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和庄子不可知论思想的比较
休谟和庄子不可知论比较
“ 不确定性的海洋上”积极地寻找能够漂浮在上面的“ , 智慧的压舱物” 。庄子哲学虽然也是怀疑主义、 不可知 论。 然而庄子哲学的理论归宿不是 “ 以物观之” 而是“ , 以道观之 ” 。不过我们 可以发现休谟和 庄子思想之 间确
点。(‘ 论》第 24 正因为如此, ”《 人陛 , 1 页) 休谟说“ 当 我便觉察不到我 自己, 因而真正可以说是不存在
赋予其 同一 眭, 认为这棵大树就 是 的那棵小树苗 。 原来
一
我的知觉在一个时期 内失去的时候, 例如在酣睡中,
… -- 一 .
个婴儿长成大人 , 无论变胖还 是变瘦 , 我们仍然会认
蝴蝶 与庄周 , 亦幻 , 亦真 莫辨真假 。 .
论述最具代表性。然而休谟通过知识起源的分析发 那 么现实 中的庄周 同样也是 虚幻 的; 如果说 现实 中的
现, 我们根本不可能把握这一 “ 存在 ”而只能根据 习惯 ,
相信 ‘ 存在” 是存在的, “ 存在” 实际上只是一个假设
休谟认为人的心灵中除了知觉以外没有其他东西 存在。“ 心灵是一个舞台; 各种知觉在这个舞台上接续 不断地相继出现” 《 (人性论》 J 23页)除了知觉 , 8 第 , 心灵什么也没有。“ 外界对象只是借着它们所引起的 那些知觉才被我们所认识。( 人I , 8 页) ”《 生 论》第 3 至于 外界对象的存在, 休谟认为这只是一个假设 , 或者说是
有很 多相通之处。把庄子和休谟放在一起 比较 , 找到他们的相通之 处 , 这对 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休谟 的认识 论
将是不无裨益的。
关键词 : 温和怀疑 主义; 不可知论 ; 经验主义; 庄子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自主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天人合一”属于什么观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天人合一”属于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想一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一回事吗?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
2.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有同一性的问题。
(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义两大阵营。
(3)知论。
【判一判】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3【连一连】探究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一: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费尔巴哈反驳道:“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材料二: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1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的基本问题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
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 000万年。
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C )①物质决定于意识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科学家的新发现表明思维能反映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但思维不一定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④观点错误。
2.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的法案。
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
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A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作出判断④感知无法对“现实”作出“真实”的回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中对于现实与扭曲的理解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故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而不是是否换位思考,排除;④说法错误,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排除。
故选A。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庄子的质疑,世界上有没有真理
庄子的质疑,世界上有没有真理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人喜欢吃牛羊肉,鹿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乌鸦喜欢吃老鼠。
毛嫱、丽姬,人人都说她们美,但是鱼看见了她们就下沉,鸟见了她们就高飞,麋鹿见了她们就逃跑。
人和这些动物到底谁的感觉正确,谁知道“正味”、“正色”呢?“正味”和“正色”问题是真理问题。
世界上有没有真理?或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好多哲学家关心的问题。
在庄子看来,感觉经验的差别造成了“正”“邪”并无客观标准。
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论思维更是如此。
所以,庄子认为,善和恶,是和非的界限是无法辨明的。
假如我和你意见分歧,发生辩论,这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是不能辨明谁是谁非的;那么,能不能找第三者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呢?庄子认为是不能的。
庄子说:请一个第三者来评判,或者与你观点相同,或者与我观点相同,或者与你我观点都不相同,不论哪个情况,这个第三者都不能对你我的意见分歧作出正确评判。
庄子通过这种相对主义的论证,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庄子最后的结论是:此是一是非,彼是一是非。
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最终是没有真理。
但是,象庄子这样主张没有真理的人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真理是不是真理?”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不能自圆其说。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象庄子一样看到了认识的相对性,但没有因为认识的相对性而否定真理。
而是在一定意义上看到了真理的具体性。
赫拉克利特说:海水是能喝的,又是不能喝的,“对于鱼,他是能喝的和有益的;对于人,他是不能喝的和有害的。
”这就是说,事物的性质并不是绝对的,他们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真理是具体的。
帕拉图的关于真理的思想与他的两个世界理论有关,帕拉图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其中,现象世界是可见世界,理念世界是可知世界。
从可见世界不能获得真理,而只能得到意见,只有从可知世界才能获得真理。
他说:“人的灵魂就好象眼睛一样。
当他注视被真理和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认识这些东西,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智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篇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1)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休谟 不可知论
