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胰腺、脾脏2008
肝胆胰脾疾病教学设计
胰腺癌
发病原因 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
遗传因素、吸烟、饮酒等 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疼痛、黄疸、体重减轻等
胰腺囊肿
手术指征
囊肿较大、感染等
随访策略
定期复查、注意饮食等
胰腺功能失调
01 糖尿病
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02 营养不良
体重下降、贫血等表现
03 治疗措施
控制血糖、补充营养等
多列列表示例
急性胰腺炎
脾脏疾病预防
预防脾脏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自 身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生活 不规律、饮食不当等不良习惯。 定期体检和保持心情愉快也对预 防脾脏疾病有益。
● 05
第5章 肝胆胰脾疾病的预防 与保健
Unified fonts make reading more fluent.
Theme color makes PPT more convenient to change.
03
放化疗
靶向治疗
胆囊癌的治疗
胆囊癌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年 龄、病情严重程度及肿瘤分期等 因素。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但晚期患者辅助放化疗效果更显 著。针对HER2阳性患者,靶向 治疗也逐渐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
● 03
第三章 胰腺疾病
Unified fonts make reading more fluent.
脾梗死
原因 治疗方式
脾梗死主要由血栓形成引起 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
症状
剧烈腹痛、发热、呕吐等
脾功能亢进
0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可表现为瘀斑、出血、贫血等
02 治疗方法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脾切除等
03
脾脏炎症
病因 治疗方法
第十二章 肝胆胰脾ppt课件
相当于经胆囊平面(图4-2-4- 16)。肝剖面显示于膈下,占据右上 部,其下缘偏右侧的卵圆形断面为胆 囊。肝圆韧带裂显示于肝中部,将肝 分为肝左叶、肝右叶。
胃底、胃体居肝剖面下方左侧,幽 门部居右侧,横结肠显示于幽门部 下方。乙状结肠和升结肠分别位于 左、右髂窝内。此断面中部均为空、 回肠剖面。
二、CT检查
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对肝、胆、胰、 脾有着广泛的适应证,现已广泛应用于上 述器官的检查。
CT可清楚显示肝、胆、胰、脾等器官的大 小、形态、密度和结构,同时还能显示与 腹部周围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3期增 强扫描,即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 期,还可显示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及病变的 供血情况,更有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
MRI的脂肪抑制技术可使脂肪信号衰减,有 利于病变的突出显示,以验证病变的存在。 MRI增强扫描的作用类似于CT。
MR水成像技术中的胰胆管成像(MRCP), 可显示胆管和胰管全貌,利用三维成像技 术,可任意角度观察胆管系统、胰管的扩 张程度、范围、梗阻部位及原因。
第三节 X线解剖
一、肝、脾、胰 X线透视和平片仅可大致显示肝轮廓、
2.第二肝门
位于肝顶部,为肝左、中、肝 右静脉及下腔静脉所组成(图4 --2-4-3)。
肝左静脉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下腔静脉
图4-2-4-3 第二肝门
(三)具有代表性的层面
1.第1水平断面
相当于第10胸椎体平面(图4-2-4- 4~6)。此层面可显示肝左叶、肝右 叶。下腔静脉位于肝左叶、肝右叶分界 处的后缘,其前缘、右缘分别有肝中、 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有肝的尾状 叶,尾状叶的左侧与静脉韧带裂相邻。 食管位于肝左叶后方。胸主动脉断面位 居食管后方、第10胸椎体左前方。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脏影像诊断
◆
◆
正常肝脏平扫CT(图)
肝静脉和门静脉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
肝脏正常CT表现(2)
★
第二节
增强检查 动脉期:肝内动脉明显强化, 动脉期:肝内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无强化 门静脉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 门静脉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肝实质 开始强化 肝实质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内对比剂浓度下 降,肝实质明显强化 肝内胆管周围分支细小, 肝内胆管周围分支细小,平扫增强均不显影
第七章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和腹膜腔
第二节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脏
学习要点
第二节
本节应了解、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1.
