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退行性变PPT成品
合集下载
颈腰椎退行性变PPT精品课件
![颈腰椎退行性变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168b0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5.png)
11
11/57
临床表现
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多见; 起病慢、病程长、患肩隐痛或刺痛,常向上臂 及前臂放射; 患肩常处于下垂略内旋位,肩的活动受限,抬 肩及摸背困难; 患肩肌肉萎缩,在喙突、肩峰下、大小圆肌和 肩胛骨内侧缘有明显的压痛点; X线见肩部骨质疏松。
12
12/57
治疗
坚持肩关节的功能锻炼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锻炼方式包抱:前后、左右摆动上臂、爬墙摸 高,患肩外展及环转运动,内旋屈肘摸背等主 动活动,每日3汰,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最好能配合按摩,在压痛点处运用分筋、理筋、 弹筋拔络等手法,并加用电按摩,每日或隔日 一次。 加服消炎痛、强筋松或在压痛点用泼尼松龙封 闭,可缩短疗程。
过去治疗情况:应查明曾作何治疗,效果如何。
其它情况:有无胃肠系、泌尿系和妇科疾患等。
21
21/57
一般检查
步态:观察患者步态,双下肢是否对称,有无跛行。 立位检查
– 观察脊柱有无后凸、前凸、侧弯畸形,背肌是否 痉挛。后凸分两种:弧形后凸亦称圆背,见于椎体 骨骺炎、姿势性后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角状 后凸见于脊柱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图)。
4
4/57
神经根型
臂丛牵拉试验(Eaton试验)阳性:术者站病人身后,一 下托患者头部,另一手握患侧前臂,将其外展90°, 两手对抗牵拉,引出患肢放射痛和麻木者。 压头试验(Spurling试验)阳性:病人端坐,头后仰偏患 侧,术者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诱发颈痛及上肢放射痛。 X线: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 赘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
15
15/57
脊椎体间横断面
16
16/57
脊柱韧带
前纵韧带上自枕骨,下至骶骨; 后纵韧带上起枢椎,下达骶骨,较前纵韧带薄弱; 黄韧带位于相邻二椎板之间,构成椎管后壁的一部分; 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韧带的共同作用是联系和稳定脊椎。
11/57
临床表现
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多见; 起病慢、病程长、患肩隐痛或刺痛,常向上臂 及前臂放射; 患肩常处于下垂略内旋位,肩的活动受限,抬 肩及摸背困难; 患肩肌肉萎缩,在喙突、肩峰下、大小圆肌和 肩胛骨内侧缘有明显的压痛点; X线见肩部骨质疏松。
12
12/57
治疗
坚持肩关节的功能锻炼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锻炼方式包抱:前后、左右摆动上臂、爬墙摸 高,患肩外展及环转运动,内旋屈肘摸背等主 动活动,每日3汰,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最好能配合按摩,在压痛点处运用分筋、理筋、 弹筋拔络等手法,并加用电按摩,每日或隔日 一次。 加服消炎痛、强筋松或在压痛点用泼尼松龙封 闭,可缩短疗程。
过去治疗情况:应查明曾作何治疗,效果如何。
其它情况:有无胃肠系、泌尿系和妇科疾患等。
21
21/57
一般检查
步态:观察患者步态,双下肢是否对称,有无跛行。 立位检查
– 观察脊柱有无后凸、前凸、侧弯畸形,背肌是否 痉挛。后凸分两种:弧形后凸亦称圆背,见于椎体 骨骺炎、姿势性后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角状 后凸见于脊柱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图)。
4
4/57
神经根型
臂丛牵拉试验(Eaton试验)阳性:术者站病人身后,一 下托患者头部,另一手握患侧前臂,将其外展90°, 两手对抗牵拉,引出患肢放射痛和麻木者。 压头试验(Spurling试验)阳性:病人端坐,头后仰偏患 侧,术者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诱发颈痛及上肢放射痛。 X线: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 赘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
15
15/57
脊椎体间横断面
16
16/57
脊柱韧带
前纵韧带上自枕骨,下至骶骨; 后纵韧带上起枢椎,下达骶骨,较前纵韧带薄弱; 黄韧带位于相邻二椎板之间,构成椎管后壁的一部分; 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韧带的共同作用是联系和稳定脊椎。
内科学_各论_症状: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症状: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_课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95d68bff12d2af90342e650.png)
内科学各论症状部分 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
行性变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身体部位: 颈部。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科室: 骨科 神经内科。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简介:
