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2、确立 ——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 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
(3)对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 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 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 的机会。 (4)对儒学: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教育+选官
政治管理人才
做官

中央官学—— 太…学…
代 学
官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
察举制
系 私学
统 • 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
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
食”
——《汉书·食货志》
积极:
消极: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
●西汉社会的稳定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发愁啊! 怎么办?
看我的!
•这些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现象?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3、影响:
积极:
⑴儒生即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⑵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⑷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知识·梳理
儒 学 的 兴起
春秋战国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发展 荀子 改造
系统
完整
沉重 打击
成为 正统
蔚然大宗 ?
“焚书坑儒” ?
人数之多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丞相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制曰:
“可。秦” 朝:“焚书坑儒”儒学受抑
----顾颉刚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关键是为什么?
二、太学的出现
1、设立者: 汉武帝 2、性质: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出现的为国家培养政治人 才的官立学校。
3、太学的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 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 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 极作用;
①“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抑制暴政
③“三纲五常”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④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2、独尊儒术的措施:
(1)思想上: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2)政治上: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小结:
各个时期的统治思想
春秋 战国
“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西汉 初期
“无为”(道家) 需

西汉 中期
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①带有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关于修养(道德规范) 和理想(治国原则); ③思想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民间学派)
•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身心 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儒家思想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 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方式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汉代
魏晋
隋唐
世袭
推举兼有考试 考试
依据 贵族 德才 门第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 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 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 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董仲舒
汉武帝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
1、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 2、建立内朝外朝制度 3、实行察举制 4、盐铁官营,发展经济 5、打匈奴,通西域 6、开辟丝绸之路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背景:
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3)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 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官方学说)
典例展示
孔子
孟子
阅读以上图片回答问题:
董仲舒
(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 (2)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
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小结:
各个时期的统治思想
春秋 战国
“百家争鸣”

秦百度文库
法家思想


西汉 初期
“无为”(道家) 需

西汉 中期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 余,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息的具体措施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消极: ⑸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⑹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⑺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 ⑻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首先自己得行
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 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 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 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 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 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1、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为什么会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既是“海选”, 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 名。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五: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 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三纲五常”
材料六: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和等级制度。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
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
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
(3)教育上: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命各郡县设学校— 初步建立地方 教育系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 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逐渐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大一统 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