掌握肝脏、胆系、胰腺、脾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熟悉肝脏、胆系、胰腺、脾的异常影像学表现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熟悉肝脏、 胆系 、 胰腺 、 熟悉肝脏 、 胆系、 胰腺、 脾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 术和临床应用
胆系正常MRI表现
★
第二节
SE序列T1WI肝管呈低信号,T2WI则表现为高信号 SE序列T WI肝管呈低信号, WI则表现为高信号 胆汁内化学成分不同, 胆汁内化学成分不同,信号强弱不一 胆囊一般显示为T WI低信号、 WI高信号, 胆囊一般显示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但若含有 浓缩胆汁的胆囊, WI、 WI则可均显示为高信号 浓缩胆汁的胆囊,T1WI、T2WI则可均显示为高信号
胆系正常CT表现
★
第二节
胆囊位于肝脏左内侧段(方叶) 胆囊位于肝脏左内侧段(方叶)的下外侧胆囊窝内 胆囊内胆汁密度近于水。胆囊边界清晰,壁菲薄, 胆囊内胆汁密度近于水。胆囊边界清晰,壁菲薄,厚度 约1mm~2mm,光滑锐利 mm~ mm,
《肝胆胰脾解剖学课件》
2
形态
脾脏呈椭圆形,粉红色,平均重量约150至200克。
3
功能
脾脏有助于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正常运作,也有存储血细胞的功能。
肝胆胰脾的功能
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维持人体代谢正常,分解 毒素,代谢药物。
胆囊
胆囊有助于消化脂肪,排出钾,维持酸碱平衡。
胰腺
胰腺是人体内分泌和外分泌的重要器官,参与酶的 分泌和激素的调节。
脾脏
脾脏有助于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正常运作,也有 存储血细胞的功能。
关键解剖结构
1 肝管和胆总管
肝管和胆总管联合形, 分泌的酶液帮助消化脂肪和 蛋白质。
3 岛屿细胞
以上各器官中含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和酶等物质调节人体 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临床应用和意义
疾病诊断
结合解剖学知识,医生可以根 据症状和器官位置来诊断疾病。
手术
领先的医学技术,包括器官移 植和胰腺癌的治疗。
关键信号
不正常的器官大小或位置等可 以表明一些潜在疾病。
总结
肝胆胰脾四个器官是身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们的解剖结构、功能和临 床应用在医疗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胆囊解剖
位置
位于肝脏下方
结构
胆囊与胆道系统相连,有助于储存和浓缩胆汁。
功能
胆囊通过肠道中的胃肠激素受体,帮助调节胆囊蠕动,释放胆汁。
胰腺解剖
位置
位于腹腔的后部,靠近胃和 十二指肠
结构
胰腺由头、体、尾三部分组成
功能
胰腺通过分泌胰液,帮助消 化脂肪和蛋白质。
脾脏解剖
1
位置
脾脏位于肝脏、胰腺、结肠和左肾上方。
肝胆胰脾解剖学课件
人体腹部器官图
人体腹部器官图人体腹部是人体重要的区域之一,内部包含了多个重要的器官。
了解人体腹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人体腹部器官图进行详细的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器官。
一、胃(Stomach)胃是腹部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腹腔中央偏左上方。
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进食物并分解为营养物质,使其能够被身体吸收和利用。
胃可以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三个部分,形状呈半圆形,容量可扩大。
二、肝脏(Liver)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腹部器官,位于腹膜腔内,主要位于右上腹部。
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如制造胆汁、代谢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肝脏还有解毒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排除有害物质和代谢废物。
三、胆囊(Gallbladder)胆囊是人体的附属器官,位于肝脏下方,形状像梨子一样。
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会释放胆汁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四、脾脏(Spleen)脾脏是人体淋巴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胃的左上方。
脾脏起着过滤血液、储存血液、免疫功能等多种重要的作用。
脾脏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五、胰腺(Pancreas)胰腺是一个复杂的腺体,位于胃的后方。
