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重点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一次,1951年,我国有6亿人口特点:1) 由政府发布命令统一进行;2)包括所有国民;3) 逐人进行;4)以一个特定的时间为标准同时进行调查;5)系统处理,资料编制成统一的统计表格。
第二次,1964年7月1日零时目的: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今后的长远规划提供依据,并有利于建立和健全地方户口和管理制度。
存在问题:1)虽然调查了人口的职业,但却没有职业分类标准,致使材料无法汇总。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
(自然、机械、社会变动)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人口社会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关键概念1.人口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人口过程,研究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的变动过程,人口变动规律,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科学的总称。
2.狭义人口学:是指研究人口的自然形成、自然变动、人口再生产过程以及及规律性。
3.广义人口学:逼近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和由人口自然构成所引发的各种自然变动,还要研究人口的机械变动和人口的社会变动。
4.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5.人口学体系:人口学体系是人口学及其分学科的总和。
包括的学科很多。
复习思考题一.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及自然变动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社会中间变量2.影响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的各种构成(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婚姻、职业、行业等)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3.人口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劳动年龄期、育龄期、老年期)及由于每个阶段的人口各种构成变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4.各种人口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5.各种特殊人口群体(育龄人口群体、妇女人口群体、老年人口群体、贫困人口群体、残疾人口群体等)的基本状况、特征、基本需求、社会问题及其有关的社会工作6.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婚姻状态以及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家庭在社会会生活中担负的职能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7.人口迁移流动的类型、原因、流向、距离、时间、人员构成及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8.民族人口成分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族成分变化,民族人口的数量、质量、婚姻家庭、各类型民族人口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各个民族的特点,文化和生活习俗9.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比较研究10.人口与社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2.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三.简述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包括:实际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回顾性调查、跟踪性调查统计调查包括:普查、抽样调查、经常性登记调查2.个案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整体与局部比较法、指标比较法4.因素分析法5.相关分析法6.宏观与微观分析研究法7.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法四.简述人口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人口学比较注重定量分析方法、计量技术和建立各种数学模型;社会学比较注重定性描述和推断2.人口学注重通过大量的数字统计资料和数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人口现象,社会学注重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社会现象3.人口学的基本要素:人口数量、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社会学的基本要素:角色、类型、范围、社团群体等4.人口学注重各类人口的变量及其构成分布,社会学则利用这些变量和分布同社会变量结合起来揭示社会现象5.人口学一般侧重人口规模、构成的变化和人口预测,社会学则利用人口学中可用的模型和规律研究社会现象、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活产)人数。
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人口分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
佟新人口社会学第4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科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现象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口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1)人口的双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自人类产生以来,构成人口生物属性的各种生物学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说明了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a.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b.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c.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人口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学复习提纲
人口学复习资料1、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 人口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3、 人口的生物属性: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4、 人口的社会属性: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政治制度。
5、 人口过程: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6、 人口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7、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即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塑造着社会变迁,又深刻的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包括结构性变迁和突发性变迁。
8、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提出人口社会学的问题;第二,收集资料;第三,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理论模型,进行社会学的分析9、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1)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殖民地独立运动(2)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食物(食物为人类所必需)性欲(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积极性抑制(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预防性抑制(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等)(4)人口理论的两个级数:人口的增值力级数、土地的生产力级数(详情在教材P4)(5)人口波动理论:详情在教材P4-P5(6)其理论不成立: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适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基于人性的普遍的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反过来用这个所谓的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是永恒的的人口规律发生作用而形成的最好的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是人口增加收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是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人口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2、人口原含义: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人。
现含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生活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人口的双重属性①生物属性表现为个体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
②社会属性人的各种行为,各种生物性活动都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人口社会学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3、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
4、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制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人口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人口原理》一书产生的背景①时代背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的争鸣时期,经济发展伴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具体背景:丹尼尔·马尔萨斯——卢梭——高德文、孔多塞附高德文思想观点:高德文在《关于政治正义的探索》一书中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认为普遍幸福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原则,而财产私有制违反了正义的原则,是人类贫困和罪恶的根源。
