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_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_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 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 3 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 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

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 5 200 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 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 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 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中航油案例分析-公司治理

中航油案例分析-公司治理
中航油亏损的辛酸之路04年12季度04年12季度121日宣布破产121日宣布破产03年下半年03年下半年油价攀升延期交割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无力支付高涨的保证金亏损55亿美元04年10月04年10月中航油200万桶石油开始期权交易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资金周转失灵账面亏损18亿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108亿美元贷款不断遭遇逼仓实际亏损达38亿美元主要内容中航油事件回顾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内部治理机制松懈内部人控制作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虽然有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外部治理滞后
❖ 政府监管不到位
内部治理的松懈是中航油的致命之伤,但是外部治理的滞后也促使了 其今天的状况。外部治理是指政府部门、证券市场、社会组织的相关部 门等对公司行为进行外部约束,以使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航 油事件反映出的政府监管及证券监管不到位。 中航油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交易,明显违反政府规定。1998年国 务院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于申请该项 业务的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并且限定获得资格的企业仅能从事与 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有关的品种的套期保值交易,禁止场外 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但中航油既炒了期货,又进行了场外交易, 而且期货交易量远远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是明显的投机交易,而非套 期保值。中航油是国有境外上市企业,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理 应根据相关法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从~个侧面 说明,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
200万桶石油, 开始期权交易
主要内容
1
中航油事件回顾
2
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
3
从“中航油”事件看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4
国有企业治理的相关对策
内部治理机制松懈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摘要]本文通过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事件对中航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通过目标分析,因素分析,对其发展过程和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中航油;内部控制;目标分析;因素分析一.事件背景中国航油(新加坡)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在新加坡。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由起初拥有的20万美元发展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的石油贸易公司,并最终在新加坡挂牌上市。

中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的前身是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简称中航油总公司),它是我国国内航空公司油料的总供应商,得天独厚的政策背景使其垄断了高成长中的中国航空燃油大市场。

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

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

由于在新加坡的成就,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中航油总公司副总裁。

二.事件概述然而,而就是这样一家明星企业在2004年11月30日发布了一条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消息:这家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亏损额已远远超过其净资产1.45亿美元。

由于其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曾被称为“打工皇帝”的公司总裁陈久霖被停职。

在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了巨额亏损路程: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三)控制活动方面
2、 缺乏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 根据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 得进行投机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且企业内部必须建 立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以便对期货交易进行监控。 但是中航油集团对于期货交易既没能从资金权限上控制, 也没有建立严格的通报制度, 使得期货风险无从防范和 控制。 ——确保遵循法令控制活动的缺失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2缺乏和母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事件中集团领导曾表示无人知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权投机反映了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与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从新加坡航油公司获取其经营的相关信息
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例
(一)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 发动机,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 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工作胜任 能力、管理层的经营风格与理念、董事会 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权 责分配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1、缺乏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市场及规 则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期货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 在期货市场中,对风险头寸的计量是衡量 风险的重要指标。随着油价的攀升,中航 油的头寸不断加大,风险和亏损随着骤升。 缺乏充分的期货市场信息和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使得中航油逆市而行,越走越远, 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巨额亏损。
(一)控制环境方面
2)总裁个人权力过大,缺乏有效制衡。 现代公司中的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和经理层的纽带,肩负着协调股东 之间,股东与管理者,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董事会有效运转、最大发挥功能的必要条 件,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关于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角色的分 离,而中航油恰恰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将导致公司领导权结 构的混乱,董事会也将失去应有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无法阻止“败 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为避免以上情况,分离董事长和总 经理的职务是必要的(Fama & Jensen, 1983)。两职分离之后可以 减少代理成本,协调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带来更多的独立决策和更 高的公司绩效(Donaldson & Davies, 1994)。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2003年4月,中航油集团成为第二批国 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在取得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授权后,自 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此 期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擅自扩大业务范围 ,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交易。
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 从中赚了钱。小试牛刀,旗开得胜,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 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 成了2004年投资失败的大祸。
(七)信息与沟通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中航油新从事石油 期权投机交易历时一年多,一直未向集团公司报告。在海外市场进行石油衍生 品的交易,并且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明显违背了国家的规定,而 母公司知悉以上违规活动是在一年以后。可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 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控制环境——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是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
• 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发展成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管理人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膨胀,内控 内部人控制 不力。 • 财务报表谎称盈利,对投资者不真实披露信息、隐瞒真 相、涉嫌欺诈,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新加坡公司法和有 关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
法制观念
管理者素质
• 陈久霖赌性重、盲目自大,太过看重投资交易的博弈, 忽视现货交易,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承认并纠正错误
(二)目标制定
管理人员应能适当地设立目标,使选择的目标能支持、连接企业的使命,并与 其风险偏好相一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在总裁陈久 霖的推动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上市伊始涉足石油期货取得初步成功之后, 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禁 止,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以 及对目标风险的藐视,最终使企业被惊涛骇浪所淹没。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 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 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很快垄断了中国 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成功实现公司的战 略转型,并且凭借490万新元的年薪登 上新加波中资企业“打工皇帝”的宝座
思考

