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韶关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 利 用单一 土地利 用动 态模 型和 综合 土地利 用动 态模型 对韶 关 市近 1 0年土地 利 用变化进 行 了分析 研 究,并对韶 关 市 21 年 和 00 22 年的各 类土地利 用状况进行 了分析预 测。 O0 关键 词 土地利 用; 态 变化 ; 关市 动 韶 中图分类号 F0 . 文献标识码 A 312 4 文章编号 01 — 6 1 083 —1 9 — 3 57 61( 0 ) 2 3 4 3 0 6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A hi . c. 0 , (3 : 63 4 9 J r lf n o n u A Si 08 3 3 ) 1 9 —1 5 2 6 4 6
责任编辑
李菲菲 责任校对
傅真治
韶 关 市 土 地 利 用 动 态 变 化 研 究
罗继文 , 王小英4 夏斌 (中 科 院 州 球 学 究 ,东 州 142 国 学 研 生 ,京1o;中 2 一, , 1 国 学 广 地 化 研 所广 广 56;中 科 院 究 院北 043 国 . oo . o9 .
表 1 韶 关 市各 类 农 用 地不 同类 型不 同时 间段 年 变化 率 k值 'be1 TIa m dag t kvl )o d eety e o cll l I l l mll lte ae( au f i rn tps f h el l r l e f unr a
业 居住 用地 的变化 …。
土地利用 动态 度模 型_分 为单 一 土地 利 用类 型 动态 度 2 J
模 型和综合土 地利 用 动态 度模 型 。动态 度指 数 _ 能综 合 考 3 j 虑研究 时段 内土地 利用类型 问的转移 , 反映 区域土 地利用 可 变化剧 烈程度 , 于在不 同空间尺度 上找 出土地 利用 变化 的 便 热点 区 域 , 分 析 土 地 利 用 空 间 动 态 变 化 的 主 要 模 型 是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模型)
来稿日期:1998210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王秀兰 包玉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1 引言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于田绿洲生态脆弱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研究
C a g f a dU e o e h n e L n s vr o C
eSu yi c g a F a i o eo ei s .A G Lag Ts- td E 0i l rg eZ n f r aOai P N i I ຫໍສະໝຸດ h n c l K y s n ,
pl ・ip 1 C l g f eor n ni n et c n e, i i gU i rt,  ̄ q 80 4 ; . e  ̄ o t yo o tTy ( .o eeo suc adE v om n i csXn a n e i u m i 30 6 2 K yIhr o f a i l R e r Se jn v sy ar
退 关系 。
的。早 在 2 世纪初 ,l et就把生态交错带 的概 0 C mn e s
念引入 到 生态 学 中 。几 十年 来 , ct e 生 态 学 家 Eo n 被 o
用来专指不同群落间的交错带…。最原始的概念是
指两个 群落之 间 的交错 面 , 来得 到逐步 的充实 和完 后
T eO s cl yo Xni g nvr t, mm i 3 0 6 C i ) E v omet rt tno Xni g 0 6 2 ( ) 0 ~ h a s o g  ̄ a i sy U q 80 4 ,hn . ni n n l o co f i a 0 ,8 4 : 1 i E o f jn U e i a r aP e i jn 2
维普资讯
新疆环境保 护 2O ,84 :1 5 O62 ()O —0
E v om na Po c o f ii g ni n et r etnoXn a r l ti jn
于 田绿 洲 生态 脆 弱 带土 地 利 用/ 被 变 化 的动 态 变 化 研 覆
乌兰布和沙漠近4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乌兰布和沙漠近4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北方的大型荒漠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乌兰布和沙漠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随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景观破坏等。
因此,对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近40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变化规律、成因、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分析,探究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
(2)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探究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3)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分析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影响,探究相应的应对策略。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遥感技术、GIS技术、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研究。
五、研究预期结果(1)得出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变化规律和成因,探究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探究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3)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六、研究意义(1)为了解荒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生态修复计划提供参考意见。
(3)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地形综合指数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运城市地势平 坦 , 气 候 温和 , 土壤 肥 沃 , 光 照充 足 , 是
传统 的农业大 区. 近 年来 , 随着 城市 化 的进度 不 断加 快, 运城市各土 地利 用类 型 的面积 发生 了较大 变化 ,
各土地利用类 型之 间发 生着 较 大 的数 量 转移. 定量 、
定性分析各土地利 用类 型转移 的规 律 , 对于合 理利用 土地资源 , 促进 经济 持续 、 稳 定 增长 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
地形 的 3大基本 要素 ( 高程 、 坡度、 坡 向) 直接 影 响着农业用 地的开垦 、 农业 的生产 活动及建 设用地 的 空 间分 布 , 进 而影 响土 地利用 类 型变 化. 地形 的影 响
的土地利 用类 型数 据 , 定量、 综 合地 考虑地形 因素对
土地利用 变化 的影 响.
