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西泠印社造园艺术浅析
![西泠印社造园艺术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bf4c6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b.png)
西泠印社造园艺术浅析徐晓民;乐振华;徐兴根;陈苗苗;牛沙;王欣【摘要】文人结社自古蔚然成风,东晋时有庐山白莲社、明清时文人社团亦兴盛一时,但能将结社活动与园林营建完美结合且能延续百余年的社团可谓仅“西泠印社”一家.杭州西泠印社创立至今,风姿飒爽矗立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之中,真可谓传奇,但绝非偶然.文中试图分析西泠印社文人结社与园林营建之间的关系,深层次探析印社的造园艺术.【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年(卷),期】2013(011)001【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文人结社;园林营建;造园艺术;西泠印社【作者】徐晓民;乐振华;徐兴根;陈苗苗;牛沙;王欣【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正文语种】中文“湖山胜景,尽在西泠。
”西泠印社北枕孤山,南望西湖三岛,东接白堤,西邻西泠桥,远揽山色,平挹湖光。
印社自1904年创建伊始,一直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金石篆刻享誉世界,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的固定社址巧借自然之势,人工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
全园始终保持创建之初的形式,并不断进行园林营建,最终构得一个造园艺术精湛的山地园林。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钟爱结社。
东晋时的“白莲华社”和明清时兴盛一时的文人社团大多都自然形成,自然消亡,能将结社活动与园林营建相结合且能延续百余年发展的仅“西泠印社”一家。
1 文人结社1.1 传统文人结社概说文人结社先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萌芽期、隋唐的形成期、明清的繁荣期和清末的衰落期,直至近代又重新兴起[1]。
文人结社发展时兴时落,一直依存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之中。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两三好友,便是中国文人结社的最初形式。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4fa2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4.png)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摘要】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造园文化艺术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该社团对园林艺术的重视和探索成为其独特之处,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西泠印社的造园风格特色独具匠心,深受人们喜爱。
文章探讨了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园林艺术的重要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该社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西泠印社通过对园林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园艺艺术的发展,并成为当今艺术界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历史渊源、园林艺术、造园风格、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独特魅力、影响、当代艺术界、地位。
1. 引言1.1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西泠印社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艺术团体,其造园文化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西泠印社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其对园林艺术的重视和独特的造园风格更是独具特色。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西泠印社打造出独具匠心的园林作品,展现出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非凡实力。
西泠印社的造园文化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西泠印社源自宋元时期的文化团体,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使得西泠印社在园林艺术创作中能够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感。
西泠印社非常重视园林艺术的研究和传承,致力于挖掘园林艺术的传统之美,并将其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之中。
西泠印社的造园风格独具魅力,在园林设计中注重平衡、谐调和意境的表达,展现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风格。
西泠印社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断探索园林艺术的新领域,为当代艺术界带来新的活力和灵感。
2. 正文2.1 西泠印社的历史渊源西泠印社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团体,其建立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当时,著名园林大师颜妙能和鲁迅先生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了西泠印社,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西泠印社的成立也得到了当时的官方支持,成为了一处官办园林。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西泠印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泠印社调研分析报告
![西泠印社调研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e2d3ea88e9951e79a892739.png)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摘要西泠印社是我的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但其所在之处却是一座很有个性的园林。
西泠印社所在地形高低起伏,建筑与林木分布在山上山下。
本次综合实习,在西冷印社学习颇多。
本论文通过老师讲解,查询资料,主要对西泠印社的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以文字,照片加分析图进行表达。
