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三)秦汉时期的政治【作业】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秦汉时期的经济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秦始皇复习建议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
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秦朝两汉时间秦朝(公元①年~公元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2~9年)东汉(25~220年)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②制、③制、④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⑥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政和战乱又严重破坏经济通过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⑦),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丝绸之路开辟文化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⑤,加强了思想控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⑧思想参考答案: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4/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答案】B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表1【答案】C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4/ 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20)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秦朝的丞相B.西汉的尚书令C.北宋的枢密使D.明朝的首辅答案 A解析由“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丞相相符,故A项正确。
2.(2018·曲靖一中高考适应月考四,24)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 )A.加强专制主义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加强中央集权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答案 C解析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故D项错误。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 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4.(2019·桂林模拟,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 C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桂林、贺州期末联考)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解析:选A。
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
2.(2019·南通调研)《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
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3.(2019·福州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
这表明()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解析:选A。
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血缘和等级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尚未占绝对优势,故A项正确。
4.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高三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思想(通史复习)
楚前 汉 战 争年 西 汉 建 立
汉文 高景 祖之 刘治 邦
年 王 莽 篡 夺 政 权
202
60
119
138
主题三 东汉的统治:(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出 年现 *“ 刘光 秀武 建中 立兴 东” 汉 党锢之祸 班甘 超英 出出 使使 西大 域秦 蔡 伦 改 进 造 纸 术 184
【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 期: •◇:表现: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封建经济恢复发展; •3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科技文化大发展。 •4外交:“中华文化圈“酝酿和扩大;丝绸之路开通。
秦朝时期的经济
• 农业:秦朝——“泰半之赋”(农民将收成的三分 重 之二上缴给国家。) • 徭役——秦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主 要适用于大型工程或者统治者的奢侈宫殿工程 过度 等。) • 工商业——A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和度量衡, 促进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 B“市”——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器中。
建立
恢复 和 发展(休 养生息政 策)
衰亡
汉武帝的大一统
8 前 董 仲 舒 年 建 张 议 骞 设 出 立 使 太 西 学 域
与汉 匈武 奴帝 三派 次卫 大青 战、 霍 去 病 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 西前 域 开年 始* 正设 式西 归域 属都 中护 央* 政标 权志 着
③文化: 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 化交流。创造灿烂的文明,保障中华文明的延续。
④外交:保障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集中 力量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
(精品人教)(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 先秦时期的政治试题
1-1 先秦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B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2.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 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等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 D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第3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
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 高度
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 集权
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两对 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 矛盾 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三公九卿分工 明确,但职无 常守
皇帝可越过 丞相直接命 令九卿
皇帝决定群臣 的职、权、责
官吏必须绝对 服从皇命,对 皇帝负责
官僚 政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 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 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 俸禄
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 皇权
现不是在秦朝。
[注] 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 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拓]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 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注]“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 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 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 秦汉“大一统”局面。
[辩]
பைடு நூலகம்
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汉初
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
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
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
2020版高考历史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
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
经济层面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文化层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
第3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秦朝统一(1)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2.中央官制3.郡县制(1)确立: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二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
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拓] 秦汉以来大一统秦始皇在版图上一统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强化统一;汉武帝在思想上一统华夏,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正式形成。
历代通过怀柔、同化、吸纳异族的政策强化大一统,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注]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皇帝独尊:权威不可世俗。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 讲义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皇帝制度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图示解史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教材补缺五德终始说(1)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法统辩护。
(2)“五德终始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水德主刑杀,所以政治统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说明()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了()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2020届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一模)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
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 )A.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B.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C.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D.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D [材料中白鹿皮币适用于进贡物品的包装,不是市场流通,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要求地方进献贡品,不是凸显皇帝独尊,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地方的诸侯割据,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诸侯王进献的要求,特别是“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体现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故D项正确。
]2.(2018·苏州一模)《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B [由材料信息可看出,材料描述的农具是耦犁,耦犁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故B项正确。
]3.(2019·重庆模拟)西汉政治家贾谊反对“放民铸钱”,他认为:“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
”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实际上是( )A.规范铜钱铸造标准B.调控货币流通数量C.打击地方王侯势力D.稳定商品市场价格B [由材料“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可知贾谊主张钱币官铸从而控制市场上货币流通量,材料未体现对铜钱铸造标准的规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贾谊反对“放民铸钱”并非专指地方王侯,因而“敛散之道”并不是打击地方王侯,故C项错误;D项是目的非“敛散之道”的实质,故D项错误。
]4.(2018·兰州一模)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