休谟不可知论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观点,称为“不可知论”(Skepticism)。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受到感觉和经验的限制。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而感觉往往是有限的和有误导性的。
我们的感觉可能被幻觉、错觉或其他因素所影响,从而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误差。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知道的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认为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从已知的事实中得出新的结论,但我们的推理往往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和感觉。
如果我们的经验或感觉是有误导性的,那么我们的推理也可能是错误的。
此外,休谟还指出,即使我们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些结论是否真实或准确。
第三,休谟还提出了“因果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经常根据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还指出了一种心理上的现象,即“个人身份”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由一系列离散的经验所构成的,而这些经验并没有固定的“我”或“自我”。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个人身份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可能是有误导性的,我们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真实性,我们也无法确定个人身份的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所知道的持怀疑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休谟的认识论思想与经验主义
休谟的认识论思想与经验主义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他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对后来的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一、不可知论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印象”和“感觉”这两个概念作为认识的起点,他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完全是基于感觉和经验之上的。
这种认知方法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观点,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外部世界的本质,因为我们无法获得不受感官限制的真实经验。
即便我们能够观察到某些模式或规律,这也并不能证明它们存在于外部世界中。
二、关于因果关系休谟认为所有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和习惯,我们只能通过连续的观察和经验来得知两件事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尽管经验可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我们并没有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因果关系是绝对存在的,而不仅仅是出于我们的普遍信仰和习惯?”三、归纳推理的问题休谟还提出了归纳推理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仅仅通过观察到的事物就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一方法在自然科学中被广泛采用。
但他指出,这种归纳推理并没有被逻辑严密地证明过,所以我们不能百分百确定这些结论的真实性。
四、经验主义和研究科学的关系休谟的经验主义也影响到了研究科学的观点。
他认为科学只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才能进行研究。
他还强调了验证和实验的重要性,认为任何理论在未经验证前都不能被视为真实。
与此同时,休谟也批评了笛卡尔的方法,他认为尝试用单纯的推理来得到真实的知识是错误的。
他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也是后来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休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对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影响深远。
他主张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强调验证和实证的重要性。
同时,他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完全基于感官和经验,但由于人的感官和认知的局限,我们不能完全知道外部世界的本质。
休谟的哲学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休谟的哲学思想包含哪些内容休谟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那么休谟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休谟的哲学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休谟的哲学思想解析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验论基本原。
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有意义的观念其思想来源就是其相应的印象,对于印象和观念他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印象”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我们所听见的,看见的,喜欢的,讨厌的等等。
印象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就是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心中的最直观的的反应;另一种是反省印象,这是说他们的产生是在我们脑中对相应的观念的产生之前产生,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却来源于感觉印象、第二、温和的怀疑论。
对于感觉的来源问题,休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他看来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的感觉,其来源是不可知的。
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追寻感觉的来源,就可以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并且在他看来,感觉来源自己是可以解释的。
第三、不可知论。
休谟哲学思想中的不可知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对象同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和经验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第四、因果学说。
在研究了经验和因果关系之后,休谟提出推论得出了其相应的来源,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的习惯和经验,当然他也将其运用在了自我的哲学思想中。
