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合集下载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暑假中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

德兰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就是盐拌米饭。

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一件是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然而,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富有。

以前,我一直想象:能当大官,能挣很多钱,就是成功、有意义的一生。

从德兰身上,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是:“为他人无私奉献一生。

”朱自清告诉我们来到这世界不能白白走一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修女德兰的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虽个人贫穷但赢得全世界人民爱戴的一生,我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白走一遭,她的一生也是“重于泰山”的。

《在爱中行走》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德兰修女要去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去找政府官员,面对德兰的叨扰,那个官员很不耐烦:“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万计的病患伤残吗?你帮的过来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德兰加上追随它的修女们的力量与数以万计的病员伤残需要帮助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但德兰不这么想,她的想法是,数以万计也是从“一”开始的,她就决定从一开始做起。

她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就从一个人身上开始,她不看那些抽象的整体,只看那一个具体个人。

帮助别人是这样,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不懂的内容多的几乎不可胜数,一想到有那么多自己要去攻克的知识点,我就灰心丧气了。

但德兰修女这种不轻看,不小视“一”的行事态度,给我很大启示:困难再大,先从“一”开始,有了一,就会有二,就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

母亲的影响有多大?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所感

母亲的影响有多大?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所感

母亲的影响有多大?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所感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

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3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你能把前一个“她”和后一个“她”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吗?刚开始我不能,但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后,我不得不把两个看似无关的“她”统一起来,她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姆姆。

她带着爱的光芒在大地上行走,把无限的爱带给了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

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往往和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德兰姆姆也是这样,她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德兰是她的教名,她的名字叫龚莎,1910年出生于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城,当时它属于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小镇,持续多年的战争使那里的贫穷随时可见,几乎每天都有穷人上门乞讨。

龚莎的母亲庄达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爱和慷慨。

对于上门求乞的穷人,她从不让他们空手离去。

而且在施与的时候,她总是面带微笑,尽量地亲切,生怕他们的自尊受损—毕竟没有人会喜欢那种被救济的感觉。

母亲说:“你吃东西时,要时刻准备与没有东西吃的人分享你的食物。

虽然那些人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虽然他们穷,但他们仍然是我们的兄弟和姐妹。

”母亲不只是说,还亲自参加了教会的好几个善会,除了传教,还兼做一些为穷人服务的具体事宜。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爱也是一种信仰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

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

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

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

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

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德兰修女传》读书心得

《德兰修女传》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长送给我的一本书,我认真得从头到尾得看了一遍,连连感动。

这本书让我懂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学会爱!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

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

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

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

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

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她是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她一生大概获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其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上帝的照管。

上帝不仅借着奖杯和奖牌给她光荣,也借着奖金给她富有——是她有足够的实力为穷人服务。

这一点,也正符合德兰姆姆的运算逻辑: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

虽然姆姆个人对获奖并不感兴趣,但是当她走上领奖台时,她代表的就已经不再是她自己,而是世界上的穷人,以及那些被称作穷人都奢侈的人。

她深知自己的责任是为穷人服务,因此,如果这些荣誉和奖金有助于帮助穷人和鼓励人们行更多的善,那么,她愿意接受。

她不只一次的说: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是所有的穷人来领奖。

1997年9月5日,她的逝世让加尔各答哭了,让全世界哭了!各大报纸纷纷拿出重点版面连篇累牍地介绍她的嘉言懿行,赞美她毫不利己为穷人服务奉献的一生——我们很多人真正了解德兰姆姆,不是在她的生前,而是在这个时候。

有一位加尔各答市民对记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德兰修女是真正爱穷人的,但现在她丢下我们去了,我感到天塌地陷好像变成孤儿一般。

”姆姆的逝世,使印度进入国殇期,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甚至为她进行国葬!向遗体告别的活动整整7天。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在书中,德兰修女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敏锐和对上帝的热爱。

她在十五岁时就想成为修女,投身于宗教事业。

不过,由于年龄和健康问题,她的修道团体一直没有接受她进入,这使得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修道。

但在一次朝圣中,她突然领悟到,她的任务并不是行修道的严苛规矩,而是“小径”——这是她独特的道路,也是她对上帝的奉献方式。

于是,德兰修女决心走“小径”,用平凡的生活去体验到上帝的爱和自己对此的回应。

德兰修女强调在日常的小事中找到上帝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发现并感受上帝的爱,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她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也能找到上帝的爱的轨迹。

她写道:“这是一个神圣的崇高道路,一个从不能触及的梦想中走向上帝,但不是个空洞的梦想,当我说出「上帝,我愿意为你成就一切你喜欢的,让你高尚的愿望成为我的愿望,我的心就变成了你的心」时,我知道他已经将生命的每一寸给了我。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深深被德兰修女的深情笔墨所感动。

她用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传递了她对上帝的深爱和信任,告诉我们宗教不是空洞无物的。

