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及对策
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ed3dca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d.png)
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首次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时,由于与父母分离造成的短暂的心理不适。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婴幼儿群体中的现象,但有些幼儿更容易受到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对策来帮助幼儿和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分离焦虑的原因1.1 缺乏安全感幼儿在入园之前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和亲人相处,由于受到熟悉环境和亲人的照顾,幼儿形成了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
而一旦脱离父母,进入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可能会感到无助和不安全,从而产生分离焦虑。
1.2 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幼儿通常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产生恐惧感,而幼儿园作为一个崭新的环境,充满了陌生的面孔和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恐慌和焦虑。
1.3 与父母分离的情感反应幼儿与父母形成了一种亲密的情感纽带,而一旦他们被迫与父母分离,会引发情感上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分离焦虑。
这种焦虑可能会表现为哭闹、拒绝进入幼儿园、对陌生人表现出攻击性等。
二、对策2.1 提前适应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父母可以提前带着孩子去参观幼儿园,并与老师和其他孩子互动,使幼儿逐渐熟悉这个环境。
同时,可以与老师商量,在入园前提前适应性地参加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如亲子游戏、合唱等,以便让幼儿适应新环境。
2.2 建立安全感为了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父母可以在入园之前,与幼儿一起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如安排规律的作息时间、提供细微的关怀和安抚。
同时,可以给予幼儿一些安全感的物品,如一块自制的安全织物、一本儿童绘本等,以增加幼儿的情感依赖。
2.3 温和的分离过程在进行入园分离时,父母应该保持沟通和理解,并温和地分离。
可以与幼儿园老师商量,在初始阶段允许父母在幼儿园陪伴一段时间,逐渐缩短陪伴时间,让幼儿适应逐渐离开父母,并逐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中。
2.4 建立亲子间的联结幼儿与父母之间坚固的联结是减轻分离焦虑的关键。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931a564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d.png)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胆小、怯懦、焦虑、依赖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当下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那么,当孩子缺乏安全感时,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首先,家长要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稳定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能够给孩子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
父母之间要避免频繁的争吵和冲突,如果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矛盾,也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激烈,并且在事后要向孩子解释,让他们知道这只是大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不会影响到对他们的爱。
其次,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无论是一起玩耍、阅读、做手工,还是简单地坐在一起聊天,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关注。
在陪伴的过程中,家长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一边玩手机一边陪孩子,这样的“假陪伴”反而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
再者,家长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
孩子缺乏安全感时,往往会有一些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家长要鼓励他们表达出来,并且认真倾听。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不要急于给出评价和建议,先让他们把情绪和想法都释放出来。
然后,用温和、理解的语气给予回应,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被重视和认可。
另外,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策。
比如,在选择衣服、玩具或者兴趣班时,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
这样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从而提升安全感。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孩子需要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样他们才能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感到安全。
但是,规则的制定要合理,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保持一致,不能随意更改。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家长要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错误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惩罚。
0-3岁婴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后果及其对策研究
![0-3岁婴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后果及其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707a3087c24028905fc305.png)
定程度上缓解婴幼儿 因母 爱缺失而带来的焦虑和烦恼 , 但
他们内心也会时常感到焦虑、 不安、 失望和对丧失 的莫名的担
心。
二、 婴幼儿 安全 感缺 失 的后 果
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所导致的心理障 碍在儿童 3 岁前是不易察觉 的, 但是它 可能对儿 童以后 的人 格、 认知等心理品质产生危害, 不利于儿童与同伴的交往。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 认 为 0— 3岁 的婴幼儿对秩 序有强烈的要求 , 秩序 的敏感期是从 婴幼儿 1 岁或 15岁开 .