卢梭与休谟关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休谟的《人性论》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看过的人都会明白,卢梭与休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识的,那么卢梭与休谟为什么会水火不容呢?有人说卢梭在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总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害他;而休谟因为受不了精神不稳定的卢梭,所以二人才会水火不容。
但这只是众人的猜想,并不是事实。
也有人说,休谟同样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就相当于间接地向卢梭宣战。
这么说其实也有些道理,毕竟两个人都很优秀,私下会相互竞争。
但这并不是卢梭与休谟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
其实卢梭与休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卢梭出生贫寒,而休谟出生于贵族家庭,二人的家境不同,自然塑造出的性格也就不同。
不可知论
一、定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二、具体定义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三、不可知论:正统的来讲,不可知论所讨论的问题范围是比较小的,主要和神性和宗教有关。
即是说,不可知论是相对于真理来说的,而不是知识。
Agnosticism is the view that the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f any deity is unknown and possibly unknowable. More specifically, agnosticism is the view that the truth values of certain claims—especially claims about the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f any deity, as well as other religious and metaphysical claims—are unknown and (so far as can be judged) unknowable四、不可知论人口的分布:在一些人口统计中,不可知论者常被认为是无神论者,或是没有宗教,事实上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是不知论者:一些人对于他的信仰未必坚定,但是受到社会风气或自小的环境影响,他们把他们的宗教当作是常识或是信念。
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
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摘要:不可知论是指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在这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情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够做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体。
大卫·休谟就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关键词:不可知论休谟哲学正文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在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
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年生于英国的爱丁堡,27岁时,伦敦出版了他在旅居法国时创作的哲学著作《人性论》,这部书过于庞杂和晦涩,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几乎无人问津,甚至连他最忠实的崇拜者康德也没有读过。
此书包含了休谟几乎所有的哲学理念,标志着休谟哲学思想已经成熟。
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是不敢想见的事情,休谟堪称一个早熟的天才。
直到1748年,休谟将《人性论》的第一部分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改写成《人类理智研究》,这个简写本立即引起学术界的主义,并成为现在众所周知的哲学名著,许多后来者都是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位思想家的。
在近现代哲学中,很少没有休谟的影子,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以著名的不可知论结束了那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并以此为基础,成为近现代哲学的温床,康德,孔德,马赫,罗素,詹姆斯等许多哲学体休谟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走向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能知道其感知的,至于是否有客观事物存在则是无法知道的。
休谟的哲学思想_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
休谟的哲学思想_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休谟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近代哲学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了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西方的哲学发展非常有意义那么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休谟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休谟的哲学思想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验论基本原。
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有意义的观念其思想来源就是其相应的印象,对于印象和观念他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印象”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我们所听见的,看见的,喜欢的,讨厌的等等。
印象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就是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心中的最直观的的反应;另一种是反省印象,这是说他们的产生是在我们脑中对相应的观念的产生之前产生,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却来源于感觉印象、第二、温和的怀疑论。
对于感觉的来源问题,休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他看来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的感觉,其来源是不可知的。
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追寻感觉的来源,就可以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并且在他看来,感觉来源自己是可以解释的。
第三、不可知论。
休谟哲学思想中的不可知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对象同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和经验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第四、因果学说。
在研究了经验和因果关系之后,休谟提出推论得出了其相应的来源,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的习惯和经验,当然他也将其运用在了自我的哲学思想中。