基于 地 形 综 合 指数 的土 地 利 用动 态 变化 研 究
— —
以 山 西 省 运 城 市 为例
余 正 军 ,任 志远 ,卢锦 容 。 ,姬 梅
( 1 . 西 藏 民 族 学 院 管理 学 院 , 陕西 成 阳 7 1 2 0 8 2 ; 2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旅 游 与环 境 学 院 , 陕 西 西安 7 1 0 0 6 2 ; 3 . 柞 水中学, 陕西 柞水 7 1 1 4 0 0 )
一未利用地c2005年图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布优势指数万方数据27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由于该实验属于子研究地形分级也是以整体研究为主体运城市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只分布于139级地形范围内说明整个运城市的地形差别不大地形较优
第3 4 卷 第3 期
Vo 1 . 3 4 NO. 3
宁 夏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其应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以多尺度为切入点,探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是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空间与时间上的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和趋势,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状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
在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时,需要考虑多种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经济、人口和环境等。
因此,多尺度因素的有效整合是构建准确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关键。
首先,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时空尺度的匹配。
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而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因此,在构建模型时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合理匹配,以充分发挥不同尺度数据的价值。
例如,使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局部土地利用进行精细划分,而大尺度的统计数据可以揭示更宏观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其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不同尺度因素的影响。
土地利用受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尺度的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因此,在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尺度因素的影响,并合理权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
例如,经济因素在区域尺度上可能更为重要,而环境因素在局部尺度上可能更为重要。
最后,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应用可以跨越不同领域。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土地规划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
例如,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模型可以为政府和规划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模型可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生产中,模型可以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农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研究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1. 建设用地扩张迅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近年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0年以后,建设用地快速增加,从2000年到2015年,建设用地就增加了69.65万公顷,占到全国总增长的78.29%。
2. 农用地逐步减少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张,我国的农用地逐步减少。
据统计,时至2015年,全国农用地面积已经减少了53.4万公顷。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新兴产业和住房的强烈需求,农用地被征迁和转换为城市用地,导致农地出现大面积流失的现象。
3. 工矿用地的增长有所减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化水平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0年以前,我国的工业用地逐年增加迅速,但是自2010年以后,工矿用地增加的速度已经明显减缓。
这是因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了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并实施了一系列土地节约利用措施。
二、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 阻碍农业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土地流失和面积缩减是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在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大量转换为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流失,农业面积逐步缩减,对农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2. 改变了土地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
建设用地的扩张不仅会导致农用地的缩减,而且还会影响水资源的利用,降低空气质量等。
特别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用地的大面积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城市环境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交通状况等。
地震前后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地震前后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李喆;何政伟;许辉熙【摘要】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全域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停滞,灾后恢复重建的2年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以都江堰市1:5万地形图、ETM+与Quick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地震前后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化方向以及变化程度等特征.结果表明:都江堰市地震前(2004-2008年)耕地、园地与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增加,地震后(2008-2010)即震后恢复期,园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灾后重建两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达到1.69%,是地震前4年(0.62%)的近3倍;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主要是其他地类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土地利用变化率震后达到0.5%,是震前4年(0.24%)的2倍多,说明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一直处于发展期,特别是震后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不断加大.最后分别从自然、人口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并针对都江堰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布局统筹协调和整体控制的基本发展模式,对都江堰市的土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Dujiangyan, the worl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a famous travel site of the world and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which was destroyed seriously by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earthquake had a huge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for a long time. The following two-year-long post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is the key period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applies the special analysis methods of GIS, based on 1: 500 000 topographic map of Dujiangyan, ETM andQuickbird image data of research area, in order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dynamic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Dujiangyan, which includes the magnitude, the speed, the direction and the degree of the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ltivated land, forest and garden area have been reduced, but the building land, unused land and grassland have increased from 2004-2008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hile garden area and building area hav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from 2008-2010 years. During the two years of reconstruction, the speed of land use change reaches 1.69 percent rate, which is as nearly three times as 4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0.62% ). The direction of land use change mainly transforms from other land to building land. The rate of Land use change was 0. 24% per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 while after the earthquake it reached 0. 5% ,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land use of Dujiangyan has been in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with an increasing intensity,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hind use is increasing.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dynamic changes from the natural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about land use of Dujiangyan, we put forward a basic model which makes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whole control of land use, and provide an important suggestion for Dujiangyan' s land management which will come into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period.【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3【总页数】6页(P412-417)【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地震;都江堰市【作者】李喆;何政伟;许辉熙【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数字国土与生态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四川成都610074;成都理工大学数字国土与生态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测量工程研究所,四川德阳6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8作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3个国际组织的核心计划,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1-5],具体表现为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结构变化[6].同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原因与机制,并通过调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促使区域土地利用趋于合理,从而达到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7].都江堰市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区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及后期的灾后恢复重建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对该地区地震前后近6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对于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质,增加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实现风景旅游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 研究区概况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 km,介于东经103°25'42″~103°47',北纬30°44'54″~31°22'9″之间,东西宽54 km,南北长68 km.