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4)以伦敦为中心英国城市群(伦敦——利物浦轴线) A伦敦大城市经济圈 B伯明翰城市经济圈 C利物浦城市经济圈 D曼切斯特城市经济圈 E利兹城市经济圈 5)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 鲁塞尔、科隆等
6)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A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组成 B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城镇密度高,城市化水 平超过了50% C形成的有利条件 D上海作用 4、我国城市群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京津唐城市群 3)辽中南城市群 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是指一定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 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密切联系、相 互依存所形成的城市集合 2、世界城市体系 1)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或国际政治文化中心; 集聚和辐射大量国际信息,举办大型国际活动,集聚大 量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广泛的国际影响 2)世界城市 A纽约、东京、伦敦 B“全球金融结合点”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中心地理论 1、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2、理论要点 1)阐述了一定区域或国家内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空 间分布的规律与模式 2)中心地基本上都呈现一定的等级体系。等级越高, 则规模越大、职能越多、服务的市场越大、中心地的数 目越少 3)中心地影响区域呈六边形,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 心点上 二、城市体系
三、城市群 1、城市群特征 1)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 城市 2)以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 3)城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 2、城市群形成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3)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3、世界六大城市群 1)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A城市化水平极高 B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2)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A与上一个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城市群 B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 3)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A又称东海道城市群 B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板、神户、长崎
2023年高考一轮多维练小题-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专题19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
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A.矿产资源B.城市面积C.交通条件D.地理位置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A.上海市服务范围最广B.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多C.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D.二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答案】1.D 2.A【分析】1.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附近,可联系南北,同时上海又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D正确;上海矿产资源短缺,A错;城市面积与南京等城市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城市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决定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级最高的城市),B错;相比于地理位置而言,交通条件并不是主导因素(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交通均较为便利),排除C。
故选D。
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中,上海为一级中心城市,城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A正确;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少,B错;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多表现为较弱联系,C错。
南京市和杭州市为二级中心城市,图中显示两城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D错。
故选A。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4.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答案】3.B 4.C【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
《城市与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的历史发展
总结词:发展脉络
详细描述: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城市 地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到系统性分析,再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 过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总结词
研究范畴与手段
发展模式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包括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 和郊区化等模式,这些模式受到经济 、社会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增长
城市化通过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 集中,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
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变迁
城市化带来人口迁移和社会结构的 变迁,推动城市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和包容性。
06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概念与特征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伴随着城市人口 规模和地域范围的扩大。
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 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文化和价值观的扩散。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模式
发展阶段
城市化通常经历起步、加速、稳定和 逆城市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 同的特征和发展动力。
生态环境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压力, 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发展,以 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07
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膨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 量急剧增加,给城市基础设施、交通 、住房等带来巨大压力。
环境污染
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造 成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 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
上海版地理练习册答案 高一下.doc