关键词:西冷印社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一、西泠印社概况①西泠印社顺着孤山原有的地势而建,是优秀的山体庭院。
巧妙地在高低起伏的各个空间层次上布置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构景元素。
②运用了拟对称与轴线偏移的手法。
布局轻松,灵活,优秀的山水园林。
③采用少有的金石文化为主题。
包含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湖山最佳处”之誉。
图1西泠0印社平面图图2印社实景照图3山地园林图4轴线偏移图5金石篆刻1、区位分析西泠印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西湖区孤山路3l号,东经120度8分,北纬30度15分,东邻孤山,南至白堤,北邻后孤山路,西近西泠桥。
西泠印社依山就势地展开景观序列,组成山下、山中、山顶以及后山四大景区,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1749.77平方米。
图6位分析图2.历史沿革先秦时期:金石之风兴起金石之风最早可追朔到先秦时期的碑文,之后魏晋时期又出现帖文。
到唐宋时期,金石学已成为时尚潮流,相继出现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等杰出金石学家。
1904年:金石鼎盛期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等人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取名“西泠印社”。
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
1933年:建设完成印社的园林建设全部完毕,社内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
1983年:省级重点杭州市政府拨款资金15万元,请着名古建筑专家对印社景点全面修整,并立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石牌.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潍坊十笏园的园林空间尺度研究
![潍坊十笏园的园林空间尺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bb09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c.png)
2、山水画理对园林空间营造的 影响
山水画理对园林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感知和氛围塑造两个方面。 在空间感知方面,山水画通过虚实相生、高低错落的构图方式来表现空间的深度 和广度,这种空间感知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园林设计。在氛围塑造方面,山水画所 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可以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宁静、雅致、诗意的氛围。
基本内容
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 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在这篇文章中,我 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园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文化的背景和 特点。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经历了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从自然山水到 人文景观的发展。中国园林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强调和谐、自然和宇宙的统一。 通过巧妙地运用山、水、植物和建筑,中国园林试图模仿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 美完美结合。
此外,通过比较这两种园林文化的异同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 和传统。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 解和欣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园虽然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园林文 化背景,但它们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两 种园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当今世界的 园林设计中汲取灵感。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两种园林文化的优点, 为未来的园林艺术传承和创新贡献智慧与启示。
现代园林设计应在充分考虑功能需求的同时,注重空间尺度和空间变化的合 理运用。通过巧妙地运用对比、转折、衔接、序列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极 具吸引力的园林空间。此外,现代园林设计师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材料和技术在园 林设计中的应用,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精髓,为现代园林注入新 的活力。
杭州孤山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浅析
![杭州孤山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9d5a6858fafab069dc028f.png)
輦輯
用,种类相比之前更为丰富,同时运用植物名及植物的特性来 命名建筑也逐步增加,如有赏荷花的清远堂;还有赏月与赏花 相结合的香月亭等。另外,当时园林的营造已经开始注意对前 朝园林的保护和利用,西太乙宫内保留了一棵陈朝时期的桧柏。
元明时期,对西湖也不加修整,西湖渐渐变为平田、野阪, 为官吏私家所占有[4]。据记载,孤山旧有广化寺、西阁、玛瑙宝胜 院、竹阁、柏堂、万寿寺、西太乙宫等,并废[5]。
清朝初期是孤山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图 2)。这一时期总 的特点是各大园林的建设都重新兴盛起来。从孤山行宫(图 3) 到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无不体现了皇家的气势和造园技 术。行宫有八景(图 4)为“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 泉、鹫香庭、领要阁和玉兰馆”,八景各有特色,且多数以植物景 观为特色。有以竹子为主题的竹凉处;有观春花的玉兰馆;有利 于夏季避暑的绿云径;有以植物香味为特色的鹫香庭等。吟香 别业为清代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园内周缭石垣,凿有方池。池中 栽荷,景观丰富,为夏季赏荷的好地方。