都江堰市总面积1 208 km2,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海拔592~4 582 m,相对高差3 900 m,山地、平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2 数据预处理及地类解译本文所用数据包括都江堰地区2004年5月21日ETM+影像(分辨率为15 m)、2008年6月3日和2010年11月22日的Quickbird多光谱遥感数据(分辨率为2.44—2.88 m)、都江堰地区1∶5万地形图数据以及相关文本资料.首先在ERDAS 9.1中对ETM+与Quickbird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纠正的误差为半个像元,接着进行投影变换并采用缨帽变换做影像增强处理,集成后的数据均采用西安80坐标系、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6°分带投影,18带.采用通用土地分类系统,将都江堰地类分为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7个一级类型,建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标志[8],在Arcgis 10软件平台下采用人机交互判读方式解译,分别得到都江堰地区2004、2008与2010年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层,经过现场对比以及专家确认,使最终ETM+影像地类判读精度达到80%以上,Quickbird影像地类判读精度达到90%以上,基本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如表1和表2所示.各年份的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是在Arcgis中对各年的Coverage格式数据用Statistics和Sum area命令进行计算并结合Excel 2007统计分析得到[10].表12004 年ETM+影像判读精度Table 1 ETM+image interpretation accuracyin 2004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22 20 16 24 18 11 18正确数 19 16 13 20 15 9 15检验精度/%样本数86 80 81 83 83 82 83表2 2010年Quickbird影像判读精度Table 2 Quickbird image interpretation accuracy in 2004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20 16 12 16 18 11 18正确数 18 15 12 16 17 11 17检验精度/%样本数90 94 100 100 94 100 943 地震前后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3.1 地震前后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主要反映各个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绝对值的增减情况,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对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分析.1)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2004— 2008年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2004年耕地面积为32 908 hm2,2008年减少为30 880 hm2,减少了2 028 hm2,2008—20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幅降低,只减少了730.6 hm2.2)园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4—2008年间园地面积大量减少,2004年园地面积为4 715.4 hm2,2008年减少到3 846.2 hm2,减少了869.2 hm2,2008—2010年间园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了288.6 hm2,呈现出恢复的迹象.3)林地面积上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2004—2008年间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其中2004年林地面积为59 253 hm2,2008年减少到59 170 hm2,减少了83 hm2,2008—2010年间林地面积减速放缓,2年时间减少了1 276.4 hm2.4)建设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2004—2008年间建设面积大量增加,其中2004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3 372.9 hm2,2008年增加到16 330.1 hm2,增加了2 957.2 hm2,2008—20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有所放缓,2年时间增加了1 748.7 hm2.5)水域面积呈现持续减少趋势.2004—2008年水域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2004年水域面积为3 114.7 hm2,2008年减少到3 105.2 hm2,减少了9.5 hm2,2008—2010年水域面积略有减少,减少到3 097.1 hm2,减少了8.1 hm2. 6)未利用面积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2004—2008年未利用面积出现大面积的增长,2004年该地类面积为 7 032.2 hm2,2008年增加到7 064.5 hm2,增加了32.3 hm2,2008—2010年间减少到7 038.2 hm2,2年间减少了26.3 hm2. 7)草地面积呈现出小幅度持续增加的趋势.2004—2008年草地面积从68.1 hm2增加到68.3 hm2,只增加了0.2 hm2,2008—2010年间草地面积从68.3 hm2增加到72.4 hm2,增加了4.1 hm2.3.2 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10].本文参考国内关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的相关应用文章[11-13],采取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测算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14].1)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该指标反映的是研究区内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9]为式中,K为研究期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 Ua和U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期末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定为年时,K值就是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该指标用来表示研究区内一定时间范围内土地利用数量总体变化情况,其表达式[15]为式中,LC为研究期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Ui为研究期初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i-j为研究期末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 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定位年时,LC值就是该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利用(1)和(2)式分别计算出都江堰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全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地震前4年都江堰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达到0.62%,但地震后2年的恢复速度更快,达到1.69%.其中,2004—2008年变化速度超过1%的分别为:耕地-1.54%、园地-4.61%、建设用地5.53%,林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速度均较小;2008—2010两年间变化速度超过1%的地类有:建设用地5.35%、园地3.75%和耕地-1.18%.表3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动态度Table 3 Land use dynamic index of Dujiangyan 地类 2004—2008年变化率/% -1.54 -1.18园地 -4.61 3.75林地 -0.04 -1.08建设用地 5.53 5.35水域 0.08 -0.13未利用地 0.11 -0.19草地 0.07 3.00综合/%耕地2008—2010年变化率0.62 1.693.3 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是数量变化的过程,还有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既包括由某地类变为其他地类的转出变化,又包括由其他地类转变为该类的转入变化.本文根据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进行了定量的分析[16],如表4和表5所示,并以此深入了解某地类的流失方向与补充来源以及整个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过程和机制.2004—2008年间耕地、园地有大面积转移现象,期间耕地和园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2 173.1和807 hm2,有18.9 hm2的耕地转换为未利用地,园地有70.5 hm2转为耕地;林地转为建设用地面积相对较小为147.9 hm2;建设用地因土地整理等原因有92.8 hm2转为耕地,13.7 hm2转为未利用地;水域和草地转换面积均非常小,表示这些地类动态变化微小,属于比较稳定的系统,不过未利用地的面积在此期间有大量的增加,表明地震后有大批闲置的土地出现,如表4所示.总之,地震前期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大量的地类都转换为了建设用地,这一现象与都江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但林地、耕地等地类面积的大量减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有节制的进行建设用地的开发,着重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避免未利用地的增加.表4 2004—2008年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le 4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of Dujiangyan from 2004 to 2008 hm2注纵列为2004年数据,横列为2008年数据.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总计2 173.1 1.5 0 18.9 2 193.5园地 70.5 0 807 0 0 0 877.5林地 2.2 0 147.9 0 0 0 150.1建设用地 92.8 8.3 67.1 0 0.2 13.7 182.1水域 0 00 11 0 0 11草地00000 0 0未利用地0.3 0 0 0 0 0 0.3总计耕地00 165.8 8.3 67.1 3 139 1.5 0.2 32.6 3 414.5表5 2008—2010年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le 5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of Dujiangyan from 2008 to 2010 hm2注纵列为2008年数据,横列为2010年数据.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总计耕地491.9 434.5 84.6 2 273.7 9.4 8.2 28.7 3 331 6.2 29 1 179.1 2.8 0 5.4 1 222.5园地13.6 15.2 113 0.1 0 4 145.9林地 38.4 374.3 943.6 4.5 0.2 0 1 361建设用地419.7 51.7 30.9 1.4 3.8 17.5 525水域 7.3 0.3 0.1 8.4 0 1.4 17.5草地 11.7 1.50 20.7 0.2 0.4 34.5未利用地 1.2 0.5 9.4 8.9 0.4 4.2 24.6总计2008—2010年为地震后恢复期,耕地仍主要转换为建设用地1 179.1 hm2,也有部分转换为林地、水域和园地,但面积都不大;园地有113 hm2转换为建设用地,有部分转换为耕地和林地,面积不大;林地有943.6 hm2转换成为建设用地,374.3 hm2转换为园地,说明震后逐渐恢复园地的种植面积;草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转移地类最大的还是建设用地,分别为8.4、20.7和8.9 hm2,如表5所示.总的来说,震后在重视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各个地类的转移依然以转换为建设用地为主流.3.4 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其不但可以体现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效应.本文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及其变化率来定量描述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如表6)[17]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表达式[18]为式中,△La-b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R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La和L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期末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Cia 和Ci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期末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所占区域面积的百分比.若△La-b >0或R>0,则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否则处于调整期或者衰退期. 表6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Table 6 The degree of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index of Dujiangyan分级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分级指数土地未利用类裸地1土地自然力再生利用类林地、草地 2土地自然力与经济力交互作用类耕地、园地 3土地非自然生产力利用类水域、建设用地4都江堰的土地利用程度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其中地震前2004—2008年每年的变化量为0.61,2008—2010年每年为1.27,变化率震前每年为0.24%,震后为0.5%.说明地震后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非常快,量也非常大.