始, 3岁时最为明显。婴幼儿的秩序感使他们更希望生活环 在
时, 会选择逃避或完全被情绪左右, 无法积极控制和管理 自己
} 收稿 日期 :00 )- 2 1的安全感 和信任感 , 且这 种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延续到 以后 的阶段…。因此 , 关注 婴幼 儿的安全感、 安全感缺失后果 以及 培养安全感 的策 略具有 十 分重要的意义 。
一
、
婴幼儿 的 安全 感 的界定
临着陌生的面孔和无法应付 的新 的情况 , 这些新 的刺激是 出 乎他们预料的 , 是他们没法掌控的。虽然“ 替代母亲” 可以在
需要 , 婴幼儿就会有真实 的被爱的感受, 内心充满安全感。 ( )婴幼儿的安全感是一种主观 理感受和体验 二 婴幼儿对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 , 从他 出生 时就
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 安全 和舒 适, 因此他 们不会花太多时
间 进行 探究 活动 , 过 少 的探 究 行 为不 利 于 婴幼 儿 的理 解 力 而
作者简介 : 吴 ̄(94一)女 , 18 , 江苏徐州人, 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 研 青少年心理。
5 0
儿期( 3 ) 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起始阶段 , 0— 岁 是J 处于该阶
婴幼儿护理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婴幼儿护理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5b7a0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3.png)
婴幼儿护理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父母或护理者,了解并应对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 分离焦虑当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他们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对于离开熟悉的人或环境感到不安。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逐渐分离:逐渐延长离开的时间,让婴幼儿适应离开的过程。
- 安抚物品:给婴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感的物品,例如毛绒玩具或毯子,以帮助他们应对分离。
- 安慰和鼓励:在分离时给予婴幼儿安慰和鼓励,让他们知道你会回来。
2. 夜间恐惧婴幼儿在夜间可能会出现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黑暗和陌生的声音感到害怕。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夜间恐惧,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安全感环境:确保婴幼儿的睡眠环境安全舒适,例如使用夜灯或播放柔和的音乐。
- 定期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 安抚技巧:使用安抚技巧,例如轻轻拍打婴幼儿的背部或唱着柔和的歌曲,帮助他们放松入睡。
3. 社交焦虑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会开始接触更多的人和环境。
有些婴幼儿可能会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感到不安和焦虑。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社交焦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慢慢适应:逐渐引入新的人和环境,让婴幼儿逐渐适应。
- 亲近陪伴:在陌生环境中,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陪伴可以给予婴幼儿安全感。
- 温和鼓励:鼓励婴幼儿与陌生人互动,但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
4. 分享焦虑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开始学习分享玩具和食物,但他们可能会出现分享焦虑。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分享的概念和行为。
为了帮助他们学会分享,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模仿行为:父母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展示分享的行为,让婴幼儿学习。
- 正面激励:当婴幼儿分享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增强他们分享的动机。
- 耐心教导:耐心地向婴幼儿解释分享的重要性,并给予他们时间逐渐理解和接受。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437b29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c.png)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1. 缺乏保护意识: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生理特性等原因,缺乏对危险和风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可能会忽略安全威胁。
2. 家长的教育不足: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和放任孩子,不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引导,也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因此无法为孩子制定系统的安全规划。
3. 环境因素:有些幼儿园或家庭环境不够安全,没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保护和安全措施,导致孩子无法形成安全保护的主动意识和能力,易发生意外伤害。
1.加强家庭安全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认识危险和风险,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2. 搭建安全教育平台: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应该开展安全知识培训,为孩子提供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营造安全环境:家园双方应该共同为孩子营造安全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安全保护意识,避免因为环境安全风险引发意外伤害。