专题16 人口增长一、填空1、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2、3、增长稳定缩减4、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积极的控制人口增长5、正常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二、选择题1、C2、C3、AC4、ABC5、CD6、ABD三、读图分析1、(1)略(2)50 下降高(3)50 60 很低(4)出生死亡上升(5)低低低计划生育3、(1)男大于女(2)35——40(3)33.6 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4)14.4% 严重老龄化(5)11.1 1.02四、简答1、引进人才、老有所学、医疗卫生养老保险旅游(开发银发市场)购物中心(开发适宜的物品)社区服务(义工国家出资请人照顾劳模)2、最浅:多发达国家,负增长最深: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从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保障、生育观念等方面分析3、婚姻失衡(对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冲击、传统婚姻家庭受到威胁)、社会治安问题等的影响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填空1、平原沿海城市2、人口密度3、劳务迁移智力迁移4、战争自然灾害5、发展中发达欠发达发达6、农民进城务工劳务输出二、选择1、D2、C3、B4、AD5、AB6、BCD7、ACD三、读图分析略(3)高原山地气候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山下为热带雨林地区,湿热环境,自然条件恶劣不宜居住2、(1)大陆东部第2、3;季风;外流;东中(2)四川400 开发早、长期繁衍、自然条件好、农业发达云贵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塔里木大于内部为沙漠盆地边缘为绿洲(3)沪经济发达、严重老龄化等,对劳动力需求较大河南省开发早、长期繁衍、自然条件好D 地形地势经济发展水平(4)胡焕庸黑河腾冲95 42.93、(1)(2)非洲78.02% 发展中(3)维持高出生率而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老龄化以及生育观念等问题鼓励生育推迟退休4、(1)C A B(2)市中心区郊区市中心城市结构调整上海旧城改造市区人口过密住房条件差交通拥挤绿化面积少……四、简答题1、从影响人口容量的四个方面分析,尤其是自然资源与环境2、人口容量具有时间性动态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容量具地区性不同地区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同专题18 人口素质一、读图分析(1)37 乡村低(2)93 5 78 高于(3)从经济水平、人才、教育投入等方面分析、解释原因二、简答题1、从大城市与贫困地区儿童死亡率的比较、城镇与乡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率等得比较入手分析;从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的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2、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人口素质包括人口总体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特征等讨论3、在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基于上海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讨论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一、填空题1、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2、高于越高越高3、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二、选择题1、B2、B3、B4、BCD5、C6、AB7、AD三、读图分析1、(1)商业居住工业农业(2)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土地价格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低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有关(3)D 距市中心越近,商业用地产生的效益越大A 农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最外围2、(1)扩大扩大中央商务区(2)中心城区区域中心多(3)C3、(1)大于A处于城市建成区大于B位于道路两侧而C则远离道路大于A处于城市建成区且位于道路两侧(2)CBADO(3)略(4)高于高于越高4、(1)(2)HGF 十字路口改善交通条件四、简答题鞍山:多个面积巨大的工业区、工业用地面积大;保定: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十堰:城市向山谷绵延扩展;宜昌:沿江沿铁路线.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一、填空1、高多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二、选择题1、A2、C3、AD4、AC5、AD6、AB三、读图分析1、(1)DFEACB(2)C B A C(3)北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沿海(4)南亚城市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城市2、(1)略(2)上海杭州南京沪杭沪宁(3)农业基础好(鱼米之乡);上海中心地位快速发展;市场广阔;发达的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4)指导学生上网找问题(例如:城镇与工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不高、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层次仍然不够突出,影响辐射能力的增强、部分局部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合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障碍还很多),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专题十三 区域发展 第3节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3.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变化概况
上海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
业经历了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
(2)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发展阶段 工业化初期
产业特点、地位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 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 地
展水平 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 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
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功能越强
(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关系
举例
城市的发展往往 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
受腹地经济特征 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的影响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 城市的辐射功能 因腹地条件而异 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
2.四大地区中( B)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解析】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地区人口增幅较低,说明当地人口增长较慢,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
业所占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低,最可能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对外地人口吸引力较小,因此丙是西部地区;东部地
(1)简述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4分) 【答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设问,找方向。抓住关键词“使用工业机器人”和“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注意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 赵 弘一、现代化都市圈的提出是城市治理理念和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城市化速度非常快,规模特别大。
中国城市化率从30%到60%用了23年,英国、美国和日本则分别用了180年、90年和60年。
中国人口基数大,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几乎完成了一两百年来发达国家所完成的城市化人口总和。
在充分肯定我国城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病,最集中的是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不但一线城市拥堵,二线、三线城市也拥堵,四线城市也开始拥堵。
城市为什么会拥堵?如果人口多就得城市病,至少有几个现象解释不了:一是为什么国外许多大都市不拥堵?比如东京都市圈,人口比北京还要多,这些城市从大城市病中解脱出来了,没有北京这样拥堵。
二是为什么国内没有达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规模体量的城市也陷入了拥堵状态?一直以来,我们并不强调要把人口集中在大都市里,过去一直在讲城镇化,就是希望人们能在镇一级和县一级更多集聚而实现城镇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大都市里来这个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希望通过城市群使得更多的城市协调发展起来,不要让个别大都市发展得过大,以避免城市病问题,但效果并不太理想。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指出,全国重点发展19个城市群。
中国几乎所有大都市都在某一个特殊的城市群里,但城市病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病?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是要从城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去探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济活动也一样。