震后2年几乎和震前4年的变化相当.而且通过分析,各个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大于0,说明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一直处于发展期,而且强度在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不断加大.4 驱动力分析4.1 自然因素的影响都江堰市地势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降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属于典型的山地平原过渡区,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西北山地丘陵区为林业、园地与未利用地主要布局区域,东南平原地区为建设用地与耕地主要布局区域.都江堰市城区是成都市所有区市县中唯一一处在断层上的城市,二王庙断裂直接穿越市区,虹口-映秀断裂也穿过该市虹口乡与龙池镇,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变化造成巨大影响.地震后耕地、园地、林地大面积减少,说明地震对绿色植被的影响巨大;建设用地的增加,除了正常的建设规划外,还有部分未复垦震害建筑物在遥感影像上仍表现为建设用地现状;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地震后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很多耕地、园地、林地等转化为未利用地和草地.2008—2010年可看作是地震后恢复期,大部分地类面积的增减均与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有关,自然因素退居次要地位,但也起着一定的自然恢复功能.4.2 人文因素的影响4.2.1 人口的影响 2010年人口为657 996人,同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30 338人相比,10年共增加27 658人,增长4.39%,年均增长0.43%,人口的增长势必导致建设用地的增加,2004—2010年建筑面积增加了2 655.1 hm2;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会增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4.2.2 政策的影响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示范点和灾后重建大后方的都江堰市面临“历史复兴”的大机遇,其举世瞩目的“创造性重建”目标必然实现城市功能的一次大的飞跃.2008—2010年2年间,政府对地震重灾区实施了全面的灾后重建,仅仅2年时间建设用地增加了1 748.7 hm2,未利用地经过地震减少到7 038.2 hm2,减少了26.3 hm2,变化量基本上接近于震前4年的变化量;林地和耕地在2008—2010年持续减少,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的增加;园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居民重视经济林的种植,加大了对园地的投入.4.3 经济因素的影响2008—2010年间虽然大部分地类的变化都与灾后重建有关,但从2004—2010年这几年来看,经济因素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农民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势必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园地等地类的面积,同时城市的扩张,大批农民进城会导致建筑面积的急剧增加和耕地的减少.5 结论与建议2004—2010年间,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幅度、速度、方向以及程度上的变化.总体来说林地、园地、耕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分别减少了83、869.2和2 028 hm2,建设用地面积在不断的增加,2004—2010年间共增加了2 655.1 hm2.地震前4年都江堰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达到0.62%,但地震后2年的恢复速度更快,达到1.69%;土地利用的变化方向主要是其他地类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地震前2004—2008年每年的变化量为0.61,2008—2010年每年为1.27,变化率震前4年每年为0.24%,震后2年为震前的2倍多,达到0.5%,说明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一直处于发展期,特别是震后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不断加大.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与自然和人为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震给都江堰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进行灾后重建相关政策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盲目的去增加建设用地的规模,选择地质安全的区域进行用地布局放在突出位置,根据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的相关资料,统筹新老城区建设和城镇发展,加快打造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充分利用城市新区规划完备、城市中心外移成本较低的优势,快速实施城市新区建设,打造城市行政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核心城区(一环路以内)将继续按照景区城区一体化的思路,加快城市中心游憩区建设,弱化居住、行政功能,提升旅游度假功能,打造以水文化、道文化为核心的蜀文化之都,以期实现即将进入跨越式发展期的都江堰市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Foley J A,Defries R,Asner G P,et al.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J].Science,2005,309(5734):570-573.[2]彭文甫,何政伟,周介铭,等.1996-2002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106-111.[3]白淑英,额尔敦格日乐,周薇.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6-22. [4]杨钟贤,苏春江.平原与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比:以双流县和米易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5):585-592.[5]周文佐.近10 a黄河三角洲LUCC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341-345.[6]Overmars K P,Verburg P H.Analysis of land use drivers at watershed and household level linking two paradigms at the philippine forestfrige [J].Inter J Geog Info Science,2005,19(2):125-152.[7]赵杰,赵世洞,郑纯辉.奈曼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3):317-322.[8]汤庆新,邵怀勇,仙巍,等.四十年来嘉陵江中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研究[J].土壤,2004,38(1):36-41.[9]李硕,孙波,曾志远,等.遥感、GIS辅助下流域空间离散化方法研究[J].土壤学报,2004,41(2):183-189.[10]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11]吴海珍,阿如旱,郭田宝,等.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1,31(1):110-116.[12]邸利,张仁陟,张富,等.基于RS与GIS的定西市安定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2):40-45.[13]金良.基于3S技术的天然草原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4):121-126.[14]余开远.论人本理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J].绿色经济,2002(12):54-56.[15]王浪,张河清.论乡村旅游的“围城”效应及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2003(1):77-79.[16]梁玉华.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以贵州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为例[J].生态经济,2007 (5):113-117.[17]孙飒.论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78-379.[18]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托克逊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单一 土地 利用类 型动态度表 达的是研究 区一定时 间范 围 内某种 土地利用类 型的数量变化 情况 , 其表达式为 :
W a g W e n i
( rmq L n uvyn Pa nn s tt, rmq 8 0 0 , hn U u i a dS re ig& ln igI t ue U u i 30 2 C ia) ni
Ab t a t Th s P p r b s d o h y a c mo e r m S d p s t e l n t ia i n c mp e e sv n e d l s r c : i a e , a e n t e d n mi d lfo GI ,a o t h a d u i z t o r h n i e i d x mo e l o
u e c a g i l t n mo e . a d s a ec mp e e s v n e d I n a d u e ta s t n ma rx i h e e t1 s h n e smu a i d 1 1 n —u e r t o r h n i e i d x mo e d l n — s n ii ti t er c n o a r o n 3 y a si o s n c u t , u e r n T k u o n y s mma i e h e t r s a d c u e f a d u i z t n d n mi h n e st a in ,n r p s rz st ef a u e n a s so n tl a i y a cc a g i t l i o u o a dp o o eS c u t r a u e fl n e s n b e u e i o s n c u t . o n e me s r so dr a o a l s n T k u o n y a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曼 =
例
%
/
满 、藏 、东 乡 、蒙 古 、土等 3 8个 民族 。
2 土 地 利 用数 量 结 构 分 析
2 1 土地 利用变 化 的幅度 .
一
—
区域 土地 利用 变化 幅度是 指 土地 利用 变 化 面 积 方面的变化幅度 ,它反映了不 同类型在总量上的变
图 1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 比较 图
数最大 ,牧草地破碎度指数最小 ,这表明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破碎程度成正 比。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计 量地 理模型 ;空间格局 ;兰州市 中图分 类号 :F 0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5 (0 9 o o 8 —0 0 1— 82 2 0 ) 2一 0 1 5
自2 0世纪 9 o年代 以来 ,土地 利用/ 盖变 化 化 。19 覆 97年至 20 05年 的 8年 间 ,兰州 市 土地 利 (U C L C )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的重点领域和 用 的结 构 发 生 了很 大 的 变 化 ,有 的地 类 呈 增 加 趋 资源科学 、地理学、遥感信息 科学等 多学 科 的研究热 势 ,有的地 类呈 减少 趋势 ( 1 。林 地、园地 、 图 ) 点 。研究 内容涵 盖驱动力与驱 动机制 、状 况、效应研 居 民点及 工矿 用 地 、交通 用地 面 积 占总面 积 的 比例 究与作用机制、模型模拟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本 上升 ,耕 地 、牧 草地 、水 域 面积 、未 利 用地 占的 比 文借助计量地理 学的模型方 法 ,对兰州 市 的土地利用 例有 所下 降 。耕 地 ( 包括 旱 田和水 田) 和草 地仍 然 现状及其变化进 行 了分析 ,以期 为兰州 市土地 资源 的 是土 地利 用结 构 中 的主要 地类 。上述 结 果表 明 9年 合理利用 、土地利用政策 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来 ,城市化 进 程加 进 ,兰 州市 经 济 发展 ,大 量 耕 地 减少 ,未 利用 地 被 开 发 ,居 民点 及 工 矿 用 地 增 加 , 1 研 究 区概 况 而牧 草地减 少 ,林 地 面积 的增加 则 源 于 兰州 市 开 展
秃尾河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2 Gr u d a e n g me t n nt rn ra f S a n i r v n e . o n w tr Ma a e n d Mo i i g Bu e u o h a x o i c ,xia ,S a n i 1 0 3C i a a o P ’ n h a x 0 0 h n ) 7
Ab t a t Ba e n ge gr p ci or ton s s e ( S)s ta n l i e hn o y,t e o e l y a l i s r c : s d o o a hi nf ma i y t m GI pa i la a ysst c ol g h v ra nayssof
用地 和 居 民点及 建 设 用地 主要 集 中在 高程 为 10 0 0 和 缓坡 区域 , 0 ~12 0m 受坡 向影响 相 对较 小; 1 6a间( 9 5 0 0年 ) 1 8 —2 0 秃尾 河 流域耕 地和 居 民点及 建设 用地 面积 在 不 同 高程 、 度 和坡 向级 别 内 坡 都有 所 增加 , 而林 地和 草地 面积 在 大部分 地形 因子 级 别 内则显著 减 少。
2 0 o o a n t e dit i uton c r c e i tc ft a e t p s u e f e e o ii s o o gr p 0 0 t bt i h s rb i ha a t rs i so hel nd us y e nd rdif r ntc nd ton ft po a h—
的土地 利 用类 型的 分布特 征 , 而探 讨 土 地利 用 类 型动 态 变化 对 地 形 因子 的响 应 。结 果表 明 : 进 草
地 、 地和 林地 是该 流域 主要 土地 利 用类 型 , 9 5 0 0年 间 大部 分 减 少 的林 地 和草 地 向耕 地 转 耕 1 8 —2 0 化 ; 形 因子对 土地利 用类 型 的分 布 有显 著 影响 , 地 和耕 地 主要 分 布在 10 0 12 0m 高程级 地 草 0 ~ 0 别、 缓坡 和 阳坡 区域 内, 随 着坡 度 和 海拔 的增加 , 且 两者 分布 呈 减 少态 势 ; 地 在 不 同的 海拔 、 度 林 坡 和坡 向级 别 皆有 分 布 , 在 10 0 12 0m 高程 级 别 、 但 0 ~ 0 斜坡 和 阴坡 区域 分布 比例 最大 ; 体 、 水 未利
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动态变化的研究与分析
以1 9 9 5年 和 2 0 0 7年 的 T M 遥 感 影 像 数 据
( 8月 和 9月 ) 为 主要 数 据 源 , 以1 : 5 0 0 0 0地 形 图
类 型 间相互 转 化 的来 源 和 去 向¨ 卜 J , 揭 示 土 地 利用 变化 的过程 与机 制 , 以期 为 区域 的 土地 资 源 合 理利 用提 供技 术支 撑 和科学 依据 .