颈椎退行性病变是人的一种老化现象。人 过30岁,都会逐步出现衰老退化现象,颈 椎同样会产生各种老化,表现为颈椎边缘 退变、骨质增生、脆度增加、关节囊弹性 减退、颈椎间盘变性等,这些情况可对神 经、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而我们头部的 神经有的来自颈神经,如果颈椎发生退行 性病变,路过此地的神经就会
诊断: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检查项目: 一般摄片。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相关症状:
手麻 下肢无力 上肢无力 头颈部活动受限 局部压痛 头晕。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相关疾病: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小儿颈椎融合综合征 颈椎病 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过伸性损伤 颈椎后脱位 颈椎椎体楔形压缩骨折 颈椎单侧及双侧小关节脱位 颈椎骨折伴脱位的损伤。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病因:
起明显的椎节不稳定征,甚至继发椎节后 方小关节咬合变异(半脱位)及脊髓受牵拉, 并可出现脊髓前中央动脉症候群,此时损 伤已从单纯的前柱波及中柱及后柱,属三 柱损伤,多见于颈5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行性变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身体部位: 颈部。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科室: 骨科 神经内科。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简介:
颈椎退行性病变是人的一种老化现象。人 过30岁,都会逐步出现衰老退化现象,颈 椎同样会产生各种老化,表现为颈椎边缘 退变、骨质增生、脆度增加、关节囊弹性 减退、颈椎间盘变性等,这些情况可对神 经、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而我们头部的 神经有的来自颈神经,如果颈椎发生退行 性病变,路过此地的神经就会
诊断: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检查项目: 一般摄片。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相关症状:
手麻 下肢无力 上肢无力 头颈部活动受限 局部压痛 头晕。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相关疾病: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小儿颈椎融合综合征 颈椎病 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过伸性损伤 颈椎后脱位 颈椎椎体楔形压缩骨折 颈椎单侧及双侧小关节脱位 颈椎骨折伴脱位的损伤。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病因:
起明显的椎节不稳定征,甚至继发椎节后 方小关节咬合变异(半脱位)及脊髓受牵拉, 并可出现脊髓前中央动脉症候群,此时损 伤已从单纯的前柱波及中柱及后柱,属三 柱损伤,多见于颈5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内科学症状部分:颈椎椎节已有明显退行性变>>>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护理ppt课件.ppt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护理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f1b155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9.png)
纤维环 髓核
纤 维 环
椎 间 盘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
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 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 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 性。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 约占先90%~96%。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4)出现压痛的最常见位置为 A棘突上方 B腰椎椎体 C腰椎体间 D棘突旁1CM E腰背肌处 (5)若要行骨盆牵引的重量一般为 A1~3千克 B4~6千克 C7~15千克 D15~20千克 E以上都不对
2、密切观察脸色及呼吸情况 3、观察伤口出血 血压、伤口敷料、
引流液、局部情况。 4、并发症的预防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1)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腰椎管狭窄症 B急性腰扭伤
C腰肌劳损
D腰椎间盘突出症
E腰椎结核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2)此病最常见的部位为 AL1/L2 BL2/L3 CL3/L4 DL4/L5 EL5/S1 (3)此病好发于下列哪一人群 A60岁以上 B3~15岁儿童 C15~25岁 D20~40岁 D40~60岁
纤 维 环
椎 间 盘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
