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初探

摘要:在对城市内涝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有大致理解的情况下,本文从城市公共

空间的雨水管理出发,分析我国城市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尺度入手,运用生态和低成本的维护等方式对雨水进行管理。

关键词:城市内涝;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公共空间

1、当前城市内涝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当“武汉看海”成为一种常态,“南京看海”又屡见报端,面对一夜而起的城市内涝,人们苦不堪言。对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思考,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以下几

方面的认知:

(1)城市公共空间雨水排放过于依赖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

(2)新建的建筑对天然排水通道的排水造成阻碍,同时也填埋了原先蓄水的湿地,当面对平均降雨量高达50ml的暴雨时,雨水积水深度急剧增长,却不得疏导以及无地储蓄,进而引起内涝;

(3)对于雨水充沛的城市,在管道设计时,没有长远的估量和正确的认知,管道的内径远远小于雨水的排放量,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丧失;

(4)城市公共空间表面过多地使用硬质铺砖,阻隔了雨水对土壤的回流,在低洼地被时常淹没的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雨水问题已经成为破坏城市生态平衡和影响城市正常功能运行的最大威胁之一,对此为保证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秩序的正常,营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需要对雨水进行系统管理。

2、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排水能力不足,地表径流增加,引起湖水回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城市雨洪灾害暴露了城市市政管网的老化、滞后和不完善等痼疾,而这些痼疾同时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城市市政管网设计的问题,要从1953年说起,当时中国引入的便是“苏联式”的城市规划模式,但在照搬前苏联城市规划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前苏联与中国在气温以及降雨量上的不同。没有依照“因地制宜”的设计规划理念进行修改,而是按照他们的城市雨水排量来套用我国的城市下水道管径的大小,这也许便是我国城市“内涝悲剧”的开始。

2.2 规划建设不足,雨水管理疏忽,缺乏协调联系

当前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雨水管理,没有对城市水系的动态变化进行排水系统上的预先考虑和设计,同时也缺乏对于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考。并且我国现有的雨水管理方式也相对落后,设施也比较陈旧,在管理机制上也缺乏提前的预防和总体上协调,过于依靠临时性的决策。而且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和城市径流等各城市组成结构也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从而不能相互协调,合力应对内涝危机。对此,我们应该把这些城市组成结构协调综合起来,进而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雨水应对机制。

2.3 思维模式固化,管理观念老旧,缺乏发展眼光

面对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丧失,当前我国对于雨水管理的观念需要有以下几个转

变:(1)改变以往以水为患的观念,提倡以控制利用为主的思维模式。努力改善我国部分城市雨水过多,急需排走,浪费水资源;而另外部分城市却要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情况。(2)加强对雨水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传统的思维理念中跳出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认清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管理的缺陷,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增强对该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及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的制定等。

3、国内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雨水管理经验总结

3.1 美国的雨水管理体系

美国的雨水管理体系可以分为两部分或者是两阶段,第一阶段的雨水管理体系为BPMs体系(最佳的管理措施),该体系颁布于1972年,美国环保局把BMPs定义为“特定条件下用作控制雨水径流量和改善雨水径流水质的技术、措施和工程设施的最有效方式”[1],该体系主要是对雨水径流控制、土壤侵蚀、沉淀控制控制等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但其却有效率低,设备集中和使用范围有限的缺陷。见于此,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BPMs体系开发出了第二阶段的雨水管理体系——LID体系(低影响开发体系),它主要是维持开发前的自然水文,来保证自然水循环的顺畅,措施有生物滞留及过滤设施、透水路面和其他小型辅助设施等。

3.2 其他国家的雨水管理体系

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雨水管理,许多国家也都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雨水管理对策。德国比较强调政府的介入,采用政府管制制度,对于雨水排放加以收费,对于雨水利用则进行经济鼓励,进而控制雨水的排放,保证雨水被土壤就地吸收。澳大利亚则将其纳入居民生活,进行多途径的利用。英国则关注雨水中污染物的管理和预防,从而使得净化后的雨水能够快速地进入城市景观利用体系中。

3.3 中国传统经验及当前雨水管理状况

我国在雨水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目前还处在研究和建设阶段。对于中国传统的雨水管理,我们则可以对赣州的福寿沟进行学习,其通过对街道地形和建筑布局的巧妙结合,对契合当地气候和土质的材质及断面的利用,对水窗和起储蓄作用水池的合理布置及设计,来获得对赣州进行防涝保护长达940多年之久的福寿沟的宝贵启示和经验。而当前我国对于雨水的管理,则主要是在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即通过雨污分流改造,来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同时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来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2]使得城市在处理雨水时能够对水进行合理吐纳,使得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3]

4、不同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的雨水管理对策

4.1 区域尺度公共空间的雨水管理对策城市区域尺度的公共空间雨水管理对策是指在较大的城市尺度范围内,对城市周边及其本身的流域进行考虑,我们主要是对流域结构中的蓄水吸水部分,如林地、水体、湿地及草地进行设计规划,尽可能地在对城市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对原先土地生态,如原来的水体循环系统、湿地蓄水系统,进行生态恢复,使其能达到曾经状态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改变当前在暴雨时无水可排和无水可蓄的状态。

4.2 社区尺度公共空间的雨水管理对策

社区尺度相对于区域尺度范围有所减少,但其依旧是城市公共空间雨水管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