 病 2 0 0 3年 Ad c i ] 研 究 表 明 , a h 等 的 AT 一 0 小 鼠 与野 生 型 小 鼠相 比 , 心 肌 梗 死后 两 天 心 功 能急 2K 其
・ 4 ・ 1 8
西部 医 学 2 1 0 0年 1月 第 2 2卷 第 1 期 Me s C ia J n ay2 1 , o. 2 N . dJWe t hn ,a u r 0 0 V 12 , o 1
血 管 紧张素一 Ⅱ2型 受体 基 因 多 态 性 与 高 血 压 心脑 血 管病 的研 究进 展 *
构 、 力 衰 竭 、 肌 梗 死 恢 复 以 及 皮 肤 和 神 经 系 统 受 损 等 情 况 心 心 下均 可 引起 AT R表 达上 调 、 量 增 高 。 这 提示 了 A 2 2 含 T R在 上
病理进展学3.心血管疾病病理学研究进展-.12
CCK又广泛分布于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免疫器官以及心血管系统,参 与调节机体多种生理功能及病理过程。以 往研究多偏重关注其拮抗阿片镇痛、消化 内分泌等领域,近年来小分子八肽胆囊收 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 K-8)的心血管功能调节及细胞保护作用 正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CCK-8可升高家兔ES时主动脉血压、降低肺动脉血 压, 证实CCK对ES发病早期体循环、肺循环血压具有 双向调节作用。Riepl 报道内毒素血症时循环血液中 CCK含量增高,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失血性休克; 丛斌研究表明:ES时肺组织及血液中CCK-8 mRNA 表达上升,与减轻肺组织形态损伤有关;ES时肺循 环时间延长,心输出量减少,肺脏对CCK的清除明 显减少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小动脉瘤──→脑出血 4. 肾动脉 固缩肾 5. 四肢动脉 间歇性跛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管腔狭窄程度分四级:
Ⅰ级:狭窄度在25%↓ Ⅱ级:狭窄度在26-50%; Ⅲ级:狭窄度在51-75%; Ⅳ级:狭窄度在75%↑
阻塞
心绞痛
Acute myocardia l infarct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CCK抗休克作用
Bertolin首次报道了CCK具有抗失血性休 克的作用,将大鼠间断放血使全血量丢失 50%,造成失血性休克,监测动物血压 降至15-20mmHg并维持5-10min,由静脉 注入CCK-8(5mg/Kg)15-20min后,观 察出现剂量依赖性血压回升,明显降低死 亡率。Guarini等用CCK-8治疗失血性休 克大鼠,发现其有效循环血量、组织灌流 量及耗氧量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者梗死或坏疽。
AS发病机制
• 脂质渗入学说 • 平滑肌突变学说 • 炎症学说 • 内皮损伤学说 •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疾病防治工作心脑血管病成果
03
疾病防治工作现状及问题
疾病防治工作现状
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取 得显著成效,但仍面 临严峻挑战
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 需要进一步加强
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 亡率逐年上升,防治 形势日益严峻
建议三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高公众 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覆盖。
提升基层能力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 ,提高其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服务 能力和水平,使患者能够得到及
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心脑血管病防治队伍,提高医务 人员的诊疗水平和公众的健康素
养。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
积极参与国际会议
通过参加国际心脑血管病防治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 了解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疾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众对心脑血管病的认知和预防知识 不足
心脑血管病患者规范管理和长期管理 有待加强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 诊疗能力有限
疾病防治工作中政府主导作用不足, 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国内外疾病防治工作比较
国外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可借鉴经验如下
01
02
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结论三
03
通过实施有效的疾病防治策略,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和突破成果
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心脑 血管疾病的认识
推广健康生活方 式,预防心脑血 管疾病的发生
加强医疗保障, 提高心脑血管疾 病的治疗水平
促进社会对心脑 血管疾病的关注 和支持,推动相 关研究的发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与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进展,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最新研究成果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 理生理学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 法的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 法的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公 共卫生策略的研究
当前治疗手段与挑战
药物治疗:使 用降血脂、降 血压、抗凝血 等药物进行治
疗
手术治疗:通 过介入手术、 搭桥手术等方
法进行治疗
设备等
区块链技术在 医疗健康领域 的应用:数据 安全、隐私保 护、医疗信息
共享等
5G技术在医 疗健康领域的 应用:实时远 程手术、应急 救援、智能医
疗设备等
基因编辑技术 在医疗健康领 域的应用:精 准医疗、遗传 病治疗、个性
化医疗等
虚拟现实技术 在医疗健康领 域的应用:模 拟手术、康复 训练、心理治
精准治疗:发展个性化医疗, 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加强心脑血管疾 病康复治疗研究,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对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关爱和 支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新技术驱动下医疗健康产业的变革
人工智能在医 疗领域的应用: 辅助诊断、智 能手术、药物
研发等
物联网技术在 医疗健康领域 的应用:远程 医疗、健康管 理、智能穿戴
精准医学技术 在心脑血管疾 病治疗中的优 势
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和突破
经验分享:介绍国际合作中成功的经验,如跨学科合作、数据共享等。
未来展望:讨论国际合作在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跨国药企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研发动态
跨国药企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研发投入
跨国药企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市场前景与挑战
跨国药企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跨国药企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研发成果