中航油此次的巨额亏损,有可能是其投机过度
、监管不力、内控失效后落入了国际投机商设 下的“陷阱”。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一个内部 控制缺失的典型案例。监控机制形同虚设,陈 久霖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缺陷及时 予以改进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相 关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
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 递信息,确保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 应的措施,达到管理目的
控制活动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 默许认可 大行方便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总结与思考
中航油投机巨亏 ——“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带给我们什么?
如何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 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 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 合同,每桶38美元。2003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万 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

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

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

透视中航油事件,我们得到的关于内控的启示就是:内控的重心要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随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COSO委员会为了应对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挑战,于2004年10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并且会全面取代内控,从而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 3 . 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 1 . 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 5. 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航油公司案例分析

中航油公司案例分析

CAO Singapore Case Study of Internal Contro lB4 YAN XIAODI工商4班闫晓迪China Aviation Oil Co., Ltd. was established in 1993, is a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irectly under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Aviation Oil Holding Company's overseas subsidiaries in 2001, listed on the Singapore Stock Exchange, becoming China's first self-owned assets abroad by overseas listed Chinese enterprises. Chen Jiuli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resident, CAO Singapore's trade from the brink of bankruptcy enterprises into corporate entities Trade and Industry, the business expanded from a single procurement of imported jet fuel to the international oil trade, the net assets starting from 1997 when the $ 219,000 increase for 2003 of 1 billion U.S. dollars, the total assets of nearly 30 million, has been "bought an oil empire", the incident became the star of the capital market. CAO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ompanies have been selected as the MBA teaching cases, Chen Jiulin was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as named "Asia's economic leader," and appeared in the "Beijing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Alumni" list. However, despite drastic changes since 2004,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companies in high-risk options trading in oil derivatives suffer huge losses and bankruptcy, becoming the biggest bankruptcy of Barings Bank scandal speculation.The first quarter of 2004, oil prices, the company hidden losses $ 5,800,000, Chen Jiulin can expect oil prices fell back, decided to defer delivery of the contract, trading volume also increased. In the second quarter as oil prices continue to rise, the company increased the carrying amount of the loss of 3 000 million dollars, after Chen Jiulin kept putting the decision to delivery in 2005 and 2006, trading volume increased again. October oil prices high, and the company has reached 5 200 million barrels of trading bets. Additional dealers for additional margin, the company run out of 2 600 million in workingcapital, 1.2 billion of syndicated loans and receivables 6 800 million in funding, book loss of up to 1.8 billion U.S. dollars, the other to pay 8000 million in additional margin, serious cash flow problems. October 10, the group reported deals and book loss for the first time. October 20, get 15% of the company placing the stock ahead of 108 million dollars from loans. October 26 and 28, due to additional contracts can not guarantee who were the Corner, the company suffered actual losses of 132 million. 8 to 25 November, the company's derivatives contracts to continue being the Corner, the actual loss amounted to 381 million. December 1, loss of 5.5 billion U.S. dollars, this company to the Singapore stock exchange for suspension, to the local court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I. Analysis of Internal ControlMarch 2005, Singapore PricewaterhouseCoopers submitted a first report that CAO Singapore's huge losse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3, the error on the future oil prices Judgement: The company failed to assess the options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 portfolio value; lack of basic options to implement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speculation; of options trading risk management rules and controls, management did not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paration. But in the final analysis, CAO Singapor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its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A) control environment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the company hired well-know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firm Ernst & Young prevailing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ies to develop a risk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 a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board of directors,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internal audit committees and risk prevention syste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system, but also Singapor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under the strict supervision. However, "strong governance" culture,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the power gone, the CAO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incident.1. Internal control. CAO Singapore in the company's equity structure, due to the dominance the company, shareholders will not be binding