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此外,胰腺还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六、小肠(Small Intestine)小肠是连接胃和大肠的消化道的一部分,主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表面有丰富的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七、大肠(Large Intestine)大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
大肠吸收小肠中未被吸收的水分和电解质,并形成和储存粪便,完成排除体内废物的功能。
八、膀胱(Bladder)膀胱是人体的储存器官,用于暂时存储尿液。
肝胆胰脾报告单
肝胆胰脾报告单一、肝胆胰脾报告单1、胆总管实性占位病变超声所见 :肝脏轻度肿大,左肝上下径 6.6cm 前后径7.2cm 右肝斜径 154.4m.包膜完整,肝缘正常,内光点稍增粗,分布欠均匀,左右肝内胆管扩张,LBD 0.6cm,RBD 0.7cm,血管纹理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内径正常.胆囊增大,大小8.4x4.1x5.1cm,囊壁欠光滑,胆囊内见胆泥沉积,范围4.1x2.2cm,随体位移动,胆总管轻度扩张,宽约0.8cm.于胆总管内见二个圆形实性光团,大小分别为1.8x1.2cm 1.2x1.4cm,境界清,内光点欠均匀后无声影。
CDFI:胆总管内实性光团内部见少量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PV内径:1.2cm Vmax 16.7cm/s超声诊断:1.胆总管实性占位.左右肝内胆管扩张.2.胆囊舯大伴胆泥沉积.3.肝回声增粗,考虑胆汁性肝炎.2、胆囊息肉超声所见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左肝上下径 7.7cm 前后径 4.8cm,右肝斜径 10.7cm.包膜完整,肝缘正常,内回声光点细小,分布均匀,肝内血管纹理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内径1.2cm.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大小7.0x3.1cm,胆囊内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小光斑,最大0.4x0.3cm,后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肝内胆管,胆总管未见扩张.CDFI: 彩色血流显示好.PV内径;1.2cm,Vmax 17.0cm/s.超声诊断:1.多发性胆囊小息肉.2.肝脏未见异常.3、肝胆胰脾未见异常正常,门静脉内径正常.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光滑,内透声好,胆总管无扩张.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完整光滑,内回声均匀,脾门静脉内径正常.胰腺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光点均匀,主胰管无扩张.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光滑,肾实质回声光点均匀,集合部未见分离.贲门形态规整,显像剂通过顺利,胃底充盈隹,周壁光渭,胃体窦壁层次结构尚清晰, 透声欠隹,粘膜皱壁无殊,胃蠕动正常,凼门通过好.十二指肠球部充盈良好,周壁光渭.双侧输尿管无扩张.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渭,延续性好,未见占位性病变.前列腺轮廓清,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渭,内回声光点均匀.子宫大小 cm,轮廓清,形态正常,宫壁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 双侧附件未见占位性病变.CDFI: 彩色血流显示好. 超声诊断: 肝胆胰脾未见异常浅表性胄炎左肾结石左肾积水右肾结石右肾积水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前列腺未见异常子宫双附件未见异常4、胆道蛔虫超声切面显像所见:肝左叶长径: mm,厚径: mm,剑下: mm,子宫: mm3.肝右叶斜径: mm,厚径: mm,肋下: mm,左肾: mm2.胆囊: mm2,壁: mm,胆总管: mm,右肾: mm2.胰头: mm,体: mm,尾: mm,脾厚: mm.门径脉主干: mm.肝脏未见明显异常,胆囊常大,无变形,壁无增厚,光滑,囊内透声好,未见结石。
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汇总
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分泌胃液和进 行初步的消化。胃液中的盐酸和消化酶有 助于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同时胃的机械 性搅拌作用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小肠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解剖结构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包括十 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内壁有许 多环形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