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 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 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 性。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 约占先90%~96%。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4)出现压痛的最常见位置为 A棘突上方 B腰椎椎体 C腰椎体间 D棘突旁1CM E腰背肌处 (5)若要行骨盆牵引的重量一般为 A1~3千克 B4~6千克 C7~15千克 D15~20千克 E以上都不对
2、密切观察脸色及呼吸情况 3、观察伤口出血 血压、伤口敷料、
引流液、局部情况。 4、并发症的预防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1)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腰椎管狭窄症 B急性腰扭伤
C腰肌劳损
D腰椎间盘突出症
E腰椎结核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2)此病最常见的部位为 AL1/L2 BL2/L3 CL3/L4 DL4/L5 EL5/S1 (3)此病好发于下列哪一人群 A60岁以上 B3~15岁儿童 C15~25岁 D20~40岁 D40~60岁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精品PPT课件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e16c1508a1284ac950430d.png)
椎间盘血供 胎儿或幼儿期血管分别从脊柱前、后 行向软骨椎体中心。每个动脉伴行两个静脉。出生 两个月后这些血管逐渐闭合,不参与营养血供,使 椎间盘成为无血供组织。营养供应主要依靠软骨终 板本身半透明膜本身作用,进行营养代谢。
椎间盘的神经支配 窦椎神经支配椎间盘,或称脊 膜支,有两个根,脑脊根起自脊神经或脊神经节, 交感根起自临近脊神经节的后交通支或脊神经节。 经椎间孔返回椎管,下行到硬膜外组织。窦神经上 下分支相连,并可穿越中线与对侧相连,该神经受 刺激可引起腰部及股后肌群反射性痉挛及腰腿痛。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型颇为紊乱,其分型依据一般均为与临床症状、体征相 关的形态学改变及其程度,下面例举两种比较客观的分型方法。应当指出, 下面两种分型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有联系的。 ⑴ 依据椎间盘突出的方向与受压神经的关系分型
A. 中央型,突出部位位于椎管中央,临床以马尾压迫症状为特征。
B、 中央旁型,也称侧后型,突出部位 位于椎管中央旁通常压迫小关节下,隐 窝内神经根横行部分。
正常MR表现 硬膜囊:内含蛛网膜、软脊膜和脊髓 侧隐窝:通往椎间孔 黄韧带;衬于椎板内侧,5mm 神经根和椎间孔 椎体及附件 周围结构
椎间盘膨出 表现为膨出椎体边缘的对称、均匀、规则 的环形软组织影,椎间盘后缘可保持正常 的前凹状,也可变平直或轻度后凸。与脊 神经之间存在一脂肪分界,相应神经根多 不受压,或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孔脂肪 弧形受压,脊髓无明显受压移位。
正常椎间盘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软骨终板在 椎体上下各有一个,平均厚度1mm。纤维环分内外两层, 外层由胶原纤维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组成。纤维环通过 Sharpes纤维环连于骺环。骺环为椎体周围的骨质环。髓核 为脊索的残留物,依据年龄不同,水的含量约占髓核总量 的75%~90%。 椎间盘在最初形成时几乎全为髓核所占据,其外周仅有薄 层纤维环。随年龄增长,髓核逐渐脱水而缩小至中心部, 周围纤维环逐渐增厚。
退行性脊柱炎患者PPT课件
![退行性脊柱炎患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6e5ef7998fcc22bcd10d6c.png)
血沉、抗O正常
急性期均增高
11
诊断与鉴别诊断
2.慢性腰肌劳损:
患者多为体力劳动和体育爱好者,青壮 年居多,有急、慢性外伤史,腰痛反复发作, 劳累后加重,一侧或两侧腰肌压痛明显。x线 片正常。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3.腰椎管狭窄症:
多发于40-50岁或50岁以上,最初腰痛、 一侧或双侧臀部下肢串痛,伴有麻木,腰痛可 在腰前屈时减 轻,有间歇性跛行,症状明显者可伴下肢肌萎 缩、二便失禁、阳 屡等。x线片及椎管造影可协助诊断。
16
注意事项
1.避风寒,卧硬板床,适当进行腰部功能锻炼。 2.劳动时腰部宜用腰围固定,以保护腰椎的稳
定性。 3.骨质增生严重或骨桥已形成者,禁用扳法。 腰椎被动活动幅度也应适当控制。
17
按
语
退行性脊柱炎以骨质增生为其特点,增生是
不可逆的,所以一切治疗方法只能是减轻症 状,缓解病痛,增加腰脊柱的活动度。推拿 治疗的目的是增加腰部的血液和淋巴液的循 环,增强腰部肌肉的张力,从而控制腰脊柱 的稳定性而使腰痛症状缓解。
5
临床表现
1.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体质肥胖者,有长
期从事弯腰劳动和负重的工作史或有外伤 史,起病缓慢。 2.早期症状典型,患者常感腰背酸痛不适, 僵硬板紧,不能久坐久站,晨起或久坐起 立时症状较重,稍加活动后减轻,但过度 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6
临床表现
3.腰部俯仰活动不利,但被动运动基本达到
8
9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体征及X
线片所见,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1.强直性脊柱炎
10
退行性脊柱炎
多在40岁以上 脊柱活动一般不受限 椎体轮廓清晰 椎体边缘有骨唇变化 小关节间隙清楚 骶髂关节一般正常
磁共振基本原理和脊柱退行性病变PPT课件
![磁共振基本原理和脊柱退行性病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805c81f01dc281e43af02f.png)
.
