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考试及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14.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技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 能技巧,而且还要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 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5.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 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 作用。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16.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 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遗传只是为智 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是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 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
3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 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 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同时存在, 系列材料中的中间部分会受到双重抑制。
32.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 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20.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9大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例题解析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9大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例题解析1【知识辨析1】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知识区分: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人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题】某些学校认为“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
”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学校的做法()。
A.正确,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B.不正确,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C.正确,体现了学校对教学环境的重视D.不正确,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答案:B。
2【知识辨析2】全面发展的三个方面全面发展: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教育教学渗透德育 3.课外拓展知识区分:不要片面理解全面发展,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例题】小军是班上有名的差生,不但成绩拖后腿,而且还经常惹“乱子”,但是他对美术很感兴趣。
有一次小军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成果展览”,他的作品获得了大奖。
对此,班主任王老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A.认真分析,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B.扬长避短,告诉小军只需发展美术方面的特长C.获得信任,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D.因势利导,帮助小军树立学习的信心答案:B。
3【知识辨析3】独立意义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独特的人:特别、有特点。
强调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注意因材施教。
知识区分:材料里出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独立意义。
出现因材施教、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长体现独特的人。
【例题】八年级三班的希希非常喜欢画画,但数学成绩一直处于下游。
班主任余老师找到希希,对她说:“你画得再好,数学学不好,将来还是白搭,还是学好数学最重要。
”余老师的做法()。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无目的的。
如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就不能称为教育。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3.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个人的主观努力等。
其中,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它是能力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
但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仅为能力发展提供某种可能性,把遗传视为制约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不科学的。
要使遗传为能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因此,认为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是错误的。
4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对它们也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起决定作用。
教师考试及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共53页

谢谢!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教师考试及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教师资格证笔试99个辨析必背

教资笔试99个辨析必背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答案】正确。
理由: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练习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第一章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科目二的辨析题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辨析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考验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中学科目二辨析题的汇总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如果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内容不合理或者教育环境不佳,都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比如,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被压抑;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也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看这道题:“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也是错误的观点。
遗传素质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并不能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良好的教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
相反,如果缺乏适当的培养和锻炼,即使具有较好的遗传素质,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并非动机越强效果就越好。
适度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当学习动机过强时,可能会导致学生过度紧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过于渴望取得好成绩,在考试中压力过大,发挥失常。
还有“惩罚就是负强化。
”这是不对的。
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二者的目的和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学生违反纪律后被老师批评,这是惩罚;而如果学生因为表现良好而免除了原本的罚站,这就是负强化。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必然包含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其言行举止、教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使是纯粹的知识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一、辨析题1.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边记笔记反映了注意具有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1.【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中强调的不是注意的保持时间,而是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听、看、记这三件事情上,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题说法错误。
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3.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此题说法错误。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包括:第一,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第二,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第三,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其中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而不是单纯地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4.在教育的功能选择上应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个体功能是可以忽视的。
4.此题说法错误。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根本功能、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师在编考试试题辨析题

教师在编考试试题辨析题教师在编考试试题辨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下是几道典型的辨析题及其答案。
1. 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
答案:错误。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教师的权威完全来源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答案:错误。
教师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来源于其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以及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 学生的成绩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答案:错误。
学生的成绩虽然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标准。
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教学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 教师应该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不能有任何创新。
答案: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进行适当的创新和调整。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教师的职业道德只与教师个人有关,与学校和社会无关。
答案:错误。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与教师个人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密切相关。
教师应该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尊重学生权益,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的辨析,可以看出教师在编考试试题辨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精品】教师资格证辨析题

