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第6章 溶解现象(学案1)-冲刺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学案(沪教版)(解析版)
第6章溶解现象(学案1)【复习目标】1.知道物质分散的形式与特点,认识溶液的性质、知道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能进行溶液中的相关计算,学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知识梳理】考点1溶解与乳化1.物质的分散形式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分散质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不溶性的小液滴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特征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举例高锰酸钾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共同点均为混合物2.溶液的概念及特性①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②溶液的基本特征: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注意: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
如CuSO4溶液(含有Cu2+)为蓝色,FeSO4溶液(含有Fe2+)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含有Fe3+)为黄色。
③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④溶液的应用(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2)医疗上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3)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
(如营养液无土栽培)3.乳化现象及乳化剂2乳化: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以更细小的液滴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②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精等。
注: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考点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溶解时的热现象溶于水放热溶于水吸热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硝酸铵NH4NO3氯化钠NaCl注意:生石灰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不是溶解,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CaO+H2O=Ca(OH)2考点3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若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则溶液具有导电性,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蔗糖水和酒精溶液溶于水后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形成的溶液不能导电。
初四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2、通过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探究,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分析得出溶解度的概念,初步理解其含义,学会运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1、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2、如何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学习过程】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溶液的影子,下面的生活现象,你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吗?1、把质量相等的面粉和蔗糖,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是否都能溶解?2、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
3、你泡速溶饮料的时候想要在短时间内更甜,用热水还是用冷水?【学习活动一】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问题:1.什么是溶解性?2.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对问题2猜想:实验一: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和碘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序号溶质溶剂现象1 食盐1g 水5ml2 碘1g 水5ml结论实验二: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和5ml酒精,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g碘,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序号溶质溶剂现象3 1g碘水5ml4 1g碘水5ml结论实验三: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学习活动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问题:1、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溶解性?2、怎么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通过讨论、交流并归纳: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的四要素:、、、溶解度定义: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这句话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跟踪练习:1、请明辨是非并说明理由:(1)20℃时,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初中物质溶解性的规律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学习物质溶解性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物质溶解性的规律。
教学难点:1. 溶解性的计算。
2. 运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性的概念,让学生分享对溶解性的理解。
2. 提问: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二、探究溶解性的表示方法(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2. 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讲解:讲解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如溶解度、质量分数等。
三、学习物质溶解性的规律(20分钟)1.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
2. 学生实验:学生们自行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质溶解性的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10分钟)1. 提问:请学生们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物质溶解性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享:请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质溶解性的规律及其应用。
2. 学生反馈:请学生们谈谈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物质溶解性的规律,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三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饮料制作、药物溶解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导入: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如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记录数据。
2.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探讨溶解性规律。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选择题: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预测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提高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3.应用题: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药物溶解度、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等。
4.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准确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及溶解性复习教案
物质的溶解及溶解性教学案班级姓名学号知识回顾1、如果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若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如;物质以或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
2、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如;3、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较快的溶解某些固体物质,你有那些方法能达到上述目的:①,②,③。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①沸点升高:例如,②凝固点降低:例如,这一性质常在生产生活中有应用,请举一例③导电性增强:例如。
6、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有①②③。
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
8、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和。
9、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通常物质结晶的方法有和。
10例1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冷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④热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
上述哪种方法清洗餐具效果最好?试分析原因。
例2、如右图所示,分别表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1)80℃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通过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均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其饱和溶液的物质是(4)等量的水在60℃时所形成的三种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其中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练习巩固1、试写出下列溶液的颜色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2、把下列物质:①面粉②面碱③植物油④蔗糖⑤高锰酸钾⑥酒精⑦细沙⑧汽油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有,乳浊液的有。
3、市场上有一种“冷敷袋”,其主要成分由水和物质A组成,使用时只要将水和物质A混合,轻轻摇晃,就可作冰袋使用。
其中物质A可能是( )A.氯化钠B.硝酸铵C.氢氧化钠D.氧化钙4、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化学《溶解度专题复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如图所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
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B(填“=”“>”或“<”)
(7)t3℃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以及提高学
生思维的严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8)t1℃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典型例题分析】
