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有规律的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意义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意义概述运动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自身的规律和意义。
了解运动的总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规律:运动是普遍的运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宇宙的星体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到物体的运动、人们的活动,无不包含着运动的要素。
运动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也存在于微观世界,甚至存在于思维和感情的活动中。
第二规律:运动具有有序性运动现象虽然多种多样,但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
物体运动时会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力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
同时,社会运动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第三规律:运动具有客观性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而是独立于人的意愿和意识。
无论我们是否觉察到,运动仍然在进行,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
认识运动的意义科学探索通过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探索。
各门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都需要运动的基础知识。
从探索宇宙的奥秘到解析微观粒子的行为,运动的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社会发展认识运动的规律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了解社会运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的发展轨迹,预测未来的趋势,为社会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政策。
人生态度认识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的人生态度。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了解运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确定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起起伏伏,遇到挫折时积极寻求变革,迎接新的机遇。
结论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其意义涉及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运动的普遍性、有序性和客观性,同时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对于科学探索、社会发展和个人人生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发展科学,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机遇。
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震预报: 由于人类对地震规律的认识 ,人们根据地壳运动的状况,推算出可能发 生地震的危险区域,大致发生的时间和震级 的大小,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作出大致的地震预报。 三峡工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建 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为人 类造福。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二目
运动是有规律的
学习目标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特点原理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阶级斗争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 衰败 注意1:
2、“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 学角度看,是因为:( A )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 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 程中认识规律
3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竞神秘地 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 ,要用掉大小树木600多棵,等到人们认识 到砍伐森林、破坏环境的恶果,在实施“ 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 兰已毁”,已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 我们 ( ) A、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总体总是大于部分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惩罚
D
4、《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 也。”这表明 ( )
D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基本规律2. 运动的形式和特点3. 运动的作用和意义4. 运动的方法和技巧5. 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的形式和特点,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运动的方法和技巧,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运动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运动服、运动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的形式和特点,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3. 演示:教师进行运动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运动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强调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运动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运动形式和特点的认知。
3. 评价学生对运动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4. 评价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运动项目的规律和方法。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运动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3. 邀请专业教练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运动知识。
八、教学反馈: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2. 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规律相关书籍。
2. 器材:运动场地、运动器材。
运动的规律性知识点
运动是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运动的规律性知识点,是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基础。
一、运动的科学定律
1、运动定律:运动定律指的是运动的基本规律,即运动的起始速度、路径、力度等均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运动的定律是指运动中所涉及物体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称为运动规律。
2、健身定律:健身定律是指健身运动中有一定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健身定律主要指的是适当、有规律的运动,具体表现为:适当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强度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高,持续时间不宜过长,程度应当渐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平衡营养等。
二、运动的正确姿势
1、正确的抓握:正确的抓握是指抓握物体时,应当使用适当的抓握方式,以免受伤。
正确的抓握可以将运动的效率和力量提高,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2、正确的走路姿势:正确的走路姿势是指在走路时,身体维持平衡,同时调整脚步距离,腿部和腰部保持正确的姿势,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提高运动效率。
三、运动的安全知识
1、服装选择:在运动中,服装要求很高,应当选择贴身、透气性好的运动服装,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身体受伤的可能性。
2、安全护具:在运动中,应当佩戴安全护具,如护目镜、安全帽等,以免受意外伤害。
四、运动的热身
1、热身运动:热身运动是指在进行正式运动前,进行适当的轻度运动,以便让身体做好准备,有利于减少运动后受伤的可能性。
2、拉伸运动:拉伸运动是指通过拉伸肌肉来预防损伤,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使肌肉更加灵活,增强运动的力量和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运动的规律性知识点的介绍,运动对于人们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都能健康有节奏的运动起来,收获健康的快乐。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 运动是有规律的课题:运动是有规律的目的:理解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与规则重点:运动是有规律的难点:含义教程:【导入】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
事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悔恨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他科学地揭示了生物进化规律。
他的表弟高尔登,在他的影响下,发现了人类的生育规律,创立了优生学,告诉人们选择佳偶,提高人口质量。
达尔文认为优生学非常科学,可是他自己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同表姐埃玛近亲结婚。
两人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十分满意。
但达尔文是一个科学家,可以预测到近亲结婚的结果,因此婉言拒绝了表姐的爱情。
说:我要环球考察去了,不知何时归来。
不料他表姐没有理解其意思,反而深情地说:你放心去吧,我5年10年都等。
5年以后,达回来了,表姐一直在等他,他十分感动。
最终还是结婚了。
婚后两人感情十分恩爱,先后生了10个孩子,有3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7个,都得了精神病,有3个孩子终生不育。
达家庭原来是人丁兴旺,到了他下一代,门庭冷落。
在无限感慨地说:奉劝那些表兄妹,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
说明了什么?(1)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存在。
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引力规律是两个宏观物体之间固有的规律。
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A规律是"客观精神"强加给事物的,是"天命"神意--客观唯心主义;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主义。
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重要性和规律性。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运动的概念和种类。
讨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强调运动的规律性和合理安排。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的运动项目。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列举不同的运动项目。
2. 展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增强心肺功能、塑造体型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规律性,如每天定时运动、每周坚持运动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运动经验和计划。
第二章:运动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
2.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运动种类,如田径、球类、游泳等。
分析各种运动的特点和适用人群。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
2.4 教学步骤:1. 介绍常见的运动种类,如田径、球类、游泳等。
2. 分析各种运动的特点和适用人群,如田径适合增强耐力,球类适合培养团队合作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说明原因。
第三章: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讨论运动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体型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4 教学步骤:1. 介绍运动对心肺功能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心跳速度和肺活量。
2. 讨论运动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如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3. 强调运动对体型塑造的作用,如燃烧脂肪、塑造身材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运动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
第四章:运动的规律性与合理安排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规律性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频率和强度的能力。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为什么说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哲学观点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中概括出来的结论,在哲学上⼀般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三个⽅⾯。