【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 遥感; 地理信息 系统 ; 土地利 用资源
0 引 言
土地 利用 变 化 是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的重 要 组 成
1 研 究 区域 概 况
哈尔 滨市 阿 城 区 , 位 于黑 龙 江 省 南 部 , 距 离
哈尔 滨市 2 3公 里 , 地理 坐标 为 E: 1 2 6 。 4 0 一1 2 7 。
第2 9卷 第 2期
哈尔 滨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NA T URAL S CI E NC ES J O URNAL OF HARB I N NORMAL UNI VE RS I T Y
V o 1 . 2 9 , N o . 2 2 0 1 3
城 市 土地 利 用 资 源 动 态 变 化 的研 究 与 分 析 术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2—2 1
为 地理 参 照 , 在遥感处 理软件 E N V I 4 . 7的 支 持 下, 完成 对遥 感 数 据 进 行 几 何 校 正 处 理 , 并 保 证 其 误差 精度 小于 1 个像 元 , 以波 段 4 、 5 、 3 (R B G)
嶂, 西部 平 原 坦 荡 如 砥 , 境 内有 松 花 江 、 阿什 河 、 蜚 克 图河 等 大 小 河 流 近 l 0条 , 地 表 水 资 源 较 为 丰富, 森 林覆 盖率 达到 4 9 . 4 %.
专题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地利⽤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黄陵县⼟地利⽤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黄陵县⼟地利⽤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黄陵县国⼟资源局2008年12⽉⽬录第⼀章导论 (3)1.1研究对象 (3)1.2研究⽅法 (3)1.3研究内容 (3)1.4研究意义 (4)第⼆章⼟地利⽤现状分析 (5)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2.2⼟地利⽤结构和布局分析 (11)2.3⼟地利⽤程度分析 (26)2.4⼟地利⽤效益分析 (32)2.5⼟地利⽤特点 (33)第三章⼟地利⽤动态变化分析 (35)3.1农⽤地动态变化分析 (36)3.2建设⽤地动态变化分析 (40)3.3未利⽤地动态变化分析 (44)第四章⼟地利⽤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4.1农⽤地变化趋势预测 (47)4.2建设⽤地变化趋势预测 (49)4.3未利⽤地变化趋势预测 (63)第五章⼟地利⽤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5.1⼟地利⽤中存在的问题 (64)5.2合理利⽤保护⼟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5)第⼀章导论1.1研究对象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1996年⾄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地利⽤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地和建设⽤地的利⽤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法通常采⽤的⼟地利⽤现状分析⽅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于对基期年⼟地利⽤结构与布局进⾏分析。
2.对⽐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关更⼤⼀级区域平均值进⾏⽐较。
3.动态分析法:(⽬前⽐较强调的部分)运⽤多年⼟地统计资料,分析⼟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特定的指标,反映⼟类利⽤的特点和状况,主要⽤于⼟地利⽤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地利⽤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RS与GIS支持下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2006N O.14Sci en ce an d Tech no l o gy C o ns ul t i n g Her al d学术论坛科技咨询导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1]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全球土地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而R S和G I S 技术为快速准确动态监测土地资源的变化提供了技术手段本文以大庆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大庆市T M影像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模型利用R S和G I S技术研究了大庆市1986-2001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1研究区概况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黑龙江省西部总面积为212.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0.6万人其行政上包括一市四县处于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上属于松辽沉积盆地松嫩低平原大庆市与其它城市不同的最大特点是它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在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庆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造成植被破坏地表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研究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后续制定类似于大庆的油都工矿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普遍意义2研究方法2.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即遥感图像的恢复它是处理由于一个或多个质量降级原因而记录下来的影像使处理后的图像能最好地接近原始景物一幅遥感影像必须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以及图像的镶嵌等处理后才能根据实际待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和分类工作[2]2.1.1资料来源本文选取了1986和2001年2个时期的大庆市L ANDS AT T M影像为信息源先将2幅TM图像数据进行假彩色合成然后把它们转换到双标纬等积圆锥投影上拼接屏幕数字化是在l:10万图幅范围的遥感图像数据上进行的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初步判读建立解译标志库解译得到的数据资料以及通过数字化和扫描而得到的数据等所参考的资料还有覆盖大庆市全区1:5万的地形图80幅土地详查图件及分类数据农业区划资料及农林生态农时历等辅助资料2.1.2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参考国家土地资源分类系统根据土地资源的属性和利用属性将全省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个一级地类根据土地资源的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将土地资源继续细分为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盐碱地其它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河渠湖泊水库坑塘滩地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它建设用地等18个二级地类在图形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中我们采用二级土地分类系统[3]在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的阶段考虑到二级分类系统数据过于庞杂采用了分类系统中的一级类型2.1.3影像解译与图形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在ARCVI EW软件环境下将遥感图像调入作为底层背景图采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按照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纹理位置大小等判读标志识别地类直接操作鼠标沿影像特征边缘准确地勾绘出地类界限同时赋予属性形成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属性数据库[4]通过ARC/I NFO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图1)3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大庆市两期T M影像的判读解译成果可以得出19862001年大庆地区的景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土地覆被类型的斑块数目和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减旱地和水田的面积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未利用土地面积仅次于旱地未利用土地包括沙地盐碱地沼泽和裸地等其中面积最大的是盐碱地和沼泽从大庆的城镇用地可以看出大庆地区城市扩张情况许多郊区在1986年解译是农村居民点在城市化过程中,与城镇连接起来成为城镇用地或与小的农村居民点连接起来在2001年影像上表现为农村居民点斑块数减少而实际面积却增加了从土地利用各类型相互转化来看城镇用地和居民地及其它建设用地的增加是通过旱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转变而来其中主要是旱地的转变说明这段时期的建设用地是以占用耕地为主而旱地的增加则是通过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主要是中覆盖草地其次是高覆盖草地这与90年代大量开垦耕地附近的草地有关大庆景观斑块中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有林地由于大量人工砍伐使大庆的天然林地在90年代急剧减少到2001年新栽的幼林灌木林已长成片林在影像上表现为灌木林和疏林地减少有林地增加此时的林地以防护林为主树种以杨树为多湿地减少是大庆景观变化的突出特征之一它是各个景观类型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景观类型由1986年的26.47%减少到2001年的18.16%此外该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也明显减小由3.18平方公顷/个减小到2.19平方公顷/个总面积和平均斑块面积的减少体现出该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强的变化过程和趋势4土地利用对策分析大庆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国家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政策长期以来地上服从地下的开发政策一直主导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