3
驰豫
当立即停止外加磁场 磁力后,人体内的氢 原子从非平衡分布恢 复到平衡分布,这一 过程称为弛豫过程, 所需时间即弛豫时间。
纵向弛豫-T1 横向弛豫-T2
.
4
.
5
MR信号特征
水
1.自由水:T1低信号 T2高信号
.
6
2. 结合水:T1信号高于自由水,甚至可成高信号
.
7
脂肪
T1高信号 T2高信号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1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核子自旋运动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 氢原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物质
.
2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 氢原子核处于无规律 的进动状态,当人体 进入强大均匀的磁体 空间内,在外加静磁 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 章的氢原子核一齐按 外磁场方向排列并继 续进动。
.
25
脊柱退行性病变之
骨质改变
.
26
骨质改变
骨质增生 骨质疏松 终板变性: ① 终板炎 ② 脂肪浸润 ③ 纤维化及硬化
.
27
终板变性
软骨终板与纤维环、髓核一同组成对抗重 力和张力的缓冲系统(缓冲、承重、运动 轴点功能)。
自然退变、外伤退变、应力等因素可影响 终板承重及生化代谢导致终板变性;
.
40
椎间盘突出
以椎间盘疝出物突出的方向分为四型:中央型、外 侧型、极外侧型、前侧型。前两种椎管内型,后 两种椎管外型。“舌状”
.
41
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疝出物位于椎管中部,主 要对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 造成压迫。
.
42
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
退行性脊柱炎PPT课件
![退行性脊柱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b79130a76e58fafab00378.png)
在第5腰椎体与骶骨底之间。
• 椎间盘连接上下两个椎体之间, 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腰椎
• 共5个,特点:①椎 体肥厚,上下面平坦 (因承受体重压力较 大);②棘突直伸向 后方,棘突空隙较大, 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 穿刺。 • 在第2腰椎棘突下可 取“命门穴”,第4 腰椎棘突下为“腰阳 关穴”。
三、病因病机
骨质增生如何治疗???
• 医生的任务是治疗因骨质增生引起的局部组 织充血、水肿、炎症和粘连以及因此而压迫 神经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 目前所有的治疗措施如内服、外敷、理疗、 膏药等方法,只能改善症状,消除疼痛、麻 木和酸困不适。那种试图把增生的骨质消除 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增生的骨质如何引起临床症状
• 是继发于各种损伤和劳损,慢性炎症等。 因为这些疾病使软骨板的血液循环障碍, 从而导致软骨的炎性变和软骨下骨反应 性的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 痛。
骨质增生
• 骨质增生:人体随年龄的增长,一般到35岁以后椎 体间的椎间盘就退化变薄,椎体周围原有的肌肉、 韧带、关节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为了适应 这些变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体的边缘生 长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关节的稳定性。 • 它可以增加骨关节的接触面积,减少单位面 积受到的压力,从某种意义来讲骨质增生是机体的 保护性反应,是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属正常的 生理退变现象 。 • 故一般只在初发时有疼痛和不适,发展到成 熟时,症状往往减轻或消失。
•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2
• 原发性增生性脊柱炎
• 主要是老年人的生理退变,机体各组织 细胞所含的水分和体液物质减少,而含 钙的物质增加,全身各组织细胞的生理 功能也随之而衰退,腰椎椎体边缘有不 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盘发生变性, 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使腰骶部脊 椎两侧神经根受到激压,从而引起不同 程度的腰腿痛。
• 椎间盘连接上下两个椎体之间, 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腰椎
• 共5个,特点:①椎 体肥厚,上下面平坦 (因承受体重压力较 大);②棘突直伸向 后方,棘突空隙较大, 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 穿刺。 • 在第2腰椎棘突下可 取“命门穴”,第4 腰椎棘突下为“腰阳 关穴”。
三、病因病机
骨质增生如何治疗???