4. 强化监管意识:幼儿园、学校、家庭等都应该加强监管意识,不断完善安全保护措施,避免发生人为疏忽而导致的意外伤害事故。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88db5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d.png)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1.幼儿认知水平有限:幼儿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他们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较差,很难意识到一些潜藏的危险。
2.家长对安全教育的忽视: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注重教育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和学业知识,而忽视了安全方面的教育。
3.环境安全措施不足:一些幼儿园或学校的环境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需求,缺乏相应的安全措施和设施。
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以下对策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避免事故的发生:1.加强安全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火灾安全、水域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通过给孩子阅读安全教育书籍、观看相关动画片等方式,使他们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2.创建丰富的安全学习环境:幼儿园和学校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包括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的完好性,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3.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例如教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刀具、正确地穿戴头盔等。
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安全活动和游戏,提高幼儿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4.提供有效的安全管理:学校和幼儿园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规范,加强安全巡查和监督,确保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
5.加强家长参与:学校和幼儿园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共同教育。
家长要积极关注幼儿的安全状况,与孩子定期进行安全对话,鼓励孩子主动提出自己的安全问题。
6.提供紧急教育和应急措施:学校和幼儿园应定期开展紧急逃生演练和救生技能培训,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
总之,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合作,营造一个安全、关爱的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
![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https://img.taocdn.com/s3/m/af119a5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1a.png)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众多儿童安全问题中,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的现状1. 家庭安全教育缺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对幼儿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家长缺乏安全意识,导致幼儿安全教育缺失。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过多关注安全问题,甚至忽视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责任。
2. 幼儿园安全教育不到位部分幼儿园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幼儿安全意识薄弱。
此外,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3. 社会环境安全隐患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安全隐患增多。
交通拥堵、高空坠物、溺水、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给幼儿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然而,幼儿安全意识薄弱,容易忽视这些安全隐患,从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的原因1. 家庭因素(1)家长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孩子还小,无需过多关注安全问题。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面对危险时无法自救。
2. 幼儿园因素(1)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师安全意识不足:部分教师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幼儿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3. 社会因素(1)社会环境安全隐患多: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环境安全隐患增多,给幼儿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社会安全意识薄弱:部分成人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导致幼儿安全教育意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提高幼儿安全教育意识的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1)提高家长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宣传册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0到3岁宝宝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0到3岁宝宝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a82bb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1.png)