没有一定的规模肯定不经济,成本过高;但反过来,规模过大就会衍生出其他的成本,总体成本会更高。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遵循“规模经济”的规律要求。
在实践当中,伦敦早期的城市病是通过什么办法解决的呢?是城市分散化,即通过既集聚又分散的过程来解决。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国土地区所课题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三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判别城市群并无单一固定的标准,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城市群的边界是渐变的,没有精确现成的模型可用;界定城市群需要有效把握其本质内涵,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 有一到几个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城市群的核心与支配地位,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渗透促进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全面发展;城市群的中心是一两个或以上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也可以是一两个或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具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聚集与扩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劳动力就业、金融资本、商贸物流、人才技术信息、决策功能等极化效应,同时又扩散开来;2. 完善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属于高城市化水平区域,由于各国、各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状况差异巨大,城市化水平也难以确定单一的标准;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较为合理;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在空间上与某一级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相重合,还可能包含几个较低层次的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由少数特大、大型以上核心城市与多数中小城市及市镇相互串连而成的城市群体,层次分明,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中间不发生断层,上下不缺层,城市的职能作用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产生较高的城市群体能级效应;3. 一定规模的人口与空间城市群内城镇数量多,分布稠密,人口规模与密度都很大;虽然不同地区的差别非常悬殊,但综观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密度的最低标准大致为: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人口20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4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中等以上城市10个左右,城市密度2个/万平方公里左右;4. 较高的产业发展与分工协作水平城市群内非农产业比重较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来说,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应达到70%以上;在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前提下,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产业配套合理、分工互补、协作密切,产业的梯度转移顺畅,分工协作程度较高;5. 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群内基础设施网络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与通讯等许多现代运送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性、一体化系统;多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贯通,速度快,密度高,运量大,技术领先,将发展极、各城镇以及相关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群拥有包括大型交通通讯枢纽和对外口岸,如规模相当的海港或空港或多条国际航线在内的成熟的基础设施网络;第二节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二、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区域内出现的空间再组织现象,这种空间组织变迁正是以产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内进行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分工的调整与优化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一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从城市群的萌生、发展到成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其在空间形态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究其实质,由企业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及其由此所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构成这一过程持续演进的基本动力;1. 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发展阶段该发展阶段为城市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即萌芽阶段;城市主要表现为单核心向外蔓生发展,分散的城市间规模等级差别较小,大多数城市沿区域交通干线分布,也有少数城市分布于远离交通沿线的地区;因此,主要城市中心的吸引范围非常有限,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仅限于狭窄的交通沿线的城市之间,远离交通沿线的城市间以及这些城市与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间仅有微弱的功能联系;城市间专业化生产联系差,各城市周围被不同的农业地带所环绕;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低水平均衡发展时期:这是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②极核发展时期:这是形成单一中心、核心—边缘式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时期,城市和边缘区竞争加剧,但城镇之间共生作用尚弱,城市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在这一时期,一些具有较好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发达、交通便利而且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直接承接国际化、全球化的要素转移;2. 城市组团发展阶段在该发展阶段,交通干线重要中心城市侧向联系的渗透干线发展,对于城市群地域结构质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起初的侧向联系首先从重要城市中心开始,并与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城市相连接,这极大地优化了两个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间的功能地域结构;随着渗透干线的延伸以及在渗透干线上较大规模城市的建立,各城市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市以内城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而原有的联系密切的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组团;在这一阶段,容易形成以多核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基本部门体系以垂直发展为主,前、后向联系纵深发展,共生作用加强,企业由极核中心向外围扩散十分显着,形成次级核城市向较低等级城镇逐步发展的城镇体系;3. 都市圈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内城市间相互联系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这取决于与渗透干线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支线网络的发展;那些位于渗透干线上的主要城市继续接受较高级城市的辐射功能,自身又对次级城市扩散其部分功能,开始扮演地区中心的角色;不久,来自边远城市的交通支线得以建立,除了通过渗透干线间的联系外,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始得到发展;然后,更小的城市便通过起初的干线开始发展,不久它们也开始连接起来;这种相互联系的过程继续沿着干线和支线,与日益增加的专业化生产相对应;通过空间经济联系以及集聚与扩散作用,各城市试图改进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出现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不同等级城市相互依存的都市圈;4. 