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PPT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 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 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
社会形态更替。
5
真题练习
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 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 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6
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 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 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 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 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1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7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 史观
4
(二)社会存在
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 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
学习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 质和建设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和领导水平。
学习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 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03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 律
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 途。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 和拓展认识,同时认识也能指导实践不断前进。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为资 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提供思想支持和制度保障。
0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 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拓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与探索
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 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实质是维护资 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由、平 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道德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4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马克思主讲义义基本原理ppt(8.22)

马克思主讲义义基本原理ppt(8.22)
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联系
含义: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 用、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是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相反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
什么是哲学?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个人观点的区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性与同一性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唯物还是唯心、可知还是不可知
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适应时代要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于实 践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体 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 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我国 人民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共同理想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 时的东西,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

06
无产阶级专政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无产阶级政权
1. 无产阶级政权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利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起的政治体制。其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以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无 产阶级政权下,政治权力归无产阶级所有,无产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控制,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改造。
2. 无产阶级政权的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无产阶级生成并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力量;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引 发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社会经济出现了矛盾和危机,需要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政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得以建立的。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其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历史条件则是无产阶级生成并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矛盾危机加 深。这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05
社会意识形态
Social Ideology
社会意识形态的定义及实质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观点、信仰、价值观等在意识层面上的表达和传播形式。它是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利用媒体、教育、文化等手段, 建立起一整套以自由、平等、竞争和私有制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以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被压迫阶级进行思想意识形 态的控制和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深化群众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和引导,打造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进国家和民族团结奋斗的大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PPT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中包含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实践的目的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物质生活(基
础和决定作用)
政治生活
改造人自身
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本质上即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的过程; ②不同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⑧气者,理之依也。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③④⑥⑦属于唯心主义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演化
⑴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⑵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存在
②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发展观。 朴素辩证法
辩 证 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③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 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 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 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1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实 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 为革命的实践。”
1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基本特征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 的能动性;
2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 史性的特点。
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主 世界万物的本原。





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 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部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部PPT演示课件
可见,马克思主义原理就是研究这种共性的东西(哲学: 世界共性。例如:道、绝对精神、物质、理念;政治经济 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跻身会发展的 共性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的个性的东西。
11
2020/3/4

马克思给夫人燕妮的信
我的亲爱的: 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跟你交谈,
的共性 4、“白马非马”(白
指 颜色,马指形状,颜 色+形状=形状)
10
2020/3/4

小结:
1、所有的概念指的是这一类物的共性,失去这一一共性, 此物也将不存在。
2、共性的特征: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又客观存 在的
3、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个别之中
4、一般和个别的作用:一般更为重要,精神灵魂,决定 此物的存在,大凡称上“家”的人都能达到一般这种境界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4、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7
2020/3/4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1、理论联系实际 (世界、国家、个人;过去、现在、未来) 2、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 3、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知——理解——运用
8
2020/3/4

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能样才能学 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
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
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无论如何,这些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能力,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 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4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分歧 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0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 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0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意识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 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 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继 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想和行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03
个人的作用不能脱离群众,个人的成就和贡献是在群众的支持
和协作下实现的。
社会形态的演进
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因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形态的演 进。
价值与剩余价值
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经济关系。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 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基础。
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 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 体现,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金融市场动荡等。
总结词
真理具有客观性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具有客 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 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 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货币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 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 职能。
社会形态演进的特征
社会形态的演进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具有 多样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等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虽然合理的规则是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 实际,就可以修改和取消。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 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普遍规律
起作用的 范围
特殊规律
规 自然规律

起作用的 领域
社会规律 思维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 在那里起作用。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 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这是说,规律表示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
趋势。飞翔在空中的鸟类,飞机以及其他一切物体,当它的动 力作用消失时,必然顺着引力方向降落到地面上来,这就是地 心引力规律的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1)知识体系 (2)价值体系..\入党誓词2.JPG (3)实践体系 3、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
哲学家 经济学家 马克思 人类学家 (视频链接) 革命家 法学家 科学家—数学家
马克思(1818-1883)诞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 家乡茵省是当时德国经济和政治最发达的省份,他 后来上大学的波恩和柏林也是当时普鲁士专制政府 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 立地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1841年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撰写和发展多 篇论文,就积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 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而当他实现由激进的民主主 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就自觉地站在工人 阶级的立场上,就对“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 人生产了棚舍”[2]的现状作了有力的鞭挞,对“把 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 践因素”充满了信心。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5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3页。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 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 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 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主同存在 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 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 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 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盲目性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 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 局限。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 月干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 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 的问题”。[1]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 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 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 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1471页。
❖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 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 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 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 切愿望,并对这种社会的具体细节作了富有天才性的构 思。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 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前。他们揭露了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 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 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 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 质力量。
[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第273页。
②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
4、直接理论来源
①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康德哲学、费尔 巴哈、费希特、谢林等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 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 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 “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 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 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 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实现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 他的辩证法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②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 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 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 探讨。
③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傅立叶、圣西门
②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认识论
③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论
④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本质论
⑤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发展论
⑥第六章 社会主义及其本质 ——社会主义论
⑦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论 ——共产主义论
2、重要知识点 ① 哲学本体论:物质观、实践观、时空观、
运动观、意识观 ②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总特征、三大规律、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 ③ 认识论:实践论、认识 运动、真理观 ④ 历史观:社会本质论、社会结构论、社会
动力论、社会创造论、社会意识论
⑤资本主义论: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
⑥社会主义论:
社会主义诸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 论、马克思主义政党论
⑦共产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可能性、共产主义必然性、共产主义长 期性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外延 1、定义
① 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②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学说 ④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
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莱菌省的一个工 厂主家庭。在17岁时,由于父亲的坚持而轰学 习商,这使恩格斯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穷苦的工 人群众。1842年他写作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书,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群众的残酷剥削。 1845年,在英国曼彻斯特时们, 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 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 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哲学三章 1、课程体系——四个模块 资本主义论二章
社会主义论一章 共产主义论一章
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本体论和唯物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