为了消除贫困,他主张重组社会,建立乌托邦社会。
2、《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①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两性之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始终保持恒状。
人口社会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口社会学是研究人口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及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一门分支学科,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口问题的独立学科。
人口·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和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3)透过对人口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还可以透过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人口的属性1.生物属性(自然属性)生物属性是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所具有的生物本性(出生、死亡、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也有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全部生理机能),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
2.社会属性·是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在从事物资资料生产方式的活动中,人们彼此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人们彼此之间还形成各种不同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派生出来的其他关系。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社会联系中进行的,人口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这些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是人口区别于其他生物群体的根本标志,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力量、文化力量、政治力量人口的特征和人口变动1.人口特征(1)人口的自然特征按自然属性划分,主要包括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1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P32、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他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
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侧面都是由更大的、看不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左右着。
P53、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通过出生和迁入(包括国际迁入和国内迁入)进入某一社会;同时,人们通过死亡和迁出离开某一社会,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过程。
P74、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P75、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收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社会变迁有两大类,一是结构性变迁,是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二是突发性变迁,是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这是一种革命。
P9 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简)p9人口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学、人口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们认识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科学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强调对人类生育、死亡和变迁行为的研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陈达的《人口问题》指出“人口学者因兴趣与观点的歧异,显示不同的研究途径。
”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范围。
1882年,在日内瓦卫生与人口学大会上“人口学”一词正式被使用。
人口学分为形式人口学和实体人口学。
实体人口学也叫广义人口学,是研究人口过程与围绕着它的外部过程如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学科。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复习纲要…...LQF一:人口普查1.概念:.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2.时间:1953——1964——1982——1990——2000——2010二:早期国外人口思想1.柏拉图“适度”人口思想为了调节人口数量,建议国家应干预人民的婚配,在决定每次结构人数时,要以人民的多少为准则,要把战争、疾病等影响人口总数的因素考虑在内。
2.亚里士多德控制人口数量的思想1)城邦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具备中等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口,二是要有适中的国土面积。
2) 强调人口质量,主张优生、优育、优教3)为实现适度人口的规模,国家应干预人们的婚姻和生育三: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人口原理》)1.两大前提——A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需品B两性间性欲是必然的,且保持恒状2.两个级数——A人口几何级数B生活资料算术级数>导致人口过剩,食物匮乏成为必然3.两种抑制——A积极性死亡率上升:战争、瘟疫、饥荒、疾病B预防性出生率下降:晚婚、避孕、流产、杀婴、节欲4.三个命题——人口波动规律理论人口循环往复的发展与倒退5.一条规律——土地肥力递减规律6.一个适度——人口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度四:新马尔萨斯主义弗朗西斯普雷斯——不赞成马尔萨斯倡导的晚婚和禁欲,主张避孕在旧新马尔萨斯主义的影响和鼓动下,人类开始进行人口普查和节育运动,节制生育技术被广泛投入使用。
五: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二战以后,马尔萨斯主义以新的形式盛行于世,被称为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代表:A保罗·伊尔里奇——“人口危机论”B多尼拉·米多斯——“自然资源枯竭论”六: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思想1.过剩人口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2.两种生产的原理生活资料的生产(根本性) 人自身的生产3.人口的阶级观人口为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社会体,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属性。
人口社会学复习
中国人口现状特点1、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根本性转变,人口总量高峰将提前到来。
2、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3、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未来半个世纪内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4、流动人口居高不下,目前已临近最高峰值。
5.出生性别比经过持续攀升后,仍然在高位徘徊。
中国人口存在的问题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5、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6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7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8、“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9、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10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11、就业问题12、人口和可持续发展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理解和认识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1人口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2学习人口社会学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从生活经验出发来建构理解宏观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地方法,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社会和社会行动者的行为。
3人口社会学兼具揭示和批判人口问题的任务,除了描述人口现状外,还应当揭示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核心问题:人口绝对过剩是永恒不变的人口规律理论前提: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基于两个公理,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穷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第二,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第三,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制,使现实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种抑制马尔萨斯认为,一切社会改革都无助于解决人口问题,他主张采取抑制手段实现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平衡。
他把抑制分为“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所谓积极抑制是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罪恶、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增加;预防抑制是指通过禁欲(不结婚)、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也叫“道德抑制”马尔萨斯的四个结论1“人口法则”是永恒的绝对法则,适用于一切社会。