0到3岁宝宝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0到3岁是宝宝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经历许多新的感觉和情绪。
虽然他们还不具备表达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理解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下面,我们将探讨0到3岁宝宝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分离焦虑在0到3岁时期,宝宝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强烈,因此分离焦虑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父母离开宝宝视线时,宝宝可能会感到害怕和不安全,表现出哭闹、拒绝和回避等行为。
解决方法:- 建立安全感: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保持稳定可预测的日常生活,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 渐进分离:逐渐引入分离和重聚的过程,例如先离开一小段时间,然后逐渐延长离开时间,以锻炼宝宝适应分离的能力。
- 宽容和理解:在分离时给予宝宝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让他们知道父母一定会回来。
2. 感知困惑宝宝在0到3岁期间正在学习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事物,但他们可能会面临困惑和挫折。
他们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事物出现或消失,为什么声音发生或停止等等。
解决方法:- 提供稳定和一致的环境:创造稳定一致的环境,帮助宝宝逐渐理解事物的规律和变化。
- 实物示范:将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与实物示范相结合,例如呈现一个玩具消失和出现的示范,帮助宝宝理解并建立概念。
- 耐心解释:对宝宝的困惑提供耐心的解释和理解,尽量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和简短明了的句子。
3. 情绪失控在0到3岁时期,宝宝正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因为饥饿、疲劳、不满或无法满足某种需求而失去控制,表现出愤怒、沮丧和哭泣等情绪。
解决方法:- 安抚和拥抱:提供安全和亲切的环境,安抚宝宝的情绪,通过拥抱和亲吻来安抚他们。
- 转移注意力:将宝宝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例如提供一个新的玩具或引起他们注意的事物,帮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转移注意力。
- 教育情绪表达:逐渐教育宝宝如何表达情绪,例如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或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如何给宝宝建立安全感
![如何给宝宝建立安全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1fcd3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d.png)
如何给宝宝建立安全感如何给宝宝建立安全感安全感是大家常说的一个词,只是要描述出来又抽象模糊,但它对孩子来说,又特别重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如何给宝宝建立安全感,希望有所帮助!1、及时满足合理的需求婴儿期,孩子饿了、困了、尿了都会用哭来表达,这时候需要我们耐心对待,给孩子肢体上的安抚,比如拥抱等;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比如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
孩子慢慢大了,合理的需求也要及时满足。
2、尊重并接纳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候,尤其是到了2岁,孩子可能会出现黏妈妈和“固执”的行为,口头禅就是“不”,大人不让干的偏要干,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正常的阶段,我们要以平常心来接纳孩子的这些行为,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权、决定权,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
3、给孩子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起争执和冲突,另外,父母在教育观念上要保持一致,不要一个这样、一个那样,不仅想法一致行动也要一致。
4、多对孩子表达爱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无论孩子怎样都爱孩子,孩子就不会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了。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要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便他们行为不佳的时候。
5、多陪伴孩子,哪怕再忙每天再忙,至少也要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陪孩子,可以抱着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或者陪孩子玩游戏、也可以陪孩子聊天(回顾白天都做了些什么事,感受怎么样),这10分钟一定要是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人在孩子的身边,却在分心玩手机之类的。
6、不威胁孩子不要对孩子常说让孩子没安全感的话:“再不听话就打你了!”“妈妈不要你了!”“你是从垃圾桶捡来的!”“我说不行就不行!”“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宝宝缺少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1、症状一:保姆或者是在其他亲人照顾的时候,孩子表现的很乖,但是一旦看见了妈妈,就会粘着不放。
有时会别表现出委屈,甚至是眼泪汪汪的样子。
【心理教育】如何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
![【心理教育】如何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91e38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6.png)
【心理教育】如何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心理教育】如何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导读:有时婴儿莫名其妙的哭声会让父母无法招架。
为什么?婴儿有什么不安全感?如何消除婴儿的不安全感?下面是一些例子。
大人情绪暴力小雷的父亲在小雷出生的那一年辞职从事机电销售。