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在预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积极心态,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压力管理的方法:学会放松,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调适:培养兴趣爱好,增强社交互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治疗: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组织与项目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健康饮食与营养补充建议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合理比例
适量补充营养素:如鱼油、维生素D、钙等,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
减少盐糖摄入:控制血压和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社区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估
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鼓励居民采取健康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
疾病筛查:定期对居民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患者管理:对已确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效果评估:通过监测社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评估社区干预措施的效果
新型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
药物研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研发
心脑血管综述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设计合适的运动方案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心理康复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减轻焦虑 和抑郁情绪。
生活方式指导
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指导, 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04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影响及公共卫生 问题
心脑血管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及负担
疾病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导致了大量的死 亡和残疾。它们不仅给医疗系统增加了负担,还给社会造成 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胸痛
呼吸困难
包括胸闷、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等,有 时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表现为气短、呼吸费力、胸闷等,活动时加 重,休息时缓解。
水肿
心悸
由于血液流通不畅,淤积在下肢,导致腿部 肿胀。
05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及最新成果
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
通过大规模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相关的新的遗传变异和基因 机制。
血管生物学
血管生物学是当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 胞和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加快跳动,产 生心悸的感觉。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流程及检查项目
初步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和体征, 进行初步判断。
心电图检查
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脏的电生 理活动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前言:自1987年,美国默克公司推出化学合成他汀以来,他汀类药物以其快速有效的降血脂作用,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对健康理念的重新定位,对健康需求不断升级,使得人们日益关注化学他汀的毒副作用,医学界缺乏一种能够代替化学他汀,而又安全无毒副作用的药物。
2002年,一种历时4年反复实验,以诱变红曲、三七、川芎、银杏叶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而成的全新物质宝曲,在中国问世。
宝曲中独含的活性生物他汀成分,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优于化学他汀,并且融合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一线用药,针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综合调理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探讨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五大原因,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
五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彻底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难题,必需同时根除这五种病理基础。
(二)宝曲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的作用机理1、宝曲对高血脂的作用宝曲中独含活性生物他汀,经药理学研究证明,这种活性生物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弥补了以往降血脂药物效果单一(只降低某一两个指标)的局限。
并且这种活性生物他汀来自天然红曲,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临床上降血脂药物副作用大的局限。
另外,宝曲含有的抗氧化成分(主要是黄酮),可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恢复正常的血脂代谢规律,从根本上解决血脂问题。
2、宝曲调节血压机理血压的高低受血容量、血管弹性、血粘度等影响,平常降血脂的化学药物,只是单纯的扩张血管、利尿等,这类方法大多数只能通过降低血容量,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导致病人需要终身服药。
生物制剂宝曲中所含的三七总皂甙、银杏总黄酮等成分,能够起到软化、净化血液的作用,最终调节血压到正常范围内。
心血管科工作年终总结科研成果的突破与应用
心血管科工作年终总结科研成果的突破与应用在过去的一年中,心血管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并且成功地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对科研成果的突破及其应用进行总结,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科研成果的突破1.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研究的突破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我们成功地利用新一代基因技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了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关键基因,并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基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干预研究的突破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干预方面,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了多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干预策略。
