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讲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讲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生物学根据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一切植物 都是细胞构成的,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 旺认为细胞也是一切动物的基本单位,并提 出了“细胞学说”,用它来解释生物界的统 一,揭开了生物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出版《动物哲学》一 书,认为生物是进化的,进化的动力有两种:一是 向上发展的内在倾向,二是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矛盾运动的观点
赖尔渐变论——地质学依据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1830年出版的《地质学 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地球地层缓慢进化的 学说——渐变论。地球表面的变迁是由于各 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超自然的力 量和上帝的意志的结果。赖尔反对了法国古 生物学家居维叶的灾变假说,“他以地球的 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 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2、电动机和发电机的革命的后果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不仅为当时的工业提供了 更强大的动力,并且解决了蒸汽机时代的技术难题, 实现了电力的远距离输送和信息的远距离传递,掀 起了以电力能源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又一场技术革命。
这场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了从机械化 到电气化、自动化的转变,又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 促进了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推动自由竞争资本主 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也为社会变革准备了条件。
(2)纺织机发展过程
约翰·凯:飞梭织布机(1733),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1763);阿克莱特:水利纺纱 机(1769),康普顿:混合纺纱机(1779), 卡特莱特:卧式自动织布机(1785),杰夸: 彩色织布机(1804),霍尔勒克斯:铁制式 织布机(1803-1813)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探究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探究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探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始终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现代科技作为驱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影响。

1. 科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改善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整体生活水平。

科技的进步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2. 科技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技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其次,科技的进步也催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例如数字鸿沟、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等。

这些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考验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结合科技的进步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并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3. 马克思主义对科技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给予科技发展以指导和规划,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技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人的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提醒我们要将科技纳入到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整体框架中,将科技的力量用于造福人民。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民群众从科技发展中受益,并强调科技应该为人民服务。

科技应该用于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关注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问题,要求科技的应用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观。

另外,马克思主义还通过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匹配。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

导 论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

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一方面享有以前各个历史时代特别是20世纪积累、创造的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面临长期遗留的和现实中不断产生的诸多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

人类社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

1.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世纪,科技创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因而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带来了希望,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发展。

在新的形势面前,资本主义也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并没有因此而中断,而是在曲折中顽强地继续前进。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

统治,主张在信仰领域的个人自由,表达了经过中世纪长
期宗教精神束缚的人们心中那种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的伦理观:体现在路德派和加尔文派的 教义中。路德派:上帝允许的唯一生活方式 不是通过苦修的禁欲而超越世俗的道德,而 是要完成个人在现世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 任和义务,即天职。加尔文派:信徒只有证 明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行为方式才能得 到上帝的恩宠。
(1209年)、帕多瓦大学(1222年)、那不勒斯大学
(1224年)、阿雷佐大学(1209年)、里斯本大学 (1290年)等。这些先后成立的大学,不仅有学生 组织的所谓公立大学(如帕多瓦大学),也有教会 开办的教会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国王
创办的国立大学(如那不勒斯大学),大学逐渐成
了欧洲学术活动的中心。
罗马文献的手抄本流亡到西欧各国,促使这一运动进一步
发展。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口号,发掘、光大古希腊文化,
树立起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大旗,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
提倡个性自由。它不只是一场复兴古典文化的运动,更是 一场新时代的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1、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超越性) 2、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人性)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第一讲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 2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 与技术革命
一、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
近代科学之所以诞生在欧洲而不是亚洲、美洲,是 有其深刻的的历史必然性的。这就是欧洲的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地理大发 现则提出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它们共同召唤
着呼之欲出的科学革命。
哥白尼的新学说还包含着当时流行的一些旧观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课程)课程编号:206101开课单位:社科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宋子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50学时;2.5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分组讨论、外出调查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纲要》,祝世讷编,山东中医药大学印行,200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展、成就进行理论总结,对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进行理论研究。

全面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形势和基本成就,着重认识其基本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方法论素养提高到新的时代水平。

把研究生引导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沿,正确地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理论、方法论成就有机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提高创造性研究能力,推动专业研究的开拓和创新。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什么是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技术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医学的作用。

着重于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和学习,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来认识医学特别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掌握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武器,推动专业研究的创造性开拓。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绪论(4学时)本课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的目的要求;本课的学习方法。

2.科学技术革命论(4学时)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科学技术革命与精神文明;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形势和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课程学习发言提纲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课程学习发言提纲

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言提纲(1)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简要的回顾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近代: 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

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原始社会: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农业社会:由于人类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

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

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与自然统一的根基在于: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不仅来源于自然,而且其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了与自然进行物种、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4)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