杏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自对医德皆备之中医高 手的赞美,如“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坛高手”等词语。后 来,杏的文化含义逐渐延伸扩大,所有使人身心健康的地方可 称为“杏林”或“杏坛”,如孔子讲学之“杏坛”。孤山西泠印社, 是文人们进行金石书画等艺术活动的场所。杏分布于西泠印社 外围空间,恰当好处地凸现出西泠印社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的好去处。杏多果象征西泠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满天下,树干挺 拔直立象征文人们的正直品格。
2011(03)
輦輱
11
图 8 孤山后山种植设计
8
9
图 9 孤山山麓种植设计
图 11 孤山梅花
孤山园林是杭州西湖园林典型的代表,具有典型
古今园林花墙的分析研究
![古今园林花墙的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312676f5335a8102d2202b.png)
古今园林花墙的分析研究摘要:分析了环境花墙的分类及功能,并对古代园林花墙的功能、形式及现代园林花墙进行了详细的细说。
关键词:环境花墙;分类;功能;古今园林花墙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classification and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tracery wall,and theancient gardenwall, form andfunction of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in detailelaboratetracery wall.Key words:environmentaltracery wall;classification; function;ancient and moderngardenwall城市空间环境中,人们在追求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时,也希望获得安全感,因此,就必须考虑设置分隔设施。
例如设置围墙、篱笆、栅栏等。
墙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分隔,同时还具备美化和装饰环境的功能。
墙可与花坛、花台、树丛、竹林、山石相结合形成具有自然情趣的绿带;也可同雕塑、水景结合形成景观焦点;更可与图案构成相结合,组景造景等等。
这些能够美化环境,增加景观效果的墙体都可以称为环境花墙。
1、环境花墙的分类及功能1.1花墙的分类1.1.1从材料构成分。
砖、石、竹、木、铸铁、面砖、瓦片、预制件等墙体。
还有可用几种材质交错使用。
有些花墙内填草籽、树胶和土壤,并随草籽的发芽生长进而形成大片吐绿的生态墙。
采用低矮绿篱,花篱也可形成自然的花墙,生动活泼。
1.1.2从设计手法分。
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及透空式等几类。
1.2花墙的功能封闭式花墙主要起围护、隔离空间的作用,不过通过墙本身不同材质及砌筑方式、图案构成效果来设计就不会形成高墙深院的封闭感。
这类花墙以传统的公园和游览区较多。
半封、透空式花墙主要给人产生视觉美感,人们可依托通透栏杆休息,通过栏杆看到院落内部的绿化,城市街景及环境的变化。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ppt课件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b1604d0740be1e650e9afa.png)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总 片 面 图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布局分析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造园理法
▪ 西泠印社总体设计思想是“因山构室”。 它依山而起,大致可分为山下、山腰、山 顶三层台地以及四大景区。根据西泠印社 空间布局特点,从入口至山顶庭院大致可 分为五段。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 一、起景 ▪ 由入口至柏堂,沿西湖弧山路可致园门入口,园门不大,门洞上有额,刻有
字形东西走向的折廊将仰贤亭和宝印山房贯穿在一起。原木强调南比
空间走向的序列中穿插入东西走向的具有明确引导性的带状空间, 在 丰富空间构成的同时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纵向格局, 通过空间的“ 开” “ 合” 将人引入宝印山房参观。这里的空间虽较上山途中有所开放பைடு நூலகம் 但 空由间于视它觉只状是态处。于山间的西一泠印处社短景观暂空的间分停析留地, 因此仍处于较为闭合的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研究
![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b20a4c5172ded630a1cb610.png)
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研究作者:郭丁凡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03期摘要:杭州西泠印社是以印刻为特色的小型山地园林,通过研究比较拥翠山庄山地园林的营造方式,得出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方式,即峻悬与平坦平地与山地结合并一一交替,以表现高凹与曲深。
在园林建造平面表现为平地的‘紧’与坡地的‘松’,剖面上表现为‘缓-陡-缓’的节奏。
通过疏密得宜与曲折尽致,而达成眼前有景。
关键词: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方式一、西泠印社园林正如《印社景观鸟瞰》所言,“西泠印社是一方印,方寸之中,气象万千”。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上,是中国第一个以石刻为特色的山地园林。
西泠印社位于孤山之上,因山势起伏而建堂筑亭,自然造景给予其园林多层次观看深度,而郭熙三远理论,即平远、高远和深远在此处处可寻。
西泠印社按山势位置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山底部柏堂竹阁区、山中部山川雨露图书室和四照阁区以及山顶吴昌硕纪念馆华严经塔建筑群。
西泠印社区别于其他园林最主要的构成特色为石刻主题串联。
西泠印社山下建筑部分呈半围合规整布置,包括中心主体建筑柏堂、西侧竹阁及两侧印人书廊,皆围绕中心小莲池古树及社团题名碑布置。
园林中部表现为山势高差过渡区,建筑呈松散布置包括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仰贤亭和石交亭。
山顶园林区是西泠印社园林的核心呈向心性布置,主要以文泉与闲泉为中心,四周围绕吴昌硕纪念馆、华严经塔、四照阁、题襟馆、鹤庐、汉老三石室以及西面的还朴精庐。
西泠印社最大的特色是以石刻为线索,布置于流线之上且串联整体园林。
石刻表现在不同尺度建筑及构筑物上,大尺度石刻为华严经塔和汉老三石室这两座石塔式建筑中的石刻装置,而小尺度石刻则包括石经幢、石坊、石像、石碑、石章和石龛,例如丁敏坐像及阿弥陀佛经幢等。
二、山地园林及结合西泠印社分析陈从周在《说园》所言:“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山水是园林自然营造关键,区别于西方园林几何化构图和整齐的植被修剪,中国园林则意在通过效仿自然真山水而获得天人合一的和谐相处。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https://img.taocdn.com/s3/m/5d88efba87c24028915fc388.png)
B、“金石学”帮助后人根据其器型、纹饰、文字内容、字体特点等信息,去恢复或丰富某一段缺失的历史;
C、“金石学”东方文化精华的载体;
D、“金石学”是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2)篆刻的前世身影——最原始的模制制陶法存在于哪个时期?