• 医生的任务是治疗因骨质增生引起的局部组 织充血、水肿、炎症和粘连以及因此而压迫 神经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 目前所有的治疗措施如内服、外敷、理疗、 膏药等方法,只能改善症状,消除疼痛、麻 木和酸困不适。那种试图把增生的骨质消除 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增生的骨质如何引起临床症状
• 是继发于各种损伤和劳损,慢性炎症等。 因为这些疾病使软骨板的血液循环障碍, 从而导致软骨的炎性变和软骨下骨反应 性的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 痛。
骨质增生
• 骨质增生:人体随年龄的增长,一般到35岁以后椎 体间的椎间盘就退化变薄,椎体周围原有的肌肉、 韧带、关节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为了适应 这些变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体的边缘生 长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关节的稳定性。 • 它可以增加骨关节的接触面积,减少单位面 积受到的压力,从某种意义来讲骨质增生是机体的 保护性反应,是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属正常的 生理退变现象 。 • 故一般只在初发时有疼痛和不适,发展到成 熟时,症状往往减轻或消失。
•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2
• 原发性增生性脊柱炎
• 主要是老年人的生理退变,机体各组织 细胞所含的水分和体液物质减少,而含 钙的物质增加,全身各组织细胞的生理 功能也随之而衰退,腰椎椎体边缘有不 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盘发生变性, 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使腰骶部脊 椎两侧神经根受到激压,从而引起不同 程度的腰腿痛。
第十章 脊柱病变PPT课件
![第十章 脊柱病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1c40e75fbfc77da369b116.png)
三、鉴别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表现 A.颈椎生理曲度以C4 椎体为中心向后成角,C5、6椎体后缘骨质呈唇样增生,C5~ 6椎间隙变窄(白箭);B.钩椎关节边缘变尖(白箭)、增生硬化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CT、MRI表现 A.颈椎CT横断位:颈椎后纵韧带钙化,脊髓受压,椎管前后径变窄;B.颈椎MRI 矢状位T2WI:C5~6节段椎管狭窄,脊髓受压,C6~7节段脊髓内条形脊髓水肿高信号 (白箭)
二、影像学表现
(一)X线表现 ①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脊柱生理前突消失、变直,甚至后弓;②脊 柱侧弯;③Schmorl结节;④椎体缘后翘和椎体唇样增生、骨桥形成或游离骨 块;⑤脊柱不稳,脊柱椎体前、后轻微移位。 (二)CT表现 1.直接征象 ①椎间盘膨出;②椎间盘凸出;③椎间盘钙化;④髓核游离; ⑤Schmorl结节形成;⑥颈椎椎间盘凸出以中央型多见。 2.间接征象 ①硬膜囊前缘及椎间孔内脂肪间隙移位、变窄,甚至消失; ②硬脊膜囊、脊髓或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受压移位;③椎间盘真空征和髓核钙 化;④椎体边缘骨质可见唇样增生、硬化。
椎体终板退行性变Modic-I型 MRI表现 A.矢状位T1WI B.矢状位T2WI:L4椎体下缘及L5椎体上缘终板呈条带状长T1、长T2信号 (白箭);C.矢状位T1WI D.矢状位T2WI:L5椎体下缘及S1椎体上缘终板呈条带状短T1、长 T2信号(白箭);E.MRI矢状位T1WI F. MRI矢状位T2WI:L4椎体下缘及L5椎体上缘及L5椎体 下缘及S1椎体上缘终板呈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白箭)
第一节 脊椎退行性变
二、影像学表现
(一)X线表现 1.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肥大、硬化或唇样改变,严重者接成骨桥。 2.髓核钙化及Schmorl结节 3.椎间隙及椎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关节突变尖。 4.韧带钙化,可见斑片状、条形高密度钙化影。 5.脊柱生理弯曲变直、后凸、侧弯,脊椎不稳,甚至出现滑脱。
退行性脊柱炎的护理PPT课件
![退行性脊柱炎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5abf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6.png)
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 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等
02
物理治疗:热敷、按摩、 牵引等
03
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 业疗法等
04
手术治疗:椎体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等
2
退行性脊柱炎的 护理要点
日常生活护理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02
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游 泳、瑜伽等
预防并发症
避免长时间保持 一个姿势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戒烟限