他父亲的意图是,儿子出生后,费用变得更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儿子和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小雷的父亲低估了营销的难度。
连续三个月,他手里的精密小机电产品一件也没卖,无数的交通和娱乐费用都被颠倒了。
小雷的父亲焦急了一段时间。
那天,小雷因为七个月不洗头而大哭起来。
小雷的父亲很生气,急忙把小雷举到空中。
小雷的哭声停了半拍,然后变成了嚎叫。
虽然小雷的母亲和祖母冲过去阻止他,但小雷的父亲并没有摔倒,小雷父亲畸形的脸和嘶哑的喉咙深深地刻在了小雷的脑海里。
从那以后,小雷完全变成了一个“双面人”。
当他的父亲是,他看起来像一只小老鼠和一个没有嘴巴的葫芦;爸爸不在时上下双跳。
小雷两岁时在家里买了一条狗。
他的母亲和祖母悉心照料这只狗。
小雷想办法把它扔掉,给它灌上止咳药水,然后喂它“芥末小生”(一种芥末制成的鱼皮花生)。
不管怎样,他的父亲是如何发泄他对小雷的愤怒的,小雷是如何发泄他对狗的愤怒的。
消除不安的对策随着生存竞争的加剧,成年婴儿遭受的情感暴力仍有增无减。
在幼儿园里,他们可能会遇到心烦意乱的老师、在家心情不好的家长、受委屈、愤怒、无处可去的保姆。
5岁以下的儿童仍然缺乏判断力和反驳能力。
他们无法判断成年人是否不快乐,或者他们是否做错了什么,这让他们在精神上不知所措。
无助、孤独和不安就是这样产生的。
那么,一旦成年人发现他们对无辜儿童实施了“情感暴力”,他们应该怎么做?来自最亲近的人的打击越多,对儿童的影响就越深远。
这需要家长或老师立即蹲下来,把孩子抱在怀里,拍拍他的后颈,用他能理解的语言道歉。
家长和老师也可以给孩子停止“情感暴力”的权利。
我的一个朋友佩妮很不耐烦。
她给了儿子一张类似羽毛球拍的大卡片。
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小班缺乏安全感
![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小班缺乏安全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e35a4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7.png)
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小班缺乏安全感时间20xx、11、23班级中3班观察对象王欣怡记录人姚燕波题目王欣怡喝茶、喝小食为什么总是最后一个观察与记录玲玲,一个调皮、能干的小姑娘,处事有条不紊,特别就是图画图画很存有冷静。
只是在喝茶和小食时整体表现出来生气,一会找点东西玩玩,一会用勺子放着米玩玩。
今天小食时又就是如此,特意记录下她的一些细小活动。
点心都已经盛好,孩子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开始吃点心。
欣欣也端着自己的小碗,拿着勺子,只是点心似乎对她很没吸引力。
她用勺子在碗里不停的压着,逼出一点米汤,翘起小嘴喝两口,接着再小勺子继续她的“游戏”,而这时,其它孩子的点心已经一半吃掉了。
为了使玲玲快点喝,我告诫她:“快点喝哦!你看看其它小朋友都喝了很多了,比赛谁先剩饭剩菜哦!”刚告诫过后,她能够用小勺喝两口,当老师起身后,她又已经开始了她新一轮的“游戏”——夺下她头上的发荚已经开始玩玩。
这个时候喝的慢的孩子已经一碗剩饭剩菜了。
再次提醒她后,她仍然是老师注视时,吃两口,老师转身后,又开始不耐烦的一点一点的舀在勺子里,高兴吃一口,不高兴还倒在碗里。
然后再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讲话,就是不见碗里的点心少下去每当老师不特别注意玲玲,她就吃,而当老师看著时,她就是能一口一口不好美味的,所以我停在在她的面前,看著她。
她注意到我在看她,深入细致的喝起点心,很快也能够把碗里的小食剩饭剩菜。
观察原因:今天,小雅的妈妈说我,孩子经常一出了幼儿园的大门就要尿尿,而且还是特别心急的那种。
在与妈妈的攀谈中获知孩子在家就存有憋尿的习惯,没已经慢憋不住时不能回去尿尿的。
看看的出来妈妈也就是很绝望,期望老师能够给予协助。
为了制止孩子这个不当的习惯,我同意对小雅展开个别观测及教育。
观察实录:在展开区域游戏活动的时候,我看见小雅的神情貌似紧绷,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她必须尿尿,我赶紧反问她:“小雅,你是不是必须尿尿?”可以她一脸严谨的说我:“没。
小班幼儿胆小害怕的指南分析与措施
![小班幼儿胆小害怕的指南分析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6829d1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1.png)
小班幼儿胆小害怕的指南分析与措施一、指南分析。
1. 身心状况方面。
- 睡眠方面也可能受到影响,胆小害怕的幼儿可能会在午睡时难以入睡或者容易惊醒,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这与指南中要求的小班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能安静入睡相违背。
2. 社会交往方面。
- 在人际交往中,胆小害怕的幼儿往往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
指南中提到小班幼儿应愿意与他人交往,能与同伴一起游戏。
胆小的幼儿可能会错过很多与同伴互动的机会,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建构游戏中,他们可能只是在一旁观看,而不敢参与进去,这不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 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胆小害怕的幼儿可能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口渴了不敢向老师要水喝,这会影响幼儿与成人建立积极的关系,也不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3. 语言发展方面。
- 由于胆小害怕,幼儿可能在集体面前不敢说话,这会阻碍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指南中强调小班幼儿要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胆小的幼儿可能连简单的打招呼或者回答问题都做不到,从而影响语言的发展以及自信心的建立。
二、措施。
1. 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
- 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上,要营造家一般的温馨氛围。
例如,布置柔软的抱枕、温暖的小帐篷等,让幼儿在心理上有安全感。
在空间布局上,要清晰、有序,避免过于复杂或拥挤,减少幼儿的不安感。
- 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用温柔的声音、亲切的笑容与幼儿交流。
当幼儿入园时,教师主动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幼儿感受到被接纳和喜爱。
2. 循序渐进的社交引导。
- 对于胆小害怕的幼儿,教师可以先安排比较友善、温和的同伴与他们一起活动。
例如,在小组游戏中,让性格开朗的幼儿主动邀请胆小的幼儿加入,从简单的两人互动开始,如一起搭积木、分享玩具等。
-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胆小的幼儿在旁边观看,然后鼓励他们参与一些简单的环节,如大家一起唱歌时,让幼儿先跟着小声哼唱,逐渐适应集体氛围后再鼓励他们大声唱。
一岁半宝宝安全隐患排查(3篇)