城市群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以及城市等级系统的出现是成熟的城市群的重要特征;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能满足都市圈整体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背景下发展都市圈整体与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圈功能空间竞争的结果;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共生互控效应逐步加强,城市职能分工日趋明确,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梯度转移的波及效应逐渐明显,不同等级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强化,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功能组织方式日益优化,城市群地域结构开始形成;三城市群的空间演变城市群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伴随着城市群的空间演进,城市群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展;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包括城市群整体外推和城市群内部的扩展,受城市群的伸展轴、节点和结节地域、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影响,它的扩散影响产业的转移、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城市群功能的集聚和分散以及城市群的结构调整,因此,建立开放、有序的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分布比较均一的状态下,城市群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非均质性,特别是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较大差异,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也会发生变形;1. 城市群的整体外推按照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宏观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整体外推划分为三种模式:1团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大多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它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作城市集合体外接圆或圆弧,城市群主体部分都在其范围之内;团状空间扩展模式的形态表现为核心城市的功能强大,城市节点和结节地域在城市群的伸展轴上均匀地分布;我国的中原城市群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2带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城市扩展表现出明确的空间指向,沿交通线的扩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空间结构不平衡逐渐增强,城乡梯度出现,集聚进一步强化;它主要是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群向外均匀扩展的态势被打破,致使其回避限制条件而沿着几条主要轴线向外延伸;如果城市群向外延伸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小,则城市群呈现出典型的带状;如果受到的限制较大,则城市群表现为组团与廊道形式的带状;这类城市群通常规模比较小,等级较低,我国的关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3星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没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它或者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或者是受放射形城市交通网络的影响,导致城市群的伸展轴沿着三条或三条以上的轴线向外扩展,大中城市数量增加,集聚与扩散并存,空间不平衡加剧,城市群的圈层结构表现出不规则的变形,空间形态呈现出星状;这类城市群的规模通常较大,等级较高的东京、纽约、伦敦等一些世界级的城市群都属于该类型,我国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形态也都属于该类型;2. 城市群的内部扩展按照城市群的内部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内部空间扩展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式:1核心—放射空间模式;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初期的扩散过程中,由于自身还需要集聚经济要素,并不具备圈层扩展的能力,往往只能沿主要的发展轴向外扩展,这就形成了“核心—放射空间模式”;在第一阶段,城市发展呈现多中心的孤立发展特征,空间结构呈现点状发展,区域空间发展相对均衡,此时集聚对城市空间的扩张起主导作用,并多依自然地形和交通设施发展,其源动力来自于对周围区域的吸引;城市空间扩展还表现以下特征:一是城市扩展的相对独立性,二是城市间联系的微弱性,三是扩展方向的不稳定性;2双子座的空间模式;在城市群内有两个核心城市,它们无论是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吸引能力,还是在城市群中发挥的作用,都起着“双核心的作用”;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群都具有这种双核心的特征,如北京和天津、广州与香港、沈阳与大连、济南与青岛、福州与厦门等;3核心—圈层空间模式;城市群内部的核心首位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突出,且对外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向外延伸的伸展轴在各个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在核心首位城市扩散作用明显之时,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扩展模式就从轴向扩展为主转向圈层扩展;城市群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核心首位城市带、城市组群发育带、城市个体分布带和城市群腹地带等四大部分,它们以首位城市为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各圈层内的产业结构、城镇规模、城镇密度及城镇组群的等级依次降低如图1所示;以此为骨架形成理想的城市群结构形式;这种理想的空间结构最终是否发生偏离,还受制于以下因素:首先,双核或多核结构;在城市群内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规模接近的大城市,使圈层结构在这些大城市影响范围的同侧出现圈层范围的压缩或缺失;这种情形在我国的几大城市群中比较多见,如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等都具有这个特点;其次,由于环境自然条件如江河湖山体的阻隔,城市群圈层结构的连续性、贯通性出现断裂和变形,而外围圈层呈现出松散和组团状的格局,如川渝城市群;第三,城市群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圈层结构也有差异;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的规模比较小,单个城市出现“一次极化”,边缘的经济要素向城市中心的集聚趋势非常明显,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强,基本只有一个圈层结构;城市群的成长阶段,首位城市出现,城乡差别明显,集聚与扩散作用加剧,城市出现核心区和外围区两个圈层;城市群的形成阶段,首位城市等规模较大城市的边缘地区出现“二次极化”,都市圈开始形成,扩散作用波及城市的外围地区,都市圈出现核心区、辐射区和个体带;城市群的成熟阶段,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功能比较明确,城市群向外的扩散和集聚作用都显着强化,波及更大的区域,出现了城市群腹地等四个圈层如表2-1所示;表2-1 城市群体结构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作用力集聚集聚扩散扩散集聚扩散结构特征城市城市区域都市圈城市群圈层数量一个圈层两个圈层三个圈层四个圈层圈层结构核心区核心区和外围区核心区、辐射区和个体带核心区、辐射区、个体带、城市群腹地4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在城市群内部同时存在着几个在规模、功能等方面相当的城市,且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也表现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向心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吸引范围不断袭夺、削弱或加强,城市群体内部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位移扩展和跳跃式扩展并存,两个或多个都市之间由于引力加强和影响空间的临近,会出现互为影响区、互为空间环境的局面,城市群体空间向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演化;沿交通走廊的扩展使它们进一步聚合,同时新生的次级交通走廊也成为城市群扩展的短轴方向,波及至城市化发展的低谷区,形成交互式的扩展局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可以便利地进入这些网络体系,从而促进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模式的形成;如中原城市群及次级城市群都具有这种模式的特征;在城市群空间作用格局中,任何一点所接受的空间扩散都不是单一的距离衰减效应,而是多个方向、多种扩散的复合,因此,整个区域就表现为整体的相对一致性、密切性;在聚集与扩散机制双重作用下,城乡空间格局发生着演化和交替;随着相近的城镇不断聚集和扩散,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城市群的轮廓;在城市群形成的初期阶段集聚是主要的驱动力,在成长阶段集聚扩散是主要的驱动力,在形成阶段扩散集聚是主要的驱动力,在成熟阶段扩散是主要的驱动力;正是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不同等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把城市群内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合理的城市发展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技术扩散体系、市场组合体系和功能分布体系;城市群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核心首位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类异质空间上产业的集聚和扩散力量协同谋求聚集经济;1.