功能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 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 进一步消化,同时小肠绒毛吸收营养 物质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 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于整个胃肠道 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 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 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 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 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结构
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是与功能相适应的。食物一旦进入 消化道,就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才能被机 体吸收利用。这些变化包括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 消化两个方面。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 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 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是指通 过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 可以被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04 大肠与肛门
大肠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结构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围绕在小肠周围,形成“M”型结构。
功能
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同时,大肠内细菌可发酵和腐败食物残渣,产生维 生素K、维生素B等有益物质。
肛门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结构
肛门位于人体消化道末端,由内外括约 肌和提肛肌等肌肉组成,具有收缩和舒 张功能。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价值!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价值!正常肝脏,胆囊,胰腺,脾脏报告时应注意描述:1.肝脏大小,形态,肝脏各叶比例及肝脏改变,肝门结构及肝内血管,肝内外胆管改变,肝内各结构密度及强化程度,类型和方式,胆囊大小,形态,密度及胆囊壁改变和增强后表现,肝周结构包括血管和淋巴结的改变;2.脾脏形态,大小,数目和位置,脾脏密度改变,强化后表现及强化程度和类型,脾脏血管改变;3.胰腺大小,形态大小,边缘,位置改变,胰管是否显示,增粗,胆总管表现,胰腺有无病变及其密度及强化表现,胰腺周围脂肪改变,渗出,积液,胰腺周血管改变,增强后表现,胰腺周围淋巴结改变;4.同时注意所显示其余结构有无异常。
肝脏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由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我国是世界上高发地区之一,每年约10万人死于肝癌,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肝癌发病隐匿,早期无临床症状,发现时多进入晚期,广泛应用血中甲胎蛋白测定和影象检查可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肝癌主要来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CC),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胆管细胞癌和同时包括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混合型肝癌三种类型。
肝癌的大体病理分类沿用Eggel分类,分成三个类型:1.结节型,最常见,占全部HCC的64.4%,多起源于肝硬化结节,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界清楚,可见包膜,2.巨块型,占23%,肿块≥10cm,边界不清,常侵犯门脉形成癌栓,以及在肝内转移;3.弥漫性,最少,占12.4%。
弥漫分布的小结节遍部整个叶,段甚至全肝。
此型最易形成门脉癌栓。
肝硬化的程度也最重,另外,单个瘤结节直径或2个相临的瘤结节直径之和≤3cm的HCC,又称为小肝癌,镜下一般分化较,对肝脏结构的破坏轻微,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较好。