缺乏开发后的管理保护措施导致地面植被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生态城市建设与资源型城市建设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应采取有效途径调控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1)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地区的环境保护根据大庆自然特征建立起防风固沙草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及农田生态功能区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生产建设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严格控制石油开采对植被的破坏并限期修复维持草原植被的完整性(2)大力加强林地保护加快造林工程快速扩张林地面积争取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在市区外重点是完善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在城区内开展以道路绿化居住地绿化公共绿地单位庭院等为重点的园林绿化建设形成城外防风林城郊经济林城区观赏林的森林生态布局(3)加快草原和湿地的恢复和重建确保自然湿地面积停止草原和湿地开发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步伐使采油区被破坏的植被得以全面恢复制定围栏封育和划区轮牧等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提高牧草天然更新能力4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资源RS与G I S支持下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黄嫦1汪松1刘伟21.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利用1986年和2001年2幅TM彩色影像资料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分析了大庆市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湿地的减少和旱地盐碱地等用地的增加因此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是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对策关键词RS G I S大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S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534(2006)10(a)-0160-02160科技咨询导报Sc i e nc e an d Te ch no l o gy Con su l t i n g H e r a l d学术论坛2006N O.14Sci en ce an d Tec hno l o gy C o ns ul t i n g H er al d科技咨询导报型城市景观生态效应与经济社会效益之间又是一对矛盾解决处理好这一矛盾使大庆这座资源型城市能够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经济转型5结语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准确快速的特点可客观及时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和分析能力可以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有效管理并提供决策支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调查每5年或更长年限进行一次数据更新可有效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于兵臧淑英.资源型城镇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J].自然科学学报2003(6),31-33.[2]臧淑英,倪宏,李艳红.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J].地理科学进展2004(9),12-13.[3]曾乐春王兆礼.新土地分类在11000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2),7-9.[4]齐建伟.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与建库中大地坐标系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20036,15-18.有为才能有位这句话近来在档案界说的较多用来激励档案工作者努力工作做出成绩以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确实档案工作向来都是处于一种默默无闻的境地不被了解不受重视多数都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那是不是说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都无所为怎样才能做到有为又有位呢在此谈几点看法档案的重要性已渐渐凸现但档案工作的地位还未明显改变一个单位一项事业他的发展轨迹他过往的业绩由谁来见证只有档案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他的作用不可替代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高校编写校史举办校史展览还有教学评建等各项工作评估基本建设学历学位认证职称评定工资变动可以说每项工作每个人都离不开档案没有档案就没有了依据就没有了凭证高校档案馆作为学校信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明晰这从档案的借阅量逐年上升可以看出但档案工作的地位还没有与他的作用相匹配无论是在待遇人力物力的配置上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多数人并不了解档案工作认为档案工作很清闲无非就是保管保管文件资料工作性质与机要室资料室和图书馆差不多可借阅量又远不及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各项程序案卷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并不清楚其实档案馆(室)与图书馆的区别简单说就像是盖楼与买楼一个是买来提供使用的一个是自己盖楼再提供利用档案工作就象是盖楼不管是楼高楼低是自己一砖砖垒起来的那库藏的案卷都是经过几代档案人收集整理一页页一件件逐年累积起来的档案事业就是在广大档案工作者的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中发展起来的能说他们无为吗但为什么无位呢囿于传统墨守成规不善于宣传自己档案工作是一项琐碎细致的工作档案工作人员习惯于埋头苦干把太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了文件材料的鉴定整理分类立卷编写页号去除金属物装订加盖档号章装盒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上工作繁琐而且枯燥又不被人知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档案整理的越细越便于查找利用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低耗费了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档案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和规则对立卷归档的每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做到了有章可循档案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按照这些标准操作为促进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来看一些标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些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手脚行业标准规则也应与时俱进目前多数高校仍使用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应该说基本框架至今还是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十大类清楚地囊括了高校的全部档案套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在计算机管理系统普遍使用的情况下一些类目的划分显得过细现在一份文件的内容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领域党群行政互相牵扯究竟归在那一类怎么划分往往要反复推敲全凭档案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浪费了人力而使用计算机检索分类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细再有,一些达标评级的标准也过于古板如人事档案达标规定使用统一的卷皮装订再放在统一的盒子里一人一盒人事档案年年每个人都要有诸如年度考核表等要插进去有些又要抽出来订订拆拆重复劳动如果不用卷皮编好目录按顺序装进盒里抽插都很方便不是也节约了人力物力了吗档案数量在逐年递增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同时归档工作量成倍增加但人员所增无几一些高校在校生三千人时一个档案员发展到八九千的规模时仍是一个人有的还身兼数职如果工作重心都放在立卷归档这些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的程序上势必在档案工作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上投入的力量太少虽然终日忙忙碌碌但成绩并不显著从而使档案工作始终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实现管理现代化才能保证档案人员有时间开发库藏信息资源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观念更新和手段更新在利于安全保管便于提供利用的原则下尽量简化工作程序减少纸质档案的手工操作页号可以不编能不装订的尽量不装订档案实体分类和整理宜粗不宜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宣传档案工作建立网页不断更新和丰富网页上的内容不仅有档案工作动态规章制度还要把反映学校历史面貌的老照片大事记及人们普遍关心的可以开放的档案信息尽可能的挂在网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关心档案了解档案工作并引起领导的重视保管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服务利用才能实现档案工作是服务性工作必须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和社会服务服务要适应社会需求提供的信息要满足需求服务手段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现在许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查借阅档案往往要往返于几个校区之间社会上假证泛滥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要认证学籍学位出国留学考研许多都要对学籍学位进行认证利用电话咨询传真电子扫描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都可以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处理好开放与保密的关系利用电子文件归档的便利在内网上建立文件中心有条件的实现网上全文查阅不仅方便利用者也可减轻档案人员的工作量档案部门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地位才能得到提升信息化建设是档案服务创新的保障档案部门要确立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实现服务网络化必须开发档案资源逐步加强数据库建设建立文件目录数据库是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可以大大提高查找速度和查全查准率利用电子文件归档建立现行文件全文数据库对重要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逐渐充实全文数据库为记录学校重大活动的照片声像档案利用频繁的毕业生学籍学位情况建立专门数据库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高校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优质服务档案工作才能做到有为又有位谈谈档案工作的有为与有位刘涛(河南工业大学)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534(2006)10(a)-0161-01161科技咨询导报Sc i e nc e a nd Tec hn ol og y C o ns ul t i ng Her al d。