1、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1)在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2)O点表示。
(3)P点表示。
(4)Q点为t3℃时,A的溶液,
P点为t3℃时,A的溶液。
20t
温度/℃
(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6)欲从B溶液中结晶B,采用的方法是。
反馈复习效果,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溶液中甲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选填下列编号)。
Ⅰ.c>d=b>aⅡ.c=d>a=bⅢ.c>a>b=dⅣ.c>a=b>d2、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3)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
将抽象基础 知识转化为 形象图形加 以复习,调 动学习能力 较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 氛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答案
二、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讨论:可以加水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
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第二课时:条件1、相同温度2、相同的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
用途: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意义:1、在曲线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在对应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在某物质的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与固体共同存在;(注意区分溶质质量的范围)
3、在某物质的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均为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走向代表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现象】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
【现象】有固体析出
【结论】像上述实验中那样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常见的有
蒸发溶剂结晶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蒸发溶剂结晶法:适用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晶体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先制得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后将其降温则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提纯。
总结】结晶法适用的范围: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
据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仁爱版】2020届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
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教学手段】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课时】4课时第1课时一、溶解性。
【引入课题】我们已经知道蔗糖、食盐等物质能溶于水,但这些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是无限的吗?【学生实验】:“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实验,你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自学】:P151-152【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交流讨论】:“略”【师生点评】: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的高低。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学生自学】:P152 第一段【师生小结】:1、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1、为何在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2、怎样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二者之间如何转化?【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师生点评】: 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课外练习】: 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P156 1、2、3饱和溶液第2课时【复习提问】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是怎样的?【学习新知】三、溶解度。
【引入新课】: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怎样定量的表示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呢?【学生自学讨论】:P155 第一段【师生点评】: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 溶剂里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数据,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五要素的含义和应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性的实际应用。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2.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教学准备:1. 媒体:投影仪2. 教学用品:实验器材、溶解度曲线图示教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2. 教师引导: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但在实验中往往需要控制变量,操作较为复杂。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更直观、方便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溶解度的定义:某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用质量分数表示,即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使用克/100克水(g/100g H2O)作为单位。
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10分钟)1.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性的大小可以通过溶解度来比较。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0分钟)1.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曲线上的点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根据曲线上的点,可以查找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022年中考复习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长汀五中九年级( )班化学学科教学案(总第课时)备课教师:化学备课组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2 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中考复习之物质的溶解性课型复习课本周课时: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因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了解物质的结晶,学会粗盐的提纯与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结晶的应用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结晶的应用教学方式诱导法、板演法教学工具PPT,黑板教学过程设计目的批注【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溶液的形成及溶液组成的表示,今天我们就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粗盐的提纯进行复习【展示】考试要点1、溶解性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粗盐的初步提纯。
【板书】考点一溶解性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物质的溶解性⑴定义: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的溶解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可分为难溶(或不溶)、微溶、可溶、易溶。
⑵影响因素:I.溶质种类: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如食盐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
II.溶剂种类: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如食用油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
III.温度: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学生】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区分方法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溶解,则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对于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除改变温度的方法与上述物质相反,其余方法相同教者注意在量的角度对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划分适当提一提气态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强3. 结晶⑴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⑵结晶的应用--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如图所示:I.当M中含有少量N时,可用_______法分离出M。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复习》教案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法及教具教师主导活动,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6于溶解度问题。
⑴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⑵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⑶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⑷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1.(2018.泰州市)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B.t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大C.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2(2018.泰安市)(3分)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2)当温度为℃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3.(2018.荆门市)(4分)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⑴P点的含义是。
