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
高职病理学疾病概述教学教案

高职病理学疾病概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疾病的定义、分类和发病机制;(2)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4)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意识;(2)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和关爱意识;(3)培养学生对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
1. 疾病的定义、分类和发病机制。
(1)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指机体在外界或内界作用下,出现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的异常状态。
(2)疾病的分类,按照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将疾病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非传染性疾病等。
(3)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等。
2. 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疾病的早期症状、病程特点和并发症。
(2)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营养支持等。
3. 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
(1)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病理生理学改变、病理形态学改变和病理化学改变。
(2)疾病的病理诊断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胞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等。
4.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疾病的预防,包括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
(2)疾病的控制,包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隔离措施、健康管理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疾病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方法和病理变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应用。
4.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四、教学过程。
1. 疾病的定义、分类和发病机制。
(1)讲解疾病的定义和分类;(2)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3)讨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职中病理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职中病理学第一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难点,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a. 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b. 病理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2. 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a.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b. 组织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a.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的方式,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b. 实践法,利用实验室或临床实习,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手段。
a.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生动形象地呈现病理学知识。
b. 实验室实践,提供细胞和组织的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a. 介绍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病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b. 分类和主要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a.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讲解,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b. 组织的组成和功能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 实验室实践。
a. 提供细胞和组织的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馈。
1. 教师定期进行测试和考核,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和讨论,展示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职病理学绪论与疾病概论PPT教案

亚健康对人体危害极大,应注意克服不良 的生活习惯;调整好个人心态,适应瞬息万变 的社会;及时消除疲劳,积极运动,提高身体 健康素质;有针对性地选用保健食品。
贩卖“亚健康”
一、疾病的概念
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某些 疾病的模型。
2021/8/23
31
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用适宜的培养
基在体外进行培养。
2021/8/23
32
附:病理学常用的观察方法
1、大体观察
2021/8/23
34
2、组织病理学观察
2021/8/23
35
3、细胞学观察
2021/8/23
36
4、超微结构观察
(2) 涂片、染色、诊断。 b)意义:(1)可用于病人的检查及疾病的普查: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患者痛 苦* 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
1.动物实验 (animal experiment ) 2.组织和细胞培养 (tissue and cell culture )
临床情景回放
思考任务: 1、医生为什么局部切取小马的子宫颈组织? 2、病理检验诊断属于什么性质的诊断? 3、你了解医院病理科吗?
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一)概念
病理学 (pathology) 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 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 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中职病理学绪论与疾病概论
会计学
1
一、导言
1、先思考几个图片
一、导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关系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2 教学内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二章:疾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1 教学目标了解疾病的基本概念掌握疾病的分类方法理解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2 教学内容疾病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分类方法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疾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病理学常用检查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的常用检查方法掌握病理学检查的基本步骤理解病理学检查的临床应用3.2 教学内容病理学常用检查方法概述切片技术染色技术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病理学常用检查方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3.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病理学常用检查方法的理解程度第四章:细胞与组织的损伤4.1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类型与机制理解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意义4.2 教学内容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基本概念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类型与机制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意义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4.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理解程度第五章:修复与纤维化5.1 教学目标了解修复与纤维化的基本概念掌握修复与纤维化的机制与类型理解修复与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意义5.2 教学内容修复与纤维化的基本概念修复与纤维化的机制与类型修复与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意义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修复与纤维化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5.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修复与纤维化的理解程度第六章:炎症6.1 教学目标理解炎症的基本概念掌握炎症的类型与机制了解炎症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6.2 教学内容炎症的基本概念炎症的类型与机制炎症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6.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炎症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6.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炎症的理解程度第七章:肿瘤7.1 教学目标了解肿瘤的基本概念掌握肿瘤的分类与生长机制理解肿瘤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诊断7.2 教学内容肿瘤的基本概念肿瘤的分类与生长机制肿瘤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诊断7.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7.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肿瘤的理解程度第八章:心血管系统疾病8.1 教学目标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掌握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8.2 教学内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8.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学特征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8.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理解程度第九章:呼吸系统疾病9.1 教学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9.2 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9.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学特征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9.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理解程度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10.1 教学目标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10.2 教学内容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与临床表现10.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学特征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问解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理解10.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学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理解程度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教案,涵盖了十个章节。
病理生理学——绪论与疾病概论

谢 谢!
