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一直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系统。

本文将围绕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展开探讨。

1. 心心是中医五脏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

中医认为,心主神、主血脉、主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人体的心血脉络与荣卫气血的运行,控制血液的循环。

此外,心还与情绪、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所以如果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心悸、失眠等问题。

2. 肝肝是中医五脏中的另一个重要器官。

肝主藏血、主疏泄。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运行,保证气血通畅。

此外,肝还与情绪的稳定、乳房的发育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所以如果肝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胸闷、胃脘疼痛等症状。

3. 脾脾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脾主运化。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与能量。

此外,脾还与肌肉的健康、血液的生成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所以如果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等问题。

4. 肺肺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肺主气、主呼吸。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持呼吸,控制气机,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的废气排出体外。

此外,肺还与皮肤的健康、声音的发音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所以如果肺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气短、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等症状。

5. 肾肾是中医五脏中的最后一部分,肾主藏精、主水液。

肾的主要功能是储存人体的精气(是一种精华物质,主要与生育、生长等方面有关),调节水液代谢,并维持人体的水平衡与稳定。

此外,肾还与骨骼的健康、性功能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所以如果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肺与脾: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疼、水肿等..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之间总的关系为脏腑阴阳表里关系。

即脏属阴而为里,腑为阳而为表,因此,脏和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这种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表里的脏腑所属经脉之间的相互络属以及其生理功能的密切相关上。

具体来讲,表现为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的固定相互配合关系,即心与小肠相互配合,肺与大肠相互配合,脾与胃相互配合,肝与胆相互配合,肾与膀胱相互配合。

兹分述如下:(一)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的生理关系体现为:心与小肠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阳下煦小肠,有助于小肠化物等功能的发挥。

病理关系为:心有实火(下移)小肠。

小肠有热(循经上炎)心。

(二)肺与大肠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体现为:肺与大肠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的肃降功能与大肠的传到功能互相协助。

病理关系为:大肠热实(腑气不通)肺失肃降肺失清肃(津不下达)大肠燥实肺气虚:推动无力——大便艰涩;失于固摄——大便溏泻:大便传导功能失常。

(三)脾与胃脾与胃的生理关系体现为:经脉络属构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生理功能:胃主降、主受纳,喜润恶燥;脾主升、主运化,喜燥恶湿:相反相成,共为后天之本。

其病理关系,如《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即指脾胃升降失常可致腹胀泄泻及食少脘满、嗳气、呕吐恶心等病症。

(四)肝与胆生理与病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肝胆病互相影响,其病变主要为肝胆火旺、肝胆湿热和情志失调等方面证状。

(五)肾与膀胱生理与病理: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依赖肾之气化。

其病变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失调方面,若肾气亏虚,气化乏全,失于固摄,则膀胱的开合失度,即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数等病症。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来看!(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脉和肺主气之间的关系。

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而血液正常的循环,营养于周身,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

由于宗气具有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的生理功能,所以联结心和肺中心环节主要是“宗气”。

2.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密切联系。

脾气健运,气血充盈,则心有所主。

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

在病理上,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导致血液妄行,均可引起血虚而心无所主。

可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临床表现。

3.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而肝不藏血,心无所主。

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同时出现。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

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4.心与肾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关系失调,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称“水火失济”。

5.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所吸入的清气和脾的运化功能所化生的水谷精气。

津液的输布代谢,主要与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有关。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

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③病理相关。

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

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

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

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

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

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

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3.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五脏六腑究竟有怎样的逻辑关系?五张图总结的明明白白,值得收藏!

五脏六腑究竟有怎样的逻辑关系?五张图总结的明明白白,值得收藏!
我们一般知道我们的身体是有五脏六腑构成的但是具体说到五脏与六腑的作用与关系时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我今天为大家整理了这份五脏六腑关系图总共5张将其出现毛病时的表现也整理了出来很是全面大家记得收藏点赞
五脏六腑究竟有怎样五脏六腑构成的,但是具体说到五脏与六腑的作用与关系时,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我今天为大家整理了这份五脏六腑关系图,总共5张,将其出现毛病时的表现也整理了出来,很是全面,大家记得收藏、点赞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理:2.心与脾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3.心与肝主要体现于行血与藏血以及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生理:4.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5.肺与脾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生理:6.肺与肝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生理:7.肺与肾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8.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9.肝与肾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生理:10.脾与肾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脏与腑的关系要点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构成这种关系,主要根据:①经脉属络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关心与小肠病理表现:尿少、尿热赤、尿痛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六腑之间的关系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腐熟而成食糜,下传小肠。