2020届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学案(秦汉政治)
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学案秦汉时的政治【课程标准】(2003版)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017版)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自主学习】1、请说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三方面分别有那些方面的特点?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背景、影响。
4、指出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大矛盾。
(2)基本趋势。
(3)基本特点。
5、“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汉对秦的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1)继承(2)发展(创新)【合作探究1】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试结合课本知识说明。
【合作探究2】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的原因,说明后来中国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材料二:“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主独制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项制度的那些基本特点?材料三:“(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2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湖北武昌模拟)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
孔子的态度说明(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是看其言行是否符合礼乐文明,说明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故选B项。
当时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C项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不能体现D项。
2.(2018湖南长沙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
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
这一现象( )A.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B.导致了学术思想的活跃C.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材料中的“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合则留,不合则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地位提高,并可以灵活流动,这有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A项错误;士阶层的兴起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迁,C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代,D项错误。
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 C 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
“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
4.(2019安徽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
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
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解析:选A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 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解析:选C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之先秦与秦汉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之先秦与秦汉的政治制度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非常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
在几千年的时间当中,我们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对当时和对后代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所以,我们按照文明史观的观念,来对古代文明进行学习的过程里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的这部分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节课首先来了解先秦和秦汉的政治制度。
【重点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梳理】比较西周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提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思考。
(1)西周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受封诸侯王的权利。
(2)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基础,郡县长官的任免调迁。
总结: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课后检测】1、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内容。
钱氏重视修订族谱,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A.丞相B.太尉C.九卿D.郡守4、“六合之内,皇帝之士;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5、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
右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显示了A. 嬴政功盖三皇五帝B. 皇权不可僭越C. 效法商周制度的决心D. 秦重视商业发展参考答案:1、A。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同步练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安徽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解析: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解题关键一是理解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指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质上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二是理解“封建的四次反动”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专制皇权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封建”是血缘政治,但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分封制作为政治制度已经落伍了,故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思潮兴起的信息,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的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结果自取灭亡。
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叛乱平定以后,那些王国的“封建”色彩大为削弱。
第三次是西晋的“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是西晋的瓦解。
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最终引发靖难之役,朱棣上台后也不能容忍“封建”,继续“削藩”。
所以吕思勉说:“封建之反动,实至第四次而终。
”2.(2018·山西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县的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解析:D 秦简是出土文物,其记载相对客观,故答案为D。
其余选项均不能从所给史料推定。
3.(2018·四川绵阳诊断)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
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
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解析:选A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 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解析:选C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这表明秦朝()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秦律中农工商皆有涉及,故B项错误;农本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律与经济的关系,故D项错误。
5.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B封建经济并不能决定最高统治者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且封建经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型,故A项错误;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世袭变为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思想专制并不会影响皇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故C项错误;宗法观念的破坏只是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关系出现隔阂的直接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
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一做法()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解析:选B由材料“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帝独尊的身份,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2019·柳州联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多为同姓诸侯王,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中消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 项错误。
8.(2019·唐山考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
这一措施()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解析:选A由材料“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可知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防范封国的实力膨胀,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9.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解析:选B西汉的刺史负责监察,不是地方一级长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说明代表中央进行监察,具有明确的职责,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刺史级别不高,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故D项错误。
10.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11.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选B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微臣”“私臣”逐渐获得实权,这与汉代“中朝”的特点相符,B项正确。
12.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
这是因为汉代()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汉代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使一些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没有体现人们的参政情况,故C项错误;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是在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
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
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
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
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6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
第(3)问,首先是先叙述再评论,史论结合,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汉、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
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帝国时代——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从上表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