宗教的核心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兰修女对周围人的无私关怀和助人为乐的行为。

她的精神境界让人不禁为之叹服,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对宗教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我对宗教的印象停留在祈祷和礼拜这些表面的形式上。

而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宗教的本质是爱,是一种信仰和奉献的生活态度。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崇拜,还包含了对人类的关爱和社会责任。

无论是在修教还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德兰修女都秉持着这种无私的爱。

她用自己的生活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一些思考。

德兰修女强调的“小径”理念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上帝的爱。

我们不必追求伟大的成就,只需在自己的微小生活中,发现和体味上帝的存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

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

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

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

”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

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

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

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读书心得姓名李媛云时间2013.12.25 书名《德兰修女传》和你一样从容面对生活、善待他人——读《德兰修女传》有感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然而,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凡有大慈大悲之心的人,总是有着一双即便沧桑但却温暖到照亮人心的眼睛。

即使过去很久,依然记得那样一个故事:德兰修女在一次回救济院的路上,遇到一个躺在路边的老妇人,身上满是血迹和斑斑污迹,由于天气炎热,身上甚至爬满了蛆虫和苍蝇,路过的人无不掩鼻匆匆走过。

而德兰修女却是撑着自己瘦弱的身躯,将她拖回修道院,并和其他修女一起耗费了很久的时间慢慢地将她身上擦洗干净。

那份用心,近乎信仰般的虔诚。

看到描写这个场景的文字,心里蓦地一紧,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触碰了。

生活中需要被救助的人很多,德兰修女深知这一点。

所以面对他们深处的灾难时,德兰修女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很多,但是对于被救助的人来说,可能他们需要的只是别人别人的一句问候、一把搀扶、一个微笑。

有这样一个老人,在搬来特雷莎修女办的修道院的当天傍晚就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能在生命垂危之际得到自己渴求一生的作为人的最起码的被尊重,这个老人不能不能是个幸福的人。

而这份幸福来源于特雷莎修女的一个小小行为。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推断:特雷莎修女的一生中的每一天,都是在为她身边人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一笔,他们的人生才完整,才更有意义,才被赋予更多爱的真谛!曾几何时,身边的人们已然浮躁不堪,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关心这个社会,关心他人。

而特蕾莎修女将这样的关心当作一种习惯,一种心灵的驱使,这是一个生灵对其他生灵的尊重!与大家一起分享德兰修女的一些语录:“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篇一: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有感】
《德兰修女传》这本书我最近一直在看。

它是从我会是自已来到现在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感人的一本书。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人翁是德兰修女,而讲述的则是德兰修女“爱”的感人故事。

德兰修女小的时侯十分可爱。

18岁时,她自愿参加了修女会,成了德兰修女。

38岁时,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开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收那些穷人中的穷人。

修女们帮他们清洗那爬满了蚂蚁生满了蛀虫的伤口,并帮他们洗澡。

每一个年轻的修女都在认真的工作着。

渐渐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开了大大小小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还在一些地区开了几家艾滋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和儿童之家。

然而,在这大大小小的医院和会中的每一位修女和修士都没有拒绝这些患者。

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为穷人们服务。

德兰修女的这些举动感动了那些穷人们。

他们甚至愿意把那康复的伤口在此撕开也不肯回家。

因为他们在这儿感受到的是温暖,而在家得到的是无情的冷漠和孤独。

德兰修女是多么的高尚、富有同情心呀!在她18岁那年,她还是多么的年轻,她是多么的富有青春的活力。

那时,她可以继续去追住自己的梦想,她可以……可她却是那么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位印度教女修女德兰修女的生平和事迹的描述,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慈爱、奉献和坚韧。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德兰修女的人生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德兰修女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一生都在为穷人和弱势群体奉献自己。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德兰修女在贫民窟中的工作场景,她不畏艰辛,不计报酬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她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

德兰修女的慈爱和宽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爱和关怀,不分种族、宗教和社会地位。

她用她的行动诠释了“爱 thy neighbor”(爱你的邻居)这句话,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

在书中,德兰修女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信念也让我深受触动。

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勇敢的态度,从不轻言放弃。

她的信念和坚定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通过阅读德兰修女传,我不仅对这位伟大的女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她的慈爱和宽容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和关怀,她的坚韧和信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德兰修女生平和事迹的描述,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慈爱、奉献和坚韧。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德兰修女的人生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她的慈爱和宽容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和关怀,她的坚韧和信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愿我们都能从德兰修女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她的慈爱和奉献精神,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在爱中行走读后感在爱中行走读后感《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

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

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

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

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所著的一部传记体小说,讲述了法国修女德兰·德·利叶若在19世纪末的法国林贝克小修道院中度过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德兰·德·利叶若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小修道院中度过了短暂而平凡的一生。

她的一生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她却以她的虔诚和善良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爱,就要做小事。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德兰修女的一生就是这样,她在小事中展现出了她的爱和善良,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做小事”。

在这部小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德兰修女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