人口学、人口社会学考试重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图表看看)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两个前提:●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两个抑制:●积极性抑制:战争、瘟疫、饥荒等●预防性抑制: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育●道德性抑制●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评价:●问世以来,毁誉参半。
●他的理论一举粉碎了和谐宇宙的一切美好希望,推翻了人类进步的前景,而代之以贫瘠、阴暗而冷清的未来●客观为人类未来敲响了警钟●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将其理论化中国人口思想史(一)传统人口思想1、增殖人口观(农业社会)(儒家)●孔子:“孝”,多子多福;人口与治国●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害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墨子:鼓励早婚、反对蓄妾、反对战争、反对久丧2、适度人口思想(法家)●商鞅●韩非:“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3、限制人口思想:杜佑(唐朝)根据汇总的历代人口资料,写了《户口人丁论》,力劝朝廷吸取晋隋的经验,不可盲目增加人口,特别指出统治者的行为影响人口的多寡。
开明的统治者应该扶植人民的经济实力,不可横征暴敛。
中国的马尔萨斯——洪亮吉、汪士铎洪亮吉(清)比马尔萨斯早五年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和人口与生活资料按两种级数增长的观点。
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注意人口增殖的学者。
●《治平篇》:天下太平人口具有增长的巨大潜能●《生计篇》:人口增长和土地、商品等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出人口多的种种危害:生活水平下降、劳动力贬值、工资水平下降、大量的失业人口●没有提出可行的控制人口的方法汪士铎(清):人口增长的两大危害:社会动乱、素质下降减少人口的办法:1、严刑峻法,扩大死刑的执行范围2、加重多子女的赋税3、提倡男女独身,鼓励出家4、提倡晚婚5、推行避孕、绝育方法●缺乏严格、详细的论证,只是建立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口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生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表现为一定结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
2、人口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
包括人口的社会结构、自然结构和空间结构。
3、人口变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人口在数量、质量上的变化情况,包括自然变动、社会变动和机械变动。
4、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他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5、生育行为导致孩子出生的各种行为以及影响和制约剩余的各种规范。
6、人口再生产新一代人不断出生,老一代人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一个世代更替、不断繁衍的延续过程。
7、生育制度指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8、婚姻制度男女双方按照一定方式结为配偶关系的社会规则。
9、家庭婚姻关系、收养关系或血缘关系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10、文化狭义的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属于精神层面,跟政治、经济处于同一层次。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11、死亡率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生命过程的终结,是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及脑电波消失。
12、人口转变从传统的生产类型,经过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13、人口迁移人口在定居的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14、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15、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也别是指年龄结构已属于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16、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城市生产和生产方式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
二、简答题1、人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人口社会学重点
人口社会学选择1、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行为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2)、人口结构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3)、人口变迁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2、关于人口政策正确的说法是:(1)广义人口政策,即包括影响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包括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和移动的人口政策,还包括影响人口的社会变动,如就业、培训、职业分布、劳动保护等的人口政策。
(2)狭义人口政策,仅指影响和干预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人口政策,主要是干预人口出生的政策。
(3)人口政策特点:制定和实施具有历史性。
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下人类需求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人口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主体是一国政府,它是个政治过程;人口政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口政策的实施是一整套的“成本-效益”的运作过程,有相配套的社会发展政策。
(4)人口政策的种类:从人口政策的实施方式看,人口政策分为直接人口政策,间接人口政策,隐含人口政策;根据政策的实施目标,分为内部人口政策和外部人口政策;根据人口政策的内容,分为限制人口增长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3、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口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具有自己的特点:人类是后来者;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索取者;人类是生态系统的建设者4、波斯鲁普的人口推理学说:博斯鲁普认为有两种力量导致了新技术得以产生和推广:1、家庭人口数的增加:2、假设土地面积相同,家庭规模扩大所需生活资料提高,从而要求改用新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通过追加技术得到更多的土地产出量。
5、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1、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替代转换关系2、人口数量和质量是相互促进的双向运动,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减少;3、从微观上看,人口数量和质量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在家庭。
6、古代主张人口增长的学者:孔子,管仲,墨子7、总和生育率指:指一定时期(一年)内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的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人口社会学复习要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要点人口过程:生育、死亡、迁移的总称人口社会学研究过程:1提出问题(充分了解、明确目的)2收集资料(历史资料、人口普查、相关调查)3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理论模型,进行社会学分析工业革命的人口思想:重农主义,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人口原理》人口增长快于提供人类食物的增长《新人口论》控制人口生育概念:1生物学:生育力、人类再生产2社会学:生育率、生育水平农业社会多育模式特点:1人与自然联系密切,生物因素2多种经济影响3小农经济组织生产影响,男性偏好4政治,阶级不平等生育制度:1生育观念2行为规范3物质文化设备死因死亡率:每10万人口,某种或某些死因社会角度的死因分类:1外源性2内源性3妇婴疾病4外因5其他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关系迁移项目:出生地、上次居住地、固定时点居住地、居住时间、迁移原因迁移者影响因素:1生命周期2职业生涯3迁移成本和收益文化适应:融入方式进入新环境1改变自我2重建原有生活和文化国际人口迁移分为:生存型、发展型国际人口迁移结构性特征:1地区性结构2二元经济格局决定经济结构3政治性4难民非法移民增加5女性移民增加6高素质移民增加人口过程:生育死亡迁移使人口繁衍的综合过程人口转变:高水平人口均衡向低水平人口均衡人口转变与现代化互为因果社会变迁:适应性、总体性、边际性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特点:1起步晚220C70年代,人口迅增3生育率不比死亡率明显4不是自发5各国特色6潜伏危机人口年龄结构: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心理学年龄:适应行为能力尺度社会学年龄:社会角色年龄分析人口老龄化须注意:1区分人口老龄化和年老型人口2不是绝对数量增加3人口转变必然结构4个体衰老比例增加5国际、学术关注性别比:同一年龄组内100女性对应男性数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因素:1人口过程2文化因素(价值观、生育观念)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制度)贫困人口测量:1市场菜篮法2恩格尔系数60%3国际贫困线标准4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种类:绝对、相对、主观人口再分布方式:扩散型、内聚型影响人口分布因素:1自然2历史3生产力4人口过程方方面面5经济制度6科技城市化含义:1动态:农村到城市2静态:人口比例3结构:不同规模类型城市人口分布刘易斯“二元结构发展模式”零值劳动人口中国城镇化特点:1多渠道2结构失衡3政府行政4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5城市贫困人口社会变迁:经济文化政治技术引发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变迁,最重要最本质改变包括:1文化2经济3技术(生产方式)与人口增长相关的社会冲突:1领土扩张2社会财富重新分配3社会解组涂尔干:人口压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尔萨斯:悲观人口发展战略1控制人口增长2反思发展战略3新的变量4发展中国家间接人口政策:不是为了影响人口规范和结构但结果...。