A、新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早期
C、铁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末期
(3)印材以石料为主,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
(5)在篆刻的前世身影——最原始的模制制陶法中,先民们为了在陶坯的表面留下清晰的印纹,会在模子里放置什么?以下错误的是:
A、竹篮条 B、木板 C、绳子 D、泥
答案:CADAB
测试题(中龄组)
(1)下列关于“金石学”的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印章上的文字内容则不一定是某人的姓名字号(以作落款之用),也可以是经论格言、警句诗文等极富文学色彩的词句,这称为“闲章”,如扬州八怪中的篆刻名家高翔就刻有“无诤三昧”、“为人也真”二印,行刀如笔的大师邓石如则刻有“幽居不用名”的朱文印等。欣赏印文也常会令人如痴如醉、拍案叫绝,这就是篆刻艺术与古典文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另一大魅力了。当然,篆刻的内容也不是仅限于文字的,更有意境画、瑞兽图、人物像等,与笔墨纸砚所作之画比起来,印画别有古拙之美。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杭州,天下名城!早在元朝时,这里就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这样殊胜的头衔至于城上,定不是仅仅因其有着美丽的外表,更因为这里的人文气息有着容纳百川的胸怀,多少名君贤士、英雄将帅、才子红颜活跃其中,风声水起。而本篇要谈的,正是一批钟情于金石古风的江南才俊,以及他们倾注心血所创立的天下第一名社——座落于西子湖畔的“西泠(líng)印社”。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性分析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4883d558fb770bf78a55f2.png)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性分析基于地域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风景园林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
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降低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建设的意义。
一、地域性的概述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
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
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特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性的主要内容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
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进行。
1、地域性的自然特征。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
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
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
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
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
(整理)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
![(整理)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925b3cbfa0116c175f0e48b6.png)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9年6月24日首播西冷印社(一)1918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社址。
他们在石墙上敲敲打打,很快凿出了一个石洞;随后,将一方石盒放入洞中。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从秦人的鲁壁藏书到唐人的文冢、宋人的笔冢,中国文人的诗意情怀一代一代流转,现在,这些人如此珍视地封存了这个石盒――里面究竟收纳着什么呢?这些印章属于一个叫李息的人。
李息是谁?――就是曾经文采风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
1918年,李叔同在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
出家前,他将自己常用的93枚印章赠送给西泠印社――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那方石盒里的藏品。
1963年,为了防止印章受潮变质,西泠印社将大师印章悉数取出,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而为记取那段风雅旧事,曾经的庋藏地点还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在一块青色的太湖石背后,曾经的人物风流已经穿越了90年的光阴岁月,一直陪伴着这个名叫鸿雪径的小园林。
“鸿雪径”,得名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18年,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将李叔同的人生痕迹留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些大师本人并不在意的鸿爪雪痕,“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也许,只有“天心月圆”的境界才是这些人一生真正的追寻。
时光流转,青苔布满石壁,鸿雪径变成了后人登临凭吊的历史遗迹,而它所在的这一处山水园林,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也已成了一方印学圣地。
西泠印社社址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包括各类建筑物23处,造像4尊,泉池4处。
2001年,这里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西泠印社的社址记录。
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西泠印社图》就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画家呈现给我们的西泠印社只有零星的几间房舍,远远小于现在的社址规模。
西冷印社