小肠受盛,并在胆汁的参与下,泌别清浊,清者(水谷精微)由脾转输以养全身,其中的部分津液经三焦渗入膀胱;浊者(食物残渣)下传大肠。

大肠的食物残渣,经燥化吸收水液,变为粪便,由胃气的下降和大肠的传导通过肛门排泄,其中的部分津液经三焦渗入膀胱。

三焦为水液之通路,津液的输布运行皆经三焦,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也经三焦下输膀胱。

膀胱的津液,经肾气的蒸化,清者上升,剩余的为尿液。

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素问?五脏别论》有“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说明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所以后世医家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

六腑以降为和。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位置图五脏六腑位置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膈]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该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环境的平衡,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下面是关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的20条详细解析。

1、心生肺:心主精神,肺主气,心的精神质可以促进肺气的产生和运行,同时肺气的运行也会促进心气的血液循环。

2、肺生肾:肺气可以促进肾气的产生和循环,肺气中的水分在肾中得到排泄,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

3、肾生肝: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水源,而肝脏则分泌胆汁,在发生代谢作用时需要肾脏提供水分的支持,肝脏的健康也需要依赖于肾脏的正常工作。

4、肝生脾:肝脏中的气血经过胆汁的代谢,流向脾脏,促进脾脏的运行和新陈代谢。

5、脾生肺:脾脏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肺气的循环,才能被分配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6、心生肝: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肝脏,维持肝功能正常,并且心脏同时也抑制肝脏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

7、肝生心:肝脏中的气血通过心脏的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8、心生脾:心脏中的气血可以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和运行,同时心脏还可以抑制脾脏的思维和过度紧张。

9、脾生心:脾脏中的气血可以为身体各部分输送营养和氧气,促进心脏的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可以平衡心脏和情绪。

10、肾生心:肾脏是人体中生命源泉的主要器官,正常的肾功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和稳定。

11、心克肾: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会影响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肾炎等。

12、肺克肝:肝脏在情绪波动或过度兴奋时会分泌大量的胆汁,降低人体内的气血水平,过度蓄积胆汁还会反过来影响肺的正常运行。

13、肝克脾: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荷,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导致脾虚。

14、脾克肝:过度的思虑和情绪波动会过度消耗脾脏的气血,使其运行不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解释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解释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解释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和划分方式。

相生相克则是指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每个器官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和责任,同时与其他器官的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我们来仔细解释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含义。

五脏相生是指五脏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按照中医理论,心、肝、脾、肺、肾是五脏,它们分别主管着人体的精神活动、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呼吸系统和水液代谢。

这五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

首先,心脏被称为主宰器官,它主管着人的精神活动和血液循环。

肝则在这个系统中承担了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角色。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的心情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肺脏与心脏的相生关系也十分重要。

肺主管呼吸系统,而心脏则提供肺部所需的氧气。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呼吸和心跳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肾脏则与心脏、肾脏、肝脏有着紧密的相生关系。

肾主管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同时也为其他脏器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气血。

相克的含义则是指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保持人体的平衡。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心肝相克的关系。

心脏主管血液,而肝脏主管气机。

当心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而肝火过旺则会反过来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肺脾相克关系也很重要。

肺脏主管呼吸,而脾脏主管消化吸收。

脾虚可能导致肺气不足,而肺热则可能造成脾湿。

肝肾相克关系也存在。

肝脏主管气机,肾脏主管水液代谢。

肝的气机紊乱可能导致肾气阻滞,而肾虚则可能导致肝气不舒。

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相生相克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