肝癌在CT上通常表现为稍低到中等低密度肿块,合并有各种肝硬化的表现,如肝叶比例失调,肝脏体积缩小,肝裂与肝门增宽,肝表面及实质内结节样改变,脾脏大以及门脉高压的各种征象,一般认为,平扫时肝表面的不规则隆起,肿瘤内镶嵌样表现以及肿瘤周低密度环影是肝癌较具特异性的表现,增强后肝癌呈不均匀强化。
肝胆胰脾肾
胆道
• 一、解剖概要
•
•
肝内胆道 :毛细胆管
小叶间胆管
胰腺
一、正常胰腺声像图表现
1、按胰腺长轴声像图外形分为腊肠型、哑铃型、蝌 蚪型。边缘清晰光整,回声水平略高于肝脏或与肝脏 相似。胰实质中间可见细长的无回声管道为主胰管回 声。
2、识别胰腺的血管标志是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 系膜上动脉和静脉、脾静脉。
3、胰腺正常超声测值目前尚不统一。一般认为正常 胰头厚<2cm,胰体和胰尾厚<1.5cm,胰管内径2mm。
• 肝脏正常值
• 左叶与右叶下缘角分别小于450及750;
• 肝上界多位于第6肋间,平静呼吸时剑突下长度不超过5cm, 右叶多不超过肋缘;
• 右肝前后径8~12cm,最大斜径10~14 cm ;
• 左肝前后径小于6cm,上下径小于9cm,二者之和不超过 15cm;
• 门静脉主干内径小于1.3cm,血流方向一般为向肝性(呈红 色),频谱曲线呈波浪型 ,流速15~25cm/s。
三、胆道疾病的声像图表现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胆系疾病,在引起急腹症的疾 病中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结石中以胆固醇结石和混合 性结石多见。 典型胆结石声像图特征: 1、胆囊腔无回声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 2、后方伴有干净的声影; 3、光团随体位变化而移动。
不典型胆结石声像图特征: 1、胆囊充满型结石(WES征) :此征反映了胆囊 结石和胆囊炎的一种后期改变,其诊断准确率达 96%。 2、胆囊颈部结石
肝胆胰脾影像解剖
平扫肝静脉、门静脉呈树枝状低密度影,与下腔静 脉相同,造影增强后,肝内外血管显示清楚。肝内胆管 正常时不显影,扩张时才显示,无强化,呈低密度影, 胆管CT值10~30Hu。
肝门和肝裂含较多纤维组织及脂肪,呈低密度影。
左叶大小形态变异大,多数超过中线,有时可达左外侧
腹壁与脾脏接近或重叠。
29.12.2019
裂隙内有中肝静脉通过;
2、纵裂(左叶间裂)即圆韧带裂隙,矢状位,
与左纵沟一致,分肝左叶为内侧段和外侧段 ,
裂的上部有左肝静脉干通过;
3、左叶外侧段间裂,冠状位,分左叶外侧段为上、下两段;
4、右叶间裂,冠状位,分右叶为前、后两段,
裂内有右肝静脉通过;
5、背裂,冠状位,偏于肝脏的后份,背裂的后方为尾状叶,
第一节 肝胆胰脾X解剖
一 、肝脏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体内物质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 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肝脏呈楔形,右圆厚,左扁薄; 上下两面(膈面,脏面),前后左右四缘;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呈“H”状,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左纵沟: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左叶与方叶 右纵沟:前部为胆囊,后部为下腔静脉,分左叶与右叶 横沟即肝门,内有肝动脉、门静脉和总肝管出入肝脏,
14
29.12.2019
腹部平片 显示胆囊结石影
江大附院 CT室
15
29.12.2019
江大附院 CT室
16
慢性胆囊炎
平片示胆囊 膨大,胆囊 壁钙化,形 成“瓷胆囊”。
29.12.2019
江大附院 CT室
17
三、胰腺
位于上腹部,横跨于L1、2之前, 腹膜后器官,除胰尾外,位于肾前间隙, 胰长约12~15cm,宽3.4~4.0cm,厚1.5~2.5cm 分为头、颈、体、尾4个部分,从胰头到胰尾逐渐变薄 后方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 主胰管长约16.2+-2.5cm,直径向远侧逐渐变细
超声在腹腔脏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在腹腔脏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于腹腔脏器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超声对101例伤者腹腔脏器进行迅速的、多切面地扫查,观察有无脏器破裂,有无腹腔积液,有无游离气体。
结果:本组患者101例,与手术完全符合95例(94%),误诊3例(3%),漏诊3例(3%)。
结论:超声检查对实质性脏器破裂和腹腔积液的准确性较高,对于急诊诊断、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有重要价值,对空腔脏器损伤的检出也有辅助诊断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腹部损伤诊断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08年9月收治腹腔脏器损伤患者101例,其中男80例,女21例,年龄3~67岁。
均有腹部外伤史,多表现为剧烈腹痛、压痛,受伤后就诊时间40分钟~24小时。
其中肝脏破裂38例,脾脏破裂45例,肾脏挫裂伤12例(其中1例未明确诊断,另1例误诊为脾破裂),膀胱破裂2例,卵巢破裂1例(未明确诊断),胃肠、肠系膜损伤3例(误诊脾脏破裂2例,1例未明确诊断)。
