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教学目标:1、回顾诗歌的抒情方式部分的基础知识。

2、复习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题型与技巧。

3、学习规答题的思路与步骤。

教学过程:

一、回顾基础知识

(一)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想一想用了哪种抒情方式。(两个句子为一组,每组找一个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订正。)

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借景抒情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寓情于景

7.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8、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9、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用典抒情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借古讽今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1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托物言志

(二)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完成)

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

而是借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抒情方式寓(融)情于景:诗人将感情融会在景物描写中,景

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用典抒情: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或

讽喻时政

借古讽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

当朝

托物言志(寓理):借助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

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二、抒情方式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一)提问方式(教师讲解)

1、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或表达技巧,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例题引导(学生读诗,老师讲解)

端居①

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诗已读懂,题该如何来答,请大家讨论。)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

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三、四两句从室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教师点拨,然后幻灯片展示)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归纳总结答题步骤(师生共同总结)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三、课堂练习

(分四个小组完成,各组选一个学生上黑板写答案,教师巡视、订正补充答案。)

1、登幽州台歌

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问: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

答: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感情。(一)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感受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二)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三)(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赏析: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