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从而使人体能够保持平衡和健康。

在中医实践中,了解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有助于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2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离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别的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保持,是有赖于气血轮回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固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进,而积压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心与肝:心为血液轮回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血汗兴旺,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养分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假如血汗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消失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消失心烦掉眠等症.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须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血汗又必须依附于脾所接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效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性格衰弱,可导致血不循经.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感化,互相制约,以保持心理功效的相对均衡.在心理状况下,心阳不断降低.肾阴不断上升,高低订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订交”.在病理情形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掉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消失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消失腹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必定接洽,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起落运行.若肝气上逆,肺掉肃降,可见胸闷喘促.怒气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须要依附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掉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痹.抽搐等.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联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性格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办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轻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固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办法,才能见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表现脾与肺的关系.9.脾与肾:脾阳依附肾阳的温养,才能施展运化感化.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衰弱,运化掉常,则消失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消失腰滕废冷.水肿等.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附脾阳的运化,合营完成水液代谢的功效.肺.脾.肾三脏,一脏功效掉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产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保持人身气机出入起落的功效.[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合营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接洽,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感化,是以脏与腑在病变上可以或许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消失口舌腐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组成表里.胆汁起源于肝,若肝的疏泄掉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渗出.反之,胆汁的渗出掉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3.脾与胃:在特征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心理功效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起落调和,胃纳脾化,互相为用,组成了既对峙又同一的抵触活动,合营完成水谷的消化.接收和传输的义务.胃气以下行动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性格以上行动顺,性格上升,精微物资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性格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因为脾胃在心理上亲密相干,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行,以施展其传导功效.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行,则肺气才能清肃降低.例如:肺气蛮滞,掉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消失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掉常,消失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心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合营保持水液代谢的均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感化,经由过程自身的功效而渗出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效削弱而消失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消失腰痛.尿血等.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消失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假如未能禁止其成长,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消失晕厥.谵语等症.内脏之间的接洽是很普遍的.它们之间既有构造上的联络,更有功效上的接洽.例如脾的重要功效是主运化,认为全身的养分起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重要合营外,也要依附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血汗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互相关系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类心理功效更为调和调和,这对于保持人体性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假如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如今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膻中这个穴位异常轻易堵塞.是以,在日常生涯当中,大家要经常梳理.按摩膻中这个地方,其实不难,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人假如朝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阁下,如许对本身的气机遇很有关心.穴位:膻中地位:两乳头连线之中点.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主治:胸闷,咳喘.呕吐,心悸等.。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是靠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的。

这些脏器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脏与脏之间的联系(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

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气也只有贯注于血脉之中,才能通达全身。

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

反应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常互相影响,如咳嗽日久,肺气损伤,推动心血的功能不足,就会导致心气虚而出现心悸气短,甚至心区疼痛等症。

心火炽盛,消烁肺的津液,则见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症。

(2)心与肝心与肝之间主要是血液循环与血量调节的关系。

若心血不足,可以影响肝的调节而引起失眠多梦、眩晕等症,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悸、怔忡等症。

又如临床上高烧、昏迷、抽风的病症,也是心肝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即情绪舒畅)。

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精神不足,就会影响情绪的愉快,情绪抑郁不畅也会影响精神的充沛。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帮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须依靠脾的转化为其来源。

如果心阳不足,影响脾的运化,除心脏病症外,还会出现食少浮肿等症;若脾的运化失常,影响了心血的再生,就会出现贫血心悸等症。

此外,心与脾还有循环与统摄的关系,如果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的疾患。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有二,一是阴与阳(又叫水与火)的互济,二是精与神的互根。

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藏精气而不泄)故以明(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结合,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始终使人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又叫做“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若阳气不足肾水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气凌心”的心悸症,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心肾不交”的病症。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的作用与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的作用与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脏六腑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五脏六腑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一、五脏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

它们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它具有统治血脉、主宰气机的功能。

心脏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运作,并通过血液的输送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心脏还与神志、记忆、思维等脑功能有密切的联系。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心火下移能够影响到肾水的运行,与肺相互合作保持呼吸畅通。

2. 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根据中医理论,肝脏是气血之源,储藏血液、调节气机、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

此外,在情绪调节和影响身体免疫功能上,肝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肝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可表现为肝木克脾土、肝木疏泄肺金、肝木生克于肾水。

3. 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产生气血并输布给全身。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还被视为将吸收的营养转化为气血形成的关键器官。

脾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脾统摄肉食、脾生成血、脾与肾阴阳合。

4. 肺脏:肺脏在中医理论中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吸纳空气,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肺脏在呼吸之外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保持正常的皮肤湿润等功能。

肺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肺金通脾土、肺气濡养肾水。

5. 肾脏:肾脏被视为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器官,肾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

肾脏主要负责水液代谢、排泄废物、调节酸碱平衡和矿物质的代谢等功能。

此外,肾脏还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等过程密切相关。

肾脏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肾水生肝木、肾水相克脾土。

二、六腑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六腑指的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每个腑器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感化,互相限制,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况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订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订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缺乏,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二者平衡,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招致肝血缺乏,呈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呈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干系到人体气机的起落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怒气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