这些病例均伴有腹腔积血,经过手术证实。
采用ge-2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常规扫查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膀胱、胃肠、子宫、卵巢,重点探查脏器被膜是否完整,实质内部回声有无异常,及被膜下有无血肿及周围有无积液,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双髂窝及下腹肠间、盆腔有无游离积液。
结果分析101例经过超声检查,均伴有腹腔积液,其中96例是实质脏器挫裂伤,包括肝脏挫裂伤38例,脾脏破裂伤45例,肾脏挫裂伤12例(其中1例肾脏被膜下血肿),膀胱破裂2例,卵巢破裂1例,3例为胃肠、肠系膜破裂,其中3例超声误诊为脾破裂,另外3例未作出明确诊断,均伴有腹腔积液,后经手术证实。
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特征:单纯包膜下积血,包膜完整,脏器实质无明显变化,包膜下与脏器间见不均质的月牙状无回声,边界较清晰,血液凝固时呈低弱回声,少数内部可见散在分布点状强回声并有漂浮现象,无腹腔积液。
经保守治疗,超声动态观察,临床治愈出院。
胰腺肝样癌1例
胰腺肝样癌1例孙妍;周平;张奕杰【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08(035)003【摘要】患者.女性.37岁。
因中上腹疼痛伴上腹包块2个月,近期有消瘦及纳差症状2007年1月在我院就诊。
查体:剑下中上腹扪及10.0cm×8.0cm包块,质硬.上界不清.下及右界清楚,表面不光滑。
包块触痛不明显,不活动。
B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静脉走行正常,门静脉不扩张。
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胆汁清.腔内未见结石。
肝外胆管未见扩张。
胰腺:形态不规则,未探及正常的胰头、体回声.代之以范围约7.5cm×4.0cm×6.5cm的稍弱回声团.边界可认.形态不规则,内回声欠均匀,脾静脉及肝动脉位于其中,显示清楚;胰尾主胰管似稍增宽,见稍弱回声团,约10.0cm×10.0cm×7.0cm,形态欠规则,边界可认。
胰后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近汇合处及门脉主干近起始部内均见稍弱回声充填。
脾脏:肋间厚度4.9cm,长径10.8cm,轮廓清楚,脾门切迹清晰可见.实质回声无变化,胰后脾静脉稍增宽,内径0.9cm。
腹腔:盆腔内探及少量游离液性暗区。
CT:胰腺头、体、尾散在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状密度减低影,增强扫描上述密度减低影无明显变化。
【总页数】2页(P179-180)【作者】孙妍;周平;张奕杰【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医学院基础教研室;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四川省攀枝花市,6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胰腺内分泌癌合并肝样型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张奕杰;周平;孙妍2.卵巢有梭形细胞成分内膜样癌伴肝样癌1例报道及文… [J], 李祥周;章瑞萱3.胰腺肝样癌 [J], Hammeed O;Haodong X;Saddeghi S;刘飞飞(摘译);张仁亚(审校)4.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样癌的鉴别中BSEP和MDR3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J], Fujikura K;Yamasaki T;Otani K;魏建国;刘勇5.肝黏液表皮样癌伴肺脏及胰腺多发转移1例 [J], 陈桂武;谢玉环;廖晓敏;袁智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胆胰脾肾
肝胆胰脾肾肝包膜规整,切面大小正常,光点分布均匀,未见异常团块回声。
肝内血管走行清,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
胆囊切面大小正常,囊壁光洁,囊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胆总管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透声佳。
胰腺切面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内部光点分布均匀,主胰管不扩张。
脾脏切面大小正常,实质光点分布均匀,脾静脉不扩张。
双肾切面大小正常,肾实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1. 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一、肝脏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增高,光点细密,分布均匀,肝实质后方回声衰减,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 显示血流正常,血流方向为向肝性。
肝静脉正常,血流的主流方向为离肝性。