梁子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
YUAN 0 LI S e g xa g xU i a g, LU h o fi Ta , U h n - i , n Ha- n y S a -e
( ol e fLf c ne C nrl hn om l iesy,w a 3 0 9 hn C lg i Si c , e t iaN r a vri e o e e aC Un t n 4 07 ,C ia)
K e wo d y r s: L n S d l d cv ;Re t e s ;La g i a dUea n n o r a e moesni g n in z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34 10 6 0 —0 1 4 1 0 .6 4 20 )30 3 — 0
中图分 类号 :3 X7
Re e r h o heDy m i s a c n t na cCha eo nd Us nd La v ro a z ke Na u a s r e ng fLa e a nd Co e fLing iLa t r lRe e v
持下 ,结合野外 实地考察 ,获得 了土地利 用现状 图,通过对数 据的统计分析 ,研 究 了保护 区近 2 来土地利 用/ 0年 土地
覆盖 的动 态变化 。研 究表明 :耕地和水域是保护区 内的主要土地利 用类型 ;近 2 0年 来,耕地 、园地、林地 、草地的 面
积都有减 少,其 中耕地 面积减 少了 2 2 .1 m2 3 0 8 6h ,减 少比例达到 l .8 17 %,是面积减少最 多的土地利用类型 ;居 民点 、 交通、水域 用地 有所增加 ,其 中池塘 面积 变化最大 ,增幅达到 2 3 4 1 . %,是 面积 增加 最多的土地利 用 类型 ,居 民点 用
关于地质环境条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地质环境条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文章对国内外地质环境状况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综述。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地质环境科学和空间规划的交叉研究还很少。
当前,这一技术的应用多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工程地质应用,缺少对未来地区应用服务的规划。
在多个方案融合的大背景下,必须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明确地质环境状况在技术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自然资源;地质承载力1.国外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地质学研究与应用1.基础研究亚洲及太平洋经委会于2000年启动「运用土地与地球科学基础知识,支援都市规划与都市发展」,以强化南亚地区都市地质与都市规划整合之研究。
第二年,亚洲和太平洋经委会在亚亚太地区召开了城市地理学论坛,并发表了《将地质学纳入城市规划》。
1.2.应用实践城市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图是土地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
欧美已基本完成了21世纪初期的地球物理勘探与测绘工作,并逐渐向纵深发展。
近几年,已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地质环境监测系统。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罗德岛州、佛罗里达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等沿海城市的土地使用计划应包括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法国已广泛使用潜在滑坡危险区的测绘结果,以有效预防滑坡风险。
加拿大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手段在防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土地空间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
1.我国地质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开拓1.基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地质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修正与预测上。
关于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的地理交通容量的研究日益增加,但对地质灾害综合和陆基综合规划体系中城市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对单个项目或小区域的城市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点、线调查,而对大区域的总体规划很少。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适宜建设用地分布分散,不易用于规划。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性质设计?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进度安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一、研究目的、意义:1。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
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研究现状: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株潭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研究
摘
要: 以长株 潭亚热带红壤 地 区为研 究区, 采用碱液 ( N a O H) 吸收法对植 物非 生长季 节( 2 0 1 1年 l 2月 一2 0 1 2年 5月 )
水 田、 旱地 、 马尾松林地 和草地 4种土地利用类 型的土壤 呼吸速 率进行 了测定 , 并结合 水热等 因子, 对 不 同土地利 用类型土壤 呼吸速 率的时 间差异进行 了因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 明: 4种土地利用 类型土壤 呼吸速 率 日变化呈单峰 曲线, 与 气温变化趋势 一 致, 水 田和旱地土壤 呼吸速 率在 中午最高 , 马尾 松林 地和草地= 已 壤呼吸速率在 晚上最高 ; 在 季节变化 中, 1 2月 至 5月份土壤 呼
土 壤 呼 吸是 多 因素影 响 的过 程 , 表 现 有 明显 的 昼夜 、 月份 、 年际 和 世 纪变 化 , 这些 变 化 格 局 强 烈 影 响着 陆地 生态 系 统 碳 “ 汇” 强 度 和大 气 C O 浓 度 的 时 间变化 格局 . 而不 同土地 利用 方式 下 , 土壤 呼 吸强
的研究 L l 。 。 J . 但针对长株潭亚热带红壤地区具有代
表性 的水 田、 旱地 、 马尾松 林地 和草 地 4种 土 地利 用
类 型 的土壤 呼 吸速率 的研 究相 对较 少 引. 本 研究 选取 长株潭 地 区 4种 典 型土地 利用 方式 非 生长 季节 的土 壤 呼 吸进 行 连 续 观 测 , 探 讨 土 壤 呼 吸速率 的 日变化 和 月变 化 特 征 及 其 机理 , 分 析 比较
( 1 1 ( : 0 5 1 4 )
通信作者 : 谢金宁( 1 9 7 5 一) , 男, 湖南益阳人 , 硕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 国土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 E— m a i l : x j n 0 0 8 @1 6 3 . C O n r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源数据的获取,对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覆盖了多个省份和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本文选取了青藏高原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全面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 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多源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
(2)数据处理:利用遥感技术对卫星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3)研究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三、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对多源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而草地和林地面积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我们发现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草地和林地的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大。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3. 空间分布变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我们发现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和速度存在差异,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政策因素等密切相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对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降低,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土地利用变化。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南江县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试图建立建立符合各区地质条件的土地利用模式。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认为南部白垩系、侏罗系倾斜式单面低山和侵蚀台坎状窄谷低山紫色土适合开展种植和养殖;中部侏罗系、三叠系单面低、中山紫色土黄壤适合发展以林地为主的多经济作物;北部三叠系、震旦系、寒武系、中山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可开展林牧作业。
