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阳明心学-王守仁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上)蔡厚淳(一)王守仁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
是后人推崇备至的历史人物。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为“新建伯”。
1568年(明隆庆二年),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
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对王守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还有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
比如,梁启超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蒋介石崇拜王守仁,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
阐述明朝心学发展
阐述明朝心学发展
(1)王守仁和心学:明代王守仁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创立了“心学”,提出“心外无物”“吾心即是宇宙”。
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大学问》和《传习录》中。
其思想与程朱理学提倡的客观唯心主义背道而驰,有反传统的的意味,对晚明和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但其思想仍然无法摆脱唯心主义的范畴,主张“心外无物”,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其知行合一思想主张知、行统一于人们的内心活动,与辩证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不同。
(2)王守仁的弟子王艮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并将“致良知”发展为“复初说”,即要求人们自觉地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动。
其著作有《王心斋先生遗集》。
他还开辟了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因其开创人王艮是泰州人,故名。
泰州学派的信徒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主要人物有王艮、何心隐、李贽等。
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己,息事宁人。
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3)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个著名人物,他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重要著作。
他继承了泰州学派的积极思想因素,抨击程朱理学的虚伪和晚明政治的黑暗,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其主要思想大致有:一、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二、批判以程朱理学和王学做官的道学家都是伪君子,主张人欲的合理性;三、反对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四、反对文学上的“假文”、“假事”,将传奇、小说等列为“古今至学”,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偏见。
王守仁(王阳明)
生平事迹 政治主张 思想成就 广泛影响 相关遗迹 个人作品 历史评价
介绍目录
生平事迹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成 化十七年辛丑(1481)其父中了状元随父 移居北平。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 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 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 生都不能理解他。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 要作一番事业。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历史评价
对后来者的影响
阳明先生是蒋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由此可 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 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 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 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 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明史》评价
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 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 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 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 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 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 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 为讳矣。
思想主张Βιβλιοθήκη 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 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 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 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 心自秉其精要。
明代王守仁的思想与哲学
明代王守仁的思想与哲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王守仁。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独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王守仁的生平、思想和哲学三个方面探讨他的思想与哲学。
一、王守仁的生平王守仁,字子华,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他的祖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的祖籍是福建南安,一种认为他的祖籍是江西高安。
他自幼聪明,14岁时因贫穷家境而不能上学,但仍虚心向人请教,广泛涉猎儒、释、道三家经典,并深入研究朱熹的《四书》和《五经》。
后来,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成为朝廷高官。
但他对朝廷的贪污腐败感到不满,于是辞职归隐山林,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和思想,成为了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
二、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心学”、“格物致知”、“理性主义”和“仁爱思想”四个方面。
1.心学:王守仁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心即理”,即人的心中已经有了伦理道德智慧。
他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内心驱使的,真正的智慧和道德都来自于内心,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和修炼内心,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2.格物致知:王守仁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智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天地之间的关系和宇宙的奥秘。
3.理性主义:王守仁的思想中还有一种理性主义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与物的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此基础上,王守仁又提出了“致良知”重要原则,具体而言是追求良知,以此为基础去修身、齐家,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4.仁爱思想:王守仁提出了“仁爱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亲近大众和平民,并体恤他们的利益与幸福。
他认为,只有贴近人民,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三、王守仁的哲学王守仁的哲学是一种以心学为基础的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心学-王守仁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上)蔡厚淳(一)王守仁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
是后人推崇备至的历史人物。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为“新建伯”。
1568年(明隆庆二年),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
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对王守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还有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