on the company's largest shareholder decision-making, many scattered small shareholders just to get investment income, little or no word on major decisions right. Composition of the Board, most directors and CAO Singapore company executives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s to be marginalized in decision-making did not constitute a major constraint. In this way, shareholders, board of directors and management and the three combined,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one,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one by a dictatorship of the operators, the market rules and the internal system failure, the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and operation of the mystery, secrecy oriented, autocratic decision-making and daily flow of technology. President Chen Jiulin and Group Vice President,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is basically one person's "world." Chen Jiulin hired local people from Singapore as a financial manager, just listen to him, whereas the firm without the company's financial manager sent: the original sent to aspiring financial manager, she was not on the grounds Chen Jiulin in foreign languages, travel manager of the company transferred ; second financial manager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the company were arranged. Party secretary of the company sent more than two years in Singapore, has been engaged in off-Chen Jiulin futures do not know the speculative transactions.2. The rule of law. 10 October 2004 Japan-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Corporation report to the Exchange will have a major loss,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the company failed to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board of directors, external auditors, the Singapore Stock Exchange and the social sector investment and small shareholders who disclosed this important information, but published in the November 12 financial report third-quarter earnings stilllied. Group in October 20 will hold 75% of CAO Singapore shares 15% of the placement to 50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ll receive $ 107,000,000 of the funds to financ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name, misappropriated, as in the Air Singapore oil futures margin. Disclosure to investors false information to conceal the truth, suspected fraud, which constitutes a serious violation of the Singapore Companies Act and the legal provisions of the listed company.3. Management quality. Quality management means more than just knowledge and skills, including integrity, ethics, values, world views and other aspects, directly affecting the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thereby affecting business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s. Chen Jiulin, there are many weaknesses, the most obvious is the bet of the weight, spent too much time and energy on the game in the speculative trading, the spot trading see Danru water, which is the futures market, the most taboo. Followed by the blindly arrogant, as a net asset to the rapid expansion from $ 219,000 to U.S. businesses billions of dollars President, there are indeed superior to others, but blind arrogance has led to a rash, do not respect the laws of the market, refused to acknowledge and correct the error. Chen Jiulin said: "If you give me $ 500,000,000, I turned out." Words that do not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Chen Jiulin,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Zaidao roots.4. Alternative corporate culture. State-owned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exposed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not perfect, especially in the virtual board is set, over-central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manag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characterized by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organizational control. This makes the survival of modern enterprises to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rules of the game a mere formality with the public, even if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essence, decisions will still operate unchecked event, the "number one" the final say. CAO Singapore, a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structure for the display of the alternative culture, is trying to improv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isted overseas means the improvement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vides a negative case envisaged.(B) goal-settingManagers should be able to properly set goals, make the selection of the target can support, connectivity with the enterprise's mission and consistent with its risk appetite. Since 1997,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the company has conducted two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he final positioning of the oil industry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oil trading and procurement of imported jet fu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business entities. Chen Jiulin,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President, CAO Singapore listed company from the beginning of 2001, began to get involved in oil futures. The objectiv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rbitrariness and the risk of contempt of goals, and ultimately enable enterprises to be overwhelmed by the stormy sea.(C) identify issuesAn organization must identify its objectiv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atter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atter and said that the opportunities of risk issues, and guide the management of the strategy or goal has always been not to be deviated from. In the CAO case, if the company's management to promptly recognize the situation, to make huge profits in a sober awareness of possible risks, and perhaps would not have suffered such a painful blow.CAO Singapore irregularities in three points: First, do the things prohibited by the state to do; the second is over the counter; third more than the spot trading volume.