![西冷印社](https://img.taocdn.com/s3/m/a4130174a417866fb84a8e3a.png)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西泠印社,“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就杭州西湖而言,孤山是西湖风景区就有精华,而西泠印社则是精华中的精髓。
它不仅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园林布局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风格。
大家请看,白墙青瓦将印社围成院落,从而使这个封闭式的园林显得结构精巧、淡雅恬静。
在占地面积仅两万平方米的方寸之间,西泠印社的布局就像治印一样,疏密有致、排列有序。
西泠印社,取自“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印社最初由印学大师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开创浙派篆刻的先路。
到了公元1904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钱塘印学同人丁仁、叶为铭、王褆宰、吴隐等人在孤山买地造房,奠定了创为印社的基础。
因为印社的地址靠近孤山西北部的西泠桥,所以以地名为社名,就取名为西泠印社。
之后经过十年的发展,1913年正式定名,并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确立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
社员在第年的清明节、重阳节进行定期聚会,称为“雅集”,每隔5---10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纪念庆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去年的十一月份,我们西泠印社举行了西泠百年活诞的庆典活动。
各位团友,右侧墙上布置的是一组名家真迹拓碑,“涛声听浙东,印学话西泠”介绍了印社的发展史。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对西泠社的整体布局的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它的旁边就是碑廊,里面陈列了许多名家的著名作品。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北朝的陈代,有人在这里种植了两棵柏树,北宋时,一棵枯蒌,质如金石,扣之有声,有一个各为志铨的和尚在旁边建堂,取名为柏堂。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柏堂是1876年重建的,堂中悬挂的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为俞越所书。
俞越又名俞曲园,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也就是西泠印社西面俞楼原来的主人。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还有章太炎都是他的弟子。
去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西泠印社进行了全面的翻修,柏堂也安原样布置,四周的墙上是西泠印社历代社长一些情况的介绍。
以西泠印社为例的台地园林造园艺术探究
![以西泠印社为例的台地园林造园艺术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8e673033d4b14e852468ec.png)
以西泠印社为例的台地园林造园艺术探究摘要:西泠印社作为典型中国古典台地园林,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少有的成功的台地园林,也是古代文人将社群与建筑结合的完好保存遗址,其总体布局可分为四组园林建筑群,包括山前柏堂建筑群,前山山川雨露图书室-凉堂建筑群、山顶观乐楼-华严经塔建筑群和后山还朴精庐—鉴亭建筑群。
其间还点缀着石塔、经幢、石刻造像、泉池等多处古迹。
印社整体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文化底蕴、艺术特色,深入研究其造园手法,对现代山地园林的空间、艺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泠印社;台地园林;空间布局;造园手法1引言西泠印社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湖湖畔,孤山西麓,坐北朝南,东到白堤,西临西泠桥,北至里西湖,南邻外西湖。
整座印社依山而建,布局精巧,景致幽绝,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称。
2001年6月,西泠印社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陈列于三老石室中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浙江省迄今发展的最早的碑石,有两千年的历史。
印社风光秀丽,亭阁参差,建筑都依自然山势,独具匠心,有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观乐楼、华严经塔等,景色优雅,是西湖园林精华所在。
西泠印社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团体,由篆刻家丁仁、王褆、叶铭、吴隐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创社100多年来,汇集了全国一流文化名家,成为海内外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印社社址自创建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历经维修而保存至今。
建筑群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社内还有不少石刻和摩崖题记,都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的价值。
2正文西泠印社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
汇集了几乎所有造园手法,从大格局来看,园子立体分层的形式,建筑与山体的关系处理得当,园子依山而建,道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联系各个空间。
其间建筑布局散而不乱,体现拓扑向心的布局。
空间按照游线分为起景、承景、转景、高潮、结景五个空间序列。
纪录片的文化记忆建构策略——以《西泠印社》为例
![纪录片的文化记忆建构策略——以《西泠印社》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52cd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5.png)
声屏世界2022/4《西泠印社》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和西泠印社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讲述了西泠印社的百年命运,以君子精神为核心、时空关联为机制,通过独特的镜像影像体系完成了文化记忆的当代书写,把西泠印社承载的文人价值观写入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