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联系阶段集聚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表现为向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促使城市集聚的因素主要有:交往活动的需要、经济收入的限制、较高的可达性、产生经济规模效益的需求、城市中心区的地位的象征性和吸引力等;长期不断的集聚,将使集聚区突破内部张力平衡,形成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如此循环往复;城市及其群体是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创新源地,集聚功能产生了城市经济的高效益,其根源来自于集聚经济效益和信息经济效益;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动力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来自企业外部的成本节约优势,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聚集在特定地区,通过产业功能所获得的外部经济,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与其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每个企业都能获益,超出部分来源于集聚造成的有利环境;所谓外部范围经济指企业因产业领域或经营区域的广泛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组织是垂直分离的或纵向分化的,专业化的企业之间通过外部交易网络,共同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随着城市“极化”作用的增强和优势产业得以确立,外部规模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额外的边际收益;为了获得这部分收益,那些与城市优势产业关系密切的辅助性、补充性产业开始向城市内聚集;当然,只靠规模经济,只能使某些产业的特定的生产中心得到发展,而在多样化经营下,各种经营之间的机能特殊化得以增强;具有异质性的产业及其活动的集聚,使得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足够的个体与之相适应,从而可以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彼此的损失;由于这种不同产业间相互的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集聚效应,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据此产生了产业的集聚经济;产业的集聚吸引了人口的集中,在需求的指向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人口就近选址,聚集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在人口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形成的第三产业甚至一些与集聚经济无关的产业随之也集聚于城市,城市集聚经济逐步形成;2.以扩散为主导的空间联系阶段扩散表现为一种离心的运动趋势,是城市空间向外扩张、蔓延和创新的行为在地域空间的传播过程;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向城市内部相关城市,甚至城市群外部进行产业扩散,以带动中心城市和整个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一阶段,产业扩散成为城市群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群发展阶段向前推进,产业和人口的迅速集中,必然造成城市集聚不经济,使产业发展的成本大大提高,产业的边际产出被拥挤成本、通勤成本、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提高所抵消;生产要素成本和报酬发生了变化,那些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失去城市区位的集聚经济效应,而不得不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产业扩散的结果是在核心首位城市的周围形成若干个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之间由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或劳动地域分工联系而联系紧密,最终以核心首位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群;当然,产业向外扩散除了前面分析的被动扩散外,还有主动扩散;所谓产业被动扩散是当城市中产业集聚膨胀到一定程度而导致集聚不经济时开始的,同样地产业的扩散导致了一批卫星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兴起,从而最终形成城市群;被动扩散是在城市产业集聚膨胀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新的集聚经济体,是产业的扩散而形成的,世界上很多城市群,如美国五大湖区城市群、欧洲西部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被动扩散就起到了很大的驱动作用;所谓产业主动扩散一般是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下进行,韩国的汉城城市圈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当然,在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经常同时存在同时进行;因此,如果说集聚。
高中地理主要名词
高中地理主要地理名词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球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哈雷彗星 76年)、流星体(陨星:陨石、陨铁、石铁陨星)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光年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等八颗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卡戎、2003UB313等太阳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光球(太阳黑子)、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太阳活动标志:太阳黑子与耀斑(11年)磁暴、极光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月岩、月壤(氦-3)、环形山恒星月(自转周期,27.32日)、朔望月(月相变化周期,29.53日)月相:新月(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八)、满月(十五、六)、下弦月(二十二、三)、蛾眉月(残月)日食(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新月时,日、地、月成一直线,月球居中月食(月全食、月偏食):满月时,日、地、月成一直线,地球居中引潮力、潮汐(大潮:新月和满月、小潮:上弦月和下弦月)海岸侵蚀、候潮进港(河口港)、潮汐发电:优点(可再生、无污染、不占用土地、不受气候影响等)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如,神舟七号)、航天飞机、太空站、哈勃望远镜太空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阿波罗探月、嫦娥工程(三阶段:绕、落、回)专题4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恒星日(自转周期)、太阳日(太阳东升西落周期,24小时)角速度、线速度经纬网(经线、纬线)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日界线(自然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地转偏向力(水平运动,对大气运动、洋流、河流的影响)地球公转(近日点、远日点)恒星年(公转周期)、回归年(直射点回归周期)黄赤交角(23°26′)节气(24个,二分二至、清明)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晨、昏线与昼夜长短昼弧、夜弧与昼半球、夜半球极昼、极夜日照图(侧视图、俯视图、局部图等)季节(天文、传统、气候统计)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 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软流层(圈)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形成洋脊、裂谷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等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纵波、横波)震级、烈度地震带地震预报海啸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与火山带地热、温泉专题6 岩石与矿物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结晶好,如花岗岩,分布:华山、衡山、普陀山喷出岩:多气孔,如玄武岩,分布:大洋底部几乎全部、印度的徳干高原沉积岩:有层理,常保存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煤等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变质,颗粒定向排列,有片理,如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等太湖石化石化学元素、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等)专题7 (外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河流地貌:峡谷、曲流、冲击平原与三角洲曲流(河曲):凹岸(受侵蚀,水深,建港)、凸岸(泥沙易堆积,水浅)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表喀斯特(如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等)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等)、海积地貌(如沙滩、沙洲、沙堤等)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柱等)、风积地貌(如沙漠、黄土、沙丘等)雅丹地貌(新疆等干旱地区,风力侵蚀而成)与丹霞地貌(广东丹霞山等湿润地区,红色砂岩,流水侵蚀而成)黄土地貌:流水侵蚀而成,千沟万壑,如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地形类型(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部位(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盆地或洼地)地貌与经济建设:农业、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水汽、尘埃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专题9 行星风系气压、风热力环流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行星风系(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行星风系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副高控制,终年炎热干旱)、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有明显的干、湿季)、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专题10 季风东亚季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印度低压切断副高形成夏威夷高压,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阿留申低压,盛行来自高纬内陆的干冷西北风,寒冷干燥南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高温多雨,出现雨季;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盛行来自陆地的东北风,出现旱季季风与气候:(成因)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风与农业: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于水稻种植季风与气象灾害: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旱涝灾害频繁。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9)《城市与城市化》AB卷(含答案)
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A卷全国卷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016·新课标全国Ⅰ,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1~3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四个核心区都有各自的主要服务功能,核心区之间服务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四个核心服务的种类是不同的,但每个核心区的服务范围都覆盖整个城市,等级也相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不可能限制服务人口,故选A项。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各核心区分工明确,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因此会导致同类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到一起。
故选B项。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城市群,但城镇扩张程度小,结构体系稳点,说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故选D项。
答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与城市区位(2014·大纲全国,10~1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4~5题。
4.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5.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解析第4题,图中显示甲城市建有港口,而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故甲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8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答案版)
专题18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2022·辽宁抚顺·一模)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
丹顶鹤每年10~11月向南迁徙越冬,次年2~3月返回繁殖地。
江苏省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分布数量最多的越冬地。
下图是丹顶鹤偏爱的生境类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丹顶鹤最偏爱的生境类型是()A.草滩B.芦苇滩C.稻田D.泥滩2.各生境类型为丹顶鹤生存所提供的条件,叙述合理的是()A.收割后稻田中有散落的稻谷和草籽为丹顶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B.芦苇滩地势平坦,为丹顶鹤的觅食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C.稻田植株高大,冬季可以为丹顶鹤提供避风和躲避天敌的场所D.稻田中有浮游植物和鱼类为丹顶鹤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3.鄱阳湖也足丹顶鹤的越冬地,但是丹顶鹤数量极少,其原因错误的是()A.冬季丹顶鹤南迁路线较远B.途径区人口密集不利于南下C.冬季的鄱阳湖的水位较高,栖息地面积小D.鄱阳湖湿地人为开发严重,无自然保护区(2022·海南·模拟预测)中国红树林看海南,海南红树林看东寨港(位于海口市东北部)。
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片沿海滩涂森林,红树植物种类最多,连片面积最大,发育最好。
但受持续不断的人为破坏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影响,红树林曾一度大面积减少,但东寨港具备重塑红树林的优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红树林对东寨港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A.调节河流的水质B.维持生物多样性C.固岸护堤防灾害D.防治海洋污染5.东寨港红树林遭到破坏的人为原因有()①围塘养殖①围海造田①过度放牧①污水排放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6.相对于海南其他地区,东寨港重塑红树林的突出优势条件是()A.红树植物种类多,连片面积大B.海岸线曲折,水热条件充足C.台风灾害频繁,防海浪侵蚀强D.淡水资源充足,滩涂广布(2022·海南·模拟预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
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 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 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 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 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 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 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 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 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 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 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 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 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圈的概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 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 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 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 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 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 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 命名。 陈耀认为都市圈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核 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员的通勤率一般不低于15%, 也就是周边城市的人员流动至少有15%流向中心 城市;第二,周边城市的货物交易量中,至少有 75%要向中心城市流动。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专题城与城化考点一城内部空间结构城形态城形态
专题城市与城市化考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有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等2、城市形态形成的因素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原地区城市用地规整,形成集中发 展的城市形态;而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平原地区河谷地带丘陵山区3、城市形态比较团块状 条带状 片状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武汉二、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1、城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类型)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相同,这就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因此城市往往会形成一下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交通与仓储区、特殊功能区等。