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the oil companies engaged in speculative options is expressly prohibited our government. August 1998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State Council on further rectify and regulate the futures market, the notice" clearly states: "to obtain the business licenses of enterprises overseas futures in overseas futures markets to hedge only, not forspeculation." June 1999,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on Futures Trading," Article IV: "Futures Trading Futures Exchange must be within. prohibited by the Futures Exchange Futures off." forty-eighth article: "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ngaged in futures trading, restricted to hedging operations, the total futures trading volume should be the spot with the same period to adapt. "October 2001, the Commission issue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ystem of Overseas Futures Hedging business management guidance "Article II provides that:" access to overseas futures business licenses of enterprises engaged in the overseas futures market hedging transactions only, not for speculation. "(D) risk assessmentRisk assessment is to analyze and confirm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bjectives "negative uncertainty", to help companies determine where there is a risk, how risk management, and what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CAO Singapore Petroleum Company is engaged in OTC derivatives trading, high leverage, risk, complex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ut there is no reasonably priced due to internal derivatives, greatly underestimated the risks, coupled with the Air Singapore's choice of oil is a private one-off transaction, the whole process airtight, so the company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the risk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rading floor.(E) risk responseCAO Singapore speculative trading in oil derivatives lead to disaster, the direct cause is not complicated: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finds the international price of a barrel of light crude oil was overvalued by about 10 U.S. dollars, held in the oil futures market, a large number of short con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oil futures prices rose sharply in the circumstances, was forced to continue to margin calls, up to and including the cash flow credit facilities, including a thorough drying up. As international oil futures to a 5% margin contracts held20 times magnification, CAO Singapore means that the huge loss of $ 550,000,000 "gamble" of about 110 billion U.S. dollars contract, and in the trading process as a "dead short" , there is no "flip over" to "hedge."Hidden losses in the amount of rising oil prices led to soaring cases, the management of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successive delayed delivery contract selection, expected oil prices are down, trading volume also increased. Again and again "move disk" the due date pushed back again and again, this result is that the risks and contradictions snowball double wildly expanding, ultimately can not control the point. Call the seller normally will basically do a reverse transactions to hedge risk,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loss, although the company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has a professional team of risk control, but did not do the reverse hedging.(F) control activitiesCAO Singapore company has hired international "Big Four" accounting firm Ernst & Young, one of its preparation, "Risk Management Manual", a specialized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seven people and software monitor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ers, risk control committee, audit department, 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everal levels, cross-control system, requires each trader loss of 20 million dollars to the Risk Control Committee reports and advice; when the loss of 35 million dollars reports and comments to the president, the president of the agreement are to continue trading; any resulting loss of 50 million or more transactions will be automatically closed. CAO A total of 10 traders, if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Risk Management Manu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ximum limit shall be the loss of 500 million, but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companies have been in the derivatives market failure, and ultimately loss of up to 5.5 billion U.S. dollars, and even filed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In the risk control mechanism, president of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Chen Jiulin, in fact, in central position, risk control and transfer play a decisive role.Chen Jiuli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4 was informed that $ 5,800,000 of the carrying amount of losses, decided not to risk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of the internal stop-loss sell at a loss, nor any information on the disclosure of the market, but continue to expand positions, gamble, gambling oil prices down. Until October 2004, losses totaled 18 000 million, current assets depleted, Chen Jiulin, the company reported a loss before and to request assistance. Group actually did not prevent the breach, or the risk assessment, instead choose to sell some shares in private placement to "save" 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Engaging in unauthorized speculative oil derivatives, process, Chen Jiulin as a manager, even also has licensing, enforcement,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functions, did not encounter any obstacles blocking and afterwards can hoodwink the public, concealing true information, which shows the CAO Singapore companies in the division of functions,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梗概。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程序和方法,旨在保卫财务报告可靠性、资产保卫和合法合规。