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欧洲曾经有一场涉及面很广泛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而大卫·休谟则是这场运动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大卫·休谟是苏格兰的历史学家,同时还是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西方的哲学史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就现今学者对他的著作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他的哲学思想上,其实大卫·休谟是以自己的著作《英格兰史》被人们所熟知的,当时的身份是历史学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章之初将历史学家的身份放在最前面的原因。
当然这本书也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有六七十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发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 1、西方认识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是古希腊唯 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连续不断的、 细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不仅动物、植 物,而且石头、铜、铁都不断放射出许多粒子流; 与此相应,人的感觉器官有一种“孔道结构”。 当事物的粒子流进入人的孔道时,如果刚好与孔 道合适,就产生感觉,否则就不会产生感觉。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最早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
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公元前5世纪),高尔吉亚在 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时,提 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三条原则: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的 知识传授给别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与行的辩证关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庄子的“不可知论”: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相对主义 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从相对主义出发,走向不 可知论。在《齐物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 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 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第一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只从
庄子与马克思的自由观之比较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与马克思的自由观之比较姓名系别社会科学部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指导教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自由是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人类实现自由的过程是长期性的,需要经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自由之路”。
古今中外对自由实现的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家们浩如繁星,其中又以庄子和马克思最为杰出。
论文以庄子的自由思想和马克思对自由的探究为两条逻辑主线,通过对《庄子》和马克思文本的研究分析, 形成了自由的逻辑起点——自由的异化——自由的回归这条自由之路, 来探究庄子和马克思自由思想中的积极价值,阐述了庄子和马克思自由观对当代的启示。
庄子和马克思的自由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通过对庄子和马克思自由观的深刻探究和比较分析,得出了自由需要实践才能够最终实现;在对庄子自由观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探究和阐发的基础之上,对其自由观进行合理的分析、批判和借鉴,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指明了道路;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不自由向自由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较低程度的自由向较高程度的自由发展的过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在哲学领域中,不可知论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类无法获得关于某些问题的确凿知识,或者说人类无法确定某些问题的答案。
这一观点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在现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哲学家不可知论的观点。
1. 萨伊德·卡尼(Sayed Khamenei)的哲学思想萨伊德·卡尼是一位伊朗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思想,即“人类无法获得关于上帝的知识”。
他认为上帝是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存在,因此人类无法通过观察世界和推理来获得关于上帝的确凿知识。
卡尼认为,人类只能通过信仰和直觉来接近上帝,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
2. 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经验主义观点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经验主义观点,即人类只能通过经验来获得知识。
休谟认为,我们不能通过理性来证明任何事物的存在,因为理性只能从已知的事实中推导出新的结论。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能来自于感觉和经验,而不是理性推理。
3.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科学哲学观点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科学知识的观点,即“科学无法获得绝对真理”。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经验和观察来测试和证伪,而无法通过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持怀疑态度,并不断测试和改进自己的理论,以逐渐接近真理。
4.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义观点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存在主义观点,即“人类无法获知自己的存在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无法用简单的概念和定义来捕捉。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持续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无法通过理性思考来完全理解。
以上只是一些典型的哲学家不可知论的观点,还有许多其他哲学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不可知论的观点在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谦逊地面对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不要过于自信和武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休谟和庄子不可知论思想的比较【摘要】在哲学史上,休谟的认识论被称为怀疑主义,不可知论。