城市中最重要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集聚效应:方便的服务设施回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集聚在一定地域上。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在一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因商业功能非常强,所以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又称CBD。
它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如北京朝阳区的三里屯附近,广州的天河城附近。
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交通干线附近或环路附近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大多数城市住宅区占城市空间的40——60%。
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企业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运输需求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和组合所构成。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形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WYF)
“欧洲首都”——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欧 洲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心之一。 世界上许多伟人,如马克思、 雨果、拜伦和莫扎特等都曾在 此居住过。 王宫 布鲁塞尔位于西欧交通要冲,是 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另有2 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 000个官方团体也都在此设立 了办事处。此外,名目繁多的国 际会议也常在此召开,因此,布 鲁塞尔被人称为“欧洲首都”。
世界性城市的级别
世界城市:
纽约、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 克福、多伦多、新加坡等。
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
纽约(New York)是美国第一大都 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 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 一。纽约还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总部大厦坐落在曼哈顿岛东河河畔。 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核心,美国最大 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 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这里还集中 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 行业的精华。其中以华尔街最为著 名。这条长度仅540米的狭窄街 道两旁有2900多家金融和外贸 机构。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 国证券交易所均设于此。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 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 近代工商业发展较早,基础雄厚; • 现代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大量 吸引全国各地的科技人才和劳动力
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 引江控海,航运发达。长江黄金水道沟通祖国内地, 洋山深水港连接世界各方; • 航空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化交通方式发 展迅速,极大密切了城市群内外的经济外来联系。
•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概念,通常以人口规模 来表达。 •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 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有“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世界与中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以及城市群的特征、形成条件及意义。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上个专题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特征基础上,探讨城市之间空间关系,前后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城市群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也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为下一个专题“城市化”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城市体系分类方法,列举出不同等级的典型城市。
2、根据“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表”和“中心地模式图”,学生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数量。
3、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布图”等系列图表,说出城市群的特征和有利条件。
4、阅读“世界六大城市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出世界的六大城市群共同优越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学生在对我国最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分类中,知道城市体系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典型城市。
2、通过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等级体系图”以及相关资料,懂得读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
3、学生以课前小组合作形式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世界重要城市群的经济、人口、交通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重视、关心城市发展意识,提高学习城市地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体系及其划分、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征、意义
2.难点:中心地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背景思想】“城市体系”划分级别多,知识琐碎、枯燥,对于我国唯一的世界级城市群,又是生活在该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学生,教材却只是以专栏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教师以此地为例来让学生学习身边熟悉的城市等级,更能体现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理念。
2、图表教学
【背景思想】“城市群”这一部分知识图表资料多,可以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关系。
3.多媒体教学:在重点和难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辅助释疑。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长三角地区这几年建造好和正在建造的世界级桥梁雄姿
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崇启大桥效果图【背景思想】学生们在了解时事地理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引导学生思
考长三角地区建设大桥的最终目的是
什么?明白强化交通联系是为了增强
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进一步
助推长三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
问:结合阅读右图说出长三角地区以什么交通运输方式构起了区域交通骨架?答:略
过渡: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与其
他城市发生各种联系,要发展经济交通要
先行,而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
化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所以我国正在不断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使
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读“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组成”图和“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图”,回答
①图中组成城市共有多少?哪些城市属于江苏省?哪些属于浙江省?