通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我们成功地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社区居民,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 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突破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技术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和研究了一系列国际先进的治疗手段,包括介入治疗、微创手术等。
通过与其他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我们成功地开展了一些关键性的临床试验,验证了这些新技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并推广了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例如心血管病康复和心理干预等,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科研成果的应用1. 临床指南和诊疗方案的更新基于我们的科研成果,我们成功地更新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并制定了更为科学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这些指南和方案的应用,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医生的工作,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 在社区和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为了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我们积极组织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健康体检等,向社区居民和学生普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这些活动使更多的人受益,增强了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自我保健能力。
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变治疗研究进展
02 03
研究成果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络病理论 治疗组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 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同时,该项目还建立了一套完整 的络病理论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
研究意义
该项目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变治疗中 的临床价值,为络病理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加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复方研究,挖掘有效组分及配伍 规律,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
01
促进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生物 学、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共同揭示心脑血管病变的发 病机制和治疗靶点。
0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信 息学、大数据等,对络病理论 指导下的心脑血管病变治疗进 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典型案例分析
01
案例一
一位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的患者,在接受络病理论治疗后,血 压得到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频率明 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02
案例二
一位脑梗死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效 果不佳,转而接受络病理论治疗。经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 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 高。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 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心脑血 管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发现络病 理论治疗组在多个方面均表现出 显著优势。
研究意义
该研究为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 变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 疗思路和方法。
多中心协作项目成果汇报
01
项目背景
由多个医疗中心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的多中心协作项目, 旨在进一步验证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变治疗中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
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脉压(PP)即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的差值,由心肌收缩力、心搏量、动脉系统的弹性所决定。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过去只重视由小动脉和微动脉腔径或数量的减少造成总外周阻力和平均血压(MBP)的升高。
MBP是血压的稳定成分,但实际上血压和血流是随心脏搏动周期性变化的。
临床上把血压定义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二者是围绕(MBP)波动的血液曲线的两个极限。
血压曲线是稳定成分(MBP)和脉动成分(PP)的综合。
以往的研究显示,动脉血压的SBP和DBP及平均动脉压是高血压严重性的较好指标。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指出,在中老年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中PP的预测作用大于SBP和DBP。
PP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在老年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动脉僵硬度及心脑肾血管病死率尤高。
1、脉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动脉具有传递及缓冲效应,前者主要决定于平均动脉压、血流及二者关系,后者与管壁的弹性有关。
当收缩射血时动脉储存了心排出量的大部,在舒张时排至外周即“Windkessel function”其意义在于将中心动脉的脉动流变为外周血管需要的稳流[1][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容量血管壁僵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3]。
1997年结束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收缩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舒张压在早期上升,50-60岁处于一个相对平台期,之后呈下降趋势;脉压在年轻时上升较小之后有加速上升趋势;MAP在50-60岁之前达峰值,之后呈相对平稳并轻度下降。
动脉僵硬时将表现在血压及脉压的变化,压力波在僵硬管道中的传播速度比柔顺管道要快[4]。
老年人由于容量血管的硬化,使正常应在收缩末期或舒张早期返回中央动脉的脉搏波提前在收缩中期折返,这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了已经有所升高的中央动脉SBP,降低了DBP使脉压增宽;另一方面,减少了中央主动脉的脉压与外周传输动脉间的差别(在年轻人中,肱动脉的脉压要比主动脉的高50,收缩压则比主动脉的高10-20mmHg[5]。