功能:文化记忆的当代书写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扬·阿斯曼将文化记忆分为“功能记忆”(Functional Memory )和“存储记忆”(Stored Memory )。
其中,功能记忆是指文化中被细心照料、保存和传承的核心部分,具有结构性原则。
[1]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导演需要从中挑选出有传承价值的部分,将其从存储记忆转化为功能记忆。
如何挑选,如何结构,是导演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在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主流价值观成为人文历史纪录片结构记忆的原则。
近年来,大量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用更加多样的视角记录历史文化,关怀生命个体,弘扬主流价值观。
在众多优秀的纪录片中,“主流价值观”这一宏大的词汇被诠释得越发生动。
《西泠印社》同样将视点放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身上,以“君子精神”为结构性原则,用鲜活的故事阐释中华民族精神。
西泠印社是国内著名的金石篆刻研究社团,早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就已经拍摄了一部讲述印社历史的纪录片。
该片从宏观视角切入,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完成对西泠印社百年历史的记录。
与之不同,《西泠印社》导演许继锋跳脱出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找到了这些历史过往的内在关联———君子精神,以此为脉络结构故事,围绕“君子”“大师”“师父”“衣冠”“兄弟”等主题,书写了一部散文式的纪录片。
在片中,许继锋用共时性的叙事段落凸显个体之间的对比,彰显西泠君子的文人风骨;用历时性的叙事段落勾连古今,刻画代代延续的文化命脉。
《师父》以甲午战争为叙事背景,将与古为徒,赢得日本书画界敬仰的吴昌硕跟以日为师的诸多学者作对比,突出吴昌硕在时代大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浅析杭州西泠印社园林空间造园理景特色
![浅析杭州西泠印社园林空间造园理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50287ab33d4b14e84246806.png)
1 园林布局
泉池”[2]。庭院南面为四照阁,建于凉堂之上,三面临空,俯览西
西泠印社园林从孤山西南麓一直向北延绵至山顶,总高差约 湖。庭院西部建有二层的观乐楼、藏名碑的汉三老石室以及位于 20m,地形近似多层台地,建筑分布于地势平坦处,在山脚、山腰、 低一层台地上的遁庵、还朴精庐、鉴亭等,另一泉池潜泉淌于遁庵·192·第 45卷 第 2019年
26期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FVeobl..4 52N0o1.96
文章编号:10096825(2019)06019203
浅析杭州西泠印社园林空间造园理景特色
陈青莹 陆 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1.CollegeofLandscapeandArt,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 2.SchoolofWaterResourcesandEcologicalEngineering,Nan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99,China) Abstract:TheancientvillageofLiukenginFuzhou,JiangxiProvinceisdeeplyinfluencedbythetraditionalecologicalphilosophy,forminga uniquewaterlandscapesystem toensurewaterecologicalsecurity.Thevillagedisplaystherichanddiversewaterlandscapeswithwatersupply anddrainagesystems,waterbuildingfacilities,andwaterconservationvegetation.Thewatersafeoperationisrealizedwithawelldefinedcircu lationpathandacoordinatedandcoordinatedstorageandstorageprocess.Thiswillprovideinspirationfortheproblemsandpredicamentsofcon temporaryruralwatersecurityandthepromo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ies. Keywords:waterlandscape,safety,Liukengancientvillage
杭州西湖——西泠印社(1)
![杭州西湖——西泠印社(1)](https://img.taocdn.com/s3/m/d503063c482fb4daa58d4b7d.png)
杭州西湖——西泠印社(1)西泠印社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南麓,东接楼外楼,西邻俞楼,为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是世界第一印社。
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
印社位于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
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
印社青石月亮门上横匾“西泠印社”四字行书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
印社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保存着历代碑刻、贴石、墓志、画像石等250余件。
有柏堂、仰贤亭、印泉、汉三老石室、华严经塔、缶亭等景点30多处。
这里有1万2千件西泠印社社藏文物,107件国家级一级文物。
这两个数字与省级和国家级博物馆相比,似乎并不起眼,然而对于一个社团,而且它最初还只是个私人社团来说,这是足以令人惊叹的数字。
?西泠印社的景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是个书画及金石篆刻爱好者,现场各景点走一遍,即使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地走一遍,没有半天时间也是来不及的。
让我们到各景点走走看吧!【1】柏堂进入西泠印社月洞门,正面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
是西泠印社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由僧志佺创建于宋(960-1279),柏堂因树得名,源于陈朝广化寺的两颗柏树。
原迹已圮,清光绪二年重建。
柏堂大门门楣上挂的是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隶书匾额“西泠印社”。
门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对联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员胡宗成所撰,沙孟海书。
