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背景描述】
教学分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2017年考纲调整,阅读量增大,阅读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会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情分析:任教两个班学生阅读状况参差不齐,喜欢阅读的学生,有些自觉、自发地读书,喜欢读故事,有初浅的鉴赏能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许多学生甚至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走马观花、浏览式阅读,不动脑思考,也不会思考。整体上讲,阅读的综合能力不高。《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17个章节以及附录、书信构成,每个章节讲述一段经历,一个故事,篇幅长短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设想:一、集中时间读书,便于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二、任务驱动,督促学生阅读。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学习活动设计】
一、走进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它正好介绍撒哈拉。她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想回到这片大地。撒哈拉沙漠的魅力如此大,就需要对它有一个了解。
1、收集撒哈拉的资料。要求学生分组上网收集撒哈拉沙漠的基本资料,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历史文化、经济状况、交通状况、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简要了解“神秘的撒哈拉”,形成撒哈拉“初印象”。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介绍撒哈拉,谈自己的认识,为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提供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2、制订阅读日计划。《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内容分章节讲述作者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闻,让学生利用寒假两天读一个章节,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做摘抄笔记,谈自己的阅读感想,每次打卡上传作业,为课前演讲或朗读做好准备。
3、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对本书经典语段、
精彩故事、书中相关沙漠介绍等通过仔细构思设计,增强宣传力度,一是吸引读者,二是激发学生兴趣。
二、走近三毛
通过对撒哈拉的了解,学生对它的描述是“天堂”,也是“地狱”,引导学生走近三毛,看看三毛将在这里的生活过成了什么。带领学生一起或浏览,或略读,或精读,走进撒哈拉,走近三毛,成为这里的一员,成为三毛的朋友。
(一)、整本通读,熟悉内容,理清结构。
《撒哈拉的故事》虽分章节介绍作者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每个章节篇幅不长,但要督促学生“整本”通读,不是局部或是碎片阅读。为了更好地促进整本通读,熟悉内容,理清结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督促、推进阅读:
1、教师可以设计打卡任务,要求学生概括章节内容、寻章摘句、绘制故事流程图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选出读书认真,态度端正的学生,奖励学生,展评笔记。这样不仅是对优秀者的肯定与鼓励,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教师可以结合考试检测阅读。整本书阅读中,为了督促学生,可以结合近期的考试来测评。如下是一次考试测试:
亲爱的同学们,假期我们一起阅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其他同学介绍。(1)、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选一点简介)。(2)、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课前5分钟展示,督促学生阅读。课前或5分钟演讲,讲出你印象深的篇章,并谈谈理由。或课前5分钟朗读,朗读你认为精彩的段落,并谈谈理由。整本书阅读中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同等重要的。阅读素养包括阅读的兴趣、动机和参与度,学生之所以爱读书就是因为心灵被触动,心结被打开,发现了以往从未发现的世界;但是如果这本书和自己的生活不发生联结,那么兴趣、动机何来呢?学生演讲或朗读挑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这些片段触及学生的内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演讲或朗读后谈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看问题的角度更多,看问题也会更全面,逐渐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
(二)、贯通研读,深入文本,紧扣主题
王力先生在《谈谈怎样读书》中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最好在书眉,又叫天头,即书上空的地方做些眉批。试试看,我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在研读中综合运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方法,圈点、标注出自己有感触的语段,从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入手,进行评点、赏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把握书本内涵和精髓。
整本书阅读学生“怎样学”,怎样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心,这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从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制作PPT 并课堂分享。
1、课堂利用课件分享读书成果。小组分工协作,如资料收集、设计构思、课件排版制作等,每个人都有任务,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课件制作可以涉及多个方面,侧重介绍一个方面,也可以就一点深入分析讲解。并且提前下发利用课件分享读书成果比赛规则,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制作的课件大多小组是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简介、故事情节分享、人物形象分析,然后是自己读后感想与收获分享。但是,就如同课异构一样,不同小组分享有不同构思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小组分享最多的章节是《娃娃新娘》、《哑奴》,撒哈拉婚嫁的习俗对学生影响很深,落后与愚昧和今天形成鲜明对比,学生感慨应珍惜如今生活同时,更体会到三毛与荷西两人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那就是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对方。学生分享总结哑奴虽不能说话,身为奴隶,但心地善良,能干,有责任感,有担当,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这些认识与收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毛与荷西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三毛笔下的这些人和事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爱情、婚姻、家庭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2、课后点评分享。一节课光有讲,没有评,这是不完整的。每一节课结束后都有点评,而且邀请不同听课的老师点评,学生听到不同角度的点评,也是开阔思路的一种好方法。点评老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希望改进。总之,每位点评老师对学生课堂分享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并希望学生能通过本次读书分享活动,继续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自我反思,总结提升。分享结束后,小组成员再次反思,再读《撒哈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