药物化学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和药学技术的进步,药物化学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药物化学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抗血栓药物的开发和应用血栓的形成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激活和血小板聚集导致的,因此研发抗血栓药物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过程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其中,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内质网细胞酶环氧合酶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从而降低血小板聚集能力,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还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2. 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延长凝血时间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华法林是一种常见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
新一代的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等,具有作用迅速、剂量稳定、药代动力学一致等优点,正在逐渐替代华法林。
二、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和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它通过竞争性地与β受体结合,阻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刺激作用,降低心脏负荷,减缓心率,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
目前,已经发现β受体有多种亚型,如β1、β2、β3受体。
因此,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开发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增强疗效。
一些新型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阿贝特龙等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
新药研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研发进展,如抗凝血药物、降血脂药物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4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检查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定期检查和早期筛查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
定期检查和早期筛查可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早期筛查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性药物和保健品的合理使用
预防性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用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
汇报人:XX
目录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01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研发
03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
04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05
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保健品:如鱼油、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合理使用: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保健品
注意事项:避免过量使用,定期检查身体,及时调整药物和保健品的使用量
5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
健康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2021年社会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社会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全文)一、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脑血管病(如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如间歇性跛行)和心力衰竭在内的一类疾病[1]。
CVD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4]。
CVD在中国也成为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加重家庭以及社会负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和《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中国现有脑卒中患者1 300万,冠心病患者1 100万,CVD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5,6]。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医院CVD患者的出院人次数及住院总费用在不断增加。
2016年中国医院CVD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002.19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57%;其中,心血管病1 002.63万人次,占6.30%,脑血管病999.56万人次,占6.27%。
CVD患者出院人次数中,以缺血性心脏病(738.24万人次)和脑梗死(640.30万人次)为主,分别占36.87%和31.98%;其余依次为高血压(240.70万人次)和颅内出血(142.91万人次)。
2016年CVD的住院总费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190.85亿元,颅内出血为254.19亿元,脑梗死为601.05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15%、16.88%和22.24%。
2016年AMI次均住院费用为26 056.9元,颅内出血为17 787.0元,脑梗死为9 387.0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12%、5.90%和2.30%[5]。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发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发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病症。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药物开发研究工作,旨在寻找到更安全、高效的药物。
本文将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发研究现状及展望。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分类及原理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防止血栓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血小板激活过程,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延长血液凝固时间,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华法林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
而肝素则是一种静脉注射的抗凝药物,能迅速降低血液的凝血性。
3. 降脂药物降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此外,类似于贝特类药物也可通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协助降低血脂。
4.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主要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管供血。
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硝酸甘油、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担。
