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园林空间意境的创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园林空间意境的创造

第一节意境

园林意境是通过设计者构思创作所表现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用陈从周的话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统名为意境”。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虽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实在,但它客观存在,它应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既不完全存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存在于主观,才能产生意境。意境具有景尽意在的特点。因物移情,缘情发趣,令人遐想,使人留连。

意境在文学上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对作者来说,只有用强烈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去深刻认识所要表现的对象,目寄心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练的思维过程,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再现。简而言之,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北宋郭熙在他所著《山水川》篇中提出画家要“饱游饫看”,做到“历历罗列于胸中”。清初画家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提出了画家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都说明了“外师造化”的重要性。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巧密于精思”。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指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些都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领悟其精神实质,非但要观察体验对象的外形,还要通过外形去理解和表现出内在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中得心源。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作者应该而且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联想和虚构,使自然界精美之处更加集中,更加典型化,就在这个“迁想妙得”的过程中。作者会自然而然地溶

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作品上也必然会反映出来。这是一个“艺术构思”的过程,是“以形写神”的过程,是“借景抒情”的过程,是使“自然形象”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也就是“立意”和创造“意境”的过程。作者愈是重视这个“造境”过程,收到的艺术效果也必然愈好。清代画家方薰在他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提到:“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画,意在笔先。……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壑落墨自然神速,东坡所谓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也”。“意庸则庸,俗则俗矣”。由此可见“立意”是何等重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生活”,也就无从“立意”,而“生活”却顺归于“立意”,没有“立意”,也就没有“意境”,作品就失去了灵魂。“意”即作者对景物的一种感受,进而转化为一种表现欲望和创作激情,没有作者能动地通过对象向观众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就失去了生命,作品就失去了感染观众的魅力。由此可见,“立意”是“传神”和创造“意境”的必由之路。

写景是为了写情,情景交融,意境自出。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园林设计是用景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人们处在园林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深度的感受,总是重复别人的,甚至把园林设计公式化,尽管穷极技巧,总让人感到矫揉造作,缺乏感人的魅力,这种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自己没有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别人,更谈不上有意境的创造。

对欣赏者而言,因人而别,见仁见智,不一定都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欣赏和体会,这正说明了一切景物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不定性的特点,意随人异,境随时迁。

第二节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

和利用光影色彩、音响、香气以及气象因子等来生发空间意境。

一、直接表达方式

在有限的空间内,凭借山石、水体、建筑以及植物等四大构景要素,创造出无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一)形象的表达园林是一种时空统一的造型艺术,是以具体形象表达思想事情的。例如见岳坟前跪着的秦桧夫妇,就会联想以“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儿童游园或者小动物区用卡通式小屋、蘑菇亭、月洞门、使人犹如进入童话世界。再如山令人静,石令人古,小桥流水令人亲,草原令人旷,湖泊和大海令人心旷神怡,亭台楼阁使人浮想联翩等等,不需要用文字说明就感觉到了。

(二)典型性的表达何谓典型?鲁迅说过“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的创造,大致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一个人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实有的人都‘不似’。这似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但‘似’某一类人中的每一个人,才是艺术要求的典型形象”。堆山置石亦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堆山置石,并不是某一地区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练出来的自然山水,用以表达深山大壑,广亩巨泽,使人有置身于真山水之中的感觉。

(三)游离性的表达游离性的园林空间结构是时空的连续结构。设计者巧妙地为游赏者安排几条最佳的导游线,为空间序列喜剧化和节奏性的展开指引方向。整个园林空间结构此起彼伏,藏露隐现,开合收放,虚实相辅,使游赏者步移景异,目之所极,思之所致,莫不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似乎处在一个异常丰富、深广莫测的空间之内,妙思不绝。

(四)联觉性的表达由甲联想到乙,由乙联想到丙,使想象愈来愈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五)模糊的表达模糊性即不定性,在园林中,我们常常看到介于室内室外之间的亭、廊、轩……在自然花木与人工建筑之间,有叠石假山,石虽天然生就,山却用人工堆叠,在似与非似之间,我们看到有不系舟,既似楼台水榭,又象画舫航船。水面上的汀步是桥还是路?粉墙上的花窗,欲挡欲透?,圆圆的月洞门,是门却没有门扇,可以进去,却又使人留步。整个园林是室外,却园墙高筑与外界隔绝,是室内?却阳光倾泻,树影摇曳,春风满园。几块山石的组合堆叠,是盆景还是丘壑?是盆景,怎么能登能探,水头和去路陷于石缝矶凹,似有源,似无尽。在这围透之间、有无之间、大小之间、动静之间和似与非似之间……在这矛盾对立与共处之中,形成令人振奋的情趣,而意味深长。由此可知模糊性的表达发人深思,往往可使一块小天地,一个局部处理变得隽永耐看,耐人寻味。《白雨斋诗话》中有一段话“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换一句话说:一切景物不要和盘托出,应给游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

二、间接表达方式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比直接表达手法更加委婉动人。

(一)运用某些植物的特性美和姿态美作比拟联想

松树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人们常把它比作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的英雄人物。陈毅有诗为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子虚心有节,有诗两首,一为“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也虚心”;一为“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两首诗皆是称颂竹子“虚心亮节”的。扬州“个园”是两淮商总黄至筠(号个园)购买小玲珑山馆修筑。黄至筠为仿效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