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阐述生态价值观的涵义1)从哲学角度看:人对生态的认识经历了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到“和谐”的曲折过程。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建设的几点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建设的几点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笔谈之一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6)05—0001—3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建设的几点说明黄顺基①一、课程建设的历史背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所当然地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新进展与新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波如潮水般涌向世界各个角落,国家教委颁发了7号文件《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1987年),明确要求在理工农医博士生中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位课程,它是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1991年起,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指导与支持下,先后召开了十一届《全国高校理工农医博士生公共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研讨会》,与会者都是担任这门课教学与研究第一线的同志。

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出版了近20部教材。

回顾十多年来的历程,这门课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是:在教学上,这门课是共同理论课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在研究上,这个领域紧密联系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的研究十分活跃,起到了借鉴、吸收国外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上,不少博士生能够自觉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己工作岗位上的问题,作出了贡献,成为学科带头人。

二、课程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学大师杜鲁克指出:“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各个国家无不把知识创新工程作为争夺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作业与论文同时交)题目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龙腾鑫二○○九年十二月四日论文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在人类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极大利益的同时,也恐慌地看到了与之俱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核战争危险以及高精尖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做深刻的反思。

科学技术的积极效应是什么?是否有负面效应?我们应如何对待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一、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科学和技术从17世纪开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促进生产力各要素及其系统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通过推动人类智力的革命性变化、思维方式的变革,加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使社会关系不断变革,促进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缩小,促进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文明化。

但是,科学技术在充分显示了它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环境的危害。

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

这个定义除蕴涵了规律的客观性之外,同时说明,科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就和技术一样,也体现着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

客观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电,它既可以优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残人的生命。

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相继产生了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现在,科学技术有双面效应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在这样几个方面:在自然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003年的调查结果,中国公众具备基本 科学素养的比例是为2%。其中大学生以 上在校生的占13 .48%。 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群中,在校生和待 学学生比例最高:15%;其次是企业事业 负责人8%;科技人员只有7.3%。 农村/城市:0.68/4.08 西部/东中部:1/2。
美国公众具有科学素养比例,1985年为 5%, 1990年为 6.9%。2002年为17%。 美国成人了解科学基本概念的平均分值与丹麦 并列第一;荷兰和英国仅随其后;这个分数比 德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其他6个欧洲工 业化国家高许多。
为了达到2061计划的要求,1995年美国 国家科学基金会会长正式宣布了历史上 第一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标准》对小学1年级到高中12年级科 学教育的基本内容、采取的基本方法和 学生应具备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提 出了详细的标准。 我国提出2049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计 划》。
只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的教育,有可能把有创 造性灵性和激情的个体、具有丰富德行和人格 的个体、内心涌动着无限生命活力的人,片面 地塑造成了“单向度的人”,扼杀了人的发展 的内在源泉。 这种教育有可能使高等教育变为机械的训练和 对外在规范的要求,大学将沦为为职业训练所 和产品加工厂。
科学-人文与 博士生的学术责任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入学率为15 % 以上称大众教育;50 %以上称普及教育。 1993年数据显示,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 为81 %,当时中国仅为4 %。 最初预计,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基本达 到15 %,据2004年1月6日教育部新闻发 布会公布,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已达17%左右。 2003年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加34%。
本课程是全体理科博士生的学位必修课 本课程采取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 和课堂讨论结合的形式 考核方式:平时考勤 + 论文 + 期末开 卷考试 探讨随着科学技术向更深、更高层次的 发展,应当如何从历史、哲学和社会、 文化的角度观照科学,理解科学的深层 价值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是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从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现代自然科学基本内容、当代高科技领域的概况、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相影响等四大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包涵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

学生对近代及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作用1.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2.了解高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科学技术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4.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近代自然科学1.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及意义。

2.了解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及意义。

3.了解近代化学的发展及意义。

重点:数学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三)现代物理学1.理解相对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基本观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了解粒子物理学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重点: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其本观点及其作用。

(四) 现代天文学1.了解太阳系的起源。

2.了解大爆炸宇宙学的发展过程。

3.了解恒星演化理论。

重点:宇宙演化的有关理论。

(五)空间技术1.了解空间技术的发展;2.了解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与航天技术的发展。

重点: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六)地球与环境科学1.了解地震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全球生态危机。

3.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战略实施。

重点: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新材料技术1.了解新材料技术的发展;2.了解各种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3.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点: 纳米科学技术。

(八)新能源技术1.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2.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doc

《现代科学革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在经典物理学危机的基础上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明白现代科学的两大支柱一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爱因斯坦在相对论、普朗克在量子理论的形成和创立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3)结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阐明两者对人类历史和现代生活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提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辩证法原理,让学生领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和意义,树立对待科学发展的正确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C难点不同阶段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经典物理学的历史地位是什么?牛顿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1)为力学学科确定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使力学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达到成熟和完善,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2)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大综合。

(3)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然而,在19世纪,备受推崇的经典物理学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现代科学革命。

新课学习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牛顿经典物理学有哪些内容?经典物理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17世纪后期,牛顿发表了著名的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我们说的经典物理学是指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