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时,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 利用靶向治疗策略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了许多新的靶点,为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一些药物靶向心脏细胞复苏蛋白,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还有一些药物针对炎症反应等靶点进行研究,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炎症损害。
心血管病发生机制的新理论与证据
心血管病发生机制的新理论与证据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也在逐渐更新。
本文将综合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心血管病发生机制的新理论与证据,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一、慢性低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慢性低级炎症作为其重要发生机制之一日益受到关注。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慢性低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密切相关。
免疫和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揭示了这一关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慢性低级炎症状态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黏附分子等)在斑块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慢性低级炎症状态下的内皮细胞活化,会导致健康内皮发生改变,并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介质。
这些因子既可以直接作用于斑块形成和动脉硬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进一步加剧动脉损伤。
因此,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时,应同时关注慢性低级炎症的干预。
二、微循环异常与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其发生机制中,微循环异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上认为冠心病主要由于大血管阻塞所致,但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观察显示,微循环异常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首先,全身微循环功能在冠心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许多临床试验表明,全身微循环功能不佳是冠心病患者晚期事件(如再次发作或死亡)的预测因子。
其次,冠脉微循环异常与心肌缺血紧密相关。
研究发现,心肌缺血会导致冠脉微循环异常,而微循环异常又可以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状态。
针对微循环异常的治疗成为了冠心病管理中的新方向。
通过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氧供以及抑制炎症反应等手段,可以提高全身和局部微循环功能,从而减少冠心病发作风险。
三、遗传与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慢性疾病。
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揭示了不同基因突变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联。
特别是钙离子调节相关基因突变在心力衰竭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突变可能影响心脏细胞内钙离子处理过程,从而导致收缩-舒张耦合的失调和能量代谢障碍。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临床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临床研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机构和医疗专业人士通过临床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本文将就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分类与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综合性慢性疾病。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了多种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例如,针对高血压患者,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使用导管等器械对疾病进行治疗。
冠心病病变严重的患者可以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该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减少心肌缺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病变,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进行心脏搭桥手术,通过搭建新的血管通路,改善心脏血液供应。
二、临床研究中的治疗效果评估方法临床研究旨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临床实践。
1.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估治疗效果的一种高水平研究设计。
通过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治疗条件下进行观察和比较,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2. 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长期跟踪观察一组患者,收集其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等信息,旨在探究特定治疗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
3.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是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与分析的方法,通过统计方法将多个研究结果合并,从而获得更为可靠和准确的治疗效果评估。
三、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临床研究的进展与挑战近年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内或外的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动静脉畸形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类型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心身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对临床医学和科研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对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挑战。
深入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心理和情绪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紊乱,血管紧张程度增加,这些都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疾病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长期的生活不便、疾病的困扰以及治疗的痛苦都会引起心理和情绪上的不适,进而影响预后和疾病的康复。