关键词:南江县;地质条件;LUCC;动态变化LUCC study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Nanjiang district, Sichuan Province Qu Shaodong, LiYanan, XiongYufei(1.Ins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2.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3.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land use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in Nan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land use model that meet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each reg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urple soilof Cretaceous and Jurassic tilted single-sided low mountains and eroded terrace like narrow valley low mountains in the south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and breeding; the yellow soil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single-sided low and middle mountain purple soil in the middle i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multi economic crops dominated by forest land; the limestone of yellow brown soil of Triassic, Sinian, Cambrian and middle mountain yellow soil in the north can be used for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Keywords: Nanjiang district; Geologicalcondition; LUCC; Dynamic change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利用和变化,这也是全球变化的主因之一[1]。
自从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机会(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计划(LUCC)”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LUCC研究的热点逐渐转化为区域和局地土地利用变化[2]。
在土地利用开发的调控过程中,地质背景可以作为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的依据。
它涵盖与土地利用、开发有关的所有地质特征及有关问题,包括沉积特征、土地特性、母岩组成、地形地貌、地球化学、水文水资源、地质构造及其他因素等。
所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被有关或有影响的所有与地址相关的因素(组成)以及内外地质作用,我们都可以认定位地质背景[3]。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我国开展了大量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科研项目,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四川东北部地区,较少开展该项工作。
目前在该地区开展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政府调研报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开展相关空间和数量分析,很少有结合地质背景条件开展相关工作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4-7]。
因此本文拟对川东北南江县开展地质背景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该项研究可以为当地和其他类似地区LUCC研究和政府制定土地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区及地质背景1.1研究区概况南江县地属四川省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边缘,米仓山南麓,东临通江,南接巴州,西界旺苍,背靠陕西省南郑县,地处东经106°26′~107°07′,北纬31°52′~32°44′,幅员3382.8平方公里。
历史悠久,迄今建县1500年历史,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难江县,因“江水难涉”而名难江(图1)。
图1南江县地理位置图Fig.1 Geographic location map of Nanjiang district1.2地质背景南江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的北缘,四川地台北缘及川中凹陷褶皱带中,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北部地区断层发育较多。
从南到北主要发育的地质构造如下: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米苍山东西向构造体系以及古华夏系(包括上两、铁船山褶断带)三种构造体系。
区域地层缺失较少,发育有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几乎全部地层,仅缺失晚古生代泥盆记和石碳记地层,地层保存完整[8]。
在南江县东北部地区,出露有元古界变质岩系,总厚度三千余米,发育有编制程度不一的板岩、白云岩、片岩、大理岩等。
围绕着元古界变质岩系,古生代地层呈环状发育,主要沉积环境为滨海相-海相,主要岩性为页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在岩石中发育有大量的动植物化石,整体地层总厚度逾三千米。
中生代地层以陆源沉积为主,主要岩性为陆源碎屑岩,局部发育有海相沉积地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总厚度七千余米。
新生代地层厚度较小,不超过50米,呈零星分布于古夷平面、河谷阶地及山间盆地上。
整体地层呈条带状出露展布,南部地区露头主要以白垩纪和侏罗纪地层为主,北部地层较老,大多为元古代地层。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2.1数据获取本次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为南江县地形地貌图、1:20地质图、土壤类型及分布图、DEM图、社会经济数据、政府工作报告、文献查阅等途径,通过将以上信息归并整理和整合,提取出有用数据。
2.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根据研究所获取的数据,整理出南江县1989年、2000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和空间提取,结合南江县实际情况,在土地利用类型原二级分类的基础上,统一提取为6个一级地类: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表1)。
表1南江县各年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公顷)通过分析表1可知,研究区在1989年未利用地面积为0,只分布5个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占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主要种植区为研究区北部海拔较高区域,呈条带状或面状展布,占当年研究区总面积近60%,共计193494.22hm2。
耕地面积次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和中部海拔较低区域,占当年研究区总面积30%以上,共计117887.93hm2。
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不足10%,多呈分散分布。
研究区在2000年未利用地面积依旧为0,只分布5个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的占地面积仍然最大,植被类型、分布范围与1989年相同,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但占比降至52%左右,面积共计179066.36hm2。
耕地面积和占比略有增加,分布区域仍然集中在研究区南部海拔较低地区。
草地面积增加较多,总面积较1989年增加了14045hm2,占比增加到12.6%。
水域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占比均为0.2%。
到2012年,土地利用类型增加为6个。
林地面积较2000年略有增加,恢复到1989年水平,达到190656.63hm2,占比随之增加,植被类型,分布范围仍然未变。
耕地面积下降较多,仅剩89900.46hm2,占比随之降低,分布范围未变,集中于地势平缓的南部河谷地区。
草地面积较2000年略有增加,分布范围介于耕地和林地之间,呈分散状展布,达46237.50hm2。
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分布面积较大,较2000年增加了29.6倍,说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人们对建设用地需求剧增,但从分布范围来看,较为分散,说明为有效形成规模。
水域占地面积613.62公顷,占比为0.3%,多分布于较为开阔的河谷地带。
新增加了未利用地类型,但占比较小,仅占研究区面积的0.1%。
3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地质背景条件响应(1)研究区北部海拔起伏较大,介于1500~2800m之间,地形地貌以单斜、褶皱等为主,主要发育岩性为石灰岩,侵蚀较为严重。
主要发育的土壤类型为黄壤、黄棕壤,气候温良。
在桃园岩溶(侵蚀)单斜沟造发育较多的山区,绝大多数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主要产出木材以及相关林副产品,耕地在平缓的低地势区零星分布;在新民、沙坝、光雾山侵蚀断块发育的地区,主要为原始森林以及次生林,该地区也是研究区域的主要林区,盛产药材、木材以及其他林副产品等;在坪河、杨坝、桥亭、贵民一带的侵蚀褶皱(褶断)发育地区,主要为经济林,盛产药材和干果等经济作物,同时也产出少量玉米等农产品。
由于研究区北部海拔起伏较大,交通不便,加上地质背景影响,总体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率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变化程度较小,仅草地和园地相对变化较大。
(2)研究区中部地形较为平滑,海拔介于800~1000m之间,地形地貌以单斜为主,主要发育有砾岩、粉沙岩和泥岩,属河流相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