病理生理学
绪论与疾病概论
绪论
․ 概念 ․ 内容 ․ 主要研究方法 ․ 发展简史
关于“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是“桥梁”学科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 验依据
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任务
把医学生从学习正常人 体的有关知识,逐步引向对 患者机体的认识。
第三节 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因果交替 ․局部与整体关系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损伤反应是指引起机体发生功能、代 谢及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反应。
․抗损伤反应是指对抗这些损害的反应 ,包括生理性防御适应性反应和代 偿反应。
在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 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又可以互为 因果,周而复始,形成环式运动,而 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 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vicious cycle)。
局部与整体关系
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局部的病变反应可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影 响机体整体;
机体整体状态也可影响局部病变的发 展。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组织细胞机制 ․分子机制
神经机制
主要是指致病因素通过作用于神经反 射系统的各个环节导致该系统功能紊乱而 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的异常变 化。
体液机制
主要是指致病因素通过引起体液 中活性成分及体液量的改变,造成内 环境紊乱而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及形 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意义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a. 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病理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c.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d.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b.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c. 讨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理解。
二、第二章:疾病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的定义、分类和病因。
2. 教学内容a.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b. 病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c. 疾病的自然史和转归a. 教师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b.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疾病的分类和病因c. 讨论疾病的自然史和转归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疾病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第三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机制和病理变化。
2. 教学内容a.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b.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机制c. 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变化3.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机制和病理变化b.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及病理变化c. 讨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的理解。
四、第四章:炎症1. 教学目标掌握炎症的定义、分类、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a. 炎症的定义和分类b. 炎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c. 炎症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3.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炎症的定义、分类、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b.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炎症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c. 讨论炎症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炎症的理解。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机械 暴力
损伤
组织破坏 血管破裂 出血 血压 组织缺氧
交感神经兴奋 失血 组织缺氧
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血管收缩 凝血功能启动
血压 止血 心功能加强
抗损伤反应
2.因果交替
1)原始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引起另一些变化。
2)原因不存在,因果交替仍能推动疾病过程继续发 展。
(二)地位
1、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2、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3、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 4、桥樑性学科 5、实验性学科
(三)内容
1.总论: 绪论和疾病概论 2.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 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 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注意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
糖尿病 疖、痈
尿毒症
肾性骨病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内环境恒定
神经机制 效应器
感受器
体液机制
传出神经 细胞分子机制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一)神经机制 - 直接损害神经系统
◆乙型脑炎病毒破坏CNS 乙型脑炎
◆狂犬病病毒
疫苗
狂犬病
抑制神经递质合成、释放、分解,促进病因与神经递质 结合,减弱或阻断正常递质作用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及机制的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 学的桥梁课。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和内容
(一)任务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机
制,研究患病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其 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 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亚健康可表现为躯体状态、心理状态、 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某个或两个以上 方面呈低下状态: • 躯体亚健康:出现疲乏、周身不适、性功 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 • 心理亚健康:表现脑力疲劳、情感障碍、 思维紊乱、恐慌、焦虑、冷漠、孤独等; • 社会适应亚健康:常出现对工作、生活、 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 调。
第三节
发病学
•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和基本机制的科学。 •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 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 • 自稳态: 正常机体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中能够 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动态稳定性即为自稳态。主要在神经和体液 因子的调节下,依赖相互拮抗而又互相协调的两 方面因素来维持其相对稳定。
• (一)损伤与抗损伤 • 损伤与抗损伤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的一对基本矛盾,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也是决定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损伤和抗损伤
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贯穿疾病的全过程
► 损伤性变化:原始病因以及疾病发展过 程中的发病学原因所引起的以损害机体 为主的变化 ►抗损伤性反应:机体对抗损害的各种防御、 适应和代偿反应。如失血后的血管收缩、 炎症时的渗出、增生心衰时的心肌肥大 等。
第二节 病 因 学
• 病因学的定义: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 与条件的科学 •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致病因素 •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 不可少的、特异性的、决定疾病特征 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病因。 •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必要因素,或可 称为第一要素。
• • • • •