心理和情绪因素的干预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身体健康状况也是影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身体健康情况好的人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低于身体不健康的人。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都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身体健康状况也是脑血管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观察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深入探讨了心理、情绪和身体健康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认识,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们利用不同的动物模型,模拟出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然后观察心理、情绪和身体健康因素对这些动物模型的影响。
脉压和脉压指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脉压和脉压指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张荣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05(016)001
【摘要】综述了脉压(P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PP增大与动脉硬化、冠心病(CHD)、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增加关系密切,对老年患者,PP较收缩压更能有效地预测发生CHD和脑卒中的危险.近来研究显示脉压指数(PPI)综合反映了血管的固有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在评价血管硬化方面较PP更有优越性.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张荣
【作者单位】个旧市传染病医院,云南,个旧,6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3.5
【相关文献】
1.凝血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检验中的参考意义 [J], 朱玲;伍晓梅;吴琳娜
2.3项指标联合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意义 [J], 韩莹;沈建军;张惠中
3.肘静脉压测定在心衰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J], 晁秀琴
4.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检测中的意义 [J], 宋晓莲;崔元孝
5.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检测中的意义 [J], 宋晓莲;崔元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紧张素2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3张利荣综述 和姬苓审校(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 Ⅱtype 2receptor ,A T2受体)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主要发挥拮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作用,起着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调节水盐代谢,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凋亡等作用,这些作用提示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生长发育、功能的平衡稳定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2Ⅱ2型受体; 生物学特性; A T2R 功能; 基因多态性【中图分类号】 R 5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3511(2010)0120148203 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是机体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而血管紧张素Ⅱ是该系统最终的生物活肽,参与调节机体血压和体液平衡。
血管紧张素Ⅱ的效应大部分经由其受体发挥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自从1989年发现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 ⅡType 2Receptor ,A T2R )以后,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就A T2R 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AT 2R 的生物学特性1.1 A T2R 的分布 A T2R 的表达因不同种属不同发育阶段而不同。
人类A T2R 在胚胎发育期几乎所有组织中含量丰富,但在成年组织中,仅在肾上腺髓质、心脏、大脑的特定区域(神经元)、子宫、血管内皮、卵巢、肾脏和肺脏等有着高密度表达[1]。
而A T2R 的表达数量与组织间质纤维化程度平行,心室充盈压力增高或扩张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脏重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恢复以及皮肤和神经系统受损等情况下均可引起A T2R 表达上调、含量增高。
这提示了A T2R 在上述组织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A T2R 的结构 A T 2R 基因定位于Xq22~23,由363个氨基酸组成,长度约为5kb ,分子量为41220kD ,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
可编码363个氨基酸组成A T2受体蛋白,分子量为41156Da 。
A T2R 与A T1R 约有34%的序列同源。
人、不同种动物间的A T2R 同源性为92%。
A T2R 属于G 蛋白藕联受体超家族成员,含有7个疏水跨膜结构域。
A T2R 蛋白的显著特点是,N2末端的疏水结构域有5个潜在的N2糖基化位点,第2个胞内环的N 末端区域有7跨膜结构域受体,由高度保守的Asp1412Arg1422Tyr143序列组成,是与G 蛋白藕联受体作用的关键位点,第3个胞内环很短,在A T2R 介导的信号传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最新发现外显子2启动部位296bp 有内含子1的突变(A1675G ),该基因对A T 2R 基因的转录激活有重要作用。
1.3 A T2R 调节因素 上调A T2R 因素:IL 2l β、干扰素调节因子(IRF 21)、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胞内Na +浓度升高等。
下调A T2R 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 GF )、神经生长因子(N 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 GF )、血管紧张素Ⅱ(Ang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No :20080404MS1103)Ⅱ)、去甲肾上腺素、蛋白激酶C (P KC )激活、胞内Ca 2+浓度升高等。
1.4 信号转导途径 A T2R 的信号转导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主要有以下四条信号转导途径:G i 蛋白藕联途径,缓激肽/一氧化氮/环磷鸟苷途径。
酰基鞘胺醇通路.磷脂酶A2途径。
2 AT 2R 功能的相关研究2.1 A T2R 与高血压 A T2R 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报道很少。
J IN 等[3]对2246个日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 GTR2基因进行筛查SN Ps ,并分析其多态性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发现了4个多态位点,其中C4599A 多态性与绝经前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有关(P =010058),而与男性无关。
2.2 A T2R 与心脏疾病 2003年Adachi 等[4]的研究表明,A T22KO 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其心肌梗死后两天心功能急剧下降,7日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