酒
保持正确的坐 姿和站姿
定期进行身体 锻炼
定期进行身体检 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并发症
4
退行性脊柱炎的 护理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01
患者:张先生,55岁,患有退行性脊柱炎
02
病情: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03
护理措施: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
3. 临床表现:腰背痛、僵硬、活动受 限等
4. 诊断: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5. 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
治疗等
症状和诊断
01
症状:腰背痛、 僵硬、活动受限
02
诊断:X光片、 CT扫描、MRI
检查
03
鉴别诊断:排除 其他原因引起的
腰背痛
04
诊断标准:符合 诊断标准,如纽 约标准、欧洲脊
柱协会标准等
04
效果: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提高,心理状态改善
护理措施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A 加强背部肌肉锻炼 C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E
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B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
势
D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
3. 分型 后正中型:脱出的椎间盘居后方
正中,硬膜囊前缘受压内凹, 严重时可使硬膜囊变扁、闭塞, 脊髓受压移位 后外侧型:侧隐窝或椎间孔前后 径缩短,神经根受压移位 外侧型:较少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表现特殊,一般不用鉴别 返回
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
是指构成椎管的脊椎、 软骨和软组织异常, 引起椎管有效容积减 少。
病因、病理:
多为自然老化——退行性变(内因), 其次外伤 (外因)。 分型:依部位不同可分为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和外 侧型。以后外侧型多见。(有临床症状)
➢也有少数向前方或侧方突出者,称椎管外椎间盘突 出。髓核可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 体松质骨内,形成椎体上下缘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压 迹,称之为Schmorl 结节。 (常无临床症状)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脊椎退行性变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病理
脊椎退行性变包括: ①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 ②椎体退行性变:相邻椎体发生水肿、脂肪沉 积和骨质增生。 ③椎间关节退行性变 ④韧带退行性变:韧带受力增加,出现纤维增 生、硬化、钙化或骨化。 ⑤继发性改变: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的继发 性狭窄等。
临床与病理
关节软骨细胞的变性、坏死(透明度混浊,弹性下降 ,坏死后不易修复)。急性:疼痛剧烈
①反应性增生:软骨细胞的增生、骨化、硬化;骨性 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
承重时可有变 形,凹陷,裂缝
关节液充填
④软骨/骨赘脱 落,形成游离体
②关节间隙变窄
③假囊肿形 成,边缘可有 硬化
⑤关节疼痛; 刺激关节囊: 纤维化骨化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为局部刺激症状及脊髓、神经根的压 迫症状。临床症状和体征依突出部位不同 而异,如肢体感觉和运动异常。
椎间盘突出概念:指椎间盘髓核或部分软骨 盘穿过纤维环向椎管内凸出。 分型: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外侧型。 CT、MRI表现
CT、MRI表现:
1.直接征象 ❖① 硬膜囊外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影,密 度(信号)与相应椎间盘一致:
影像学表现
➢ CT:扫描层面需平行于椎间盘。①椎体、椎间
关节增生及黄韧带、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椎间
盘膨出或突出。②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
变形。③硬膜外脂肪受压、变形或消失。④硬膜
囊前或侧后缘受压、变形、移位。
➢
椎管测量
狭窄(mm)
矢状径线 颈椎管<10 腰椎管<15
椎弓根间距
<20
侧隐窝及椎间孔宽度 < 2
CT上密度低于骨骼但高于硬膜囊; MRI上信号低于脂肪而高于脑脊液。 ❖②可钙化,CT上易于显示 ❖③脱出:于椎间隙上或下方层面可见 突出的椎间盘
2.间接征象 ① 硬膜囊外脂肪层消失,系最早
出现的变化 ② 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被推
压移位 ③ 側隐窝、椎间孔或椎管变窄 ④周围骨结构改变:突出的髓核
❖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
MRI
❖对显示钙化、含气、 骨质增生不如CT敏感。
❖椎间盘变薄、信号降 低等
返回
椎间盘病变
椎间盘病变