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起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控机制。

这导致了一些员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不透亮,员工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这使得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障碍、决策滞后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分析造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起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公司的快速进步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滞后。

此外,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员工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应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

起首,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内部流程和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其次,公司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明确员工的职责分工,消除信息障碍,提高决策效率。

作为总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内部控制不健全和流程不透亮等问题,并探讨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期望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能够勤勉对待内部控制问题,加强自身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综上所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源于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员工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

案例六:揭开中航油事件内幕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其总裁却被新加坡当地警方拘捕,接受管理部门的调查。

1、中航油事件背景陈久霖现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

去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 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

在陈久霖本人曾经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他所领导的中国航油被作为商业管理的成功案例。

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

新加坡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中国航油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并于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短短六年间,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增幅高达 761倍,陈久霖本人也成为了新加坡缴税个人所得税的冠军。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曾有国内同行论断“收购新加坡石油二成股权中航油剑指石油巨头”、“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股权中航油曲线挑战三大石油集团”。

2、“押大押小”的金融赌注行为,为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设下陷阱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内部控制要素分析“中航油”事件

内部控制要素分析“中航油”事件

案例简介
2004年10月26日-29巴克莱资本开始追债行动, 要求中航油偿还2646万美元;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2004年11月8日中航油再有合约被逼平仓,亏 损增加1亿美元;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2004年11月9日三井(Mitsui)能源风险管理公司 加入追债行列,追讨7033万美元; 2004年11月16日另一批合约被平仓,再亏7000 万美元; 2004年11月17日StandardBankLondonLtd追讨 1443万美元,并指如果未能在12月9日支付欠 款,将会申请将之破产;
监控
首先,集团公司作为 大股东,没有对对外 投资的子公司监督检 查,派出的财务总监 两度被更换没有引起 重视,党委书记也一 无所知。
3 2 1
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对组织的内 部控制进行监控,无论是管理层,董 事会还是其他人员。
其次,陈久霖从当地雇用财务经理,只听 从他的指挥,整个管理层被他一人掌控。员工 缺乏有效的反映渠道,内部审计没有定期报告, 报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风险评估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交易巨亏 亿美元,是因为 亿美元 管理层低估了期权隐含的巨大风险, 管理层低估了期权隐含的巨大风险,缺乏全面风 险管理意识。 险管理意识。
同样的事例都表明,在高风险的衍生品市场上, 同样的事例都表明,在高风险的衍生品市场上, 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将会导致企业一夜间倾家荡 产。
案例简介
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团呈 交报告,说明交易情况及面对1.8亿美元的账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面损失,并已缴付了期货交易的8000万美元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补仓资金,公司同时面对严重的现金流问题, 已接近用罄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金、1.2亿美 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万美元的应收贸易款, 上述数据从未向其它股东及公众披露; 2004年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了筹集资金支 付补仓资金,透过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配售 15的中航油股份,令集团持股比例由75减至 60,集资1.08亿美元; 2004年10月26日-28中航油未能补仓,多张 合约被逼平仓,实际损失增至1.32亿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监管机制。 加强对企业内部机构的控制,在全公司范围内树立法
治观念,增强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建 立严格的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金融工具的授 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 会,不能只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要有专业化、独 立、可以跨越几级向上司直接汇报的交易现场监督者。
4、风险控制形同虚设
外部监 默认管许可,大 行方便
利 用 业 绩 倒 陈逼久霖 为所欲 为
内部监 不闻管不问,形 同虚设
属下 员工 沆瀣 一气
4
总结
一,提高投资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 交易人员必须重视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研究,全面把
握市场变化情况,不断提高对市场变化趋势的判断能力, 理性的选择合适公司情况的交易工具;风险管理人员必须 科学合理地运用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对金融投资活动的市 场风险实行动态管理。
•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 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 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 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
陈久霖对中国航油未来强烈的企图心、以及多年来他一次次绝处自救的 经验,令他忽略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巨大风险。
2、监管机构监管பைடு நூலகம்力
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归国资委管理,中航油造成的损失在5.3亿至5.5亿美元 之间,其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 策执行程序,这监管漏洞无疑为后事埋下伏笔。
3、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没有及时 采取措施,进行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使风险无限量扩大直至被逼仓。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简介 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 中航油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案例反思与建议 结论
contents
目 录
01
中航油简介
01
02
公司背景
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油料供应商之一,负责为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航油采购、供应、运输等一体化服务。
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
失效后果
04
案例反思与建议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中航油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导致巨额亏损。
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
高级管理层在重大决策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内部审计职能失效
内部审计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对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的反思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航空油料管理
业务范围
02
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定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
加强外部监管与惩罚力度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05
结论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的总结
中航油内部控制失效导致重大损失: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效导致了巨额亏损和破产,这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及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忽视。
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框架和最佳实践,以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新加坡中航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结合分析