她在小修道院中,虽然生活简朴,却总是尽力去帮助别人,尽力去关心别人。

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善良和慈爱感染了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她成为了小修道院中的精神领袖,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德兰修女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意义。

她在小修道院中,用她的虔诚和善良,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

她的一生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深深地被德兰修女的一生所感动。

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一生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德兰修女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用一生影响他人”。

《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德兰修女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精选最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4篇

精选最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4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4篇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篇1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

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

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平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

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

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

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

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而骄傲的事情。

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

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

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

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

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

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

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

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

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

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

”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

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

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

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

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

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

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

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

”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

《德兰修女传

《德兰修女传

《德兰修女传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更多的读书,虽然大部分是育儿书籍,借助书中的理念和知识,丰富我的育儿经验,同时我有一天猛然间意识到,读人物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通过阅读伟大的人物传记,不仅自己可以受到教育,产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些人物传记永不过时,可以留给儿子乃至孙子,甚至可以传世。

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是爱孩子的,也是爱周围的亲人的,但我无法做到像德兰修女一样,把自己献给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她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自己只有三件衣服,一生没有多余的财产,和穷人生活在一起,劳苦一生。

她爱所有的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尤其是穷人,她和他们在一起,保持他们的尊严。

最后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在讲话中她却说,她不配领这个奖,她是代表所有的穷人领受了。

德兰修女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虽然中间有变故,但是母亲还是让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摆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岁的时候,她却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印度当修女,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彻底实现她的理想,当看到穷人悲惨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帮助穷人,几经努力才终于被批准,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病倒,但却始终坚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她也用爱温暖每个被帮助的人。

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会的道路,并将她的救助机构不断壮大,她创立的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曾经被社会所不容,却最终越来越壮大。

她的事业在扩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坚守,不论是恪守生活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坚守,她都始终坚持着她的信仰,正如传记中的一段话,“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对世人的爱,在爱中行走,用爱的力量解决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德兰修女读后感

德兰修女读后感
的父亲由于之外身亡的时候,顽强的母亲勇敢撑起了这一个家庭,在全家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围绕着悲伤的气氛时,而且用实际行动告知他了他们:何时都要相信爱,不论碰到什么窘境,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但何时都不能失去欢笑。因此在那段艰巨困苦的日子里,小龚莎学会了后来对穷人,和以后面对艰巨时得耐心和韧性。在后来龚莎长大后,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一副清脆敞亮的女高音嗓子,成了大伙儿追慕的对象,可是龚莎并无被现实的光鲜亮丽迷茫了双眼,而是时刻惦念着在加尔各答的那天天死去的几千人,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期望,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为那里穷人中的穷人效劳。而后来修道院的生活并无让她感到自己为了穷人做了什么,她走出了高墙,开始了与穷人在一路的生活,她老是告知自己,柔弱,寄托于主,爱与尊严的施舍。没有过量的拥有,享受与穷人中的穷人一样的待遇,不贪婪,不附加任何自己不需要的荣誉,称号与物质享受。老是无时无刻的微笑,似温柔的风,吹散了那些人额头上的无奈,即便在他们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让他们死的有尊严,有爱与知足。同时,咱们凝视一下自己,无法去想象自己用双手去清洗那些麻风病人腐臭的皮肤,抚摸那些换上艾滋病被抛弃的人的手,亲吻从龌龊的下水道抱起的弃儿,清理那些从病人口中吐出的污秽物。咱们确实是如此,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取得良好的教育,生活,和家人的关切。取得了太多的溺爱,关切,取得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自己宁愿不用,将它永久的埋葬,也不肯意拿出来分享,确实是如此的咱们却还吼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咱们必需在爱当中成长,为此咱们必需不断的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维持内心的纯洁是嬷嬷一生的追求,她老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耶稣基督效劳,即便是在下水道龌龊的乞丐身上,在麻风病人腐臭的面容中,在艾滋病人恐怖的双手上,她说她也看到恶劣耶稣的影子,老是在呼唤着我渴,我渴。咱们老是在为自己效劳,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去爱,德兰嬷嬷最伟大的地址却是在于她不是在为自己而爱,她是为了爱而去爱,为了耶稣基督而去爱,她老是情愿去经受那些苦难却并非为此感到悲伤与难过。她是一个满身光明而无黑暗的人,她老是怀着非凡的爱,却老是做着最微小的情形,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咱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此她用整整一生的时刻来邀请咱们,邀请咱们选择光明选择爱。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篇)第一篇: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一)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

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

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

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

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

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

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

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

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

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

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

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

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

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

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

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

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

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

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

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

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

爸爸,我要那个。

”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

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

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

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习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

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

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

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

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

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近油锅了。

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

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

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

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

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

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

说得多做得少。

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

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

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
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

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

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

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

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

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

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

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

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

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

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

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

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

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

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

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

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

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领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

”德兰姆姆,您怎么会不配领受呢?您有多伟大,您不知道吗?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

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