椎间盘病变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损伤等因素有关,以腰椎最为多见, 颈椎次之,胸椎很少见。可分为
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突出和脱出(髓核游离)
1、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及其纤维环含水量减少,弹性 降低。20 岁以下的正常人椎间盘髓核 含水量为85%-90%,随年龄的增长, 含水平量片减表少现。
④韧带退行性变: 韧带钙化 ⑤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隙变窄, 含气,
钙化 ⑥继发性改变: 椎管、椎间孔狭窄等
CT:
CT:①②③同平片(定位像观 察) ④⑤ ⑥显示更清。 黄韧带肥厚、钙化:椎板内侧 高密度影,硬膜囊侧后缘受压、 移位。 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 椎体后缘椎管前壁的圆形或椭 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
临床与病理
1.病理 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获得性者系由各种原因引起椎骨肥大增生(骨性 狭窄)和软组织增厚(软狭窄)所致。 依狭窄部位可分为 ①中心型椎管狭窄;②周围 型: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 2.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在 30~40岁以后出现症状。依狭窄部位不同,压迫 脊髓或神经根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返回
2、椎间盘膨出
是指变性的椎间盘纤维环松弛但尚完整, 纤维环超出椎体终板的边缘。 CT、MRI表现
CT、MRI表现
(1) 椎间盘边缘匀称而弥漫膨隆,并超出椎 体骨板,呈椎间盘密度(信号)影;
(2) 相应椎间盘有 不同程度的变性;
(3) 硬膜外脂肪层 清晰,硬膜囊无明显 受压变形。
3、椎间盘突出(脱出)
CT表现
MRI表现
平片表现
多无异常发现,或椎间隙稍 变窄、含气、钙化。 椎体边缘出现骨赘
钙化
含气
CT表现
可无异常发现。 椎间盘可因脱水而变脆、 碎裂,中间含有气体, 即所谓“真空现象”或 “真空征” 。 CT发现椎间盘含气、钙 化比平片敏感。
MRI表现
易于发现椎间盘的变性。 椎间盘信号减低,以 T2WI 明 显 , 其 中 可 见 不规则的斑点状高信号 “真空现象”在所有序 列均表现为低信号。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只有颈、 腰背部僵硬或(和)疼痛。并发椎间盘膨出、 突出、椎管狭窄和脊椎滑脱等病变时, 常压迫脊髓、神经根和血管,引起相应 症状和体征。
X线:
①生理曲度变直、反曲或侧弯, 不稳或 滑脱等
②椎体的退行性变: 骨质增生、 硬化、 骨赘、骨桥形成
③椎间关节退行性变:间隙变窄, 关节面硬化,关节突变尖
返回
退行性骨关节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也称骨性关节炎 是以动关节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面和其 边缘形成新骨为特征的一组非炎症性病 变。
病因
病因不明:新陈代谢、外伤等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最多见,关节软骨自然退行性变 活动、负重大关节——髋、膝关节,腰椎、 下胸椎 临床上原发性者发病缓慢,以关节活动不灵、 疼痛为主要症状。 继发性:外伤、炎症等各种引起关节软骨变 性或破坏。
X线:本病可侵犯全身关节,以承重大关节为著
① 关节间隙不均称性狭窄 ② 关节面变形,骨赘、骨桥 ③ 关节面下假囊肿,边缘可硬化 ④关节囊内可有游离体 ⑤关节骨质稀疏,周围钙化
3. 分型 后正中型:脱出的椎间盘居后方
正中,硬膜囊前缘受压内凹, 严重时可使硬膜囊变扁、闭塞, 脊髓受压移位 后外侧型:侧隐窝或椎间孔前后 径缩短,神经根受压移位 外侧型:较少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表现特殊,一般不用鉴别 返回
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
是指构成椎管的脊椎、 软骨和软组织异常, 引起椎管有效容积减 少。
病因、病理:
多为自然老化——退行性变(内因), 其次外伤 (外因)。 分型:依部位不同可分为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和外 侧型。以后外侧型多见。(有临床症状)
➢也有少数向前方或侧方突出者,称椎管外椎间盘突 出。髓核可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 体松质骨内,形成椎体上下缘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压 迹,称之为Schmorl 结节。 (常无临床症状)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脊椎退行性变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病理
脊椎退行性变包括: ①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 ②椎体退行性变:相邻椎体发生水肿、脂肪沉 积和骨质增生。 ③椎间关节退行性变 ④韧带退行性变:韧带受力增加,出现纤维增 生、硬化、钙化或骨化。 ⑤继发性改变: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的继发 性狭窄等。
临床与病理
关节软骨细胞的变性、坏死(透明度混浊,弹性下降 ,坏死后不易修复)。急性:疼痛剧烈
①反应性增生:软骨细胞的增生、骨化、硬化;骨性 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