(1)⾃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论是⽆机物,还是有机物,⽆论是⽣物,还是⾮⽣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如万有引⼒规律、遗传与变异规律等。
(2)⼈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产关系⼀定要适应⽣产⼒状况规律的⽀配下,⼈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级阶段发展。
(3)⼈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穷的发展,就是⼈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如何全⾯理解规律这⼀概念?(1)理解“三个不是”与“三个是”的关系。
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
(2)把握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然界、⼈类社会和思维中某⼀领域、某⼀⽅⾯起作⽤的规律。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把握规律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的联系;联系: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们可以通过现象揭⽰事物运动的规律。
(4)把握规律和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联系: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能⼒引导】事物是普遍联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把事物运动过程中本⾝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规律。
⼀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本框的知识可以通过下表概括出来:。
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
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
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原理: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一个物体会保持其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是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F = ma,其中F是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原理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时的运动情况。
3.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意味着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中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
动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速度来改变其动量。
5. 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能量不会被创建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总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保持不变。
6. 运动学方程: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特征,其中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运动学方程有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如运动与力的关系、运动与能量的关系等。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关系: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解释力对运动的影响。
2.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讲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探讨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在运动中的应用。
3. 运动规律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运动规律的思考,如“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运动?”2. 讲解:介绍运动与力的关系,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3.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展示:利用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与力的关系。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内容1. 运动与速度的关系:讲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探讨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2. 运动与时间的关系:介绍运动的时间规律,如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等。
3. 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4.2《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依据】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分为两目: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一目主要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物质是运动的。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第二目内容是对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第四课来看,第二框第二目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是第四课的归宿点,但同时也是下一课——第五课内容的逻辑起点。
掌握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对刚刚接触哲学不久的高二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陌生而难懂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抽象。
但经过前面第一单元和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初步认识,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哲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规律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两个特征: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思想品德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教师资格面试高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品德《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规律的含义,理解并识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难点】知道如何利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播放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并提出问题:那英的苦恼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英苦恼自己没有一双慧眼去把握这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世界。
那这个世界真如那英说的变幻莫测、杂乱无章吗?其实世界运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今天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
导入新课《运动是有规律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1.规律含义活动一: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规律的含义,并同时提问学生“既然说规律是一种联系,那是不是说所有联系都是规律?”,同时多媒体呈现三则案例:案例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不断完善案例二:漫画《只见苹果落地,不见引力》案例三:守株待兔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规律的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活动二:案例分析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教师出示名言及故事: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故事:揠苗助长提问:名言和故事体现了规律的什么特点?同桌两人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规律是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是因为人的喜恶;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的普遍性教师呈现三则图片:图一:四季轮回图图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图图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问:规律存在哪些领域中?教师总结: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 运动是有规律的 精品课件
固有的 --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不是
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规律是隐藏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 --具有稳定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方法论:
反对“宿命论”
①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
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反对“唯意志论”
②人们面对客观规律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知识结构
注意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 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规律(本质联系)
区
多变易逝
相对平静稳定
浮现在事物表面
别
感官直接感知
隐藏于现象之中 抽象思维把握
联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
事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系 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2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价值规律
人类社会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类思维的运动变化发展是 有规律的
结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
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1)规律是客观的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唐.李商隐
一欲水从 杯就去来 春麻云系 露姑回日 冷买恨乏 如沧不长 冰海胜绳
结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 运动变化又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 客观的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
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⑵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 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固有的规律 。
⑴规律具有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 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 它,它都评客观存在.二是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要规律发挥作用的条 件存在规律就必然发挥作用.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 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
过程中认识规律
3.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
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 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 2万亩。“沙进入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敦 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 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 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 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 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运动是有规律的
B
课后巩固案
1-5 DCBDD 6-9 DACC
光荣榜:杜超燕、刘彤彤、郭 志辉、宋沛沛、于婷婷、吴晓 彤、陈世玉、周栩
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是 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学习目标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特点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 理及方法论
学习目标
(1)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 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O2 O2
O + O3 O + O2
O3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 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 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 时的、相对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的。