病因的种类: (一).生物性因素:最常见的病因 致病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传播途径和定位。 (2).致病力量的强弱决定于数量、侵袭力和毒 力 • 侵袭力: 这些因素穿过机体屏障以及在体 内散布、蔓延的能力。 • 毒力: 致病微生物产生的外毒素或内毒素 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能力。 • (3).要有一定的发病条件才可发生疾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 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2. 教学内容:介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讲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
二、第二章:疾病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转归。
2. 教学内容: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介绍病因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机制。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三、第三章:炎症1. 教学目标: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教学内容:讲解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介绍炎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
四、第四章:肿瘤1. 教学目标: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生长和扩散。
2. 教学内容: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介绍肿瘤的发生机制、生长和扩散。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五、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 教学目标:掌握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理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对疾病的影响。
2. 教学内容:讲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介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对疾病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六、第六章:遗传性疾病1.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遗传方式。
掌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及其发病机制。
2. 教学内容:讲解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遗传方式。
介绍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完整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01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疼,而且在心理、精神、以及社会交往上处于完美状态。
2.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是指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四、问答题1.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哪些?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2.疾病转归期有几种走向?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和死亡三种情况第02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数目减少,导致该器官或组织的体积缩小。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3.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组织和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5.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器官的死亡称为坏死。
6.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使某些物质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异常集聚或出现异常物质,称为变性。
四、问答题1.坏死的结局有哪些?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包裹、钙化2.简述肉芽组织的概念、肉眼与镜下特点及其功能肉芽组织指旺盛增生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肉眼:鲜红色,颗粒状,触之易出血,柔软,湿润镜下: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构成;3.简述一、二期愈合的区别。
一期愈合见于无菌性的手术创口:伤口小、边缘整齐、对合严密、面部和颈部手术都应为此类愈合。
二期愈合见于创伤缺损大、伤口边缘不整齐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愈合时间长,愈合后留下的瘢痕多。
第0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充血:因为动脉血流入过多引起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动脉性充血。
2.淤血:因为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静脉性充血。
简称为淤血。
3.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发生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3. 疾病的概念4. 疾病发生的原因(二)学习任务1. 病理学的任务2. 病理学的范围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3. 健康与疾病4. 病因学概述5.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三)任务实施任务一:病理学的任务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二:病理学的范围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部分,侧重从形态变化研究疾病的本质;病理生理学部分,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研究疾病的本质。
任务三: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活体组织检查2、尸体解剖检查3、细胞学检查4、动物实验任务四:疾病概论-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infirmity),而且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
要想保持健康状态,除具有强壮的体魄外,还应具有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较强的事业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身体首先必须具有:(1)健全的身体结构(2)各器官系统具有健全的机能(3)体具有健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能够调节、代偿和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4)健全的心理(健康新概念)。
健康的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甚至不同的种族,健康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2、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在病因的损害作用下,体内出现一系列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导致机体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症状(symptom)、体征(physical sign)和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降及生活质量降低等表现。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等;体征是医护工作者使用临床检查的各种方法,检查出的疾病的客观表现,如皮疹、伤口、心脏杂音、腹部肿块等;社会行为是指劳动、人际交往等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任务五:病因学概述1、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是指作用于机体的各种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能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病因种类繁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其致病作用。
一般将病因分为以下几大类。
(1)生物性因素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与寄生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
(2)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机械暴力、温度(包括高温与低温)、气压、电流和电离辐射等因素。
这些因素是否引起疾病以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强度、作用部位和范围以及作用的持续时间等,很少与机体的反应性直接相关。
(3)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因素主要包括无机和有机毒性物质、动植物毒性物质以及一些药物等,其致病作用与化学物质的浓度、强度和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4)营养性因素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与过多,均可能引起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异常改变,从而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如机体长期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少会引起营养不良,而摄入过多则引起肥胖症;某种维生素摄入过少会引起相应的疾病,但摄入过多则引起中毒等。
(5)遗传性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进展,人们对遗传与疾病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