新加坡中航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结合分析

新加坡中航油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2004年11月29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航油因错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资上累计亏损5.5亿美元,决定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作为一个成功进行海外收购被称为“买了个石油帝国”的企业,违规的石油期货交易不仅让充满潜力的中航油轰然倒下,也暴露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巨大缺陷。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首先说明形式上十分完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保证一定是有效的。

中航油公司在新加坡注册成立,其治理结构完全按照新加坡关于上市公司监管的要求建立,因此中航油公司并不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总裁陈久霖个人仍然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违反国家有关期货方面的规定,违规进行期权投机交易和场外期货交易,完全绕开董事会自己操盘进行交易,使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中航油事件说明了公司内部控制在运行机制上应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风险的控制方面。

从中航油的案例看来,公司给陈久霖的权力过大,以至于他本人对规则极端漠视,造成高层控制无效。

在具体的交易业务执行上,中航油公司的10位交易员能够一致执行陈久霖的错误决策而没有及时进行制止并向公司董事会报告,已经存在交易员与总裁的串通舞弊,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尽管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但当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继续亏损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仍然完全没有启动。

中航油事件表明,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使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有效地实施;另一方面,公司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应当能够防止由于高层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和损失。

表面上看来,这属于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但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与内部控制机制结合起来,寻求实现两者目标的最佳结合。

两者结合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从中航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生重大危机时不仅与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且与公司的业务执行部门(内部控制)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 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 3 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 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

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 5 200 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 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 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 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 1.08 亿美元资金贷款。

10 月 26 日和 28 日, 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 公司蒙受 1.32 亿美元的实际亏损。

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 3.81亿美元。

12月1日,亏损达 5.5 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2005 年 3 月, 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 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但归根到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 控制环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

但在“强人治理”的文化氛围中,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1.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集团公司一股独大, 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

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

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

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

陈久霖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而坚决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则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

集团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2.法治观念。

2004 年 10 月 10 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向集团公司报告期货交易将会产生重大损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集团公司和董事会没有向独立董事、外部审计师、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和社会机构投资者及小股东披露这一重大信息,反而在11月12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仍然谎称盈利。