胡宗成(清),字梦庄,号止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工文辞及金石之学,收藏汉、魏、六朝碑版墓志极精。
旧拓甚富。
善弈棋,能书八分,刻印以秦、汉为宗。
??室内陈设按江南厅堂布置,家具多为仿明式,配以木刻对联、各式绘画。
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
园林中灯光照明设施的运用
![园林中灯光照明设施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b2ca8b2d0d233d4b14e69f7.png)
例述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中灯光照明设施的应用摘要古典以西泠印社为例,现代园林以西湖文化广场为例,通过对两者之间的灯光照明设施的相关对比以及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照明方式,灯具选择,不同环境的灯光以及灯光与园林景物之间的结合等举例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参考出古典园林采用的灯光照明与其园林环境较为含蓄,而现代园林则是通过灯光照明的大量应用来凸显园林环境。
关键词:园林灯管照明照明方式灯具绪论西泠印社所在之处是一座很育个性的园林。
所谓个性就是它地形高低起伏,建筑和林木分布在山上,山下。
西泠印社位于孤山西端,临近西泠桥。
西泠印社以西湖为依托,有山水作为借景,有着得天独厚的园林环境。
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而西湖文化广场设计将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古塔文化为建筑背景,西湖文化广场结合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体现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
是现代园林的很好体现,两者之间的灯光照明运用可以反应出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中的相似与差别。
正文园林中灯光照明的设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园林建筑十分讲究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元素的结合,追求以人工的方式仿效自然进而使景观效果升华的目标。
并形成了诸多有极高美学价值的景观设计手法.比如:隐藏和显露.引导和暗示.造景和借景.起伏和层次.疏密相间.虚实对比.高低错落.蜿蜒曲折.看与被看等.这些园林的设计手法无论对古典或者现代的园林照明的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将它们融汇在园林灯光照明的塑造中,会使园林景观既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意蕴.又具有高品凑的美学效果1.1山体照明从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讲,建在山顶上的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和山体有着密的联系,它通常是山体景观的高潮点和视线收束点,在设计这类景观的灯光时,强调和突出建筑物的夜景效果无疑是必要的.但仅仅设计建筑物的灯光可以说是没能准确地表达景观对象的设计理念,山体和建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景观组成部分,没有山体,建筑物的角色也就无从谈起,反之,被照明的山体面积过大或者山石树木等元素的照明亮度过于突出,会淹没建筑的夜景效果。
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
![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https://img.taocdn.com/s3/m/d4f7103889eb172dec63b7d8.png)
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作者:杨和平武欣魏合义来源:《林业科技》 2018年第5期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杨和平1 武欣2 魏合义3(1.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518045; 2.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3.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通过引证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典园林案例,系统论述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有关问题,提出其在权属、秩序和渗透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具有的模糊性、流动性和象征性等特性,总结出丰富要素、宽度控制、层次复合、尺度置换、情感迁移等多种渗透手法。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渗透;跨界中图分类号: S 688文献标识码: C中国古典园林常有围墙和圈界,园林的边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而它营造出的弦外之音和境外之景往往十分精妙,如同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开篇提到的“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穿越边界向外借景,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形成了景观的渗透[ 1 ]。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这也是中西方古典园林对边界处理方式迥异的哲学渊源。
凡尔赛宫宫殿区和四围环境之间有明确的从人工到自然变化的印记,而同为皇家园林的颐和园虽有内外之别,却“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高墙内外,尽皆自然。
在空间、时间以及情感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文化感知、情绪感受、审美特质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品味中国古典园林,感受到园林边界空间渗透带给我们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惊喜。
1 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内涵园林边界空间一般是指园林核心空间与其相邻的异质空间或同质但不同领属空间的交汇处,与建筑学中的“中介空间”“灰空间”相类似[ 2 - 4 ]。
根据不同构成要素,园林边界空间可分为山体边界、水系边界、园路边界、种植边界、建筑边界等;根据不同空间维度,可分为水平边界、垂直边界等。