比如,梁启超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蒋介石崇拜王守仁,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很佩服王守仁,“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守仁。
关于王守仁的家世生平,明史有《王守仁传》。
该传有一段概括性的文字,是最能准确评判王守仁的生平:“守仁天姿异敏。
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心学大师:王守仁_2
心学大师:王守仁_2三、泛滥词章王守仁人生观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前、后“三变”的曲折过程。
对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先生(王守仁)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滤,出之自有天则……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守仁之学,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变;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
以下结合王守仁的生平活动进行分述,先叙其“泛滥于词章”阶段的情况。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守仁年满15岁。
他怀着尚武抱国的雄心,出游居庸三关。
居庸关旧指军都关、蓟门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
此地为长城要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关,与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部,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守仁在这里察看山川地形,访问少数民族,打听备御方策,又与胡人追逐骑射,胡人没有谁敢欺侮他。
经过一个多月的漫游考察,守仁“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一天,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词庙,醒后有感于马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的名言,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王 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
王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阳明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其心学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他出生于明朝中叶,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大志。
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与磨难,也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生的真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致良知”。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欲望和外界干扰的影响,良知被遮蔽。
因此,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实践,去除这些遮蔽,使良知得以显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每一个具体的情境时,都要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他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真理的追求。
很多时候,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却无法将其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必然会引导我们去行动,而行动又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知”的理解。
例如,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美德,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知”就毫无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当时的明朝社会,程朱理学占据主流地位,但逐渐变得僵化和教条。
王阳明在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心学观点。
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被贬至贵州龙场。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顿悟,从而开启了心学的发展之路。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为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学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人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创新。
在教育领域,王阳明的心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心自觉。
王守仁生平(王阳明)
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人物生平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
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
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
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
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思想
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思想来自:爱雅阁 > 《书籍》王守仁(1472-1529),又称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一生事功赫赫,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也是通达至道的彻觉圣哲。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而诸葛立言远不及阳明。
)心学”作为新儒学(宋明理学)的重要一脉,究其源,可以追溯到南宋的陆九渊。
陆九渊强调,学须知本,其本即是圣人之心,也即是圣人之道。
陆九渊学术的特点是不立文字,内求于心,反对支离于经传文字之间,而未能得道,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象山并未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心学,王阳明则明确地表明,“圣人之学,心学也”。
提出:“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
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认为儒家经典只是为了说明心体的,这是对陆九渊以六经为我心之注脚思想的继承。
并认为心即是道,心体明即是道明,心、道没有区别,这是做学问的首要处。
进而王阳明强调:“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
”“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
心学的创立,于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民国领袖孙中山,后来的蒋介石,毛泽东等等,皆受心学的影响很大。
阳明心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一度成为显学。
龙场悟道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正如他后来所说:“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1 岁中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从34岁起,开始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前后历时23年。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主要教育著作有《答顾 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等。
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经历了明初沉寂、中叶以后勃兴、又遭受四次禁毁的曲折过程。
三、 论道德教育
(四) 贵于改过
Hale Waihona Puke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 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他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 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要能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要有认识,表示悔悟,但 悔悟并不就是改过。所以,他又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这种“贵于改 过”的主张,体现了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
“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尽管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心学”基础上的,但其中包含 着某些积极的内容。
三、 论道德教育
(一) 静处体悟