1.肝区脂质沉积2.脂肪肝3.不均匀脂肪肝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光点增粗,分布均匀,回声正常,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
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肝区回声改变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均质,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显示血流正常,血流方向为向肝性。
肝静脉正常,血流的主流方向为离肝性。
左肝内可见一个圆形囊性暗区,切面大小约mm*mm,边界清,内部透声好,后方可见增强效应。
4.肝囊肿5.肝多发囊肿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均质,分布均匀,肝内可见一个实质性肿块,呈低回声,边界清楚,可见声晕,瘤体内部无液化,CDFI显示瘤体的边缘未见血流,肿块未压迫胆管,门脉内未见血栓,门脉血流如常。
1. 肝占位左,右肝包膜下显示正常,边界清,内透声好,肝包膜左肝不连续,右肝实质内可见规则的高回声团,边界清,范围约mm*mm。
6.肝包膜下血肿,左肝挫伤7.肝破裂肝包膜规整,切面大小正常,内部光点稍增粗,回声正常,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行清,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型
兼有厚壁型和小结节型 或蕈伞型声像图。
蕈伞型
胆囊内若回声或中等回 声团,常为多个基底宽,胆 囊壁正常或增厚。肿块内通 常可探及血流。
实块型
胆囊一般增大,胆囊内 正常液性腔消失,被弱回声 或不均回声的实性肿块所取 代。该型胆囊癌常伴有浸润 性肝转移。
同一患者二维及血彩图
正常胆管声像图
几种非典型胆囊结石
胆囊充满型结石
正常胆囊液性腔消失
胆囊轮廓呈增强弧形 光带,后方一片声影
胆囊颈部结石
胆囊一般增大
胆囊颈部强回声团, 后方伴声影
WES征: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
靶环征: 胆囊颈部和结石构成
泥沙样结石
胆囊内中等或强回声沉积层
后方伴淡声影或无声影 随体位改变移动
胆囊壁内结石
胆囊壁增厚,其内增强光点
胆 道 积 气
强光团+声影+可有胆系扩张
胆总管下段结石
胆总管上段结石
“海岛征”
肝内胆管结石并扩张
先天性胆管囊样扩张
胆总管(少数为肝内胆管或肝管) 局限性扩张或囊样扩张,壁厚, 光滑。如伴结石,则出现结石 声像图
胆道先天性发育异常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分三型
胆 总 管 囊 肿
肝 内 胆 管 囊 状 扩 张
•肝内胆管
肝内胆管与肝内门静脉伴行。除左右肝管外, 肝内胆管极少显示。左右肝管内径约2mm左右。
•肝外胆管
肝外胆管与肝外门静脉伴行。 正常肝外胆管内径为门静脉内径的1/3。
肝外胆管
胆总管分段:分上、下两段 上段:门静脉主干前方易显, 与门脉伴行 下段:气体干扰不易显 内径:一般小于0.6cm 小儿小于0.3cm
中、强回声
胰 管
转 移
均匀增宽
向肝及淋巴结
串珠样增宽
无
胰头癌与胆总管结石鉴别
胰头癌 胰腺肿大 胰头肿物 胰管扩张 胆管内光团 胆总管扩张 胆囊结石 多有 有 有 无 显著 无 胆总管结石 无 无 无 有 轻、中度 轻度 多有
肝内胆管扩张 显著
下腔静脉受压
有
无
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诊断 梗阻部位
梗阻原因
•囊壁等回声团块 •向胆囊腔内突出 •位置固定不移动
•团块后方无声影
胆囊癌
小结节型
一般为较早胆囊癌。胆 囊内中等回声团,通常1个, 基底宽,胆囊壁正常或增厚 ,肿块内多有血流,常需与 胆囊息肉鉴别。
厚壁型
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可 呈局限性,可呈弥漫型,增 厚胆囊壁僵硬,需与慢性胆 囊炎鉴别。
B 血管受压
C 肝脏及远处转移
胰腺癌
胰 头 癌
1.胰头部发现肿物,呈锯齿状
2.压迫胆总管及胰管引起扩张又称双管 征;胆总管扩张与门脉等粗时也称双 管征 3.压迫下腔静脉,使其移位 4.晚期,有肝转移、腹水及周围淋巴结
肿大
胰 体 癌
1.胰体位置浅表,超声最易
显示
2.向后可压迫脾静脉及肠系
正常胰腺
胰腺切线测量法(根据1977年Weill法)
体 头
尾
AO IVC
SP
1.胰头:位于下腔静脉前方;2.胰体:位 于主动脉前方;3.胰尾:脊柱左缘。
胰腺疾病
•
弥漫性疾病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
占位性病变
胰腺囊肿
胰岛细胞瘤 胰腺癌
胰腺疾病声像图表现
• 急性胰腺炎
胰腺增大,形态饱满, 内部呈无回声或低回 声,后方回声往往增强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正常胰腺声像图
形 态 包 膜 大 小
横切面 光滑 胰头<2.5cm 胰体<2.0cm 胰尾<2.0cm 呈蝌蚪形、哑铃形、腊肠形
内部回声
主胰管
呈均质较细光点,比肝脏回声稍强 1-2 mm
胰腺切面示意图
•超声检查是以胰周的 大血管如脾V等作为 识别的主要标志。 •胰实质回声较肝脏回 声略强。
胆囊结石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沉积症 胆囊肿瘤
胆囊息肉
胆囊癌
胆道疾病
胆道炎症性疾病 胆道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胆总管)结石
胆道蛔虫症