组织学分析显示A T22KO 小鼠心肌梗死后出现肺部充血且其心室心房利钠肽mRNA 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
J ugdutt 等[5]研究表明,在缺血2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使用A T1R 的拮抗剂缬沙坦和依贝沙坦可升高A T2R 水平,并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室射血分数及舒张功能。
但也有结论相反的报道。
Hitoshi 等[6]的研究表明,A T1R 拮抗剂可通过抑制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作用,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而A T2R 拮抗剂的作用与此相反,表明这两种受体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相反。
大量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进展期A T1R 表达下调,A T2R 表达不变或上调[7]A T2R/A T1R 比值上升,占优势的受体为A T2R ,Ang Ⅱ与A T2R 结合激活A T2R ,对心力衰竭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
Lak ó2Fut ó等[8]发现,A T2R 阻断后导致多种生长因子(如c 2fos 、ET21等),心房利钠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提高,这些因素均可促进心肌细胞肥大。
Brede 等[9]研究表明,A T2R 增加eNOS 活性发挥阻止心脏重构作用。
资料表明只有同时激动A T1和A T2两种受体才可能刺激某种信号转导通路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而非起相反的作用。
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Ang Ⅱ转化酶抑制剂(ACEI )和A T1R 拮抗剂抑制Ang Ⅱ的促生长作用,尤其A T1R 阻断后引起Ang Ⅱ水平升高,后者与A T2R 结合发挥抑制细胞生长和分化作用,从而逆转A T1R引起的左室肥厚。
在心肌细胞的作用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A T2R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与A T1R相反,即对抗A T1的作用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促凋亡,Matsumoto等[10]提出A T2对心肌的作用可能因疾病的病理状态、临床阶段等不同而异,即具有环境特异性。
通过A T2R特异性激动剂的应用,通过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本实验首次发现,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A T2R表达明显升高,而Bcl22表达明显降低A T2R激动剂促进了心肌细胞的损害,使这些实验动物提前发生了收缩功能不全。
因此,我们认为,A T2R的高表达促进了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是糖尿病心肌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A T2R抑制Bcl22(抑凋亡蛋白)的表达(转录水平)可能是A T2R高表达促进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这与Horiuchi等报道相一致,他们认为: A T2R通过抑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 K)抑制神经生长因子(N GF)介导的Bcl22的磷酸化过程,从而下调Bcl22的抑凋亡作用。
同时本实验首次发现1,6二磷酸果糖下调A T2R表达,进而减弱A T2R对Bcl22的抑制作用,上调Bcl22而发挥抗凋亡作用,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肌。
本实验证实,1,6二磷酸果糖下调A T2R促进Bcl22的表达而发挥抗糖尿病大鼠心肌凋亡作用。
随着对1,6二磷酸果糖、A T2R和糖尿病心肌病机制的研究深入,1,6二磷酸果糖在保护心功能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关于A T2R的功能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2.3 对脑的作用 脑功能方面的研究研究较少:A T2R基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正常,但会减少自主活动,对缺水产生的饮水反应也减弱。
提示A T2R可能并非胚胎生长所必需,但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
有人发现A T2R缺乏的小鼠自主活动减少,避光性增强,显示情绪不稳定和恐惧,这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A T2R亦密切相关。
Fournier等[11]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动物模型脑室内注入氯沙坦可以改善预后,但当使用A T2受体阻滞剂(PD123177)后,氯沙坦的脑保护作用消失。
利用A T2受体基因敲除鼠进行的实验显示,A T2受体基因敲除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所造成的缺血性脑损伤较野生型者更为严重,脑血流的减少更剧烈,过氧化物的产生明显增加。
Lou 等[12]在雄性大鼠急性脑缺血发生前连续5d和发生后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别脑室内注入依贝沙坦,发现第3天和第7天时脑梗死的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大缩小,且凋亡细胞、侵入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
Dai等的研究发现,在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中,脑室内低剂量注入依贝沙坦预处理组较安慰剂组病死率明显降低,且脑组织中介导细胞凋亡和神经退行性变的转录因子c2Fos和c2J un的表达也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这些实验研究均提示A T2受体在脑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与抗凋亡和抗炎机制有关。
拮抗A T1受体介导的转录因子STA T家族的活化,影响依赖STA T家族的神经营养因子的生成,使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受到影响[13]。
可见A T2受体参与了多条神经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脑功能的维持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4 A T2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A T2R基因许多位点的多态性与EH及相关疾病都有关,已经有报道的包括+3123A/C和+4599C/A、1334T/C和+1675A/G等。
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A1675G,它位于第1内含子套索分支点,在第2外显子起始处之前的29 bp,离转录激活区很近,也被描述为A21332G。
与X染色体相关联的A GTR2的整个开放读码框架位于基因的第3外显子,转录的调控元件位于启动子和第1内含子,G1675A位于第1内含子,很可能是有功能性的。
Warnecke等[14]研究表明,携有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表达较多的A T2R蛋白质,或许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冠心病肾功能损害中起到保护作用。
在中国人中发现:在男性EH 患者中,A1675G位点上的A等位基因及位于启动子区域的1334T/C位点的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升高[15,16]。
Her2 rmann等在G L AOLD(G lasgow HeartScan Old)研究中发现:与左心室肥厚患者相比,G等位基因在正常室壁厚度者中是增多的,但这一结论在同时进行的G L A ECO(the G lasgow2 Heart Scan)研究中并未证实。
与上述结论不同,Alfakih 等[17]却发现21332G等位基因与EH患者左心室肥厚有关,结果的不一致性提示尚需大量研究进一步确认。
Herrmann等在G L AOLD研究中却在有冠脉缺血事件的女性中发现了较高的A等位基因,,提示A T2R基因A1675G多态性与CHD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