经典物理学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在这里,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绝对的,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亚里斯多德:现实主义思想家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 •采用归纳法对城邦生活作总结 采用归纳法对城邦生活作总结 • 《政治学》对城邦的分类:正常政体 政治学》对城邦的分类:正常政体——君主、贵族、 君主、 君主 贵族、 共和 •变态政体 •变态政体—— 僭主、寡头、平民 (民主) 变态政体—— 僭主、寡头、 民主)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城邦生活是由自然状态走向文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明社会的必要手段,使人得以成功放弃自然自由, 明社会的必要手段,使人得以成功放弃自然自由,而获 得社会自由。 得社会自由。 •与柏拉图的同异:肯定世俗生活,但是只是在手段的意义 与柏拉图的同异: 与柏拉图的同异 肯定世俗生活, 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的完善(殊途同归) 上,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的完善(殊途同归)。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世纪:基督教的传入 中世纪: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国家如果没有正义 国家如果没有正义,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国家如果没有正义,则与强盗集 团没有差别” 团没有差别”。
•阿奎那:《神学政治论》 阿奎那: 神学政治论》
特点: 、 特点:1、原罪学说 2、神学阶梯论 、 3、宿命论 、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4、现实主义的谱系 、 •古典 古典——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经验主义的现实归纳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法。
•近代 近代——马基亚维利:《君主论》、《论蒂托 李维 罗马 马基亚维利: 君主论》 论蒂托·李维 李维<罗马 马基亚维利
在人类历史上, 史>的最初十年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从道 的最初十年 德中分离。 德中分离。 霍布斯: 利维坦》 霍布斯: 《利维坦》 洛克: 政府论》 下篇) 洛克:《政府论》(上、下篇)

《现代科学革命》 讲义

《现代科学革命》 讲义

《现代科学革命》讲义一、引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的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现代科学革命,则是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科学革命的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看似已经建成,但一些新的实验现象却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

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物理学陷入了困境,也为现代科学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实验手段和观测技术不断提高,为科学家们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1、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现代科学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力学中绝对时空的观念,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会随着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发生变化。

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探讨了引力的本质,认为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导致时空弯曲所产生的。

相对论的提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时空和引力的认识,也对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量子力学的诞生量子力学的诞生是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它揭示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为现代化学、材料科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现代科学革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表现。

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包括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本质,为生物医学、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四、现代科学革命的影响1、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现代科学革命使得科学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和深入,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宇宙天体到生命现象,都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

同时,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更加紧密,跨学科研究成为了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 刘锋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21-29页
主题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经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现代哲学;科学意识;哲学思维;信息社会;人造物;现代自然科学;决定作用
摘要: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加速度地揭示着世界各个层次的奥秘。

新技术革命的滚滚洪流,神奇般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自然界,深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和时代的进程。

这一切,横扫着人们的意识屏幕,广泛开阔和更新着现今的哲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次深刻变革。

对这一变革,哲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是一个能包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体现出的一切哲学成果的“大箱子”,变革就是在其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填鸭式”地补充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体现出的一切哲学成果。

唯有此,既不“离经叛道”,又不与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同流合污。

另一种看法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赖以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无法包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所体现出的一切哲学成果,变革就是要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的理论框架,将其推进到现代哲学阶段。

我们认为,善于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事实总和来看待对哲学思维的影响,善于运用比较方法,那就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经典阶段发展到现代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公共必修课;主要面向全校文理工医科博士生开设。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尤其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现代科学技术。

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充分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2、掌握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规律、特征和研究方法。

3、增加对科学技术本身的认识,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使得学生对科学技术有一
个全景式的把握。

4、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规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了解,以及各门学科之间关系
的认识,灵活地运用到对各门具体学科的实际学习科研中去。

5、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景有个大致的把握,同时避免不恰当地夸大某门学科与技术
的作用,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志向以及科研工作,有某种意义上的启示作用。

6、打破学科藩篱,了解其他学科的特点,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大分化与大整合的趋势。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三次科技革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引发的思考
第三章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前沿进展
第四章现代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第五章技术创新——科技影响经济的微观机制
第六章现代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七章科学与文化的互动
第八章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性问题
第九章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
第十章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
四、教学形式: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加强课堂讨论力度,并让学生事先作好充分准备。

3、加强与学生课堂上公开交流,同时下课以后,多与学生个别交流。

4、加强对本专业经典名著的阅读。

5、利用多媒体形式,强化感性认识。

五、与各课程的联系: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互动。

2、加深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关系的把握,以及能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实践
效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

六、教学时间安排:见教学进度表。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籍: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美] 默顿:《科学社会学散记》,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版。

3、[美] 默顿:《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美] 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美] 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6、[美]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昕等译,1991年版。

7、[以色列] 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美] 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

9、[美]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英] 布鲁尔:《知识与社会意象》,艾彦,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和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胡显章、曾国屏主编:《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6、[英]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