承重时可有变 形,凹陷,裂缝
关节液充填
④软骨/骨赘脱 落,形成游离体
②关节间隙变窄
③假囊肿形 成,边缘可有 硬化
⑤关节疼痛; 刺激关节囊: 纤维化骨化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为局部刺激症状及脊髓、神经根的压 迫症状。临床症状和体征依突出部位不同 而异,如肢体感觉和运动异常。
椎间盘突出概念:指椎间盘髓核或部分软骨 盘穿过纤维环向椎管内凸出。 分型: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外侧型。 CT、MRI表现
CT、MRI表现:
1.直接征象 ❖① 硬膜囊外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影,密 度(信号)与相应椎间盘一致:
影像学表现
➢ CT:扫描层面需平行于椎间盘。①椎体、椎间
关节增生及黄韧带、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椎间
盘膨出或突出。②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
变形。③硬膜外脂肪受压、变形或消失。④硬膜
囊前或侧后缘受压、变形、移位。
➢
椎管测量
狭窄(mm)
矢状径线 颈椎管<10 腰椎管<15
椎弓根间距
<20
侧隐窝及椎间孔宽度 < 2
CT上密度低于骨骼但高于硬膜囊; MRI上信号低于脂肪而高于脑脊液。 ❖②可钙化,CT上易于显示 ❖③脱出:于椎间隙上或下方层面可见 突出的椎间盘
2.间接征象 ① 硬膜囊外脂肪层消失,系最早
出现的变化 ② 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被推
压移位 ③ 側隐窝、椎间孔或椎管变窄 ④周围骨结构改变:突出的髓核
❖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
MRI
❖对显示钙化、含气、 骨质增生不如CT敏感。
❖椎间盘变薄、信号降 低等
返回
椎间盘病变
椎间盘病变
椎间盘病变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损伤等因素有关,以腰椎最为多见, 颈椎次之,胸椎很少见。可分为
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突出和脱出(髓核游离)
1、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及其纤维环含水量减少,弹性 降低。20 岁以下的正常人椎间盘髓核 含水量为85%-90%,随年龄的增长, 含水平量片减表少现。
④韧带退行性变: 韧带钙化 ⑤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隙变窄, 含气,
钙化 ⑥继发性改变: 椎管、椎间孔狭窄等
CT:
CT:①②③同平片(定位像观 察) ④⑤ ⑥显示更清。 黄韧带肥厚、钙化:椎板内侧 高密度影,硬膜囊侧后缘受压、 移位。 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 椎体后缘椎管前壁的圆形或椭 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
临床与病理
1.病理 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获得性者系由各种原因引起椎骨肥大增生(骨性 狭窄)和软组织增厚(软狭窄)所致。 依狭窄部位可分为 ①中心型椎管狭窄;②周围 型: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 2.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在 30~40岁以后出现症状。依狭窄部位不同,压迫 脊髓或神经根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返回
2、椎间盘膨出
是指变性的椎间盘纤维环松弛但尚完整, 纤维环超出椎体终板的边缘。 CT、MRI表现
CT、MRI表现
(1) 椎间盘边缘匀称而弥漫膨隆,并超出椎 体骨板,呈椎间盘密度(信号)影;
(2) 相应椎间盘有 不同程度的变性;
(3) 硬膜外脂肪层 清晰,硬膜囊无明显 受压变形。
3、椎间盘突出(脱出)
CT表现
MRI表现
平片表现
多无异常发现,或椎间隙稍 变窄、含气、钙化。 椎体边缘出现骨赘
钙化
含气
CT表现
可无异常发现。 椎间盘可因脱水而变脆、 碎裂,中间含有气体, 即所谓“真空现象”或 “真空征” 。 CT发现椎间盘含气、钙 化比平片敏感。
MRI表现
易于发现椎间盘的变性。 椎间盘信号减低,以 T2WI 明 显 , 其 中 可 见 不规则的斑点状高信号 “真空现象”在所有序 列均表现为低信号。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只有颈、 腰背部僵硬或(和)疼痛。并发椎间盘膨出、 突出、椎管狭窄和脊椎滑脱等病变时, 常压迫脊髓、神经根和血管,引起相应 症状和体征。
X线:
①生理曲度变直、反曲或侧弯, 不稳或 滑脱等
②椎体的退行性变: 骨质增生、 硬化、 骨赘、骨桥形成
③椎间关节退行性变:间隙变窄, 关节面硬化,关节突变尖
返回
退行性骨关节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也称骨性关节炎 是以动关节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面和其 边缘形成新骨为特征的一组非炎症性病 变。
病因
病因不明:新陈代谢、外伤等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最多见,关节软骨自然退行性变 活动、负重大关节——髋、膝关节,腰椎、 下胸椎 临床上原发性者发病缓慢,以关节活动不灵、 疼痛为主要症状。 继发性:外伤、炎症等各种引起关节软骨变 性或破坏。
X线:本病可侵犯全身关节,以承重大关节为著
① 关节间隙不均称性狭窄 ② 关节面变形,骨赘、骨桥 ③ 关节面下假囊肿,边缘可硬化 ④关节囊内可有游离体 ⑤关节骨质稀疏,周围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