![一岁半宝宝安全隐患排查(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4601b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a.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可爱的宝宝。
然而,由于宝宝年幼无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到各种安全隐患的威胁。
为了确保宝宝的安全,家长必须时刻关注宝宝的生活环境,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岁半宝宝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二、家庭安全隐患排查1. 家具摆放(1)检查家具是否有尖锐的边角,如有,应及时进行包裹或更换。
(2)床、沙发等家具的稳定性要保证,避免宝宝爬上爬下时发生意外。
(3)家具的摆放要合理,避免宝宝在爬行或行走时碰撞到家具。
2. 地面安全(1)地面要保持干燥、平整,避免宝宝滑倒。
(2)地面上不要放置小物件,以防宝宝捡起玩耍时误吞。
(3)铺设防滑垫,降低宝宝滑倒的风险。
3. 窗户与阳台(1)窗户要安装防护栏,防止宝宝攀爬。
(2)阳台栏杆要牢固,避免宝宝攀爬时发生意外。
(3)阳台附近不要放置可攀爬的家具或物品。
4. 电源插座(1)电源插座要安装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2)插座盖要确保完好,防止宝宝将手指插入。
(3)不要让宝宝接触带电的电器。
5. 水源(1)厨房、卫生间等水源附近要设置防护措施,防止宝宝跌入。
(2)热水瓶、水杯等易烫伤的物品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3)定期检查热水器、水龙头等设备,确保安全。
6. 烟火(1)不要让宝宝接触明火,如蜡烛、打火机等。
(2)吸烟时要远离宝宝,避免烟雾对其造成伤害。
(3)厨房烹饪时要时刻注意火源,防止火灾发生。
三、户外安全隐患排查1. 交通安全(1)过马路时,要牵好宝宝的手,确保其安全。
(2)不要让宝宝在道路上玩耍,以免发生意外。
(3)不要让宝宝在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上站立。
2. 公园设施(1)检查公园设施的安全性,如滑梯、秋千等。
(2)确保宝宝在玩耍时佩戴安全帽、护膝等防护用品。
(3)不要让宝宝在公园内追逐打闹,以免发生碰撞。
3. 水域安全(1)不要让宝宝在水域附近玩耍,以免发生溺水。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652636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6.png)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幼儿的安全意识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许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这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那么,造成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是什么?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将会对此进行探讨。
一、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足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抽不开身,无法亲自教育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和意识。
很多幼儿在家中的教育和照料工作由家长委托给保姆或者老人,这些照顾者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可能不如父母。
这就造成了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安全意识缺乏。
2. 安全教育不足在学校和幼儿园,一般来说,安全教育并不是教育的重点,而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业成绩和礼仪规范上。
这就意味着,幼儿在学校和幼儿园中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教育,导致他们对于一些潜在危险的认知不清,缺乏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行为。
3. 社会环境复杂如今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交通事故、食品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等各种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幼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安全问题的影响,缺乏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可以通过与孩子讨论或者故事讲解的形式,告诉他们一些安全常识,比如不要随意接触陌生人、不要轻信网上陌生人的信息等;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安全意识和行为的表率。
2. 学校和幼儿园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活动。
组织孩子们观看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视频,或者举办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的演讲比赛。
通过这些形式,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3.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除了家庭和学校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幼儿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加大对安全教育的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来营造一个重视幼儿安全的氛围;企业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相关的安全教育器材和设备,从而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344ac5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5.png)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幼儿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然而,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幼儿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那么,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对策呢?