受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本身具有明确的领属和清晰的边界,不论是板筑、石垒或是砖砌,都是一种权力和荣耀的象征,而传统儒家的“礼仪”“规矩”“尊卑”“秩序”等思想则强化了这种边界空间存在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 片 面 图
布局分析
造园理法
西泠印社总体设计思想是“因山构室”。 它依山而起,大致可分为山下、山腰、山 顶三层台地以及四大景区。根据西泠印社 空间布局特点,从入口至山顶庭院大致可 分为五段。
一、起景 由入口至柏堂,沿西湖弧山路可致园门入口,园门不大,门洞上有额,刻有 “西泠印社”四字,朴素典雅,别具一格,成为全园景观构成的起点,步入 园中,为一封闭式的布局庭院,四周风景顿收,思维由外至内,收于园中。 庭院之北为主体建筑柏唐,西有竹阁,小巧玲珑,作为陪衬,整个入口起景, 空间以收为主,封闭式庭院布局,起到了很好的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组景 效果。 二、承景 由石石牌坊至印泉,经柏唐,书碑廊西行,在上山的蹬道石阶上,矗立着一 座石牌坊,朴素无华,引人入胜,石阶和树木构成了该段重要的组成因素, 形成景观的过渡地带,拾阶而上,眼前已是“山穷水尽”,峰回路转,却又 是“柳暗花明”--山川雨露室和仰贤亭呈现于眼前。 三、转景 由印泉至四照阁:过山川放露,室迎面可见一巨大石上刻有“印泉”,石下 为清泉小池。从印象泉折向东,经“红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雪径”的引 导,至临崖而筑的四照阁,侧墙一档,视线反弹,有石级“指路”由东向北, 可直达山顶院。空间变化由收至放,由闭至开,与入口的“收”和“闭”取 得了很好的抑扬呼应。 四、高潮 山顶庭院景观组织更妙,中心一石池,实中有虚。建筑布置于四角,南面临 崖,西有观乐楼,汉三老石室,吴昌硕纪念馆,其中华严经社荷成为整个庭 院的构图中心,也是整个序列意境的升华。 五、结景 从小龙泓洞至后山:沿山顶庭院的小龙泓洞北行,则构成序列的延伸和空间 的再度收闭,起到“合中有起”的组景,景断意联,留有余味,取得景观构 成的延续,成为新的组景序列的起点。
从石坊至山川雨露图书室一仰贤亭一宝印山房为第一弓导段, 它将游 人领入园林空间的中心位置。过石坊上数级台阶便在山道的东西两侧 各得一处停留小空问, 东侧为一平坦小空地, 上置石桌一张, 石凳四件 西侧则立一亭, 名日“ 石交亭” , 内置同样的坐具。山途中人们可在 这两处小空间之中选择停留。两者的功能相同, 但形态各异, 如同镜 子一样, 相互参照, 相映成趣。满山的绿化形成密闭的屏障, 使得这段 空间与山下空间的交汇于穿插减少, 而游线的引导性却得以加强。行 至山川雨露与仰贤亭之交界处, 有一小块平坦的带状停留空间, “ 之” 字形东西走向的折廊将仰贤亭和宝印山房贯穿在一起。原木强调南比 空间走向的序列中穿插入东西走向的具有明确引导性的带状空间, 在 丰富空间构成的同时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纵向格局, 通过空间的“ 开” “ 合” 将人引入宝印山房参观。这里的空间虽较上山途中有所开放, 但由于它只是处于山间的一处短暂的停留地, 因此仍处于较为闭合的 空间视觉状态。
自印泉行完嘟石阶后便到达了山顶景区, 也步入了全园的 高潮段。从四照阁的北面放眼环顾四周景色, 原先封闭而 略显压抑的感觉顿时消散一空, 视野获得了入园后的最大 程度的舒展, 人的心境也豁然开朗。在这片不算很大的面 积中, 可供人观赏的视点很多, 空间的处理同样严密而富 于变化。首先便是水景序列的延续, 从莲泉、印泉到沿南 北中轴线两侧分布的文泉和闲泉, 无论是处在园林的哪一 段, 水对于虚空间的营造作用始终被延续下来。池水的倒 影使得原本开敞的空间获得了加倍的进深,站在泉边, 所能 体会到的是真实空间和虚幻空间的交融。两泉本身也处在 一种互动和对比的关系之中。其次是局部空间高度的继续 上升, 使得不同层次的小空间穿插在景区之中, 极大地满 足了视觉的变化。闲泉东依规印崖, 沿崖侧面向南登级台 阶而上便可达题襟馆。虽其高度较山顶平面有所抬升, 由 于其偏于一隅而非处在全园纵轴线之上, 且高度上也有所 控制, 固未形成园林纵向空间的最高潮而退居次席。全园 的最高潮应是位于双泉之间的华严经塔, 它处在南北中轴 线最北的端点, 也是轴向的终点,沿两泉之间的小石桥辍级 而上便可到达。立于石崖之上的华严经塔由白石砌成, 实 心八面, 高达级, 从视线上将全园的精华推升至最高点, 至 此便完成了整个西冷印社上升的空间序列。
西面的山道日10级石阶处立 有题为“ 西怜印社” 四字的 石坊。这可看作是对行者游 览路线的另一种暗示。此山 道便可被认为是山中景区的 主要干道。若沿山道直上山 顶, 途中不作间断性的休息而 仅仅靠其本身的曲折来完成 中段的变化, 这样做未免会显 得单调与自接, 又会与园林开 始段的空问的节奏把握和虚 实处理手法向脱节。而实际 中这段过渡空间却处理的十 分成功, 在空间的衔接与节奏 的控制上做得有张有弛。
西泠印社分析
西怜印社位于杭州西湖孤 山西部, 是我国研究金石 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它 占地0.34公顷, 是座典型 的小型山地园林。虽然西 怜印社从正式成立至今不 过百年的时间, 但它的建 筑布局紧凑, 设计精巧, 面 积虽不大却包含了几乎所 有的造园手法, 是西湖园 林的精华所在, 被陈从周 誉为“ 湖上园林之冠” 。 若有幸在空闲之时来印社 游赏, 漫步于石板小径之 中, 所能感受到的是它特 有的空间趣味。因为即使 是这样的小园林, 同样拥 有复杂而精彩的空间构成 形式。
再次, 除了上升的空间之外, 也存在下沉的空间。处于闲 泉与规印崖之间的石道将闲泉以东的空间逐渐地下降, 引 导人穿越小龙汉洞, 从高潮段自然地过渡到尾声段。因此, 从规印崖西侧面顺踏步而下过石桥至小龙浪洞洞口的路段, 既是整个山顶高潮段的一个尾声, 同时又是全园尾声段的 开始。它通过这种由局部空间的提升和局部空间的下降而 形成的落差空间, 有效地缓和了这种不同层次景区之间的 首尾衔接,使两者之间平缓过渡。这种看似自然的偶遇, 实 则蕴含造园者的精心构思与设计。 最后, 山顶景区对不同区域空间的使用功能也给予了明确 的限定。以文、闲泉为中心, 整个流线形成一个圆环, 从 华严经塔以西依次可至观乐楼、汉三老石室停留和参观, 也可沿东线, 依次经过四照阁、题襟馆, 再至全园中心的 华严经塔。这是山顶部分的行走和游览路线。与此同时在 几座建筑前的大面积石铺空地及双泉前的完整空地上几乎 都放有石桌和石凳, 提供给人以足够的停留与休息的空间 与时间。一般在它们一侧都会栽有大树给以停留空间的暗 示。若遇雨天, 鸿雪径至山顶段西侧的剔辞亭也能满足休 息停留的需要。它也可看作是对引导段“ 亭” 这种类型 停留空间与形式的序列的一种呼应和延续。这使得在不同 性质的空间划分中, 全开放、半开放和全封闭的空间形式 均有合理的分布, 并且通过其空间构成形态丰富了高潮段 的景观面貌。
END 谢谢
姓名:韩伟 班级:设计1103 学号:1108100421 参考资料:《小园林的空间情趣—西泠印社之空间序列构成分析》
从仰贤亭后至四照阁北门为第二引导段。山川雨露后的印 泉将水的序列在山的中段再次加以贯穿和重复。到这里人 的视觉可获得暂时的舒缓。由十其处十主交通空间的中段, 并不供人长时间地停留, 因此水池只是占用了较小的面积, 并向东让出主交通空间供人继续向上行走。这段的主要引 导空间为架设柱廊的鸿雪径, 利用一种半空透的斜带状 空间将游人沿台阶以先东西向, 再南北向的顺序引向山的 更高处, 逐步完成引导段的爬升。在这半段的行进中, 空 间同样因密植的花木及石墙的阻隔而显得幽静与密闭。人 的视野在空间的压迫下极度地收缩, 只能顺着山径前进和 上升的方向逐渐攀升, 因此这里的空间会显得单一和乏味, 让人无法驻足欣赏周围的景色, 也无法停留下来作长时间 的休息, 而是顺着明确的指向路线奔向目的地一山顶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