⑵t2℃时,30 g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 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⑶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⑷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九年级化学《6.2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及应用》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第2课时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及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2.了解结晶现象以及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3.认识溶解度曲线及会应用溶解度曲线【学习重点】认识溶解度曲线及会应用溶解度曲线【学习难点】认识溶解度曲线及会应用溶解度曲线【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一)、物质的溶解性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说明)2.饱和溶液:在一定______下,在一定量的_____里,____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_____下,在一定量的_____里,____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成饱和溶液。
注意:将C a(O H)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不能通过降温方法,因为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2_______。
4.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1)饱和溶液__________是浓溶液,如________饱和溶液却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3)在一定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________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溶解度的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解度含义:如“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4.溶解度曲线:(1)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三个趋势,三种代表性物质)(2)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3)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4)同一温度,不同物质不同溶解度比较;(5)溶解度曲线上交点的含义;(6)溶解度曲线上点的含义,曲线外点的含义。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复习)》教学设计溶解度(复习)
中考动向分析:
中考对这一节的要求较之以前有较大的降低,只要求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同时要求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本节已由中考的重头戏降至次要地位,溶解度的计算已不作要求,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在试题中更加测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去加深对溶液组成、溶解度的理解。
复习目标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知识要点梳理: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教案和说课稿
中学教师化学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XX年4月 17 日执教班级:九(3)班教学内容:溶解现象课型:复习课备课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辨证关系。
(3)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教学重点、难点:(1)溶液的配制。
(2)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3)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4)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归纳法等等教学过程:填写归纳:学生评讲,教师评价。
一、溶液知识汇总1.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
如;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这种现象叫乳化。
2.物质的溶解: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
3.溶质是的物质,溶剂是的物质,溶液质量= + 。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物质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如溶于水温度升高,溶于水温度降低。
4.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实验表明: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反之叫。
5.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所溶解的质量。
如氯化钠在200C时的溶解度为20g,它表示的意义是。
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陡升型,如硝酸钾,缓升型,如,下降型,如。
气体物质溶解度受和影响,,气体溶解度就越大,,气体溶解度就越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复习课教学设计
3.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探讨溶解度知识在环保、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4.结合课堂所学,分析以下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
4.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讲解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对溶解度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1.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是怎样的?为什么?
2.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是怎样的?为什么?
3.如何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题可以包括:
1.判断题:判断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以及温度、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
2.计算题:根据溶解度曲线,计算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应用题:分析实际案例,如为什么冬天河水会结冰,而盐水的凝固点会降低等。
(五)总结归纳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整洁、字迹清晰。
2.实验作业需注重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论文和小组作业要注重原创性,严禁抄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给予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针对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差异,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内涵及其与溶解性的关系。
2.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方面的不足,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K12学习】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联。
【学习重点】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学习难点】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H2溶于水,o2溶于水,co2溶于水Nacl溶于水,caco3溶于水,ca2溶于水除了水还有可作溶剂。
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溶质食盐蔗糖氢氧化钙溶剂水水水溶解情况结论:。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溶质食用油食用油溶剂水汽油溶解情况结论:。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溶质/溶剂3g硝酸钾/5L水3g硝酸钾/5L水温度室温加热溶解情况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活动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实验实验1实验2实验3溶解情况结论: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No3的量。
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No3。
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反思: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序号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⑤三、总结、反思与提升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
的影响。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3.下列能确定为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将大量溶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B.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C.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D.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浓度大的一定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三、溶解度涵义、溶解度曲线应用、结晶
5、右图是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三种物
质的溶解度曲线。
(1)Q点的含义是。
(2)30℃时,15g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为。
(3)在20℃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
三者的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__ ______;
如降至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 __,无晶体析出的是___ ___。
(4)像B(氯化钠)这种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物质通常采取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
四、自我检测
6.农业上常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选种。
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后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设温度保持不变)。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B.食盐水在空气中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C.溶液依然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水分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7.要把KNO3、NaCl、CuO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加适量水搅拌后,正确的分离方法是( )
A.先结晶再过滤B.先过滤再结晶
C.只需两次过滤D.先过滤,再结晶,进行第二次过滤后蒸发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若温度不变,食盐不溶解
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降温时,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9.(常州20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
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溶液是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
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 m(乙)
(填“﹥”、“﹦”或“﹤”)。
9.(常州2008)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
下列做法不能
..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
晶水)()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