一、原因
1.缺乏安全知识
幼儿缺乏安全知识,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行为是安全的。
比如,幼儿不知道火源的危险性,不知道电器的危险性等。
2.家长的疏忽
家长的疏忽也是导致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也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意识。
3.环境的不安全
环境的不安全也是导致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比如,幼儿园的安全设施不完善,幼儿在玩耍时容易受伤。
二、对策
1.加强安全教育
幼儿缺乏安全知识,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看书、玩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安全知识。
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安全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行为是安全的。
2.家长的陪伴
家长的陪伴对于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避免危险。
3.完善安全设施
幼儿园应该完善安全设施,保证幼儿在玩耍时的安全。
比如,安装防护网、安全门等设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是一个需要引起家长和幼儿园重视的问题。
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
孩子在幼儿园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及其原因
![孩子在幼儿园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72819d0a5e9856a5712600b.png)
孩子在幼儿园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及其原因孩子在幼儿园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及其原因1 孩子在幼儿园缺乏安全感怎么办1、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知道孩子的心理世界,尽量地了解自己的宝宝,理解自己的宝宝。
2、和谐的家庭气氛也是培养宝宝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那些单亲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3、多从宝宝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宝宝的生活丰富化、色彩化。
例如,多欣赏一些温馨的美图,多听一些温暖阳光的音乐。
4、家长的情绪也是决定孩子安全感系数的重要原因所在。
因为宝宝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整体愁眉苦脸,这对于孩子无疑会产生十分不利的消极影响。
2 孩子在幼儿园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原因一: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太过宽待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这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
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原因二:父母情绪的影响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个性因素”或婚姻关系冲突,导致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矛盾时,都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恐惧。
因此,父母应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以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空间。
原因三:家庭的经济状况心理学研究证实,孩子的安全感还与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隐形的联系。
也就是说,安全感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暗示”有关。
在一些家庭,尽管实际的经济状况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显示或不显示对经济的焦虑、压力或担忧,孩子便有良好的安全感。
反之,即使一些实际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夸张地显示关于经济状况的焦虑,同样会给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暗示,以致影响孩子成人以后的安全感。
初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解决
![初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3564f94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c.png)
初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解决1、如果孩子是在不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那么缺乏安全感的情况出现几率就变得比较高,在家庭氛围不好的时候,孩子也会一个人悄悄躲在角落里面生气或者哭泣,慢慢的价值观就会扭曲,所以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就非常重要。
2、尊重孩子内心想法,孩子还小,内心充满的对未来的向往,就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家长朋友们不要立马打断孩子或否定他们。
可以适当的实现孩子的想法,不仅有助于他们思考,还会和孩子的感情更加的浓厚,孩子就会有充足的安全感。
3、他们对你的理解的认可是信任和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础。
相反,当你对孩子的需求做出与他们的身份不一致的反应时,他们最深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感到被误解、被孤立、被轻视。
4、你的孩子对你的信任是建立在你为他们创造一个一致和可预测的世界的基础上的。
如果你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有时接近,有时回避,有时抗拒,孩子他们经常表现出迷茫和焦虑。
5、当家长发现孩子子缺乏安全感时,有可能孩子是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家长可以主动去问孩子,是不是和同学相处有什么问题,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给孩子。
并告诉孩子,父母永远都会爱他和支持他,父母也愿意倾听他的内心感受。
6、父母应该允许孩子释放他们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做出反应来安抚孩子。
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威胁孩子,孩子们需要一个安全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没有消失,而是组成孩子情绪暴躁、胆怯的诱因。
初中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表现一:由于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稍一不顺就对身边的伙伴拳脚相加,很容易和小伙伴产生暴力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会显得有点不听劝告,如果这个时候有大人劝告他们会把仇恨转移在大人身上,由于身体上知道打不过大人,他们往往会选择哭闹的方式让大人无所适从。
表现二: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表现都认为是其爱自己的表现,有些父母甚至对这些表现很烦。
但其实这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总是担心不知道父母何时会抛弃自己。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ae6ca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d.png)
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现在的幼儿似乎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受到外界危险的侵害。
那么,造成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对策呢?一、缺乏安全教育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安全教育。
很多家长和学校忽视了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导致幼儿对于外部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危险行为和危险地点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过度保护一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让他们生活在一个过于安全的环境中,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当幼儿面临外界环境的不安全时,由于过度保护的原因,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容易出现各种危险情况。
三、社会环境复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各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
不良的社会环境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因素,进而影响他们的安全意识。
面对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和对策。
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家长和老师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幼儿,什么是危险的东西,什么是安全的行为,如何保护自己。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对于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很重要的。
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比如怎样在突发情况下保护自己、如何有效地向他人求助等。
这样的能力培养可以通过模拟演练、实地教学等方式进行,让幼儿在做中学,从而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模式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
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模式,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家长也要学会适当的放手和引导,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他们积极面对外界环境,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社会宣传社会应该加强对于幼儿安全的宣传教育,倡导全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及对策
宝宝刚刚进入幼儿园,一些细心的家长就会发现自家的宝宝很怕生,不敢跟老师或者小朋友说话,或者什么新事物也不敢尝试等等。
其实,这是宝宝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呢?