但与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的不可知论思想相比较,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休谟自称是温和的怀疑主义者,由于他一方面揭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他又并不对其进行彻底否定,而只是要求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
休谟自始至终都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把一切认识都归结于知觉。
庄子哲学虽然也是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然而庄子哲学的理论归宿却不是“以物观之”,而是“以道观之”。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休谟和庄子思想之间确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更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休谟和庄子思想的比较,使我们加深了对休谟认识论的理解。
【关键词】休谟;怀疑主义;不可知论;庄子;思想比较
一、在“存在”问题上的相同认识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存在问题成为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
对于存在问题虽然哲学家们意见不一,不过人们普遍地“把存在当作独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逐”。
其中亚历士多德对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论述最具代表性。
然而,休谟通过对知识起源的分析发现,人们根本不可能把握这一“存在”,而只能根据习惯相信“存在”是存在的,其实“存在”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设。
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人的心灵是一个舞台;各种知觉在这
个舞台上连续不断地出现”。
也就是说人的心灵中除了知觉以外并不存在任何其它东西。
至于外界对象的存在,休谟认为这只是一个假设,或者说只是一个信念。
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中论述到“外界对象只是借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所认识”。
正因为如此,休谟说“当我的知觉在一个时期内失去的时候,倒不如在酣睡中。
……我便觉察不到我自己,因此真正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要以说休谟“存在”问题是持怀疑态度的。
然而,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的庄子亦有相类似的思想。
在他的《庄子.齐物论》中有个著名的寓言《庄周梦蝶》,他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至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在庄子看来,知觉的生动性给予心灵真实存在的观念,如果说梦中的蝴蝶是虚幻的,那么现实中的庄周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说现实中的庄周是存在的,那么梦中的蝴蝶也是真实的。
因为,我们判断两者是否真的存在所凭借的同样是知觉。
在“存在“问题上,休谟与庄子有基本相同的认识。
除此之外,休谟与庄子在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方面亦有相类似思想。
二、在怀疑主义思想上的类似认识
我们在读过休谟式即经验——习惯——想象——信念。
休谟认为“经验是以对象的过去种种结合来教导我的一个原则。
习惯是决定我预期将来有同样现象发生的另一个原则;这两个原则联合起来
作用于想象,并使某些观念比其他没有这种优势的观念、能在较强烈而较生动的方式下被我所形成。
心灵借这种性质才使某些观念比其他观念较为生动,离了这种子性质,我们便函永不能同意任何论证,也永不能使我们的视野超越呈现于我们感官之前的那些少数对象之外。
[人性论 p295-296] 正如休谟所述:知识是不过是想象中发生的观念间关系的结合,只不过是心灵对于在习惯基础上形成的观念间关系的信念,并且对理性主义知识给予了其无情的批判。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解释休谟的哲学是怀疑主义的,其认识论是不可知论。
同样,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哲学亦是怀疑主义的,其认识论也是不可知论。
我们可以通过《庄子·逍遥游》中一句话来例证上面的认识。
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也就是说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是不可能知道“月”的概念的,夏生秋死的夏蝉也不可能知道“年”的概念的。
因为,这些已超大型出了穹拉的认识限度。
因此,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即人的天然禀赋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而不困哉。
三、休谟与庄子在认识论上的不同认识
前面,我们对休谟与庄子在“存在”问题和对哲学怀疑主义精神上进行了浅显的比较。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休谟和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不同认识。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休谟哲学并未彻底摆脱西方传统哲学的
窠臼。
休谟仍然把人置于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世界观的模式之下,把世界作为外在于人的存在。
因此,在认识论上,休谟的认识论仍是一种反映论。
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休的反映。
休谟的哲学的成就在于他看到了这种反映只是人们主观上的想象,但并不具有恒常的稳定性。
然而,庄子则是在“天人合一”世界观的模式下,把人看作世界万物中的一员,是内在于世界之中的。
因此,庄子区分了两种知识,即“小知”和“大知”;庄子认为“小知”类似反映论的认识论是对事物有区别的认识;而“大知”则是超越于具体事物,是更高层次的对道的认识。
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庄子对知识的认识要比休谟更深刻些。
其次,休谟虽然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休谟并没有克服经验主义自身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休谟依然提醒我们凡事都要小心翼翼决不能盲地信从。
休谟认为人性中最普遍、最显著的弱点是轻信。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克服轻信和盲从的人生态度,从现实出发,着手于实际。
庄子则不然,他提倡大智慧,认为我们应“以道观之”而不是“以物观之”,彻底否定了“小知”的必要性。
他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即是说小知有取有舍,故有间隔而分别;大知,无是无非,故闲暇而宽裕。
大庄子看来,儒墨之流所谓的“知”只是“小知”有是非争论,不利于修生养性。
因此,庄子崇尚“大知”,提出了人们应在“道”的层次上“万物齐一”。
当然,通过例证,我
们看到了休谟的认识论也好还是庄子的认识论也罢,都有其各自的窠臼,但休谟从正面肯定了人类知识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然而,庄子从“道”的角度崇尚“大知”有其独特的意义,。
然而由此而否认“小知”的积极意义并不可取。
拘尼于经验式的“小知”,“大知”也将是空调玄虚的。
休谟哲学和庄子哲学各有其长短,我们应该各取秘长,各补其短,而不能简单地信用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