辨析题1、教育就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
答案:这个说法不正确。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多种形式。
而学校教育是指由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出现说明教育已经进入制度化阶段。
答案:错。
学校教育的出现仅仅意味着教育进入了形式化阶段。
此时期,有了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育场所、有毓的文化传播活动,但其机构内部职能是不分化的。
而制度化教育的特点除了教育学校化之外,还有教育的制度化、教育的封闭化以及教育的标准化,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系统基本形成。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的科学。
答案: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包含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育内部诸因素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还具有本质性的联系,其发展变化还蕴涵着必然趋势。
这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一起构成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义务教育就是免费教育。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片面的理解了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其特点包括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基础性和公共性,其最本质特点是强制性。
5、教育大众化就是教育普及化答:错误。
一般而言,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同龄人比例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属于普及教育。
6、人力资本论强调文凭的重要性。
答案:这是错误的。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舒尔茨正式确立的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加人口素质,而教育投资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文凭理论也就是筛选假设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教资笔试科二辨析题

教资笔试科二辨析题1.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参考答案:错误。
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
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但是,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
2.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是绝对独立的。
参考答案: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3.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参考答案:错误。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4.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课程计划。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因此具体制定哪些学科的课程标准需要根据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来进行。
5.教学就是上课。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6.学生在校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为主。
参考答案:题干说法错误。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
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辨析题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辨析题汇总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解析】此观点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解析】此观点错误。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亿师学教师考试研究院提供]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解析】此观点错误。
工作记忆也称之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些.但—般不会超过—分钟。
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
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解析】本题说法错误。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师出教育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
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般学习成绩越好。
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故本题说法错误。
5、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错误。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并不是德智体诸方面的平均发展。
教师资格证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辨析题1.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是语言的形成。
人类劳动2.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取长补短扬长避短3. 制约教育结构的是文化。
生产力4.在“五育”中为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的是体育。
智育5.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是师德修养。
教师专业精神6.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是专业技能。
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7.“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主张出自于《大学》。
《学记》8.教案按形式可以分为条目式教案和简要教案。
表格式教案9.道德教育属于我国中小学智育教育内容。
德育10.班级规范能够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规范。
合理利用1.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是《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2.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3.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的是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4.在“五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5.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精神。
业务素质6.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1995年。
1994年7.教学设计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开展。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8.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是一种相对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9.班主任被人冠以“班级导师”之名强调班主任应该是教育者。
指导者10.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说明。
书面报告1.《理想国》的作者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2.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按人的发展顺序进行。
因材施教3.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的是文化。
生产力4.在“五育”中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的是德育。
智育5. 教师教好所教学科的起码条件是科学文化知识。
扎实的专业知识6.“学科教学法PCK”提出者是拉萨尔。
舒尔曼7.儿童发展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皮亚杰。
科尔伯格8.高中实行的会考属于相对评价。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一、辨析题1、《伤仲永》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答:观点正确。
仲永在很小的年龄就表现出超出他人的能力,这是其遗传因素导致的。
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努力,加之家教环境不佳等因素,其最终泯然众人。
说明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具有可塑性。
二、简单题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答: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2、简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活动法、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3、简述班集体的建设策略?答: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确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确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答:1)构建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构建主义认为,只是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
5、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2)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3)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4)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简述直观性原则的贯彻需求。
答: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7、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答: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考试必背辨析题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1)说法错误(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
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课程就是学科。
(1)说法错误。
(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综上,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1)说法错误。
(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
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
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
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1.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
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来说,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如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先行”。
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具体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一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内容还是方法、组织形式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完全崭新的,新的教育总是继承了以往教育的全部成果,吸收和利用那些能够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教育要素,并将其纳入到新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中。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特殊的规律。
8.教育起主导作用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
其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
最后,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
9.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10.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社会本位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11.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
五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地位。
12.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意味着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体现科学技术在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教育结构要适应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的技术结构。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意味着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13.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
14.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学学生进行教育。
15.教学与智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通过教学进行。
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
16.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即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使学生这个认识主体不断成熟完善。
可见,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认识过程的矛盾,即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17.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8.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
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儿童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不同于“教师中心”,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19.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其积极学习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中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20.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联系: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区别: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去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
教学原则是主观的,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随着人认识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21.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2.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还有一种更为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
23.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本质的区别。
联系:(1)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2)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方面内容。
2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