集团公司在10 月 20 日将持有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75%股份中的15%向 50 多个机构投资者配售,将所获得的 1.07亿美元资金以资助收购为名,挪用作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期货保证金。

对投资者不真实披露信息、隐瞒真相、涉嫌欺诈,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新加坡公司法和有关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

3.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素质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技能, 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陈久霖有很多弱点,最显的就是赌性重,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投机交易的博弈上,把现货交易看得淡如水,而这正是期货市场上最忌讳的。

其次是盲目自大,作为一个将净资产从21.9万美元迅速扩张到过亿美元的企业总裁,确有过人之处,但是盲目自大却导致了盲动,不尊重市场规律,不肯承认并纠正错误。

陈久霖说过:“如果再给我5亿美元,我就翻身了。

”这番话表明,陈久霖还不明白自己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栽倒的根源。

4.另类企业文化。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暴露出国企外部监管不力、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尤其是以董事会虚置、国企管理人过分集权为特征的国企组织控制不足等严重问题。

这使得现代企业得以存续的国际公认与公用的游戏规则流于形式,即使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实质上仍由不受制约的意志决策运作大事,由“一把手”说了算。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视公司治理结构为摆设的另类企业文化,为试图通过境外上市方式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良设想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

管理人员应能适当地设立目标,使选择的目标能支持、连接企业的使命,并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

从1997 年起,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 最终定位为以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推动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2001年上市伊始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

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禁止,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

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以及对目标风险的藐视,最终使企业被惊涛骇浪所淹没。

( 三) 事项识别一个组织必须识别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区分表示风险的事项和表示机遇的事项,引导管理层的战略或者目标始终不被偏离。

在中航油事件中,如果公司的管理层能及时认清形势,在赚取巨额利润时,清醒地意识到可能产生的风险,或许就不会遭到如此惨痛的打击。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

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

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

”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 四)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在于分析和确认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利的不确定因素”,帮助企业确定何处存在风险,怎样进行风险管理,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的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具有高杠杆效应、风险大、复杂性强等特点,但由于内部没有合理定价衍生产品,大大低估了所面临的风险,再加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选择的是一对一的私下场外交易,整个交易过程密不透风,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承担的风险要比场内交易大得多。

( 五) 风险反应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进行石油衍生产品投机交易酿成大祸,直接成因并不复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认定国际轻质原油价格每桶被高估约10美元,在石油期货市场大量持有做空合约。

在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大幅攀升的情况下,被迫不断追加保证金,直至包括信贷融资在内的现金流彻底枯竭为止。

由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以5%的保证金放大20倍持有合约,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5.5亿美元巨亏意味着其“豪赌”了约110亿美元合约,而且在交易过程中充当“死空头”,没有“空翻多”进行“对冲”。

在油价不断攀升导致潜亏额疯长的情况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管理层连续几次选择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一次次“挪盘”把到期日一次次往后推,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使风险和矛盾滚雪球似地加倍扩大,最终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一般看涨期权的卖方基本上都会做一笔反向交易,以对冲风险、减小损失的可能性,虽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有一个专业的风险控制队伍,但并没有做反向对冲交易。

(六)控制活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聘请国际“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七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

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的制度,规定每名交易员损失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和征求意见;当损失达到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报告和征求意见,在得到总裁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易;任何导致损失5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中航油总共有10位交易员,如果严格按照《风险管理手册》执行,损失的最大限额应是500万美元,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却在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断失利,最终亏损额高达 5.5亿美元,以至申请破产保护。

在风险控制机制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实际上处于中枢地位,对风险的控制和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陈久霖在获悉2004年第一季度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决定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进行斩仓止损,也不对市场做任何信息的披露,而是继续扩大仓位,孤注一掷,赌油价回落。

直到2004 年 10 月, 亏损累计达到 18 000 万美元, 流动资产耗尽, 陈久霖才向集团公司汇报亏损并请求救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