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 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他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 道:“前在寺中所云静坐者,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己,欲 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 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
王守仁的生平简介
王守仁的生平简介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守仁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守仁的生平简介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王守仁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很吉祥的梦,意味王守仁一生会有很大的作为。
家庭条件的优渥,给王守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加上王守仁自幼聪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见解。
王守仁二十七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在仕途中,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一哲学思想,在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还传入了东南亚、朝鲜半岛等地方,并产生了大批的追随者。
据说,王守仁成婚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后来问及原因时,才知道王守仁在闲逛中,被道士打坐所吸引,便前去向道士请教。
俩人相谈甚欢,王守仁和道士一起打坐到忘记了时间,第二天家人才找到王守仁。
从这个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王守仁对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后来,王守仁关于“格物致知”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王守仁进入官场之后,因为不满宦官刘瑾执政,便上书进行弹劾,遭到刘瑾的报复,王守仁不仅被杖罚,还遭到了贬官。
贬官途中,刘瑾派人追杀王守仁,王守仁伪造自杀逃过追杀。
王守仁受到父亲的点拨后,继续赶路上任。
到贵州龙场时,他用道理教育当地人,并受到尊敬和爱戴。
慢慢地,王守仁对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经过不断地探寻,王守仁提出心学这一哲学思想。
王守仁的思想是什么被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将前人关于心学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发展并结合了禅学的精华部分,从而产生了心学,一个比前两者更加细致完整的学说。
这一学说是相对于朱熹的理学而存在的。
王守仁心学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部分内容。
“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即可。
“良知”不仅仅是指自身内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
王守仁认为每一个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明朝心学哲学家王守仁简介
明朝心学哲学家王守仁简介王守仁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人物生平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
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
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
刘瑾伏诛后,他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徐爱等人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
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录》,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
王守仁及其思想渊源
王守仁及其思想渊源江门心学之后,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盛极一时,压倒了朱学,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余姚位于姚江之畔,所以学者称他为姚江。
他曾经在会稽山阳明洞筑室静养,自号阳明子,所以学者又称他阳明先生。
死后谧文成,所以又有王文成公之称。
他20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后为刑部、兵部主事。
34岁时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为驿丞。
在这里,他开始树立了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5年后,刘瑾被诛,重新起用,历任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吏部郎中、南京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46岁时镇压南赣农民起义,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47岁时平定南昌宁王朱宸濠叛乱,49岁升南京兵部尚书,参与机务,封新建伯,正式提出“致良知”学说,建立起他的心学体系。
55岁镇压广西大藤峡族起义,次年病逝,终年56岁。
他为明王朝的稳定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得到了不同寻常的待遇。
王守仁王守仁生活在明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时代。
明初长期相对稳定的守成局面,使统治者失去了建国初期勤政不怠的作风。
皇帝荒废政事,大权旁落,宦官趁机窃权专政,扰乱朝政;朝臣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政局混乱,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边患频仍,藩王叛乱,明朝统治岁无宁日。
明代中叶的社会动乱,反映出人们的信仰发生了危机,对封建伦理道德准则发生了动摇。
下层人民不满、反抗以至发动武装暴动,固然反映出他们对封建伦常的蔑视和唾弃,尤为严重的是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道德危机。
明代以程朱理学为正宗,以科举考试作为录用官员的基本途径。
程朱理学成为读书人跻身官场的敲门砖,而不是严于律己的座右铭。
科举取士造就了一批唯利是图的假道学、伪君子,真正对理学教义真诚笃信,按理学教义刻苦修身的则微乎其微。
这种现象,到明代中叶愈益严重。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王守仁出身官宦之家,胸怀大志。
青年时代博览词章,遍读朱子之书,涉足佛、道。
王守仁(阳明)的(108)
王阳明语录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 •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 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 • 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 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 灵明.”可知充塞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 鬼神的主宰。
拓展阅读书目
• • • • •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5;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人民出版社1991; •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上海三联外无理: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本依据只能 出于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意 志,这就是道德本心,“心之条理即是理”。 • ②心外无物: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的意识、 意向、意念,事物只能是人的意向所指或作 为意识之中的对象(意念之物)。 • ③致良知:本心即良知,为人所固有。把良 知推致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知行合一”工夫
• 程朱是向外格物以启发内心觉悟,并以内心 觉悟(知)指导道德实践(行),由此造成的 “析心与理为二”,知与行两橛。 • “知行合一”:“求理于吾心”就是 “知”,“吾心自知”;“一念发动处便是 行”(把意念活动说成是“行”)——知在 心上,行也在心上,于是知与行在“心”中 合一了。 • 所谓“知行合一”,实际是“知”和“行” 都在“心”上做工夫——结果是以知代行, 知行不分。
王学与朱学不同的风格(2)
• 在道德修养上,朱子强调通过格物致知,居 敬省察等渐修的途径,逐步达到对形上“天 理”的认同——这是一条向外格物以启发 内心觉悟,并以内心觉悟(知)指导外在道德 实践(行)的成德之路。 • 王阳明认为“良心”是每个人先天就具有 的道德理性。人不仅是道德主体,也是道德 可能性的根据。 道德修养就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这完全出于道德主体的自由 意志。
心学-王守仁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守仁到开先寺刻石记功。(开先寺即今秀峰寺,位于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这里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记功碑》全文如下:“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还有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比如,梁启超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蒋介石崇拜王守仁,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 “知行合一 ”学说的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很佩服王守仁, “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守仁。