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
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 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是有规律的。
1.2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和种类。
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运动规律的概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和种类,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运动规律的概念。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定义和种类。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
第二章:运动的种类和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运动有其特定的规律。
2.2 教学内容:常见运动项目的介绍。
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常见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律。
2.4 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律。
第三章:运动对身体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对身体各个系统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运动对身体的重要性和规律性。
3.2 教学内容: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对不同身体系统的影响。
互动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
3.4 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对不同身体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并讨论运动规律性。
第四章:运动规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规律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运动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在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运功体验。
4.4 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运功体验,并讨论运动规律的重要性。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规律的重要性,并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运动的概念、种类、对身体的影响和规律的应用。
哲学常识2.7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是规
联 系
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 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17
考考你
判断下列哪些是本质的联系,哪些是现象的联系
万有引力
本质的联系
月亮绕着地球转
现象的联系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本质的联系
摩擦生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2
B、唯心主义者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a、客观唯心主义:规律是“客观精神” (“天命”、“神意”)外加给事物 的
b、主观唯心主义: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 的产物。(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 法”) 如:红灯停,绿灯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等,这 些都是人们主观给事物强加的联系,而非事物本身 固有的联系。
13
②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 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
11
(3)规律的特征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思 考:
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没发现之前存不存在?
价值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之前存不存在?
A、说明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 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8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9
那么,什么是规律呢?我 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规 律存在?
10
(2)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的规律的关系
具体的规律
(个性)
抽象、概括
哲学上讲的规律
具体 (共性)
①具体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 发作出的抉择。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加强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
•
广东是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环境压力 大、能源资源紧缺的省份。在这种形势下,广东 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 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 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 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 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 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东”。 •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说 明建设“美丽广东”,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 实事求是”的依据。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状况 思考:必然的联系就一定 是规律吗?
守株待兔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偶然的、多变的联系
现 区 别 联 系
象
规律(本质联系)
多变易逝
相对平静稳定
浮现在事物表面 隐藏于现象之中 感官直接感知 抽象思维把握
运动是有规律的
复习回顾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1、自然界具物质性 界的真正统 2、人类社会具物质性 一性就在于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它的物质性 原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二)世界是物质的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 深藏在事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 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 界是不可思议的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建设“美丽广东”就是要从广 东省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 •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建设 “美丽广东”的规律,并作为行动的依据。
本课小结
物质
• 1、规律具有客观性,要遵循规律,违背规 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灾害频发是 对人类活动不遵循规律的惩罚: •
•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 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澳大利亚洪水泛滥、日本 9级地震……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 材料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 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合理利用资 源和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选择低碳生 活,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乎人民福 祉的长远大计强力推进,推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
③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
造福人类 否则受规律的惩罚
• 【原理内容】 •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2)规律是普遍的。 • 【方法论】 • (1)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遵循规律,按客 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 的惩罚。 •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 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 于人类。
1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犯了 错误 2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犯了 错误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
不是主观赋予也不 是上帝创造
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不是表面 的、现象 的、外在 的 不是偶 然的, 是确定 不移的 具有重复 性,不是 多变易逝 的
承担者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客观性
普遍性
规律
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走出误区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具体表现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观点既承认运动 又肯定了静止。 5.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6.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7.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 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2、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在 改造自然过程中应遵守规律,按规律办事。
•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 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澳大利亚洪水泛滥、日本 9级地震……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 材料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 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合理利用资 源和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选择低碳生 活,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乎人民福 祉的长远大计强力推进,推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 • 3.结合上述材料,从物质观角度说明加强生态文明建 设的合理性。
▲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
判断:
• • • • 1、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2、规律有好坏之分。 3、规律就是现象。 4、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 造福人类。
•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 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澳大利亚洪水泛滥、日本 9级地震……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 材料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 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合理利用资 源和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选择低碳生 活,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乎人民福 祉的长远大计强力推进,推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 • 1.运用物质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人类既是受害 者,又是肇事者”。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兴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水往低处流 3、苹果落地 4、万有引力 5、太阳东升西落 6、价格涨落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间的联系 现象是通过人的感觉直接感知,本质必须通过人的抽象 思维才能把握(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
两个概念 两对关系
运动
静止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
承担者(载体)
运动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在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要反对两种错误的 倾向:
1.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 形而上学 错误; 2.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 唯心主义 错误。
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要反对两个错误 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