胆道肿瘤
胆囊疾病声像图表现
急性胆囊炎 胆囊增大,形态饱满 胆囊壁厚度正常 胆囊内回声液性 增厚,呈双边影 液性混浊
胆囊收缩功能差
慢性胆囊炎 胆囊大小正常 胆囊壁厚 ,毛糙 胆囊内回声 萎缩性胆囊炎 胆囊轮廓不清 液性混浊 缩小
胆道癌
• 肿块型 • 实块型
扩张胆管内低或中等回声 胆管正常液性腔消失,受累 团突向胆管腔,基底宽。肝 胆管呈实性回声,胆管一般稍 内胆管扩张 有扩张
• 壁厚型
累及的胆管壁不均匀增厚, 壁僵硬。胆管轻度扩张或无 兼有肿块型和壁厚型声像图 明显扩张
•混合型
肝 内 胆 管 癌
胆 总 管 下 段 癌
多数伴胰周或腹腔内积 液,胰周因渗出可出现不规 则低回声区。
间接征象 胰腺肿胀明显时, 可压迫胆总管、主 胰管及周围血管。
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
胰腺囊肿
•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的局部见无回声区,呈圆形,分叶状形,可单 发亦可多发或内有分隔状,囊肿后方回声增强,该
囊肿肿块一般较大
• 胰腺囊肿
在胰腺某一部出现无回声区,一般较小呈圆形,壁薄, 囊肿后方回声增强
•轮廓显示不完整 •囊壁模糊不清 •内回声增多散乱 •周围可有炎性块
胆囊穿孔
胆囊壁因局部坏死回 声不均匀,可有穿孔 出现胆囊外局限性积 液或腹膜炎。
慢性胆囊炎
•囊壁大于3mm •多数胆囊增大 •多伴胆囊结石
胆囊肿瘤
胆囊腺瘤(胆囊息肉)
胆囊内中等回声团,附着于囊壁, 有窄带。胆囊壁无明显增厚,在 息肉基底部有时可探测到血流。
• 慢性胰腺炎
胰腺轻度肿大或局限性肿大,
胰腺轮廓不清,边界不整齐,
内部回声增强,分布不均。 有时伴有胰腺假性囊肿,主
结合临床症状及淀粉酶检查
胰管串珠样扩张,有时伴胰管 结石
急性胰腺炎
水肿型胰腺炎 •全胰弥漫性增大 •界清内部回声少 •实质不均低回声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边缘不完整,回声不均质 可有不规则斑片状强回声
胆道系疾病超声诊断
胆囊疾病
胆道疾病
正常胆囊声像图
形态:纵切时呈梨形、圆形、长条形 大小:大小视个体、空腹状况不同而 差异较大 正常大小 长径<8cm 前后径<3.5cm 壁: 薄,光滑 胆囊壁<3mm (胆囊体前壁测量) 内部回声:无回声,胆囊后方回声增强
正常声像图
胆囊疾病
胆囊炎症性疾病
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 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沉积症
后方伴彗星尾征 不随体位改变移动
“囊壁-结石-声影”的“WES”征
泥沙样结石
•成堆或成排强回声 •后方一串平行声影
(parallel acoustic shadows)
多见色素型结石或混合性结石
•嵌顿时因胆囊增大难以显
•囊壁附多粒小光点 •光点后伴彗星尾征 (comet tail sign) •光点不随体位移动 •回声>息肉<结石 •光点脂餐后可排出
扩张范围
左肝内胆管 右肝内胆管
梗阻部位 梗阻原因
左肝管 结石、肿瘤、狭窄 右肝管 结石、肿瘤、狭窄
左、右肝内胆管
总肝管
结石、肿瘤、狭窄
左、右肝内胆管、胆囊
胆总管上端
结石、肿瘤、狭窄
左、右肝内胆管、胆总管
胆总管上段
结石、肿瘤、狭窄
脾脏
类似半月形,包膜光 滑整齐,实质回声与 肝脏相同,脾门可见 血管显示
间接征象:肝内胆管、胆囊、肝外胆管、胰管扩张(胰头癌)
下腔静脉受压(胰头癌) 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受压移位(胰颈癌)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受压移位(胰体尾癌)
胰腺癌
直接征象
•胰腺局限性肿大 •病灶形态不规则 •肿块边界不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质 •肿块多呈低回声
间接征象 A胰头癌压迫胆总管下段及胰管, 可见“四个扩张”征象,即胰管、 胆总管、胆囊、肝内胆管扩张。
脾脏长度,即脾下极最低点 到上极最高点间的距离,正 常值小于12cm。脾脏厚度 测量脾门至外侧缘弧形切线 的连线,正常值小于4cm, 脾门处脾静脉内径小于 0.8cm。 儿童需与左肾作参照,一般 两者比例近似1 :1。
度脾 超脏 过厚 度 超 过
4cm 或脏囊肿
富 淋大 实 脾 , 巴多 质 脏 分 脾 结数 内 肿 布 动 肿伴 单 大 不 脉 大有 个 , 均 增 ;腹 或 外 匀粗 膜多形 。, 后个不 实 或低规 质 其回整 血 他声; 彩 部区 丰 位域 的; 脾脏恶性淋巴瘤
CDFI
.
脾脏恶性淋巴瘤(血彩丰富 )
脾门部或靠近胰尾部与脾脏分界清晰的类圆形结 节; 结节与脾脏回声一致 常伴有脾脏肿大
“米老鼠征”
•
胆道炎性疾病
胆道壁厚,毛糙 肝内胆管呈节段性彗星尾征
•
胆道结石
在肝内胆管、肝管、胆总管内增强光团,伴声影, 相应胆管扩张或不扩张,增强光团在门静脉旁
•
胆道蛔虫病
胆管内出现数毫米宽的双线状强回声带,前端园 钝,中心为液性暗带,胆管扩张
感 “ 团 强闪 。 彗 或 光闪 星 发 和 亮 征 ”强 的 、光 串 漂条 珠 浮伴 状 /
胰腺囊肿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炎(出血坏死性)并假性囊肿
胰岛细胞瘤
多在胰体尾部出现一低回声实质均 质肿块,包膜光滑,边界整齐。
肿瘤常小于1cm,故超声未发现肿瘤, 并不能排除其存在
胰 岛 细 胞 瘤
胰腺癌
直接征象:在胰腺某一部位出现低回声肿块,少数呈
混合性或等回声肿块。肿块形态多呈分叶状、 胰头部多见占75%,另可见体、尾部及全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