已经证实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肿瘤、白化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精神病、先天愚型等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6)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是指能够干扰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孕妇患有某些疾病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吸毒、滥用药)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常常导致胎儿的发育异常。
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可影响胎儿心脏的生长发育,导致先天性心脏病。
有的先天性疾病具有遗传性,如先天愚型。
(7)免疫性因素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状态的失常有关。
如①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刺激发生异常激烈的反应,导致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异常,如某些食物(如虾、牛乳、蛋类)、某些花粉,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在某些个体也可引起诸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②免疫低下或缺陷:免疫系统的先天发育不足或后天的损害均可导致免疫缺陷疾病,患者易出现反复感染和肿瘤发生,如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艾滋病(AIDS)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个体对自身抗原性物质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
(8)其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卫生保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与工作环境等社会因素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许多疾病还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如长期的悲伤、惊恐、忧郁和强烈的心理创伤等与高血压病、溃疡病和精神病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年龄与性别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如儿童易患佝偻病与营养不良性疾病,而中老年人易患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类疾病;男性罹患胃癌和高血压病的几率大于女性,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精神病等。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一种病因或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作用引起。
2、疾病发生的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在原因存在的前提下,能够影响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其可以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与进展。
如营养不良、恶劣的居住条件、劳累过度等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机体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而丰富的营养、良好的居住条件和适当的体育活动等可以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
能够加强病因的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
如肺炎可诱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出现心力衰竭。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不是绝对的,同一种因素可以是某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而对于另一种疾病来说就可能是其发生的条件。
例如寒冷是冻伤发生的原因,但它对感冒来说则是发生的条件。
任务六:疾病的经过和转归1、疾病的经过疾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
(1)潜伏期:指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到最初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
不同的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可为数小时、数天、数月或更长。
有些疾病如创伤无潜伏期。
此期患者无症状,当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强,病因去除,则疾病停止。
(2)前驱期:指从最初症状出现到典型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
此期机体的生命活动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患者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全身不适、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临床表现。
如及时就诊,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致病因素受到控制,疾病不再发展。
(3)症状明显期:指疾病的典型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此期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常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4)转归期:指疾病过程的最后阶段。
2、疾病的转归(1)完全康复:又称为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和疾病时的各种损伤性变化完全消除,机体的代谢、功能与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机体的各种症状与体征均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等均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是指病因造成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基本病理变化没有完全消失,机体主要通过代偿活动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有时可留有后遗症,如大面积烧伤后机体留下大面积的疤痕。
因此,不完全康复者实际上仍应该被视作患者而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照顾。
(3)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作为疾病的转归,死亡是疾病发生与发展最不幸的结局。
传统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把呼吸与心跳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将此过程分为①濒死期(临终状态):是死亡前的垂危阶段。
患者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各种功能明显障碍。
②临床死亡期:患者延脑以上的神经中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为各种反射消失,心跳、呼吸停止。
临床死亡期为死亡的可逆阶段,存在复苏的可能,对死者应尽可能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在临床与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③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的不可逆阶段。
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系统的代谢和功能停止,逐渐出现尸冷、尸僵、尸斑和尸体腐败。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复苏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器官移植的开展等,人们对死亡有了重新的认识。
目前认为,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其标志为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为:①无自主呼吸,实施人工呼吸15分钟以上,自主呼吸不能恢复。
②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④瞳孔散大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管造影证明脑部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四)任务点评以学生掌握程度为依据,进行结果评价。
任务完成好的学生,加平时积分1分。
(五)小结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一方面与其它医学基础科学密切相关,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这些学科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为病理学研究疾病时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提供理论基础,是学好病理学的前提。
另一方面与临床医学各科在实际工作中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突出的表现在对疾病的研究和作出病理诊断上。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在诊断疾病的手段上日渐增多,实验室特殊检测、内窥镜检查、影像学诊断技术等,它们在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大多疾病的最后确诊,还是有赖于病理诊断。
因此,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只有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促进病理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医学科学中桥梁作用。
(六)课后作业1.写出学习病理学的计划2.何谓疾病?疾病发生原因有哪些?3.举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4.何谓脑死亡?怎样判定脑死亡?(七)教学后记1.我觉得第一次课需要讲清病理学的任务,方向,目标。
2.强调课程的重要性,病理学与临床医学各科在实际工作中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3.总体效果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