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重点
第一编导论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地位(基石)是什么?
(1)基石: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①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②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③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⑤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地位:
第二编文学活动
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2、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3、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①世界: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②作者:从作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③作品: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④读者:从读者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
4、试辩证说明文学产生与发展的诸种原因。
①有的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②有的认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
③有的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
④还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
⑤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
(⑥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生产劳动。经济因素不是影响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在终极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来理解。)以上原因各有侧重,根本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5、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①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②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③举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方面写洞庭湖的浩荡、一望无际、波撼岳阳的雄伟壮观气势;另一方面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空有出仕愿望却无人引荐,望张九龄援引的感情。
6、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1)内涵: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和灵魂。②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③对社会主义文艺来讲,就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和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本;
(2)意义:①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最高价值和目的;②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第三编文学创造
1、文学话语的特点。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②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③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④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和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关系的特点:①创作主体对课题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②创作主体对课题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③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2)双向运动:①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