人口社会学重难点
人口社会学重难点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人口社会学各章节重难点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本章学习要求1. 掌握人口的基本知识;2. 掌握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 了解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二、本章重点难点分析1.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注意描述人口的时候,强调的是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并且具有数量和质量这双重指标。
2. 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自然属性:也称人口的生物属性。
即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过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
表现为:人口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生命周期等参数。
(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社会经济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②社会文化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社会政治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注意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口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所独有的。
3. 人口过程:(1)生育过程;(2)死亡过程;(3)迁移过程。
4.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之一:人口现象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2)研究对象之二:人口过程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3)研究对象之三:人口结构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4)研究对象之四: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本章典型例题(案例)分析(解答):试述人口的定义及人口的双重属性。
答: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人口具有自然熟悉和社会属性。
人口的自然属性也称人口的生物属性。
即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过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
表现为:人口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生命周期等参数。
《社会与人口统计》复习要点总结
《社会与人口统计》复习要点总结社会与人口统计是研究人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学科领域。
下面是社会与人口统计的复习要点总结。
一、人口统计学基础知识1.人口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和任务2.人口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人口统计学的分类和应用领域二、人口变动与人口发展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的计算方法2.人口增长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原因和特点4.全球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趋势三、人口统计学的统计指标1.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的计算方法2.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人口性别比和人口比例的计算方法4.人口流动的指标和计算方法四、人口与社会经济1.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2.人口流动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影响3.人口流动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的挑战和机遇4.人口与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经济领域的关系五、人口统计学的方法与应用1.人口普查和样本调查的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2.样本调查的抽样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3.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4.人口统计学在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六、人口统计学数据的解读与分析1.人口统计学数据的解读方法和技巧2.人口统计学指标的比较和排序3.人口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4.人口统计学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和展示技术七、人口政策与人口管理1.人口政策的概念、目标和制定与实施过程2.人口政策对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人口政策与社会保障、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系4.人口管理的原则、方法和实践经验以上是社会与人口统计的复习要点总结,希望对复习有所帮助。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
2.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3。
自我感觉的贫困是指主观贫困。
4.邦加兹模型中提出的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5.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
6。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7。
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人口的自然结构。
8。
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9。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10。
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
11.一个国家最大的国情调研是人口普查。
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
14.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倡晚婚的人是梁启超。
15。
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理论。
16。
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指平均预期寿命。
17。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
18。
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
19.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20。
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
21.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
22。
第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是由泽林斯基提出来的。
23.一般把家庭生民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
24。
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
《人口社会学》期末重点 xpq
《人口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1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具有双重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
(1)人口的生物属性表现为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2)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也就是研究人口现象和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是人口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主要是通过对生育制度、死亡制度和人口迁移和转变制度进行研究,对人口过程进行认识和分析。
研究人口过程和人口生物属性中的生物因素,以及人口社会属性中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以及人口生物属性中的生物因素,以及人口社会属性中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对人口政策、人口质量、人口资源、人口与环境等进行研究,对人口变迁进行认识和分析。
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等相关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是人们认识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科学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强调对人类生育、死亡和迁移行为的研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指标和理论。
人口学虽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但它却在人口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上独占鳌头。
人口学分为:形式人口学和实体人口学。
经济人口学、人口地理学、历史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等,是分别以人口与某一种现象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数量联系为研究对象,是人口学与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活产)人数。
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人口分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
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
环境意识:是指人类对于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与人口关系的解释和认识。