②图中哪些城市是旅游闻名的旅游城市?哪些是交通枢纽的交通城市?哪些是工矿业发达的工矿城市?哪些是省会中心的行政城市?哪些是产业各部门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上海具有哪些职能?
③读“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图”,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填写下表长三
角城市群中城市各属于哪一个等级?
【背景思想】学生在城市规模分类过程中,体验该地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在案例分析中自然理解城市体系含义。
④阅读课本P44、45页部分材料,填写下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各属于哪一个等级?试举例说出我国属于同一等级的典型城市。
⑤在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可以有几种分类方法?每一种划分依据是什么?
专业性城市: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 、 城市 ①按城市职能:综合性城市: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 、 城市 (2类 )
②按城市规模: 第一级: 第二级:
(我国5级分类)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世界城市:如 、 城市
③按城市等级: 世界: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如 、 城市 (2+6级分类) 中国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第六级:
【背景思想】在学生了解了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分类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般城市体系分类方法,提升思维要求,提醒学生城市规模的扩大还表现在用地规长三
角城
市群
城市
体系
①全国性中心城市(一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②区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③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三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④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四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⑤县级中心城市(五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⑥县以下中心镇(六级中心):如江苏省的周庄、浙江省的西塘镇
长三角城
市群城市
人口
规模
①》500万的超大城市(第一等级): 上海
②》100万的特大城市(第二等级): 南 京 、 杭州 、苏州、无锡、宁波、常州 ③》50万的大城市(第三等级): 南通、 扬州、镇江 ④》20万的中等城市(第四等级): 绍兴、 泰州、 湖州、 嘉兴、 舟山 、台州 ⑤《20万的小城市(第五等级): 20多个
城 市
体 系
模上,突出“城市体系及其划分”这一教学重点。
过渡:德国城市中心地理论研究专家克里斯泰勒认为,城市与城市及与周围地区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3、阅读上图并回答问题:
①读“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1996年)表”,分析城市体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背景思想】学生从图表分析中得出城市之间的内在空间联系,并进一步思考城市数目与城市规模和等级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的
能力和提炼有用信息能力。
过渡:城市等级体系分布一般规律是城市规模越
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我们前面已回答了上海
的职能,具备这样四个中心地位,必定是长三角以
及我国的核心城市,再加上其他15个不同等级、不
同类型的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合理的,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
4、阅读右图和P35页专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资料”
①说出长三角城市群在我国的经济地位。
②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试分析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学生讨论、交流)
答:略
③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阅读下列日记
资料和上海中心城市辐射示意图,分析
归纳说出城市群形成需要什么的特征?
过渡:既然长三角城市群对我国社会经
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我国是否应大
力建设城市群?不能,因为城市群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世界规模最大的六大城市群共同具备什么条件?
5、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
问:(1)世界有哪六大城市群?
(2)从自然条件看,他们具有什么共同优越的发展经济条件?
(3)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密度图”,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是否和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一致?为什么?
【背景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分布图的能力,从六大城市群的分布特征归纳出城市群形成的自然条件,在与世界四大稠密区的比较中,归纳出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6、两个小组以案例形式介绍世界六大
城市群的组成、范围、交通、在该国的经济地位(除长三角城市群外),展示小组课前合作研究成果,并要求另两个小组成员归纳出城市群的三大特征和在该区域或国家中的地位
教师点评并小结
(二)课堂练习:根据资料完成“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比较表”
资料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6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
锡、南通、苏州等8个城市。
目前形成“一核心、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珠三角城市群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
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六分之一的外资,占据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国成长产总值。
城市群名称
图中铁路线
核心城市名称
核心城市等级
城市数
最大区位优势
【背景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的最早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现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城市群对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