一、“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一)表现
幼儿园里的新生杰杰小朋友,非常开朗,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
不过,当和老师交流时,他就完全判若两人了: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将头低下来,眼睛一点也不敢看老师;小手不断地变换摆放位置,神情非常紧张的样子。
老师提问时,明明他刚才和同伴们一起已经大声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地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字一顿了,声音小得象蚊子。
(二)原因
其实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来自于老师的安全感。
因此,他在老师面前非常不自信,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什么。
(三)引导原则
1、抚爱式交流
当他与老师交流出现上述紧张表现时,首先:我装作“不知其然”的样子。
仅仅用“摸摸他的头、蹲下来亲切地看着他、对他和蔼地笑笑”等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回应他的紧张表现,也通过这些间接向他传达“老师是友善的”这个讯号,以“淡化”其不安的心理。
此时,我们若表现得很关注,或者用“语言”直接介入、问询的话,反而会促使其更加的紧张、不自在。
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杰杰的反应是“戒备”的;而当我“第二次、第三次”依然向他如此传达友善的信号时,他也终于从半信半疑到完全接受了,他开始会用“微笑”回应老师了。
2、心理疏导
在请他回答问题时,走到他跟前去,不断地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鼓励他。
当然,这种鼓励要包含着使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
不论他讲得对或者错,老师都尽量寻找闪光点肯定他。
让他进一步体会到老师对其表扬的“真实性”。
家长来接他的时候,告诉家长他如何的棒,诸如:“杰杰非常不错”之类的话语。
不久,在老师面前,杰杰的紧张表现缓解了。
回答问题从“结结巴巴”逐渐过渡到“完整的讲述”,而后“举手回答”且能“大声而完整地讲述”了。
有时候,杰杰还会跑到老师面前:冲老师笑笑或者拍拍老师后又走开了。
虽然他没有说话,但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足以体现杰杰对老师的充分信任了。
二、妈妈在与不在“大变样”
(一)表现
我班孩子小妤,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
在家时: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妈妈回来了,则粘着妈妈不放。
送入园时,保姆送来园的时候,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是妈妈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涂不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没有妈妈的场合,小妤是懂事、讲道理的;一旦妈妈在身边,小妤则相当任性,蛮不讲理,甚至大声哭闹了。
(二)原因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获得的“母爱”不够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
象小妤这一类宝宝,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比率日益增多。
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常常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管。
虽然说在物质条件上,孩子们并不缺啥,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环--母爱,却往往不能保证。
(三)引导原则:充分的母爱
尽管大量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物都被家长用来作为传达或补偿“母爱”的方式,但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满足的基础;与孩子进行各种心灵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悦的先决条件。
小妤的“症状”,是明显的“母爱缺乏症”,由于缺乏最直接的亲子沟通,导致孩子情感的不满足,引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致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确、正常的性格以及情绪情感,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
给予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是婴儿安全感满足心灵平和的基础,同时,母亲给予婴儿所需的各种心灵交流,也是婴儿精神愉悦笑迎生活的资本。
为孩子购买一件新衣服,一个新玩具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时间,多与孩子游戏,交流,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外表强悍与内心脆弱
(一)表现
恺恺小朋友平时非常容易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
只要未遂其意,他必定要用“拳头”来取得“胜利”,若老师指出其错误,他则常常用“仰天长啸”表示抗议或者直接“攻击”老师。
(二)原因
这一类孩子,往往家庭的氛围不和谐,或者家长的态度粗暴,教育方法不得当影响到了孩子。
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产生了戒备,抵触的心理,从而将这种心理也反应在了行动上。
往往其外表的强悍反而更加证明了其内心的敏感与脆弱,也就造成了孩子“愤世嫉俗”的外部表象。
(三)引导原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的确,由于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孩子:胆怯、畏生、敏感、内向而不爱交往、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
因此,对于这一类孩子,建议家长先从自身做起:从权威型家长逐步向民主型家长转变,逐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讲道理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本身“榜样”的作用,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与交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