人们常说的“大地是母亲”、“人定胜天”等拟人化的说法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
这些认识是人类世界观和信仰的一部分。
不同的环境意识形成不同的人类行为。
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由政府颁布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的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
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
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
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即人们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
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三方面。
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优生学:优生是消除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增加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办法改善人口的群体的遗传素质,有关优生的科学被称为优生学。
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
大题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6、社会毛细管学说(1)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把法国生育率的下降与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和个人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等因素联系起来,用“社会毛细管学说”来解释当时法国生育率逐渐下降的这一现象,创立了“社会毛细管学说”。
(2)“社会毛细管学说”是一种类比的说法,是指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想从社会低的地位向高的社会地位上升的渴望。
这种向上发展的渴望就好比油灯中的油,会顺着燃烧的灯芯自然地向上。
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毛细管现象,或称毛细管的吸引现象。
出生率的变化和“社会毛细管现象”的作用程度成反比。
(3)阿森·杜蒙特认为:法国当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社会毛细管”作用的结果。
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个人向上的强烈要求,个人为了满足自己向上的欲望,宁愿减少生育,以减轻养育子女的负担。
(4)阿森·杜蒙特断言:在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社会,养育较多的子女将阻碍人们的社会发展。
其结果是人们减少生育,以减轻养育子女及子女数目过多而造成的沉重负担,达到轻装上阵向上发展的目的。
7、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两个抑制和三个命题的理论。
(1)建立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
①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这两个前提亦称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公理”或“自然法则”。
(2)两个级数的理论。
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
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长。
因而人口增长势必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
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的。
(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①积极性抑制:通过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其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
②预防性抑制: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
(3)三个命题:①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也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抑制。
③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这三个命题构成了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8、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创新之处(1)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形势及其趋势,指出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2)提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途径。
方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3)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建议。
①必须认真举办关于人口动态的统计,如出生、死亡、结婚、离婚和迁徙等都应有完整的统计。
②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知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
③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切忌人工流产。
1、区别生育力和生育率这两个概念。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
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
(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6)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生育意愿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生育意愿:与传统农业相关,提倡“多子多孙多福”。
其特点是:①多多益善;②男性偏好;③重数量、轻质量。
现代生育意愿: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注重“自我发展”。
其特点是:①倾向少生;②没有性别偏好;③重视子女质量。
4、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与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的特点,并说明我国死亡模式的特点。
(1)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的特点: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
表现:一是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出生婴儿能活到成年的比例不足一半。
二是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
三是死亡率变化很大。
(2)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特点: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
表现:一是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于高龄人口。
二是预期寿命提高。
三是195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死亡模式分化;50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
2、目前,世界上通行三种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第一种: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的统计。
如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第二种: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的统计。
迁移新居住地6个月或1年以上者为永久性人口迁移。
第三种:以常住人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的统计。
我国是按照第三种方法进行统计的,它是指人口在省、市、县行政区域间的户口所在地的变化。
3、人口迁移的测量指标: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4、中国移民史(先秦至1949年以前)的分期:(1)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
这一时期移民是在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展开,形成了中国人口分布北重南轻的格局。
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
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2)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
由北向南移民加快了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国家财政收入由秦汉以来对关东的依重,转向东南。
太湖和宁绍平原变成了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应运而生并广为流传。
(3)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
这一时期,以今湖南、湖北为轴心,展开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
改变秦汉以来由北而南的主流移民方向。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本流域内的人口分布格局,使之趋于均衡合理。
这里获得全国第二个“天下足”美誉的地区——“湖广熟,天下足”。
大量商品粮的输出程度不同地缓解了黄河、长江流域和岭南十几个省的粮食供需矛盾。
其中,主要输出方向在长江下游,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保证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浙地区继续作为国家财赋基地的地位,保证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江浙地区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4)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
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口外、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
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闯关东”和闽、粤移民走海外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