心学大师 王守仁(生平)
心学大师王守仁(1472—1529)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今浙江绍兴县东南20里处),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又曾创建阳明书院于越城,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金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 卷。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堪称有明思想界泰斗、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集我国心学之大成。
由他创立的阳明学派,与朱子学派分庭抗礼,成为明代中后期一个体系庞大、门徒众多、思想活跃、影响深远的新儒家学派,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儒学世家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业儒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据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及《王文成公全书?世德纪》等史料记载:王家先世相传为东晋大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后世徙居余姚。
守仁的先祖王纲,字性常,文武兼资,善于识别人才,明太祖洪武年间因刘基举荐,拜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
高祖王与准,字公度,自号辶豚石翁,早年闭门力学,尽读先世遗书,精通《礼》、《易》,著有《易微》数千言。
曾祖王杰,字世杰,自号槐里子,学者称为槐里先生,幼时即有志圣贤之学,年14尽通“四书”、“五经”以及两来诸位大儒的学说,后以明经贡太学,未得大用而殁,著有《易说》、《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数卷。
祖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其家虽环堵萧然,而雅歌豪咏,胸次洒落,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观,尤其喜读《仪礼》、《左传》以及司马迁《史记》等,为文简古有法,赋诗援笔立就,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若干卷。
守仁的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称为龙山先生。
王华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能随口吟诵。
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
30岁那一年,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其文,大加赞叹,并以状元及第相许。
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阳明生平简介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屡次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王阳明生平简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王阳明生平简介: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但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
足智多谋屡立奇功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
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王阳明在做官时,非常注意观察人的内心世界。
正德初年,王阳明因冒言直谏触犯权贵,被贬至贵州龙场。
到任不久,捕获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
此人平时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审讯时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强盗头目说:“脱外衣还可以松松绑,脱就脱吧。
”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也说:“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王阳明接着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强盗头目马上紧张起来,连忙说道:“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道德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强盗头目点头称是,便把罪行从实交待。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
中国教育名家 第七章 王守仁
二、教育的作用
• ——“去其昏蔽”,以“明其心” • 他认为人的“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
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君子之学, 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泯灭)也,而 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 复。” • “明(恢复)其心”的办法就是“灭人 欲”,“不求日增,只求日减” 。
三、修养德行的方法
4、循序渐进,量力施教
• 人的能力是渐进的。“精气日足,筋力 日强,聪明日开。”
• 教育应循序渐进,不可躐等。“从本原 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 以种树浇水作比喻,说明量力施教。
•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与人论学, 亦随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 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手把 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 坏他了。”
• 1、静处体悟。静坐澄心,摒弃私心杂 念,体认本心,明心见性 。
• 2、事上磨练。力行、践行。 • 3、省察克治。 • 4、贵于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
然不害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 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也。”
四、儿童教育思想
• 1、批判当时儿童教育不顺应儿童天性
• “今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音豆, 短暂的停顿)课(段落)仿(照范本抄写的 字),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 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 囚。”导致儿童“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 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 “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久而久 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 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音娟,拘谨,洁 身”
• 导之习礼:周旋揖让,拜起屈伸,动荡 其血脉,固束其筋骸。“导之习礼者, 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 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守仁(1472- 1529年)字伯安,浙江馀姚人。
因筑室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
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以下简称《全书》)
三十八卷传世。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兵部主事。
因在反对宦官刘瑾的斗争中失势,廷杖四十、由赐二甲进士出身,兵部主事而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刘瑾伏诛,王守仁得以复出。
后以原官改升南京鸿胪卿,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过农民起义,所谓破山中贼,后平定宸濠之乱,升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六年(1527年)兼左都御史,出征思田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死于归途。
前面说过,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经济空前动荡的时代。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①王守仁认为,政治、经济的动荡是由于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是由于学术不明,学术不明是由于朱学的流弊所造成的。
于是,他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为己任,从攻讦朱学入手,企图另辟蹊径,从思想谋略上解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为当时的社会探寻一条新的再生之路。
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王守仁潜心探索心学理论,最后完成了心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明儒学案》作者黄宗羲根据王畿的记载,叙述了王守仁学术的创立过程: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②按照这个意见,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经过三次转变后形成的。
这种转变,一方面与他的政治命运相伴随,另一方面也与对朱熹思想的认识有关。
我们着重看后一方面。
王阳明早年就开始接受朱熹思想,他曾向吴与弼的弟子娄谅问学。
开始他遍读了朱熹的著作,后来发现朱熹思想的矛盾,即所谓物理、吾心终判为二,由此产发了在事事物物上穷理,如何能明吾心之明德的疑问。
《年谱?阳明集要》上说:过广信,谒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
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也。
后遍读考亭遗书,思诸儒谓众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
因见竹取而格之,沉思不得,遂被疾。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在以陈献章等人为代表的心学思潮已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形成的。
他从娄谅学格物之学,表面上是遵循朱熹穷理的路子,然而实际上,娄谅已受吴与弼的影响,其格物之学已带上心学的色彩。
吴与弼的大弟子之一胡居仁说:娄克贞(即娄谅)说他非陆子之比,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
公甫(即陈献章)不读书,他却勤读书。
以愚观之,他亦不是穷理。
他读书只是好圣贤言语来扩己见,未尝虚心求圣贤指意,舍己以从之也。
还说:娄克贞、陈公甫分明是禅
学。
①按照胡居仁的说法,娄谅穷理已不是朱熹的原意。
可见,尽管王守仁最初向娄谅问学,表面学朱熹学说,然而实际上却是在心学的影响下开始治学的。
①《全书》卷六《答储柴墟》。
①《居业录》卷一。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湛若水的很大影响。
湛若水是陈献章的弟子,王守仁在谈他的思想形成时,却从未提过陈献章。
王守仁三十四岁(即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时,在京师开始授徒讲学。
当时许多学者认为他立异好名.然而时为翰林庶吉士的湛若水却与他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①此后,王阳明虽与湛若水所见时或不能无小异,但志向则同,如两人同适京都,虽所由之途间有迂直,知其异日之归终同耳。
②他们共同提倡心学,志同道合,相得益彰,成为心学思潮的代表人物。
王守仁三十四岁开始讲学时,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虽然他在《别湛甘泉序》中说: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
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治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
……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遇③,实际上他的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还在以后。
按照《年谱》记载,王守仁在开始讲学时,也只是倡导人们先立必为圣人之志.虽然他在遍读朱熹著作之后,认识到朱熹思想存在矛盾,又经过出入佛老,渐悟仙释二氏之非,然而,究竟何者为圣学,还没有形成完整而明确的见解。
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思想的矛盾的揭露,和陈献章、湛若水一样,都是从方法论入手的,但他比陈、湛二人更加彻底地克服了朱学的矛盾,也更加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心学思想。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其根本目的是明吾心中之全体大用,即明明德,但他的方法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据王阳明自己说,他曾按照朱熹的说法去格物,但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停留的三年中,思想产生了变化,颇见得此意思。
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①王守仁与朱熹一样,也提出圣人之学,其根本目的也是让人们明心中全体大用,但他却从方法上克服了目的与手段的矛盾。
他认为朱熹的格物穷理的方法,支离决裂.按照这种方法穷年累月地去格物,繁难而无效,只能劳思致疾,或者成就记诵词章之学,充其量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与自己身心无益。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要在自家身心上下功夫的心学方法。
王守仁对朱熹思想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认识得很深刻,他说: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
然吾之心与晦庵(朱熹)之心,未尝亦也。
②王守仁非常恳切地强调自己与朱熹的根本目的没有不同,只是如果按照格物致知的方法作下
去,就可能南辕北辙,达不到求圣人之道的目的。
他认为朱熹的用心是值得敬佩的,目的也是好的,只是用功的方法错了,因而背离了圣人之道. 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
在王守仁看来,能够以心学纠正朱熹方法的错误,不但大有功于圣人,而且大有功于朱熹。
由此可见,王守仁对朱熹的批评是非常中肯的,他认为朱熹的错误不过是君子之过.王守仁与朱熹的矛盾是求道的矛盾,是思想上的矛盾,他们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是可以站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对话的精神挚友。
①《年谱》。
②《全书》卷四《答甘泉》。
③《全书》卷七。
①《传习录》下。
②《传习录》上。
当然,如果我们站在一个较高的哲学层次上去看待王守仁的思想,就可以发现,他与朱熹的分歧,不像他自己所说,仅仅是方法的不同,还有本体思想的不同。
朱熹把为学的内容很精炼地概括为: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
他想把心与理合一,并且提出了心与理一的思想。
然而,由于他把物理与吾心作了内外之分,因此朱熹本人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朱熹的失败在于他的哲学思想的理本论的不彻底性。
他一方面强调心与理一,而另一方面又认为理散在万事,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心理为二的结论。
王守仁非常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
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
此后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
①王守仁认为朱熹虽没有认定心理为二,但由于说法不直接明白,因此很容易导致心理为二之弊.在王守仁看来,要避免心理为二之弊,就要明了心即理的道理,也就是说,应从理本论转为心本论.在批评了朱熹的理本论之后,王守仁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的心本论的思想。
他提出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
②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
③本体论上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
由于王守仁把朱熹的理本论转为心本论,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克服了朱熹思想体系的矛盾。
按照黄宗羲的说法,王守仁学成之后,其思想又有三变。
大体经历了一意本原、致良知、开口即得本心的三个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不断发展,不断成熟,越来越彻底,越来越简易。
他的知行合一说早在贵州龙场时已经提出,其后发展
为良知说,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本心说,是王守仁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
一般认为,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来自陆九渊,故称陆王学派。
然而从理学至心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它还同朱熹哲学有直接关系。
他克服了朱学本身的矛盾,又继承了朱熹哲学中的心学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王阳明继承了陆学,但他的心学比陆学精致得多;克服了朱学的矛盾,其心学比朱熹彻底得多。
他把陆学的简易工夫和朱学的精致论证融合一体,兼取其长。
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心学既有简易的工夫,又有精密的论证的特点。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还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
他自幼笃志二氏.认为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①佛教的明心见性之说和机锋之类在他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随处可见。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在成熟之后,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和揄扬。
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穆宗隆诏旌褒,特赠新建侯,溢文成,锡之诰命……
永为一代之宗臣。
②
①《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②《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③《传习录》下。
①《传习录》上。
②《全书》卷三十五《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